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5:09:18

A. 關於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本文作者 的資料

作者:陳沚,我國著名藝術家、作家。又名明和,丹陽後巷大陳沚村人。

陳沚在課文中描述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在外國租界里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負,圍觀的中國人都敢怒不敢言。頓時,周恩來感悟到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陳沚(1901~1978年),我國著名藝術家。幼年讀過私塾,後學過武藝,機靈過人。出品畫為《墨龍圖》,寫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1941年11月,陳沚被中共路北特委批准為「特別黨員」,派陳沚打入丹陽日偽內部。在敵人內部展開工作,利用自己的偽裝身份,從日偽人員手中取得大量情報,通過設在城內的聯絡點及時把情報轉往丹北抗日根據地。還多次設法營救被日軍捕押的同志,為革命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陳沚歷任鎮江軍管會房管處處長,無錫市房管局局長、江蘇省公安局治安科長等職。陳沚在戰爭年代,深入虎穴,備嘗艱辛,以特殊身份對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誣陷、打擊、迫害。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病故於無錫,享年77歲。

(1)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擴展閱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就是要博覽群書,全面發展,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努力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為富國強民而不懈努力。表現了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僅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也是對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和拓展,是激勵人們奮發努力、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

B.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的內容是什麼

周恩來同志是全國各族人民敬愛的總理。他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為興我中華而讀書。
1910年夏,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到東北奉天,先在鐵嶺銀崗書院讀了半年
書,後來,轉入奉天關東模範學堂讀書。
有一次,老師提出「為什麼讀書」的問題,要同學們回答。有的說「為了明禮
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一個學生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
而讀書」,弄得鬨堂大笑。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他站起來響亮而嚴肅地回答說: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充分表達了少年周恩來要為祖國獨立富強而發憤學習的宏
偉志向。
1912年10月,關東模範學堂隆重舉行建校兩周年紀念會。當時,14歲的周恩來
感慨萬分,揮筆寫了一篇《關東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確寫道:「學生讀書應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為己任。這篇優秀作文,
收錄在《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一書中。
後來,周恩來轉到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他和同學們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
在會刊《敬業》上,他發表了許多詩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詩寫道:「險夷不變應
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抒發了他憂國憂民和發憤圖強的情懷,表達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歲的周恩來,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遠涉重洋到日本留學。臨
行時贈給同學一首詩寫道:「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富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決心鑽研社會科學,挽救國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種「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來改造當時的社會,即使壯志難酬,蹈海而死,也不愧為中
華兒女,充分表現了他年青時代的遠大抱負。
這才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典範,其實那個時代的革命者,學者恐怕都有這樣的決心和歷史使命感,只不過周總理這句話是少年之說,有據可查,他的一生更能應證這句話。我覺得這樣的演講稿除了回顧歷史,更需要問問當今我們學習的目的。為了個人成就,為了家人,為了生活都沒錯,但是男孩子應該有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是個多麼艱辛漫長的過程,這也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

C. 四年級上冊25課語文資料庫內容

新課導讀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課文背景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
知識鏈接
1917年,周恩來中學畢業,在同學和師友的幫助下,籌到一筆赴日本人留學的經費。出國前,他回到母校,與小學時的老師和同學話別。他給同學寫下的臨別贈言是「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由天津乘船東渡日本前夕,他又寫下了一首抒發救國抱負的著名詩篇:「大江①歌罷掉頭東,邃密②群科③濟世窮④。面壁⑤十年圖破壁⑥,難籌(7)蹈海⑧亦英雄。」
(1)詞語解釋
①大江:指氣勢豪邁的歌曲。
②邃密:這里是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各種科學。
④濟世窮:挽救國家的危亡。濟:拯救,變革。 世:社會,國家。 窮:危亡。
⑤面壁:這里形容刻苦專研。
⑥破壁:這里表示學成之後,像破壁的巨龍一樣,為祖國為人民干一番大事業。
(7):難酬:難以實現。
⑧蹈海:投海。文中指為國家不惜一切。

(2)感知內容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氣勢豪邁的給剛唱完,便東渡日本,為挽救國家危亡而精心研讀各種科學,十年苦讀也是想為祖國和人民干一番大事業,即使目的達不到,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D.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五課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dì)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shěn)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範(fàn)學校讀書。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租界地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xún)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rǎng)著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lán)褸(lǚ)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chēng)腰,懲(chéng)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上修身課,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zhū)生為什麼而讀書?」
同學們踴(yǒng)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kēng)鏘(qiāng)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líng),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E.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課的25課怎麼復述

鳥兒,我想對你說,今天我讀了你歷盡千辛萬苦去尋找朋友樹的故事後,非常感動!

因為你曾答應朋友樹春天再來時,你一定回來給樹唱歌,所以,當原野上、森林裡的雪剛剛融化,你便急急忙忙地飛回樹林去尋找朋友樹。可是,你看的只是殘留的樹根。當樹根告訴你,樹被伐木工人用斧子砍倒,拉到山谷里時,你便焦急地向山谷飛去。你累了顧不得休息,餓了顧不得吃飯,困了顧不得睡覺,就連你渴得嘴都裂開口子時,望著小河裡清澈的小溪你也顧不得喝上一口。就這樣,你日夜兼程,終於到了工廠,當你聽到鋸木頭的沙沙聲時,你是那麼地興奮,那麼地激動,你以為馬上就可以看到朋友樹了。可是,大門先生告訴你,你的朋友已經被切成細條條,做成火柴,運到村子裡了。這時,你心急如焚,顧不得一路的奔波,一路的辛勞,便馬不停蹄地向村子飛去。

當你看到煤油燈旁的小女孩兒時,便迫不及待地問她是否看到了你的朋友。當她告訴你火柴已經用光了,你是那麼傷心,那麼痛苦,那麼後悔。你後悔自己來遲了,後悔自己沒有見上朋友最後一面。於是,你面對著燈火唱起了去年唱過的歌,然後就傷心欲絕地飛走了。你飛得是那麼慢,那麼慢……

鳥兒,看到這里,我和你一樣傷心,一樣痛苦。不過,我想告訴你的是,請不要悲傷,因為你的朋友樹是為了人類而犧牲了自己:他變成了棟梁,為人們遮風擋雨;化作了桌椅,供學生學習;做成了火柴,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

鳥兒,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現在人類特別注意保護環境,濫砍濫伐已經成為了歷史。我們尤其注重有計劃地植樹造林,這樣,你一定還會有很多好朋友的。我想,有了他們與你朝夕相處,你一定會生活得幸福、快樂的

F. 小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25課主要內容

小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25課
主要內容 :課文記敘了少年周恩來經歷的見聞,揭示了他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的原因。

G.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25課預習生字拼音及組詞和一共有幾筆

罩拼音:zhao,共13畫,組詞:籠罩、被單、浴罩、罩棚、罩衣

屹拼音:拼音:yi,共6畫,組詞:屹立、屹然、屹悴、屹屹、屹兀

鼎拼音:ding,共12畫,組詞:鼎鼐、鼎足、贗鼎、鼎沸、鼎立

沸拼音:fei,共8畫,組詞:沸騰、鼎沸、沸泉、沸熱、沸水

貫拼音:guan,共8畫,組詞:貫徹、貫通、貫穿

崩拼音:beng,共11畫,組詞:崩潰、崩塌、崩裂、崩坍、山崩

(7)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擴展閱讀

崩漢字筆畫:

崩相關組詞:

1、崩塌[bēng tā]

崩裂而倒塌。

2、崩裂[bēng liè]

(物體)猛然分裂成若幹部分。

3、崩潰[bēng kuì]

完全破壞;垮台(多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

4、崩盤[bēng pán]

指股票、期貨等市場由於行情大跌而徹底崩潰。

5、崩坍[bēng tān]

懸崖、陡坡上的岩石、泥土崩裂散落下來;崩塌。

H.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多音字

為、強、伯、了、著、沒、要、地、處、中、說、模、校、好、奇、和、背、的、處、大、相、行、發、正、只、見、得、指、都、掙

I.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立下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其他同學的讀書目的是為了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來不願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不願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凌,要為祖國的興盛和名族的振興而讀書、奮斗。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表現了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9)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擴展閱讀:

一、背後故事

辛亥革命爆發後,周恩來帶頭剪去辮子,並接觸進步書籍,他讀光復會領袖章太炎的書和同盟會的雜志,讀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無論是章太炎難懂的古體文,還是梁啟超的近體文,周恩來都認真閱讀。

雖然進步刊物的思想側重各有不同,但樸素愛國的道理是一脈相承的。周恩來的眼界隨著閱讀拓寬,思想得到升華,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所以,當其他同學還從未想過為什麼要念書時,周恩來已經明確地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文章簡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周圍的人都敢怒不敢言,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引用

句話被編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成長的故事」專題中的第一篇課文,承擔著引領單元主題、繼續在閱讀中學習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務。

這句話也被周恩來總理家鄉江蘇省淮安市的本科學校淮陰工學院作為該校的校訓,以勉勵學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

熱點內容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