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1、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版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學權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Ⅱ 小學二年級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課堂有效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培養學生閱讀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養成邊讀邊想不斷探索的好習慣。正如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線從事語文教學多年的老師,對此,我深表贊成,特別是對小學語文低年級課堂有效提問有幾點思考:
一、低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
低年級的學生對什麼都十分好奇,腦子里好像裝著十萬個為什麼,有問不完的稀奇古怪的問題,有時老師正講得津津有味時,他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個問題,打斷你的講課,興趣盎然地問了出來;有時你講這,他問那;下課了,他們圍著老師刨根問底,問個不停。這時,老師千萬不要煩學生,要有耐心,傾聽學生的問題,饒有興趣的和學生討論解答。老師要保護學生可貴的求知慾,好奇心,探究問題的興趣,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敢問,想問,這是低年級進行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
二、低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來源
1、 來自於課前精心設計
有效提問是教師在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確定的教學目標、方法而設計的。
2、 來自於課堂生成
學生在課堂的積極有效的學習中,邊讀邊想時提出的問題;或者是在師生互動學習討論中,生成的問題,老師要善於抓住這些問題,變為課堂的有效提問。
教師設計和課堂生成的這些有效提問,往往會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撥動他們思維的琴弦,激活學生的思維。如,我在上小學語文第二冊園地的一篇短文時,課前設計問題:這個未來機器有哪些妙用?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短文,大腦是種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下,不斷思考著,表達著自己的觀點。有人回答,有人補充,積極參與,進入角色,有人情不自禁地小聲說:「除了書上有的,我還想讓未來機器有更多的妙用。」我馬上抓住這個有價值的問題拋給同學們,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那個小聲說的學生這時挺高興地和其他學生踴躍發言,這個神奇的機器還可以讓人起死回生,暴雨時吸進水,乾旱時噴出來抗旱,火災時吸進火,又馬上有人質疑,火和水吸在一起會打架嗎?老師借勢問:「那你怎麼設計讓他不打架呢?」有學生馬上回答:「設計兩層——」課堂上,一年級的學生天真,求知慾強,師問,生答,生問,生答,質疑,問難,回答,補充,由於我課前設計有效地問題,又能機智地抓住課堂生成地有效問題,真是酣暢淋漓地理解了短文,這個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過程,更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
三、如何設計低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提問呢?
1、 換位思考
實際教學中有些問題對學生來說是「非自主的」,但那是教師在備課時沒有進行角色
換位,仍然以教師這一成人的感受去設計問題而造成的。備課時,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出最有效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 巧設懸念
根據文本,學習的目標,把握文章的脈絡,巧設懸念,展開學習的思路,一下把學生
的思路集中在本課的學習任務上。如,我在教學 語文第三冊《黃山奇石》時,課一開始我就設下懸念:「石頭是我們見過的普普通通的東西,可黃山的石頭卻很神奇,你想知道黃山的這些石頭到底神奇在哪裡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老師調動起來,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在隨後的圖文結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學習中,緊緊圍繞著者課開始的懸念,深深地體會到黃山奇石的神奇,學生紛紛想像並描述「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的神奇模樣。在整個課堂上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都特別濃厚,圍繞著老師巧設的懸念,展開學習,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3、 層層剝筍
教師可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像層層剝筍一樣巧設探究性問題,激發和維持學生主動
探究學習的興趣,隨著老師積極思考,理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任務。如,我在教學小學第三冊語文蘇軾的詩《贈劉景文.》時,師問:詩的第一句描寫深秋景色特徵有,荷花、菊花都開敗了,但菊花還有傲霜枝,作者在這里贊美了菊花殘枝的什麼精神?生答:贊美菊花殘枝傲霜斗寒的精神,師接著問:為什麼作者又寫道:「一年好景君須記,」要記住的是什麼美景?學生讀詩後知道:「正是橙黃橘綠時,」師又問:這行詩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斑斕,富有生氣,那麼作者要贊美的是深秋的什麼?生答:贊美深秋是收獲的季節。師追問:蘇軾把這樣的詩送給劉景文,能給好朋友什麼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豐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氣概,師總結:詩人一反悲秋的調子,在這首詩中贊美了深秋富有生氣,是收獲的季節,還有菊花殘枝傲霜斗寒的氣概,這就是偉大的詩人蘇軾。教師通過這種層層剝筍的提問,讓學生理解了詩意和詩人的感情。教師設計的這種層層剝筍的問題時,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問突出知識的重難點,要有層次和前後銜接,相互呼應。
4、 拓展想像
學完課文,教師朝深處拓展,讓學生展開想像,激起學生深入學習的的趣味,培養學
生豐富的想像力,如,我上第二冊《棉花姑娘》一課,在課尾,我提問:棉花姑娘會怎麼感謝七星瓢蟲呢?學生紛紛展開大膽的想像力,有個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會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給七星瓢蟲讓他冬天蓋,好暖和暖和。」我給予了學生及時有效的評價:「你真懂事,是個心懷感恩的好孩子。」孩子聽了,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想像創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學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課堂有效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根據課前的准備和課堂生成的問題等變化,而靈活地變化,才能在課堂實踐中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的教學課堂波瀾起伏,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治理角逐的樂趣。
Ⅲ 教學論文《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
「
課程改革雖
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
」
教
育家杜威先生說過:
「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
個什麼樣的生活!
」
我以為:
「
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
(一)給學生一個
「
情感的課堂
」
。
1
、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
「
激情
」
在語文課中,
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
「
人文性
」
,其基點就在於
「
情感
」
。一個沒有激情
的教師,
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
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
學生一個
「
充滿激情的我
」
,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
「
燃燒的歲月
」
!
2
、尊重
「
需要
」
,注重
「
激趣
」
。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或直觀演示、
或旁征
博引、
或巧設懸念
……
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
創造
「
我要學
」「
我
想學
」
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
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
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
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
他們太想了解銀河、
了解宇宙了!
我扣之心弦地提出:
「
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
」
孩
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
激趣
」
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
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
「
變苦為樂
」
。
3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
「
溶情
」
。
「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
,教學當中的
「
情
」
猶如
教與學雙邊活動的
「
催化劑
」
,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
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
「
交流的課堂
」
。
以前的語文課堂,
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
談不上和誰去
「交流」
。
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
流」和「生生交流」。
.
三:給學生一個
「
開放的課堂
」
。
1
、讓孩子去
「
展示自己
」
。
「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
悟
」
。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
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
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
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
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
「
鳥
」
和
「
烏
」
,
「
喝
」
和
「
渴
」
。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
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
「
烏
」
的理解:
「
烏
」
表示黑色;
「
烏
」
比
「
鳥
」
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
睛了。
對於
「
喝、渴
」
的區別,學生這樣說:
「
喝水
」
要用口喝,而且必須
把嘴張大(形象說明
「
口
」
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
「
渴
」
是因為口渴
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
、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
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
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
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
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
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
《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
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
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
「
說
」
和
「
讀
」
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
、在生活中學語文。
「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
。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
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
語文離他們很近
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
在生活中
識字
」
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
里
……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
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
「
感悟的課堂
」
。
1
、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
「
南國風光
」
,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
熱愛大自然、
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
錄像資料展
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
們
充滿著自豪感,
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
……
這樣,
孩子
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
、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
、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
而每一個人的所
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
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
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
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
!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Ⅳ 怎樣組織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論文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在這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採用最佳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像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Ⅳ 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現身為課改教師,深知課程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想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商場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a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後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後,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下面我還是以《自選商場》為例,在學生們認識了九種商品名稱以後,但要讓學生學會分類,且了解自選商場購物的方便,我又創設了情境:老師成了「快樂自選商場的總經理」,並告訴同學,今天卻不快樂了,因為商品賣不出去,所以現在想聘請三位優秀的售貨員,重新將商品擺放整齊。接著就請三位同學當售貨員來給黑板上的九種商品分類。並說出理由。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很快明白自選商場的東西是分類擺放及在自選商場購物真方便。無需教師分析,就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Ⅵ 怎樣寫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學術論文寫作
教學論文主要是指對教學原理、方法、心得等進行論述的文章。
不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同志,平時工作可謂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學生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出類拔萃;談起教學方面的體會,更是如魚得水、如數家珍。可就是寫起論文來往往詞不達意、不知所雲,儼然成了煮餃子的茶壺。
"如何寫好教學論文"也就成了他們難解的心結,這一弱點在經驗交流、職稱評定時,顯得尤為突出。針對這一情況,結合本人多年來的寫作經驗,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 觀點要正確
既然是論文,就應該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見解往往有對錯之分,我們提唱創新,鼓勵突破,不能人雲亦雲。
二、 選題要適當
選題是撰寫論文和著作的重要起點,主要包括:內容、范圍及難度等三個方面。
(一)內容。
往往根據自己擁有的資料而定,通常選定自己熟悉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本職業務范圍內或與所學專業相近的內容。不能為了趕時髦,或為了評職稱投稿,勉強東挑挑西選選,去找一些連自己都似懂非懂的東西。即使這樣做了,最終也只能是勞而無功,一無所獲。
(二)范圍和難易。
論文的范圍和難易度要掌握好。在不少人的潛意識里,深怕人微言輕,似乎題目越大,論文的份量就越重,或者說就越像論文。一般來說,大題目寫起來容易空泛,這往往是由於學力不足,無法深入,寫少了象蜻蜒點水,如浮光掠影;寫多了則顯得又臭又長。相反,如果抓住一個重要的小題,能夠深入本質,切中要害,從各個方面把它說深說透,有獨到的新見解,那論文就一定有份量。 在選題時一般要注意:它的實用性、互異性、准確性、突破性等等
三、材料要充分
選材是否合理是文章成敗的關鍵。寫論文從整體構思,到題目確定,到論證過程等等,都不能離開選材--客觀的資料。選材的目的,是采眾家之長,成一已之見。因而,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如何確立論點 即通過資料的收集、匯總、整理,把與自己的想法吻合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等挑選出來,並且從新的視角,予以新的觀察。
四、思路要清晰
在寫論文之前,我們不妨先擬好一個寫作提綱,如有可能最好是來一個初稿,然後再動手。
五、表達要准確
修改--論文的後期製作。反復推敲出佳句,精心修改得華章。
只有反復推敲和字斟句酌,文章才會顯得具體、准確、生動,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育、教研成果。
修改的范圍可大可小,既可以來一個"亡羊補牢"--是發現什麼問題,修改什麼問題,通過材料的增刪,使文章血肉豐滿,使觀點立之牢固,並與材料達到和統一;又可以"徹頭徹尾"--發現問題,該舍就舍、該去則去,決不估息。在內容上包括修改觀點,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結構,修改語言等。
Ⅶ 如何讓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教學論文
在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是課程價值實現的重要因素。而課堂教學往往離不開提問的環節,那麼有效提問在一堂課中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讓語文課堂提問更有效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首先,教師要確定好提問的目的。 在備課時深入鑽研教材,剖析教學內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的基礎上,仔細研究學情,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准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計問題。提問力求表述清楚、詳實、准確,切忌籠統、含混不清、模稜兩可;要讓學生感到所提出的問題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可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淺問題,或以舊探新,或鋪路搭橋,或觸類旁通,以平緩坡度,化難為易,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這樣既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才會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對文本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譯這些句子也並非難事,如果將問題設計為:「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將這些句子翻譯過來?」學生會很快答出,問題沒有難度,沒有了思考的空間,也就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培養能力,那麼稍作改動,變為「請用優美的語言創造性翻譯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時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寫桃花林美景的,然後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這樣的提問既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審題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又適合中考出題的方向,這樣的課堂提問勢必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明確提問要得到怎樣的結果,是激發學生思考,是有效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便於理解下一個教學內容,還是考察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等,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師一定要有針對性的設置問題,那類「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的問題往往沒有意義,更談不上時效性。所以,教師在提問前要確定好提問的目的,便於課堂有效進行。
其次,教師要講究一定的提問策略。提問策略包括教師提問和引導學生提問與解疑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藝術。教師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問題是教學中問題設置的關鍵。首先,教師應該通過文本中的隱含意義或者使用間接語言、採用疑問句等方式將文本變成易於學生探討的問題,以達到教學目標的目的。其次,教師應根據學情選擇能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探究慾望的問題,做好預設;再次,教師提問時還要注重提問方法,講究提問藝術,相准提問時機,把握提問節奏。
當然,教師的提問也不應一成不變。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地使用探詢性問題,激發新信息,或重新調整問題,使課堂有效的進行。同時教師要適當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自主提問。教師若在課堂上善於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提出問題,然後合作解決問題。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大腦思維得到了鍛煉,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於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發展。這類問題的提問更有效,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接受效果會更好。
最後,教師要採取有效的提問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關鍵問題,圍繞這一個或幾個中心問題展開,所設計的問題不宜過多,緊緊圍繞課程重難點設計,把握文章的穴位,以一個中心問題貫穿全文,實現全文的整體生成。在教學中我嘗試過一些課堂教學提問方法,認為很有效,現將其歸納如下:
1. 問題的設計緊扣課的教學目標,即把教學目標問題化,巧妙設計出探索性問題,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 一篇課文的許多細微之處常常隱藏著疑難的問題,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教師要領悟文本,並能設計出恰當的探索性小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揣測作者的想法,深入感悟文本,達到開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於勒》時,為了讓學生把握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一主題。我設置了如下問題:「菲利普夫婦是怎樣對待親弟弟於勒的?概括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的經過。他們變來變去的態度中不變的是什麼?」學生在回答這幾個問題時,一下子就明白了課文要揭示的主題。又如在講《孔乙己》一課時,要讓學生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教師可把握介紹孔乙己第一次出場時的文字,文中寫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教學時教師可問:「為什麼孔乙己穿了長衫卻站著喝酒?他「唯一」在何處?這句話作用是什麼?」如果學生解決了這個疑難問題,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點,這個小問題就成了學生分析整篇文章的鑰匙。
同樣,在教學中教師若能抓住關鍵巧妙的設計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指明思維方向,對學生的學習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講《范進中舉》一文時,我就抓住胡屠戶「打」和「罵」范進這兩個「眼」上提問:胡屠戶打了范進幾次,罵了些什麼?前後有什麼不同?說明了什麼?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思考,便於學生把握文章主旨。
再如,講《孔乙己》課文時,針對課文幾處出現的「笑」設疑提問,發掘課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場,伴隨他的是什麼字?哪些地方表現他可笑?人們笑孔乙己,反映了什麼?造成這出悲劇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把學生帶入積極學習的情景之中,給學生提出了思維的方向,使學生對新知識更加深刻,並有利於教學過程的優化,使整個教學和諧自然,渾然一體。
2. 問題階梯式,環環相扣的設置,便於學生理解 課堂教學中難免會遇到很「麻煩」的問題,當遇到較大、較難一下子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將這類問題進行合理拆分,圍繞一個大的主題進行層層「鎖鏈式」的提問。例如,《故鄉》中,「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這句話的含義。若教師直接讓學生談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可能無從下手,出現思維空白期,不利於教學展開。但教師將其拆分成如下問題,可能就會好很多,如:(1)「可悲的厚障壁」指得是什麼?(2)這一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學生若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再談及含義則就水道渠成了。再比如《故鄉》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我」的心情,可提出以下問題:文中的故鄉是什麼樣的?作者用了哪些詞語勾勒出這種景象?這些詞語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情?這種提問就是環環相扣的,幾個問題在知識上是層進的,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最終的難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教學中,通過互相關聯的提問,再加上正確引導,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思維方法予以引導,提高學生探究、剖析復雜問題的能力。將問題化難為易。
3. 抓住契機,巧設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學生學習每篇課文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有意地給學生設置一些「障礙」,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記得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學生只是沉浸在對優美文段的賞析中了。為此,我就文中的一句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提問:「似乎」、「確鑿」矛盾嗎?學生一下被「激活」了,老師質疑課文?我們也討論一下。通過互相討論思考,最終明確是不矛盾的。還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可見,抓住契機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4. 將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問題,留給學生思考,以深化學生所學內容,激發他們的思維 在上完課或某個問題解決以後,教師不能把眼光停留在現有知識水平上,而應進一步使其課堂走向課外,由課本走向生活。如在學習《我的叔叔於勒》一文後,我布置了這樣一個思考題: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遇到一個百萬富翁像於勒,他們會怎樣對待?這個問題的設置目的是鞏固學生對菲利普夫婦人物形象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課堂提問切中要害,學生就會由被動學習轉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對學習產生濃厚的求知慾。如在《我的老師》教學中,可以創設情景,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曾經最喜愛的老師,是否也像作者一樣,數次站在一邊默默地深情注視過老師,曾經也模仿過老師寫字,也無在漫長的暑假裡,是否也在夢里見到老師……這樣,抓住課題這個興趣點提問,以故事理解故事,以情感去體驗情感,以這種以己推人的方法,回眸自己,理解別人,認識生活,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引導他們自覺地去學習課文並及時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口。
當然,課堂的提問模式還有很多,比如師生平等,發揮學生自主求疑優勢;拓展學生思維,提出延展性思維的問題等.正如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思考的本領就是在思考的訓練中形成的。有效的提問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極為重要的一環,不可漠然處之。
課堂提問就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課堂提問,巧妙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問得巧妙,問得有水準,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在有效教學中,由教師的提問,引發學生認真思考,對知識進行加工重組的「問題」,應該是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為之努力的方向。
Ⅷ 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識字教學的幾種方式
小學低年級學生關於識字教學的論知道更多,你怎麼看,非常樂觀
Ⅸ 論文淺談小學語文中童話教學怎麼寫啊3000字左右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反思
摘 要:童話是小學中低年級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以往由於沒有去全力理解兒童,忽視了從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出發,使童話教學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功利化和表演化兩種傾向.小學語文教學功利化的主要表現一是受語文工具觀的影響,將童話教學作為語文知識技能訓練的手段;二是過於強調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據童話的具體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教學形式,而是為形式而形式,為表演而表演.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反思
童話是一種從童年的視角出發,用兒童的語言敘述童年的生活場景(或模擬兒童生活場景) ,表達童年的特殊感受和體驗的一種兒童文學樣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敘事性及兒童性等特徵.表達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奮發向上,生氣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為其精神本質.兒童在閱讀童話時,常常會為那些鮮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動,被作品精彩離奇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對種種如夢如幻的生活場景心嚮往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盡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活躍的想像力,獲得如游戲般的快樂體驗.同時不知不覺中,在他們的內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識,形成了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會群體的必要的價值觀念,作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話深受兒童喜愛,也是小學中低年級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如第九套全國通用教科書就將童話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學1~3年級,共有十幾篇.我們的語文教學雖然意識到了童話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時候由於沒有去全力理解兒童,沒有從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出發.因此,在童話教學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功利化和表演化兩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