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動手做數學

動手做數學

發布時間: 2021-07-21 17:42:01

1. 動手做數學用的活角

可以網路上學習啦。
如果覺得答案解決了你的問題,請採納,有問題可繼續追問,如未回答追問,可能不在哦

2. 數學四年級下第九頁動手做

什麼版本的數學?

人教、北師大、蘇教?還是新人教

第九頁,也只有新人教的有個做一做還算符合你的問題!

常規的運算順序:先乘除,後加減,有括弧先算括弧裡面的。

3. 動手做一做(五年級下冊 數學)

當設計成正方體(特殊的長方體)時,體積最大
因此,長·寬·高取:150÷3=50厘米時,其體積最大
最大的體積是:50×50×50=125000立方厘米

4. 淺談如何做數學,學數學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可能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與困惑:某種類型的問題曾經對學生講過,甚至講過不止一次,但到考試再出現類似的問題時,有的學生還是做不出來,正確率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到講評試卷時,便責怪學生上課時沒有認真聽講,於是把此類問題再講一遍,並提醒學生這一次一定要認真對待。本以為這次學生一定理解並掌握了,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並「發狠」說此類問題以後再也不講了。可是結果事與願違。似乎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面對這種怪圈,表現出來的是無奈和無助……
這迫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活動:每次都是我講學生聽,有的學生並沒有完全聽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聽明白了,但沒有動手做一遍,時間一長就忘了。就象游泳教練在岸上教學員游泳一樣,游泳的動作和姿勢教得再好,不到游泳池裡去游,不喝幾口游泳池裡的水,是學不會游泳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到教師的課堂上真正實施起來卻是那末困難……
隨著學習新課改理念的逐步深入,我越來越意識到數學是做出來的,只有讓學生做數學才能學好數學。數學發展史告訴我們,每一個重要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其中都蘊涵著豐富的經歷:如無理數的發現,勾股定理的證明,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建立等,無不充滿著人類探索的情意,其中既需要人們依賴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實踐、歸納,猜想等理性思考過程,也需要人們對真理不懈追求的勇氣。也就是說,在形式化的數學這一「冰冷的美麗」裡面,蘊涵著人類「火熱的思考」,在它的形成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生活意義。那末,在數學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做數學學數學呢?
一、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將學生帶入問題中
問題是數學活動的心臟。將數學定義定理,公式等形成過程轉化為富有生活意義的問題,形成問題情境,從而把學生帶入問題中,在問題的探究中做數學,學數學。因此教學中,應盡可能把知識的發生過程轉化為一系列帶有探究性的問題,真正使有關材料成為學生的思考對象,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內在的需求。
二、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再創造
荷蘭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教學原則之一是數學的「再創造」。他認為,對學生和數學家應同樣看待,讓他們擁有同樣的權利,那就是通過再創造來學習數學,而不是因襲和仿效。「再創造」理論認為,教師不必把各種概念,法則,性質,公理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象數學家當時發現這些性質一樣,創造適合的條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己發現數學知識的來攏去脈。
例如:過去我們講平行四邊形時,先演示一些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學生也能掌握什麼是平行四邊形,這就象告訴兒童什麼是椅子,桌子一樣的一種抽象化,並沒有什麼神秘。但是現在通常的過程卻是教師給出平行四邊形的一個形式定義,於是又一個層次被跳過,學生又被剝奪了創造定義的機會,甚至還有更糟的,因為這個階段,學生根本不可能理解形式定義,更無法理解形式定義的目的和意義。如果允許一個學生重新創造幾何,他會怎麼做呢?給他一些平行四邊形,他會發現許多共性:如:對邊平行,對角相等,鄰角互補,對角線互相平分及平行四邊形能平面鑲嵌等……接著他會發現,由一個性質還可導出其他性質等。也許不同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基本性質。由此,學生就抓住了形式定義的基本含義,它的相對性等……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學會了定義這種數學活動,而不是將定義強加於他。
我在講平行四邊形性質這節內容時,先讓學生自製了平行四邊形的模型。課堂上分組交流:先量一量對邊再量一量對角,看有什麼關系?也許是受傳統思想束縛太深,學生量完後,異口同聲回答:「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我告訴大家,這種測量其實失去了意義。你量出來的邊角真的絲毫不差相等嗎?這時學生又反思自己測量過程,把真實的測量結果說了出來。一位學生量得:一組對邊分別是10.8cm,10.7cm另一組對邊分別是5.3cm,5.4cm。同學們都知道,這種誤差是由測量工具造成的,是允許的。那麼我們猜一猜,平行四邊形對邊有什麼性質呢?同學們回答:相等。那麼讓我們試著證一證。通過這樣的操作,學生不僅進行了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再創造過程,更進一步理解了測量——猜想——證明之間的關系。我風趣地說:「這節課人人都當了一回數學家!」在做中學是弗萊登塔爾的主要教育思想,新課標中加強了這方面的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誰給學生提供在做中學的機會多,條件多,誰就提高了學生再創造數學的能力。「我聽說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名言突出了做的重要性。
三、開展主動有效的數學交流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主要表現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而不是復制與強化,成功有效的數學交流是建立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之上的,數學交流這種特徵在學生自發的探討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如果只聽老師講,不去看書,只能,記得所聽內容的15%,如果只看書,而不聽講,只能記得所看內容的25%,如果看了又聽就可記得所學內容的65%。在數學教學中,應努力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動手實踐,動手做數學,在做中學。讓學生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

5. 六年級上冊數學第五頁的動手做這道題怎麼寫(蘇教版)

  1. 第一種四張,第二種兩張。

  2. 第二種六張。

  3. 第一種四張,第五種兩張。

  4. 第二種兩張,第四種四張。

  5. 第五種六張。

以上幾種應該能幫到你,謝謝,請採納。

6. 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頁動手做怎麼做

第一種四張,第二種兩張。
第二種六張。
第一種四張,第五種兩張。
第二種兩張,第四種四張。
第五種六張。
以上幾種應該能幫到你,謝謝,請採納

熱點內容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七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9-05 23:42:37 瀏覽:800
班主任感人故事 發布:2025-09-05 23:40:38 瀏覽:531
幼兒園教師師德感想 發布:2025-09-05 23:21:19 瀏覽:762
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匯報材料 發布:2025-09-05 23:10:33 瀏覽:117
煙圈教學 發布:2025-09-05 18:57:49 瀏覽:478
一年級上冊數學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9-05 18:12:06 瀏覽:129
北醫網路教育學院 發布:2025-09-05 16:14:15 瀏覽:640
檢驗科生物安全 發布:2025-09-05 15:32:02 瀏覽:556
校園的一角教室 發布:2025-09-05 14:14:07 瀏覽:452
六年級數學分數題 發布:2025-09-05 12:08:36 瀏覽: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