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書亂畫
① 語文書上亂畫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上課無聊,打發時間或者是想要發泄一下。(我的話是因為上課無聊,有了靈感就隨便先畫一下,上課畫在紙上怕老師發現,所以語文書是不二選擇嘍……)
② 在語文書上亂塗亂畫的壞處。
弄臟語文書,有些字看不清楚(因為被××亂塗亂畫了),甚至有時候家長或老師發現就被挨罵。
③ 喜歡在書本上亂畫的孩子是什麼性格
可能比較活潑 比較好動 其實這亂畫不能代表什麼的
④ 如果把同學的語文書亂塗亂畫怎麼辦
道歉(真誠點!)鉛筆可以擦掉的啊!
⑤ 老弟書上亂畫結果書叫撕了
這是孩子的游戲,老師完全不必撕書應該帶著好奇,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畢竟又不是上課畫的,即使是,應該進行批評教育。
⑥ 如果別人想要在你的書上亂畫,你會有什麼反應
我會很生氣,並立刻制止,然後覺得他是不是瘋了,為什麼要在我的書上亂畫,自己有書不畫,幹嘛在我的書上畫?而且我搞不懂為什麼要在書上亂畫,做筆記好好做,寫的工工整整的不好嗎?
⑦ 如果一名小學生在書上亂寫亂畫,然後你找他單獨談話,你會怎樣說
換種方式鼓勵他學習,用他亂畫這種行為,我曾經拜讀過有關於孫立權的故事,在這分享給你。上周末去朋友家,看見朋友家正在上初二的小陳同學在一本書上「亂寫亂畫」。我這個從小就被父親教育「不許弄臟書,不許在書上亂塗抹」的人有點兒看不下去,本想要規勸幾句,結果被小姑娘教育了一頓,「這叫批註式閱讀,批閱啊,就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小陳同學的爸爸老陳是大學教師,在一旁幫腔:「這是中國傳統讀書模式的回歸,是自主讀書的最好方法。」不就是亂寫亂畫嗎,至於上升到這個層次?看來,這「亂寫亂畫」還真有必要了解一下。記者找到了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孫立權老師,他從1999年開始探索「語文教育民族化」教改實驗,其中的一項就是「批註式閱讀」,小陳同學用的書就是孫立權老師編寫的。「批註式閱讀」古已有之記者:老師,我為什麼從小被父親教育不許在書上亂寫亂畫?孫立權:可能他覺得書很貴重,善待書籍是對書、對知識、對權威的尊重吧。也有可能是書不是自己的,怕你亂寫亂畫完,妨礙到下一個的閱讀。記者:我記得在我上學的時候,會在語文書上記很多東西,分段、段意、重點字詞的意思、中心思想、寫作方式、修辭手法等等。孫立權:那些都是老師說的或是讓你記的,你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上去嗎?記者:沒有,也沒有地方啊。孫立權:我提出的「批註式閱讀」實際上是受古人啟發而提出來的。古代把這個叫評點,尤其是在明清時代,許多小說出來之後評點家都要加評點批註,是古人讀書的習慣。這是一種精讀,是主觀性很強的精讀。我自己是上初中之後就開始這么讀書的。記者:這么說,老陳說的不是上綱上線,而是確有其事了?孫立權:早在唐代,就有了詩的評點,宋代出現了文的評點,後來又出現了小說評點。李卓吾評點的《水滸》、金聖嘆評點的《水滸》和《西廂記》、毛宗崗父子評點的《三國演義》、張竹坡評點的《金瓶梅》、脂硯齋評點的《紅樓夢》,再加上無數的詩話、詞話、曲話,都可謂「批註式閱讀」的集大成者。
⑧ 面對那些在語文書上亂寫亂畫的孩子,該怎麼管教
前幾天翻躺在床上無聊翻看朋友圈,結果一套媽媽的抱怨和吐槽讓我眼前一亮。這是一個媽媽在微信上曬出了兒子的語文書。上面老師講課是需要記得筆記沒看到,但是一幅幅形象的圖畫卻讓觀者叫絕。
故事一邊的配圖是古代詩人李白。而此時的李白胯下卻有一台摩托車,不過已經讓人忘了笑,而是驚訝於,這摩托車搭配的沒有一點違和感。就好像不是後畫上的,而是和列印的李白形象是一體的。面對如此高能的課本塗鴉,真不是知道這位寶媽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3.驗證說做出的選擇是否真實可靠。
並不是確定下來了,就逼著孩子堅持到底,而是在孩子整個訓練過程中,家長還要繼續觀察,孩子是否對這樣的愛好,保持著持續性的興趣。並注意引導孩子,遇到困難不要停止,當然,還要學會給孩子空間。比如孩子畫得不好,家長也不要以浪費時間做理由加以制止,而是要引導孩子說出這幅畫的含義,這對孩子保持持續的創造力很是關鍵。
⑨ 書上被人亂畫了,如何有效地擦掉
如果不是可擦筆的話應該很難擦掉了,用膠帶也會有痕跡。心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