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小故事大全
1、小松鼠要過冬了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備過冬的糧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著一個大袋子,來到森林裡,對松樹爺爺說:請吧你的松果送給我,好嗎?松樹爺爺很大方,說: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興,它一邊摘一邊唱歌,不一會袋子裝滿了。松樹爺爺問: 你摘了多少個?小松鼠說:哎呀, 我忘了!松樹爺爺笑著說「我長了16 個松果,現在還有9個,你能算出摘了多少個,就讓你背走。」小松樹急了,不會算,怎麼辦呢?要是松樹爺爺不讓它背走,那冬天吃什麼呢?我來幫它好了。
數學課上,老師講過:知道總數,求部分數,就是從總數里去掉知道的一個部分數,就得另一部分數,用減法計算。我很快就算出來了,小松鼠摘了16-9=7(個)。
2、小朋友們你們可知道數學天才高斯小時候的故事嗎?高斯在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老師教完加法後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求學生算算看,題目是:1+2+3+4………+96+97+98+99+100=?本以為學生們必然會安靜好一陣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時,卻被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麼算的嗎?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將1加至100與100加至1;排成兩排想加,也就是說:1+2+3+4+…………+96+97+98+99+100+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共有一百個101,但算式重復兩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於5050。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過了其他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3、雞兔同籠你聽說過「雞兔同籠」的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4、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眯眯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是多少呢?
B. 一年級數學趣味故事
1.小松鼠要過冬了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備過冬的糧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著一個大袋子,來到森林裡,對松樹爺爺說:請吧你的松果送給我,好嗎?松樹爺爺很大方,說: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興,它一邊摘一邊唱歌,不一會袋子裝滿了。松樹爺爺問: 你摘了多少個?小松鼠說:哎呀, 我忘了!松樹爺爺笑著說「我長了16 個松果,現在還有9個,你能算出摘了多少個,就讓你背走。」小松樹急了,不會算,怎麼辦呢?要是松樹爺爺不讓它背走,那冬天吃什麼呢?我來幫它好了。
數學課上,老師講過:知道總數,求部分數,就是從總數里去掉知道的一個部分數,就得另一部分數,用減法計算。我很快就算出來了,小松鼠摘了16-9=7(個)。
2.高斯在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老師教完加法後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求學生算算看,題目是:1+2+3+4………+96+97+98+99+100=?本以為學生們必然會安靜好一陣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時,卻被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麼算的嗎?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將1加至100與100加至1;排成兩排想加,也就是說:1+2+3+4+…………+96+97+98+99+100+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共有一百個101,但算式重復兩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於5050。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過了其他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C. 寫一篇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的小故事
我的數學教學小故事
我是在祥雲祥城鎮一個壩區學校任教,擔任的五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聰明的學生一教基本上能掌握,當然這樣的學生在我的班裡極少,呵呵!不過感覺很安慰;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屢說屢忘,怎麼教他都一臉茫然,每個班都有這樣的學生,但是心中怒火不知不覺就旺了起來。但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沒有經過篩選,其智商的發展本身就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動手操作,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熱情,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充滿著無窮的樂趣。在平時的的課堂教學中,我的做法是:讓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師生情感融洽,學生才會敢想、敢問、敢說。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微笑的面對學生,從不板著臉上課,更不對學生大聲訓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平時教學中,盡量用動作去表示,盡量讓學生學懂,學透,能夠做到舉一反三,知一曉十,還要能夠用「聯想」去學習例如:我在教長度單位時單位之間的進率時,讓學生伸出大拇指說千米,伸出食指時說米,伸出中指時說分米,伸出無名指時說厘米,伸出小指時說毫米。而且還依次說出他們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就學會了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在以後的日子裡如學習面積單位、重量單位、人民幣單位、體積單位,只要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以後,就能夠「聯想」到長度單位的手法和長度單位進率以及單位之間的互化,這樣學生學起來就非常容易了。例如:在教學學生認方位時,讓學生伸出右手向上指表示北,嘴裡同時說出上北,向下指表示向南,嘴裡同時說出下南,左手向左放平表示向西,嘴裡同時說出左西,右手向右放平表示向東嘴裡同時說出右東……用手勢立即就可以表示出八個方向,學生們學的就既輕松又愉快。在教學中還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來認識方位。例如我在教學「試商」的方法時,先經過兩道例題計算後,請學生思考:對除數四舍時商會怎樣?如何用手勢表示,對除數五入時商會怎樣?如何用手勢表示?讓學生大膽的去想、去說,最後我們一致確定,認為四舍法調商,可以設為先伸出四指,然後一彎,再伸出大拇指,接著再轉換為小拇指,邊伸邊說:「四舍法,大調小;」接著五人法,創設為先伸出五指向前一推,再由小指轉換為大拇指邊伸邊說:「五入法,小調大。」這樣一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學的有趣,對知識點掌握的又快又好,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的數學知識扎實,喜歡學習數學知識。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育人性,即它是以育人為根本宗旨的職業。教師在各方面都起著表率作用,教師用自己的學識、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這種教育作用不僅僅表現在課堂上,更表現在以身立教上,既要教人學會做學問,又要教人學會做人,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身教重於言教。
D. 小學一年級數學小故事
小亨利家境貧寒,他每天放學後到街頭給人擦皮鞋,掙錢補貼家用.
一天,一輛轎車停在小亨專利的旁屬邊,車上下來一個胖老闆.
小亨利迎上前去,對胖老闆說:」先生,您只要花10美分,我就可以把您的皮鞋擦亮.
胖老闆白了一眼:」不需要,」
小亨利眼睛一眨,想出了主意.
」先生,我願意為您免費服務一次.」
」這樣啊,我接受.」
當小亨利擦完一隻皮鞋後,胖老闆立即把另一條腿伸了過去.
小亨利對胖老闆伸出兩根手指:」第二次服務20美分.」
」那就算了吧.」胖老闆氣哼哼地站了起來,低頭一看,發覺自己的兩只皮鞋一隻亮一隻不亮.
胖老闆出於無奈,不得不重新坐下:」我答應付20美分,你快點把另一隻皮鞋擦亮.」
E. 一年級數學小故事,要比較簡單的,很容易背出來的
數字歌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筋斗,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兩只手,十個手指頭。
數數的方法
數數方法多,看誰多靈活。
數得對又快,得數不寫錯。
兩個兩個數,二四六八十,
五個五個數,一五又一十。
數字兒歌
我說一,一一一,一張紙來一隻筆,
學習數學做練習,都要用到紙和筆。
我說二,二二二,身上長著多少二,
左右兩邊數一數,眼睛手腳和耳朵。
我說三,三三三,鮮紅領巾胸前戴,
三個角,三條邊,我們人人都喜愛。
我說四,四四四,眼前一張長桌子,
四個角,四條邊,用它讀書和寫字。
我說五,五五五,五角星,亮晶晶,
國旗上有五顆星,我是那顆小星星。
我說六,六六六,六一節啊真快樂,
唱歌跳舞做游戲,祖國花朵真幸福。
我說七,七七七,一個星期有七天,
星期天,不上學,做媽媽的好幫手。
我說八,八八八,慰問軍屬老大媽,
你掃地,我擦窗,大媽對我笑哈哈。
我說九,九九九,九月十日教師節,
尊敬老師有禮貌,人人誇我好寶寶。
我說十,十十十,兩只手上有手指,
十個手指用處大,學習雷鋒做好事。
拍 手 歌
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練身體。
你拍二,我拍二,天天要帶小手絹。
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後換襯衫。
你拍四,我拍四,消滅蒼蠅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隨地吐。
你拍六,我拍六,瓜皮果殼別亂丟。
你拍七,我拍七,吃飯細嚼別著急。
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
你拍九,我拍九,吃飯以前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臟的東西不要吃。
對數兒歌
我說一,誰對一,哪個最愛把臉洗?
你說一,我對一,小貓最愛把臉洗。
我說二,誰對二,哪個尾巴像扇子?
你說二,我對二,孔雀尾巴像扇子。
我說三,誰對三,哪個跑路一溜煙?
你說三,我對三,兔子跑路一溜煙
我對四,誰對四,哪個圓圓滿身刺?
你說四,我對四,刺蝟圓圓滿身刺。
我說五,誰對五,哪個蹦跳上大樹?
你說五,我對五,猴子蹦跳上大樹。
我說六,誰對六,哪個扁嘴水裡游?
你說六,我對六,鴨子扁嘴水裡游。
我說七,誰對七,哪個叫人早早起?
你說七,我對七,公雞叫人早早起。
我說八,誰對八,哪個鼻子長又大?
你說八,我對八,大象鼻子長又大。
我說九,誰對九,哪個沙漠天天走?
你說九,我對九,駱駝天天沙漠走。
我說十,誰對十,哪個耕地有本事?
你說十,我對十,黃牛耕地有本事。 藉助兒歌,幫助記憶。
兒歌淺近形象、有節奏感、易記憶,深受兒童喜愛,是學生最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種文學形式。當枯燥無味的數學公式、法則讓學生感到「厭學」時,就把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編成兒歌,讓數學知識「活」起來。在學習數字1—10時,書寫和記憶有一定難度,因此,設計或藉助兒歌來幫助學生記憶。
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
3像耳朵聽聲音,4像紅旗迎風飄,
5像秤鉤來買菜,6像哨子嘟嘟響,
7像鐮刀割青草,8像麻花擰一圈,
9像勺子來盛飯,10像火腿加雞蛋。
這樣學生說起來朗朗上口,又形象又好記,還使他們回憶起了幼兒園的生活經驗,快樂的識記。
在學習《位置與方向》時,學生因為年齡小,空間概念比較欠缺,於是我藉助學生熟悉的參照物編成兒歌幫助記憶。
早晨起床面向陽,開動腦筋想一想;
前是東來後是西,左是北來右是南;
伸出左右兩只手,東南西北記得牢;
地圖方位有規定,上是北來下是南;
左是西來右是東,小朋友們要分清。
在學習了數的大小比較時,認識了「>」「<」「=」號,學生對「>」「<」容易混淆,就藉助兒歌「大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來記憶,突破了難點。饒有趣味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記憶起來容易、深刻,既有助於提高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F. 一年級數學小故事有哪些
猴子撈帽
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陣風將一隻猴子的帽子吹到井裡,他招呼來18個小夥伴,從井上方的松上一個接一個去撈帽子,有4隻猴子沒有上樹,就撈著了帽子,問:是幾只猴子上樹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撈上來的?「0」與「1」的小故事
在神秘的數學王國里,胖子「0」與瘦子「1」這兩個「小有名氣」的數字,常常為了誰重要而爭執不休。瞧!今天,這兩個小冤家狹路相逢,彼此之間又展開了一場舌戰。瘦子「1」搶先發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麼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沒有我這個瘦子『1』,你這兩個胖『0』有什麼用?」胖子「0」不服氣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風,想想看,要是沒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數來組成100呢?」「喲!」「1」不甘示弱,「你再神氣也不過是表示什麼也沒有,看!『1+0』還不等於我本身,你哪點兒派得上用場啦?」「去!『1×0』結果也還不是我,你『1』不也同樣沒用!」「0」針鋒相對。「你……」「1」頓了頓,隨機應變道,「不管怎麼說,你『0』就是表示什麼也沒有!」「這就是你見識少了。」「0」不慌不忙地說,「你看,日常生活中,氣溫0度,難道是沒有溫度嗎?再比如,直尺上沒有我作為起點,哪有你『1』呢?」「再怎麼比,你也只能做中間數或尾數,如1037、1307,永遠不能領頭。」「1」信心十足地說。聽了這話,「0」更顯得理直氣壯地說:「這可說不定了,如0.1,沒有我這個『0』來佔位,你可怎麼辦?」眼看著胖子「0」與瘦子「1」爭得臉紅耳赤,誰也不讓誰,一旁觀戰的其他數字們都十分著急。這時,「9」靈機一動,上前做了個暫停的手勢:「你倆都別爭了,瞧你們,『1』、『0』有哪個數比我大?」「這……」胖子「0」、瘦子「1」啞口無言。這時,「9」才心平氣和地說:「『1』、『0』,其實,只要你們站在一塊,不就比我大了嗎?」「1」、「0」面面相覷,半晌才搔搔頭笑了。「這才對嘛!團結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語重心長地說。
小松鼠要過冬了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備過冬的糧食了。有一天小松鼠背著一個大袋子,來到森林裡,對松樹爺爺說:請吧你的松果送給我,好嗎?松樹爺爺很大方,說: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興,它一邊摘一邊唱歌,不一會袋子裝滿了。松樹爺爺問: 你摘了多少個?小松鼠說:哎呀, 我忘了!松樹爺爺笑著說「我長了16 個松果,現在還有9個,你能算出摘了多少個,就讓你背走。」小松樹急了,不會算,怎麼辦呢?要是松樹爺爺不讓它背走,那冬天吃什麼呢?我來幫它好了。數學課上,老師講過:知道總數,求部分數,就是從總數里去掉知道的一個部分數,就得另一部分數,用減法計算。我很快就算出來了,小松鼠摘了16-9=7(個)。
阿凡提的故事
這天,阿凡提騎著他那心愛的小毛驢從外面回來,遠遠就看見家門口站著一高一矮兩個人。
「阿凡提回來了!」高個子和矮個子都迫不及待地迎上去,請阿凡提為他們算算五個銅幣該怎麼分。阿凡提笑著說:「啊,兩位先生,我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怎麼為你們算呢?」這兩人說了一陣子,阿凡提把事情弄清楚了。原來這兩人今天合夥做飯吃,高個子拿出了200克大米,矮個子拿出了300克大米。飯做好後,兩人正准備吃,忽然來了一個過路人,這個過路人向他們提出了把煮的飯讓三個人吃的請求。結果三人一起把飯吃完。過路人臨走時,向高個子和矮個子道謝,還留下了5個銅幣作飯錢。可5個銅幣兩人怎麼分呢?矮個子說,他出了300克大米,就拿3個銅幣,高個子出了200克大米,就拿兩個銅幣。可高個子說,這5個銅幣是過路人給他倆的,應該平分,每人拿兩個半銅幣。兩個人算過來算過去,都不知怎樣算才對。
阿凡提告訴高個子和矮個子說:「好辦。依我看,應當這樣分。」阿凡提說出了他的分法:高個子得1個銅幣,矮個子得4個銅幣。兩人聽了非常吃驚,後來在阿凡提講了這樣分法的道理後,他們都很信服,高高興興地走了。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阿凡提為什麼要這樣分嗎?原來是這樣的:
因為5個銅幣是一個人的飯錢,吃飯的是三個人,所以三個人的飯錢應為15個銅幣。這頓飯共用500克大米,那麼100克大米的價錢應為3個銅幣。高個子出了200克大米,按錢算是6個銅幣,他一起吃飯的,應扣飯錢5個銅幣,所以他只應得1個銅幣。矮個子出了300克大米,按錢算是9個銅幣,他也一起吃飯的,也應扣飯錢5個銅幣,所以他應得4個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