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散文答題技巧
㈠ 高考語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
1.加強整體感知,明確所寫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闡之理。細讀標題,瀏覽開頭、結尾,篩選反復出現的詞、句(尤其抒情句、議論句)。
2.吃透題目要求,嚴格按要求答題。
3.找到符合題目要求的閱讀區間,有時閱讀區間跨度比較大,注意篩選、截取符合題目要求的語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組,必要調整,適當轉換。
4.答案要完整,用詞准確,所組句子要文通字順。
5.根據命題者設題「由淺入深」的特點,後面的題目可能會為前面題目作注腳。
6.在不限定字數的前提下,根據所賦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間的大小作答,注意采點答題。
7.答案書寫雖不賦分,也要認真。一般閱卷老師不會仔細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讓他們速讀時一目瞭然,才不至於丟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據,有出處,萬不可憑想當然,率性而為。
答題技巧:
1.打破現代文閱讀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觀點。
2.緊緊抓住文中的一些帶有提示性的詞語,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總結性的較理性的詞語,如思想、意識、現實主義、浪漫氣息、奧秘、象徵等。來具體推斷其理性內涵和層次含義。
3.現代文閱讀的核心是「概括」內容,這一點解決的辦法。就是在閱讀的段落內,以句號為單位,每一句概括一個意思,分條列出,不要被有些題目的「意思」「作用」「好處」所迷惑。談「作用」「好處」「意義」,也要依託內容去淡,不可簡單地說「強化了主題,深化了中心,增強了效果,十分生動形象」等詞語,就應付了事。
4.多答。因為現代文閱讀字數逐漸放開,那麼多答一點,就會多得分。況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兩點:(1)分條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數多的題,答案要與分數一致,即6分題。答3個小點即可。(2)答案不要重復或從反面去說,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寫的語言。
㈡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
只有後邊的閱讀理解最深刻。基本上閱讀的頭兩道題都是嚇人的,你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抄下來,當然要加雜一句通用語。(什麼體現了、表達了、) 後兩道就有點難,的看你的理解了,不過在文章中隱諱的抄兩句一定能得兩分
1. 文章體裁?此文是一篇?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 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 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4. 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 劃分層次?
(1) 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 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 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 總分總(掐頭去尾)
7. 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 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上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弧內)。
10. 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 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敘(略)
11. 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
註: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12. 寫作手法及作用?
(1) 擬人手法
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 誇張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 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 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諷刺手法
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 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3. 修辭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 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 的效果。
(3) 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
(5) 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 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 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 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義?
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繫上下文再解釋。
16. 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開啟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啟下(過渡)
(4) 為後文作鋪墊
17. 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8. 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9. 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20.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種類:
(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8)景物描寫
(9)場景描寫(10)環境描寫(11)細節描寫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21.散文特點?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種類?
(1)敘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說種類?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
24.小說三要素?
人物、環境、情節
25.環境的種類及作用?
(1)自然環境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託人物的心情。
(2)社會環境
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襯託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26.情節由哪幾部分構成?
(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7.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
㈢ 高考散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高考語文散文閱讀答題方法及流程
1.知識模式(儲備)
(1)、首句(段)——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鋪墊,埋下伏筆。
尾句(段)——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
轉承句(段)——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點睛句(段)——點明全文中心,統領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情感句(段)——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2)、散文主體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體材料可更好地表現主旨;穿插性材料對主體性材料起著補充、豐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潑,曲折有致,豐富或深化主旨。
2、思維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圍。這些都是答作用題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內容,以此作答,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關聯作用。即使題幹上沒有要求說「具體」作用,在答題中也切不可籠統回答「承上啟下」。
(4)、根據不同文本的內容安排,有時還要結合表現手法所起的作用考慮結構作用。這類手法的作用還有「對比」「襯托」等。
3、答題模式
結構上:常見的表現手法
1.承上啟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過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轉而寫到……
2.引起下文:為下文寫……埋下伏筆,為下文寫……張本,為……進行了鋪墊,呼應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3.總結上文:呼應上文……,點明了全文的主旨,並進一步……,卒章顯志,表達了……
4.線索: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文中x次出現,層層遞進,逐層深入,把……感情推向
內容上:是為了寫什麼或為了說明什麼(主要內容或主題),抒發了作者……情感,表現手法、用得比較生動的詞句及其表達效果
(2)、關於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題模式。
①對當前語段的內容作用;
②對全文的作用;
③豐富文章內容或富有詩意等。
④增加權威性、文學性、歷史性、文化性(視文體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羅列)。
2高考散文閱讀答題技巧及套路
1.明白三個問題
閱讀一篇散文,我們必須明白三個問題,即「寫的什麼?怎樣寫的?為何這樣寫?」
要搞清這些內容,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關注「標題」,理清「思路」,抓「關鍵語句」,理解「主旨」。
「標題」,提供了閱讀的線索,隱含著寫作對象、重要內容等信息,與文章的主題有著密切的聯系,閱讀首先從標題開始,必須加以關注。
2.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於我們對文章思想內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劃分層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線索」,能理清思路。「線索」常有這樣幾種:①以中心事件為線索,②以感情為線索,③以具體事物為線索,④以時空變化為線索。
3)分析表現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應、對比、襯托、穿插、虛實結合、欲揚先抑等表現技巧都體現了作者寫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關鍵。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於把握文章中的「關鍵詞語」「關鍵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議論句,過渡句,修辭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強的概括力。
這些語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點,或者是作者的主觀情感,或者體現作者的觀點態度。因而,我們在閱讀時要特別留心,必須重視這些語句的作用。把握住這些語句,我們就能夠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脈絡。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們更不能忽略文章的開頭、結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處境等方面內容,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
㈣ 高考語文的答題技巧
高中語文答題技巧
一、修辭格與體會文章表達。
1、讀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地描寫了……,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形象生動。
②擬人:……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賦與人的情感與性格來寫,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動(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誇張:……採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聯想奇特,富於形象感。
④反問:……採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用反問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語氣更強烈,表達的思想也更強烈。
⑤排比:……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的情景,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節奏明快,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⑥對偶:……採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抒發了作者對……的感情,節奏明快,富於音樂美。
二、插敘的作用。
1、讀出插敘的語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聯系。
2、公式: ……採用了插敘的寫法,既對文章……的內容加以補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題(或豐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歸納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寫人為主:記敘了……贊揚了……表達了……
②記事為主:記敘了……(批評了)歌頌了……表現了……
③寫景狀物:採用了……手法,藉助……描寫,贊揚了……抒發了……
④游記:描寫了……表達了……感情 ⑤議論文:文章論述了……闡明了……
四、記敘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時間:以……的時間為序(或線索)來寫,使記敘的過程更清楚。
②地點:以……的轉換為序來寫,為人物提供活動環境。
③事件:以……事件來寫,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豐富鮮明。
④人物:以……的活動來寫,推進故事情節向前發展。
五、描寫手法的作用。
1、讀出描寫手法在語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確描寫類型及相關知識:
①外貌(肖像)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
②語言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內心世界
③動作(細節)描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態)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復雜的心理主刻畫,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寫了……的樣子,表現了……語言:……的語言,生動、傳神地展示了……內心,表現了……動作:用運……的詞語,生動、准確地刻畫了……心理:……等詞語寫出了……,表現了……
六、環境描寫的作用。
1、找出文段開頭或中間及末尾的環境描寫語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寫,寫出了……的景色(或環境),烘託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②……的景物描寫,結合人物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寫,反映了……情景,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七、論證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關的論證方法。
2、明確知識: ①例證法主要是增強說服力,通過一兩個典型事例,可以使闡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證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實內容,增強說服的權威性,極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對比論證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論證更為深刻。
④比喻論證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論證更為具體生動形象。
3、公式:例證法:採用了舉例的方法,以……來說明……的觀點,列舉詳實,說服力強。
引證法:採用了引證法,以……的名言來說理,增強說服的權威性,極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對比論證法:採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法,以……來論述,深刻。比喻論證法:採用了比喻論證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闡明了……
八、仿寫句子。
公式:①、數清例句的字數。
②弄清例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沒有修辭手法的除外)。
③讀懂例句與所要仿寫的句子在概念和現象上的聯系。
九、對對聯。
公式: ①名對名,形對形,動對動;
②山對川,日對月,天對地;
③注意上下聯語意的相關、相融。
十、讀圖題。
公式: ①分析畫面構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麼,畫面的主題詞或標題是什麼,畫面中的人物語言有什麼。
②給漫畫寫題目的公式:題目+內容+啟發。
③結合畫面含義,說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啟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見,要分要點來寫(寫成1、2、3)
④給畫面定標題,要不能離開畫面含義或寓意。
⑤說畫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聯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題。
公式: ①分析所給的語段從中得出的結論。
②分析所給的圖表數據變化情況,得出結論。
③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的結論,但最好分1、2、3來表達。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議時,要具體寫明1、2、3點。
十二、概括題。
1、公式: ①分析所給的語言材料要找出幾則材料的共性,然後用一句話表達。
②分析所給的語言材料,找出每則材料所講現象的重點,然後用一句話綜合表達。當然也可以寫成「我的發現是1、2、3點」。
③分析所給的名著閱讀選段內容,然後從中找出關鍵情節或人物語言,動作,再用一句語言來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三、名著閱讀。
公式:①要能寫出1一6冊名著導讀內容相關章節里的人物特徵性的語言。
②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③寫出相關章節的故事情節。
④寫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稱。
⑤如果要求用精煉的語言從作品內容、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寫作手法中選擇一個方面對文學名著進行評點,最好考慮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題。
十四、寫信。
公式: ①注意書信格式(開頭稱謂頂格寫,「此致」、「敬禮」的位置,寫信人的署名,寫清年月日)。
②用簡明的文字寫明材料的事實。
③表示祝願、希望等的內容放在書信內容最後面。
十五、編簡訊。
公式: ①用「滬」一類的字簡寫地名。
②材料事實編寫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幹內容來寫。
十六、詩文佳句賞欣。
公式: ①推敲詞語運用,注意用「生動」、「形象」、「逼真」等詞語。格式為:……用運的好,描寫了(或刻畫了)……,十分形象、生動、傳神。
②從修辭格來賞欣,見前面修辭格。
③從詩文整句的思想性來賞欣,要從詩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來寫,類似於解釋詩句。
十七、說明文學家(或文學作品)風格。
公式: ①寫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寫明作者作品的特徵。
③結合作者具體作品中的「詩文句」來說明特點。
十八、文言句子劃分停頓。
公式:①帶有「故」、「是以」等標志的句子,在這些詞語之後畫斜線。
②名詞作狀語的,在這個詞語之前劃。
③「可以」類實際是兩個詞語,在「可」後劃。
④主語和謂語之間劃。
⑤謂語與賓語之間劃。
十九、結合語境說加點詞語在文中的特殊含義。
公式: ①先解釋這個詞的本義。
②……描寫了(或刻畫了)……
③……意思是……
二十、前後照應。
公式: ①在文章開頭、中間、結尾找出關鍵詞。
②……與……相互照應,表現了……
二十一、巧設懸念。
公式: ①在文章開頭找出作者所設的懸念(關鍵詞)。
②……,使文章情節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開頭寫景語段的作用。
公式: ①分析所寫景物的特色。
②……描寫了……,為下文寫……打下了伏筆。
二十三、記敘線索。
公式: 1、分析線索種類:①以「物」為線索;②以「事」;③以「人」;④以「時間」;⑤以「感情」。
2、以……為線索,串連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現了主題。
二十四、稱謂變化。
公式:①找出人物稱謂的變化詞語。
②採用第一人稱,親切、真實。
③稱謂變化也反映了情感的變化。
常用術語
(一)、某句話在文中作用
1文首 開篇點題 渲染氣氛(散文) 埋下伏筆(記敘類散文) 設置懸念(小說) 為下文做鋪墊總領下文
2文中 承上啟下 總領下文 總結上文
3文末 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照應開頭(議論,記敘,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 擬人 生動形象 生動形象寫出了 + 對象+特徵
(2)排比 有氣勢 加強語氣 一氣呵成 強調了+對象+特徵
(3)設問 引起讀者思考 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5)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6)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1)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2)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
1、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
2、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
3、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
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
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
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
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八)易混術語區分
(1)「方式、手法」的區分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2)「情」、「景」關系區別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
1、「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3)描寫的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
「形」、「色」是視覺角度;
「聲」是聽覺角度;
「態」分為動態和靜態;
「味」是觸覺角度。
(九)常見的詩歌意象
月亮——思鄉、懷念故友
浮雲——遊子
鴻雁——思鄉、信使
杜鵑——薄命佳人、憂國志士、哀婉、至誠
鷓鴣——思鄉、凄清
東籬——出塵脫俗之境
菊花——高潔品質
楊柳——離別懷思之情
梅花——不怕挫折打擊、敢為天下先以及純潔的高尚品質
松樹——傲霜鬥雪的品質
梧桐——凄涼、凄苦、悲傷之情
燕子——惜春、思念親人、昔盛今衰、亡國破家之感、羈旅情仇、飄泊之苦
寒蟬——悲涼
浮萍、孤舟——漂泊之感
一、花草樹木類:
1、菊花:隱逸、高潔、脫俗。梅花:堅強、不屈不撓。
2、竹:氣節、正直,謙恭、虛心。楊柳:送別、傷感。
3、梧桐:凄涼、凄苦。芭蕉:孤獨憂愁,離情別緒。
4、草:卑微、荒涼或希望、頑強生命力。
二、飛禽走獸類:
1、子規(杜鵑):凄惻、思鄉。
2、猿猴:哀傷、凄厲。
3、鴻鵠:理想、追求。
4、孤雁:思鄉、孤獨寂寞、飄零。
5、沙鷗:漂零傷感。
6、蟬:高潔,悲秋。
7、斑馬:惜別。
8、鷓鵠:離愁別緒。
9、哀鴻:哀傷痛苦,流離失所。
三、風霜雨雪類:
1、江水:流逝、傷時、愁苦、懷古。
2、秋水:盼望.
3、煙霧:情感朦朧、慘淡。
4、西風:落寞、惆悵、衰敗。
5、浮雲:遊子、飄泊。
6、露、霜:人生易老、環境凄苦。
7、冰雪:心志忠貞,品格高尚。
四、其他類:
1、月:人生圓缺悲歡、思鄉念親。
2、夕陽:失落、消沉、人生短暫。
3、夜半:愁思懷舊。
4、古跡:懷舊、感慨昔盛今衰、明志。
5、鄉村、山水間:厭俗思歸、純朴隱逸。
6、仙境:飄逸自由、高潔厭俗。
7、天地山川:生命短暫、個人渺小,情感孤獨,心胸開闊。
8、雙鯉、尺素:書信。
9、西樓:閨怨。
10、南浦:水邊送別。
11、長亭:路上送別。
12、精衛:不畏艱難。
13、抱柱:堅守信約。
14、三尺:法律。
15、南冠:囚犯。
16、白雲蒼狗:世事變幻無常。
(十)詩歌意境
詩歌的意境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這兩個詞語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
常見的思想感情(基調)類型:
(1)依戀、憂愁、惆悵、傷感、凄苦與寂寞、孤獨、煩悶,
(2)恬淡、閑適、豁達與歡樂、愉悅、樂觀,
(3)憎惡、激憤、憤懣與仰慕、熱愛,
(4)激昂雄壯與悲壯
(5)堅守節操與憂國憂民等。
(十一)常見的表現手法有:
1、 直抒胸臆
例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生當作人傑
2、 借景抒情 由景生情 情因景現所以 借 景在詩中出現,情也在詩中出現
例子: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3、寓情於景 不直接寫情,通過景讓讀者感受到情,全詩皆是景物描寫,但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寓情於景。(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例子: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西封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
3、 以情馭景:情感在前,景物都染上了情感色彩。
例子:05全國卷唐李華《春行即興》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燕南飛曉來誰染楓林醉,總是離人淚
4、確定不了是以上哪一種就叫情景交融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藉助於物的象徵意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物通常是具有特定象徵意義的意象。蓮菊松竹梅等,例子:石灰吟於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題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6、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詩 觀書有感 題西林壁
7、襯托
①正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千古風流人物 多少豪傑 周瑜 突出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②反襯 以動寫靜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8、樂靜寫哀情 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9、渲染
渲染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技法。在文學創作中指用較為濃重的筆墨,連續用幾個、十幾個乃至幾十個情調一致而又富於變化的意象對同一種環境氣氛、人物行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藝術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
10、點面結合 江雪 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1、虛實結合 實寫:眼前景、現實事。 虛寫:聯想和想像。
例子: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聯想和想像區別易水送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聯想)[唐] 李白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 飛在青雲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想像))
12、抑揚 王昌齡《閨怨》賞析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13、白描 相對於工筆白描:勾勒輪廓。工筆:細節描寫。特點是對景物粗線條勾勒 不加鋪陳和修飾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
14、用典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寫劉裕的氣概諷刺南宋王朝 表達自己抗敵志向
15、如果以上這些手法都不合適的話,那麼記住表現手法還包括修辭方法如常見的:
(1)比興 孔雀東南飛
(2)誇張、借代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擬人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
(4)設問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5)反問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
(6)雙關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十二)語言風格
語言風格一般可表述為:
清新飄逸、流暢自然、朴實無華、明白曉暢、淺白如話、華美絢麗、清麗明媚、明朗疏淡、委婉含蓄、沉鬱頓挫、雄健豪放、蒼涼悲壯、細膩感人、語近情深、情真意切。
如果鑒賞時我們覺得以上這些熟悉的概括不夠恰切的話,需要自己選詞概括,但要注意用語規范,語言最好凝煉優美。
(十三)煉字:
在詩中煉哪個字?
1、找動詞: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2、找形容詞: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3、找數詞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4、找副詞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㈤ 散文的答題技巧
散文閱讀答題技巧一、散文知識儲備(一)、明確概念何為散文?散文,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哲理,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文體。(二)、理解特點:形散:1、 取材自由:寫人,記事,繪景,狀物2、表現手法靈活多樣:象徵、襯托、對比、3、表達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為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爐。神聚:主題集中鮮明(三)、散文的分類(1)抒情散文(2)記敘散文(3)議論散文(四)、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象徵 襯托 對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詠物寄情寓理於事 融情於事 先抑後揚以小見大(五)、散文的線索散文線索就是文章結構的紅線。抓住線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據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為線,以事為線;可以以人為線,以情為線;也可以以時間為線,以地點為線。找線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標題(有的標題直接揭示線索,有的標題包含線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句子;三要特別注意文中的議論抒情,因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組織材料的重要線索。(六)、散文的主題散文的主題歸根結底就是作者對自然、社會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會在文章內容中的主觀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義。(七)、散文的語言 (1)質朴、自然(2) 生動、形象(3)深刻、雋永二、考點及常見題型分析(一)、整體感知考點1.寫什麼(文章的主要內容)考點2.為什麼寫(寫作意圖,即 文章要表達的情、理、觀點)考點3.怎麼寫(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寫什---再寫什麼---後寫什麼)例1:2006年資陽市中考題《一位母親與家長會》第1題:本文以 為線索,通過對母親四次參加孩子家長會的描寫,勾勒出孩子的成長歷程,塑造了一個的母親形象,歌頌了母愛的偉大。(二)辨析句子所運用的修辭及作用1.比喻:生動、形象2.擬人:人格化、生動化、形象化3.排比:增強語言氣勢4.反問:加強語氣5.反復:強調6.對比:突出其中一個。7.對偶:句式整齊 結構統一8.誇張:極力的表現。(三)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及作用方法指導: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切忌「斷章取義」。聯繫上下文,推知其語境義。例如:《一位母親與家長會》第2題,當兒子接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母親「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花」,問: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賞析] 這是一篇短小卻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親可謂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師的批評、指責、不屑化作表揚、鼓勵,如點點春雨般灑在兒子的心頭,激勵兒子充滿自信的成長。這樣的教育,與我們平常所見的大多數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很多家長,崇尚的是批評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種擴大化的批評。讀完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種教育更好?
這篇文章以千餘字的篇幅敘述了一個孩子從上幼兒園到考上大學的十幾年的人生經歷,其中,作者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閱讀的時候,不妨想像一下:這個並不聰明的孩子,是怎樣在母親的鼓勵下刻苦學習,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四)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種修辭或寫作手法,故意將句子的真實含義隱藏,就好像為它遮上了一層面紗。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就應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隱身」術,有的放矢地去分析。例如:《給我未來孩子的信》中第3題:「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這句話的實際意思什麼?」(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應兩方面去分析:1.內容上,應從句子表現的句意和與主題的關繫上分析考慮。 2.結構上,應從總領全文、承上啟下、前後照應、為下文作鋪墊、推動情節發展、點題、總結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1、把握文章內容, 概括文章主題
散文選材廣泛,行文自由,表達的細想感情豐富多彩,所以准確把握文章的主題也是散文的考點之一。把握散文主題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鍵詞語,從中概括文章主題;(2)從所選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我們可以看文章所選的材料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觀點、態度、感情,從中找到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考題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題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題要點:(1)能利用原文詞語,盡可能使用;(2)沒有原文詞語可利用時,要注意語言文字表達的准確性和層次性,要做到言簡意賅又不漏掉答題點。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順序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會精心組織、選取材料;在表達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別注意詞語在表達上的順序、層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順序,一般包括:選取的材料順序;段落順序;句子順序;詞語順序等。
(1)線索
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的准繩,我們形象稱之為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脈絡或描寫、記敘的脈絡。例如:《回憶我的母親》以「母親勤勞」為線索;《藤野先生》以「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過程」和「我的愛國思想感情」為線索等。
考題形式:直接問文章的線索是什麼或說說作者選擇材料的依據等
答題要點:找到線索,根據提問靈活回答。關鍵是能判斷准線索。
(2)順序
考題形式:(1)連續的材料或幾個段落或詞語能否調整順序?為什麼?(2)從原文中抽出一句話或幾個詞語,讓你放迴文中可以選擇的幾個地方。
答題思路:形式(1),要注意審題,有的題是不能顛倒順序的,有的是可以顛倒順序的。出題人在出題時會有暗示;同時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詞語之間的關系。不管能還是不能,都要談為什麼。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詞語之間的邏輯關系(參照說明文考點分析的順序分析部分)。
形式(2),從原文中抽出的語句,往往是總結性的或承上啟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語感修養;二是對語句進行理性分析。詞語順序也要憑借語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語言環境和詞語搭配的問題。這樣的題,往往是有選擇答案,即使沒有選擇答案,也不要回答為什麼,但思維過程要考慮道詞語的邏輯順序和詞語搭配的習慣。
3、品味語言
在散文閱讀中,這是一個大的考點,可以包含很多小項,分析如下:
(1)字詞含義:原文給一個詞語的拼音,讓你根據語境和拼音寫出詞語並結合語境解釋詞語的含義。這個考點是今年的必考題。填寫詞語要靠平時的積累,解釋詞語要根據該詞語所在的語境來推斷。答題思路:①考慮文章或段落的主題,結合主題來答詞語的含義;②根據該詞語前後語句的內容、含義來推斷。注意:如果知道該詞語的原始意義解釋,一定不要忽略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
(2)詞語妙用:
考題形式:品評加點詞語作用(妙用)或加點詞語能否刪除
答題思路:①解釋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②表達作用,詞語的表達作用,要結合語境或主題思想來回答,要答該詞語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題思想的作用,有時也可以考慮詞語對景物描寫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體現詞語的准確性或生動性。
(3)哲理性語句的深層含義
這樣的題,往往結合發展性考題來考(見考點5分析)。有時,也會單純考哲理性語句的含義,這樣的考題,關鍵要抓住中心詞,要體會詞語的深層含義和雙關意義。
4、表達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個文段,一般會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為了表達主題需要,往往幾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有時會考(或變相)其它表達方式的作用,有時會把修辭融合在這里考。
(1)描寫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寫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寫等。景物描寫,主要考意境描寫的作用,答題時,重點是景物描寫對表達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嚴格區分小說景物描寫與散文景物描寫的不同(小說景物描寫是渲染氣氛或交代時令(季節),襯託人物;散文景物描寫是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題的);人物描寫主要是考外貌、神態、動作、心理,有關細節描寫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寫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議論的作用
散文中的議論,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題或和抒情結合在一起,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點一般不單獨出題。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傾向,一般不單獨出題,往往和詞語表達考點結合起來考。
談感受
這也是散文閱讀的熱門考題,可分為:(1)對描寫對象;(2)對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4)對文章某些內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等。此考點靈活多變,把握的關鍵是:①能准確讀懂原文的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確的觀點或態度,不能模稜兩可;③答題時,語言要流暢,不能出病句,語言要有層次性。可以引用詩文或名言回答此題。
㈥ 關於 高考語文散文小說閱讀答題格式與技巧 有什麼好的資料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解說
表達技巧:表達技巧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理、規律和方法來表現文章內容的。對表達技巧的評價鑒賞,就是分析文章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藝術效果等。鑒賞的核心是審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達到某種美感享受。對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不同的文體應從不同的角度考慮。
記敘文(包括散文)應從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從表達方式角度: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倒插敘手法的運用及作用;描寫的特點(白描細描、細膩生動),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的作用。
②從選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③從表現手法角度:是否運用了象徵法、對比法、襯托法、先抑後揚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從結構安排角度:是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⑤從語言運用角度: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小說還應從人物塑造是否豐滿、典型,情節的安排是否合理、嚴密、變化、曲折等方面來考慮。
議論文主要從論證方法來考慮,特別是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引申論證等手法及其作用。說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點功用,順序安排是否適當等。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記敘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議論甚至描寫;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
分辨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並分析其表達作用:
記敘文的四種記敘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平敘(分敘)。記敘文的描寫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記敘文的間接抒情方式:寓情於景、寓情於事、寓情於理。
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細節描寫描寫要抓住事物特點。「畫眼睛」是形象的說法,指寫人要寫出人的心靈,寫事要寫出事件的本質,寫景要寫出人對景的感悟,景的個性。
描寫要生動形象,這是描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描寫有別於敘述的地方。所謂生動形象,無非是使描寫對象有形、有聲、有色地再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此外,描寫要根據對象特點決定描寫方法,描寫時往往要帶有一定的情感,描寫有白描與細描等等。
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記敘文的議論是「畫龍點睛」。記敘文的議論的「畫龍點睛」作用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闡發事物的意義
(二)表達作者的看法
(三)揭示文章的主題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愛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
不同情形下的術語:
評價主旨用語: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 意境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分析手法用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徵: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後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側面描寫: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
語言特點用語:
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介紹事物的大概。
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體物入微 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
詩情畫意:
議論類 富有哲理 淋漓盡致 。
語言風格用語
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 都無可挑剔。
簡潔 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平淡無奇 質朴清新 淡雅
詞藻華麗明快:明白通暢。
沉鬱頓挫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雄健 雄渾:雄壯、強健、渾厚。
文章結構用語:
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的線索。
呼應 照應:前後的互相聯系。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用語:
虛實相生:虛,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緊密結合在一起。
其它: 構思精巧 新穎 獨樹一幟 別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機杼:有創新,不沿用陳舊的格式、作法。
頗具匠心 感情細膩 感情真摯 躍然紙上 曲折 層次分明 一氣呵成 琅琅上口
考題在鑒賞作品的語言時,常常涉及以下內容:
⑴分析作品語言特點,如准確、簡練、生動、形象等;
⑵理解作品語言風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簡明、含蓄、深沉等;
⑶辨析作品採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主要包含:
⑴表達方式,如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⑵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徵、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等;⑶選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詳略是否得當等;⑷行文的結構,如開頭和結尾、烘托鋪墊、前後呼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承上啟下、起承轉合等;⑸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的運用等等。
掌握運用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比擬: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設問:總的作用是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對「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題, 結合原文信息和所學語文知識進行解答。答題要點包括三個方面:
1、用了什麼方法。要辨明本語句所運用的是哪一種修辭或表現手法。
2、表達了什麼內容。分析這種修辭或表現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現什麼內容, 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並結合具體語句加以說明。
答案表述的原則:
1、忠實於題干。題干包含了題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題的信息,題干中往往隱含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表達方式。審清題干是做好閱讀題的前提。
2、忠實於原文。「現代文閱讀題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憑空去想。」這教給我們做現代文閱讀題的一條基本原則,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題目找不出原詞句組成答案,也要弄通語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發,離「題」萬里。
3、忠實於語言規則。閱讀題答案表述要依據題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點全面,內容精確,用詞准確,語言簡潔,字數不超過規定數。
如何在原文中尋找語句答題:
1. 定區域。先確定題干中的語句在原文中哪個段落,從而劃定選擇答案的有效區域。
2. 明方向。認真審讀題目,弄清所問,找准答題方向,再「瞻前顧後」結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進行分析,找出最切題的語句作答。
㈦ 高考語文散文閱讀表達技巧有哪些
就是手法,修辭(比喻、擬人等)2結構(承上啟下、鋪墊、對照等)3語言特色(長短句'語言平淡自然等)4表達方式為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就內容情感結構讀者講
以下復制來的
知識儲備:散文中的表達技巧及其作用
(一)表達方式:在散文中常用的表達方式為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1.記敘:
(1)記敘的人稱:散文記敘人稱多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有時交錯使用。如《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稱「我」,散文中第一人稱的表達效果基本同小說,但散文中的「我」指作者本人。散文中運用第二人稱非常多見,第二人稱的表達效果:呼告抒情,有對話效果,便於感情交流,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往往能造成擬人效果。可以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
人稱表達效果如下:
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便於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第二人稱——呼告抒情,便於感情交流,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
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2)記敘的詳略:記敘應圍繞中心有詳有略地進行,詳寫不是漫不經心地多寫,它往往突出細節,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鋪陳手法;略寫也不是可有可無地硬湊,而是根據中心的需要。
(3)記敘的方法:順敘、倒敘、插敘。
2.描寫:描寫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散文描寫手法和小說描寫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贅述。
3.議論:散文中的議論,它是在記敘的過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傾向和評價,形成夾敘夾議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題或和抒情結合在一起,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間接地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敘事散文中,抒情常常與敘述、描寫、議論等結合運用。在議論說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過對某種觀點的論證,體現作者的愛憎感情。抒情方式具體來分又可分為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托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等。
(1)借景抒情又稱寓情於景,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2)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嘆述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
(3)托物言志,是指有感於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托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
(4)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藉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的特點是:不要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洩;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顯得坦率真摯,朴質誠懇,很能打動人心。如必修教材課文《記念劉和珍君》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記敘劉和珍犧牲後就直抒胸懷:「慘象,已使我……」
(5)融情於事,指通過敘述事件來抒發感情,讓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著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得真誠可親。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給兒子送別時買橘子的那一段敘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章法結構
散文的章法結構,主要涉及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過渡、線索等方面。在高考的命題中,經常涉及章法結構作用的分析與探究。其作用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標題有說明範圍、點明中心、揭示主旨之作用,如《背影》。
2.開頭的作用基本同小說。
3.結尾的作用也基本同小說。
4.過渡句段有承上啟下之作用。
5.線索有貫串全文、使脈絡清晰結構謹嚴的作用。
掌握散文章法結構的作用,既是散文考查的重點,也是解讀散文的重要步驟。
(三)修辭手法
針對一些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命題。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借代、誇張、擬人;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在具體運用中又有些細微的差別,現將《考試大綱》所規定的九種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列表歸類如下:
比喻:對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或渲染,使事物生動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說明,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
誇張: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給人以啟示;表達感情更強烈;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比擬:使語言生動形象,表達親切,有情趣,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對偶:結構整齊,節奏感強,有音樂美,便於吟誦;在內容上或兩兩對比,或兩兩映襯,或兩兩補充。
排比:一氣呵成,節奏鮮明;突出強調,長於抒情;內容集中,增強氣勢。
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深刻印象。
反問:表達鮮明,起強化語氣作用。
設問:提示注意,突出強調,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說服力,增強表達效果。
(四)表現手法
散文中常用的表現手法除了掌握襯托、鋪墊、抑揚、懸念、伏筆等表現手法(這些手法在小說專題中已經講解)外,還需掌握散文常考技巧:
1.象徵手法:所謂象徵手法,就是以具體事物去表現某種抽象意義或不便表達的意義的一種文學手法。換言之,象徵就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徵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多運用在寫景狀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如必修教材《囚綠記》就運用了象徵手法,作者描寫綠枝條的性格特點,是想用這些綠來象徵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自由光明的嚮往。
2.聯想和想像:這兩種手法經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3.虛實結合:抓住重點,以實襯虛,或以虛襯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凸顯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常見提問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談談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請結合有關具體內容,簡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對×××大多用第×人稱,而在後文卻又用了第×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
4.文中某某段有何作用?請賞析。
5.文章開頭(結尾)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6.本文語言上特色比較鮮明,試結合語句進行賞析。
解答思路
1. 從修辭角度: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等),有什麼表達效果。
2. 從結構安排角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3.從表現手法角度:是否運用了想像、聯想、象徵、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等手法,這些手法有什麼作用。
4. 從表達方式角度: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倒、插敘手法的運用及作用;描寫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題模式
運用了什麼技法,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怎樣的效果。即指出運用哪種技法,分析概括某種技法表現出來的特定內容,說出具體效果。後兩個環節要根據題干要求具體處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解答。
題型二:鑒賞形象
現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寫人敘事散文)和物象(寫景狀物散文)兩種。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一個典型的細節等等。物象就是文學作品中所出現的具體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觀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觀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構成的新的形象,我們往往又叫它意象。高考散文對形象的考查,一般從兩方面設題,一是賞析形象的特點,一是賞析形象的作用,命題者往往又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命題。
常見提問方式
1.簡要分析×××形象特點;
2.文章寫×××有什麼作用?
3.請簡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點及象徵意義。
4.作者著意描寫×××的目的是什麼?
解題思路
1.首先,根據題干要求,明確答題方向,是概括分析形象特點,還是分析作用。
2.對於人物形象的鑒賞,我們應該通過把握事件及作品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點,了解它的社會意義以及作者創造這一形象的作用,進而理解它對於作品主旨表達的作用。在鑒賞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的時候,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題和它所體現的現實意義。
3.物象主要出現在托物言志或寫景狀物的散文作品中。鑒賞物象首先要把握這一物象的形象特徵,了解它與所象徵意義之間的相似點,和作者借這一物象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它對於表現主旨的意義和作用。
4.在解答形象的作用時需要考慮形象對主旨內容表達的作用,也要從結構技巧上考慮。
答題注意事項
1.注意形象的思想性。包括形象的特點和形象的社會意義兩個方面。
2.注意緊扣文本,准確理解形象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它對於表達主旨的作用。
3.注意我們依據自己的閱讀和生活體驗,對形象進行個性化的再創造理解。
題型三:分析評價觀點態度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指作者對某具體事物的主觀傾向,或贊同或反對,或喜愛或憎惡,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觀的反映。
作者寫文章總要圍繞一個中心,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散文中有些議論或抒情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觀點態度。但是,它畢竟是概括的、抽象的。在閱讀中,應以此為綱,以文中敘述、描寫、議論的內容使其具體化,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只有作者的觀點成為讀者頭腦中鮮活具體的認識,才能算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觀點態度。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才能站在更高層次上去分析評論。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不止是追索作者的觀點態度是什麼,還要善於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進行客觀、辯證分析,對其進行評價,指出其積極意義或不當之處。
常見提問方式
1.你怎麼看待作者的這種觀點?
2.作者這樣寫是否矛盾?請談談你的理解。
3.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請分析。
解題思路
1.根據題干要求,辨明評價方向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對全文所涉及的內容思想和情感傾向探幽發微,求同辨異。
(2)概括作者對文中某一內容的觀點態度。這類試題考查在辨別、篩選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礎上,對文中隱含著的作者觀點進行概括評價,難度較大。
(3)比較作者在文中引用、轉述的別人的觀點。從命題意圖來看,往往要求考生對不同人的觀點結合具體語境作求同或求異的分析,以明確作者的態度。
(4)分析比較選文的信息材料與作者觀點的異同。
2.具體解答思路
(1)綜觀全文,整體感知。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脈絡,體會文章的表現形式等。
(2)注意檢索,確定區間。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檢索、尋找出問題的命題區間、信息區間和答題區間。
(3)體會形象,來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個性、景物的特徵、事物的特點等,表現出作者的主張、思想和感情等。作者的觀點態度一般都蘊涵於形象之中。形象是否豐滿,是否有典型性,與生活中的人和事貼近與否,這些都能看出作者的觀點態度。
(4)篩選文中關鍵信息,來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無論寫人、記事文章還是對事物發表的看法,關鍵性的語言最能顯示文章的思想內涵或作者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分析評價。
(5)藉助文章題目、作者、註解、寫作背景來分析評價。
答題注意事項
1.分析評價必須緊密結合作品實際,避免離開作品去進行漫無邊際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測和沒有有力證據的材料無限誇大。
2.對於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作家的觀點態度,應給予客觀而公正的分析評價,即用唯物辯證法為基本分析方法,並結合文學作品創作的特有藝術規律,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而不應依據個人的好惡去隨意評說。在具體評價時,社會時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創作實際。
3.根據題干要求,靈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