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小學語文
小學語文怎麼教?我覺得小學語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貳』 小學語文怎麼教,教什麼
教語文的方法有哪些?
第一、要讓學生做到是寫規范、工整。現在專好多孩子的字寫得一塌糊塗,屬就是小學階段沒有重視書寫訓練的惡果。
第二、夯實基礎。拼音、字詞等等這些基礎知識要教學生學習自主積累。當前小學在這一塊特別重視。但我覺得有些學校有暴力訓練的傾向。學生抄寫生字詞反反復復,動輒就是五六遍甚至十來遍。而且多是老師強迫抄寫,不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識字的習慣。此外,還要指導學生閱讀適合的課外讀物,背誦適量的經典詩文。
第三、閱讀方法的指導。小學中高年級起就開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一點特別重要,老師要依據課標要求和單元目標指導學生自己閱讀、圈畫、思考、發現、生成、交流、分享。萬萬不可簡單地照搬現成的答案。而且每單元要指導學生精讀一篇,學習方法,然後運用所學方法自讀學習其餘課文,以便鞏固提高。
『叄』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閱讀
孩子的興趣和習慣是語文學習的關鍵,而且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因此,學生和家長必須樹立一個非常重要的語言概念.在這樣的前奏下,提高學生的興趣已成為語言學習的關鍵.如何提高學生對語文興趣?小學語文家教補習學好語文有哪些技巧?
(走進語文)
注意閱讀,良好的閱讀應首先基於閱讀的流暢性.讀取速度可以保持在每分鍾300字左右.其次,要注意理解文本中詞語的含義,在理解意義時,我們必須注意兩種方法:第一,結合字元、中心、字元的個性等;第二,不僅要理解單詞的表面意義,還要理解單詞的深層含義.培養興趣和注重閱讀永遠都是學好語文重要的兩個好方法,小學語文家教補習主要以這兩個方面為主.『肆』 小學語文老師怎麼教
小學的語文老師一般來說就是教授一些基礎的語文知識,培養小學生們的語境
『伍』 我是怎樣教小學語文的
作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最主要的是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讀書、寫字、說話、傾聽的好習慣,而學習的內容其實有良好習慣學習什麼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陸』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
一、首先要做好課堂導入教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一樣如此,導語設計得如何,往往關繫到全局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導語,也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筆者認為,導語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激發興趣,引導參與:《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抓住重點,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也要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語文教學是一項人文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們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你過也要注重導語設計的原則,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都是成功的導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需要教師注重教學過程
1、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
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導,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情感體驗,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學生理解深度的提升。這對於提升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深刻。
2、重視課堂師生的互動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需要教師們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另外,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3、重視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
「親其師則重其道」,教師個人魅力、教學風格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需要教師們的注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教學風格的養成。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柒』 小學語文怎麼教
賈志敏老師以他高超的教學藝術,把我們帶入了一堂朴實無華卻又扎實有效的作文指導課中。他的講座則讓我們明白了一個語文老師該怎樣去教好語文。下面是賈老講話的內容,寫下來與同行們共勉。
賈老的開場白是這樣的:「我教了54年書,直到現在,還在研究、改進、提高。」賈老對待語文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令人感佩不已,另一方面又讓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受到了極大的鞭策。一位七十三歲的大師,在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之後尚且如此虛懷若谷地鑽研探求,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正站在講台上的後輩。
賈老說學生不喜歡現在的語文課,學生不會寫字,不會作文。老師費再大的勁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賈老首先告訴大家什麼叫語文。他用葉聖陶的話來說:「語就是口頭語,文就是書面語言。語文課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借一篇篇課文教會孩子說,教會孩子作文。衡量一個班的語文教得好不好,就看你班上的孩子是否能說會道。賈老說他曾寫過一篇題為《老於的憂慮》的文章。老於就是於永正。於老師說全國95%的學生不會讀書(朗讀),不會讀就不會寫。賈老說今天上課這個班的學生寫得不錯,但不會讀書。讀書有三個標准:正確、流利、有感情。現在的學生朗讀存在這很多問題:一字一音,拖泥帶水,拿腔捏調。老師要用課文教會學生朗讀。賈老用他那親切而又充滿磁性的聲音為我們范讀了《雪地里的小畫家》和《兩個名字》。他說《13 兩個名字》這個課題不應該讀成「13 兩個名字」,而應該讀成「第13課 兩個名字」。這個題目應該把重音落在「兩個」上。接著,賈老又朗讀了《驚弓之鳥》,他說朗讀要自然,像說話一樣,要根據人物的身份採用不同的語氣讀。讀好了才能讀出味兒。現在的語文課成了分析課,分析得頭頭是道,從頭到尾都在提問,老師要把學生問累問倒,而讀得太少。
賈老講的第二個內容是:語文該怎麼教?語文是一門大課。語文有三大功課:閱讀、作文、寫字。閱讀是基礎,作文是表達,寫字是口頭語變成書面語的載體。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閱讀是重點,作文是難點,寫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輕點。閱讀訓練要扎實,一學期八次作文要落實,寫字教學要認真踏實。說到寫字教學,賈老講了這樣一件事:在一次中考研討會上,老師們坐在一起反復推敲中考卷上的「鬼畫符」。賈老還講了兩個笑話,一個是身份證上的四個語病:一是正面寫著「公民身份號碼」,背面卻寫著「居民身份證」,到底我們是「公民」還是「居民」?二是「公民身份號碼」, 應該是「公民身份證號碼」,因為只有囚犯才編號。三是正面的「出生」一欄,既可以是日期,也可以是地點。應該明確地說「出生日期。」第四是有效日期,一般人的上面都有規定時間,而賈老的上面寫著從他辦證開始到長期。長期是什麼時候,長期還是有效期限嗎?第二個笑話是:前段時間博物館失竊案被公安機關破獲,博物館給公安機關送了一面錦旗「撼祖國強盛 衛京都泰安」,捍衛的「捍」,竟然寫成了撼動的「撼」,真是荒唐之極。所以賈老說:「我們的語文正在被邊緣化,語文岌岌可危。所以要挽救我們的語文,只有從我們語文老師做起。」
賈老講的第三個內容是:語文課堂的三個實。第一是真實,語文課來不得半點虛假。現在社會上虛假的東西太多了,什麼瘦肉精啊,地溝油啊,假牛奶啊,這些都是社會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有很多假的東西。就說賽課吧,有50%都是假的。賽前一個團隊集體備課,課前試教,暗示學生等等。第二是朴實,很多老師上課廢話都很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慎言。薛法根說過語文老師有三不說:學生懂了的不說,你說了學生不懂得不說,跟語文課無關的話不說。另外,語文課上要慎用課件。課件是個好東西,但常常因此忽略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三是扎實。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要緊扣「字詞句篇聽說讀寫」這八個字來落實教學。好的語文課可以用十六個字來形容「環環相扣 絲絲相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語文課要以學生為本,以訓練為主,以鼓勵為輔。學生教師要把課堂上的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語文課「書聲朗朗 議論紛紛」,要實實在在讓學生有所得。賈老不贊同語文課分流派,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就是讀書認字寫字寫文章。賈老送給語文老師八個字「目中無人」,不要去關聽課的人;「目中有人」,始終關注學生。
賈老還跟我們分享了他最近的一篇文章《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提出了語文老師四要:一、眼睛要「獨」。他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例,談到教師要透過這片綠綠的爬山虎,感受到肖復興對葉聖陶先生深切的懷念,而不是文中寫到的關於寫作方面的知識或者是對爬山虎的描寫。二、目光要准。以《兩個名字》為例,談到在教學這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可以抓住課文的牛鼻子。三、心地要善。視學生為子女弟妹,對學生要有愛心。愛學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對孩子的關愛,對他們的成長擔負起一份責任。四、嘴巴要甜。賈老回憶起了他小時候的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老師被抽起來讀生字,十個生字有三個不會讀,老師沒有批評他,而是親切地表揚他說:「你讀得真好,十個生字就讀對了七個。」這一句話給他了極大的鼓勵,從此讓他有了學習的信心。賈老還講到在一堂語文課上,一個小女孩兒聲情並茂地朗讀了《十里長街送總理》後,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老師沒有表揚她,而是俯下身請這個小女孩兒為他擦去臉上的淚水。小女孩兒為老師擦了淚水後,老師要把紙拿來扔掉。沒想到小女孩兒說:「我可以不給你嗎?我想保存著。」而這位被感動的老師就是賈老本人。
賈老講的第四個問題是怎樣教作文。他說,葉聖陶先生不教他兒子寫作文。他要兒子每天讀書,每天寫一段短文。黃昏時,他叫三個孩子一次讀給他挺。他從不評價,只說:「我不懂」。小孩就去該,再讀,直到他說:「我懂了。」葉聖陶先生倡導的「智能作文」給了我們三個啟示:多讀,朗讀課文,多讀課外書;多寫,天天寫;多改,在改中找到寫作文的方法。賈老說,教作文分兩步走,第一步:教他;第二步:放手。怎樣教學生寫作文呢?1、抄寫好的句子、段落和短文。2、聽寫句子、短文和段落,讀一句寫一句。3、視寫,發一篇文章給學生看十分鍾,在寫下來。4、改寫,給一個故事,改寫人稱,變化寫作的順序。5、續寫,接著給的一段文字寫下去。6、擴寫。第二步放手,就是讓學生自己寫,變日記為作文。
『捌』 怎麼教好小學語文
1、尋求課堂開放性,培養綜合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實現教學觀念的開放,採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學生正處於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以點燃其創新之火,綻放其天賦之花。
在完成一活動的基礎上,可以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除此,還要鼓勵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接觸中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樣,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2、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後感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
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我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去仔細揣摩、感受老木匠、小木偶、小紅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的心理活動,自己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的有感情朗讀,在課堂的最後還讓學生分小組自編自演了課本劇。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得到情感的升華。
3、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 》一課時,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讓學生藉助視覺、聽覺更好地了解蟋蟀,同時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找、篩選資料的能力。自學課文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玖』 怎麼教好小學語文
其實小學階段,語文最快能學好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把答案給出來,直接讓學生背。但這種方法對以後中學的發展不太有效,而且考試也不一定全部都出書本上的知識。
所以說嘛~
我本人還是不太贊同這種「死記硬背」法的
應該活學活用
而且要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很多家長都給學生報這個輔導班,那個興趣班的,弄得學生都沒有學習興趣了。
希望對你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