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導入
數學課堂導入環節有哪些導入類型?
答:根據數學學科在教學中已經出現的一些實例,歸納起來有如下基木類型:
(一)直觀型。這是對低年級學生常用的方法。奧蘇伯爾認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這認知結構中已有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所謂實質性聯系,是指符號及其觀念與學習者己有表象或概念的聯系。
當新知識所要求的經驗或表象是學生所缺乏的,或比較復雜無法用語言明確表述時,採用直觀方式導入是最適宜的。
(二)問題型。問題就是一種矛盾,是在教學過程中自然產生的。這是學生的認知結構與外界刺激產生的不平衡,盡管學生具備扭轉不平衡的心理傾向,但沒有產生理性的思維,需要通過教師的問題加以引導與啟發。
(三)新舊聯系型。一個新的數學問題的解法往往離不開舊的數學知識,課堂教學的導入是從已有舊知識的掌握到獲得新知識的一種過渡,也是實現使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一種過渡,所以,在對舊知識復習的基礎上導出新課,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是中學課堂中最常用的導入類型。
(四)趣味型。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理解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是啟動學生思維的前提條件。運用有趣的故事或事例做導引,可以極快地抓住學生使其進入新課的意境之中。
⑵ 數學怎樣引入新課
數學課的引入,要看是一節什麼樣的課,一般來說引入新課要自然,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感覺引入新課最好是簡單的知識,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更有信心。
⑶ 初中數學新課導入的方法有哪些
初中數學新課導入的方法有:
1.情景導入法
2.置疑導入法
3.實驗導入法
4.復習導入法
5游戲導入法
等等,若要各種方法的具體說明,請查閱相關論文.
⑷ 數學新課導入如何更快導入
開門見山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然後就開始講這類問題如何處理。
比如:
你准備回給小學生講乘答法,你就可以這么說:過年的時候你一個親戚給你20元壓歲錢,一個8個親戚給了,那你會收到多少錢呢?下面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准備給中學生講球體面積的計算,你就可以這么說:籃球你們都玩過吧?沒玩過至少也見過,但你知道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嗎?下面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你給大學生講無限集的概念,你可以這么說:我可以證明整數與有理數的個數一樣多,別以為整數只是有理數的一部分就以為它會比整數多,下面就開始證明。
⑸ 小學數學如何有趣的導入新課
小學數學要有趣的導入新課可以採用以下四種導入方法:
一、故事導入,故事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的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更有利於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二、懸念導入,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
三、實踐導入,親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
四、游戲導入,游戲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活動,游戲導入就是指通過引導學生做游戲而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
數學新課導入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學生親身經歷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
⑹ 淺談小學數學導入新課的幾種方法
每一個作為教師的人都知道。導入新課是上課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課「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怎樣把小學數學新課的開頭上好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粗淺做法和見解。以求教於同行。
一、 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密,系統性強的學科。」就好象一條很長的鐵鏈,前後的知識是連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學新知識時,要先復習舊知識,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如在教學「用一位數除三位數」時,可以先復習「一位數除幾百幾十的數,商是整十的除法。」時。為了 使學生懂得被除數的第一位數比除數小時,該怎麼辦?為學習「一位數除三位數,商是二位數」打下基礎,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新課的內容,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選擇不同的方法,創設教學情境,使新課教學開好頭。1 講述故事,創設情境。比如,在講授分數基本性質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父親分餅的故事:「三個同樣大小的餅干,每個人只能吃一塊餅乾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貪吃的三弟說我要吃十二分之九,老大說我要吃八分之六,老二就只好拿四分之三的餅了。」同學們,你們說,三弟,老大,老二三個人誰吃到的餅干最多?」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爭論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這三個分數哪個最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為完成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創設了情境。2 談話設疑,創設情境。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好奇心比較強,對於實物直觀比較感興趣。所以,在教學「分香蕉」一節課時,教師先邊和學生談話,邊出示一串香蕉。問學生:「你們喜歡吃香蕉嗎?」學生回答:「喜歡。」教師接著說:「我這里有12根香蕉,准備分給3個人吃,我們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才使他們滿意,你們知道怎樣分嗎?」在學生疑問時引出課題,導入新課。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 更換條件,創設情境。在教學「乘除法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更換應用特點一個已知條件,「把今年爺爺的年齡63歲。」換成「爺爺的年齡是我的9倍。」教師可以提問:「爺爺今年有幾歲?」怎樣計算出來呢?使學生能通過上下題的聯系,認真思考,輕松,愉快地學習新知識。
三、 直接揭題,導入新課。如,在講授「時和分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看教科書上面的圖畫,讓學生觀察鍾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接著提示課題:時和分的認識。又如;在講授「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可以請三位學生上台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圖形呢」接著出示課題::看一看,這樣在課的開始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時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但在實際教學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選用合適0的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⑺ 如何進行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的導入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出來,天真爛漫,純潔無邪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教師特別要注意新課的導入。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新課導入,能迅速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整理出以下幾種導課方法:
一、故事導入法
剛入學的孩子最喜歡聽故事。現在一年級《數學》課本從形式上也較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它就像一本精美的童話書。每一課的內容、每一道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把它表達出來,並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例如,在教學「比多少」時,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三隻小豬去學蓋房子的本領,第一隻小豬學了蓋草房子,大灰狼吹口氣,就把草房子吹倒了;第二隻小豬蓋了木頭房子,大灰狼用力一撞,就把房門撞開了;第三隻小豬學得很認真,蓋了一座磚頭房子,大灰狼想盡辦法,也沒有破壞它。孩子們紛紛發言說磚房子比較牢固,然後我接著說:因為小豬造房子有經驗,所以,小兔也請小豬來幫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在做什麼?通過這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出新知問題,自然有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開始學習,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
二、游戲導入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小孩子生性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一年級的學生帶有明顯的幼兒特點,游戲玩耍仍然是他們重要的精神食糧。所以,用游戲導入,往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上、下、前、後、左、右」方位概念時,教師說:「小朋友們,伸出你的雙手,跟老師一起做動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後拍拍,左拍拍,右拍拍),比一比,誰最棒,好不好?」游戲的速度由慢到快,游戲完畢,讓孩子們說一說在游戲里提到了哪些方位,學生很快地就說出上、下、前、後、左、右。
這種導入生動有趣,使學生置身於輕松的氛圍之中,用學生熟知的「手」展開教學,突出了學生的直接感受,融知識、趣味於一體,寓教於樂。
三、實物演示導入法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感性經驗。因此,利用實物演示,變抽象概念為具體實物,能為新課教學掃除障礙。實物演示能使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掌握知識,享受成功的快樂。
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我讓學生在桌子上擺4個圓片,然後把4個圓片分成兩份,問:分成了幾和幾呢?學生看著桌子上擺的圓片,很快就得出答案:可以分成了1和3、3和1、2和2。又如在教學序數的時候,可讓學生分組排好隊,說說自己排第幾,第幾個是誰。
實物演示法導入新課,形象、直觀、生動,學生印象深刻,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
四、音樂導入法
音樂能在情感上喚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營造一種熱烈、優雅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教「10的加法」的時候,就巧妙地用了這一方法。「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隨著播放的歌曲,我拿著數學卡片4,然後找到拿著數學卡片6的小朋友,兩人敬個禮握握手。問:為什麼我們是好朋友?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因為你們數學卡片加起來是10。」我趁熱打鐵地說:「那你們能不能找到你的好朋友呢?」孩子們一邊唱著《找朋友》,一邊鞏固10的加法。有了音樂的魅力,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到了要教學的數學知識中。
以上我淺析了幾種課堂教學導入法,但教學中的導入法遠不止這些,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選好行之有效的導課方法,以期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總之,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是教師通向教學情境的開門鑰匙,它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效果,是教師的學識、口才、智慧的綜合體現,我們應在教學中不斷探索。
⑻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導入新課
課前導入是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它猶如電影的「序幕」和樂曲的「引子」,對於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課前導入,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同時,課前導入還起到了為新課內容做鋪墊的作用。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學好數學是每一個學生的奮斗目標,因為它不僅對於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升學大有幫助,更重要的是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想搞好數學教學工作,就要充分重視每一個教學環節,努力搞好每一個細節部分的工作,其中,重視課前導入技巧就是每個數學教師都要重視的問題。與其他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相比,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時候一定要針對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徵,運用課前導入的技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哪些比較常用的課前導入方法呢?
一、溫故知新導入法
通過溫習舊知識來進行課前導入是一種最常見的導入方法,也是很多教師非常喜歡採用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不但起到了復習舊知識的目的,同時還很好地為新知識的講授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像數學這樣的學科,數學是一門結構嚴密、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其中很多的知識都是一環套著一環,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於新知識的掌握。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復習之前學過的關於「角的分類」的內容引入新課。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之前學習過的角度分類有哪些。這時候很多同學就開始思考並回答出過去學過的角的分類有「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接著教師再讓學生闡述這些角的分類的依據是什麼。在這樣層層的復習和引導之下,學生逐漸地把「角的分類」同「三角形的分類」聯繫到了一起,進而不知不覺地進入到了新課的學習中來。
二、實物演示導入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形象思維為主,一些實實在在的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最易於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然而,有些數學知識往往又比較抽象,這樣就使得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在理解上出現了困難。而這時候,如果教師能夠適當地用一些實物來進行教學,就更有利於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消化。例如,我在講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的內容時,由於立方體是一個略帶抽象性的知識,為了盡可能地把知識表現的具體化,我在上課之前就拿出了很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讓學生觀察這些具體的實物,然後根據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總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這樣在導入階段,就已經讓學生初步地掌握了本節課程的精髓部分,接著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就會顯得很輕松。
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導入
數學學科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換句話說,數學知識在我們周圍的實際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就可以利用數學這一優勢,從實際生活入手來導入新課。例如,教學上「百分數」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百分數的意義,我在上課之前收集了很多的食品包裝袋,在這些食品包裝袋上,都有食物成分的說明,而其中很多都是用百分數來表示的,我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包裝袋上的信息,然後給學生一一解釋這些信息中百分數的含義,這時候,學生在理解這些百分數的時候就會有實物作為參照,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了。同時,通過實際生活作為導入的切入點,也可以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設疑導入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點就是好奇心重,很多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是本能地希望搞懂它,而好奇心在心理學中也被認定為重要的內驅力。換句話說,如果學生對於數學問題持有強烈的好奇心,就會激發他們去學習、思考和探究,這樣,在積極的學習態度下,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因此,在運用課前導入技巧的時候,精心設疑就成為了一個不錯的導入方式。例如,我在講到「方程」的知識時,首先給學生提了一個問題:「4箱蘋果比4箱梨子少24千克,平均每箱梨子重20千克,問每筐蘋果重多少千克?」很多同學一看到這個題目紛紛表示會做,並且拿起筆開始算了起來。過一會兒,有一部分同學就把正確答案算出來了。接著我又問:「大家覺得這個題目難做嗎?」很多學生表示有一點難度。這時,我對學生說:「今天我要教給大家一種既簡單又快捷的方法來做這道題目,一旦你們學會了這個方法,做題的速度會比現在快一倍。」一聽到這里,很多學生立刻睜大了眼睛,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心。這樣,我再開始「方程」知識的講授,學生就會表現得興致勃勃。
五、游戲導入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在進行課前導入的時候如果能夠利用游戲對於孩子的吸引力來進行導入工作,這樣很容易就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⑼ 淺談小學數學如何導入新課
每一個作為教師的人都知道。導入新課是上課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堂課「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怎樣把小學數學新課的開頭上好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粗淺做法和見解。以求教於同行。一 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密,系統性強的學科。」就好象一條很長的鐵鏈,前後的知識是連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學新知識時,要先復習舊知識,由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如在教學「用一位數除三位數」時,可以先復習「一位數除幾百幾十的數,商是整十的除法。」時。為了 使學生懂得被除數的第一位數比除數小時,該怎麼辦?為學習「一位數除三位數,商是二位數」打下基礎,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二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新課的內容,遵循學生認識規律,選擇不同的方法,創設教學情境,使新課教學開好頭。1 講述故事,創設情境。比如,在講授分數基本性質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父親分餅的故事:「三個同樣大小的餅干,每個人只能吃一塊餅乾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貪吃的三弟說我要吃十二分之九,老大說我要吃八分之六,老二就只好拿四分之三的餅了。」同學們,你們說,三弟,老大,老二三個人誰吃到的餅干最多?」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爭論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這三個分數哪個最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為完成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創設了情境。2 談話設疑,創設情境。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好奇心比較強,對於實物直觀比較感興趣。所以,在教學「分香蕉」一節課時,教師先邊和學生談話,邊出示一串香蕉。問學生:「你們喜歡吃香蕉嗎?」學生回答:「喜歡。」教師接著說:「我這里有12根香蕉,准備分給3個人吃,我們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才使他們滿意,你們知道怎樣分嗎?」在學生疑問時引出課題,導入新課。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 更換條件,創設情境。在教學「乘除法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更換應用特點一個已知條件,「把今年爺爺的年齡63歲。」換成「爺爺的年齡是我的9倍。」教師可以提問:「爺爺今年有幾歲?」怎樣計算出來呢?使學生能通過上下題的聯系,認真思考,輕松,愉快地學習新知識。三 直接揭題,導入新課。如,在講授「時和分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看教科書上面的圖畫,讓學生觀察鍾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接著提示課題:時和分的認識。又如;在講授「觀察物體」一課時,教師可以請三位學生上台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圖形呢」接著出示課題::看一看,這樣在課的開始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時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但在實際教學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選用合適0的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