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素材
1. 急求小學數學課本素材
一、找准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1.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梁,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後「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局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後,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盡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於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後,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願意比了。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從整體上認識分數,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在折分數操作時是否需要及時的比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感謝作者 尊重原創 因為有了您的參與 中小學教育網才會如此精彩 謝謝)
2. 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素材怎麼寫
從兒童的角度看,學生此前對數的認識都限於自然數(整數),認識邏輯是:有1個「東西」(如實物、圖形、一米長度等),記為1,幾個這樣的1記為「幾」。相對而言,這種由1到「幾」的增量變化的整數思維幾乎進入自動化階段,而分數的認識,需要建立的是將1均分到幾分之一的減量思維,突破了原有的思維邏輯,改變、豐富、完善著對「數」的計量方法。
3.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初中數學素材
表現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慾望,是人對自我抱有期望與信心的顯示. 特別是初中學生喜歡在別人面前自我表現,藉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智慧和價值.當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學習興趣,就會主 動地去探索,去創造,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
4. 如何挖掘教學所需要的數學文化素材
新一輪《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通過高中階段數學文化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發展之問的相互作用,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人文價值。開闊視野、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激發對數學創新原動力的認識,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領會數學的美學價值,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那麼如何在日常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一直以來都成為了近年來數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課堂是學生學習這些數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我們應與時俱進,用新的數學觀,特別是用數學文化視角下的數學觀來看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體會數學的文化品味,提高數學的文化修養。以下將闡述一些新視角,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多側面的展現數學文化。
一、數學家與數學文化
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對一些數學家相關的故事進行收集並作熟悉的了解,這樣當在課堂上講到相關內容、與學生交流、數學課外活動時就可以信手拈來,隨時插入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教育。如,在進行「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教學時,可以先介紹曹沖稱象的故事;在講解「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學習「二項式定理」時可以介紹我國古代數學成就「楊輝三角」等等。總之,以數學家為線索的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我們可根據教材所涉及的知識介紹不同層次的相關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美學與數學文化
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中的美。符號是數學的一大特徵。有些人見到一個個符號就猶如聽到一個個美麗動聽的音符;有些人見到了符號就眼花,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這與他們對符號本身的認識程度有關,所以在課堂教學,適當介紹一些數學符號的來龍去脈,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符號的深刻認識,並從中得到樂趣。比如,在立體幾何課應該適當提及到學生感興趣的美術繪畫,傳授學生如何把立體的圖形畫在平面上。
當然,教師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要有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賞心悅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數學中的美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並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中的美陶冶性情,實現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學與數學文化
數學和文學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舉例來說,中學數學課程里有「對稱」,文學中則有「對仗」。對稱是一種變換,變過去了卻有些性質保持不變。數學中的軸對稱,即是依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那麼文學中的對仗是什麼?以王維所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為例來說,這里,上聯對下聯,其中字詞句的某些特性不變,如「明月」對「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沒有變。形容詞「明」對「清」,名詞「月」對「泉」,詞性不變,看其餘各詞均如此。不難發現,變化中的不變性質,在文學中、數學中確實存在著相通的關系。
四、生活與數學文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課堂教學中可以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作為教學素材,如在講幾何圖形和幾何體時,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有哪些相應的實物;或者將教材中的問題適當開放使之更接近實際,如在講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列舉其在貸款購房中的應用;在講概率時,可以列舉其在彩票方面的應用;又如在學習「統計」時,可結合容易引起學生思考興趣的奧運會上獎牌數、射擊環數的統計等等。總之,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更加有興趣有目的性地學習數學。
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不應該只是充斥著「定理、公式、習題……」,而應像語文課那樣,通過「作者介紹、背景分析」,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賴以生長的「土壤」,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體驗;應像歷史課那樣,講一段「數學故事、數學家逸事」,使數學知識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性化」,使學生在感動、開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應像音樂、美術課那樣,通過「數學作品」的解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和諧、欣賞數學的美.
總之,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但又不能僅限於數學史,還應該有一些「非數學」的內容。教師只有結合學生實際,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努力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學生學習做好充分的課堂准備,才能將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才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從而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
5. 數學學科可用於教學的影視素材有哪些
數學教學的參考書後邊或者課本後邊都有一個光碟,這個光碟裡面就有,跟這本書相對應的教學素材,你可以參考一下
6. 小學數學教學怎樣選擇直觀教學的具體素材
根據教學l內容,以聯系學生實際,選學生容易接受,身邊的感興趣的事,教學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