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初一年語文

初一年語文

發布時間: 2021-08-04 12:09:03

Ⅰ 2001年初一語文上冊課文

您表達的意思?是裡面的內容嗎?

Ⅱ 初一語文古詩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如下: 1、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天凈沙·秋思馬致遠龜雖壽曹操枯藤老樹昏鴉,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小橋流水人家,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古道西風瘦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夕陽西下,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斷腸人在天涯。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3、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楊花落盡子規啼,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聞道龍標過五溪。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我寄愁心與明月,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隨風直到夜郎西。 4、泊秦淮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夜泊秦淮近酒家。去年天氣舊亭台。商女不知亡國恨,夕陽西下幾時回?隔江猶唱後庭花。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5、如夢令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天光雲影共徘徊。興盡晚回舟,問渠那得清如許? 誤入藕花深處。為有源頭活水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6、過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7、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8、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里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Ⅲ 初一語文

10 《論語》十則

課文研討

一、分章說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二、問題研究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大部分內容都不易讀懂或只能讀到似懂非懂,但人們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而且要求極嚴,須能通背全書。這大概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這本書里的話,「反芻」的機會很多,但如不先背下來,就無法進行「反芻」;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此外,讀《論語》也有了解歷史掌故、增加識字的功能,但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我們讀《論語》,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於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這就大大地縮小了讀的范圍。《論語》全書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們只選錄10章,而且全是短章,這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樣來選篇才符合「古為今用」的原則。至於個別條件較好的教學班願意多讀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學生負擔。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關於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章;(3)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兩章。作這樣劃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師全面地看待課文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可以取消的,無妨將它並入思想品德修養的范圍,第8、10兩章同時列入第二、三兩個方面,就是這個意思。

教讀這十章,要認真研究格言的教學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無疑都是格言,最後一章形式上是對話體,其實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講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記住原話,為「反芻」創造條件;三要聯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師可以據此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這是編者的一點希望。

練習說明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譯,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准確的風格,不隨便增減詞語。

答案參見「有關資料」中的譯文。應注意的是,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例如「三省」,一說「多次反省」,一說「以三件事檢查自己」。又如「殆」,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險」,「有害」,但課本取後一義。「弘毅」,有合解為「剛強」的,也有分解為「寬廣」和「剛強」的。教師只宜任選一種,不宜作比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應注意的是,孔子用這句話給「恕」字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其餘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

三 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略)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鍾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並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

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不要求在討論中解決所有的問題。

以上是基本設想。再提幾點建議:

一、要講究導入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詞語或故事說起,自然說到孔子這個人和《論語》一書:如曲阜朝聖之舉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時間不超過5分鍾。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十分必要,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而將知識性的內容滲進其中。

三、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學有所得。

例如學「溫故」一章,無妨先問學生:「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由此自然導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觀點,最後再落實到「知新」二字,並就此略作發揮。

又如,課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貢,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如「曾參殺人」「子路盛服見孔子」「子貢游說五國之君」等),也可引發學生的興趣,但要講得十分簡明,每事一分鍾講完即可。

四、向課外延伸:可指定《論語》中某幾篇,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誨人不倦」,第7章有「舉一反三」,第19章有「發憤忘食」。

有關資料

一、孔子簡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乾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後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麼(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10則屬於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後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孔門弟子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

Ⅳ 初一語文古詩有哪些

七(上)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棄疾 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過故人庄] 孟浩然 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鍾磬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唐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泊秦淮] 杜牧 唐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浣溪沙] 晏殊 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 宋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過後一山攔.

[如夢令] 李清照 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觀書有感] 朱熹 宋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七(下)

《山中雜詩》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約客》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Ⅳ 初一語文七年級

《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後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雲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於此是何等的閑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蟲下」構成對偶,句式工整。以「明鏡」喻「兩水」,寫出秋水的清澈、品瑩;以「彩虹」喻「敬橋」,寫出雙橋之美。一個「夾」字,寫出二溪合流繞城的情景:雙橋好似彩虹,這「彩蚵」的影子落入了「明鏡」之中,一個「落」字,將天上與水中聯系起米。 3.詩人政治欠意的苦悶與寂寞之情。詩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緬懷古人,這種復雜的情感卻無人理解。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詩通過描繪江景寄寓客愁鄉思。詩人很自然地攝取適於表達旅途孤寂、飄泊之感的眼前景物,採用白描的手法,著墨輕淡地寫來,卻傳達出了真切的情意。詩人先描繪暮靄迷濛的江邊洲渚 ,指出夜宿建德江的時間、地點。接著,更具體地描寫泊舟煙渚上所見的江天景色。先寫遠景,再寫近景,層次分明。「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是很精彩的景句。因為原野空曠,視野廣闊,以致造成遠天低於近樹的錯覺,因為江水清澈,月影浮盪在江中,人在船上,江月彷彿和人更接近了。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景緻,詩人只以十個字,便細致、逼真地描繪出來了。沒有銳敏的觀察力和白描傳神的表現力,就不可能把由於野曠和江清而引起的天與樹、月與人的關系變化,描繪得那麼准確、生動。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網路文庫用戶有獎調查
1/9
《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秋波媚 【宋】陸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這首詞以形象的筆墨和飽滿的感情,描繪出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詞中大膽的想像、擬人化的手法增添了這首詞的韻味。
《長安秋望》【唐】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天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這是一曲高秋的贊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並不在最後的那個「望」字,而是贊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霜後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凈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雲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徵。這種澄潔明凈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步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雲的氣勢,象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秋風引》【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 詩的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聚焦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現在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襲來耳邊了。
《秋思》【唐】張籍
2/9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

Ⅵ 初一年怎樣學好語文

老實說語文這東西靠的是感覺,別相信老師說的什麼「勤能補拙」,那會讓你的語文學習變得很困難。
我的方法是多讀書,不管什麼書都讀,就算是成年人眼中的「雜書」也讀。語文最重要的是閱讀理解吧,我父母從小讓我看很多書籍,書看多了閱讀理解能力自然就上去了。現在同學覺得很難理解的語文題我看一眼就知道怎麼答,還會在心裡想著「這么簡單的題為什麼不會」,嘿嘿,我驕傲了。
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父母都是教育系的,在語文上感觸比較多。
上課我從來不做筆記,你只要掌握了方向,上課你自己學都沒問題。一篇文章你要讀懂的話,就得把它往內涵深的地方想(雖然大部分文章都沒那麼深的含義)。

Ⅶ 初一年語文閱讀題

1、因為這家主人懂得替別人著急,與人為善。家裡有這樣的思想,教育出的子孫後代也必然會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生活中我們就應該多為別人著想,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幫助別人。要懂得與人為善也會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快樂。

中學初一年語文中的六則的而字的用法和解釋

是全部嗎/「而」基本意思還是「而且」.用處大部分是介詞!你可以買本古漢語詞典自己動手查一下《印象更深!

Ⅸ 初一語文!!

七子之歌——澳門

聞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魂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母親。

何謂《七子之歌》
1925年3月,身在美國紐約的著名詩人聞一多有感於時事,將被帝國主義掠走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喻為七個與母親離散的孤兒,並寫出了七塊土地對祖國的眷念,澳門便是「七子」之首。
聞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開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斗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如今,「七子」中只有台灣尚未回歸祖國。當年聞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灣》中寫道: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死水》共收28首新詩,是作者1925年7月歸國至1928年詩集出版前兩年多內完成的作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個人情感的、愛國主義的和同情下層人民生活的。這三類詩作都極度地關注現實並對現實進行深刻的思索。從而使詩集具備思想意識層面上的經典價值。
這種經典價值首先表現為獨特而熾熱的愛國情懷。朱自清評價聞一多時曾說:「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愛國詩,在抗戰以前,他也許是唯一的愛國新詩人。」此語雖即絕對,但是《死水》里最具沖擊力的作品毫無疑問是那些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的詩篇。

聞一多的愛國思想源於其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也得力於「五四」運動愛國的、民主的精神鼓舞。他的愛國之作打上了深刻的時代印記,是那個時代愛國知識分子思想情緒的反映。聞一多則是以深刻展露自我心靈歷程大面積愛國思想。我們從詩作中可以目睹詩人熱切的愛國的心路歷程。

Ⅹ 初一年語文課本《狼》需要背嗎

課文《狼》是需要背誦的。 幾乎所有文言文課文都需要背誦。

《狼》這篇課文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出自其代表作《聊齋志異》。文章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作品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zhuì)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擔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bì)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suì)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xiá)矣,而頃(qǐng)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熱點內容
蘋果5s屏幕多少錢 發布:2025-07-14 07:42:35 瀏覽:425
光化學反應釜 發布:2025-07-14 04:43:59 瀏覽:761
鬼步舞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7-14 04:26:54 瀏覽:492
歷史朝代時間順序表 發布:2025-07-14 03:48:07 瀏覽:316
高三語文一模 發布:2025-07-14 03:28:55 瀏覽:833
教學樓矢量圖 發布:2025-07-14 01:11:27 瀏覽:438
專任教師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4 00:28:25 瀏覽:874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