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數學家
古希臘:歐幾里得;德國:高斯; 另外,韋達 中國:南北朝祖沖之;當代:華羅庚,蘇步青,陳景潤。
外國
畢達格拉斯: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什麼。
高斯: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簡單的說,是研究數與形的科學。
阿基米德:「給我一個立足點,我就可以移動地球。」
托爾斯泰: 數學是科學之後,是科學之門和鑰,和邏輯組合成科學的兩眼。
萊布尼茲:創設的 數學符號非常優良,對微積分的發展有極大影響,直到現在 仍在使用
笛卡兒:畢生專注於各項知識部門的研究,為人類的科學寶庫帶來豐厚的成果,對後世的研究影響深遠
本國
劉徽:全面證明了「九章算術」的公式、解法,並彌補了「九章算術」 的不足
秦九韶:大衍總數術和正負開方術是兩項傑出成果,更奠 定中國數學古代的領先地位
祖沖之:首推圓周率的計算
李善蘭:近代中國少有新創,而李善蘭自己獨創了一種「尖錐求積術」,是近代數學家中較少見的
求採納!
⑵ 十位古今中外的數學家以及他們發現的定理
趙爽 勾股定理
韋達 韋達定理
梅涅勞斯 梅涅勞斯定理
費馬 費馬大定理
哈密頓、凱萊 哈密頓--凱萊定理
托勒密 托勒密定理
西姆松 西姆松定理
⑶ 古今中外數學家
http://www.mcsh.kh.e.tw/teaches/math/schele.htm#top
外國
畢達格拉斯: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什麼。
高斯: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簡單的說,是研究數與形的科學。
阿基米德:「給我一個立足點,我就可以移動地球。」
托爾斯泰: 數學是科學之後,是科學之門和鑰,和邏輯組合成科學的兩眼。
萊布尼茲:創設的 數學符號非常優良,對微積分的發展有極大影響,直到現在 仍在使用
笛卡兒:畢生專注於各項知識部門的研究,為人類的科學寶庫帶來豐厚的成果,對後世的研究影響深遠
本國
劉徽:全面證明了「九章算術」的公式、解法,並彌補了「九章算術」 的不足
秦九韶:大衍總數術和正負開方術是兩項傑出成果,更奠 定中國數學古代的領先地位
祖沖之:首推圓周率的計算
李善蘭:近代中國少有新創,而李善蘭自己獨創了一種「尖錐求積術」,是近代數學家中較少見的
⑷ 請教下古今中外的數學家都有哪些呢
你是哪裡的學生啊 作業超市不做了
補充:
復制去Google翻譯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鍾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工作到最後一天的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讀書。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後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走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動員群眾把優選法用於農業生產。
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的最後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21世紀七大數學難題
美國的克雷數學研究所於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宣布了眾多數學家評選的結果:對七個「千禧年數學難題」的每一個懸賞一百萬美元。
「千年大獎問題」公布以來,在世界數學界產生了強烈反響。這些問題都是關於數學基本理論的,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對數學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的深化產生巨大推動。認識和研究「千年大獎問題」已成為世界數學界的熱點。不少國家的數學家正在組織聯合攻關。可以預期,「千年大獎問題」將會改變新世紀數學發展的歷史進程。
卡兒,(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他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論和模型,提出了數學為基礎,以演繹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Х⒄蠱鸕攪司藪蟮淖饔謾
笛卡兒分析了幾何學和代數學的優缺點,表示要尋求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優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解析幾何,《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學史上的地位,《幾何學》提出了解析幾何學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標志著解析幾何學的誕生,思格斯把它稱為數學的轉折點,以後人類進入變數數學階段。
笛卡兒還改進了韋達的符號記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數,用x、y、z……等表示未知數,創造了「=」,「」等符號,延用至今。
笛卡兒在物理學,生理學和天文學方面也有許多獨到之處。
韋 達
韋達(1540-1603),法國數學家。年青時學習法律當過律師,後從事政治活動,當過議會議員,在西班牙的戰爭中曾為政府破譯敵軍密碼。韋達還致力於數學研究,第一個有意識地和系統地使用字母來表示 已知數、未知數及其乘冪,帶來了代數理論研究的重大進步。韋達討論了方程根的多種有理變換,發現了方程根與分數的關系,韋達在歐洲被尊稱為「代數學之父」。1579年,韋達出版《應用於三角形的數學定律》,同時還發現,這是π的第一個分析表達式。
主要著有《分析法入門》、《論方程的識別與修正》、《分析五章》、《應用於三角形的數學定律》等,由於他貢獻卓著,成為十六世紀法國最傑出的數學家。
高斯
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1910——1982)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翻譯結果
補充:
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鍾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工作到最後一天的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讀書。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後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走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動員群眾把優選法用於農業生產。
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的最後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21世紀七大數學難題
美國的克雷數學研究所於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宣布了眾多數學家評選的結果:對七個「千禧年數學難題」的每一個懸賞一百萬美元。
「千年大獎問題」公布以來,在世界數學界產生了強烈反響。這些問題都是關於數學基本理論的,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對數學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的深化產生巨大推動。認識和研究「千年大獎問題」已成為世界數學界的熱點。不少國家的數學家正在組織聯合攻關。可以預期,「千年大獎問題」將會改變新世紀數學發展的歷史進程。
卡兒,(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他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論和模型,提出了數學為基礎,以演繹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Х⒄蠱鸕攪司藪蟮淖饔謾
笛卡兒分析了幾何學和代數學的優缺點,表示要尋求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優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解析幾何,《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學史上的地位,《幾何學》提出了解析幾何學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標志著解析幾何學的誕生,思格斯把它稱為數學的轉折點,以後人類進入變數數學階段。
笛卡兒還改進了韋達的符號記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數,用x、y、z……等表示未知數,創造了「=」,「」等符號,延用至今。
笛卡兒在物理學,生理學和天文學方面也有許多獨到之處。
韋 達
韋達(1540-1603),法國數學家。年青時學習法律當過律師,後從事政治活動,當過議會議員,在西班牙的戰爭中曾為政府破譯敵軍密碼。韋達還致力於數學研究,第一個有意識地和系統地使用字母來表示 已知數、未知數及其乘冪,帶來了代數理論研究的重大進步。韋達討論了方程根的多種有理變換,發現了方程根與分數的關系,韋達在歐洲被尊稱為「代數學之父」。1579年,韋達出版《應用於三角形的數學定律》,同時還發現,這是π的第一個分析表達式。
主要著有《分析法入門》、《論方程的識別與修正》、《分析五章》、《應用於三角形的數學定律》等,由於他貢獻卓著,成為十六世紀法國最傑出的數學家。
高斯
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1910——1982)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⑸ 古今中外數學家小故事
1.陳景潤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
⑹ 中外著名數學家及成就、著作
1、祖沖之: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著作:《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
2、陳省身:
美籍華裔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生前曾長期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 並在伯克利建立了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著作:《微分幾何的若干論題》、《微分流形》、《復流形》、《整體幾何和分析的研究》、《不具位勢原理的復流形。
3、陳景潤:
中國著名數學家,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
著作:《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哥德巴赫猜想》 。
(6)古今中外的數學家擴展閱讀:
數學家專注於數、數據、集合、結構、空間、變化。數學研究工作,不僅是了解及整理已知的結果,還包含著創造新的數學成果與理論。許多人誤解數學是一個已經被研究完的領域,事實上,數學上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和待解決的問題,也一直有大量新的數學成果發表。這些數學成果有些是新的數學知識,有些是新的應用方式。
心算家、珠算家不能算是數學家,數學家也不見得能夠快速的做出各種計算。從事與數學相關的工作,比如教學和科普,而不從事數學研究的人,可以被稱為廣義的「數學工作者」。
⑺ 有哪些古今中外的數學家
外國
畢達格拉斯: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什麼.
高斯: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簡單的說,是研究數與形的科學.
阿基米德:「給我一個立足點,我就可以移動地球.」
托爾斯泰:數學是科學之後,是科學之門和鑰,和邏輯組合成科學的兩眼.
萊布尼茲:創設的數學符號非常優良,對微積分的發展有極大影響,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笛卡兒:畢生專注於各項知識部門的研究,為人類的科學寶庫帶來豐厚的成果,對後世的研究影響深遠
本國
劉徽:全面證明了「九章算術」的公式、解法,並彌補了「九章算術」的不足
秦九韶:大衍總數術和正負開方術是兩項傑出成果,更奠定中國數學古代的領先地位
祖沖之:首推圓周率的計算
李善蘭:近代中國少有新創,而李善蘭自己獨創了一種「尖錐求積術」,是近代數學家中較少見的
⑻ 列舉古今中外數學家,天文學家
(排名不分先後)
數學家
外國
泰勒斯
歐幾里得
阿基米德
歐拉
高斯
拉普拉斯
畢達格拉斯
牛頓
開普勒
萊布尼茲
納皮爾
笛卡爾
希爾伯特
馮·諾依曼
泊松
嘉當
傅里葉
克萊因
圖靈
伽羅華
費馬
黎曼
閔可夫斯基
龐加萊
伯努利
我國
墨翟
劉徽
祖沖之、祖暅(虎父無犬子)
秦九韶
李善蘭
洪加威
華羅庚
丘成桐(美籍)
蘇步青
陳景潤
天文學家
外國
托勒密
哥白尼
伽利略
第谷
拉格朗日
哈雷
哈勃
拉普拉斯
開普勒
愛丁頓
奧爾特
巴德
貝塞爾
布拉得雷
布魯諾
錢德拉色卡
德西特
赫茨普龍/羅素
惠更斯
霍伊爾
卡西尼
柯伊伯
勒梅特
勒威耶
彭齊亞斯
史瓦西
中國
石申
賈逵
張衡
僧一行
郭守敬
徐光啟
張鈺哲
林家翹(美籍)
只是一部分,歡迎補充。有些既是數學家,又是天文學家,不重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