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生語文教學
Ⅰ 聾校語文第九冊教案<據是怎樣煉成的》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語文教案(第九冊)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著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敬愛的感情。(2課時)
二、教學目的:
1、通過"讀《水滸傳》"、"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這四件事,初步了解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熱愛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人。為今後進一步學習魯迅著作和魯迅精神打下基礎。
2、學會給課文加小標題,說出課文的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通過幾件具體事例,反映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給課文加小標題。
難點:1、能理解含義較深的句子。
2、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主,讀中悟情,討論式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介紹人物。
提起魯迅先生,我國甚至世界上有許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稱頌,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尋找答案。(板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文題中的"我"是作者周曄,是魯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曄在魯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時寫的回憶錄。
二、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課文採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內容是什麼?並自學生字、新詞。
三、掃清文字障礙。
1、讀准字音、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水滸傳:"滸"與"許"區別。
小約翰:"翰"不要多寫一筆成""。
女傭:佣讀y#ng。
敷葯:"敷"與"縛"區別。
追悼:悼(d4o)與"掉"音、形、義的區別。
弔唁:祭奠死者並慰問家屬。
囫圇吞棗:把棗整個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讀書不認真、不仔細、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與"綳"區別。
殯儀館:停放靈柩、辦理喪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學生質疑。
四、按段朗讀課文,指導列小標題。
1、講列小標題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兩種:
(1)找本段中最能體現主要內容的原話。(可從一句話中摘取。)
(2)用自己的語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確;(2)要簡練;(3)要相應的整齊。
2、按段指名朗讀課文,讀後列小標題。(下面小標題供參考。)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速讀課文後指名用自己的話給課文加小標題。
板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二、學習第一段。
1、默讀課文,思考:
伯父在世時,作者對他有何看法?伯父逝世時,作者驚異什麼?
2、讀後討論。
3、"愛戴"與"愛撫"有何不同?
4、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魯迅深受愛戴?
(許多人、甚至、數不清、堆滿、各色各樣)
5、過渡:魯迅為什麼會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三、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
談《水滸傳》怎麼能說明伯父值得人愛戴呢?
2、引導學生討論。
"能不能說明"?為什麼?
(能說明。①伯父借談《水滸傳》,教育作者看書要認真。②伯父批評的方法極其巧妙"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既不傷害人的自尊心,又達到教育的目的:"不再馬馬虎虎了。"③伯父不但口頭教育,還送書給她看。④伯父關心的人,除侄女外,還有很多很多,真可謂是關心下一代的學習。)板書:關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義。
伯父說"還是我的記性好。""我"聽後為什麼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4、小結。
伯父這樣關心下一代,必然要得到人們的愛戴。請大家注意,作者寫第一段,目的是給讀者留下一個懸念:伯父為什麼會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寫第二段伯父關心下一代的學習,目的是具體說明伯父受人愛戴的原因。想一想,作者寫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目的又是什麼呢?
(也是具體說明伯父受人愛戴的原因。)
四、學習第三段。
1、分角色朗讀後,質疑。
2、分組討論。
①"碰壁"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碰壁"?
(因為當時社會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沒有言論自由。而魯迅為了喚起民眾覺悟,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嘴臉,寫出了一篇篇猶如匕首的雜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社會太黑暗了,人民沒有絲毫自由,革命者處處遭受迫害和打擊。)
③在座的為什麼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無知,把伯父的話理解錯了。)
④談"碰壁"能不能體現魯迅值得人們愛戴呢?為什麼?
(能。由"碰壁"可以看出魯迅不顧個人的一切,與敵人斗爭的不屈精神。他為了人民為了祖國而頑強戰斗,怎能不值得人們愛戴呢?)
板書:憎恨舊社會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用自己話說說各段小標題。
2、1~3段各段主要講的什麼?
二、學習第四段。
1、分角色朗讀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樣救車夫的?
②車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樣關心的?
2、讀後討論:重點體會伯父的動作、行為。
3、默讀下文,思考討論:
"我"問他車夫這么冷的天為什麼拉車的問題時,伯父為什麼變得那麼嚴肅同時又深深嘆氣呢?
(伯父想到這位車夫冒嚴寒出來拉車,是多麼可憐,家庭生活是多麼困苦。伯父由這位車夫又想到了千千萬萬的窮苦人,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這都是社會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無法解除窮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臉色變得嚴肅;伯父對此又無能為力,只能嘆氣,深表同情。)
板書:同情勞動人民。
三、學習第五段。
1、指名讀。思考:
魯迅先生寫文章干什麼?"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不在乎"表明什麼?再從他對女傭的態度,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麼人?
2、討論後小結:
(他寫文章,主要是為喚起民眾對敵斗爭,拯救人民,拯救祖國。)
(表明他為了人民,為了祖國,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
(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教學小結:
《三味書屋》一課讓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了初步的認識,而本文是魯迅的侄女周曄所寫的回憶性的文章,內容真實,便於我們了解生活中的魯迅。要了解更多,請同學們課後翻閱有關書籍獲取。
Ⅱ 聾生語文教學生字詞應強調拼音聲調嗎還是只用強調字形意思正確就夠了
你認為呢?
為人老師,當然要教好了!你看你這還是聾生,那不能讓他們長大以後被別人笑話聲調說不對啊!教學生字詞應強調拼音聲調,強調字形意思正確也要!
Ⅲ 語文教學中如何對聾生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曾經是語文教學家族中重要成員的語言訓練,歷經滄桑幾十載,似乎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時至今日,竟跌至了破敗落魄的邊沿。自《新課程標准 》 實施以來 ,語文教學在繁榮的背後出現了不少值得憂思的現象 ,其中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就是語言文字訓練的削弱。隨著新課程的實施 ,很多教師重視了「自主、探究、開放 」 等閱讀形式 ,語言訓練的內容越來越少。老師帶領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詞寫字 ,切出大塊時間進行默讀、 復述、 背誦等語言訓練的現象越來越少。即使有這樣的訓練 ,也因為過分強調了自主而使得訓練不到位;缺乏表達的規范性;說寫的交流只重視內容的反饋 ,忽略了語言的形式 ,且經常得不到時間的保證;教學中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逐漸淡化。
Ⅳ 如何在聾校語文課堂中實施高效教學
從教育角度分析聾童漢語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聾校語言教育缺乏現代語言學理論指導。 聾校語言教育應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教師應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對語言及語言教育有本質的理解。在現代聾校建設中,聾教育工作者比較關注現代課程理論、心理學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忽視了現代語言學及手語語言理論的指導作用。聾校教師普遍缺乏現代語言學基礎理論,也沒接受過手語語言學培訓,頭腦中所擁有的語言知識是陳舊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認為「語言」就是有聲語言,手語沒有語音,就不是語言。對手語的語言性質、語言價值、手語發展、手語與漢語的關系、通用手語與地方手語的關系、手語語法、手語語用等都不甚清楚,不了解口語、書面語、指語、手勢語、手勢漢語、聾人手語、自然手語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在教學實踐中,把語言教育的目標與手段相混淆,手語溝通能力較低,教學語言使用隨意。很難想像在聾校教育中,手語語言學知識貧乏、手語運用能力低下的教師,能夠培養出漢語水平高的聾童。 (二)聾校語言教育對聾童語言學習規律研究不夠。 以往,聾校教師過多研究教學方法,而且多用聽力健全兒童語言學習方法來對聾童實施語言教育。比如,聽覺口語訓練方法,字詞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方法,寫作訓練方法等等,而忽略了聾童語言學習的研究。外語教學研究者認為,「學習語言的關鍵是學習者自身,只有科學地、深刻地、全面地了解學習者,認識外語學習的本質和過程,研究學習策略,才能將外語教學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正如科德所說的那樣,只要我們還不認識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一切外語教學的研究都帶有盲目性。」[9] 所以,聾校語言教育應該研究聾童的學習方法,包括研究聾童語言獲得的過程和規律、手語與漢語在聾童語言獲得中的關系、聾童漢語學習的中介語現象、聾童在漢語學習中的偏誤現象、聾童學習漢語的階段性和漸進性、聾童漢語學習水平的評價,等等。由於對聾童語言學習方法研究的缺乏,對聾童語言學習中的各種偏誤就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或者束手無策,乾脆放棄,任其自然,沒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聾童漢語水平難以提高,學習積極性也倍受打擊而逐步消失。 (三)聾校語言教育對語文課程和教材研究不夠。 聾校語文課程和教材承載著培養聾童漢語水平的重任,但對此的研究也很不夠。談秀菁認為,「聾校現行的語文課程無論是教育目標的達成,還是對學生的適應性、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問題,這里可能有語文課程目標不適合聾校的實際和聾學生的發展水平的因素,也有課程內容選擇與編排方式的因素。」[10]當前聾校使用的教材有三類,一是聾校語文實驗教材,二是普通學校語文教材,三是校本教材。由於我國對聾童語言發展的理論沒有系統研究,聾校語文教材缺少理論支撐。普通學校語文教材是為聽力健全兒童編寫的,聽力健全兒童與聾童學習漢語的規律不盡相同,如果照搬普通學校語文教材,恐怕聾童的漢語教學特點會被忽略。有些聾校教師已經意識到了聾校教材這些缺陷,比如,對聾校語文教材中漢語拼音教學的安排順序是否符合聾童漢語學習特點提出了質疑。另外,由於聾校新課改教材還沒頒布,老教材也已過時,普校教材難度又過大,於是有些聾校在自主選擇或編寫校本語文教材。但是,由於教師對聾校語文課程和課標研究不夠,把握不準,在教材的選擇、取捨方面難免有主觀性和隨意性。比如,隨意使用語文教材,主觀確定教學文本,隨意增刪課文內容。[11]雖然,這些做法似乎是考慮到了聾童個別差異和各地教學具體情況,但作為國家課程的語文教學內容應該具有確定性、穩定性和趨同性,聾童的漢語學習也有一定的共性。選擇、處理和加工語文教材時,不考慮聾童學習漢語的規律,不注意國家語文課程的總體要求,也會降低聾校語文教學效率,影響聾童漢語水平的提高。 (四)聾校課堂存在較為嚴重的溝通障礙。 聾校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師生積極的交流互動較少,課堂討論不夠熱烈,學生回答問題多是重復課文的語句,自主性語言的程度不高,甚至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看不懂手語。這表明課堂教學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溝通障礙。何文明曾做過一次聾校教學語言溝通效率的測試,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信息,大部分學生接受了30%—45%,平均約39.87%,其中最好的成績為55.2分,即看話和看手語能力最強的學生大約只能從教師教學語言中接受到55.2%的有效信息,44.8%成了無效信息。[12] 溝通障礙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師的教學語言是以口語為主,手語(手勢漢語)為輔,邊說邊打。這種溝通方式有許多缺陷,比如,教師「手口不一」,手語跟不上說話速度,斷斷續續,只打出幾個詞,語句殘缺,語意不完整,教師生造手語詞,隨意使用指式替代,缺少面部表情。教師的口語不夠嚴謹,話語不連貫,破詞斷句多,口頭語和語氣詞多,有些語詞超過了聾童的理解程度,缺少語言背景和語意環境。在這種溝通狀態下,聾童聽不清、看不懂教師的口語和手語,只能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同樣,教師在許多情況下也看不懂學生的手語、聽不清學生的口語,只能連看帶猜,似懂非懂,課堂教學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Ⅳ 淺談如何讓聾生學好語文
1.以教師的愛撫平聾生心中的創傷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追求,尤其是對於聾啞兒童來說,他們從小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由於與他人交際存在一定的問題,許多聾啞生性格內向,不願與人親近,在學習中也是如此,他們對教師、對學校往往有抵觸情緒。所謂教書育人,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要塑造學生完整的心靈,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如果教師以高高在上的教者自居,那麼只會拉大聾生與教師的距離,他們自然也不會對教師所任教的學科感興趣。我們要以平常心去對待聾生,真正地尊重他們、理解他們、親近他們,有效地拉近師生距離,使他們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對人生、生活產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因此,要讓聾生學好語文,首先就要以愛貫穿教學,用師愛撫平聾生心中的創傷。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開發學生內動力的一把鑰匙,有了興趣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學中,根據聾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如豐富的圖象、愉快的游戲、直觀的演示,使聾生在與課文內容絲絲相扣的情境中全身的投入,積極主動地學習。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先指導學生自製西沙群島的簡易模型:在一個大塑料盆里放適量水,用石塊、沙粒堆成大大小小的幾個島嶼,在一些較大的島上插幾根細樹枝,這樣使學生對西沙群島有一個粗淺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西沙群島的位置,並出示一些西沙群島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接著結合模型和插圖逐段理解課文內容;最後結合板書復述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整堂課學生融入情境,學習主動積極性高漲。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能夠熱愛讀書並能懂得怎樣讀書,對於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對於一個聾啞兒童更是如此,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才能找到真我,才會發現生活的更多樂趣。一本書就是一艘船,能帶人去遨遊宇宙,家長和老師帶孩子到達不了的地方,書可以帶他們去。啟迪學生讀書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能擴大學生的識字量、詞彙量,而且能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與應用能力。
Ⅵ 淺談如何提高聾生語文水平
1.以教師的愛撫平聾生心中的創傷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追求,尤其是對於聾啞兒童來說,他們從小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由於與他人交際存在一定的問題,許多聾啞生性格內向,不願與人親近,在學習中也是如此,他們對教師、對學校往往有抵觸情緒。所謂教書育人,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要塑造學生完整的心靈,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如果教師以高高在上的教者自居,那麼只會拉大聾生與教師的距離,他們自然也不會對教師所任教的學科感興趣。我們要以平常心去對待聾生,真正地尊重他們、理解他們、親近他們,有效地拉近師生距離,使他們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對人生、生活產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因此,要讓聾生學好語文,首先就要以愛貫穿教學,用師愛撫平聾生心中的創傷。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開發學生內動力的一把鑰匙,有了興趣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學中,根據聾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如豐富的圖象、愉快的游戲、直觀的演示,使聾生在與課文內容絲絲相扣的情境中全身的投入,積極主動地學習。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先指導學生自製西沙群島的簡易模型:在一個大塑料盆里放適量水,用石塊、沙粒堆成大大小小的幾個島嶼,在一些較大的島上插幾根細樹枝,這樣使學生對西沙群島有一個粗淺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西沙群島的位置,並出示一些西沙群島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接著結合模型和插圖逐段理解課文內容;最後結合板書復述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整堂課學生融入情境,學習主動積極性高漲。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能夠熱愛讀書並能懂得怎樣讀書,對於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對於一個聾啞兒童更是如此,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才能找到真我,才會發現生活的更多樂趣。一本書就是一艘船,能帶人去遨遊宇宙,家長和老師帶孩子到達不了的地方,書可以帶他們去。啟迪學生讀書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能擴大學生的識字量、詞彙量,而且能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與應用能力。
3.1 有計劃地閱讀。聾生由於語言基礎差、底子薄,從內心很想掌握語言這種心理,我們可以理解,但如果方法不當,很容易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而興趣喪失。古人雲:"世間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結合所學課文,有計劃地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讓學生課外閱讀,既鞏固了所學又開拓了視野。低年級著重閱讀一些兒歌、小兒書等淺顯的兒童讀物,中高年級著重讀一些易懂的寓言、童話、科學知識短文等。
3.2 健康地閱讀。課外閱讀益處多多,但開卷未必有益。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聾生由於語言貧乏,思想比較單純,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讀好書,好書能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使他們從好書中認識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3.3 有積累地閱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都揭示了心智技能的學習與形成有賴於積累,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盡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心理詞典"。
4.優化教學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發,貫在得法。得法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聾生的認識規律,各學科特點等,恰當選擇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1)堅持啟發式教學,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聾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2)合理運用發現嘗試法,讀書指導法等,在老師的指導下,讓聾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聾生學習積極主動性。(3)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讓聾生自己觀察,自己動手操作,要避免不管上什麼課,面對什麼樣的聾生都採用一種教學模式或方法的現象。
5.創造條件,正確評價,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閱讀教學中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發問時多用"假如"、"可能"、"除了"等詞,給學生以列舉、比較、歸納、想像、創造的時間,採用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對激發和發展學生思維有重要意義。學生在討論合作中分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逐步樹立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教學中教師還可找准發散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給他們一個運用知識,開展想像的空間。教師創造氣氛,科學提問,提供條件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基礎,正確評價,肯定和鼓勵是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的保障。總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既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又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主體性教育對於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具有很大的潛力。這也將是全體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實踐、研究,以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
總之,語文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提高聾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我們教學的重要目標。但學生能力的形成與技能的提高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作,需要一個過程,對於特教中心的學生來說這個過程會更漫長。作為語文特教教師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耐心。
Ⅶ 如何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轉變教學觀念,實施素質教育。
傳統的聾校語文教學關注的是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語言缺陷的補償,強調的是語文工具性的一面,要求培養聾生「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了解一些基本的修辭方法和寫作知識。」其實,從心理學角度講,抽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是不符合聾童認知特點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素養包含語言的積累、語感和語文運用能力,也包含文化、審美、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作為聾校的語文教師,就要實施素質教育,致力於聾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1、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聾生的思維,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統一發展。
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的發散思維因素,選擇一些發散點,讓聾生用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創新意識。
2、以讀為本、淡化分析、強化體驗、重視積累。
「以讀為本,淡化分析,強化體驗,重視積累」是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語文教學過程是指導聾生將語言文字轉換為意義,在頭腦中產生鮮活的表象,聾生在教師啟發、誘導下,認真地讀,理解地讀,有表情地讀,並將讀與背、讀與說、讀與寫結合起來,提高聾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直覺感知能力。
淡化篇章分析,強化閱讀體驗,通過邊讀邊演示,分角色表演、情境演示等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會用心朗讀課文,思考語言的內涵,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拓展思維空間。
語文積累包括語言、文化、生活三個方面:語言積累指語言材料的積累,語言運用規律的積累,規范語言的積累。引導聾生進行語文積累,是聾校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補償聾生聽覺語言缺陷的主要途徑。
二、要有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
准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構建有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礎。教學目標就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構想,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因此,教學目標要從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心理特點、性格特徵及智力發展等多種因素出發,根據學生具備的能力,制訂有效教學目標,然後為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創造有利條件,促使目標的達成。如:在教學「老師給看長城的圖片。」這個句子時,根據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把學生的知識目標分為兩類來制定。A類學生:正確地朗讀句子並會背誦;會用「誰給誰看什麼」的句式仿寫句子;並能根據生活經驗寫出「誰給誰看什麼」的句子。B類學生:能用手勢讀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會抄寫句子。這樣,在課堂上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學生才能得到不同的進步和發展。
三、適時引入多媒體,有效服務於課堂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知識能力的積累大都藉助於課文這一載體。但教材涉及的知識面廣,時空跨度大,針對聾生來說,僅憑課本上的語言文字描述或簡單的幾張圖片,可以說是很難讓學生真正把握理解的。而多媒體教學能准確地傳導信息,又能使信息形象化,讓學生多種感官並用,吸收率高,獲得的知識靈活、扎實,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如在教第十三冊《觀潮》時,如果只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體會到錢塘江大潮的變化過程及它的磅礴氣勢,但是有了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播放了一段錢塘江大潮來潮時的錄像,學生一下就被氣勢磅礴的錢塘江大潮震懾住了,情景的創設,結合文字,學生一下就融入了課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並且很快就理解到了錢塘江大潮的變化過程。
四、精心設計練習,學以致用。
練習是對新知識的反饋,也是發散思維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學中要和生活緊密聯系,精心設計練習,講練結合,舉一反三,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
1、一圖多寫的練習。
一圖多寫就是一幅圖在不同的時期的寫句要求是不同的,由一句話到幾句話,由幾句話到一段話,不斷引導學生運用新知識,發揮想像力,以擴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樣一幅圖在低年段寫一句話,到了中年段就寫兩三句話,到了高年段就要寫一段話了。這種前後連貫的訓練有利於學生掌握語言的規律。
2、 反復練習。
經常練習一方面是鞏固,在聾校學生的遺忘率是十分高的,主要學生在平時運用得少,因此必須經常出示,反復練習,加強鞏固,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必須重視學生的創新,如果學生寫出了不同的句子,並且正確,一定要進行及時的表揚。在反復中把句子寫完整、寫生動。
3、分類練習。
對於可以寫同一類型的句子的圖片可以進行集中練習,以提高學生對一種句子的理解程度。如在學習把字句時,便可以將能夠寫成把字句的圖片進行集中呈現,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於把字句中施動在前,對象在後的理解。
4、由圖向生活的過渡。
看圖寫話的目的並不是應試,重要的是讓學生有寫話的情境,給學生一個氛圍。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的表達。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有出現類似於圖片中的情景,一定要及時讓學生進行表達訓練,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環節,但是對於學生語言意識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聾校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長期課題,更是一條艱巨的道路,但只要全體聾校教師積極地轉變教育觀念,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必能提高聾校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把課堂教學改革真正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