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語文之美
① 尋找語文之美上下冊讀後感800
語文,有淑女的溫婉之美,也有老婦人隱重之美,有山河的壯麗之美,也有花草的清淡之美。
語文,跨過歷史的長河向我走來,她的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令我震撼。
那一個個方正有力的文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
從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足以見證了語文雄厚的底蘊與靈動的風韻。"水",運用了象形,使人感到流動與柔和;"眾",會意字的代表,形象地體現了團結的力量。
漢字書法的一筆一畫,一延一頓,無論從藝術還是形態來看,或剛勁有力,或柔情似水,無不體現了語文中文字之美。
而詩詞,更是把文字的魅力聚集起來,詩人隨心抒發,於是,一句句詩詞,更有了心,有了。
無論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思念,還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人生志向;無論是"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的無奈與哀愁,還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的凄涼,都體現了古代詩詞的優美與詩人的心境。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現代詩人海子對人生追求的一種領悟,"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又包含著徐志摩多少離別的愁緒?
詩詞,把情融其中,把一個個孤單的文字,結合成一篇篇如樂譜般靈動、悠揚的樂章,能夠震撼,能讓人與詩人一同感受到壯麗,悲歡,讓讀者與詩人一起苦笑,與詩人產生共鳴。
碰撞,陶醉其中,怎不能體現語文的魅力?
倘若你翻開一本書,細細地朗讀上面的段落,你就會發現,原本每一個字的音,竟如此動聽。
在年幼時聽親人講故事,你肯定會同我一般,驚嘆於每個發音的獨特,就算你並不懂她的意思,你也會陶醉其中,享受那美妙的音韻。
語文之美,令我驚嘆,令我沉醉。
語文,一位在我身前經過、卻永遠地在我心田上打坐的人。
② 以走在青春之青春路上,感受語文之美為開頭,寫一篇小作文
美麗的瞬間
學習的壓力,生活的煩躁,使我已經對這個世界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欣賞它的眼光和心情,也許,真該在這種乏味的生活中添加些許調味劑吧?心情的壓抑,旁人的無聊,使我已經很久沒有對某事而震撼、而感動了。
天陰沉沉的,大片大片的烏雲遮蓋了天空,看來是要下雨了,路上的行人都匆匆地走著,只有我在行人道上,慢悠悠地踱著步子,手裡拔弄著一片葉子,張望著想要尋找點什麼。一輛汽車按著喇叭飛馳而過,就在那一瞬,我看到一名中年人果斷地將他面前的兩個女孩子拉到了路邊。 我的心為之一顫。
他們是父女?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些對我都不重要,我知道那一瞬間的美麗給了陌生人一段永久的感動。
雨開始下了,我躲進了一家小超市。店主是個二十多歲的姑娘。
我抖了抖身上的雨,才發現她正怪異地注視著我,我翻了翻口袋,這時才意識到我一分錢也沒帶,我尷尬地低著頭,心裡直打鼓,支支吾吾,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聽說有些開店的可凶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不買東西,是不會給你走的。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馬上遞來一條毛巾,關心地說:「擦擦吧,否則會著涼感冒的。」
我感激地笑了笑,又是一個「美麗的瞬間」
雨停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格外輕松。
原來,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美麗,關鍵是要學會用我們的眼鏡去捕捉這些美麗的瞬間。
美,就在我們身邊
美,是無處不在的;美,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許多人認為美就是五彩繽紛的花朵,在馬路上,看見幾朵漂亮的花,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贊嘆,多漂亮啊!可是美並不僅僅是外表美,心靈美才是真的美。
寒風呼嘯的一天,在公交車上。那一天,我正好也要坐車回家,我害怕去晚了坐不上座位。於是,我飛快地跑到車里,一看,今天人真少,我就找了一個舒服的座位坐了下來。
不一會兒,時間到了,汽車司機正准備開車,一位老爺爺氣喘吁吁地跑上了車,望了一下車里,失望的搖了搖頭,可能是因為沒座位坐了吧!汽車開了,那個老爺爺東倒西歪,站不穩。就在這時候,一位可愛的小姑娘跑過來對這位老爺爺說:「你去坐我的座位吧,我快到家了。」小姑娘又把那位老爺爺扶到了她的座位上。老爺爺坐下之後連忙感謝這位小姑娘。頓時,我感覺那位小姑娘心底多麼善良,心靈多麼美!小姑娘到家了,她下車之後,車里的人都異口同聲
地說:「那個小姑娘心底真美,心眼真好。」
美,就在我們身邊。
③ 發現生活之美作文600字帶有小標題
我的初一生活也隨之開始了它充滿了競爭與挑戰;它充滿了責任與辛苦;它充滿了快樂與友誼……
初一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語文課上,我彷彿與泰戈爾討論兒童的無憂無慮,又彷彿與「詩仙」李白一起訴說好友被貶的憂傷;數學課上,我彷彿與小高斯一起鑽研復雜的運算,一會兒又去數學世界探索相反數的變化;歷史課上我對元謀人的生活產生了興趣,一會兒又對山頂洞人的人工取火感到敬佩;地理課上的「經線」「緯線」令我頭痛;而音樂的悠揚又讓我身心愉快,《明天會更好》讓我感覺到了今天的快樂和明天的憧憬;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讓我感到生命的激昂;周傑倫的《青花瓷》讓我感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美。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引導朗讀領悟意境美;巧用插圖感受形象美;創設情景鑒賞語言文字美;用生動的語言揭示藝術美;利用板書展示結構美;啟發想像體味整體美。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不僅表現在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還可體現在它的語音、語法修辭、節奏和韻律等方面,都富於審美特徵。在教學中,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欣賞、品味,來領略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同時,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這些美通過不同的文學方式表現出來,能夠使語文教學達到賞心悅目、豐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讓學生能真正領略到課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師不斷滲透美育知識,才能奏響學生心中美的音符,叩擊學生敏感的心靈,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鮮明的想像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感覺到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而且還有對每的體驗。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角色的轉換,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不應無序,不能盲從,不走形式,不為做秀。鑒於學生知識儲量、學習能力、生活閱歷的局限,還是需要教師的扶持引領、參與調度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教育學、心理學認為:「沒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受過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學審美化是一種以美化促優化的教學策略,即憑借語文學科自身的美和創造語文教學的美,來促成語文教學各項任務的有效完成,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美育,引導學生感知美、導行美、創造美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如教《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讓學生採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一是藉助錄音,進行審美教育。 在教學中可恰當地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賞到美的因素,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慾望。二是藉助視頻,進行審美感受。這種將寫景抒情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媒體進行再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觀其形、如聞其聲的境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撥動學生美的琴弦。 學生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於直接入境。如何引導學生入境,我採取以下三種方法:1.圖畫入境法。
把畫圖引入語文課,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出來,能激發學 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還可以培養學生想像、聯想、創造能力,起著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過評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後部分寫荷花的動態美。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表演「荷花舞」。
讓全體女生都飾荷花,其中一個當作者;選兩個男生,分別扮蜻蜓、小魚。學生朗讀課文數遍後,進入角色,按課文情節表演。演出完畢再回到課文,學習文中省略號。你們想想,省略了什麼?可能還有哪些動物也被荷花吸引過去?它們又可能說些什麼話?然後再演一遍,加上想像的哪些情節,讓表演更上一層樓。學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對比入境法。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這類內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識別什麼假、丑、惡,什麼真、善、美。此外,對褒此貶彼的詞語的比較分析,也能培養學生鑒別美醜能力。 三、引導想像,讓學生拓展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麼想像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選入課本的詩歌和散文,正是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因此,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像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後具體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像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
為了實現課內外知識的遷移,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作鋪墊,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審美聯想和想像是促使學生產生美感的重要條件。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和正確的審美想像,能夠使靜態的文字元號變的生動豐滿,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甚至產生親自參與其中的心理體驗,如學完了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完課文,看完錄象你想說什麼?因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現,學生由課文中的鋪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與鋪路人有同樣奉獻精神的教師、園林工人、清潔工以及獻身航天事業的航天人等,然後學生合作寫出了一篇篇生動優美的短文,說寫結合達到了語文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目的。
四、品詞賞句,陶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大部分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賞來體驗教材的語言與情感形式的美。
1、美讀。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麼?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像,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品賞。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雖然數量不多,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慢慢想像品嘗,領悟其中美的內涵。古詩中的語言美表現在獨特的音樂美以及語言的精確、凝練和含蓄美,同時,古詩中詩情畫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凈化學生情感的寶貴資源。因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引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設法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達到品賞的目的。
五、深讀添畫導行美
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譴詞造句,體會思想感情,然後合理添畫景物,為畫配詞,在發展他們的研讀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其中步驟(1)默讀課文感受課文中寫路險的句子,老師要做好讀的引導。(2)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這條路來。(3)為自己的畫添上配詞來表達路險。這樣為學生後面體會鋪路人的辛苦作鋪墊。同學們畫出了一條條狹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圍有許多五顏六色的景物,一個個背著石塊艱難爬行的鋪路人。他們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同時,要把傳授知識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把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美的特徵;要發揮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情感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質兼美,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特別是在教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應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在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作者往往通過各種藝術形象來反映人物的行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質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肖像、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細節描寫,來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優秀品質,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養審美觀。語文教學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導行美、拓展美」以外,還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美儀態美板書美教學情景美及師生關系和諧等。眾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於挖掘和展現,都能夠對學生產生明顯的或潛移默化似的影響
所以,通過以上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這樣就會有了學習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無處不在,美育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它能促進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領悟美,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目的。
⑤ 如何讓學生在朗讀中發現語文的美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引導朗讀領悟意境美;巧用插圖感受形象美;創設情景鑒賞語言文字美;用生動的語言揭示藝術美;利用板書展示結構美;啟發想像體味整體美。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不僅表現在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還可體現在它的語音、語法修辭、節奏和韻律等方面,都富於審美特徵。在教學中,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欣賞、品味,來領略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同時,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這些美通過不同的文學方式表現出來,能夠使語文教學達到賞心悅目、豐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讓學生能真正領略到課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師不斷滲透美育知識,才能奏響學生心中美的音符,叩擊學生敏感的心靈,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鮮明的想像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感覺到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而且還有對每的體驗。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角色的轉換,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不應無序,不能盲從,不走形式,不為做秀。鑒於學生知識儲量、學習能力、生活閱歷的局限,還是需要教師的扶持引領、參與調度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教育學、心理學認為:「沒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受過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學審美化是一種以美化促優化的教學策略,即憑借語文學科自身的美和創造語文教學的美,來促成語文教學各項任務的有效完成,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美育,引導學生感知美、導行美、創造美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如教《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讓學生採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一是藉助錄音,進行審美教育。 在教學中可恰當地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賞到美的因素,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慾望。二是藉助視頻,進行審美感受。這種將寫景抒情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媒體進行再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觀其形、如聞其聲的境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撥動學生美的琴弦。 學生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於直接入境。如何引導學生入境,我採取以下三種方法:1.圖畫入境法。
把畫圖引入語文課,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出來,能激發學 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還可以培養學生想像、聯想、創造能力,起著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過評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後部分寫荷花的動態美。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表演「荷花舞」。
讓全體女生都飾荷花,其中一個當作者;選兩個男生,分別扮蜻蜓、小魚。學生朗讀課文數遍後,進入角色,按課文情節表演。演出完畢再回到課文,學習文中省略號。你們想想,省略了什麼?可能還有哪些動物也被荷花吸引過去?它們又可能說些什麼話?然後再演一遍,加上想像的哪些情節,讓表演更上一層樓。學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對比入境法。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這類內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識別什麼假、丑、惡,什麼真、善、美。此外,對褒此貶彼的詞語的比較分析,也能培養學生鑒別美醜能力。 三、引導想像,讓學生拓展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麼想像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選入課本的詩歌和散文,正是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因此,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像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後具體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像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
為了實現課內外知識的遷移,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作鋪墊,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審美聯想和想像是促使學生產生美感的重要條件。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和正確的審美想像,能夠使靜態的文字元號變的生動豐滿,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甚至產生親自參與其中的心理體驗,如學完了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完課文,看完錄象你想說什麼?因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現,學生由課文中的鋪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與鋪路人有同樣奉獻精神的教師、園林工人、清潔工以及獻身航天事業的航天人等,然後學生合作寫出了一篇篇生動優美的短文,說寫結合達到了語文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目的。
四、品詞賞句,陶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大部分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賞來體驗教材的語言與情感形式的美。
1、美讀。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麼?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像,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品賞。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雖然數量不多,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慢慢想像品嘗,領悟其中美的內涵。古詩中的語言美表現在獨特的音樂美以及語言的精確、凝練和含蓄美,同時,古詩中詩情畫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凈化學生情感的寶貴資源。因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引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設法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達到品賞的目的。
五、深讀添畫導行美
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譴詞造句,體會思想感情,然後合理添畫景物,為畫配詞,在發展他們的研讀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其中步驟(1)默讀課文感受課文中寫路險的句子,老師要做好讀的引導。(2)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這條路來。(3)為自己的畫添上配詞來表達路險。這樣為學生後面體會鋪路人的辛苦作鋪墊。同學們畫出了一條條狹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圍有許多五顏六色的景物,一個個背著石塊艱難爬行的鋪路人。他們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同時,要把傳授知識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把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美的特徵;要發揮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情感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質兼美,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特別是在教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應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在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作者往往通過各種藝術形象來反映人物的行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質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肖像、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細節描寫,來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優秀品質,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養審美觀。語文教學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導行美、拓展美」以外,還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美儀態美板書美教學情景美及師生關系和諧等。眾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於挖掘和展現,都能夠對學生產生明顯的或潛移默化似的影響
所以,通過以上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這樣就會有了學習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無處不在,美育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它能促進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領悟美,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目的。
⑥ 主題為發現自身之美的作文
發現自身之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是的,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有用心體會才能感悟到她。正如羅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題記
課間休息時,我靜靜的站在窗前,望著遠處的流翠泄玉似的小山,望著天邊飄飛的白雲。我陶醉其中。同桌雲神秘地走向我,悄悄地對我說了一句:「下周學校要舉行『春之韻』演講會,獎品級別很高,好多人都在摩拳擦掌呢!怎麼,你這個語文課代表還不知道?」我半信半疑地問:「真的?」同桌回答:「那當然。我這個密探還能騙你?」我的心突然一顫,看著自己這不高的身材和這連自己看了都受不了的體形,我真想找個洞鑽進去,永遠都不出來。想想那次語文課堂上,因不敢苟同學習委員的看法,在得到老師同意後,自己一番高談闊論之後,坐在我後排的那兩個身材如麻稈兒似的女生竟在半真半假地埋怨著自己的身材,讓我聽了痛心。舞台上的風光,怎麼會屬於「丑小鴨」?
放學回家的路上,我一個人來到原野上,想放鬆自己。縱然原野的風光再美麗,可是我怎麼能輕鬆起來,高興得起來。上帝啊!你為何如此不公平?我與同學都一樣擁有花季一樣的年華,而我卻因為不美而受別人的嘲諷呢?為什麼?……「喂,你怎麼跑過來了?」瓊從遠處跑來,興奮地嚷著,「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學校決定讓你代表學校去參加教育中心舉辦的演講比賽,祝賀你!」我愣住了。有沒有搞錯,學校會安排一個其貌不揚的小女生去參加演講比賽。瓊看見我愣著,拉了我一把,「不要胡思亂想了!演講比賽比的是演講能力,又不是選美競賽!」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我心裡開朗了許多。「是的,參加的演講比賽,比的是演講,賽的是能力!我應該坦然一些!」「漂亮只屬於少數幾個人,你是一個很青春的女孩,如果多一份自信和樂觀,相信自己,你也很美麗!」
回家的路上又碰見了幾個同學,我們邊走邊聊,我的幾個幽默小語把她們逗得哈哈大笑。好友舉起大拇指,連聲稱贊道:「小雲,你真棒!你真幽默!我敢肯定,這次市裡演講比賽冠軍非你莫屬!」竟然有人如此稱贊我,難道我也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我默默地想。
回到家,我急忙來到鏡子前,仔細地看了看鏡子中的那個並不完美的我。原來我是受歡迎的。我也是很美的:青春的美,健康的美;我的心靈更美的,我要強、上進、幽默,我也有能力,至少在演講方面我無人可及……所有這些不比外表的美更重要嗎?我情不自禁對鏡子中的那個我笑了笑,嗨,原來我是很棒的!
《簡•愛》中曾有一句話讓我感動:「我貧窮,低微,不美麗,但當我們的靈魂穿過墳墓時,我們是一樣的。」沒錯,美麗不是天生的,美是自己創造的。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來尋找光明。」是的,我發現,美就在我身邊!我自己就是美的。
⑦ 「語文之美」的作文
說到語文,愛的人多,恨的人更多。古文翻譯那麼枯燥,閱讀理解那麼難懂,修改病句那麼麻煩,寫作文那麼費腦筋,語文之美,美在何處?
語文之美,美在氣勢的雄壯。字、詞、句、段、章無不綻放出別樣的華彩。「千軍萬馬」使人聯想到沙場上將軍一戰百死、無與倫比的磅礴氣勢。"大江東去浪淘盡",語文中有聽不見的聲音,看不見的圖畫。語文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背影,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發展。「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誰也無法阻擋這來自內心深處的氣勢。生不一定就是偉大,死也未必代表著懦弱。語文傳遞了作者那生的光榮,死的偉大的氣概。
語文之美,美在靈動的秀麗。多少年來,語文都在一派婉約的詩詞中嶄露笑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語文之美,不是死板的美,而是靈動的美。語文抒發了多少文人惆悵、歡喜、悲哀的情感,語文是人類情感的最好表達方式!語文見證了多少美如畫的人間仙境,語文是勝似相機的相機!語文有如二八芳齡的少女坐在船頭,在蓮池中羞澀地歌唱,也好似一片青翠的樹葉,旋轉著飄向遠方。「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語文是惜別的惆悵;「爆竹聲中一歲除」,語文是節日的快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語文是親情的偉大;「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語文是思念的苦楚。
語文之美,美在它既見證了歷史,又升華了歷史;美在它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美在它既可使人類快樂,又可使人類悲傷。自古以來,語文就是人們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文化。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和工具,學好語文,就是擁有了一把打開無數扇大門的萬能鑰匙。語文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學好語文,就能夠提高自己的情趣和品位,就能夠真正地發現語文的內涵和美麗。任何事物都離不開語文。
語文之美,美在處處。
⑧ 我終於發現了語文學科的美作文
我是一個好學的女孩。
從我上小學起,父母和老師就一直引領我在各種科目中學習,.學習之後,我發現他們有著不同的美.繪畫表現的是線條和色彩之美;自然展示著物與物之間規律之美;音樂又是傳達自然與人的激情之美;而毛筆字則反映漢字結構與毛筆字走勢之美。
步入中高年級,我開始學習作文,開始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之後,我才發現語文也有一種特殊之美,因為在詩句和篇章之中表達著各種情感。
我想,語文應該是表達熱愛之美。沒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怎麼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沒有對祖國的山水、人文風物的熱愛,怎麼會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陶醉?
語文點綴著我們的生活,為更多美好的情感錦上添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友情因詩句而被拉近;「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寂寞因詩句而得到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句又因友情而更加甜美……
語文向我展示著它獨有的思想,表達著人們的感情,讓我感受到了作者們所要訴說的內容。並且讓我體會到了作者隨心所欲的寫法。
語文不僅表達著熱愛,裡面也有表述憂愁、郁悶。
東坡遭貶,壯志未現而大唱「大江東去,浪淘尺,千古風流人物。」;稼軒胡虜未滅而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覽仲謀處。」;陳涉苦難深重努呼「王候將相,寧有種呼。」……
我閱讀語文,獲得知識 。讓我認識到了人生中的友情、親情;感受到了祖國江山那無限優美的風景;感慨報效祖國之情。我熱愛語文,因為它用最真實的話語,遺留下了千古文化。
我從閱讀語文中,發現了語文的展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