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語文
有效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課葉聖陶先生曾指出:「中小學生幾千個課時學習語文,結果卻不會讀寫,豈非絀絀怪事。」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根源在於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太少。傳統課堂教學往往是一種「靜聽」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於被動的「靜聽」狀態,學生幾乎沒有自主學習活動的餘地。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促進學生素養全面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注意在課堂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仔細分析現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還有不少誤區。主要表現在:(1)無指導。任由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教師很少引導、點撥。(2)無價值。對於一些可以傳授的知識也一味叫學生自主探究。(3)無准備。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必要的課程資源支撐。(4)無評價。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缺少及時的評價,或者評價跟不上。以上種種,一方面說明在小學課堂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說明自主探究學習還有許多值得研討的地方。一、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教師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於小學生受原有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還必須依靠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相信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要善於設計情景、巧妙引導、點撥,把學生的主體性引向正確軌道,真正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不是削弱教師的指導,一味的讓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我們既反對「老師牽著學生走」,又反對「老師跟著學生走」,要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平等對話中因勢利導,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引導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效呢?(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首先,要在課堂上創建有利於自主學習的人文環境。創設教師與學生之間民主、平等、自由、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一個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心理安全感。陶行知先生說過:「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其次,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潛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善於精心設計情景和教學活動,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的狀態,激發學習的動機,在此基礎上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橋梁。(二)適時放權,給予自主空間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動起來,教師就要學會適時放權,要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接受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主動地探究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教師要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根據學生需要,變換教學策略,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動起來,互動起來,主動起來。如適當地讓學生畫一畫(《詹天佑》)、做一做(《撈鐵牛》)等,讓每一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首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准備時間,持相同觀點的學生可以走到一起,共商計策。其次,在現場辯論中,教師只做中間人的角色,不偏向任何一個立場。學生在這樣自由的學習空間中完全放開了,思想的火花不斷產生碰撞,有的說:「人不能這么好面子,我們應該做一個象花生那樣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是」,也有的說:「其實我覺得先把自己的海口誇出來,然後再朝著這個方向逼著自己去努力,也是一個自我激勵的好方法」,學生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覺得自己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課堂實實在在地成為了他們表達思想的平台。(三)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難點自主學習不能解決的問題怎麼?可以引導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解決!學生自主學習中,遇見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引導學生集中在一個小組中嘗試解決。引導學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同時,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揮各自的學習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然後四人小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討的結果;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小組可以是四個、六個人,最多不超過八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體的智慧,集思廣益、思維互補;三是班級集體探究。由學生各自提出問題,梳理出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而後所有的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在這期間,教師要注意,在學生間起好溝通作用,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導撥。使學生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群體中,自主地學習,獲得知識。這種合作探究的關鍵是教師要組織課堂討論,討論的主題要明確,學生准備的時間要充分,注意氣氛的和諧,絕不走過場。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指導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同時教師要做好相應的鋪墊工作,如教師應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結合,指定組長負責該小組討論學習的開展。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人先後發言,也可以由組長作主要發言,其他成員補充。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要求:1、默讀課文,請你畫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句子,並提出感興趣的或不懂的問題。2、四人小組討論時,由組長主持。組員依次讀出所畫句子並提出問題。3、組員篩選幾個有學習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並作好記錄。4、討論結束後,每組推薦一名代表匯報本組重點討論的問題、討論的結果。這樣引導,既幫助學生建立了討論的規則和秩序,又活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整個過程在問、想、議、悟的過程中進行,讓學生能攜手解決自主學習中所碰到的難點。(四)注重引導,教給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而讓學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進行,而要有一定的學習方向,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有效。教師在引導過程中,不能為了僅僅告訴學生一種方法而引導,重點要在引導過程中構建學生新的學習方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1、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如生字學習中,一些字形的識記是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形象地記憶。如《烏鴉喝水》一課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對「烏」和「鳥」是這樣記憶的:「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2、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就是一文本對話的形式。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的是「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呢?教師可以通過美麗的南國景色的錄像展示等課程資源的利用,設計情景,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同學。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的家鄉所深深地感動。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生活與語文的聯系,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語文離他們的生活其實很近。這樣,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如藉助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品、實物、圖片等讓學生形象識字等。(五)及時激勵,增強學習慾望著名的心理學家蓋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讓每個學生更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營造自主的學習方式,更要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要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標准教學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我們只有更新觀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自主學習的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讓自主學習更加有效。
Ⅱ 怎樣學好語文
學好語文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給大家一些學好語文的方法吧:
1、循序漸進。語文學習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
每天,能認真的練幾十個字,每周能熟練的背幾首詩,仔細的讀幾篇文章;一個學期讀幾本名著,做幾本讀書筆記,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辨證關系,把記憶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質疑問難,最終解決問題。
3、自求自得。就是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做到讀寫結合。
4、博研結合。堅持博研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機結合。
5、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紅樓夢》語雲: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學習,如果只局限於課堂是學不好的。
Ⅲ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我認為語文的特點主要有三:一是開放性。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內容都離不開語文,只要有意識地學習,在生活的任何場合都可以學到語文。因而語文具有最便於自學的突出特點。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無情物。」不僅文章,就連我們民族的文字也個個充滿著感情色彩。教師帶著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學生帶著感情學,才有可能學好。離開了感情因素去單純地學知識,是導致學生對語文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靈活性。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根據上述特點,學語文不能搞自我封閉,不能機械死板地學。要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溝通起來,把學習內容與生活感受融匯起來。自己帶著感情領悟了的東西、與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東西,才真正是自己的東西。我們不是都有這樣的體會嗎?
學語文還必須多讀多背多寫,自己不讀不背不寫,光聽老師講得天花亂墜,是學不好語文的。認真聽講是重要的,但自己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要培養自己對知識和書籍的渴望。學會對課文進行速讀、細讀、研讀,精彩的篇章一定要能夠背誦;課外要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並學會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要學會有條有理地做筆記,堅持不懈地記日記,有感而發地寫文章,生活活潑地開展各種活動,還要關注社會生活。
希望大家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現在開始,長期堅持,以日積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