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蘇教版
蘇教版:五上
1.師恩難忘
2.陶校長的演講
3.古詩兩首
習作1
4.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5.裝滿昆蟲的衣袋
6.變色龍
7.金蟬脫殼
習作2
8.成語故事
9.推敲
10.嫦娥奔月
11.讀書莫放「攔路虎」△
12.伊索寓言
習作3
13.在大海中永生
14.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15.艾滋病小鬥士
習作4
16.黃山奇松
17.黃果樹瀑布
18.莫高窟
習作5
19.天火之謎
20.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21.諾貝爾
22.滴水穿石的啟示
習作6
23.林沖棒打洪教頭
24.少年王冕
25.黃鶴樓送別
26.清平樂 村居
習作7
Ⅱ 五年級語文蘇教版
鴻篇巨著:【解釋】:指規模宏大的著作。同「鴻篇鉅制②」。
【出自】:柯靈《香雪海·散文——文學的輕騎隊》:「我們這時代是產生鴻篇巨著的時代,是產生詩的時代,也是產生絢爛多采、爭妍斗勝的散文的時代。」
家徒四壁:【解釋】:徒:只,僅僅。家裡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示例】:他已窮到~,身無分文的地步了。
【近義詞】:一貧如洗
【反義詞】:豐衣足食、家給人足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家中貧窮,一無所有
下落不明:【解釋】:下落:著落,去處。指不知道要尋找的人或物在什麼地方。
化為烏有:【解釋】:烏有:哪有,何有。變得什麼都沒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出自】: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楚使子虛使於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示例】:豈意青州六從事,~一先生。 ◎宋·蘇軾《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詩
【近義詞】:化為泡影、子虛烏有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形容一下子喪失或全部落空
夜難安寢:解釋:夜:晚上;難:困難;安:不能;寢:睡覺。形容夜裡睡不著覺。
厄運:厄運:
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運。
厄運出處:
艱難困苦的遭遇。 漢 揚雄 《元後誄》:「新都宰衡,明聖作佐。與圖國艱,以度厄運。」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中:「 琨 既體良才,又罹厄運,故善敍喪亂。」 唐 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況我謀身拙,逢他厄運拘。」 清 李漁 《閑情偶寄·種植》:「根在,則雖處厄運,猶如霜後之花,其復發也。」 郭沫若 《湖心亭》:「明年鴻鈞運轉,四十六歲交大運。不要緊的,不要緊的,你的厄運就要過了。」
撰寫:原指創造性的寫作,後泛指對一般文字文書類的寫作,兼有創作、記錄、編輯、總結、整合等方面的內涵。
逸聞: 世人不大知道的傳說,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
一襲破衫:解釋:襲:量詞,指成套的衣服。一襲破衫:指一套破衣衫。
奮筆疾書:疾:快速 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
名垂青史:解 釋 垂:流傳;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歷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
出 處 清·卓爾堪《<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示 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無不希望捧著張獻忠成就大事,自己成為開國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蔭子,並且~。」
崎嶇:高低不平的樣子。形容山路不平。比喻處境艱難。有時也比喻人生艱難,險阻。
.形容情意纏綿或感情委婉曲折。形容人意向詭秘。
坎坷:原意∶道路高低不平
寓意∶事情不順利或不稱心,比喻不得志
博覽群書:詞 目: 博覽群書的意思及出處
發 音 :bó lǎn qún shū
釋 義 :博:廣泛。覽:看、閱讀。群書:很多的書。廣泛地閱讀各種書。形容知識面相當廣泛。
以後要勤勞點哈~我一點一點幫你找的~
Ⅲ 如何提高小學五年級語文成績(蘇教版)
一個小學教師來回答,語文成績,我看你女兒錯題部分,看似很復雜,其實很簡單,閱讀少了,大量的閱讀課外讀物,然後要能看能講,能評,這是為閱讀准備的,至於字詞部分,那就只有強化記憶,說白了就是多抄,文章要在一般要求的基礎上提高難度,就是語文書不不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背誦,多背,多讀,成績自然就提高了,不要認為我說的是屁話,我專教三四五的,近幾年來都是考的全鎮第一,你試試吧
Ⅳ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電子課本 - 百度文庫
(一)過程與方法: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2.能夠識別動滑輪和定滑輪。3.能夠就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設並開展科學探究活動。4.會做滑輪的實驗,並通過數據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二)知識與技能:1.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徵及其分類。2.知道兩種滑輪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數據的重要意義。2.建立一種物體可以有多種用途的意識。
Ⅳ 找蘇教版五年級語文的課文
論語文教科書練習題設計的價值取向
——以人教版、蘇教版、台灣版教科書中《核舟記》《愚公移山》為例
張學凱
(內蒙古包頭師范學院 文學院,內蒙 古包頭 014030)
摘要:在《核舟記》《愚公移山》兩篇課文練習題的設計上,人教版、蘇教版注重練習題內容的覆蓋面和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單一性、封閉性題目居多,題目總量偏少;台灣版沒有文言基礎知識及背誦的題目,多設計聚焦式、綜合式、開放式的題目,題目總數多。設計練習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其價值取向應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引發我們思考:怎樣設計練習題的內容、形式、層級和數量,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關鍵詞:教科書練習題;語文素養;人教版;蘇教版;台灣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練習題是語文教科書中助學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體現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特點以及編輯者的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內容。本文選取人教版、蘇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和台灣統編教材——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台灣「國立編譯館」主編1999年版,下稱「台灣版」)中的《核舟記》《愚公移山》兩篇課文的練習題作為分析比較樣本。由於台灣的國文教育教學理念與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有較大差異,我們試圖通過對教科書練習題的比較分析,探討不同地區教科書練習題的價值取向,以期使練習題有效地引導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一、練習題的分析比較
(一)內容
三套教科書中兩篇課文的練習題,在內容上主要涉及了背誦(熟讀)、文言知識、理解課文內容、運用語言、思維以及評價、態度幾個方面,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人教版、蘇教版的練習題注重內容的覆蓋面。以練習題最少的人教版《愚公移山》一文為例:該文共3道題,涉及了文言知識、運用書面語言能力、想像能力、評價、情感態度五個方面的內容。台灣版的練習題則與之相反,往往是根據課文的特點設計練習題,並聚焦於某一方面。如《核舟記》內容是生動、形象地描述一件工藝品,練習題就聚焦於「運用語言」來設計。共6道題,除第1題的第1問外,其餘均為語言運用題;而在語言運用上,又聚焦於運用「描述」法。
第二,人教版、蘇教版重視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和文言詞義的掌握,蘇教版尤甚。如《核舟記》共5道練習題,其中朗讀1題,文言詞義3題,佔去該文練習題量的80%;台灣版則沒有設計這類練習題。
第三,台灣版重視對學生評價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培養,這方面的題目較多,如《愚公移山》中的第2、3、4題。
第四,人教版、蘇教版,單一內容的題目居多,如背誦、解釋加點的詞義等,蘊含多項內容、培養多種能力的題目偏少;台灣版正好相反,綜合類的題目較多,往往一道題目中包含著多項學習內容,如《核舟記》中的第1題就包含了理解、寫作知識、運用語言、思維四方面的學習內容。
(二)形式
三套教科書兩篇課文的練習題形式的總體情況是:蘇教版的封閉式題目比例最高,《核舟記》為83.3%,《愚公移山》為75%;人教版次之,分別為75%和33.3%;台灣版最低,為33.3%和42.9%。人教版、蘇教版注重讓學生積累、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因而設計了背誦、釋義、區別一詞多義等封閉式的題目;雖然也設計了開放式題目,但比例偏低。台灣版的開放式題目較多,比例較高,分別佔66.7%和57.1%。其開放式題目分為兩類:一類是語言運用題,有仿寫、改寫、片段作文等類型;另一類是通過多元讀解課文、討論、寫作等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形成自我觀點的題目。
(三)層級
蘇教版大體按照感知理解、文言基礎和積累(熟讀背誦)三方面來設計的,基本上屬於基礎類作業,層級不很分明。
人教版基本上按照感知理解、文言基礎和延伸拓展三方面來設計,前二者是基礎練習題,後者是綜合、提高類練習題。如《核舟記》共4道練習題,構成由淺入深,由課內到課外的層級:第1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是第2、3、4題的基礎;第2題探討課文的寫作結構,分析研究具體問題,加大了難度,同時又為第4題作了鋪墊,提供了關於寫作順序的知識和範例;第3、4兩題同屬於語言運用類題目,但第3題是翻譯句子,難度較小,排在前面,第4題要求學生簡介工藝品,屬於延伸拓展,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題目,放在最後。
台灣版則按照理解課文、創意想像或表達觀點、語言運用設計練習題。練習題的層級清晰、合理。以《核舟記》為例,第一,按照語言的表達方式分為口語題和書面語題,先口語後書面,一者口語題為書面題服務,口語題學習「描述」,書面語題運用「描述」;二者口語題描述「人物」神態,書面語題目描述「手工藝品」,又兼顧了不同的描述對象。第二,口語題中,從學習內容來看,第1題「描述」人物的神態;第2題「想像」人物說話內容;第3題「闡述」自己的觀點,題目難度逐題遞增。從提供的學習資源來看,第1題是全資源式,答案在課文中,學生只需要讀懂原文,把文言文轉化為語體文即可;第2題是半資源型,即只提供了「想像」情境,並未提供具體內容,難度有所增加;第3題則未提供課文以外的學習資源,是無資源型的、全開放式的題目,難度最大。第三,書面語題中,第4題列提綱,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結構,並強化對描述一件工藝品結構的認識;第5題是「改寫」,讓學生依託課文,練習怎樣描述一件工藝品;第4、5題分別從結構和運用語言的角度為第6題提供範例;第6題要求描述手工藝品,既是對該文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題目。可見,書面語的題目遵循單項—綜合—提高的原則,難度逐漸增大。總之,6道題目,由淺入深,呈現出多種層級;層級之間又構成有機的序列。
(四)數量
從練習題的數量上看,人教版練習題量最少,兩篇課文共7道題;蘇教版次之,共9道題;台灣版最多,共13道題,是人教版的1.85倍;是蘇教版的1.4倍。
三、引發的思考
編制練習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語文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達成語文教學的目標,因而練習題的正確價值取向,對於引導語文教學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怎樣設計練習題,才能達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一)關於練習題內容的思考
國外母語教學專家和教師認為,語文「基礎知識」在語文學習中是極其重要的,這似乎不容置疑並普遍得到認同。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提出「雙基」之後,知識與技能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追求系統的訓練〔1〕。新課程對知識的認識有了新變化,不再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而是注重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規律,讓靜態的語文知識成為有價值、不斷更新的活知識,促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迅速轉變為發展性學力。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三大領域均衡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這就促使我們思考:1.選擇什麼樣的知識作為練習題的內容?2.用怎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這些知識?是設置內容單一的知識性的題目如解釋加點的詞,還是蘊含多項學習內容的綜合性的題目(如台灣版《核舟記》)?或者二者結合,各自的比例應是多少?3.在閱讀課的練習題系統中怎樣才能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怎樣呈現練習題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根據語文學科的體系,結合課文的特點,設計聚焦式的練習題(如台灣版《核舟記》),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更多的機會去應用同一種知識,將知識「外化」,以便集中掌握一種知識或技能;還是要有較寬的覆蓋面,盡量覆蓋課文所涉及內容的題目(如人教版《愚公移山》)?4.在有限的題目中怎樣才能兼顧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關於練習題形式的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信息。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首創精神,已成為語文界的共識。毫無疑問,開放式的練習題目,由於學習內容是不固定的,答案是多元的,因而在回答練習題目時,允許學生進行多元解答,建構新的意義。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力、想像力和發散性的思維,習得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封閉式的題目則主要引導學生識記,其學習內容是固定的,答案也是統一的,往往限制學生的思維,那麼:1.封閉式的題目,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取消封閉式的題目,會不會暗示學生識記是無關緊要?2.怎樣設置開放式的題目,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達到預期目的?3.怎樣處理開放式題目與語文知識學習的關系?與封閉式題目的關系?如二者結合,怎樣的比例是合適的?
(三)關於練習題層級的思考
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教科書應該按照認知發展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來編排,據此,有研究者認為〔2〕訓練題之間應該形成一個有機的序列,能引導與約束學習流程,即把抵達學習目標的學習流程相對固定下來,以便學習者按照訓練題目安排的台階,一步一步深入課文,一層一層接近學習目標,一點一點實現學習任務。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2)。基於此,許多語文教師認為做練習題是一種語文實踐,設計練習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情境,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因而不必太多地考慮題目與課文之間以及題目之間的層級關系。綜上所述,練習題是應該像台灣版的《核舟記》一樣,在內容的選擇、組織上和呈現上都形成有機的序列,還是只提供實踐的情境即可?
(四)關於題量的思考
人教版、蘇教版題量少,編輯者意在「提倡少做題,多讀書」,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3〕(17);台灣版則希冀「透過各種練習,以收到運用純熟,觸類旁通的效果」〔4〕(2),同時,編者並不希望用題目的數量限制教師和學生,在本套教科書的「編輯例言」中明確指出「至於題數多寡,教師可視實際情況加以斟酌」〔4〕(2)。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提供大量的變式練習能夠訓練學生的認知技能,使學生學會策略使用的條件,使策略成為條件化知識。通過一定的練習,能夠使學生對自己思維過程的監控由有意識向自動化轉化,最終形成穩定而有效的元認知技能〔5〕,那麼:1.一篇課文究竟應該設置幾道題?2.是把設計一定量的變式練習題作為認知技能訓練的一種方法,還是把練習題作為語文課程的一種資源,提供給教師和學生選擇;還是少做題,多閱讀呢?
Ⅵ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
竊讀記
作者:林海音
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放學後急忽忽地從趕到這里,目的地可不是飯店,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
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裡?左邊第三排,不錯……」走到門口,便看見書店裡仍像往日一樣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
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著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鑽過去。喲,把短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找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我害怕被書店老闆發現,每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不適宜再讀下去的時候,我會知趣地放下書走出去,再走進另一家。有時,一本書要到幾家書店才能讀完。
我喜歡到顧客多的書店,因為那樣不會被人注意。進來看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我這樣常常光顧而從不購買的,恐怕沒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有時我會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彷彿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兒。
最令人開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傾盆大雨我越高興,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總不好意思趕我走吧?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裡卻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
當飯店飄來一陣陣菜香時,我已餓得飢腸轆轆,那時我也不免要做白日夢:如果口袋裡有錢該多好!去吃一碗熱熱的面條,回到這里時,已經有人給擺上一張沙發,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著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用一條腿支撐著,有時又靠在書櫃旁,以求暫時的休息。
每當書店的日光燈忽地亮起來,我才發覺已經站在這里讀了兩個多鍾頭了。我合上書,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後才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書架。
我低著頭走出書店,腳站得有些麻木,我卻渾身輕松。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贊同2| 評論
Ⅶ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蘇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