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數學學具

數學學具

發布時間: 2021-08-10 00:33:15

A. 數學學具怎麼製作

1、打開學具盒後,復可看到盒制子里有很多數學的教學組件,比如有用來數數的小木棒、平面的圖形、立體的幾何體等,如下圖所示。

B. 我們能做的數學學具有什麼

多了,直尺,三角尺,量角器,圓規,棱錐,稜台,圓錐,圓台,球,四面體,,,,,,,,等等

C. 如何更好發揮數學學具的作用的研究步驟

如何更好發揮數學學具的作用的研究步驟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通過學具的操作,使數形結合並能更好地理解算理,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並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還可培養學生發現知是識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等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助於數學思想的滲透。使用學具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智力。
既然操作學具有如此多的好處,那何樂而不為呢?再說如今,不論是城區小學還是鄉下的小學,凡是新課程的數學都配有學具,每位學生都有一份。我們的領導尚且如此看重學具,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更要發揮好學具的作用了。可令人憂心的是,我們老師都很少用學具甚至有的從來不用。這不僅是一種浪費,讓學生整天對著書與黑板,學習數學的興趣肯定會受到影響。所以我都在認真的引導學生使用/學具,並且把自己平時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的點滴體會整理為以下幾點:
一、形成操作學具必要條件與教學氛圍,使學生樂學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認知過程,是一種系統行為。操作學具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標,即研究什麼事物,觀察什麼現象,或者分析一種什麼關系等,然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提示操作的方法。比如,學習「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操作活動中,學生先怎麼擺,再怎麼擺,甚至在邊擺邊看中怎麼想,怎麼說,教師都一一作了精心設計,學生操作起來有頭有尾,促進了思維活動的准確開展。又如,在探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教師這樣提出要求:①作出平行四邊形
的一條高;②順著這條高把它剪開;③把剪得的兩個圖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什麼形狀?④根據拼成的新圖形
的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感於設疑,敢於藉助學具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學具操作活動中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減法」時,23-8怎麼算?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開的),試著從裡面拿走8根,想一想該怎麼拿?學生自已會發現從散開的3根中減8根不夠,通過動手操作學具找到三種不同的擺法:
(1)將2捆小棒全部打開為20根,與散開的3根合起來是23根,從23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15根。
(2)從2捆中拿出1捆打開為10根,從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與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來是15根。
(3)將2捆中拿出1捆打開為10根,再與3根合起來為13根,從13根中拿走8根剩5根,最後與一捆合起來是15根。
隨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再讓學生分別將自已拿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來,然後請全班評議哪種方法比較好。教學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交流了多種觀點,收到了多向的反饋信息。最後由教師將評議認為比較好的演算法示範一遍,講出算理,推導出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具體演算法。
二、有目的有步驟的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有計劃地學
在對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並非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而應該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1.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
(1)在動手操作前,讓學生選擇恰當的學具,還要明白解決的問題;
(2)引導學生自已探究方法;
(3)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並指出注意事項;
(4)操作中,指導學生從具體操作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論,能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並參與討論;
(5)教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和得出的結論作精要的評價。
例如某老師在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推導」時,讓學生從學具操作袋取出1個圓柱和3個不同的圓錐,並分別將圓錐標上1、2、3,(圓錐1與圓柱等底、等高,圓錐2與圓柱等底不等高,圓錐3與圓柱等高不等底)教師出示以下實驗要求:①比一比,把每個圓錐的底面、高分別與圓柱比一比,並在下表中填入「=」或「≠」。②猜猜看,分別用圓錐1、圓錐2、圓錐3盛水注入圓柱筒內,幾次可以注滿。③量一量,分別用3個圓錐作為量具向圓柱內注水。(圓錐筒內水既要盛滿,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圓柱筒內),看看幾次注滿。(次數填入表中)
設計這樣的學具操作活動,讓學生感知圓錐與圓柱體積關系,發現圓錐的體積公式,並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尤其是「猜一猜」,別具匠心,為學生操作學具增加了動力,這樣便形成了「學生積極參與,師生雙向互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2.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已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操作。如教師可以適時地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如在教《分數的初步》中,叫學生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折出四分之一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創造,並啟發他們的思維,結果得出的圖形讓老師出乎意料,並且有些很意外的折法讓學生當小老師做解說,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意引導學生從學具操作中抽象出數學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後,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於實際,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難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也無從談動手能力的提高。如「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時,讓學生用學具擺:第一行擺2個圓,第二行擺3個2。操作學具就到此為止,但沒有下面的圈一圈,數一數,說一說,學生很難把3個2轉化為2的3倍任何一向數學活動不單但是活動,還應完成活動的目的性。學生動手操作後沒有解說沒有反思,就不了了之的話,那還是徒勞的。
三、根據不同學具的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促使學生動手能力的形成。
在進行學具操作時,教師應根據學具的不同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充分發揮學具的作用。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師則要求學生兩人為一小組,用學具製作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正方體模型。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由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的特徵所造成的。因而在觀察自製模型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學生藉助形象思維很容易找出結論。而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認識後,教師又按排學生利用這些圖形的學具進行拼圖游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非常認真地拼,最後拼成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如房子、機器人、小動物等。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價值,更促進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開發了智力。

D. 數學學具是什麼

學習數學所用的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甚至數數用的小棒都算啊。

E. 如何發揮小學數學學具的作用課題

一、問題的描述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要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里的操作即為教具、學具操作,利用學具操作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空間特徵,幫助學生掌握抽象數學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建立正確而清晰的概念,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然而,現實的教學中,學具並沒有起到很好的學習作用。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因怕課堂紀律亂,操作時紀律不好組織就不讓學生操作,違反兒童認知規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學生根本就沒有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沒有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空間。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內容正好有對應的學具,等上完才知道沒有發揮作用。等等問題,說明我們在教學中對學具的作用還不是很了解,不夠重視。

二、原因的分析
1、 大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仍在沿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仍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
器,接納知識的容器,很少注意到學生創造能力,個性思維的培養。
2、 學具的應用沒有完全擺脫舊的教學方法,而是在滿堂灌的基礎上應用學具,
學具沒有成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和合作學習的工具。沒有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上去研究學具的應用意義。
3、 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不善於應用學具教學,沒有理解學具的本質意義。
三、實施計劃
(一)課題申報籌備階段(2009年9月)
課題負責人向上級申報課題的總體設計、基本內容及實施計劃,並同時深入班級進行考察。
(二)課題開題階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 2009年10月召開了總課題開題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全校數學的教師與學校領導幹部,這次會議明確了學具工作的方向確立了以科研帶推廣,以培訓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總方針。
2、數學群的建立
總課題組建立以後,全校數學老師加入數學群,也歡迎各界人士積極參與,主要任務是負責討論課題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如如何使用學具,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與建議,可以共同探討。
(三)課題實驗階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標指出,學生「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時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多給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要讓學生有一種心中有學具,學數學離不開學具學具能更好地學數學,樹立這樣一種意識,養成隨時帶學具的習慣。讓他們「在玩中做,在做中學」,體驗學習的快樂。
第三,發動全校數學教師,收集一份每學期的學具,了解一到六年級的所有數學學具,以此來重點把握與學具相應的教學內容,以便充分發揮學具應有的作用。
第四,多開展數學課堂教學實驗。對學具在課堂中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其理論進行探討,完成學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優化使用,同時使學具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創造出獨特的,優質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四)課題總結驗收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對這個研究報告作一個總結,寫出報告。

四、改革目標及成果形式
(1) 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論證了學具的功能和作用。廣大教師從實驗中得到
了以下一致的認識:學具能為學生提供操作條件、能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能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能使學生懂得知識的真正價值、能培養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能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增強學生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等。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在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的實驗中,學具應用研究,廣大教師還總結了三點作用:①學具能把學生推向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人手一份學具,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和指導者;②學具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在個人操作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和班級的探索、研討、辯論,把班級、小組、個人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使班級授課制下的個體競爭關系,變成組內合作、組際競爭和交流的關系,將舊的師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的教學交流,變成多向的、多層次的交流,為尊重差異、因材施教、資源共享、互幫互學、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提供了前提和條件;③學具能成為完成多元教學目標的認知工具。認為學具不單是幫助教師講解知識的手段和方法,而且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進行主動學習和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它特別對於學生的知識應用,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位教師在總結中深有體會地說:"學具使我變成學生喜歡的老師,學具使我的課堂變得精彩,學具使我的學生親密合作,學具使我和學生一起成長"。
(2) 實驗了多種教學新方法及其新教學方式。
在應用學具的過程中,實驗和研究了多種應用學具的教學方法,
如"活動--探究法"、"引導--發現法"、"操作--練習法"、"操作--復習法"等等。在實驗這些教學新方法的同時,也建構了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基本程序結構)。
(3)探討和總結了應用學具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指教師遵循教學規律和審美原則,靈活地運用一整套嫻熟的教學方法和技藝,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進行的獨具風格的創造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實驗老師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藝術:
① 在復習准備中運用學具的教學藝術。有鋪墊性的操作、引入性操作、創設情境操作等。
② 認知新知識中運用學具的藝術。有探究性操作、實驗發現性操作、發散遷移性操作、論證驗證性操作等。
③ 鞏固知識練習中運用學具的藝術。有應用性操作、擴展知識操作、實踐性操作、模仿性操作等。
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以自身的符號美、圖形美、方法簡潔美、思
維的邏輯美等等征服著每一個學習者。講究教學藝術,可使每個學生喜歡數學。研究運用學具的教學藝術目的在於發揮學具的潛在作用,使它服務於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

F. 用什麼簡單的材料來做一個精美的數學學具

什麼學具?
物理的還是別的?
我這里有套物理的初中物理

小學的有立方體框架組件、立方體塊、表面積輔助學習器、圓參數操作器、及多用尺。
這些東西去當地的百貨大樓就能買到

G. 五年級的數學學具怎麼做

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及手頭的材料確定做的方法

H. 如何製作初中數學學具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製作、利用數學教具學習,能夠使學生形象、直觀、具體地掌握數學知識。

學生親手製作教具與利用教具學習知識的經歷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該節的數學知識。

除此之外,學生自己製作數學教具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個感覺器官,通過利用數學教具實驗、驗證數學知識,逐漸消化這些知識,通過表面現象掌握邏輯理論,進而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認知結構。
1、例如,在學習「三視圖」這一章節時,初中生初次接觸這種知識,沒有強烈的立體感,只讓學生停留在想像,就會挫傷一些立體感較差的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三視圖的知識,可引導學生在課下利用橡皮泥製作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圖形。

在課堂上講解時,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所製作拼成自己想要的各種各樣的立體圖形,再讓學生分別直視、俯視、側視拼出的立體圖形,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平面圖形也不同,最後讓學生說出這些圖形的聯系與特徵。通過這種方式觀察立體圖形,讓學生充分掌握三視圖的知識,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2、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位似圖形」這一章節時,教師可在備課時製作兩個相似三角形,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課下製作出一組相似三角形,上課時教師可先將自己製作的相似三角形拿出,利用這一學具講解位似的條件,教師通過改變兩個相似圖形的位置,讓學生得出構成位似圖形的條件,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變化不同的位置擺放手中的相似圖形,討論並研究怎樣能夠構成位似圖形。

通過教師與學生反復操作相似圖形,可得到位似圖形的特徵、條件,這既能夠使學生了解並掌握位似圖形的知識,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例如,教師在講解「多邊形」這一章節時,可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畫的多邊形,歸納總結多邊形的特點、定義,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剪出任意邊數的多邊形,根據邊數將學生剪出的所有多邊形進行分類,再讓學生准備尺和筆,選擇任意一個頂點畫出該頂點對應的所有對角線,並記錄對角線的數量n,通過歸納整理多個多邊形的條數可得多邊形邊數與條數之間的關系:n-3。

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教師可再引導學生找出多邊形包含的所有對角線與邊數n所存在的關系,經過學生的實踐、研究與討論可得該公式:n(n-3)/2,學生在數學教師的指引下,結合實踐學習了數學知識。

I. 數學教具有哪些

很多,最好不用。在數學同學員之間最好沒有任何障礙。打個比方:大家都在學英語,可是英語被用漢語割裂開了,成了這個樣子:
英語+漢語+學員
而應該是
英語+學員

用到數學上
數學+學員=學員的數學
數學+教具1+教具2+教具3+...+教具n+學員=什麼東西呢?

請考慮。

熱點內容
e推教學 發布:2025-07-01 20:16:22 瀏覽:492
故事數學題 發布:2025-07-01 19:00:18 瀏覽:952
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 發布:2025-07-01 17:05:51 瀏覽:241
英語輔導報社 發布:2025-07-01 16:38:23 瀏覽:143
高一語文綜合試卷 發布:2025-07-01 16:38:21 瀏覽:589
而且英語 發布:2025-07-01 14:58:57 瀏覽:936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
物理家庭電路 發布:2025-07-01 13:30:04 瀏覽:464
物理因子 發布:2025-07-01 13:05:18 瀏覽:844
漢樂府詩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08:41:05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