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建設通訊

語文建設通訊

發布時間: 2021-08-11 05:50:42

❶ 媽媽這詞出自那裡

語言學界普遍認為語言先於文字,有的人還把它演繹為語言產生了文字。去年,周有光先生為了證明語言先於文字,撰寫了《語文生活的歷史進程》(載《語文建設通訊》,2000年1月總第62期)說古代我國農業化時期大概有一萬年,前五千年人們只能夠用語言來溝通信息,是人類的單信號時期;後五千年才產生文字,進入雙信號時期。這是對語言和文字產生的時間作出的一種估計,也是文字起源於語言的推斷。這種說法極不科學。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原始人類在語言和文字沒有發明之前,就像現在的猩猩和猴子,都是使用聽覺信號和視覺信號一起傳遞信息的。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正確地表達信息。要是說古人類連現在的猩猩和猴子都不如,能服人嗎?<BR><BR>伍鐵平先生認為 「根據人類學者的推測,人類大約在幾十萬到幾百萬年前就有了語言,而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歷史,距今才三千多年。無疑在漢字產生之前,漢語就存在著,當然漢語詞義也就產生了。」(見《語言和文化評論集》第263頁,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1997年1月)語文界兩位大家,對語言產生時間的估計,相差竟如此之大。說明關於漢語漢字的產生,語言學家們所說的,不過都是個人的主觀推斷,沒有可靠的憑據,即使是諸多基本觀點都相同的語言學家,各人的說法也不盡一致。伍鐵平的舉例也有問題:他既然知道人類幾十萬到幾百萬年前就有了語言,那麼依據是什麼?沒有文字,就沒有記錄,也就沒有依據;如果有記錄,那麼依「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面符號」之說,幾百萬年前也就有了「記錄語言的」文字了!怎麼說沒有呢?他沒有想到的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是已經形成了系統的文字,不是零星的逐個產生出來的文字。可想而知,文字是逐個產生、逐個約定,最後才形成系統的。文字從第一個產生開始,到甲骨文系統的形成,這個時間,決不是一個短時期,也許是幾百萬年的歷史過程。沒有這么一個歷史時期,一下子就有了甲骨文這樣的文字系統是不可能的。而語言呢?也應該說是從名詞開始,逐個產生,逐個約定,最後才形成系統的。在甲骨文之前的語言已經是成系統了,文字一個也沒有,伍鐵平先生有根據嗎?<BR><BR>上海外國語學院的雨立先生在《是缺乏常識,還是嘩眾取寵》中說語言「生產」了文字。(原話:「潘先生是說,先有漢字然後有漢語嗎?世界上哪兒有「先有兒子,後有媽媽」的事情?不是咄咄怪事?見2000年3月7日《中國教育報》語言文字欄)此文對語言先於文字之說,有更進一步發揮。這樣的演繹,確實過於荒謬,越來越不像話了。語言是「媽媽」,文字是「兒子」的說法,把文字起源於結繩、圖畫之說,一腳踢翻了。在王鳳陽教授的《漢字學》中,出示了一些岩畫等例證,說明漢字的起源;雨立先生當然拿不出漢語媽媽生漢字兒子的「出生證明」。從老一代的周有光先生,到新一代的雨立先生,這些關於語言文字起源的論述,越說越離奇,使人們對這種被稱為語言學的科學,不得不持以最大的懷疑。<BR><BR>我覺得,雨立先生的語言媽媽生出文字兒子的說法,是他把從老師那裡接受來的「知識」加上自己的想像,進一步地發揮。他不知道這一發揮,卻使得「語言先於文字」之說露出了一個無法彌補的大破綻。如按此說,中國人早就有了拼音文字,何必要你們這幾代學者拚命搞拼音化呢?何以此說?語言是媽媽,根據語言記錄的需要產生的文字,就只能是記音文字,即拼音文字,怎麼會是表意的漢字呢?<BR><BR>王鳳陽教授的《漢字學》,雖然證明了文字不是語言生出來的,但他也同樣贊同語言先於文字論的。他說:「文字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社會需要的產物」。(《漢字學》第46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此說也是不恰當的。我認為,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上古人類都是在生活中逐個約定,最後才形成系統的,決不可能是在「特定階段」把整個系統一下子端出來。這與他自己說的起源於圖畫,也是有矛盾的。<BR><BR>唐蘭先生比較詳細論述圖畫產生文字的原因和原理,分析文字與聲音結合後,漢字造字系統形成的道理。不過,其中仍然夾雜著語言先於文字的觀點。他說:「……僅僅幾個實名,當然是不夠代表語言的。因為實名在文字里雖然是最先發生,而在語言里卻是最遲,所以當象形文字發展的時候,「實名」以外的語言早已豐富,而且完備。這大部分的語言,不是象形文字所能代表的。但這時人們的智慧發展得很迅速,所以不知不覺地產生出三種方法。」(按:即象形、象意、形聲三法。見《古文字學導論》第84頁)。唐蘭先生說「象形、象意、形聲」三法造出漢字來的,不是「記錄語言」產生漢字的。其中又說這些最早產生的象形文字與聲音結合後就成了「實名」,但「不夠代表語言」,「實名以外的語言早已豐富,而且完備,」也是語言先於文字的講法。其實,這個講法,是違背語言的約定俗成的原理的。語言和文字一樣,必須一個一個(詞)約定。一個實名,也就是一個詞。

❷ 邵敬敏的學術論文

(共計300餘篇)
1981-2001年
擬聲詞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4]
關於「在黑板上寫字」句式變換和分化的若干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3]
基礎短語析句法[杭州大學學報增刊1982]
「動+個+形/動」結構分析[漢語學習1984.2/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
兩種不同性質的虛語素「頭」[中國語文通訊1984.3]
句型的分類及其原則[杭州大學學報增刊1984]
說「又」——兼論副詞研究的方法(與人合作) [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2]
評《漢語語法學史》[徐州師院學報1985.3]
辭典編寫和ABB式形容詞的處理[辭書研究1985.4]
漢語句型研究述評[語文導報1985.4/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現狀和回顧]
漢語語法研究現狀述略[語文導報1985.5]
關於歧義結構的研討[語文導報1985.10/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現狀和回顧]
把字句及其變換句式[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冊,江蘇古籍出版社]
同語式探討[語文研究1986.1]
「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論嗎? [漢語學習1986.5]
八十年代副詞研究的新突破[語文導報1987.2.3/人大復印資料1987.4]
呂叔湘語言風格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3]
評《語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國語文1987.3]
從語序的三個平面看定語的移位[華東師大學報1987.4/語法求索/人大復印資料1987.11]
把字句研究縱橫觀[語文導報1987.7]
狀語後置的條件制約[漢字與文化(一),光明日報出版社]
「V成」結構的性質[漢語學習1988.1]
「非X不Y」及其變式[中國語文天地1988.1]
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識的力量[修辭學習1988.3]
《現代漢語》教材改革向何處去? [語文建設1988.5]
關於漢語語法學史研究的若干問題[華東師大學報1988.5]
形式與意義四論[語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漢語語法學發展的歷史趨勢[語言學通訊1989.1]
話語的失誤及其補正[中國語文天地1989.1]
「什麼」非疑問用法研究(與人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1]
嘆詞疑問句的語義層面分析[語文研究1989.2]
語氣詞「呢」在疑問句中的作用[中國語文1989.3]
ABB式形容詞的動態研究[世界漢語教學1990.1]
說「言外之意」[華東師大學報1990.4]
「語文研究」十年來語法論文觀感[語文研究1990.4]
「X不X」附加問研究[徐州師院學報1990.4]
比字句替換規律芻議[中國語文1990.6]
「XY」的學術研究風格和創學派意識[漢語學習1990.6]
副詞在句法結構中的語義指向[漢語論叢,華東師大出版社]
漢語的話語話題[語文論文集,百家出版社]
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現代語言學,延邊大學出版社]
試析上海方言的虛語素「頭」[語文論叢(四),上海教育出版社]
論中國理論語言學史研究(與人合作) [語言學與語言教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歧義分化方法探討[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1]
辭格研究之我見[修辭學習1991.2]
說中國文化語言學的三大流派[漢語學習1991.2/人大復印資料1991.2]
八十年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與今後的任務[世界漢語教學1991.3]
評對外漢語新編教材《中國家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4]
「省略句」與「非主謂句」新說[語文學習1991.7]
回聲問的形式特點和語用特徵分析[華東師大學報1992.2/人大復印資料1992.10]
關於中國文化語言學的反思[語言文字應用1992.2/人大復印資料1992.5]
簡評林祥楣主編的《現代漢語》[語文建設1992.4]
關於語法研究中三個平面的理論思考——兼評有關的幾種理論模式[南京師大學報 1992.4/人大復印資料1993.3]
從新的角度研究廣告語言[語言學通訊1993.1.2]
評邢福義《語法問題發掘集》(與人合作) [語言研究1993.1]
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中國語文1993.3]
心理動詞及其句型(與人合作) [語文研究1993.3]
兒童語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評《漢族兒童問句系統習得探微》[漢語學習1993.3]
漢語口語失誤[語言文字應用1993.4/人大復印資料1994.1]
七年磨一劍——讀《漢語集稿》有感[漢語學習1993.6]
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芻議[語文建設1993.9]
漢語的結構句型與功能句型——評《中國句型文化》[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究,北京語言學
院出版社]
1991年現代漢語研究綜述(與人合作) [中國語言學年鑒1992]
難忘恩師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語文出版社]
現代漢語規范化問題[社會科學爭鳴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漢語語法學在理論與方法上的十大貢獻[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
社]
對外漢語教學生成語法系統芻議[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現代漢語選擇問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2]
口語與語用研究的結晶——評《漢語慣用語功能詞典》[世界漢語教學1994.2]
打開語言學寶庫的金鑰匙[漢語學習1994.3]
間接問句及其相關句類比較[華東師大學報1994.5]
動詞的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研究——評《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與人合作) [中國語文1994.6]
道路與榜樣——評《陸儉明自選集》[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1]
簡評梅立崇《漢語與漢語教學探索》[世界漢語教學1995.3]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改革的新藍圖——評呂文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漢語學習
1995.4]
「怎麼」疑問句的語法意義及功能類型[語法研究和探索(七)]
「吧」字疑問句及其相關句式比較研究[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
現代漢語正反問研究[漢語研究第4輯]
疑問句群語義關系分析[第4屆現代語言學討論會論文集]
設問句的類型與問答框架語義關系[慶祝呂叔湘先生90華誕討論會論文集]
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的選擇關系[中國語文1995.2]
雙音節「V+N」的配價分析[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廣告語創作的定位策略[語言文字應用1995.1]
廣告語研究的現狀與我們的對策[漢語學習1995.3]
春江水暖鴨先知[漢語學習1996.1]
「句法向」與「語義價」及其相互關系[漢語學習1996.3,人大復印資料1997/2]
評沈陽《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任志萍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4]
論漢語語法的雙向選擇性原則[中國語言學學報8]
關於「功能」和「解釋」的幾點理論思考[華東師大學報1996.4]
港詞語規范化與多元標准[香港大公報1996.10.10/香港詞庫建設通訊1997總第11期]
復句研究的新突破———評王維賢等《現代漢語復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語文研究
1996.2]
抬頭是山路在腳下———評蕭國政《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漢語學習1996.2]
香港報紙用語的層次等級及其對策[1997與香港中國語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文應用寫作與語言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通訊》1997.6/42期]
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
從北京話、上海話、香港話看語言漸變的走勢(鮑懋振合作)[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7.3]
試談香港地區普通話教學中的「兒化」和「輕聲」問題(沈陽合作)[方言1997.3]
從「才」看語義與語法的相互制約關系[漢語學習1997.2]
上海方言形容詞重疊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語言研究1997.2,人大復印資料1998/2]
「非疑問形式+呢」疑問句研究[語言學論叢17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雙賓語句的語義分析[語言論叢2,上海辭書出版社]
更上一層樓——評陳亞川鄭懿德《漢語集稿二》[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3]
20世紀末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世界漢語教學1998.4]
關於「輕聲詞」的若干疑難問題[語文建設1999.1/人大復印資料1999/5]
《數里乾坤》序[世界漢語教學1999.1/ 《數里乾坤》北京大學出版社]
歧義——語法研究的突破口[語法研究入門,商務印書館1999]
關於疑問句的研究[語法研究入門,商務印書館1999]
「阿V」及其相關疑問句式比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國語文1999.4/人大復印資料1999.8]
上海方言與北京方言疑問代詞比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
學1999]
動詞重疊核心意義、派生意義和格式意義(吳吟合作)(漢語學報2000.1,湖北教育出版社)
《HSK對外漢語水平考試詞典》編寫的原則與方法(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香港方言外來詞比較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0.3,人大復印資料2000.10)
「一面P,一面Q」的語義類型及相關句式(王偉麗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3]
2001(6篇)
1.試論名詞重疊AABB式語法意義及其他(吳吟合作)(語文研究2001.1)
2.「v+滿」的句法語義分析(稅昌錫合作)(日本《現代中國語研究》2001.2)
3.《現代漢語口語句法特點研究序言》(香港鷺達出版公司2001.5)
4.漢語語法研究必須走向世界(胡建華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1.2)
5.名詞的動態性及其鑒別標准(劉焱合作)(漢語學習2001.6)
6.說新崛起的漢語語法學史評學(稅昌錫合作)(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6)
2002(5篇)
1.「或者」單用、雙用與多用的條件制約(周有斌合作)(語文研究2002.3)
2.「是不是VP」肯定性傾向及其類型學意義(朱彥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2.3,人大復印資料2003.1)
3. 比字句強制性語義要求的句法表現(劉焱合作)(漢語學習2002.5)
4. 現代漢語課程教材的實踐與創新意識(中國大學教學2002.12)
5.談中學語文課程的目標以及語言點的設置(語言理論與語言教學,香港教育學院出版2002)
2003(6篇)
1.陝北方言的正反是非問句(王鵬翔合作)(方言2003.1)
2.漢語虛詞研究的新起點——評現代漢語虛詞叢書(漢語學習2003.4)
3.「寧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論意義(周有斌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5)
4.新世紀漢語語法研究的幾點思考(語言科學2003.4)
5.《標題語法》述評(周娟合作)(語文研究2003.6)
6.「人家」的指代功能與語義分析(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務印書館2003)
2004(8篇)
1.現代漢語通論教材編寫的創新意識(語文論叢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語義語法」說略(暨南學報2004.1,人大復印資料2004.5)
3.建立「理解語言學」芻議(趙春利合作)(修辭學習2004.1)
4.動賓組合中的制約與反制約關系(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1)
5.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研究(羅曉英合作)(漢語學習2004.5,人大復印2005.5)
6.「別」字句的語法意義及其對否定項的選擇(羅曉英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4.4)
7.「也」字句與相似性原則(劉焱合作)(慶祝中國語文創刊50周年國際研討會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2004.12)
8.當前漢語語法研究的特點與發展趨勢(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5)
2005(9篇)
1.從語義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羅曉英合作)(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1)
2.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學報2005.1)
3.語義特徵的界定與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
4.「致使把字句」與「省隱被字句」的語用解釋(趙春利合作)(漢語學習2005.4)
5.「好」的話語功能分析(朱曉亞合作)(中國語文2005.5)
6.香港詞語比較研究(浸會大學《人文中國》第11期,2005.8)
7.語法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周芍合作)(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4)
8.「副+名」組合與語義指向新品種(吳立紅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6,復印2006.2)
9.香港社區英文詞語夾用現象剖析(吳立紅合作)(語言文字應用2005.4)
2006(11篇)
1.關於語義范疇的理論思考(趙春利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6.1)
2.試探介詞「對」的語法化過程(周芍合作)(語文研究2006.1)
3.論語義特徵的語法分類(稅昌錫合作)(漢語學習2006.1)
4.副詞「可」的語義分化及其語用解釋(羅曉英合作)(暨南學報2006.2)
5.漢語謂賓動詞的配價研究(王偉麗合作)(語言學問題論叢,三聯書店2006.2)
6.語義的多維研究序(《語義的多維研究》,語文出版社2006.2)
7.港式中文與語言變異(石定栩合作)(華東師大學報2006.2)
8.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序言(漢語語法的動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
9.含動名片語合的語義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學學報2006.5)
10.「把字句」「被字句」的認知解釋(邢福義主編《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
11.浙江學者對現代語言學研究的貢獻及其特色(漢語史學刊第6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2007年(11篇)
1.「V一把」中V的泛化與「一把」的詞彙化(中國語文2007.1)
2.論「太」修飾形容詞的動態變化現象(漢語學習2007.1)
3.漢語遞進范疇研究序言(漢語遞進范疇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
4.漢語方言正反問比較的幾點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學學報2007.2)
5.港式中文的變異特點及其形成機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長——丁邦新70壽慶論文集,台灣中央研究院2007)
6.美英式原型標記「.門」的類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國語2007.4)
7.「NP1有NP2很AP」歧義格式的分化規則(趙春利合作)(語言研究2007.2)
8.上海方言的話題疑問句和命題疑問句(華東師大學報2007.4)
9.建立以語義特徵為標志的漢語復句新系統芻議(世界漢語教學2007.4)
10.林燾先生追憶(《林燾先生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2007.10)
11.生成語言學背景下的漢語語法及翻譯研究序言(《生成語言學背景下的漢語語法及翻譯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
2008年(12篇)
1.探索新的理論方法,重鑄中國修辭學的輝煌(修辭學習2008.2)
2.網路時代漢語嬗變的動態觀(馬喆合作)(語言文字應用2008.3)
3.「動+介+賓」結構的語義模式及認知場景(周娟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3)
4.由「是」構成的三種附加問比較研究(甘肅社會科學2008.4)
5.「連A也.都B」框式結構的爭議及其框式化進程(語言科學2008.4,復印2008.11)
6.從「手機」看不同華語社區同義詞群的競爭與選擇(劉傑合作)(語文研究2008.4)(新華文摘2009.3全文轉載)
7.試論「責怪」義標記格式「都是NP」 (鄭娟曼合作)(漢語學習2008.5)
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鄭娟曼合作)(暨南學報2008.4)
9.教材的精品意識與精品課程建設(中國大學教學2008.5)
10.徐通鏘先生二三事(《徐通鏘先生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2008.7)
11.幾回回夢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2.港式中文與語言接觸理論(佛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4)
2009年(9篇)
1.從準定語看結構重組的基本原則(山西大學學報2009.1)
2.21世紀漢語語法研究的宏觀思考(澳門語言學學刊2009.1)
3.論反義方位復合詞的約量表達(馬喆合作)(學術研究2009.3)
4.說框式結構「想x就x」(丁倩合作)(華文學院學報2009.3)
5.新興組合「X一下」的泛化趨勢及其修辭價值(馬婧合作)(修辭學習2009.2)
6.香港地區大學普通話教學與考核的互動(王玲玲合作)(中國大學教學2009年第8期)
7.上海方言疑問句近百年來的演變和特點(日本《現代中國語研究》2009.11)
8.從「V給」句式的類化看語義的決定性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6,復印2010.3)
9.「美女」面稱的爭議及其社會語言學調查(語言文字應用2009.4)
2010年(9篇)
1.析一種新興的主觀強加性貶義格式(劉傑合作)(語言與翻譯2010.1)
2.「A到O」結構的語義類型及認知模式(王宜廣合作)(暨南學報2010.2)
3.「沒A沒B」框式結構的語義增值及貶義傾向(袁志剛合作)(語文研究2010.3)
4.非真值性判斷「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廣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10.3)
5.「一A一B」框式結構的位序原則及其構式語義(崔少娟合作,當代修辭學2010.3)
6.《新時期漢語語法學史》自序(漢語學習2010.4)
7.漢語反遞句式的語義信息結構分析(周靜合作)(寧夏大學學報2010.6)
8.《名名組合的句法語義研究》序(周日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7)
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們的學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011年(9篇)
1.新世紀漢語語法研究的特點和趨勢(漢語學習2011.1)
2.「半A半B」框式結構及相關格式比較(黃燕旋合作)(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2)
3.「幸虧」類副詞的句法語義.虛化軌跡以及歷史層次(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3)
4. 漢語框式結構說略(中國語文2011.3)
5.評《漢語語法論》的歷史地位兼論其「句型」學說(新疆克拉瑪依學刊2011.3)
6.上海話句末助詞「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語言學》2011.3,暨南大學出版社)
7.漢語社區詞的典型性及其鑒定標准(劉宗保合作)(語文研究2011.3)
8.社會與認知視角下的歧義研究新探索——評《現代漢語歧義識別與消解的認知研究》(當代修辭學2011.4)
9.兩岸漢語「男生」「女生」的指稱比較(楊海明合作)(語言文字應用2011.4)
2012年
1.移動動詞「來」的會話策略與虛化假設(張寒冰合作)(暨南學報2012.1)
2.語言服務業與語言服務學(北華大學學報2012)
3.估測副詞群的功能比較(《漢藏語學報》2012)
4.論漢語語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務印書館2012)
5.是非問內部類型的特點及其比較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12)
6.說新興框式結構「X你個頭」及其語義的固化(漢語學報2012)
7.「罷了」的語法化進程及其語義的演變(劉曉晴合作)(古漢語研究2012)

❸ 為什麼有人說黏人,有人說粘人

黏」與「粘」不是同一個字,也不是「繁體字」與「簡化字」的關系。

「黏」讀nian(第二聲),形容能把一種東西粘(zhan讀第一聲)連在另一種東西上的性質,如:這膠水黏得很、糨糊不黏、黏液、黏附、黏性、發黏。

「粘」也有讀nian的地方。香港《語文建設通訊》主編說:「『粘』向來有兩個不同的讀音」。

舉例:「粘米不粘」(讀音為:nianmi bu-nian)。他認為「沒有辦法」、「很有趣」。其實,「粘」讀nian(第二聲)時,僅用作姓。含「黏」的復合詞均不宜寫作「粘」。

❹ 粵語是方言還是語言,這是個壞問題

語言學家的語言和政府眼中的語言是不一樣的。
政府口中的語言和方言的劃分是涉及政治目的的,不考慮語言自身的特徵。
語言對於國家統一,民族認同感十分重要,所以政府要推廣普通話,且把它放在語言的高度----我泱泱大國的正統語言,而吳語,粵語等被視作方言,放在較低的地位。
一般語言學家認為話語的「互通性」(mutual intelligibility)是區分語言的標准。
1. writing 是比較新的發明,其歷史遠遠短於speech
2. 有的語言只有語音形式,但是沒有書寫系統。
3. 書寫大多數情況下是表音的。
4. 人類baby傾向於且能十分輕松地學會說話,但不是書寫。
所以,一個人不會寫字你不能說他不會那門語言。
所以,我們說English speaker rather than English writer
所以在考慮中國這些個所謂語言方言的的地位時不需要考慮書寫。
想想兩個不會寫字的baby,一個說粵語一個說普通話,互相不通,明顯不是同一種語言,否則可以明白對方。這種情況下你會說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且,粵語和普通話有很多語法,詞彙上的不同--所以,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它們是兩種語言;
從政治的角度來說,他們都屬於一種語言,即漢語。。

❺ 張覺的論文著作

已出版著作有33部:
1.《韓非子導讀》(38萬字,巴蜀書社1990年)
2.《商君書、韓非子》(點校,24萬字,嶽麓書社1990年)
3.《白話搜神記》(17萬字,嶽麓書社1991年)
4.《韓非子全譯》(94.3萬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5.《商君書全譯》(23.8萬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6.《吳越春秋全譯》(36.6萬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7.《〈論語〉〈孟子〉精華譯評》(10萬字,中國旅遊出版社1993年
8.《〈韓非子〉精華譯評》(15萬字,中國旅遊出版社1993年)
9.《白話商君書》(6.5萬字,嶽麓書社1994年)
10.《全本搜神記評譯》(合作,32萬字,學林出版社1994年)
11.《荀子譯注》(51.5萬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韓非子》(譯注,繁體字本,104.8萬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13.《吳越春秋》(譯注,中文繁體字本,41萬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14.《中小學生實用成語詞典》(主編,68.6萬字,宇航出版社1996年)
15.《商君書》(譯注,中文繁體字本,27萬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曾鞏散文精選》(評注,38萬字,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17.《中國商家謀略經典》(主編,88萬字,改革出版社1998年)
18.《潛夫論全譯》(69.5萬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常用成語詞典》(47萬字,黃山書社2000年)
20.《〈孟子〉句式變換釋例》(18.8萬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21.《現代漢語規范指南》(43萬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
22.《<韓非子>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3.《吳越春秋校注》,嶽麓書社2006;
24.《荀子校注》,嶽麓書社2006;
25.《韓非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6.《潛夫論校注》,嶽麓書社2008;
27.《韓非子導讀》,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28.《商君書導讀》,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29.《韓非子:帝王的法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0.《韓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1《勸學篇·荀子》,吉林外語教育出版公司2011;
32.《韓非子校疏析論》,知識產權出版社.
33.《商君書校疏》,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此外,在《文史》(北京)、《古籍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文史論叢》(上海)、《辭書研究》(上海)、《史學史研究》(北京)、《漢學研究》(台北)、《孔孟學報》與《孔孟月刊》(台北)、《學術集林》(上海)、《中國書評》(香港)、《語文建設》(北京)、《中國圖書館學報》(北京)、《修辭學習》(上海)、《編輯學刊》(上海)、《語言研究》(武漢)、《漢語學習》(延吉)、《古漢語研究》(長沙)、《社會科學》(上海)、《魯迅研究月刊》(北京)、《學術研究》(廣州)、《語文建設通訊》(香港)、《國文天地》(台北)等112種刊物上發表了各種文章258篇。
●已在123種刊物上發表文章293篇,
主要有:
古字、今字、本字、借字及其關系
《語文學習》1986年第10期《岳陽樓記》之「古仁人」探討
《語文學習》1987年第1期從文獻和文物看古代的「策」
《貴州文史叢刊》1987年第3期《爾雅》的詞義辨析
《辭書研究》1987年第5期從《歸園田居》(其一)看陶淵明的語言藝術追求《修辭學習》1987年第6期古漢語研究中的「舉例法」批評
《東岳論叢》1988年第3期《秦晉餚之戰》人物形象談
《文藝學習》1988年第3期簡論韓非用人方略
《領導工作研究》1988年第6期通假字通說
《文科月刊》1988年第8~12期漢語語音史上一個千年誤會——為顏之推辯解 《貴州文史叢刊》1988年第4期論通假與同源之關系
《語言研究》1988年第2期《孟子》否定句代詞賓語的變換研究
《寧夏社會科學通訊》1989年第2期韓非術治思想新探
《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副詞「相」、「見」的指代作用
《中文自修》1989年第5期古漢語中的尊稱
《貴州文史叢刊》1989年第2、第3期古漢語中的謙稱
《貴州文史叢刊》1989年第4期「雞犬相聞」發微
《中國語文天地》1989年第5期出自《孟子》的警策
《江海學刊》1989年第6期《韓非子索引》指瑕
《辭書研究》1989年第6期《孟子》中的強調表達法
《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4期浩然之氣的語言表現
《修辭學習》1990年第1期《孟子》中目的句式的變換分析
《煙台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韓非子》使用歷史故事和寓言的獨特風格淺說《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2期《韓非子》所記先秦史料考察
《史學史研究》1990年第2期語言學與政治工作
《政工研究文摘》1990年第2期「池塘」說解辨正
《辭書研究》1990年第3期方策是編連諸方而成冊的書嗎
《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3期江浙地區對《韓非子》流傳所作的貢獻
《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論語》「問」字句研究
《寧夏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韓非子》編集探討
《貴州文史叢刊》1990年第3期一種便宜的訓詁法——詞訓法
《廣西大學學報》1990年第5期《商君書》《申子》《慎子》流傳考略
《中國圖書館學報》1991年第1期為情造文——我國古代詩論的現實主義傳統論略《寧夏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左傳》「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誤解辨正 《古漢語研究》1991年第1期《荀子簡釋》校勘真相管窺
《學術研究》1991年第1期《孟子》句式變換例札
《營口師專學報》1991年第2期「恣君之所使之」中「所」字之我見
《淮北煤師院學報》1991年第3期略論韓非理論文之文學價值
《西北師大學報》1991年第4期論《孟子》的雙賓語句式及其變換
《寧夏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比」字古義通解糾繆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韓非子》校後記
《中國圖書館學報》1991年第4期《荀子》善本舊刻經眼錄
《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學刊》1991年第4期《韓子淺解》校勘失誤管窺
《河北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鯀禹決瀆」索解
《求索》1991年第6期《左傳》「死君」說解辨正
《廣西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搜神記》校點勘誤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3期《韓非子》版本源流述略
《古籍整理與研究》第七期,中華書局1992年論主謂之間助詞「之」的作用
《寧夏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鑒賞辭典」的規范性
《辭書研究》1993年第1期《韓非子》「乾道本」流傳始末
《文獻》1993年第2期周伯琦及其《說文字原》
《辭書研究》1993年第3期《商君書注譯》校勘失誤管窺
《寧夏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吳越春秋》考
《中國圖書館學報》1994年第1期《商君書》雜考糾繆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第5期甲骨文數字探源及其他
《中國書評》1995年3月總第四期先秦簙戲考
《文獻》1995年第2期《孟子》誤讀辨正
《孔孟月刊》1996年5月第34卷第9期《孟子》中的復音詞凝固現象
《上海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梁啟雄《韓子淺解》校勘失誤補正
《漢學研究》1996年6月第14卷第1期韓愈發牢騷的技巧——《進學解》「詭道」發微《國文天地》1996年7月第12卷第2期試論屈原的品格
《古今藝文》1996年8月第22卷第4期一本錯誤百出的寫作教材
《寫作》1996年第9期蘇軾《楊花詞》詞意發微
《晉陽學刊》1996年第5期上海灘上的「火井」與用字混亂現象
《光明日報》1996年10月3日從古籍譯注看文化「下海」
《二十一世紀》1996年10月號孟子辯論中比喻與邏輯推理的妙用
《讀寫月報》1996年第10期編寫小學教科書尤應謹慎從事
《中國出版》1996年第12期《陋室銘》仿作輯評
《明道文藝》1997年1月第250期我們現在怎樣研究魯迅
《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9期《韓非子·解老》校釋辨正
《孔孟學報》1997年9月第74期試論王符《潛夫論》的文化價值
《孔孟月刊》1997年12月第36卷第4期「策」、「簡」辨
《學術研究》1998年第4期二十四節氣的涵義及其科學道理
《古今藝文》1998年5月第24卷第3期形訓、聲訓的方法論檢討
《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王符《潛夫論》考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4期「笫」字誤說辨正
《辭書研究》1999年第1期行文亦行詭道 巧發滿腹牢騷
《明道文藝》1999年2月第275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注音失誤辨正
《語文建設通訊》1999年4月第59期無偏無黨——《文心雕龍》之二點論管窺
《孔孟月刊》1999年5月第37卷第9期「一字之變」的探討——「吃不×」漫談
《閱讀與寫作》1999年第6期辭書編纂與學術爭鳴
《辭書研究》1999年第4期論魯迅《秋夜》的象徵主義特徵及其象徵意義
《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孟子》引語研究
《學術集林》卷十六,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比數」之確詁當為「親近」
《詞庫建設通訊》1999年11月第21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本)釋義商討 《南昌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論古漢語的歸納研究
《古今藝文》2000年2月第26卷第2期語言學鳥瞰
《閱讀與寫作》2000年第2期《西廂記》雜談
《明道文藝》2000年3月號如何解決「無錯不成書」的問題
《編輯學刊》2000年第2期使楚莊王一鳴驚人者考辨
《文史》總第50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余怒未消 剛柔交融
《名作欣賞》2000年第4期論《論語》中的「得」
《古今藝文》2000年8月第26卷第4期「按部就班」的本義是什麼
《語文建設》2001年第1期「籟」在古代指聲音嗎
《咬文嚼字》2001年第2期商、慎、申、韓四子思想鳥瞰
《古今藝文》2001年2月第27卷第2期「作」與「做」該如何區別使用
《漢語學習》2001年第2期關於異體字淘汰與使用問題的學術思考
《編輯學刊》2001年第3期誰執「左券」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5期《漢魏六朝同形反義現象捃拾》商榷
《古今藝文》2001年11月第28卷第1期「無精打彩」的「彩」錯了嗎
《閱讀與寫作》2001年第12期「戛納」之「戛」應讀ɡā
《語文建設》2001年第12期「執熱」新解
《九江師專學報》2001年第4期「六書」理論及其在現代的利用
《閱讀與寫作》2002年第5期《孟子》句式變換釋例
《寧夏大學學報》2002年第24卷第2期讀《老子·第一章》札記
《中華文史論叢》2002年總第68輯王力上古入聲說質疑
《寧夏大學學報》2002年第24卷第3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版)誤斷後起意義辨正《閱讀與寫作》2002年第6期「俾晝作夜」誤解辨正
《學術研究》2002年第6期熱血凝成千古文,烈士浩氣永長存
《明道文藝》2002年8月號說「想像」
《讀寫月報》2002年10月號歧義結構的類型及其消除方法
《語文建設通訊》2002年11月第72期《孟子》存在句式變換研究
《古漢語研究》2002年4期關於「異讀字」正名
《學術研究》2002年第12期規范詞典的內容必須符合國家規范
《辭書研究》2003年5月第3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版)引文勘誤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7月第4期古漢語中名詞用作動詞的鑒別標志
《國文天地》2003年8月第19卷第3期書名號用法補說
《語文建設通訊》2003年12月第76期「輕聲」只是一種變調嗎?
《國文天地》2004年7月第20卷第2期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偽校偽注初揭
《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2月春之卷文學明珠無盡藏——《前赤壁賦》藝術成就面面觀 《明道文藝》2005年2月號《醉翁亭記》藝術成就漫談
《明道文藝》2005年5月號七言詩辨源
《學術研究》2005年第9期《韓非子》真偽考辨
《孔孟學報》2005年9月第83期《孟子》「巨屨」、「小屨」新解 《語言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論韓非的人性「自利」觀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10月第5期元校殘本《韓非子》流傳考述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11月第6期古代詩歌鑒賞漫議(一)
《古今藝文》2006年11月第33卷第1期古代詩歌鑒賞漫議(二)
《古今藝文》2007年2月第33卷第2期宋刻本《韓非子》流傳考述
《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2月春之卷《孟子》「萬取千」「千取百」新解
《古漢語研究》2007年3月第1期古代詩歌鑒賞漫議(三)
《古今藝文》2007年5月第33卷第3期古代詩歌鑒賞漫議(四)
《古今藝文》2007年8月第33卷第4期《新編現代漢語》商榷(語音篇)
《寧夏大學學報》2007年第29卷第5期明代全刻本《韓非子》流傳考述
《雲南大學學報》2008年3月第2期《韓非子》所記古代史實辨證
《東南大學學報》2008年7月第4期《韓非子》所記戰國人物考釋
《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改革完善對外漢語教學體制 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6期《故訓匯纂》指誤
《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8月秋之卷適應素質教育潮流 加強通識教材建設
《財經高教研究》2009年9月第3期明代節選本《韓非子》流傳考述
《雲南大學學報》2009年9月第5期歷代《韓非子》研究述評
《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古籍注釋與漢語語法研究
《書目季刊》2010年6月第44卷第1期韓非思想雜談
《孔孟月刊》2010年12月第49卷第3、4期《孟子》「見於王」誤解辨正
《孔孟月刊》2011年4月第49卷第7、8期韓非傳論
《孔孟月刊》2011年8月第49卷第11、12期現代漢語實踐能力培養與案例教學
《財經高教研究》2011年9月第3期《論語》第一章意蘊發微
《孔孟月刊》2011年10月第50卷第1、2期

❻ 為什麼有人說黏人,有人說粘人聽起來都一個意思

不一樣,因為只有「黏人」而沒有「粘人」一詞。

1、「黏」字是1988年3月25 日國家語委與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的「說明」中確定恢復使用的15個曾被廢止使用的漢字之一。「黏」讀音為nián,意思是指像膠水或糨糊那樣能使一物體附著於另一物體的性質,其用法如常用詞語「黏蟲」「黏度」「黏稠」「黏膜」「黏液」「黏米」「黏土」「黏著力」「黏糊糊」等,一般情況下為形容詞。

2、「粘」字除作為姓氏字時仍保留「年」音外,日常用法只能讀「沾」音。其義項為:①帶黏性的物質互相連接或附著於他物上,如「糖塊粘在一起了」,「吃糖瓜很粘牙」,「和黏面很粘手」;②用膠水或糨糊等將此物膠合在彼物上,如「粘信封」「粘貼標語」「他嘴上粘上白鬍子真像老頭」等。從詞性上看,它只有動詞用法。

所以在語法上講,只有「黏人」一詞,而無「粘人」一詞。

(6)語文建設通訊擴展閱讀

」粘「多音

nián

①(nián)姓。另見zhān。

zhān

①黏的東西附著在物體上或者互相連接:麥芽糖~在一塊兒了。

②用黏的東西使物件連接起來:~信封。另見nián。

③「粘」,河北方言中也有行的意思。如:我今天去看你,粘不?答曰:粘!

【粘】

五筆編碼: ohkgoh

讀音: nian zhan

❼ 請問哪個知道香港《語文建設通訊》雜志的聯系方式,還有投稿方式十分感謝!

香港中國抄語文學會編襲輯出版的《語文建設通訊》(香港),其前身為《漢字改革》(香港),創刊於1980年,截至2003年9月已出至第75期。
目前,《語文建設通訊》為季刊,刊載各類關於語言文字的論文,每期80頁,約11萬字。
聯系、投稿可寄:
香港軒尼詩道郵局信箱20327號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傳真:852-25279273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852-25284853
地址:香港軒尼詩道19-21號(18)樓

❽ 郭熙的主要學術成果

論著目錄(*號者為著作,其餘為論文)
1.《關於華文教學當地化的若干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2期。
2.*《華文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7年。
3.《以「國、中、漢、華、唐」為上字的詞與社會認同建構》,《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4期。
4.*《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上編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
5.《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海外華語傳播概況》(2006),上編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
6.《現代華人社會稱說漢語方式多樣性再考察》,《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1期。
7.《漢語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傳播》,《渤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8.《海外華語傳播與<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語言文字應用》,2007年第1期。
9.《海外華人的母語教育給我們的啟示》,《長江學術》,2007年第1期。
10.*《當代語言生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普通話語言學研究導引》,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字母詞規范設想》,《詞彙學理論與應用》,商務印書館,2006年。
13.《語境研究與社會語言學——讀王建華等著<現代漢語語境研究>》,《漢語學習》2006年第5期。
14.《以輔助專業課教學為目的的漢語教學:實踐和思考》,《對外漢語研究》第2期,商務印書館,2006年。
15.*《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上編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
16.《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總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2006年5月由國家語委正式發布,商務印書館2006年9月出版。
17.《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海外華語傳播概況》,發布和出版同上。
18.《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海外華人華僑分布》,發布和出版同上。
19.《論華語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第2期。
20.《對漢語中父親稱謂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國語文》2006年第2期。
21.《論華語視角下的中國語言規劃》,《語文研究》2006年第1期。
22.《海外華語教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1期。
23.《說N三題》,《修辭學習》2006年第1期。
24.*《語言與語言應用論稿》,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25.《馬來西亞:官方語言的推行與華語的拼爭》,《暨南學報》,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門語言學會年會主題報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別在第四屆雙語國際會議、語言與認同研討會演講。
26.《面向社會的社會語言學:理想與現實》,《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第3期。
27.《河南境內中原官話的「哩」》,《語言研究》,2005年第3期。
28.《近20年來的中國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修辭學習》2005年第5期。
29.《對字母詞規范的設想》,《辭書研究》2005年第4期。
30.《廣州市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報告》,《中國社會語言學》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煒、劉正文)
31.*《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32.《對「操」+過+處所詞語討論的思考》,《語文建設通訊》79期,香港,2004年。
33.《「操」的討論的意義》,新加坡《聯合早報》,2004年9月7日。
34.《「對外漢語學」說略》,《漢語學習》,2004年第3期。
35.《回憶我的導師張禮訓先生》,收入莫礪鋒主編《薪火九秩》,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學校友通訊》,2004秋季號(總26期)。
36.《要重視語言學教學參考書的編寫》,《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
37.《論「華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語言文字周報》第1082-、84、85連載,又收入莫礪鋒主編《南京大學中文系90周年系慶論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8.《論全球華語辭典的編纂》,第二屆國際中國社會語言學學術會議(澳門)論文,2003年11月。
39.《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的若干問題》,肯特崗國際漢語語言學圓桌會議論文(新加坡),2003年11月。《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3期。又載《國際漢學集刊》第一輯,陳學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商,2004年。
40.*《應用語言學概論》(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3。
41.《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中國社會語言學》創刊號,2003年。
42.《普通話詞彙與新馬華語詞彙的協調與規范問題——論域內外漢語協調的原則和方法》,《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2期。
43.《配合環境的雙語教學》,新加坡《聯合早報》2003年2月5日。
44.《語言教育若干問題之管見》,《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3期。
45.《華語的規范與協調》(與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聯合早報》2002年12月7日。
46.《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現狀與前瞻》,《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47.《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銜接——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為例》,首屆亞太地區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論文,後載《漢語學習》2002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12期轉載。
48.《域內外漢語協調問題芻議》,《語言文字應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勝鴻等主編《漢字書同文研究》,鷺達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49.《華語與普通話:由來、特點及其他》,馬來西亞《光明日報》2001年4月11日—12日。
50.《對新時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蘇為例》,《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期摘載。
51.《語言學概論》(編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2.《漢字誤讀誤寫現象札記》,於根元《世紀之交的應用語言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53.《蘇南地區河南話的歸屬》,《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54.*《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55.《聾兒雙語教育淺談》,《現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
56.《新一輪「推普」:特點、問題和對策》,見《語文建設》(北京)1998年第11期。
57.《蘇南地區河南話變化的初步考察》,見《南京社會科學》(南京)1998年第8期。
58.《當前我國語文生活的幾個問題》,見《中國語文》(北京)1998年第3期。
59.《磨盤話詞彙選》,見《南京大學中文學報》(南京),1998年期。
60.《當前社會稱謂問題小議》,見《語文建設》(北京)1997年第9期。
61.《磨盤話音系》,見《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62.《中國語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見《語言文字應用》(北京)1996年第3期。
63.《世紀交替中的中國語言學:危機與機遇並存》,見《語言文字應用》(北京)1996年第4期。
64.《磨盤話同音字匯》,見《鎮江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65.《蘇南地區的河南方言島群》,見《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又見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6年第2期。
66.《談談古代的方言及其發展》,見郭維森、柳士鎮主編《古代文化基礎》,嶽麓書社,1995。
67.《索緒爾的語言觀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署名郭伯康),見《語言文字應用》(北京)1994年第3期。
68.*《語文知識與公文寫作》(參加編寫),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69.《論「『一樣』+形容詞》。見《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1994。
70.*《漢語新語匯詞典》(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
71.*《聾兒早期康復教育——理論與方法》(與李紹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1993。
72.*《聾兒早期康復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李紹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1993。
73.*《漢語時興詞語詞典》(中文撰稿人)。譯林出版社,南京。1993。
74.《要進一步放寬語言政策》。見《現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
75.*《應用漢語教程》(參加編寫)。北京語言學出版社,北京。1992。
76.《漢語、漢字和漢語現行書面記錄系統的問題及其對策》。見《語言文字應用》(北京)1992年第3期。
77.《試論海峽兩岸漢語差異的起源》。見《雙語雙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見《語言學通訊》(武漢)1993年1-2期。
78.*《初等語文》(參加編寫)。中國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
79.《試論新聞語言的基本特徵》。見《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80.《丹陽埤城的河南方言島》(與蔡國璐合作)。見《徐州師院學報》(徐州)1991年第2期。
81.《「動詞+『到』+處所詞語」的十二種句式》。見《語言學和漢語教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1991。
82.《英語兒童語言量表在漢語中應用的探討》(與周兢、李凡合寫),見《國際心理測量學術會議論文集》,1991,南京。
83.《禮貌語言要得體》。見《平頂山師專學報》1991年第1期。
84.《漢語聽力損傷兒童語言康復中語音教學的幾個問題》(與李紹珠、周兢合寫)。見《南京師大學報》(南京)1990年第4期。
85.《語法·語義·語用》。見《鹽城師專學報》(鹽城)1990年第4期。
86.《新聞表達中的邏輯結構》。見《學語文》(蕪湖)1990年第6期。
87.《論大陸與台港漢語在詞彙上的差異》。見《雙語雙方言》,中山大學出版社,廣州。1989。
88.《新聞語言和新聞表達》。見《采與編》(南京)1989年第5期。
89.《對比分析:應用語言學一個方興未艾的分支》。見《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
90.《新聞語言和縮略語》。見《許昌師專學報》(許昌)1989年第1期。
91.《「動詞+『到』+時間詞語」的三種類型》。見《平頂山師專學報》(平頂山)1989年第1期。
92.《現代漢語教學問題芻議》。《語言學通訊》(武漢)1989年3-4期。
93.《「動詞+『到』+時間詞語」的兩種句式》。見《漢語學習》(延吉)1988年第1期。
94.《〈語言的語法分析和言語的語法分析〉質疑》。見《語言學通訊》(武漢)1988年第1期。
95.《關於「動詞+『到』+處所詞語」的句法分析》。見《南京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又見《語法求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武漢),1988年。
96.《漢語同義成語詞典》(與蔣蔭楠合作)。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
97.《「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見《中國語文》(北京)1986年第1期。
98.「這個」和「那個」。《大眾修辭》(上海)1986年第1期。
99.《漢語介詞研究述評》。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又見人大復印資料1986年第8期。
100.《國文法草創述評》。見《南京大學學報》1986年(語言文字專輯)。
101.《虛詞和虛詞教學》。見《中學教學語法闡要》,語文出版社,北京。1985。
102.《「個」的詞性》。見《語文學習》(上海)1985年第2 期。
103.《現代漢語中有比喻意義的詞》。見《漢語論叢》,河南人民出版社,鄭州。1985。
104.《目前語言研究中術語使用的幾個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研究生論文專輯)。
105.《〈語言的美和美的言語〉述評》(與張曉鈴合寫)。見《修辭學習》(上海)1984年第3期。
106.《說「永遠」》。見《教學通訊》(鄭州)1984年第7期。
107.《台灣的語文教學》。見《河南教育》(鄭州)1984年第5期。
108.《關於「是」的用法的幾個問題》。見《河南教育》(鄭州)1985年第7-8 期。
109.《關於「東南部氣候……」》。見《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
110.《說「x笑」》(與張曉鈴合寫)。見《漢語學習》(延吉)1984年第1期。
111.《新詞語用法舉例》(與張曉鈴合寫)。見《漢語學習》1985年第2期。
112.《談「東山再起」及其他》。見《中學語文教學》(北京)1980年第7期。

❾ 韓陳其的科研成果

韓陳其教授,善於融會貫通,古今比較,研究內容涵容古今漢語的各個領域:羨餘現象論;語義結構論;音義關系論;文字訓詁論;語法詞彙論;《史記》語言論;《馬氏文通》論;中國語學論;中國語史論;語言研究方法論。國學大師徐復教授《中國古漢語學·序》評曰:韓陳其「於語言文字各部門,均所擅長,凡有所陳,無不愜心貴當,卓然有所樹立」 。
韓陳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中國當代社會流行語綜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況(語言學類成果共約830萬字)
[1]、韓陳其《古代漢語教程》上中下三冊以及與其配套的韓陳其編寫的《古代漢語練習》一冊和《古代漢語練習參考答案》一冊(凡共五冊)作為徐州師范學院內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約100餘萬字。
[2]、韓陳其主編《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第七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分別於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約150萬字。
[3]、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漢語自學指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寫其中20萬字。
[4]、至2009年發表語言學論文112篇,其中1.6萬-7萬的單篇論文約10餘篇,共約為100萬字。
[5]、古籍整理,約為100餘萬字。
[6]、正式出版獨力專著七部(約310萬字):
八十年代一部——韓陳其《古代漢語自學練習》,廖序東《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統一書號:7346·498 ;字數26萬字。
九十年代以來六部,書名詳下,共約為284萬字。
(二)九十年代以來的獨力語言學專著六部(約284萬字)
[1]、韓陳其《中國古漢語學》(上下冊),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版——約82萬字
書號: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裝)
ISBN 957-17-1387-2(上冊:精裝)
ISBN 957-17-1388-0(下冊:精裝)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裝)
ISBN 957-17-1390-2(上冊:平裝)
ISBN 957-17-1391-0(下冊:平裝)
[2]、韓陳其《漢語借代義詞典》,徐復《序》,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版——實際約66萬字 。書號:ISBN 7-5406-3201-1(精裝、平裝)
[3]、韓陳其《中國語言論》,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版——約50萬字。書號:ISBN 957-17-1628-6(精裝),ISBN 957-17-1629-4(平裝)
[4]、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研究》,徐復《序》,許惟賢《代序》,齊魯書社2001年版—約22萬字
書號:ISBN 7-5333-0991-X
[5]、韓陳其《漢語詞彙論稿》,徐復《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實際約43萬字
書號:ISBN 7-80643-732-0/H27
[6]、韓陳其《語言是小河》,於根元《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實際約21萬字
書號: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來的單篇語言學論文112篇(約100萬字)
1981年
1-A.韓陳其《詞的借代義》,《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江海學刊》1982年第2期有評介
2-B.韓陳其《現代漢語詞語中的古義》,《教學與進修》198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C. 韓陳其《報刊病句評改》,《語文教學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詞的活用與詞義變化》,《語文教學園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韓陳其《「境壤界」是一個詞嗎》,《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6-B.韓陳其《試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中國語文通訊》1982年第4期
7-C.韓陳其《〈說文解字〉義訓條例舉隅》,《鹽城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韓陳其《〈史記〉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
9-B.韓陳其《〈漢語成語詞典〉讀後》,《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C. 韓陳其《從〈史記〉看介詞「於」在古漢語補語中的有無》,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韓陳其《幾種「所」字結構之間的層次關系分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B. 韓陳其《再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13-C.韓陳其《談談古漢語中的分數表示法》,《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2 期
14-D.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的數詞》,《教學與進修》1984年第3期
15-E.韓陳其《古今同形的雙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9期
16-F 韓陳其《淺談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11期
17-G.韓陳其《漢字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8-H.韓陳其《探求詞的古義途徑》,《語文教學》,1984年第6期
19-I. 韓陳其《論「修飾成分+人稱代詞」》,《內蒙古師范大學》1984年第4期
20-J.韓陳其《關於〈史記〉名詞性補語的句子特點及其影響》,《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結構層次》,《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986年.
22-A.韓陳其《三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漢語學習》,1986年第1期
23-B. 韓陳其《漢語詞彙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韓陳其《典型的望文生義》,《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1期
25-D. 韓陳其《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大學文科園地》,1986年第1期
26-E.韓陳其《試論介詞「於」字在〈史記〉名詞性補語中的分布規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7-F. 韓陳其《是芭蕉,還是蠟燭》,《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8-G. 韓陳其《古漢語單音假設連詞之間的音韻關系》,《中國語文》1986年第5期
29-H. 韓陳其《錯誤百出的〈語言文字理論新探〉》,《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30-I. 韓陳其《古代漢語單音假設連詞的形式特徵》,《贛南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87年.
31-A. 韓陳其《〈上古音與通假字〉質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韓陳其《論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新疆師范大學》,1987年第1期
33-C 韓陳其《四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34-D.韓陳其《語文隨筆三則》,《漢語學習》1987年第3期
35-E.韓陳其《漢語語法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六》,《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6-F.韓陳其《百期紀念,讀者評刊》,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第10期
37-G.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7年九總第九期
1988年.
38-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源類辨證》,《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8年第6期全文轉載
39-B.韓陳其《訓詁零札兩則》,《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韓陳其《古漢語單音程度副詞之間的音義關系》,《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4期
41-D.韓陳其《試論漢語語詞的訛變現象》,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韓陳其《從「所」字結構看語言發展的本質特徵和言語使用的經濟原則之關系---漢語羨餘現象綜合研究之八》,《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3-B. 韓陳其《試論文言名詞充當動詞性謂語時的語義結構程式和語言環境形式》,《徐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4-C. 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綜論》,袁曉園主編《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韓陳其《話是如何被「砍」出來的》,香港《普通話》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韓陳其《從香港故娘說開去——街頭語法站談之一》,香港《普通話》1990年第2期
47- B.韓陳其《論文言今譯的科學原則和基本方法及現狀》,《徐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91年第1期全文轉載
1991年
48-A. 韓陳其《我的他:他是誰?——街頭語法站談之二》,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1期
49-B. 韓陳其《佳麗的家族》,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2期
50-C. 韓陳其《論<說文>會意字》,《徐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
51-D.韓陳其《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7月號
52-E.韓陳其《以今通古掌握詞義》,《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11期
53-F.韓陳其《比較<劉氏語通>與申小龍「新說」》,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韓陳其《說「老」道「子」——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1期
55-B.韓陳其《蘋果樹、女人街及其他——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2期
56-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色彩》,《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4期
57-D.韓陳其《論<史記>復音詞的意義特點》,《語文研究集刊》第一輯,語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韓陳其《對文的比照和詞義的推求》,《中文自學指導》1992第2期
59-F.韓陳其《五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韓陳其《男驢?女驢?——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1-B.韓陳其《牛奶與情話之類——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2-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意義》,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2期
63-D.韓陳其《試論古代漢語同義句式繁化的規律性傾向——漢語羨余現象綜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韓陳其《漢字的男女文化》,《學習》(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韓陳其《新婚賀語的文化隨想》,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66-C.韓陳其《論連語的演變》,《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67-D.韓陳其《透過古音洞察文言虛詞》,《語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韓陳其《人名與文化——漢語專名文化要覽之一》,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韓陳其《論「所」字結構》,《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韓陳其《同名互指的歷史文化義蘊》,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1期
71-C.韓陳其《街名與文化》,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韓陳其《論語片語合關系歷時變化的理據》,《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韓陳其《街名與文化》(署名:曉丹)《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韓陳其《初讀<馬氏文通>》,《鎮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第33——47頁)
75-B.韓陳其《試論漢語詞義:結構單位選擇性》,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9年總第59期
76-C.韓陳其《〈經義述聞〉平議》,《語言研究集刊》第六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頁)
2000年
77-A.韓陳其《論〈馬氏文通〉語法觀--〈文通〉百年,鄉人評說》,載《〈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4——83頁)
78-B.韓陳其《〈經義述聞〉評介》,載《中國典籍精華從書語文名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頁)
79-C.韓陳其《〈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載《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
2001年
80-A.韓陳其《論〈史記〉統括性范圍副詞》,載《中國語言學報》第十期,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期(第197——206頁)
81-B.韓陳其《漢語詞彙學引論》,《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65——76頁)
2002年
82-A.韓陳其《漢語詞綴新論》,《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韓陳其《論循境求義》,《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84-B.韓陳其《論匯比求義和文本詮釋》,《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85-C.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義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86-D.韓陳其《關於漢語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徐州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87-E.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法觀》,《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88-F.韓陳其《漢語四方方位詞的成詞理據》,《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韓陳其《論漢語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原則和釋讀途徑》,《徐州師大學報》2004年第2期
90-B.韓陳其《論因聲求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91-C 韓陳其《論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釋義》,《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韓陳其《論詩歌語詞的語義關系和語義關系網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新釋》,中國人民大會中文系編《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韓陳其《淺談「 幾乎」類語詞的形式聯系和語義強度》,《漢語學習》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韓陳其《中國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欣賞系列研究蘇軾詞釋讀欣賞(之一)》,《文教資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韓陳其《韓中語言文化比較漫談——2004年11月韓國湖西大學大學院演講稿》,《慶祝廖序東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韓陳其《論中國詩歌語言的詞彙-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以蘇詞為例》,《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7-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 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 從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蘇軾詞之一》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7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7 年總第13期;又載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8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韓陳其《語言人視域內的關於韓中語言文化教育內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較認識和理性認同思考綱要》,韓中建交15周年紀念, 第9次韓中文化論壇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韓陳其 立紅《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語學釋讀》,韓國漢陽大學主辦《第一屆中國地域文化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李光哲 吳秀琴主編《中國北方文學與文化》,第131---180頁,韓國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鄉學院學報》2008 年第3期;又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2期【說明:本文與韓國版同名文章, 同名異實】
102-B韓陳其.《爾雅》名義考論新說:爾雅=明義,《辭書研究》2008年6期
103-C.韓陳其《論漢語詞典編寫的理論原則和規范條例》,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5期
104-D.韓陳其《中華漢族鼠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7期
105-E.韓陳其《同義對稱結構四字格所映射的詞化現象》,《漢語學習》2008年1期
106-F.韓陳其《視野高而邃發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劉永華博士<馬氏文通>研究》,載劉永華《馬氏文通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3月
107-G.韓陳其《關於<爾雅>研究的後瞻與前瞻的若干反思與正思》,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語文論集》(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韓陳其《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啟事,刊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
109-B.韓陳其《古詩文言意傳輸的最新最佳的嘗試-----序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載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觸覺類、味覺類具象及其感知》,《三峽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11-D.韓陳其《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聯覺具象和感知及其變化和轉移》,《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12-E.韓陳其《中國現行教育的「度」、「量」、「衡」》,《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來的其它語言學成果(約120萬字)
[1]、《古代漢語常識百問百答》(約20萬字),載《古代漢語自學指導》(韓陳其主編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點校本第794卷——900卷審訂(約100餘萬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來的語言學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創作
[1]、韓陳其《人:男人·女人》
[2]、韓陳其《花·人·街》
[3]、韓陳其《文身——圖騰文化的映現》
[4]、韓陳其《服色與身份》
[5]、 韓陳其《壬申雙春喜話猴》
[6]、韓陳其《漢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韓陳其《鄉音的魅力和語言的勢利》
[8]、韓陳其《花名與名花》
[9]、韓陳其《雞: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韓陳其《雞子·孩子·君子》
[11]、韓陳其《山水詠嘆調》(託名)
[12]、韓陳其《讀書耦談》
[13]、韓陳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韓陳其《我的老師》
[15]、 韓陳其《人名與民風》
[16]、韓陳其《景名與游興》
[17]、韓陳其《酒名與詩歌》
[18]、韓陳其《店名與社會》
[19]、 韓陳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廈》
[20]、韓陳其《新婚賀語隨想》
[21]、 韓陳其《三「韓」緣——游韓詠嘆調》
[22]、韓陳其《淑明「美」思——游韓詠嘆調》
[23]、 韓陳其《韓國教育觀「花」 ——游韓詠嘆調》
[24]、韓陳其《韓中女子名異同談趣——游韓詠嘆調》
[25]、韓陳其《秋色賦——游韓詠嘆調》
[26]、 韓陳其《千禧之愛——游韓詠嘆調》
[27]、 韓陳其《夢溪鄉思》
[28]、 韓陳其《狗頭狗腦----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韓陳其《鄉人賽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韓陳其《華盛頓的櫻花世界》
[31]、 韓陳其《三游美國費城》
[32]、 韓陳其《美國「牛友」麥樂尼》
[33]、 韓陳其《游祭美國葛底斯堡古戰場》

❿ 張勇的成果情況

1987 年至 2006 年初,專著 3 部(《傅大士研究》、《趙州錄》、《趙州從諗研究文獻輯注》),合著 2 部( 《華人華僑網路全書》之社區民俗卷、《唐代白話詩派研究》) ,學術論文或譯文逾 100 篇,散文、詩歌等數十篇,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港澳台地區的著名出版社和學術刊物上 (如台灣法鼓文化出版社、台灣《漢學研究》、《敦煌學》,香港《語文建設通訊》、 《詞庫建設通訊》,日本 《禪文化研究所研究紀要》、《中國研究》) ,在大陸核心刊物、 CSSCI 刊物、中央級刊物等上 (如《文史》、《文學遺產》、《中國史研究動態》、《敦煌學研究》、《古漢語研究》、《四川大學學報》) ,公開出版或發表。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專著《傅大士研究》,全面超越了近百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特別是日本學者的研究, 乃目前 海內外研究傅大士的最新、最重要的成果,是綜合研究中國佛教人物的成功之作,受到季羨林、饒宗頤、入 矢 義高 ( Iriya Yoshitaka) 等國際著名學者,北京大學《華林》、《中國宗教年鑒》、《普門學報》、《中國禪學》等海內外著名學術刊物和年鑒的高度評價,成就為學術界公認;該書已經在台灣、大陸出版 3 次。部分論文被收入中國敦煌研究院編《百年敦煌學術文庫》、台灣《法藏文庫 · 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社科院編《中國古史研究二十年隋唐卷》、日本《東洋學文獻類目》和《 INBUDS 收錄論文リスト》、韓國學者任大熙編纂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論著目錄》、中國台灣《漢學研究論文目錄》、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等。

熱點內容
老師同居 發布:2025-06-28 19:20:26 瀏覽:701
煮海螺多久 發布:2025-06-28 17:46:57 瀏覽:554
師德師風建設自查自糾工作總結 發布:2025-06-28 17:28:01 瀏覽:653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測試題 發布:2025-06-28 14:51:29 瀏覽:842
掛面掛多久 發布:2025-06-28 14:30:40 瀏覽:417
湖川中學 發布:2025-06-28 14:08:24 瀏覽:556
韌帶撕裂多久能好 發布:2025-06-28 12:42:11 瀏覽:176
教師資格證一年可以考幾次 發布:2025-06-28 12:11:23 瀏覽:524
哈爾濱教師 發布:2025-06-28 12:09:55 瀏覽:407
四年級語文第四課 發布:2025-06-28 11:16:09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