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人文性
這個其實很簡單,很多科目都是這樣的,語文的工具性你每天都在用,就是跟人交流溝通,能寫文章。人文性就是語文可以陶冶情操,改變思想,塑造價值觀。
2.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具有怎樣的內涵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胡同」,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宏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3.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一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4.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多年來,語文教學曾經一度淪為政治的附庸,語文課上成政治說教課,淡化了基礎知識學習和語文 能力的培養;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也曾一度冷落了語文課本身具有
5. 語文人文性要素的內涵包括哪幾個方面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
6. 教學中怎樣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一、語文的人文性:簡單地說就是人與文化,它包含著情感、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容,它是不同於自然之物的。語文課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道理很簡單,我們在使用語文工具性這一點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能美化生活,豐富生活。如「穿衣」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來的蔽體、禦寒上升為一種裝飾了吧。如果說工具性是基礎,是求真,那麼人文性便是一種升華、求美。
它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
砥礪品德,完美人格。
2、
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二、作文教學中如何體現:
1、教師指導作文:教師不能只重視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先學做人,後學作文,文如其人這是對作文與做人關系的很好闡述。做人講究一個「情」字,作文也講究一個「情」字。
2、教師評改作文: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平等的、耐心的心靈交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師要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自信心,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寫作。
3、教師要耐心期待:教師不能用文學的標准去衡量學生,而應該懷著一顆期待的心,相信他們會進步,在評語中插入征詢意見式的語句暗示學生。老師幾句贊美的話,真摯的話,會溝通兩代人的心音,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欣慰和歡喜。
7.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主要有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
1.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方面
要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課程目標上,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結果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同時並重.既應注重系統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標的達成,更應注重高尚的情操、個性、價值觀等目標的達成.偏廢了語文課程的隱性目標、表現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實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在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內容應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應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如報刊、影視、廣播、網路、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為課程內容,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教育者,在對上述人文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應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機械化,最重要的是應真正落到實處,以人為本,成為課程資源的組織者,成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喚起者.
2.在語文課程教學方面
要在語文課程方面體現人文性,我們認為,應在教學中完成三個轉變一是由教師強加體驗轉變為學生親歷體驗.傳統語文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鸚鵡學舌,以教師的講授為准繩.此種教學雖也強調學生「揣摩」「領會」「體驗」, 但其實質是一種「假」體驗,是教師強加的體驗.實施人文性教學,勢必轉變這種局面,鼓勵學生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多元化反應.
二是由講授式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源流,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是「授」與「受」的關系,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被扼殺.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體,把教師看作課程的組織者,變授受式教學為商討、合作、研究式教學,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由「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應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說什麼話?說自己讀書的心得,說肺腑之言,不要說參考書上的陳言套話,更不要說輔導材料上的標准答案,只有教師自己心裡的真話,才能換得學生的心裡話.這樣才能實現師生間心靈的溝通,充分體現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
3.在學習方式方面
學生的學習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將會是空虛、無意義的學習,是失去人文性的學習,羅傑斯稱其為現代教育的悲劇.要體現語文學習的人文性,使悲劇不再重演,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學習的三個維度入手.
首先,應在學習時間上倡導人文性,改變過去單一、固定的時間制度,體現學習時間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如可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置長課和短課.同時還應注意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應在學習空間上體現人文性,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於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利用綜合性語文教學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後,應在學習程序上倡導人文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序,變教師強制下的被動學習程序為學生自主基礎上的主動學習程序,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
4.在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環節.在語文課程中體現人文性,首先應堅持正確的評價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語文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於重要評價地位.在注重考察學生達到具體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而論,應掌握如下評價規范.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評價不僅僅是師生評價,還應有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應改變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糾正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的偏差,加強對學生發展過程的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
三是評價內容全人化.《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發展即應給以進步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8. 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體現人文性
對於語文教學而言,人文性就是靈魂,只有抓住人文性這一靈魂,語文教學才能活起來,才能真正體現語文的價值。那麼,究竟何謂人文性?人文性應是一切有利於人」健康」發展的東西,包括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其實質即是人文教育、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性意味著:語文課程應凸現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培養,把人文精神的養成作為語文課程目標的一種價值取向。學習的目的為人的心靈精神尋求安康、發展。其實,語文的人文性也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精神能否走進課堂直接影響學生能否自主發展、持續發展、健康發展。既然人文性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我認為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1更新理念,和諧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如何創建良好的人文環境呢?最關鍵的是必須更新教育理念:語文課要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構建教師的精神世界。教師理念的更新、個性的張揚、人文精神的豐厚,直接影響著生命個體的發展。
9. 什麼是人文性
人文性是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9)語文的人文性擴展閱讀
人文的分類,是一個簡單而又繁瑣的事情。說它簡單,是因為人文的核心是「人」,只要這個事物的出現跟「人」的活動有關,就可以作為一類羅列出來。說它復雜,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不僅有區域的限制,還有時間上的不同 。這就造成了人們認知上的不同。因此,其產生的文化是不一樣的。
求同存異,是我使用的分類方法。具體概括為,尋求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上的人們活動的共同點,保留有爭議的地方。因此,我把人文分為以下幾大類:
服飾文化:跟「衣」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跟穿著、打扮有關的物品,比如服裝、首飾、鞋帽等。
飲食文化:跟「食」有關的,包含了人們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關的所有的物品,比如蔬菜、水果、調味料、畜產品、水產品、加工品等。
建築文化:跟「住」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關的物品,比如洞穴、房屋、閣樓、庭院等。
交通文化:跟「行」有關的,包含了人們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關的物品,比如,馬匹、車輛、飛機、輪船等。
文學或者教育文化:用以幫助人們掌握相應技能,交流、知識的普及、進行大范圍活動等具有特殊性質的文化。
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比如,商業、管理、宗教信仰、書畫、音樂、節日慶典、軍事、政治、武術、手工業等。這些文化的產生,是跟人的職業分工有關,跟人的愛好有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