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盪口古鎮歷史

盪口古鎮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2-27 11:26:15

Ⅰ 盪口古鎮好玩嗎

盪口古鎮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江南小鎮,這里的一切秩序給人一種田園時代才特有的氣質,大家可以身臨其境了解古鎮的絲毫發須,體驗純正的江南風情,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攻略。

盪口古鎮好玩嗎?

極具江南水鄉氣質的古鎮,黑瓦木房,小橋流水人家的情調躍然紙上,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想旅行之地。

盪口古鎮遊玩攻略:

江南二字,自古以來彷彿就是詩意的象徵。一經提起,便好似看到了那位撐著油紙傘的姑娘,獨自徘徊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滿含著清冷孤傲的遺世韻味;

便想起了柳絮紛飛的江畔那寂寥的佇立,「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這里蘊藏著千古絕唱的風流軼事,說起江南,眼前便浮現出亭台水榭,小橋流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時過境遷之後,循著粉牆黛瓦,隱約可見當年秦樓楚館夜夜笙歌的場景。

這一次,姚青春在秋意漸濃時分與盪口古鎮相遇,在這里他將帶我們邂逅一個詩意的江南縮影。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境內的盪口古鎮,相傳是東漢孝子丁蘭故里,因風景秀麗故而享有「小蘇州」的美譽。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這是傳統的江南古鎮,房屋臨河建造,家家戶戶都依河傍水。四季皆宜的氣候條件,為這里的山水平添了一分魅力,繁復的節日習俗作為獨特的文化印記也為這里的山水平添了神秘。有時候,人走在石板上,稍不注意就會生出置身畫中的錯覺,隨後會驚覺這里的每一片瓦都充滿故事。且看那迎面而來的姑娘步調緩慢,竟一瞬間感覺自己彷彿也化身古人,全然忘記現世的煩憂。難怪人人盡說江南好啊,一聽到這首詩,心思便立馬神往了,去到了那盪舟水上,去到了那小巷弄堂,甚至頃刻就聽到那地道的江南民間小曲幽幽響起,望見那酒壚邊賣酒的姑娘正挽袖傾酒。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雲南人,姚青春卻向來視江南一帶為其精神故鄉,對小橋流水的愛慕更是由來已久。姚青春從小是在山裡長大的,視野雖然受限,但心靈卻是豐盈的。田野和山澗的滋養使得他能自然生長,土地的親密與包容更是使得他生來便有著最為朴實的性情。姚青春坦言他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但他深刻的知道天道酬勤的返利,人生貴在補拙,只要堅持下去終可將重重困難跨越。因此,出於對人生本能的熱愛,他所理解的詩意其實並不復雜,簡單的真善美三個字便足以概括一半,餘下的一半長期以往都傾注在我的鏡頭之下。對於生活高壓的現代人而言,姚青春認為詩意是不應該成為奢侈的代名詞的,他認為我們應當把詩意作為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如此一來,在無奈現實的重壓之下我們或許才能尋得心靈暫時的庇護。

Ⅱ 江蘇「奇葩」的盪口古鎮,為什麼白天門票是晚上的80倍

自古以來江南多水鄉古鎮,遠近聞名,在國內外都很有名。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有比較冷門小眾的,無論它的名氣大小與否,這些古鎮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曾經不是富甲一方、就是名人豪傑輩出。

當然,其實所謂的「逃票」也是景區所默許的,否則只要景區把大門一關,那些遊客們也只能在門外望望了。早上和晚上的免收門票,也許是景區給遊客的一些福利吧,這樣可以大大的吸引遊客慕名前來。

Ⅲ 為啥盪口古鎮沒能入選我國歷史文化名鎮

如果你是一個旅遊愛好者,細細品味中國的旅遊景區,你會發現,在中國眾多的4A級旅遊景區和5A級旅遊景區中,有一類景區,很特殊,特殊在哪?話說它們有一個共同的頭銜,那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舉個例子,比如說江蘇省崑山市的周庄鎮,浙江省嘉善縣的西塘鎮,它們除了是國家5A級景區外,還是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

但是經過2008年之後的有效修葺,以及宣傳,讓盪口古鎮以新的面貌,又回到了大眾的視野里。客觀地說,我們大魚號:一起走遍世界認為,人為的後期包裝,增加了它的知名度,這也是促使盪口古鎮成功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原因之一。

Ⅳ 盪口古鎮的盪口名人

華幼武(1307—1375),字彥清,號棲碧,無錫隆亭(今東亭)堠陽人,晚年隨次子貞固遷居盪口。其母陳明淑為延祥鄉(即今盪口一帶)人,幼武早孤,全靠寡母撫養成人。幼武因而隱而不仕,悉心奉母事祖,竭盡孝道。元至正二年(1342),陳氏受朝廷褒獎旌表,晚年失明,瘦影伶仃,幼武侍奉母親更為竭力盡心,並構貞節堂、春草軒以奉養。「春草軒」,其堂名為「春暉堂」,取孟郊詩意。軒成時,楊維楨、周伯琦等四方名士都曾為之吟詩作詞。
華幼武工翰墨,以詩聞於時,與倪雲林、鄭元祐等時相往來。工詩,著有《黃楊集》、《杜詩評傳》傳於世。 華悰韡(1341—1397),字公愷,號貞固。幼武次子。華貞固幼年好學,熟讀諸子百家,精通五經。明洪武三年,遵照父親意願,從堠陽徙居盪口,以耕讀起家,經過數十年苦心經營,漸成規模,使之成為江南的富庶之地,盪口之名始顯。他的子孫尊其為鵝湖始遷祖,盪口鎮東的旺兒橋邊建有鵝湖華氏始遷祖祠,以示緬懷。
《清閟閣志》記載:華彥清幼武與倪瓚為莫逆交,彥清歿,其子悰韡端方純謹有父風,瓚一見器之,嘆曰,彥清有子矣。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下詔舉他為孝廉、通經、儒士,均被婉拒。同族的祖輩、常州府訓導華晞顏,為此事題寫了一首《示從孫貞固》詩:
棲碧久仙游,傳家獨悰韡。
恂恂秉孝友,晦跡林後里。
中年屏塵務,楮筆不停指。
父書既成帙,家譜重經理。
傳芳繼吾志,潤色益精偉。
時來較可否,議論恆亹亹(注)
吾衰漸擱筆,二事終付爾。
去取勿避嫌,錄成須鋟梓。
後賢惜未見,慎勿輕棄委。
玄真老漁樵,龐公絕城市。
遺安良匪迂,榮達何足恃。
他年傳逸民,要亦知姓字。
貞固秉承祖訓,廣修德行,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續成《東湖公宗譜》和《華氏傳芳集》,同時編成《慮得集》上、下兩卷,成為華氏勸勉子孫的家教規范。 華燧(1439~1513),字文輝,號會通,華貞固玄孫,中國古代銅活字印刷鼻祖。華燧年少廣泛涉獵經史,中年時愛好校勘書籍,發現版本文字異同,就將其抄錄下來,向博學老先生請教,務求考證翔實。他還經常與學識淵博的兄長華炯討論古今史書,修輯宗譜,校閱異同。他發現前人流傳下來的著作未必都是善本,特別是那些存世稀少的作品,倘若不加訂正便會讓其中的謬誤也一並流傳。於是,他萌生了自己印善本之志。並印出當時世上最好的書來。
他在家中專辟印書作坊,取名為「會通館」,即融會貫通之義,體現了他對自己印書的期盼和自信。他曾探索用木活字和錫活字印刷,都因效果不理想而棄置。最後,選中了銅活字印刷。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
明弘治三年(1490),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正本《諸臣奏議》150卷,共印50冊。後又陸續印行了《容齋隨筆》、《文苑英華纂要》、《紀纂淵海》、《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十餘種書籍,印刷技術更趨成熟。他自己撰寫的《會通館集·九經韻覽》和《十七史節要》也用銅活字印行。這些書籍流傳至今,都堪稱稀世珍寶,大多成為珍希版本,被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 華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民間俗稱華太師。出生於無錫盪口。明嘉靖五年(1526)中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兵部郎中、翰林院修撰,累官侍講學士、南京翰林院掌院學士。嘉靖十八年,華察受命出使朝鮮宣諭。以他敏捷的文才,一路唱和、受到朝鮮皇帝和大臣的賞識。不久,朝鮮編撰了一部《皇華集》,稱他是「李謫仙(李白)生華夢筆,字字供香;孫公綽擲地鳴金,句句皆響」。皇帝下旨印行,震動當朝。華察回到京城後升任司經局洗馬,執掌國家圖籍。當時,奸相嚴嵩當權,對他拉攏,華察斷然拒絕,後被誣告在朝鮮受賄。經大理寺核查,全無證據而銷案了事。嘉靖二十二年,華察充任應天府主持鄉試。慧眼識英才,王世貞成為其門生。次年充任甲辰會試同考官,後又升任侍讀學士和南京翰林院學士。不久,華察因不願結納嚴嵩而上疏辭任,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辭官還鄉。
華察辭官後,在故鄉建造了一座「嘉遁園」,園中有二十處景點,並一一作詩,寓意至深。後來又造「樂榆園」,意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晚年自樂。
華察家多田地,他將自己的萬畝良田,贈給佃戶一半,當眾撕契毀租,救濟貧民。並捐田800畝,作為周濟族人的役田。自已卻過著淡泊的生活,「食不三豆,家無侍媵」。有人上門送禮,都被他嚴辭訓斥。平生以「五不欺」自奉:「不欺天、不欺君、不欺親、不欺友、不欺民。」華察一生行善積德,共出資建造橋梁25座。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進犯,華察協助知縣王其勤修城抗倭,保護了千萬百姓的安全。又支持官府丈田清糧,打擊了土豪劣紳,使百姓免受虛糧之苦。不料得罪了虎噬蠶食的不法之徒,他們通過親族中的高官,誣告他勾結縣官,欺壓百姓,私造龍亭,密謀造反。於是,鬧出了「千日造隆亭,一夜改東亭」的故事,而華察本人僥幸躲過一劫,但是,主持清丈田畝的巡按孫慎、督糧翁大立、知縣王其勤,或遭撤職或遭調離,致使民怨沸騰。華察一怒之下,撥出土地,在故鄉的鵝湖之濱建造「三公生祠」,並撰寫《首建三公祠記》,支持正義,抨擊邪惡。
晚年,華察遷居隆亭(今東亭),除參與碧山吟社的詩詞活動外,閉門讀書著作,有《岩居稿》、《知退軒集》、《翰苑集》、《留院集》、《碧山堂集》等傳世。
華察有三個兒子,伯貞、仲亨、叔陽,皆聰明而有文才。伯貞英年早逝,仲亨為武英殿中書舍人,叔陽為禮部主事,都有著作傳世,叔陽的《華禮部集》收錄《四庫存目》。
華察去世後,葬在甘露蕭塘。 華夏(1497~1571),字仲父,盪口人,明代著名收藏家、鑒賞家。端靖喜學,特別喜歡古法書圖畫、古今石刻及青銅祭器、碑碣、生絹等,對珍藏圖書故物更是情有獨鍾。他在這方面知識淵博,尤精於鑒賞,得之心而寓於目,人稱「江東巨眼」。經四十多年精心經營,收藏得大批書畫金石。法書中以鍾繇的《薦季直表》、王羲之的《袁生帖》和王方慶的《萬歲通天帖》最為著名。其他珍貴圖書、器物等,都是數以百計。華夏於盪口東沙構築「真賞齋」,成為詩人名士吟詠賞鑒雅集之所。吳中才子祝允明、文徵明等為摯友,祝允明書寫前、後《出師表》於華夏收藏的《武侯圖》上,文徵明八十一歲與八十八歲兩次繪制真賞齋圖,並撰有《真賞齋銘有序》。時稱《真賞齋》拓本「妙埒宣和停雲快雪而下不敢望也」。著有《東沙集》、《匯帖舉要》、《江村消夏錄》、《楹書隅錄》等。
清咸豐間,「真賞齋」毀於戰亂之中。 華允誠(1588~1648),字汝立,曾祖舜欽,瑞州知府;祖啟直,四川參政。天啟二年進士,跟隨同鄉高攀龍,在首善書院講學,後來就成為他的弟子,接受他的「主靜之學」。天啟四年,授都水司主事。後來高攀龍罷官,華允誠也告假回歸故里。
崇禎皇帝接位,允誠被啟用為營繕主事,升為員外郎。崇禎二年冬,京城戒嚴,他分守德勝門,四十多天不懈怠。崇禎微察此情,賞賜二十兩紋銀,並據功加薪一年,任方員外郎。五年六月,溫體仁、閔洪學亂政,允誠上疏《三大可惜,四大可憂》,觸怒了崇禎,二次著令「回話」。允誠冒死再諫,列陳閔、溫劣跡,字字懇切,句句在理。崇禎明知允誠一片忠心,但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著令「罰俸半年」;同時也不得不將溫、閔二人罷官查辦。允誠看到「去河北賊易,去朋黨難」,明朝大勢已去,在「進而諫死,退而養母」,兩者之間,選了後者。那年冬天,華允誠以「回鄉侍奉老母」為由辭官。不久,明朝滅亡。
允誠作為高攀龍的弟子,其師臨終之時,把東林事業託付於他,他身體力行,經常組織講學,撰寫儒學著作;並倡建了華氏始遷祖祠。同時遠離塵世,避居在墓田。永曆二年,因不肯剃發,被人告發。清廷以高官利誘,允誠堅貞不屈,後與侄兒華尚濂同在南京雨花台被處決。允誠廉潔奉公,忠於職守;對儒學、心學具有很深造詣。他的死,體現了殺身成仁的大義,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他與同鄉馬世奇、龔廷祥被譽為「錫山三忠」,《明史》有傳。 王會汾(1704~1764),字蓀服,號晉川,江蘇無錫盪口人。乾隆二年(1737 )進士,殿試二甲,御試一等一名。歷官吏、兵、禮部侍郎,大理寺掌事少卿,詹事府詹事,武英殿校勘經史館總裁……曾奉旨校刻通典,校閱皇家庫藏圖籍,為《四庫全書》選本存目。因威望所寄、朝野稱賞,王會汾三次受命為地方鄉試主考官,很多經他識拔的人才卓然不群,獨有建樹,如《四庫全書》總裁秋瑞(王際華),書法家梁同書,曾任江蘇學政、布政使和湖廣總督的狀元梁國治等。
王會汾博通群籍,才思不凡,以文章名世,著有《樂阜山堂稿》十二卷。他為人溫醇謙謹,清貧一生,死後由門生梁同書為其辦理了喪事。 華秋蘋(1784—1858),名文彬,字伯雅,別號借雲館主人,無錫盪口人。華秋蘋出身於書香門第,天性聰穎,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工書善畫,精於音律,尤精於古琴、琵琶,酷愛金石篆刻,旁通醫道,長於喉科,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家。
華秋蘋最大貢獻是主持採集編訂《琵琶譜》3卷,於嘉慶二十四年問世,成為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譜集。廣收南北兩派傳譜,參照傳統七弦古琴的減字譜法,將民間手傳的琵琶彈法,用字譜(工尺)確定,訂立了較為完整的指法符號,對琵琶曲的傳播和演奏起了推動作用,為我國的曲譜記載,創造了範例,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收集、考訂、整理、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華秋蘋悉心收集江南民間小唱,整理訂譜,於嘉慶二十三年輯成江南牌子小曲譜《借雲館小唱》,為研究明清江南地區的民間音樂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華秋蘋曾邀集兄弟及族人成立詩文音樂社,取名「二柳村莊」,每逢春秋佳日,以文會友,相互酬唱其間,有蘭亭雅集之風。作品輯成《二柳村莊吟社詩卷》刊行。
他的篆刻作品集《秋蘋印草》,其中所鐫劉禹錫《陋室銘》全文和王羲之《蘭亭集序》節錄,是生平得意之作。更可貴者,印譜中每件作品均旁註刀法、提示技巧,以示觀覽者,可謂別開生面。清光緒年間關中篆刻名家韓履寵閱後曾有贊譽:「冠絕一時,大者貴蒼古雄渾,小者清徹挺秀,在篆刻一道中定推妙手。」
華秋蘋書法長於草篆,繪畫長於人物、花鳥,善用工筆勾勒。至今族中後裔珍藏有他的《鍾馗佩劍圖》。
華秋蘋有《詩草》、《詞草》傳世,現藏於無錫市圖書館古籍部。據說,他曾與弟文娛、文桂合著有《喉科秘書》四種,當時流傳甚廣。
華蘅芳、華世芳兄弟
華蘅芳(1833-1902),字若汀,盪口人,中國近代科技的先行者,近代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自幼聰明好學,尤喜數學。14歲開始研習古代算經。後在上海購得代數、幾何等書籍,發奮自學。26歲撰《拋物線說》。清咸豐十一年(1861),受曾國藩聘請,入安慶內軍械所。翌年,與邑人徐壽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繼而與徐壽、徐建寅父子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輪船——黃鵠號。同治六年(1867),進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與美國人瑪高溫、英國人傅蘭雅合譯《金石識別》、《地學淺釋》、《代數學》、《微積溯源》等科技書籍12種,凡160卷。同治十一年撰《開方別術》。同治十三年,創辦格致書院。光緒二年(1876)起,在上海、天津、武昌等地書院、學堂主講數學20餘年。撰《行素軒算稿》6種,《數根術解》、《循環小數考》、《學算筆談》等專著10餘種。《學算筆談》重版10餘次,以致「東南學子,幾乎家有此書」。另有與傅蘭雅合譯《三角數理》等5種。在天津教習時,業余自製成功氫氣球。晚年在無錫竢實學堂教授數學,致力於培養新秀。
華世芳(1854—1905),清末數學家,華蘅芳之弟。字若溪,號蒦齋。年輕時即喜讀家中收藏的大量數學書籍。25歲時為華蘅芳與博蘭雅合譯的《代數難題解》作校核。光緒十年撰寫了《近代疇人著述記》,第二年又出版了《恆河沙館算草》。光緒二十年任湖北武昌自強學堂數學教習。光緒二十二年主講常州龍城書院和江陰南箐書院。光緒三十一年任上海南洋公學總教習,旋又任北京商部高等實業學堂教員。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學舍,終年51歲,數學遺著尚有《勾股三角》等。 錢穆(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等,晚號素書老人,無錫縣延祥鄉鴻聲里(今無錫新區鴻山鎮)嘯傲涇七房橋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
盪口是錢穆的第二故鄉,自小全家一直寓居盪口。錢穆七歲時,就讀於盪口果育兩等學堂,受諸多名師教誨,奠下良好國學基礎;因幼年失怙,家庭貧寒,受盪口義庄的照顧優恤,得以就讀常州府中學;18歲起任教於家鄉各地小學,於1913年任教盪口鴻模小學時,舉家又遷回盪口。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從此躋身學界,輾轉燕京、北京、清華等名校任教。
1949年錢穆赴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錢穆自港赴台定居,築素書樓。1990年8月去世。
錢穆博通經史文學,擅考據,一生勤勉,畢生著書七十餘種,共約一千七百餘萬言,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其八十高齡後所著《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對雙親、師友,以及對盪口的回憶,情致款款,令人慨嘆。 錢偉長(1912—2010),無錫鴻聲鄉(今新區鴻山鎮)七房橋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
錢偉長是一位具有傳奇經歷的科學巨擘,四歲時七房橋老宅連遭火災,房屋幾乎全毀,從此舉家寓居盪口。稍長,啟蒙於盪口小學,於盪口走向無錫縣中、蘇州高中、清華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1946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會副理事長等。其學術名望卓著,享譽國際,被譽為中國力學之父,同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並稱為「中國三錢」,震撼世界。
錢偉長自70年代末至2007年曾14次回家鄉盪口,並為母校盪口中心小學撰寫了校歌歌詞。2005年5月,錢老回家鄉七房橋和盪口拜祖,故鄉人見了他都說:你一生經歷了那麼多的坎坷,如今已是九十多歲的人了,還這么壯壯實實地活著,真是奇跡。錢老回答鄉親們說:「我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我們的同胞。」
華明之、沈安娜夫婦
華明之,祖籍盪口,華氏襄義庄後裔,1913年生於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浪潮。不久,便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共產黨秘密組織「飛行集會」等革命活動。1934年7月,年僅21歲的華明之經人介紹,組織批准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並進入「中央特科」,從事黨的秘密情報工作。沈安娜(原名沈琬),1915年生於泰州。出生於書香門第。
「九·一八」事變後,為擺脫家庭包辦婚姻,於1933年離家來到上海,受到舒曰信、華明之等年輕共產黨員革命思想的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1月,打入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任速記,為黨搜集情報。同年秋天,華明之與沈安娜在上海結為夫妻。1939年入黨。1938年至1949年,在周恩來的指派下,打入國民黨中央黨部作速記員,以國民黨特別黨員身份作掩護,在蔣介石主持的黨、政、軍、特高層會議上為黨搜集大量重要情報,被譽為「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
在華明之和沈安娜家族中,從事隱蔽戰線的還有魯自成與華韻三夫婦;華藻與邢洚夫婦、華家祿、華介民、華家騌等兄弟姐妹,是名符其實的革命之家。 華君武(1915-2010),祖籍無錫盪口,出生杭州,中國著名漫畫家。1938年赴延安,從事抗日宣傳並為《解放日報》畫時事漫畫,194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起歷任《東北日報》記者,《人民日報》美術組組長、文藝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人民文學》美術顧問。1961年起,華君武開始在《光明日報》副刊《東風》上發表「人民內部諷刺漫畫」,後在「文革」其間受批鬥。1979年華君武當選為中國美協副主席。曾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010年6月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華君武是盪口華氏山桂支後人,因其出生、讀書和工作在外,一生共回過祖籍兩次。第一次是1928年為安葬其父華裳吉而回盪口住過十幾天。第二次是1990年,時年78歲的華君武在無錫市美術館舉辦了他在家鄉唯一的一次漫畫展,畫展期間,他攜夫人及子女重回祖地盪口,逗留一天,並在祖先居住的黃石弄口合影留念。此後,華老心繫故鄉,聯系不斷,經常詢問家鄉的情況。2004年10月(90歲),為慶祝盪口中心小學百年校慶,華老先生還寫信給盪口中心小學,筆端充滿了對祖籍的美好回憶,也洋溢著對家鄉的祝福。
華君武祖居位於盪口北倉河邊的黃石弄內。 王莘(1918—2007),著名作曲家,原名王莘耕,無錫盪口人。王莘自幼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酷愛音樂,並學會吹笛子和拉二胡。因家中貧窮,1932年,14歲的王莘來到上海,在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貨公司當學徒。1935年,參加了冼星海、呂驥領導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到浙江寧波等地積極宣傳抗日。1938年奔赴延安,在魯迅文藝學院跟冼星海、呂驥、向隅等學習音樂。曾在冼星海寫的《黃河大合唱》中擔任《河邊對口曲》中王老七的領唱。
解放後,王莘到天津市工作。1950年國慶節前夕,創作《歌唱祖國》並很快傳遍神州大地,成為億萬人民久唱不衰的音樂經典。1951年10月29日,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毛主席送給王莘新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並為他親筆簽名。1954年,《歌唱祖國》獲全國群眾歌曲評選一等獎。1989年,《歌唱祖國》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解放後,王莘創作了歌曲《晉察冀》、《日頭上山崗》、《戰斗生產》、《選村長》、《邊區兒童團》、《打擊頑固分子》、《永遠跟著共產黨》、《歌頌祖國之歌》、《奔向幸福前景》等近千首。他創作的歌劇《王傑贊歌》曾為周總理演出並受到鼓勵。他還為毛主席詩詞譜曲,為話劇《紅岩》、《釵頭鳳》寫了插曲。1982年,王莘患腦血栓,半身偏癱。在與病魔頑強抗爭的同時,王莘創作熱情不減,患病後創作的《摘星星》、《每人伸出一隻手,推著地球朝前走》等歌曲在全國評選中多次獲獎。1994年,他拿出全部存款設立了「王莘歌曲創作獎勵基金會」。
2001年,王莘獲得了象徵中國音樂界最高榮譽的「金鍾獎」。
王莘故居位於北倉河北岸楊家弄,2009年於故居旁建成王莘紀念館。

Ⅳ 江蘇盪口古鎮為什麼遊客也來越少呢

其實對盪口古鎮了解後就會知道,它還是有一定的特色之處,在古鎮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建築,還有居民在此處生活,可以感受到別樣的氛圍。另外古鎮內還有住宿的地方,入住起來很方便,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去選擇。也有各種不同的美食,走累後去品嘗美食也是很愜意的事情,到了晚上燈光全部打開,呈現出來的畫面又與眾不同。對於江蘇最打臉的古鎮,名氣不如周庄門票卻要80元,如今遊客稀少,不知你對這個古鎮熟悉嗎?打算去玩下嗎?

Ⅵ 曾經倍受歡迎的盪口古鎮現在為何少有人去了

Ⅶ 無錫盪口古鎮在哪裡

盪口,古稱丁舍和丁村,因位於鵝湖和南青盪而得名。是無錫的一處歷史文化重鎮,今鵝湖鎮,所保存的古建築群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義盛河兩岸,保留著成片的古建築群,有北倉河老街、華氏始祖的老義庄、楠木廳、華蘅芳故居、三公祠、珍貴歷史遺跡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戲樓等。
盪口位於無錫與蘇州交界處,有一塊通靈寶玉似的水面稱作鵝湖。盪口古鎮的名稱源於它的地理位置。盪口位於鵝湖之西,是鵝真盪的口岸,故名「盪口」。

Ⅷ 無錫盪口古鎮導游詞

盪口古鎮位於無錫東南鵝湖鎮境內,西鄰鴻山越國貴族墓群和泰伯墓,東與蘇州、常熟接壤。古名丁舍,相傳是東漢孝子丁蘭故里,因位於鵝肫盪口而得名。
秀麗的鵝湖孕育了歷史名鎮。鎮內居民以華氏居多,其祖先華貞固熟讀諸子百家,著有《慮得集》行世,族內子孫代代相傳。因此,這里孝義之風盛行,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成為江南糧賦第一鄉。這里河道縱橫、湖盪密布,小橋流水、環境幽雅。歷經數年保護開發,盪口古鎮歷史文化街區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精心打造成了一個集旅遊、休閑、觀光、度假為一體的江南水鄉古鎮。
盪口歷史遺存眾多,有四個(13處)省級文保單位,一個市級文保單位,一個控保單位,50處歷史建築。2004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被確定為無錫市五個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之一,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Ⅸ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喜歡去盪口古鎮了

古鎮,一般指的都是擁有百年歷史至今仍然保存較好的古代居住性建築,是一種介於古城還有粗村落的聚落形態,至今為止我們國家有很多的古鎮,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周庄古鎮還有烏鎮,都是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古鎮,每年來這兩地旅行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其實在我們國家不少的古鎮都是如此,想要做到真正的良心很難,畢竟景區的開發和維護都是需要錢的,但是也有不少十分值得遊玩的景區,即便是用點錢也值得,例如周庄和烏鎮都是比較值得一去的

Ⅹ 江蘇無錫的盪口古鎮有什麼值得游覽的景點呢

近年來旅遊業的興起讓不少地區受益匪淺,於是不少城市都在轉型為旅遊型城市,以便藉此來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很多景區的濃厚商業化氣息讓遊客們有些審美疲勞,遊玩的心情也會受到千篇一律的商業化氛圍的影響。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一個奇特的地方,只有在上班時間才收費,下班過後就不收費了。



盪口古鎮這樣“任性”默許遊客逃票,可能大家十分意外,想不通它這樣的做法,其實主要還是為了方便遊客吧,而且古鎮內住宿非常方便,絲毫不用擔心遊玩時間太晚過後的住宿問題。

熱點內容
發育生物學大會 發布:2025-05-20 08:28:15 瀏覽:273
五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發布:2025-05-20 07:56:43 瀏覽:983
戰國志歷史 發布:2025-05-20 07:48:16 瀏覽:879
普陀山歷史 發布:2025-05-20 07:39:33 瀏覽:606
2017高考語文試卷安徽 發布:2025-05-20 06:36:58 瀏覽:837
泰安一中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20 04:20:27 瀏覽:231
兵佣哪裡 發布:2025-05-20 01:47:42 瀏覽:170
一年級語文拼音練習題 發布:2025-05-20 00:57:44 瀏覽:91
教學管理培訓 發布:2025-05-20 00:56:58 瀏覽:889
師德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20 00:37:15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