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縣歷史
⑴ 兩當縣的歷史沿革
兩當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地。
春秋戰國,兩當為氐、羌所居。
秦,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置故道縣,轄今甘肅兩當、陝西鳳縣全境及留壩大部,屬漢中郡。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故道縣屬隴西郡。
西漢,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1年),於廣漢西置武都郡,故道縣改屬武都郡,原轄地分為河池、故道二縣地。境內棧道山路通蜀地漢中,漢高祖襲雍王引兵出故道,大敗章邯於陳倉,時稱其運兵之道為故道,為通陝入川的古棧道之一。
漢孺子嬰初始元年(8年),王莽代漢,改武都郡為樂平郡,改故道縣為善治縣,屬樂平郡。
東漢,復武都郡故道縣。
東晉,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略陽清水氐楊茂搜據仇池(在今西和縣境),建仇池國,故道縣為其所轄。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474年),變「故」為「固」,設固道郡,領兩當、廣化二縣。兩當縣名始見於史籍。後陰平公楊廣香駐守兩當,政通人和,世人念其政聲,稱其駐地為「廣香鎮」。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設兩當郡,領兩當、梁泉二縣,先後屬南岐州、鳳州。
隋,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廢兩當郡,兩當縣屬鳳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復改州為郡,以郡統縣,罷鳳州,置河池郡(治今徽縣),領兩當、同谷、河池三縣。
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河池郡為鳳州,領梁泉、兩當、河池三縣。
宋,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又設兩當、梁泉二縣,當時銀礦開采顯著,增設銀冶監,隸屬兩當縣。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兩當縣城自單河鋪(今陝西鳳縣境內)移至廣香鎮(今兩當縣城)。北宋全國分為十五路,兩當屬秦鳳路。
元,兩當縣屬南鳳州。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年)改南風州為徽州,屬鞏昌總元帥府。
明,初降徽州為縣,與兩當同屬鞏昌府。
清,雍正七年(1729年)兩當縣屬秦州直隸州。
中華民國,兩當縣屬甘肅渭川道(治今天水市秦州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的建制,改縣的行政長官縣知事為縣長。兩當縣屬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今天水市秦州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6日,兩當宣告解放。
1949年12月14日,中共兩當縣委、兩當縣人民政府成立,屬甘肅省天水行政分區公署轄縣。
1951年改天水行政分區公署為天水專區專員公署,兩當縣屬之。
1958年8月撤銷兩當縣,並人徽成縣,設兩當區。
1961年底撤銷徽成縣,恢復兩當縣。
1985年6月兩當縣由天水地區劃歸隴南地區。
2004年6月隴南地區改設隴南市,兩當縣屬之。
⑵ 西和縣的歷史文化
乞巧文化
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於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最早見於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乞巧」是向神靈討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討,巧則指心靈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乞巧節」又稱「巧娘娘節」,是指農歷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獨由女性歡度祈福的節日。西和縣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七仙女。據考證《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於後代。織女的傳說同周人始祖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傳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反映的牛郎織女的傳說。隨著西和禮縣交界處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說明秦人發祥於西、禮二縣一帶,因此「乞巧」風俗是秦人古老遺風。
西和乞巧節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西和乞巧節啟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期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與婦女發展國際論壇於2014年8月1日在北京舉辦。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國甘肅網8月15日訊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道 日前,全國新一輪重點鎮名單公布,西和縣的漢源鎮、長道鎮、何壩鎮三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據了解,入選全國重點鎮的條件包括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6項。入選的重點鎮將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獲得扶持。同時,國家有關部委還將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
⑶ 西和縣半夏種植基地的基地歷史
十里、姜席、何壩等鄉鎮為重點的中葯材半夏生產基地!
2012年來,西和縣立足自然條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按照「尊重規律、擴大規模、強化科技、健全市場、壯大龍頭、打造品牌、提質增效」的總體要求和「一產區、六基地、多片帶」的特色農業發展布局,以扶貧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以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為目的,著力培育壯大馬鈴薯、經濟林果、中葯材、蔬菜和畜牧養殖五大特色優勢產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2010年該縣特色農業產值達到5.78億元,比「十五」末增長2.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1元。
圍繞農民增收,以加大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和示範園及科技示範點建設為途徑,西和縣積極推進扶貧開發開發、綜合開發、科技引進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全縣特色農業穩步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已形成了以何壩、姜席、洛峪等鄉鎮為重點的優質馬鈴薯生產基地,以大橋、蒿林、太石河等鄉鎮為主的核桃、花椒生產基地,以長道、石堡、西峪等鄉鎮為主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以十里、姜席、何壩等鄉鎮為重點的中葯材生產基地,以西漢水和漾水河河谷川壩區為重點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以稍峪、西峪等鄉鎮為重點的生豬和土雞養殖基地和以八盤梨、豬苓、食用菌、大鯢等地方特色產品為主的多個特色農產品生產片帶,2010年全縣馬鈴薯、蔬菜、中葯材、經濟林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5萬畝、3.64萬畝、4萬畝、38.29萬畝,基本實現各產業基地建設在最佳適宜區合理覆蓋。形成了隴南瑞雪精澱粉公司、昭興醪糟廠、潤泉食品廠、金盛果品公司、何壩民旺馬鈴薯合作社、何壩和旺半夏加工廠、稍峪宏濟生態養殖場、何壩鴻匯標准化養殖場、何壩吉福萬頭仔豬繁育場等一批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特色農業產品深加工及產業化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縣城蔬菜市場、長道蘋果專業市場、石峽核桃專業市場,大橋花椒、蔬菜專業市場,何壩、洛峪、姜席馬鈴薯專業市場,何壩中葯材市場,以及各鄉鎮農貿市場初具規模,並且形成了何壩民旺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何壩和旺半夏合作社、姜席綠源農產品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組織,極大地推進了縣域特色農業市場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特色農業快速發展搭上了快車道。
⑷ 隴南的人文歷史是怎樣的
在西和縣長道鎮寧家莊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證明隴南人類生活的最早年代可上溯到7000多年前。距今5000年—6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在西漢水流域、白龍江流域各地普遍存在,如禮縣高寺頭遺址、武都安坪遺址等。
西晉時今隴南境大部屬武都郡,今隴南境北端屬天水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隴南境內先後建立仇池國、宕昌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五個胡人政權,稱為「隴南五國」。南北朝時區劃變革頻繁,地方行政機構比較混亂,今隴南境先後由南朝宋、北魏、西魏、北周統治。北魏置南秦州於洛峪(今西和縣洛峪鎮),西魏時改稱成州。期間,武都郡治移至仙陵山(今武都區舊城山),從此武都郡治始由西漢水流域南移白龍江流域。北周年間,今隴南境內置有武州(今武都區)、文州(今文縣)、康州(後廢,今成縣、康縣)、成州(今西和縣南部)、宕州(今宕昌縣)、鳳州的廣化縣(今徽縣)、兩當縣(今兩當縣)和秦州長道縣(今西和縣北部、禮縣北部)。
⑸ 想了解一些關於隴南的歷史
http://www.longnan.com/news/lngk/2008/222/.htm
很詳細 你自己去看
⑹ 隴南的歷史沿革
隴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類活動,隴南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中國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隴南既是各種政治軍事力量激烈爭奪的戰場,又是中原中央政權與西北少數民族接觸交往的前哨陣地,攻伐消長與民族交往,構成隴南社會歷史的重要內容。氐族、羌族、漢族及先後進入隴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共同創造了隴南燦爛的古代文化。
秦代置武都道。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屬涼州刺史部。漢末,曹操分司州、涼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屬雍州。
三國時期,武都郡是魏、蜀兩國的邊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取了曹操軍的漢中郡,阻斷了武都與雍州的聯系,於是曹操棄武都郡,遷治至右扶風小槐里。此後,魏、蜀兩國於武都展開多次大戰,最著名的是蜀相諸葛亮「六齣祁山」伐魏,並於229年攻取武都、陰平二郡,自此武都郡為蜀所據,直至蜀國被晉所滅。
東晉、南北朝時期,隴南境內先後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興、陰平5個胡人政權,稱為「隴南五國」。
296年,氐族首領楊茂搜建立仇池國,至371年為前秦苻堅所滅。族人楊定於歷城再建仇池國,至442年被南朝劉宋所滅。
424年,北魏拓跋燾封羌人梁彌忽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縣城。566年,宕昌國被北周所滅。
443年,仇池國滅亡後,氐人楊文德建立武都國。477年,武都國為北魏所滅。
477年,武都王楊文度被北魏軍所殺後,南朝劉宋政權封楊文弘為武都王,退守武興(今陝西略陽),後改武都王為武興王,建立武興國。552年,武興國為西魏所滅。
477年,北魏滅武都國時,楊文度之叔楊廣香助魏軍殺楊文度,受封為陰平公,後南齊承認楊廣香為陰平國之主,都陰平(今文縣)。580年,陰平國為北周所滅。
隋唐時期,隴南地區政治經濟相對穏定,唐代於隴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寶應元年(762年),吐蕃攻佔隴南。咸通年間,唐收復武州,更名階州,咸通七年(866年)收復成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大將王韶打敗吐蕃,收復隴南,吐蕃據有隴南前後共311年。宋末隴南為宋、金兩國邊境,戰爭頻繁。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大舉攻宋,破鳳州、大散關,朝廷命大將吳璘據守隴南。吳璘之子吳挺與西夏締盟,共同攻金。開禧二年(1206年),吳挺之子吳曦叛宋,以階、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權,後宋軍將士殺吳曦,4州歸宋。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隴南。
元代於禮縣置禮店蒙古軍元帥府,後更名為禮店文州番漢軍民元帥府,在河州設吐蕃宣慰司。
明清時期,隴南經歷明末李自成起義、白蓮教之亂、西北回民起義、太平天國等事件。
1949年7月,成立武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武都縣,屬陝甘寧邊區甘肅行政區。1950年5月,岷縣劃歸武都專區。1956年,禮縣、西和縣、成縣劃歸天水專區。1958年4月,撤銷武都專區,轄縣劃歸天水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都地區。1963年10月,撤銷臨洮專區,岷縣劃歸武都專區。1985年5月,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岷縣劃歸定西地區。
2004年1月,撤銷隴南地區,設立地級隴南市,原武都縣改為武都區。
⑺ 西和水庫的來歷
西和晚峽水庫位於縣城以西5公里的姜席鄉境內,總面積1800畝,總庫容1035萬立方米,是隴南地區為數不多的國家中型水庫之一,是集防汛、灌溉、發電、養魚、旅遊為一體的具有年調節能力的重點水庫。
⑻ 西和縣在古代的稱呼是什麼
先秦時期,縣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動區域,先後為西丘、西垂、西縣所轄,是秦人養馬發跡之地;縣境南部為氐羌所居。[4]秦漢時期,北部為西縣所轄,南部為武都郡所轄。[4]魏晉南北朝時,以仇池山為中心建立地方割據政權「仇池國」,前後達358年。[4]隋唐時期,北部置長道縣,屬秦州,南部先後置上祿、漢祿縣,屬成州。[4]北宋,置長道縣,並改為岷州所轄。[4]南宋,關隴一帶為宋金鏖戰的前沿。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於長道縣白石鎮(今縣城北部)。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金議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顏旻的名諱,遂將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為和州。後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將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區別,故名西和州。此後政局域界歷經變遷,但西和之名仍沿用。[4]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改州為縣,移治於今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因戰禍移治上城(西峪鄉上坪村)。[4]清,康熙七年(公元1648年)直隸鞏昌府,[11]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擴建南城,又移治今城。中華民國,改鞏昌階道為隴南道,轄西和等縣,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制,西和屬天水專區。[11]解放前,西和、禮縣部分地區先後交錯劃治[4]。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和先屬武都專區,1956年改屬天水專區。1958年9月,西和、禮縣合並為西禮縣。1961年恢復原西和建制。1985年改屬隴南地區,即今隴南市。[4]
⑼ 西和縣石峽鎮雙廟村歷史
742112
甘肅省 隴南市 西縣 石峽鎮
⑽ 西和古代有沒有名人
西和古代有王步高、李忠等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