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物學學會
Ⅰ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就
科研獲獎 根據2016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至2009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獲國家科技獎勵12項、地方科技獎勵53項、軍隊科技獎2項。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獲國家、省部委及各類社會力量獎勵77項。 國家級獲獎獲獎名稱項目時間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TRPC通道促進神經突觸形成機制的研究2014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水稻重要生理性狀的調控機理與分子育種應用基礎2014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DC細胞活化調控與Th細胞分化機制在免疫相關疾病中的研究2013 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東亞人群和混合人群基因組的連鎖不平衡研究2012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水稻復雜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2012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膠質細胞新功能的研究2010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真菌殺蟲劑產業化及森林害蟲持續控制技術2009資料來源: 項目承擔 根據2016年3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爭取到國家與地方各類科研項目989項。其中973項目10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3項,國家重大專項項目59項,863課題16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36項,創新群體9項,中科院創新重大項目7項,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140項等。近三年到帳的科研項目經費達24.5億元。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項目,80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項目26項、承擔課題41項,主持(或承擔) 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課題5項,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4項,主持(或承擔) 重大專項17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7項,重點項目51項,面上項目225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39項,重大項目2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1項,承擔項目6項,科技服務網路計劃項目2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56項,新增的253項各類項目合同經費達4.04億元。
2013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項目46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項目26項、承擔課題57項,主持(或承擔) 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課題5項,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4項,主持(或承擔) 重大專項44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5項,重點項目48項,面上項目210 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3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1項,承擔項目4項,重要方向項目13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51項,新增的230餘項,各類項目合同經費52億元。 論文發表
2014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發表sci論文867篇(第一署名單位論文386 篇),在cell、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期刊等高水平雜志上發表論文102篇(第一署名單位論文58篇),申請專利114項,其中國際專利26項,專利授權70項,其中國際專利5項。
2013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發表sci論文864篇, 其中影響因子大於9分的52篇, 在《細胞》 (cell)、《自然》(nature)、《科學》 (science) 及其系列期刊上發表論文60篇,申請專利128項,其中國際專利28項,專利授權69 項,其中國際專利11項,通過與企業合作和成果轉化, 簽訂合同金額3152萬元,到賬金額2597萬元,其中技術轉讓和專利許可金額113 萬元。 論文發表情況刊物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系列4751198Cell---4---1---2Cell 系列311433EMBO J---21---2---PNAS3889613Plant Cell164334合計133121292439資料來源: 《Cell Research》 《Cell Research 》(《細胞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生命科學期刊社承辦,是一家以全英文形式出版、編輯和發行原創性研究論文、學科綜述及快報的國際性學術月刊。 2013年7月30日,據美國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發布的最新期刊引證報告(2013版)顯示,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影響因子提升至11.981,在SCI收錄的185種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領域亞太地區學術期刊中排名第一。 《Molecular Plant》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2013年度影響因子為6.605,處於q1水平,在sci收錄的196種國際植物科學領域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8,該雜志在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學) 同類期刊中的影響因子排名第43位。 《Acta Biochimica etBiophysica Sinica》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創刊於2004年,月刊,被PubMed收錄,被SCI收錄,其研究領域為: 生物化學、生物物理,主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2014年SCI影響因子:2.19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分子細胞生物學報》)主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14年SCI影響因子:6.771,2013年度影響因子為8.432, 處於q1水平。 《Neuroscience Bulletin》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經科學通報》)主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二軍醫大學,2014年SCI影響因子:2.509。 《Cell Discovery》 《Cell Discovery》主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 《生理學報》 《生理學報》是由中國生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兼登的學術刊物,該刊為雙月刊,主要刊登生理學和相關生命科學的研究論文、研究快報、實驗技術及以本人研究工作為主的綜述。該刊的前身是《中國生理學雜志》,於1927年創刊,是中國最早出版的生理學學術期刊。從1953年起,改名為《生理學報》。
《生理學報》被美國「Medline/PubMed」、「Biological Abstracts」、「Chemical Abstracts」、「Index Medicus」、 「BIOSIS Previews」、荷蘭「Excerpta Medica」、「Scopus」、波蘭「Index Copernicus」、「日本科技文獻速報」,「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和「俄羅斯文摘」以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等國內外檢索期刊或資料庫收錄,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生物類核心期刊。
《生理學報》在1999年榮獲國家期刊界最高獎項——首屆「國家期刊獎」;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期刊特別獎;2001年入選雙獎期刊「中國期刊方陣」。2003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2005年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9年榮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2005~2012年多次入選「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和「中國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創刊於1979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性學術期刊。該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收錄;國際上,被六大檢索系統之一的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同時,該刊被列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參考書目之一。 《植物生理學報》 《植物生理學報》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植物生理學通訊》由2011年更名為《植物生理學報》,英文刊名為Plant Physiology Journal。期刊榮獲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植物學類」核心期刊;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被CA、AJ和JI等收錄;入選2012年華東地區優秀期刊。2006~2012年連續7年被評為中國科協精品期刊。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1988年創刊,原刊名為《生物學信息》內部發行;1992年起更名為《生命科學》,公開發行,CN31-1600/Q,大16開,96頁,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物科學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全國性、公開發行的學術性、綜合類期刊。自2004年第1期起,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收錄,即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
《生命科學》榮獲第二屆上海市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碟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和「台灣華藝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收錄。 《生命的化學》 《生命的化學》創刊於1980年,雙月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2008版),已被CA 化學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3-2014年度)等資料庫收錄。
Ⅱ 中國最牛分子生物學雜志是哪個
最牛的中國的分子生物學雜志應該是《生物多樣性》,影響因子是1.854,;但《生態學報》、《資源科學》、《植物生態學報》也可發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論文,他們的影響因子分別是2.123、1.116、1.989。
Ⅲ 姜曉丹的學術任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庫成員;廣東省和廣州市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庫成員;廣東省醫學科技成果評審專家庫成員;廣東省人體組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生物工程學會幹細胞專業委員會成員;《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委;《醫學綜述》特約編委;南方醫科大學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庫成員;南方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庫成員;日本電鏡學會、解剖學會、組化學會會員,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電鏡學會會員。
Ⅳ 2017博鰲國際幹細胞大會對醫美行業有哪些前景意義
本次論壇是首次由政府主管部門與政策制定部門、高校、研究院所、醫院、企事業單位、幹細胞與醫美領域專家共同參與的有全球性影響力的幹細胞與醫療美容高峰論壇。
Ⅳ 張士璀的研究獲獎
(*示通訊作者)
1. Yeqing Chao, Chunxin Fan, Yujun Liang, Bei Gao, Shicui Zhang*. A Novel Serpin with Antithrombin-Like Activity in Branchiostoma japonicum: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sence of a Primitive Coagulation System.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12 Mar 2012 10.1371/journal.pone.0032392.
2. Wang S, Wang Y, Ma J, Ding Y, Zhang S*.Phosviti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Immunity of Zebrafish Embryos via Acting as a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and an Antimicrobial Effector.J Biol Chem. 2011 Jun 24;286 (25):22653-64.
3. Liu M, Zhang S* Amphioxus IGF-like peptide inces mouse muscle cell development via binding to IGF receptors and activating MAPK and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s. Mol Cell Endocrinol. 2011 Aug 22;343(1-2):45-54.
4. Wang S, *Zhang S, Zhao B, Lun L. Up-regulation of C/EBP by thyroid hormones: a case demonstrating the vertebrate-like thyroid hormone signaling pathway in amphioxus. Mol Cell Endocrinol. 2009 Dec 10;313(1-2):57-63.
5. Wang Y, Zhang S*.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liver-specific genes after LPS challenge in amphioxus: the hepatic cecum as liver-like organ and pre-hepatic acute phase response.Funct Integr Genomics. 2011 Mar;11(1):111-8.
6. Fan C, *Zhang S, Liu Z, Li L, Luan J, Saren G.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novel class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from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belcheri with implications to 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liver.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7;39(2):450-61.
7. Zhang S*, Wang S, Li H, Li L.Vitellogenin, a multivalent sensor and an antimicrobial effector.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11 Mar;43(3):303-5.
8. Li Z, *Zhang S, Liu Q. Vitellogenin functions as a multivalent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with an opsonic activity.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09 Apr 2008 10.1371/journal.pone.0001940.
9. Wang Z, *Zhang S, Tong Z, Li L, Wang G. Maternal transfer and protective role of the alternative complement components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18 Feb 2009 10.1371/journal.pone.0004498.
10. Wang Z, *Zhang S, Wang G, An Y. Complement activity in the egg cytosol of zebrafish Danio rerio: evidence for the defense role of maternal complement components.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23 Jan 2008 10.1371/journal.pone.0001463. 的「泰山學者」
張士璀博士,現任教育部生物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是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主持「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8項科研項目,國際權威刊物《Marine Biotechnology》編委。榮獲國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1項(第一名)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第一名)。1999年榮獲青島市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稱號,2000年獲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2004年再度獲此殊榮。2005年度被評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同年,由他主持的「模擬動物文昌魚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課題獲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6年度他與同事合作的「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張士璀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昌魚的發育、生殖和保護。他不但深入開展文昌魚發育與進化創新性研究,而且率先在國際上開展全人工條件下文昌魚繁殖生物學研究,科研成果位於國際領先水平,為保護這一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奠定了基礎。目前,他已發表有關論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40篇。此外,他首次在室內把文昌魚受精卵培育成成體文昌魚,使文昌魚的人工培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由張士璀主持完成的「模擬動物文昌魚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課題,從分子、亞細胞、細胞和組織多層次交叉水平開始,重點研究文昌魚胚胎發育分化及其組織結構與功能,以進化生物學觀點推測文昌魚和脊椎動物起源的關系。該課題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酚氧化酶參與文昌魚胚胎免疫作用的觀點,發現了文昌魚體液存在類似脊椎動物替代途徑激活的溶血活性以及凝集素與酚氧化酶;首次報道了文昌魚染色體帶型以及性染色體的存在,發現了文昌魚基因(組)具有脊椎動物祖先基因(組)的原始特徵,同時又兼具自身特有的特徵。基於此,提出了「文昌魚是由棘皮動物樣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中間體類型 (脊椎動物始祖)的代表,兼具特化特徵」這一富有新意的假設。這一成果豐富和加深了人類對文昌魚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的認識,有助於揭示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脊椎動物起源這一難解之謎。 的優秀導師
作為山東省首屆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張士璀教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們的嚴謹學風和創新精神。每屆新生的入學教育,他都要對學生講,一個人首先要先做人才能幹成事。他常對學生說,純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是清貧而又枯燥的,然而,卻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作為一名純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者要時刻把祖國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只要深入下去,就能從中體會到獨特的樂趣。當成果鑒定時,當論文發表時,將體會到勤懇付出之後收獲的幸福,體會到飽含汗水與艱辛的幸福,這是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值得驕傲的幸福!
張士璀教授在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同時,積極探索人才的培養規律。他注重用自己治學上的嚴謹、工作上的勤奮來感染和影響學生,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真理的追求。他認為,一個學科的發展,不能只靠簡單的人、財、物的累積,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團隊。作為發育與進化生物學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張教授首先要求自己的研究室年輕教師和學生要有一種團隊精神,一種「和諧互助、善於創新」的科研氛圍,學會並做到創造性地工作。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一個學生等於塑造一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張士璀教授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和敦厚的兄長,關心著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健康。對於學生,他無私地承擔著父母般關懷孩子的義務,他春風化雨式的關懷無聲地滋潤了每個學生的心田,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體貼與情真意切的關愛。
十年彈指一揮間,熱愛教育事業的張士璀教授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他先後指導了博士生30名(包括外籍學生2名)、碩士生30名、博士後1名。他輸送的大批優秀畢業生有的已成為有關單位的技術骨幹,有的已經走上重要的領導崗位。近年來,他培養的研究生有8名被評為中國海洋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部的「十佳科技創新之星」,4名博士生的論文連續4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的民革黨員
作為民革青島市委副主委,張士璀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之餘,對民革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2007年,在民革青島市委的機關建設活動中,他對機關文化理念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創新性的建議,極大地推動了民革機關建設的順利開展。雖然他不是駐會副主委,但只要民革工作有需要,他都會盡心盡力地參與和奉獻。
他曾任第八屆和第九屆山東省政協委員,現任山東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在參政議政、履行代表和政協委員職責、反映人民呼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1年,他在省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提出了《推廣利用太陽能取暖工程的建議》,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對太陽能取暖進行調研,適當給予政策優惠,並指導建築開發商協調好一次投資與其長遠效益的關系,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省建設廳專門組織有關方面專家對這項技術進行了論證調研、對比分析,制定了相關政策和具體措施。
2005年,在省政協九屆三次會議上,他提出,政協委員要增強機遇意識,不斷提高認識機遇、搶抓機遇的能力,議政建言,獻計出力。2006年在省政協九屆四次會議上,他提出的《節約型社會要從兒童抓起》,也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如今,張士璀教授正以其嚴謹的治學理念、勤奮的科研學風,在科研工作和民革事業中不斷前行。我們相信,他必將創造出更多的輝煌業績!
Ⅵ 世界上比較前沿的生物學雜志
1.《中國生物製品學雜志》為報道我國生物製品研究開發重大成果和國內外最新進展的國內唯一的生物製品專業學術期刊,由國家衛生部主管,中華預防醫學會和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主辦,月刊。 - 主要內容本刊主要刊載生物製品和生物技術產品相關領域,如預防醫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流行病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的研究、生產、使用和質控等學術文章。在選擇來稿時注重學術性、前沿性和實用性。優先報道基金項目及各種基金贊助課題的文章,並適當照顧邊遠地區和基層單位本刊主要介紹國內外生物製品和生物技術最新科研成果、學術動態、實踐經驗及實驗技術等,歡迎訂閱。
本雜志為月刊,每月20日出版,每期單價12元,全年144元。
郵發代號為:國內12-128, 國外BM5490。 由郵局及自辦結合發行。 2.《細胞生物學雜志》(CN31-1478/Q,ISSN—02539977)創刊於1979年,原為季刊,2002年起改出雙月刊(雙月月中出版)。本刊為大16開本,64頁,系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本刊被國際六大檢索系統之一的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國內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收錄,是中國自然科學生物學領域內的核心期刊。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統計,本刊2000年的影響因子為0.413,被引頻次為173。本刊宗旨為:介紹細胞生物學及細胞生物技術的最新知識和進展,刊登這一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研究動態、綜述、研究報告、實驗技術方法(譯文由本刊約稿),並報道中國及地方細胞生物學學會的各種活動、消息,以促進國內細胞生物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欄目設置有:專論與綜述、研究報告、研究簡報、實驗技術、經驗交流、名詞討論、教學園地、產品介紹等。根據實際情況,本刊還將開辟新的欄目。本刊主要讀者對象為從事細胞生物學及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中級和高等院校的教師、高等院校的學生、醫務人員及政府和科研組織管理人員、相關企業和行業的技術人員等。
主編:郭禮和
郵發代號:4—296定價:6元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如您錯過由郵局訂閱時間或不便在郵局訂閱,請直接與編輯部聯系,本刊可代辦郵購)。 3.《生物學雜志》 - 簡介主要欄目有:綜述與專論、研究報告、開發與應用、技術方法、教學研究、科普及其它等。雜志名稱:《生物學雜志》雙月刊全年零售價:60元/年每期零售價:10.00元/期主辦單位「合肥市科協編輯出版:生物學雜志編輯部
Ⅶ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是醫學核心期刊嗎
2012年(第六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
無此雜志的。
Ⅷ 國家一級學會有哪些
沒有這種叫法,我似乎可以理解為你想問的問題為:
社會團體是當代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目前的社會團體都帶有準官方性質。《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成立社會團體必須提交業務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業務主管部門是指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其授權的組織。社會團體實際上附屬在業務主管部門之下。
中國有全國性社會團體近2000個。其中使用行政編制或事業編制,由國家財政拔款的社會團體約200個。在這近200個團體中,全總、共青團、全國婦聯的政治地位特殊,社會影響廣泛。還有16個社會團體的政治地位雖然不及上述三個社會團體,但也比較特殊。它們分別是:中國文聯、中國科協、全國僑聯、中國作協、中國法學會、對外友協、貿促會、中國殘聯、宋慶齡基金會、中國記協、全國台聯、黃埔軍校同學會、外交學會、中國紅十字總會、中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歐美同學會。以上19個社會團體的主要任務、機構編制和領導職數由中央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直接確定,它們雖然是非政府性的組織,但在很大程度上行使著部分政府職能。
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確
Ⅸ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的組織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學會名稱為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英譯名為Chinese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簡稱CSCB。
第二條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以下簡稱學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法登記成立的並在全國細胞生物學工作者自願結成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是黨聯系細胞生物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細胞生物學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第三條 學會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提倡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民主,開展學術上的自由討論。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反映他們的意見和呼聲,共同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為繁榮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為促進科技戰線出成果,出人材,為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第四條 學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協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 學會的住所在上海市岳陽路320號,郵編200031。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六條 學會的業務范圍,主要圍繞細胞生物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范圍內開展以下業務活動:
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組織重點學術課題的探討和科學考察活動。
二、編輯出版《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Cell Research》及其他公開發行的專業性和科普性書籍及細胞生物學學術領域內的中外文期刊。編輯出版、公開或內部發行的專業會議摘要、論文匯編及細胞生物學領域內的音像製品。
三、大力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積極傳播先進生產技術經驗。
四、對國家重要的科學技術政策和問題發揮咨詢作用,積極地提出合理化建議。
五、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加強國內外的細胞生物學學術團體和科學家的友好聯系。
六、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舉辦各種培訓班、講習班或進修班,努力提高會員的學術水平,並積極發現人才,向有關部門推薦。
七、推薦、獎勵優秀學術論文和科普作品。
八、根據學術活動的需要,可下設立若干學科專業委員會,組織學術交流活動。
第三章 會員
第七條 本學會的會員種類,有個人會員和單位會員。個人會員有正式會員(M)、學生會員(A)、資深會員(S)、榮譽會員(H)和外籍會員(F)。
第八條 申請加入本學會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擁護本學會的章程;
(二)有加入本學會的意願;
(三)在本學會的業務(行業、學科)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
除上述條件,並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為個人會員:
1. 從事細胞生物學科研和教學工作,具有助理研究員、講師、工程師、農藝師、主治醫師及相當於中級專業職稱以上技術職務或職稱的科技人員。
2. 取得學士以上學位的科技人員。
3. 高等院校本科畢業,在研究、教學、生產、企事業單位、科學教育組織管理部門從事本學科工作五年以上,具有一定學術水平和獨立工作能力者;或雖非高等院校本科畢業,但己具有相當於本條規定的學術水平和工作經驗的科技人員和技術革新家。
4. 熱心和積極支持學會工作,並從事有關學科組織管理工作的領導幹部。
(四)與細胞生物學學科或專業相關,具有一定數量科技人員,願意參加學會有關活動,支持學會工作的科研、教學、生產、設計等企業、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可申請為單位會員。
第九條 會員入會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會申請書;
(二)經理事會授權機構根據本學會會員條件進行審核通過;
(三)由理事會或理事會授權的機構發給會員證。
第十條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本學會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參加本學會的活動;
(三)獲得本學會服務的優先權;
(四)對本學會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五)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第十一條 會員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學會章程,執行本學會的決議;
(二)維護本學會合法權益;
(三)完成本學會交辦的工作;
(四)按規定繳納會費;
(五)向本學會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協助開展國際學術活動;推薦有關專家來華講學等。
第十二條 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本學會,並交回會員證。會員如果1 年不繳納會費或無正當理由不參加本學會活動的,視為自動退會。
第十三條 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第四章 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產生、罷免
第十四條 本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四)決定終止事宜;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宜,如舉行學術交流活動,進行獎勵和表彰活動等。
第十五條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須有2/3以上的會員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六條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屆四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由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但延期換屆最長不超過1年。
第十七條 理事會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閉會期間領導本學會開展日常工作,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第十八條 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
(三)籌備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決定會員的吸收或除名;
(六)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七)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八)領導本學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九)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十)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九條 理事會的組成
(一)理事人選應是作風正派,熱心學會工作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以及熱心和支持學會工作並從事本學科的組織工作的管理工作者;
(二)理事會組成要體現老、中、青結合原則;
(三)理事會成員每屆更新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四)理事會成員數與本會會員人數成一定比例;
(五)本會設理事長1名、秘書長1名。
第二十條 理事會的產生
(一)由上一屆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確定新一屆理事會規模和省、市、自治區理事候選人分配名額;
(二)由各省、市、自治區細胞生物學會根據分配名額由其常務理事會提名通過;
(三)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用無記名投票等額選舉產生理事會。
第二十一條 理事會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二條 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三條 本學會設立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第十八條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項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常務理事人數不超過理事人數的1/3)。
第二十四條 常務理事會須有2/3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 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五條 常務理事會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六條 本學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
(二)在本學會業務領域內有較大影響;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周歲,秘書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62周歲,秘書長應為專職,如秘書長不能做到專職,可設立一名專職常務副秘書長;
(四)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七條 本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如超過最高任職年齡的,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八條 本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任期一屆,任期最長不得超過兩屆。因特殊情況需延長任期的,須經全國會員代表大會2/3以上會員代表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九條 本學會理事長為本學會法定代表人。在特殊情況下,由理事長委託,經中國科協和民政部批准同意後,可由副理事長或秘書長擔任法定代表人。
本學會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十條 本學會理事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三)代表本學會簽署有關重要文件。
第三十一條 本學會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交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三十二條 理事會可根據工作需要,設立若干專業委員會,作為理事會領導下的學術組織。參照國家有關規定,其名稱不得冠以「中 國」、「中華」、「全國」等字樣,不得另訂章程。為避免重復,設立前應與中國科協協商,同意設立後報中國科協備案,並到民政部登記。
第三十三條 理事會可根據工作需要,設立若干工作委員會,協助理事會開展工作。
第三十四條 本會日常辦事機構為秘書處,秘書處在常務理事會 領導下,由秘書長或專職常務副秘書長處理日常工作。
本會辦事機構的專職工作人員,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按其編制管理許可權進行管理。
第三十五條 本會理事會換屆等重大問題,在理事會任期屆滿前6個月,將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的換屆方案報中國科協,經中國科協批復同意後進行籌備。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前2個月,向中國科協提出召開會議的申請,經中國科協書記處審批同意後,組織實施。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結束後15日內要寫出換屆總結報告,報中國科協學會部並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到民政部辦理相關手續。
第五章 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三十六條 本學會經費來源:
(一)政府資助(中國科協撥款);
(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資助;
(三)捐贈;
(四)會費;
(五)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六)利息;
(七)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七條 本學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
第三十八條 本學會經費必須用於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的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九條 本學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
第四十條 本學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
第四十一條 本學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來源屬於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增、資助的,必須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並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
第四十二條 本學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須接受社團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四十三條 本學會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佔、私分和挪用。
第四十四條 本學會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參照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五條 對本學會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後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審議。
第四十六條 本學會修改的章程,須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後15日內,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報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後生效。
第七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四十七條 本學會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的,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動議。
第四十八條 本學會終止動議須經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並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第四十九條 本學會終止前,須在業務主管單位及有關機關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第五十條 本學會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五十一條 本學會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業務主管單位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本學會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二條 本章程經2011年7月16日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五十三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本學會的理事會。
第五十四條 本章程自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之日起生效。
Ⅹ 閻秀峰的東北林業大學教授
(一)、履歷。男,1965年生,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學科帶頭人。1986年獲理學學士學位(生物教育專業),1989年獲理學碩士學位(植物生理學專業),1994年獲農學博士學位(生態學專業),1997年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至1998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合作研究。現任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中國生態學會中葯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化學生態委員會委員,中國菌根研究聯合會理事,黑龍江省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榮獲第16屆「黑龍江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並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東北林業大學學術名師資助計劃」等人才基金資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首屆「黑龍江省研究生優秀導師」、東北林業大學研究生教育「優秀指導教師」和「優秀任課教師」。
(二)工作及成就從事植物生理生態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近期主要致力於植物次生代謝和環境關系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專題、國家林業局「948」項目、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等省部級項目多項。至今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6項、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