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儲歷史
㈠ 我想知道倉儲的起源和發展(包括整個發展歷程 急求~~求幫助)
倉儲是物流系統的一部分, 是在原產地、消費地,或者在這兩地之間存儲包括原材料、在製品、成品等倉儲物品,並且向管理者提供有關存儲倉儲物品的狀態、條件和處理情況等信息。
自動化立體倉庫的產生和發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生產和技術發展的結果。50年代初,美國出現了採用橋式堆垛起重機的高架倉庫;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現了司機操作的巷道式堆垛起重機高架倉庫;1963年美國率先在高架倉庫中採用計算機控制技術,建立了第一座計算機控制的高架倉庫。此後,自動化高架倉庫在美國和歐洲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了專門的學科。6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興建高架倉庫,並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成為當今世界上擁有自動化高架倉庫最多的國家之一。
我國對高架倉庫及其物料搬運設備的研製開始並不晚,1963年研製成第一台橋式堆垛起重機(機械部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所負責),1973年開始研製我國第一座由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高架倉庫(高15米,機械部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所負責),該庫1980年投入運行。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高架倉庫數量已超過500座。高架倉庫由於具有很高的空間利用率、很強的入出庫能力、採用計算機進行控制管理而利於企業實施現代化管理等特點,已成為企業物流和生產管理不可缺少的技術,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
自動化高架倉庫應用范圍很廣,幾乎遍布所有行業。在我國,自動化高架倉庫應用的行業主要有機械、制葯、IT、冶金、化工、航空航天、電子、食品加工、煙草、家電、印刷、配送中心、機場、港口等。
㈡ 珠三角地區倉儲業發展歷史
通俗點來說,倉儲業就是物流
近來,物流金融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形成了相應的理論體系。本文回顧了物流金融的發展歷程,歸納了這一領域的理論成果,並對其核心思想進行提煉;最後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展望了物流金融研究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物流金融 融通倉 倉單市場 物流銀行 物流保險
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資本和物資交流日益頻繁,這促使我國物流產業和金融產業迅猛發展。在網路和通信技術廣泛應用的條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間強大的吸引力已經產生學科交融的奇葩,它給物資流通帶來的巨大影響被敏銳的學者准確地捕捉到,進而從理論的高度構建出一個嶄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論研究的發展歷程
國內物流金融的理論研究最初是沿著物資銀行、倉單質押和保兌倉的業務總結開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的陳淮就提出了關於構建物資銀行的設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學者發表文章,探討物資銀行的運作。但是,那時的「物資銀行」還帶著非常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主要是探討通過物資銀行來完成物資品種的調劑和串換。由於物流的概念沒有被充分發現和認識,所以當時的物資銀行的概念與現在的概念存在較大差異。
1998年4月,時任陝西秦嶺曾氏有限金屬公司總經理的任文超探討了利用「物資銀行」解決企業的三角債問題,是這一概念的一個突破。隨著物流學的不斷發展,物資銀行的概念也逐漸發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學院的學者於洋、馮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的王治等,都對物資銀行的含義重新進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較規范的概念。倉單質押業務的理論總結始於1997年6月,當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張平祥、韓旭傑對糧棉油貨款的倉單質押業務展開了研究,但是並沒有將物流的概念結合進來。
此後,隨著物流學的興起,相應的研究開始增多。2001年,煙台大學的房紹坤;2002年,學者孫寧;2003年,東南大學的鄭金波;2004年,學者邵輝等對此都進行了研究。該業務與物流業發生緊密聯系只是近幾年的事。對於保兌倉業務的研究則是基於倉單質押業務而衍生出來的。
物流金融領域的一項標志性成果是「融通倉」的研究。2002年2月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羅齊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倉」的概念和運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鄒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義了它的內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確立為一個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對象、研究方向基本確立,並且與實踐相結合歸納出了一系列的運作模式。在學科概念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學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陳祥鋒、朱道立提出了與物流金融相類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對於「物流金融」在表達上不夠准確,續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領域的另一項標志性成果是「物流銀行」業務的出現與普及。2004年,廣東發展銀行在「民營100」的金融平台基礎上及時推出了「物流銀行」業務,期望有效解決企業的融資與發展難題。從2004年底至今物流銀行業務迅速在各行業中得到應用,如中儲與華夏銀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團與中信銀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銀行業務是以產品暢銷、價格波動幅度小、處於正常貿易流轉狀態且符合質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質押為授信條件,運用實力較強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將銀行資金流與企業的物流有機結合,向客戶提供集融資、結算等多項銀行業務於一體的銀行綜合服務業務。可以看出「物流銀行」是「物資銀行」業務的升華,具有標准化、規范化、信息化、遠程化和廣泛性的特點。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基於網路技術的物流金融產品設計和風險管理等領域。
物流金融的相關概念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的鄒小芃、唐元琦首次定義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們認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通過開發、提供和應用各種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資金和信用的運動,達到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機統一。這些資金和信用的運動包括發生在物流過程中的各種貸款、投資、信託、租賃、抵押、貼現、保險、結算、有價證券的發行與交易,收購兼並與資產重組、咨詢、擔保以及金融機構所辦理的各類涉及物流業的中間業務等。物流金融是為物流產業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服務的金融業務,它伴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物流和金融的緊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會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會的福利。該定義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領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還強調金融創新思維和金融工程技術的運用。
「融通倉」作為物流金融領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復旦大學的羅齊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統地介紹了融通倉理論。他們認為,因為融通倉所涉及的對象數量眾多,要想把這些分散的個體有機地連接起來,實現資金、信息和物流的結合,除了藉助先進的信息通訊系統和交通技術之外,還要用系統的思想和方法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模式和結構,包括基於動產管理的融通倉運作模式、基於資金管理的融通倉運作模式、基於風險管理的融通倉運作模式等三種。他們設想的融資結構有縱向結構、橫向結構、星狀結構和網狀結構四種。這些結構的設想主要是來自對不同環境與規模類型的企業給出的因對象而異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倉」為突破口,運用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程序,實現對倉中動態的物資的計價,使它們可以與資本實現轉化。資本、物流、倉儲是企業運作過程中流動資產的三個代表性的形態,它們覆蓋了企業日常運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論研究強調物流對金融的融資功能的輔助,注重基於銀行服務的討論,給出了第三方物流企業擴大服務范圍,開發新的高利潤服務項目的思路。其中雖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結算職能,但沒有把它作為重要的內容加以討論。
物流金融理論在實踐中另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物流銀行打破了固定資產抵押貸款的傳統思維,創新地運用動產質押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廣發銀行在國內物流銀行業務的開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廣發行對生產企業的一個(或多個)品牌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經銷給予支持,改變了以往單個經銷商達不到銀行授信條件而無法獲得銀行支持的局面,同時銀行通過全國范圍內的經銷商和生產商內部的調劑,分散了風險。「物流銀行」與前面的「融通倉」在尋求對流通中的資產進行評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區別是它更多地站在銀行努力尋求在擴大貸款的同時控制風險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物流金融理論的研究發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問世之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涉足這個領域,他們的研究豐富了物流金融學的內容。劉高勇(2004)從網路技術的角度討論了企業物流與資金流的融合。他論證了網路環境下企業物流與資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當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對生產和經營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陳祥鋒、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應鏈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嘗試從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轉換到物流金融的客戶角度來開展分析。徐莉、羅茜、熊侃霞(2005)介紹了物流銀行業務的特點與作用,指出開展物流銀行業務面臨的風險,並就風險防範和利益分配等問題提出設想。王穎琦(2005)介紹了物流保險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唐少藝(2005)以UPS和和廣東發展銀行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的物流金融業務,向准備在我國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企業提出了針對市場現有狀況合理運作的建議。鄒小 (2005)在《管理塑料價格
㈢ 中國倉儲和日本倉儲的詳細發展史,請各位大神指教
倉儲業是專為他人儲藏、保管貨物的商業營業活動,是現代化大生產和國際、國內商品貨物的流轉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到目前為止,倉儲業者的作用有輸送、保管、配送、理貨,發展的趨勢是連接起銷售。將貨主與物流中心兩者結合在一起的介面.
一、中國的倉庫是多了還是少了?
1995年,內貿部召開儲運工作會,我代表部在會上做了一個主報告,題目叫《為儲運業的社會化、現代化而奮斗》,當時提到商業、物資、糧食系統的倉庫面積為1.8億平方米,冷庫容量380萬噸,鐵路專用線800多條,大小船隻3100艘,貨用汽車15萬輛,各種儲運機械2500台(套)。後來在1995年至1998年完成的《跨世紀中國流通發展戰略》的國家級課題中,專門對倉儲業作了研究,里邊有個數字講到商業、糧食、供銷社、物資、外貿五個系統的倉庫面積為3億平方米,鐵路系統為1126萬平方米。講到物資系統由於倉庫落後,一年要損失25億元人民幣。2005年國家進行經濟普查,全國倉儲業有了一個新的數量概念。2004年,全國共有倉儲企業10177個,就業人員為39.9萬人,倉儲業資產總額為2578億元,負債為1791.4億元,所有者權益為786.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97億元,利潤總額23.6億元。從總體分析,倉儲企業平均規模偏小,倉儲業經濟效益偏低,倉儲業資產負債率在各行業中最高。但全國有多少倉庫,這些倉庫的現狀是什麼,還是不清楚。
從總體看,我國倉庫量很大,形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短缺經濟,為了保證生產的連續性,必須大庫存,大庫存必然有大倉庫。一方面庫房很多,2005年,倉庫的基本建設投資達到356億元。第一,原有的倉庫非常陳舊、落後,已不適應現代庫存的要求;第二,大量製造企業的倉庫無法得到整合重組。在這種情況下,外資進入啟動了中國的物流地產,比如美國的普洛斯。農民也看到了倉儲業的前景,以租代征進行新建倉庫的投入。所以在倉儲業界形成了激烈競爭的格局,使倉儲業的利潤率下降。
倉庫總體面積是多了,但符合要求的少了,這就是中國倉儲業的現實。
二、物流總費用中,倉儲費用所佔比例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是對物流業的推動,還是制約?
我們可以來看兩組數字,一組是中外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在10~20年中,美國、德國、日本的運輸費及管理費與GDP的比率基本上不變,變化大的是保管費即倉儲費與GDP比率的下降。也就是說,物流成本下降的主要空間在降低倉儲費用,減少庫存,加快周轉。而中國,運輸費、保管費及管理費與GDP的比率基本不變,既說明了中國物流的粗放運行,更說明中國物流業發展沒有抓住關鍵。
第二組數據是中國倉儲費用的構成。2005年,中國物流總成本為3.38萬億元,其中保管費為10632億元,比2004年增長18.4%,占整個物流總費用的31.4%,在10632億元保管費中,利息費2902億元,倉儲費2808億元,貨物損耗費622億元,配送、包裝、流通加工費2150億元,保險費111億元。這一組數字中,一般倉儲費用過大,而加工增值部分過小,原有的倉儲業剛開始向現代物流的多功能一體化運作轉軌。
在2005年物流業增加值中,78%來自運輸,來自倉儲的只佔4.36%,說明倉儲業的效益比較差。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減少庫存,加快貨物周轉速度,是中國物流發展下一步的主攻目標。
三、政府應該給倉儲業的發展什麼政策?
政策是為了創造一種環境,是為了鼓勵某種發展,而反對某種發展,政策往往帶有指導性。在物流業的發展中,運輸與倉儲必不可少,是物流業的物質基礎,但物流業又不可能去代替運輸業與倉儲業,大家都有質的規定性,男人與女人都是人,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必須嚴格區分男人與女人。
第一,倉庫作為一個企業是物流運作主體,作為場地又是物流運作載體。倉儲企業可以有三種方向選擇,一是倉儲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二是保持倉儲企業的性質,但必須加以改造、提升,三是變成物流企業或生產與流通企業的配送中心。
第二,倉儲業是早已存在的一個行業,對倉儲企業的有關政策也是明朗的,現在的問題是原有倉儲企業在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過渡中,要給予必要的鼓勵政策。這里涉及到市場准入、土地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等。比如總公司統一上稅與抵扣,為工業配套用的配送中心、中轉庫應視為工業用地,推行以倉庫為抵押的倉單質押等等。
第三要重視現有倉庫資源的整合,包括改造。這樣做,對國家有利,對企業有利,省投資也省土地,但要有政策,特別是製造企業在物流外包後,倉庫沒有用,有的倉庫面積不少,裝備也可以,閑置是一種極大浪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今年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
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要有政府推動,要有企業強
09-05-22 | 添加評論
◆◆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
0
anhongyan123456
近年來,因物流市場供需變化,我國的倉儲業正在向倉儲社會化、倉儲產業化、倉儲標准化、倉儲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擁有先進管理理念的物流企業,開始注重對整體供應鏈進行管理,積極發展與客戶的長期合作關系,通過提供各種增值服務來參與客戶的供應鏈管理,降低客戶的成本,從而也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2004年倉儲業發展趨勢
2004年,倉儲業將會隨著物流行業的整體發展而進一步提升。預計第三方倉儲需求將會增大,倉儲現代化更進一步加快,各企業更注重核心競爭力的打造,物流園區也將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1、基於倉儲平台的增值服務迅速發展。更多的企業開始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出發,積極發展基於倉儲的各項增值業務,創新適合本企業的業務模式。這必將使2004年倉儲行業快速發展。
2、第三方倉儲需求增大。2004年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藉助第三方倉儲來減少資本的投入,提高服務水平。從長期來看,第三方倉儲因有眾多的優點,而會成為市場主體。
3、倉儲管理現代化步伐加大。眾多的倉儲企業逐漸加大現代化改造的步伐。包括兩方面:其一,加大對倉庫的硬體投入。這包括庫房建設和改造、購置新型貨架、托盤、數碼自動識別系統和分揀、加工、包裝等新型物流設備,大幅度提升現有倉儲自動化水平和物流運作效率,增加物流服務功能。其二,加大對倉庫的軟體投入,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實現倉儲管理、商品銷售、開單結算、配送運輸、信息查詢、客戶管理、貨物跟蹤查詢等功能,為客戶提供更為方便、可靠、快捷的物流服務。
4、物流園區的發展更加合理規范。國家對物流園區發展的總體指導性將加強,2004年有望出台的國家物流發展規劃,對物流園區整體的健康發展將產生有利影響。
總之,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將成為我國社會化倉儲行業主要的生存狀態,靜態的、單一功能的倉庫將逐步向貨物流轉中心或綜合物流企業轉變。
(節選自《物流中國與采購網》)
09-05-22 | 添加評論
◆◆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
0
程靜怡
倉儲業是專為他人儲藏、保管貨物的商業營業活動,是現代化大生產和國際、國內商品貨物的流轉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到目前為止,倉儲業者的作用有輸送、保管、配送、理貨,發展的趨勢是連接起銷售。將貨主與物流中心兩者結合在一起的介面.
一、中國的倉庫是多了還是少了?
1995年,內貿部召開儲運工作會,我代表部在會上做了一個主報告,題目叫《為儲運業的社會化、現代化而奮斗》,當時提到商業、物資、糧食系統的倉庫面積為1.8億平方米,冷庫容量380萬噸,鐵路專用線800多條,大小船隻3100艘,貨用汽車15萬輛,各種儲運機械2500台(套)。後來在1995年至1998年完成的《跨世紀中國流通發展戰略》的國家級課題中,專門對倉儲業作了研究,里邊有個數字講到商業、糧食、供銷社、物資、外貿五個系統的倉庫面積為3億平方米,鐵路系統為1126萬平方米。講到物資系統由於倉庫落後,一年要損失25億元人民幣。2005年國家進行經濟普查,全國倉儲業有了一個新的數量概念。2004年,全國共有倉儲企業10177個,就業人員為39.9萬人,倉儲業資產總額為2578億元,負債為1791.4億元,所有者權益為786.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97億元,利潤總額23.6億元。從總體分析,倉儲企業平均規模偏小,倉儲業經濟效益偏低,倉儲業資產負債率在各行業中最高。但全國有多少倉庫,這些倉庫的現狀是什麼,還是不清楚。
從總體看,我國倉庫量很大,形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短缺經濟,為了保證生產的連續性,必須大庫存,大庫存必然有大倉庫。一方面庫房很多,2005年,倉庫的基本建設投資達到356億元。第一,原有的倉庫非常陳舊、落後,已不適應現代庫存的要求;第二,大量製造企業的倉庫無法得到整合重組。在這種情況下,外資進入啟動了中國的物流地產,比如美國的普洛斯。農民也看到了倉儲業的前景,以租代征進行新建倉庫的投入。所以在倉儲業界形成了激烈競爭的格局,使倉儲業的利潤率下降。
倉庫總體面積是多了,但符合要求的少了,這就是中國倉儲業的現實。
二、物流總費用中,倉儲費用所佔比例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是對物流業的推動,還是制約?
我們可以來看兩組數字,一組是中外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在10~20年中,美國、德國、日本的運輸費及管理費與GDP的比率基本上不變,變化大的是保管費即倉儲費與GDP比率的下降。也就是說,物流成本下降的主要空間在降低倉儲費用,減少庫存,加快周轉。而中國,運輸費、保管費及管理費與GDP的比率基本不變,既說明了中國物流的粗放運行,更說明中國物流業發展沒有抓住關鍵。
第二組數據是中國倉儲費用的構成。2005年,中國物流總成本為3.38萬億元,其中保管費為10632億元,比2004年增長18.4%,占整個物流總費用的31.4%,在10632億元保管費中,利息費2902億元,倉儲費2808億元,貨物損耗費622億元,配送、包裝、流通加工費2150億元,保險費111億元。這一組數字中,一般倉儲費用過大,而加工增值部分過小,原有的倉儲業剛開始向現代物流的多功能一體化運作轉軌。
在2005年物流業增加值中,78%來自運輸,來自倉儲的只佔4.36%,說明倉儲業的效益比較差。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減少庫存,加快貨物周轉速度,是中國物流發展下一步的主攻目標。
三、政府應該給倉儲業的發展什麼政策?
政策是為了創造一種環境,是為了鼓勵某種發展,而反對某種發展,政策往往帶有指導性。在物流業的發展中,運輸與倉儲必不可少,是物流業的物質基礎,但物流業又不可能去代替運輸業與倉儲業,大家都有質的規定性,男人與女人都是人,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必須嚴格區分男人與女人。
第一,倉庫作為一個企業是物流運作主體,作為場地又是物流運作載體。倉儲企業可以有三種方向選擇,一是倉儲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二是保持倉儲企業的性質,但必須加以改造、提升,三是變成物流企業或生產與流通企業的配送中心。
第二,倉儲業是早已存在的一個行業,對倉儲企業的有關政策也是明朗的,現在的問題是原有倉儲企業在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過渡中,要給予必要的鼓勵政策。這里涉及到市場准入、土地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等。比如總公司統一上稅與抵扣,為工業配套用的配送中心、中轉庫應視為工業用地,推行以倉庫為抵押的倉單質押等等。
第三要重視現有倉庫資源的整合,包括改造。這樣做,對國家有利,對企業有利,省投資也省土地,但要有政策,特別是製造企業在物流外包後,倉庫沒有用,有的倉庫面積不少,裝備也可以,閑置是一種極大浪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今年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
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要有政府推動,要有企業強
㈣ 物流歷史之三:古代的倉儲是如何形成的
在中國古代,天災往往難以避免,在與自然災害斗爭的長期實踐中,古人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救災制度。而倉儲也應運而生。倉儲就是物流的支點,沒有倉儲就沒有物流。
說倉儲啊,得先從古代的一個成語說起,叫做「美輪美奐」。好多人都該說了,這個詞不太恰當啊,美輪美奐該是形容建築的吧?確實,美輪美奐最早就是形容建築的,這個故事出於《禮記》。《禮記》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晉文子修了一個大宅子,修完了之後,邀請晉國大夫張老去看,當時張老就這樣形容:「美哉輪焉,美哉奐矣。」 給大家科普一下,這里的輪,其實考據下來就是谷倉的意思,因為都是圓的嘛。那為什麼,晉文子要修谷倉?其實,在那個時候,大夫的家,國君的城以及天子的都()它都是城,只是大城、小城之分,每一個城裡它必須有谷倉,沒有谷倉他就不叫城。那為什麼古人要建這個倉呢?
古代的倉儲,它有兩個大用處,第一個就是備戰,第二個叫做備荒。我們今天可以詳細的了解一下倉儲在戰爭中的作用。
凡是打仗,都必須要有糧食。古語講的好,「兵馬未行,糧草先行」,糧草不僅要有運輸,而且還要有糧倉來進行貯存,貯存不了糧草仗就沒法打,所以這就體現了修倉儲的重要性。經考古發掘,在敦煌往西一百多公里,有一個巨大的漢倉城遺址,就是當年戰時用來儲糧的。 歷史上還有一個另外的成語也很好玩。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跟宋國發生矛盾了,他要打宋國,但是宋國好膽識,人家說:我有糧,我不怕。那楚莊王就說:那好啊,我就把你圍起來,看誰耗得過誰!結果三個月耗下來之後,宋國都城裡的糧食給耗光了,人們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就是拿死人的骨頭當柴燒),這樣宋國的子民受不了了,所以最後,宋國的一個大夫,就趁著黑夜墜城而出,偷偷到了楚莊王的帳篷里,就說「我們可以投降,但是得請你們後退三十里,給我們留下一點面子,然後我們就簽投降書。」楚莊王答應了,於是楚宋兩國就簽署了一個協議,上書雲:「爾無虞我,我無詐爾」,後來這句話就演化成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爾虞我詐。
還有一說,項羽跟劉邦打仗,長期在成皋一代對峙,劉邦確實打不過項羽,打一仗敗一仗,最後連自己的父親和妻子都被抓去了,那最終,為什麼號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會敗給劉邦這個無賴混混呢?就是因為蕭何,他幫助著劉邦建了很多的谷倉,源源不斷的把糧食從漢中運到前線,而項羽的糧道,項羽的糧倉,卻被劉邦命人燒毀了,看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會知道勝負的關鍵取決於糧倉的好壞。
曹操跟袁紹有一場大戰,史稱官渡之戰。袁紹兵多將廣,曹操兵微將寡,強弱之勢立判,但是為什麼曹操取得了勝利呢?也是因為他聽了謀士許攸之計偷襲了烏巢,烏巢是袁紹的糧倉,袁軍手中無糧,心裡就慌,最後袁紹只能撤了。後來諸葛亮六齣祁山,實際上是因為他的運糧,他必須運到一個中轉點,去建谷倉,這就是為什麼街亭不能失,因為街亭是一個糧食中轉點,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漢武帝為什麼要出征呢匈虜?就是因為他的倉里糧食太多,他才可以去想著擴建疆土。
成成相因,糧倉的用處,其實不光是為了打仗,它還對國內人民生活,以及整個國家的治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倉儲對於戰爭其實是必需品,與戰爭的勝負息息相關。
㈤ 倉儲的歷史作用
首先,明確倉儲的含義:
「倉」 即倉庫,為存放、保管、儲存物品的建築物和場地的總稱,可以是房屋建築、洞穴、大型容器或特定的場地等,具有存放和保護物品的功能。
「儲」 即儲存、儲備,表示收存以備使用,具有收存、保管、交付使用的意思。
倉儲就是指:通過倉庫對商品與物品的儲存與保管。
其次,了解倉儲和社會生產力的關系——只有社會生產力得到大力發展,物資才會有富餘,對待富餘的財富才能夠進行積累與保管,她體現了一種有社會生產力發展導致的社會進步。
再次,富餘的物資財富,也是確保社會、國家、統治穩定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倉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㈥ 現代倉庫的發展歷史
人類究竟從何時開始,有了「時間」的概念? 人類的遠祖最早從天明天暗知道時間的流逝。大約六千年前,「時鍾」第一次登上人類歷史的舞台:日晷在巴比倫王國誕生了。古人使用日晷,根據太陽影子的長短和方位變化掌握時間。距今四千年前,漏刻問世,使人們不分晝夜均可知道時間。而鍾表的出現,則是十三世紀中葉以後的事。
一二七O年前後在義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帶出現的早期機械式時鍾,以秤錘作動力,每一小時鳴響附帶的鍾,自動報時。一三三六年,第一座公共時鍾被安裝於米蘭一教堂內,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時鍾傳至歐洲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教堂紛紛建起鍾塔。
不久,發條技術發明了,時鍾的體積大為縮小。一五一O年,德國的鎖匠首次制出了懷表。當年,鍾表的製作似乎僅限於鎖匠的副業,直到後來,對鍾表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鍾表技藝也日益復雜,才出現了專業的鍾表匠。
一八O六年,拿破崙之妻、皇後J.約琵芬為王妃特製的一塊手錶,是目前知道的關於手錶的最早記錄。這是一塊注重裝飾、被製成手鐲狀的手錶。當時,男人世界裡鳳行的是作為身分、地位象徵的懷表,手錶則被視作是女性的飾物。
一八八五年,德國海軍向瑞士的鍾表商定製大量手錶,手錶的實用性獲得世人的肯定,逐漸普及開來。
本世紀初。ROLEX(勞力士)的前身——WILSDORF&DAVIS公司推出銀制紳士表和淑女表,大獲成功,帶動了各家鍾表廠商競相研製開發手錶。當年就以懷表技藝聞名世界的瑞士,在手錶製作方面也一馬當先,ROLEX在一九二六年就開發出完全防水型的手錶「ROLEX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將自動上發條的手錶「OYSTER PERPETUAL」推向市場。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製的精密航空鍾與美國飛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飛渡大西洋,名聲大振。一九二九年,推出帶秒錶功能的手錶「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礎上開發出飛行用精密手錶「CHRONOMETER」。
六十年代末,機械手錶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錶公司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塊石英電子手錶,日誤差縮小到零點二秒以內。一九七二年,美國的漢密爾頓公司發明了數字顯示手錶,馬達和齒輪從手錶中消失了。
手錶製造業新技術層出不窮,機械手錶卻並未壽終正寢,產量雖然大減,製造技藝卻得以保存。特別是瑞士的鍾表廠家,在石英手錶獨占鰲頭的今日,仍對機械手錶情有獨鍾,堅持生產高檔機械手錶,並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
製表技術之所以停滯不前,要歸因於12世紀金人入侵,蘇頌出色的古鍾被毀,結果,傳統製表學問輾轉失傳。此外,蒙古人入主中土後,僅讓占星術繼續發展,以保國運,其餘所有有關計量時間的學問,都一概漠視。
最早一批從歐洲傳到中國的時鍾,是由耶穌會教士引入的,他們以傳揚基督信仰,建立天國為志,早於16世紀中葉就來到中國了。他們迅即了解到,可以藉著傳揚西方累積的科學知識來達到宣教目的。他們成功掌握了帝王的口味,在其後的兩個世紀中,介紹了很多天文學家、醫生、畫家和製表匠到朝廷來。
第一個洋鍾是在1582年運入中國的,並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獻給總督陳瑞。
1601年利瑪竇(Matteo Rici)神父到中國,得到萬曆皇帝款待。利氏進貢了一座有驅動墜的鐵鍾,它每小時發聲四次;鍾身置於木櫃內,櫃身刻有龍飾,以鷹嘴指示用漢字寫成的時間刻字。
洋鍾大受歡迎,並不是因為中國人對於時間精確與否極其關注(以當時的技術也根本未能做到非常精確),而是因為鍾表新奇鮮見,遂一時成為天子和朝廷中人爭相談論的東西。
1912年以前,中國人仍以「更」(兩小時)來劃分一天的時間,而每更分為100個時段,每段一分鍾;西歷則每天分為24小時,共96個刻鍾,每刻鍾15分鍾。可見兩者並無相關之處。
17世紀以後,耶穌會教士開始起用中國工匠造鍾。利瑪竇神父本人,就連同兩位本地工匠造了一個銅鍾,可以每隔兩小時(一更)報時一次。
1630年,來華二十二年的耶穌會神父阿爾瓦羅·塞梅多(Alvaro Semedo)說:「中國人極欣賞西洋的機械技術。他們懂得造桌鍾。假使他們的工資跟西洋的匠師一樣高,他們可以做得更精巧。」由此可見,天才無經濟支持,也無用武之地。
中國宮廷的造鍾坊是乾隆年間(1736-1795)建立的。監督的沙林(Chaler)神父,轄下有差不多一百名奴僕。
接近1810年的時候,有幾份報告提到當時在廣東省售賣時鍾的西方商人,說他們慘淡經營,原因是要面對來自本地產品的競爭——它們可以以低一半的價錢出售啊。
到了18世紀,清廷所見的鍾,無不手工精巧,而且鑲嵌了華麗耀目的寶石黃金,都是西方使節爭相敬贈,以取悅天子的。為了出奇制勝,獻上的表更益發珍貴。於是,更多具代表性的造洋鍾技術得以在中國流傳,廣為人知。
1811年,法國駐北京的領使寫信給拿破崙,他說:「現在到華的外國使節,都手持奉獻,上貢成應盡之禮,然因漢人對於藝術美感的機械作品,未能欣賞,每多隻將之堆放在宮中倉庫。我國正動干戈,所獻之禮,宜由陛下工房之所出,設計輕巧,方便使吏攜帶。
鍾表貿易一向給駐扎在廣東省的海軍將領壟斷,然而因大量貨品充斥湧入,不久,此門生意也變得甚難經營。
1824年,寶威(Bovet)兄弟從瑞士到廣東經商,復興了鍾表業。當時,寶威的手錶是在納沙泰爾(Neuchatel)的弗勒里耶(Fleurier)生產;時至今日,這些地方仍然是製表的中心。
1840年,寶威兄弟率先為自己的產品採用了中國的商標名稱,叫做「寶嘩」或「播威」,都是從「寶威」字音譯而來的。直至20世紀之初,這牌子仍然深受歡迎。
同時,中國人也開始輸入歐洲的游絲發條,然後以合理的價錢,生產日常使用的表。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歐洲,反從亞洲,特別是香港,輸入很多製表用的石英。
總括而言,中國人最初對入口的洋鍾是不感興趣的。第一,因為東西方計算時間的方法不同;第二是中國人不像洋人般要求時間精確;最後,因為交通和氣候因素不利精細的機件操作。洋鍾吸引之處則於在精巧的設計,美觀和名貴的裝飾,中國宮廷視這種貴重的禮品如珠寶首飾,或是一些自己會動的小玩意。
㈦ 最早倉庫起源是什麼
《詩經·小雅》有「乃求千斯倉」句,可知倉庫建築源遠流長
大約在5000多年前,母系氏族的原始社會里就出現了「窖穴庫」、「倉廩」。那時,「倉」是指專門用來儲藏穀物的地方。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遺址 可以看到倉庫的雛形。西漢時建立的「常平倉」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由國家經營的倉庫
㈧ 中百倉儲的歷史沿革
自97年以來,公司借鑒國外商業發展道路,大力拓展連鎖經營模式,至今已開辦5000--12000平方米倉儲式大賣場60家,500--2000平方米便民超市400餘家,主要經營食品、日用百貨、家用電器、文體用品、服裝鞋帽等大類商品,突出了放心肉、放心魚、放心米、放心油、無公害蔬菜的經營。
公司不斷強化流通現代化建設,投資9000餘萬元,建立了集團商務計算機管理系統,實現了超市連鎖經營網點電腦聯網和數據實時傳輸,同時公司在武漢東西湖台商投資區和武漢陽邏開發區興建華中地區最大的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和農產品加工配送基地,並利用自身商業網點多、物流配送及時等有利條件,積極發展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業務,大力開發自有品牌,精心構建商品供應鏈,支撐中百連鎖超市的快速發展。
2004年,公司被國家商務部列為重點扶持的全國20家大型流通企業之一。2005年,中百倉儲進軍重慶,公司連鎖經營實現跨省發展。面對中國加入WTO的機遇和挑戰,公司將繼續實施倉儲超市與便民超市並舉的發展戰略,逐步形成以連鎖經營為基礎,多元化、多業態、跨地區的大型連鎖集團。
2005年4月25日,武漢市中百連鎖倉儲超市有限公司與國際獨立雜貨商聯盟(IGA)主席Haggai博士簽訂協議,中百倉儲正式加入IGA,搭乘上全球采購直通車。2006年,涉足定位於高端消費群的高級超市和農村鄉鎮消費群的農家店。
㈨ 梳理中國倉儲制度的發展歷史及其影響。
中國倉儲制度的發展歷史及其影響具體如下:
一、古代倉儲的發展
1、官辦倉儲
農業是中國古代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因所處災害多發的地理環境和國防安全需要,我國很早就有了倉儲制度,一直可以上溯到夏商時代。周朝以後,官辦倉儲進一步發展,功能逐步明確,相應出現了不同的稱謂,對倉儲的管理歷朝歷代也設立了相應的管理人員制度。
2、常平倉
漢朝耿壽昌提出了「常平倉」的方法,是國家以財政補貼的形式,通過增、減谷價來達到目的。從漢朝開始,「常平倉」作為政府調控糧價、儲備糧食的重要手段,歷代沿襲,並不斷改。如魏晉南北朝時晉武帝泰始四年,「乃立常平倉,豐則糴,儉則糶,以利百姓」。
3、義倉
義倉,是最早直接以備荒救災為主要目的的糧食儲備倉。初見於隋朝,平日積糧,在災年通過賑濟、借貸等方式救濟災民。據統計,從唐太宗到文宗,用義倉中的糧食對災民賑濟多達102次,可見唐朝義倉在救災中的重要作用。
4、惠民倉
廣惠倉創於宋嘉佑二年(1057年),是宋朝特有的救濟性倉儲。倉儲糧源來源於本州縣沒官絕戶田地上的租入,用於賑濟本州縣內老幼貧疾而不能自存者,如果有餘可及其他地區。
5、民辦倉儲
民辦倉儲是以民間自主、自願為主要特點的積儲方式,更多的作為官辦倉儲的補充。清朝的義倉和社倉平行,依照就近、就便以利救賑的原則,社倉設在鄉村,義倉設在市鎮,多由民間出資,掌管於地方紳士之手。
二、影響意義
國倉儲建設的完善,與各朝有識之士的重視是分不開的。春秋戰國時期,自然災害連連,西周以後,史籍記錄了很多,水、旱、地震、蝗、疫、霜、雹之災。倉儲的目的是既備災又備戰。
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屬性,古代倉儲制度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一些官吏巧取豪奪,中飽私囊,或管理慵怠,以至災時無法有效施行救災,直至喪失民心,最終不能長久。
從歷史的發展看,倉儲制度一直處於動態的演變過程,倉儲的種類不斷增多,功能不斷細化,相互補充,覆蓋了城鄉廣大地區,在救災備荒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對現代的啟示
1、要分級設置救災物資儲備庫。救災的要求是在災害發生後,最短時間內把救災物資運送到第一線,這就要求我們要探索靈活的儲存方式——分級設置。
2、救災物資儲備要覆蓋鄉村。在農村地區,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避災工程」建設,選擇一些公共設施作為救災物資儲備點,儲備災民急需的生活用品。
3、要調動民間力量參與救災倉儲建設,鼓勵民間儲備糧食。
4、擴大中央儲備糧食規模,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5、建立高效率的國家儲備糧食調控機制。
(9)倉儲歷史擴展閱讀
倉儲是指通過倉庫對物資進行儲存、保管以及倉庫相關儲存活動的總稱。倉儲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物流活動的重要支柱。
在中國古代,天災往往難以避免,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老百姓不僅不能安居樂業,還得餓肚子,嚴重的會引發動盪在與自然災害斗爭的長期實踐中,古人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救災制度。為了為了防止發生天災而導致飢荒的悲劇發生,因此中國古代便逐漸建立起糧食的倉儲制度。
戰略性糧食儲備,是戰爭年代克敵制勝、和平年代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從秦始皇創立大規模官營倉儲制度,到朱元璋靠「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奪取天下,再到十餘年前那場「誰來養活中國」的爭論。這一制度對中國的發展穩定起到了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㈩ 倉儲活動的我國倉儲活動的發展歷史
倉儲業是指從事倉儲活動的經營企業總稱,倉儲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我國的倉儲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倉儲業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的倉儲業已有了較大的規模,且形成了各種專業化的門類齊全的倉儲分工,在數量上已完全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在服務質量和效益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縱觀中國倉儲活動的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古代倉儲業:中國古代商業倉庫是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擴大的。「邸店」可以說是商業倉庫的最初形式,它即具有商品寄存性質,又具有旅店性質。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和商品交換的不斷擴大,專門儲存商品的「塌房」從「邸店」中分離出來,成為帶有企業性質的商業倉庫。
(2)近代倉儲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活動范圍的擴大,中國近代商業倉庫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世紀的商業倉庫叫做「堆棧」,既指堆存和保管物品的場地和設備。堆棧業初期的業務只限於堆存貨物,物品的所有權屬於寄存人。隨著堆棧業務的擴大,服務對象的增加,解放前的堆棧業已經具有碼頭堆棧、鐵路堆棧、保管堆棧、廠號堆棧、金融堆棧和海關堆棧等專業劃分。近代堆棧業的顯著特點是建立起明確的業務種類、經營范圍、責任業務、倉租、進出手續等。
(3)社會主義倉儲業:新中國成立以後接管並改造了舊中國留下來的倉庫,當時採取對口接管改造的政策,如鐵路、港口倉庫由交通運輸部門接管;物資部門倉庫由全國物資清理委員會接管;私營庫由商業部門對口接管改造;外商倉庫按經營的性質,分別由港務、外貿、商業等有關部門接管收買。1962年,國家物資儲運局(後改為物資儲運總公司)成立,1984年,國家物資儲運總公司在各地設有14個直屬儲運公司,下屬76個倉庫,主要承擔國家掌握的機動物資、國務院各部門中轉物資以及其它物資的儲運任務,再加上各地物資局下屬的儲運公司以及倉庫,在全國逐步形成了一個物資儲運網。在這一階段,無論倉庫建築、裝備、還是裝卸搬運設施,都比舊中國商業倉庫有了較大的發展。
(4)現代化倉儲業:中國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倉庫一直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即,倉庫中大量的裝卸、搬運、堆碼、計量等作業都是由人工來完成的,因此,倉庫不僅佔用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特別在一些危險品倉庫,還極易發生中毒等事故。為迅速改變這種落後狀況,政府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力氣,首先重視舊式倉庫的改造工作,按照現代倉儲作業要求,改建舊式倉庫,增加設備的投入,配備各種裝卸、搬運、堆碼等設備,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倉儲作業化的機械水平;另一方面,新建了一批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現代化倉庫。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造自動化倉庫,並普遍採用電子計算機輔助倉庫管理,使中國倉儲業進入了自動化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