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常識
Ⅰ 歷史小知識是
答:中國古代史各時期知識點總匯商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商周青銅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文字:甲骨文→金文春秋戰國 耕作方式:刀耕火種→春秋戰國開始使用鐵犁牛耕春秋晚期人工冶煉鐵器儒家誕生:孔子創立(仁、禮、《論語》);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萬物之源、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法家:韓非(法治、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百家爭鳴:中國封建文化的基礎和源頭,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戰國時期出現指南針(「司南」)
Ⅱ 求優秀的歷史小知識
我國最早的石拱橋建於河南洛陽。中國 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史活》 前言中指出:「我國最早的石拱橋— 旅人橋建於洛陽。」據《河南府志》 記載:洛陽七里澗橋也稱旅人橋,在 晉代京師建春門東七里的七里澗上。 始建於晉太康三年 (282年)十一月, 至次年四月建成,日用工7.5萬人, 距今已有1700多年
年號的起源和命名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志。「紀元」亦稱建元,是紀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概稱XX帝的XX年。王號紀年比年號紀年方便一些。彼時,承襲王位者,也只採用王號紀年,不建年號,如周惠王元年。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帝王們出於政治的需要,便逐漸改變了紀年的方式。我國歷史上正式改元是從漢武帝開始。正式建立「年號」作為制度傳襲下來,則在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年號實行後,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號」,即稱為改元,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為止。辛亥革命後,所用的民國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跡。
我國歷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曆等等。但也有很少數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三個字年號是從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國」開始的。之後的還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個字的年號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則天稱帝後採用的「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還有六字年號,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天賜禮盛國慶」等。
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復篩選,采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因此歷史上歷代年號的採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復現象,如用「建武」作年號的有7個;「建興」有11個;「太平」做年號的達9個之多;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這些年號就分別各有6個皇帝使用過。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重復。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
溥儀生於1906年,是光緒皇帝之侄,醇親王載灃之子。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在相隔一天的時間內先後死去。不滿3歲的溥儀繼承帝位,次年改年號為「宣統」,由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革命巨浪席捲全國。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儀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從此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鰲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乾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裡,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慾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Ⅲ 歷史小常識
1、我國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在1247年時就已經發現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比歐洲人發現時還早了400年。
2、歷史上最不稱職的父親就是宋徽宗,他也是子女最多的皇帝,他的兒子和女兒很多都被劫持到金國當了奴隸。
3、宋朝的童貫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封王的宦官,據說童貫雖然是宦官,但是有鬍子,創造了中華醫學史上的奇跡。
4、據野史記載,宋高宗趙構正准備和妃子做不可描述的事情時,金人剛好追殺而至,然後就直接被嚇得從此不舉了。
5、大家都知道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詞人,但是很少人知道李清照其實和秦檜的老婆王氏是表姐妹的關系。
Ⅳ 學歷史的小知識
其實無論學什麼首先都要有恆心,如果要學好的話還應該培養興趣。至於歷史,首先自己要感興趣,然後靠理解去記憶,不能簡單的去死記硬背。還有就是多花點時間!
Ⅳ 歷史小知識
我也不知道什麼是你所謂的歷史小知識...這個事以前我整理的一部分資料,看看有用嗎
影響中國八大事件
1、夏啟奪權
這位公子是歷史上第一個公開背叛禪讓制度的傢伙,當然鑒於他的私生子身份我們也不必追究他不孝的責任。但是顯然「家天下」是由這位公子開創的,即使不是後無來者,也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從此以後,中國的風水便一家一家的流到了××戰爭太子被炸死為止。同時我們也要感謝伯益為了家天下的出現作出的巨大犧牲。
2、商鞅變法
直到民國之前我們還在修改他的制度,造就了秦漢雄風和唐宋盛事的制度由此人首創。如果那個時候有知識產權什麼的,這個傢伙用自己名字申請各專利,我們太爺爺之前所有人都得被稱為:商人。不過變法是要代價的,要付出代價就得有人倒霉,總不能秦君倒霉把?只好把你商鞅拉去分屍了,誰叫你是直接責任人?
3、孫子寫書
孫武的厲害就不用說了,敢殺老闆二奶那都是小事,唐朝的時候連皇帝都封他當官,得了個「武聖」的名號。雖然後來出於思想統治需要,「武聖」名號給了關羽,可是誰都知道,這第二任武聖也是得讀他的書才敢帶兵打仗的。相比歐洲,到19世紀了,克勞塞維茨才寫出一本《戰爭論》,而且水平還比孫武差了不少,時間晚了1000年。從孫武寫了《孫子兵法》後,歷代無不以此作為武學考試基礎,戰爭藝術達於極致。
4、百家爭鳴
老子、孔子、墨子這群人都嘩啦嘩啦跑出來吵個天翻地覆,還四處找國家領導給自己拉票。自己吵還嫌不夠還要招收學生一起吵,那個時候的中國不但政治混亂,連思想界也是硝煙彌漫。最後,隨著秦始皇一統江山,各位學者們也永遠的閉上了嘴。但是直到今天,我們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想法,都能在當年那群老傢伙的言論思想中找到根源。
5、韓非子進宮
如果這老兒隱居山林,中國現在或許不會是這樣。厚黑學的大師,帶著他那幾車竹簡跑去忽悠嬴政,居然忽悠上了,一把風頭出的無人能及,秦始皇甚至願意為他燒了天下其他所有書,他看儒生不順眼,秦始皇就開動大軍為他殺人,好好的千古一帝被他當槍使。這還是輕的。此次以後中國的官僚都成了他的徒子徒孫,法家成了官場第一秘笈,可謂「官家聖典」。
6、秦始皇稱帝
這個人對統一的偏執達到了極致,文字、度量衡、道路……各個方面都來了個清一色。隨後這種偏執也傳給了所有中國人,於是大家都覺得:統一才是正常的。從此之後,除了那個黑臉殺豬的張翼德,再沒人自稱什麼齊人、燕人。
7、劉邦稱帝
說奇特是因為這傢伙當年是平民出生,據說還是個游手好閑好吃懶做的傢伙。可惜老天選人往往是瞎了眼的,偏偏選了這么一個傢伙做皇帝,這傢伙還選了個不怎麼吉利的代號:漢(旱)。不過旱也好澇也罷,這家人總算帶著中國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氣,終於在內斗外打贏了野蠻民族,讓被他統治的那群人的後代至今還在自稱:漢族。
8、隋唐盛事
中國四大明君: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清聖祖。隋唐就佔了三個,而隋唐那幾十年間更是出了兩個。那個時候中國大氣到不知道自己大氣,開放到不認為自己開放。當歷史過去那麼久,那時的學生日本反而來打劫老師,隋唐的威力才被我們察覺。漢族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稱呼,而唐人是世界對我們的稱呼。世界文明的中心,即使現在的美國也不敢自居的地位在那個時候被我們獲得了。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歌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王朝至此完。
Ⅵ 介紹一點歷史常識
(1)干支紀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的合稱,以十干與十二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歷,六十年後周而復始。
(2)齋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溢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查法:由公元查甲子:先在左上角找出要查的公元年份的干、百位數,再在這直行下面找出要查的公元年份的十位數,在十位數的這一橫行同右上角要查的公元年份的個位數相交的一點,就是這一公元年份的甲子(粗黑線以上是天干以下各格是地支)。
例如要查公元424年的干支:先在左上角第二直行找出4(百位),然後在這一行下面的第一橫行里找出2(十位),由這一行同右欄第五行4(個位)相交的一點,即為干支;甲(黑線以上)、子(黑線以下)。
由甲子查公元將上法倒轉即可。
Ⅶ 歷史常識與歷史知識
知識是書上學的
常識是約定俗成的
相互交織又有區別
Ⅷ 問個歷史小常識
首先~歷史無罪…中國也是大國,也欺凌過弱小國家,你現在對那些國家的後代有愧疚么?顯然沒有吧?輸了就是輸了~戰爭的失敗可不論對手是誰,只有成功和失敗兩個道路而已,如今的日本和德國義大利可不同~日本至今被美國控制,而且政局混亂(有些國家製造混亂利用混亂才能控制它),至於日本人想拉攏韓國純屬無稽之談,他們的民族特性決定了他們不服輸的精神和極高的民族危機感,他們恨美國,同時對其他國家——中國韓國等極端蔑視…日本製造的20世紀經濟奇跡…其實就是美國人一手扶植的…也許,他們等待一個屬於他們的民族英雄拯救他們…
想多了解日本,可以看看山岡庄八寫的《德川家康》。這本書基本描寫了所有所有日本人的性格特點和民族特質!
至於二戰日本是怎麼被打敗的,當時扔不扔原子彈只是幫美國省去了幾個月戰爭而已…大局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