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歷史真相
潘仁美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其原型是潘美,潘美的歷史真相是: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雁門關之捷,潘美封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改忠武軍節度使,進封韓國公。雍熙三年,宋兵三路北伐遼朝,潘美為雲、應、朔等州行營都部署,率西路軍出雁門,所向克捷。
不久,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受詔撤軍,並護送寰、朔、雲、應等四州百姓隨軍內遷。在護送邊民內遷途中,潘美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陷敵被俘而死。
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明年,復檢校太師。知真定府,未幾,改都部署、判並州。加同平章事,數月卒,年六十七。
潘美的故事: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進入皇宮,後宮嬪妃迎接跪拜,宮人還抱著兩個小孩子來參拜,趙匡胤詢問得知這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紀王和蘄王。
趙匡胤回頭對部將說:「這還留著干什麼?」左右就將兩個孩子提走,只有潘美在趙匡胤身後用手掐著宮殿的柱子,低頭不說話。趙匡胤說:「你認為不可以這樣嗎?」
潘美回答說:「臣怎麼敢認為不可以,但是這在道理上不安心。」趙匡胤即刻命令將兩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賜予潘美,潘美將他收養為兒子,趙匡胤此後也不再過問。
❷ 西路軍女戰士蒙難記屬於社會問題式報告文學作品嗎
屬於社會問題式報告文學作品。《西路軍女戰士蒙難記》是2001年6月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漢河。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之後,以四方面軍為主體的西路軍兩萬一千餘人在河西走廊慘遭失敗,近兩千名紅軍女戰士幾乎全部落入西北軍閥馬步芳之手。這些盡摧殘和蹂躪的堅強女性,忍辱含冤,備受折磨;在以後的幾十年歷史風雨中,又長期蒙受不白之冤,大部分人默默地活到了今天。
作者簡介
董漢河,1945年生於山東淄博,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理事,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甘肅社會科學》主編。
著有長篇報告文學《西路軍沉浮錄》、《西路軍戰俘紀實》、電影《紅流》電視劇《營救》及小說、散文百餘篇,學術論著六十餘篇(部)。
❸ 皖南事變真相是怎麼樣的
皖南事變是國共矛盾集中爆發的體現,但是果脯乾的確實不怎麼漂亮。果脯現存台灣的資料以及報告一如既往的大義凜然、官樣文章,跟事實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查詢資料的時候要求進行一定的判別,然而他們估計忘記了他們敗退台灣後,當時電報沒燒完現在還有很多留在第二歷史檔案館。比如有人提到了第三戰區的報告,上面提到政委劉少奇逃跑:民國30年(1941)1月,國軍認為新四軍於安徽省茂林一帶集結,企圖向東控制京滬杭(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帶。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調集國軍第四十師、第四十四師、第五十二師、第六十三師、第七十九師等5個師,以違抗中央移防命令為由,向新四軍發動攻擊。戰斗從1月5日持續至12日,國軍殲滅新四軍,俘虜軍長葉挺、政治部主任黃凌波等約2萬人,政委劉少奇逃脫,副軍長項英、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被擊斃。國軍傷亡僅2千餘人,新四軍屍體與傷患達萬餘人。
❹ 《西路軍生死檔案》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西路軍》(馮亞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z-l6HDLU_Jd7O2kjwttT4g
書名:西路軍
作者:馮亞光
豆瓣評分:7.3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5
頁數:416
內容簡介:
《西路軍2:生死檔案(最新勘定)》是一部用鮮血與生命記錄下來的真實檔案。紅軍西路軍經歷了空前絕後的艱苦鏖戰而最終慘烈失敗。兩萬一千餘名將士,在敵人的大肆暴虐下,僅有少部分生還。《西路軍2:生死檔案(最新勘定)》以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記錄了那段不忍卒讀的歷史。這是《西路軍》三部曲的第二部。
❺ 歷史上真實的潘仁美
潘仁美在歷史上為潘美, 潘美(925—991),字仲詢,大名(今河北大名東北)人,宋初名將。
初事周世宗柴榮,補供奉官,高平之戰後,遷西上標門副使。潘美與趙匡胤素厚,後擁立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頗受重,因功累遷防禦使。
開寶三年(970),潘美為賀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率十州兵攻南漢。9月,圍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聞南漢援軍將至,佯退20里,以奇兵於南鄉(今賀縣南信都)設伏,大敗南漢援軍萬余,遂克賀州。繼而轉兵攻韶州(今廣東韶關),以強弓勁弩破南漢軍象陣,擊敗其主力10餘萬,克韶州。四年二月,率軍與南漢軍6萬對峙於廣州城北馬逕,遣軍夜焚其營,乘火急攻,俘斬萬計,繼趨廣州滅南漢。授山南東道節度使。
七年,任升州西南面行營都監,與行營馬步軍戰桌都部署曹彬率軍由江陵順江而下攻南唐。八年正月,宋軍進抵秦淮河,舟楫未備,率部涉水搶渡,會大軍擊江寧(今南京)城下的10餘萬南唐水陸軍,殺獲甚眾,後與諸軍加緊攻城,十一月破城,滅南唐,以功擢宣徽北院使。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隨宋太宗伐北漢。北漢主降,他又隨宋太宗北伐遼朝,兵敗而回。
潘美南征北戰,在北宋統一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平興國四年八月,潘美任河東三交口都部署,駐守西北邊防,以御遼朝。以雁門之捷封代國公。
雍熙三年(986),宋兵3路北伐遼朝,潘美為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州)等州行營都部署,楊業副之,率西路軍出雁門,連克寰(今山西朔州東)、朔及雲、應(今大同、應縣)等州。七月,契丹軍主力反擊,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也受詔撤軍,並掩護雲、應、朔等州之民內徙。在撤軍過程中,潘美與監軍王侁等不納楊業建策,並強令其出戰,置之必敗之地,又違約不予接應,致使楊業全軍覆沒,被俘身亡。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事 ,數月後死。
❻ 潘仁美歷史的真相
潘仁美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其原型是潘美,潘美的歷史真相如下: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雁門關之捷,潘美封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改忠武軍節度使,進封韓國公。雍熙三年,宋兵三路北伐遼朝,潘美為雲、應、朔等州行營都部署,率西路軍出雁門,所向克捷。
不久,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受詔撤軍,並護送寰、朔、雲、應等四州百姓隨軍內遷。在護送邊民內遷途中,潘美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陷敵被俘而死。
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明年,復檢校太師。知真定府,未幾,改都部署、判並州。加同平章事,數月卒,年六十七。
潘美的故事: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進入皇宮,後宮嬪妃迎接跪拜,宮人還抱著兩個小孩子來參拜,趙匡胤詢問得知這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紀王和蘄王。
趙匡胤回頭對部將說:「這還留著干什麼?」左右就將兩個孩子提走,只有潘美在趙匡胤身後用手掐著宮殿的柱子,低頭不說話。趙匡胤說:「你認為不可以這樣嗎?」
潘美回答說:「臣怎麼敢認為不可以,但是這在道理上不安心。」趙匡胤即刻命令將兩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賜予潘美,潘美將他收養為兒子,趙匡胤此後也不再過問。
❼ 誰能普及一下紅軍西征的事
紅軍西路軍的失敗 1934年末,在國民黨百萬大軍的圍剿壓迫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路紅軍被迫離開苦心經營的蘇區根據地,相繼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漫漫長征。全國紅軍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從江西蘇區西征北上的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一路是從湘贛蘇區北上的紅二方面軍;一路是從鄂豫皖蘇區北上的紅四方面軍;還有一路是紅四方面軍的25軍,作為偏師從鄂豫皖蘇區出發單獨北上。在差不多整整2年時間里,各路長征紅軍穿梭強敵,倦旅奔襲,披荊浴血,無日不戰,其間幾度分合,兄弟鬩牆,二涉雪山,三過草地,萬里征塵,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艱難困苦,其所為之英勇豪邁,均可至人類超越自身極限之峰巔。 1935年9月,紅25軍首先到達陝北蘇區,與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師,勝利完成長征。1個月後,毛澤東、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第二個結束長征。又過了1年,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輾轉萬里,也到達了陝北。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3大方面軍勝利會師,全國規模的紅軍長征終於結束。 然而,此時的形勢依然十分危急。蔣介石見全國紅軍都集中到了陝北,立即調集大批國民黨中央軍入陝,配合當地的東北軍和西北軍,准備發起「通渭會戰」,乘紅軍立足未穩,一舉將共產黨和紅軍圍殲在陝北狹小的地域里。當時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都很同情紅軍,但又不能違抗蔣介石的命令,只好一面盡量拖延時間,一面速通情報給中共中央,要紅軍速做定奪。為了求生存,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意紅軍向黃河以西的寧夏和甘肅方向發展,力爭打通與當時被蘇聯所控制的新疆之間的「國際交通線」,得到蘇聯援助的大批武器彈葯,再殺回河東。為此,中央軍委制定了「寧夏戰役計劃」,決定由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主力和彭德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一部組成西征部隊,在10月下旬執行打過河西的作戰計劃。 1936年10月21日,在蔣介石的嚴令下,各路國民黨軍隊向紅軍發起攻擊,蔣介石親自飛到西安督戰。當時紅四方面軍第30軍已控制了黃河岸邊的靖遠渡口,正在抓緊時間造船准備搶渡。國民黨中央軍集中了3個軍的兵力,在飛機的配合下,由南向北推進,與紅四方面軍的後衛部隊4軍、5軍和31軍發生激戰。國民黨軍在火力上佔有很大優勢,而戰場上又到處是光禿禿的黃土坡,無險可守。紅四方面軍部隊長征方息,彈葯缺乏,武器也很差,雖拚死奮戰,付出巨大犧牲,但仍然抵擋不住國民黨軍的進攻,被迫步步後退。 危急關頭,10月24日夜,李先念率紅30軍由靖遠偷渡黃河成功,經過戰斗,打垮了對岸的國民黨軍,佔領了渡河橋頭堡。紅軍立即在河上架設了浮橋,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及前敵指揮部於27日渡過黃河,後續的紅9軍也於28日渡河成功。按照原定計劃,紅四方面軍的4軍、5軍和31軍應相繼在靖遠渡河,而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一部在打退南線國民黨軍的進攻後,應於中衛渡口西渡黃河。然而國民黨軍的推進速度太快,29日就追至靖遠渡口。看守渡口的紅5軍抵擋不住,只好倉促渡河。國民黨軍的飛機迅即炸斷了渡河浮橋,渡口亦被佔領。未來得及渡河的紅4軍和31軍獨對強敵,只好退向打拉池一帶,與彭德懷的紅一方面軍會合。 此時,紅軍如要繼續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只有擊退國民黨軍隊,重新控制黃河渡口,打通與河西部隊的聯系。可這時彭德懷卻不能統一指揮部隊,原因是紅四方面軍的最高領導人張國燾想保存實力,不想讓紅4軍和31軍與強大的國民黨軍拼消耗。彭德懷既指揮不動紅四方面軍,而紅一方面軍的力量又太單薄,阻擋不住國民黨軍的進攻。結果國民黨軍快速推進,相繼佔領靖遠、打拉池和中衛等黃河渡口,截斷了寧夏通道,過河的紅四方面軍主力與河東紅軍的聯系也被隔斷。至此,「寧夏戰役計劃」已無法實行。 11月8日,毛澤東及中央軍委電令彭德懷、朱德和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退回陝北,再圖發展。而已過黃河的紅四方面軍3個軍則組成紅軍西路軍,在河西建立根據地,單獨執行打通「國際交通線」的任務。於是,河西紅軍開始了悲壯的浴血西征。 渡過河西的紅軍為3個軍,其中9軍和30軍是紅四方面軍的主力部隊,5軍則為原來的紅一方面軍部隊。11月10日,西路軍正式組成,成立了軍政委員會,最高領導為軍政委員會主席、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任西路軍總指揮。下轄紅5軍,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有3000餘人,槍1000餘支,平均每槍5發子彈;紅9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有6500餘人,槍2500支,平均每槍15發子彈;紅30軍,軍長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有7000人,槍3200支,平均每槍25發子彈。此外,還有騎兵師、婦女獨立團及機關人員,全軍總數為21800餘人。可以看出,西路軍的武器只能裝備全軍一半人馬,彈葯更是缺乏,此次遠征前途多難。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一手創建了鄂豫皖蘇區和紅四方面軍。在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後,他指揮紅軍進行了許多次重大戰役,作戰風格以狠、勇、纏著稱,令國民黨軍非常頭疼。蔣介石當年對這個學生並沒放在眼裡,不料日後竟成了心腹大患。蔣介石出了10萬大洋買徐向前的人頭,價碼和毛澤東、朱德的一樣。陳昌浩則是留蘇學生,當年著名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中的一個。此人年輕氣盛,作戰勇猛,因緊跟中央路線而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政委,成為紅四方面軍中僅次於張國燾之下的人物。 西路軍渡過黃河後,即向一條山方向殺去,將擋路的青海軍閥馬步青的部隊殺了個落花流水,前鋒直向西進。初戰勝利,紅軍上下充滿了樂觀情緒,認為馬家軍不過如此。其實,大錯特錯了。馬家軍是指青海和寧夏軍閥馬步芳、馬步青和馬鴻逵的部隊,都是封建家族世襲統制的軍隊,其中馬步芳被稱為「青馬」,馬鴻逵則被稱為「寧馬」。西路軍所要作戰的對象正是馬步芳和馬步青的青馬。青馬部隊士兵主要來自甘、青兩省交界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撒拉族、東鄉族人。在上層統治階級利用宗教觀念蒙蔽驅使下,也由於歷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閡與仇殺,青馬士兵在對外族的征戰中表現了很強的內聚力和奮勇精神以及殘暴行為。青馬軍隊作起戰來極為兇悍頑強,擅長騎兵奔襲與白刃格鬥,經常殘殺俘虜,臭名遠揚。此次紅軍大舉西進,所過之處正是馬步芳的地盤,他惟恐紅軍會占著不走,急忙調集青馬軍隊主力步、騎共7萬餘人,大舉向紅軍殺來。 西路軍以紅30軍為先頭部隊出涼州,紅9軍出古浪,紅5軍斷後。因為地勢和人口稀少的原因,全軍成一字長蛇陣形,一個團與另一個團之間也隔著一天路程。11月15日,紅9軍佔領古浪城。古浪為河西走廊的要沖,南北兩面臨山,只有東西一條狹長的通路。紅9軍以2個師駐於古浪城外製高點,軍部及機關人員駐於城內。因為對馬家軍估計不足,紅軍的戰斗情緒鬆懈了下來。16日清晨,馬家軍以3個騎兵旅、2個步兵旅和4個民團兵力向古浪發起突襲。馬家軍騎兵在曠野戈壁上賓士迅速,閃電而至。9軍倉促迎戰,陷於被動之中。馬家軍武器雖比不上國民黨中央軍,但比紅軍可強多了,而且還有山炮助戰。城外紅軍很快被分隔開,許多人被壓縮進古浪城中。守衛南山的1個團部隊孤軍無援,在馬家軍的反復攻擊下幾乎全軍覆滅。馬家軍隨即向古浪城發動猛攻,古浪城牆殘破,多處有缺口,紅軍阻擊火力薄弱,終被馬家軍突破。馬家軍騎兵沖入城內,沿街道猛烈砍殺。城內有許多紅軍機關人員,並沒有槍,結果死傷慘重。9軍組織反擊部隊頑強苦戰,總算把馬家軍趕出城去。這時紅軍又犯了一個錯誤,竟出城進行追擊。不料馬家軍進退神速,騎兵很快殺回將出城紅軍截斷於曠野之上。經過苦戰,這些紅軍全部戰死。馬家軍又返回攻城,紅9軍官兵拚死守城,用木棍、大刀片、甚至磚頭瓦塊與敵血戰。危急關頭,城外的紅9軍1個師沖破馬家軍封鎖,向古浪接應而來。馬家軍見天色已晚,又不慣夜戰,便收兵而去。 古浪之戰,紅9軍損失2000多人,達全軍三分之一,特別是電台及技術人員損失很大,可以說元氣大傷。當日夜裡,紅9軍放棄古浪向永昌退去。許多紅軍重傷員無法帶走,只好留在古浪,並留書信希望馬家軍善待俘虜。第二天馬家軍進入古浪空城,第一件事就是把紅軍傷員全部殺光。 古浪一戰的失利,已暴露出西路軍面臨的困境。西路軍裝備低劣,人數又遠少於馬家軍,從作戰態勢上就處於下風。而馬家軍盤踞河西多年,地形熟悉,且多是騎兵作戰,機動迅速,戰鬥力甚至強於國民黨中央軍。河西地區人煙稀少,物產貧瘠,西路軍補充不易,糧彈缺乏,前途不容樂觀。 11月19日,中共中央電示西路軍,要求他們暫停西進,在永昌、山丹、涼州一線建立根據地。實際上這里地形狹窄,南北都是高山沙漠,村莊零落,居民回漢雜處,實不容易建立根據地。以徐向前為首,西路軍高級指揮員都對中央的這個命令很不理解。許多年以後,徐向前才弄明白,當時國民黨重兵雲集陝北,中共中央和紅軍主力的情況極為危急。中央此令意在擺出河東紅軍可能渡河向西與西路軍會合的假象,使國民黨分兵扼控黃河沿岸,陝北紅軍主力可借機向東或向南突圍。 從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西路軍苦苦堅守於永昌、山丹、涼州一線。馬步芳見紅軍在自己的地盤里停下不走了,不由大急,連日驅動馬家軍向西路軍發動進攻。紅軍以劣勢疲憊之師頑強抗擊馬家軍的攻擊,因彈葯不足只好用大刀、木棍拼搏。馬家軍騎兵眾多,忽來忽去,紅軍困守各個堡壘土圍,幾乎無日不戰,傷亡極大。一直打到12月初,西路軍已傷亡達6000餘人,馬家軍死傷也差不多,雙方打得筋疲力盡,戰斗漸漸停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突然發動「兵諫」,扣壓了在西安督戰剿共的蔣介石,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已有意發動第二次長征,率陝北的紅軍主力向南渡過黃河另尋根據地。西安事變的發生,真可以說是絕處逢生。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來前往西安,力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消息傳到永昌,西路軍將士一片歡騰。對面的馬家軍也有些傻了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停止了向紅軍的進攻。12月22日,中央來電令西路軍東返??要營救蔣介石。紅軍已和東北軍、西北軍訂立三位一體的聯盟,准備聯手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中央令西路軍東返,意在從西面牽制國民黨軍,以策應西安局勢。此時河西走廊已是寒冬天氣,西路軍缺乏補給,傷員病號又多,大軍行動非常不便。如果回頭向東,面對的將是國民黨軍和馬家軍主力,如果再向西走,則只有馬家軍的攔擊。就現時情況而言,向東不如繼續向西。然而中央下了命令,西路軍只有執行。正在大軍集合的時候,中央又來電,說西安事變已和平解決,蔣介石已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路軍仍執行向西打通新疆的任務。中共中央的意思還是希望西路軍能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因國共談判還沒有結果,萬一不行,中央也好有個依靠。 12月下旬,西路軍以5軍開路,9軍和指揮部居中,30軍斷後,頂風冒雪向西開進。1937年1月1日,紅5軍攻佔高台縣城。這一帶糧食較多,西路軍停下來進行短期休整。如果紅軍繼續向西走,馬步芳是樂得讓他們快點離開的。可紅軍一停下來,他又急了,立即調動2萬部隊圍攻過來。1月5日,西路軍指揮部各機關和紅9軍在甘州(今張掖市)西南的甘浚堡遭到馬家軍騎兵突襲,結果部隊被打散,損失200餘人及大部分電台等通訊設備。此後西路軍各部隊聯系不便,嚴重影響了統一指揮。 1月16日,中央來電要求西路軍分兵向東。此時西路軍人困馬乏,損失嚴重,可說已到危急時刻,中央如何這樣要求呢?原來此時蔣介石已回到南京,將張學良扣押,國民黨大軍兵圍西安,局勢又緊張起來。中央又有了放棄陝北的打算,想讓西路軍東進配合。而馬步芳已看清了形勢,立即向蔣介石表示效忠,同時集中兵力開始猛攻西路軍。1月12日,馬家軍以一部兵力進攻紅9軍和30軍,主力則繞道向西圍住了高台。此時高台城內有軍長董振堂在內的紅5軍3000餘人,5軍政委黃超帶著5軍僅有的一部電台和部分兵力駐守臨澤,高台守軍遂與西路軍總部失去了聯系。馬家軍猛烈進攻高台,紅軍苦守數日,頑強擊退了馬家軍的一次次進攻,最後槍彈耗盡,開始展開肉搏。軍長董振堂一面指揮部隊戰斗,一面准備突圍。不料政委黃超派人送來一信,要求5軍死守高台。董振堂長嘆一聲,這個自寧都起義以來屢建戰功的紅軍著名戰將,已決心與高台共存亡。 1月20日,馬家軍再次向高台發動猛攻。紅軍用刺刀、磚瓦與敵拼搏,董振堂手提大刀親自登上城牆指揮部隊戰斗。馬家軍仗著兵力優勢一次次輪番進攻,終於攻進城內。紅軍戰士依託城內建築,逐街逐屋地與敵人展開巷戰,城內到處是驚心動魄的浴血拚搏。激戰至最後,軍長董振堂、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13師師長葉崇本壯烈犧牲,3000多紅軍戰士大部戰死,少數重傷被俘。馬家軍不但屠殺了全部俘虜,還殘忍地將董振堂和楊克明的頭顱割下,送到西寧去向馬步芳請功。幾十年後,董振堂的遺孀見到了當時拍下的首級照片,淚如泉涌。 西路軍總部開始並不知道高台被圍的消息,直到1月23日才得訊,急派唯一的騎兵師前去救援。路上遭遇優勢的馬家軍騎兵,經過一場血戰,紅軍騎兵大部傷亡,騎兵師長董俊彥和政委秦道賢也犧牲了。 高台既失,臨澤的紅5軍余部轉而向西路軍主力靠攏。不想路上又遭到馬家軍騎兵截殺,紅5軍損失數百人,輜重也大部丟失。幸好紅9軍政委陳海松帶一部人馬前來接應,經過苦戰,總算將5軍剩餘部隊救出。高台之戰後,西路軍實力大損,而馬家軍仍窮追不舍。陳昌浩、徐向前等西路軍領導決定全軍東返,趁實力仍在殺回河東。 1月28日,西路軍全軍集結到了倪家營子,還剩1萬多人,其中能戰斗的人員只有不到一半。這里是個小村落,稀稀拉拉地分布著幾十個土圍院落。馬家軍立即尾隨而至,開始發起進攻。每日清晨,馬家軍以土炮向倪家營子轟擊,然後密密麻麻的步兵發起沖鋒。紅軍子彈缺乏,只能以手榴彈阻擊一下,然後手持大刀、長矛、木棍等撲上去御敵於營壘之外。雙方反復廝殺,從曠野殺進土圍內,又從土圍內殺回曠野,一直到日落方息。這樣的戰斗持續了近10天,倪家營子內外鮮血已流成了河,很多紅軍女戰士和傷員也加入了拼殺,有的傷員為了不拖累部隊,握著手榴彈就撲進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 西路軍至此已是彈盡糧絕,傷員眾多,且又全無補充。而馬家軍有後方供給,源源不斷而來,攻勢一次比一次猛烈。西路軍再在倪家營子堅守下去,只有覆滅一途。這時中央又來電,要求西路軍就地堅持。因為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總算是停止了對陝北紅軍的圍剿,國共談判正在進行之中,將來要劃分防區,西路軍如能在河西堅持下去,則等於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 陳昌浩和徐向前覺得不能再坐等下去,便向中央發電請示行動並要求派紅4軍和31軍前來接應。2月17日,中央發了一封措辭嚴歷的電報給西路軍,批評他們不聽指揮並將之提到了政治上的高度。因為紅四方面軍在張國燾的領導下曾於1935年9月犯了南下分裂的錯誤,當時的主要領導人陳昌浩和徐向前也背了嚴重的政治包袱。這回中央如此電示,將過去的錯誤與眼下的行動聯系在了一起,二人頓感壓力沉重,無法動彈。 經過西路軍委員會開會討論,明擺著眼下是無法再堅持下去了,大多數人支持東返。2月21日,西路軍從倪家營子向東突圍,邊戰邊走。2月23日,西路軍到達西洞堡。這時馬家軍又追了上來,紅30軍88師在師長熊厚發的帶領下,猛烈出擊,將追敵1個團全部消滅,繳獲了相當多的武器彈葯和物資。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可陳昌浩此時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提出西路軍重返倪家營子,繼續建立甘北根據地。徐向前和各軍主要領導一齊反對這個建議,認為好不容易沖出來了,只能一鼓作氣殺回河東,絕沒有再入虎口的道理。然而陳昌浩原來曾反對過中央,這次為了表示回到正確的中央路線上來,不顧實際情況,只是機械地堅持要執行中央要求的就地堅守的命令。陳昌浩是軍政委員會主席,是西路軍最高領導,有最後決定之權,徐向前等人只好表示服從。 2月底,西路軍重返倪家營子,這里已是一片焦土,留在村裡的紅軍傷員全遭馬家軍殺害。馬家軍見紅軍返回,立即又圍上來發動進攻。紅軍缺糧少水,有限的彈葯很快又耗盡了,指戰員們再次掄起大刀與馬家軍展開血戰。馬家軍兵力源源而來,輪番圍攻,加以炮火轟擊,紅軍有耗無補,傷亡慘重。 此時陳昌浩也知大勢已去,急電中央請求增援。毛澤東得知西路軍的慘況後心急如焚,西路軍部隊是紅四方面軍的主力,共產黨還要依靠著他們打天下呢!毛澤東急忙致電正與國民黨談判的周恩來,要他出面請求蔣介石下令讓馬步芳停止進攻西路軍。同時電令前方的彭德懷、劉伯承等將領,命立即抽調紅軍部隊組成援西軍,以劉伯承為司令員,克日西渡黃河以解西路軍之危。可是,蔣介石想消滅紅軍還來不及,怎麼會讓自己的部下停手呢?馬步芳更是純粹的地方軍閥,他不管是什麼軍,侵入他的地盤就是不行。而援西軍雖於2月27日組成,可渡河、造船、長途行軍都需要時間,起碼要1個月才能與西路軍會合,無論如何來不及了。 西路軍在倪家營子日夜血戰,犧牲消耗巨大,援軍又久盼不至,再也堅持不住了。3月5日,西路軍乘夜向祁連山突圍。馬步芳則嚴令馬家軍,務必將紅軍趕盡殺絕!3月8日,西路軍進至了臨澤以南的三條流溝地區,馬家軍尾隨而至,殘酷的戰斗又展開了。紅軍被馬家軍分隔包圍在三條低窪的古流水溝里,以大刀、木棍頑科瓷保?刻於家?惺藶砑揖?氖?蚊凸ァB砑揖?⑾趾?0軍人最多,也最能打,就重點向他們進攻。30軍將士與馬家軍苦苦纏斗,無數在雪山草地中都沒有倒下去的戰士,在這里倒下了。30軍政委李先念親自上陣指揮,而最勇的88師師長熊厚發則在混戰中被打斷了左臂。三條流溝里的血戰直持續到了3月11日夜裡,西路軍總部集合各部人馬互相接援,殺出重圍向祁連山口的梨園口退去。 雄偉的祁連山橫穿河西走廊,而梨園口則是進入山谷的一個關口。徐向前命紅9軍政委陳海松帶9軍余部1000餘人把守關口,掩護西路軍總部及傷員向山中轉移。馬家軍很快圍攻上來,陳海松帶領9軍將士沖出陣前,揮舞大刀奮勇御敵。馬家軍人多勢眾,騎兵部隊往來奔襲,輪番進攻。紅軍戰士筋疲力盡,仍苦戰不退,最後全部犧牲。陳海松,這位被朱德稱為「極有前途和希望」的紅軍將領也戰死沙場,年僅29歲。 9軍全部傷亡後,30軍又沖上來堵住敵軍。為了掩護總部和傷員轉移,30軍將士同樣血濺沙場,以無畏的奮勇精神殊死戰斗,在打光了全軍的2個主力團後,終於擊退了馬家軍。西路軍全軍陸續匯合到了祁連山中的康龍寺地區,而婦女獨立團則在轉移路上被馬家軍截斷,全部覆滅。3月12日夜,陳昌浩、徐向前再次向中央告急。中央回電要西路軍化整為零,輕裝突圍。 3月13日,馬家軍追至康龍寺,一場血戰後,雖然擊退了敵人,但紅30軍也終於垮掉了。至此,西路軍全軍已不到2000人,且大部為傷員病號,槍彈已盡,糧食斷絕,已無力再戰。3月14日,殘余部隊來到了一個叫石窩的地方,馬家軍又追了過來,李先念帶30軍剩餘部隊掩護全軍邊打邊撤,直至傍晚才擺脫追敵。當日夜,西路軍所余高級將領開了一個會,決定陳昌浩和徐向前脫離部隊回陝北向中央報告,西路軍余部則分散打游擊,突圍出去一個算一個。 3月16日夜,徐向前和陳昌浩在一個警衛排的護送下,悄然向東而去。餘下西路軍則分成數股,各自突圍。西路軍的河西遠征至此失敗,遺下了不盡的人間血恨。 徐向前、陳昌浩帶警衛排走出祁連山後,即分散行動。徐陳一路,走了幾日,投宿到一個湖北醫生家中,陳昌浩是湖北人,見到老鄉分外高興。第二天再要走時,陳昌浩提出太累,要休息幾天。徐向前是山西人,留下來有危險,便單獨上路。徐向前化裝成羊倌,一路謹小慎微,曉行夜宿,靠討飯為生,一直走過黃河,總算出了馬家軍的地盤。其後翻過六盤山進入平涼地區,在這里遇到了紅軍援西軍部隊,終於苦盡甘來。徐向前很快被護送回陝北,向中央和毛澤東報告了西路軍的血戰征程。日後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徐向前仍受重用,被任命為以紅四方面軍組成的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再往後,徐向前又指揮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山西老家,但病了一場,病好後卻沒回陝北,反而去了武漢,直到抗戰爆發後才回到延安。陳昌浩向中央寫了報告,檢討了在西路軍的指揮上及紅軍南下時所犯的錯誤。 在分散而行的西路軍部隊中,副總指揮王樹聲、紅9軍軍長孫玉清等人一路,結果遭遇馬家軍被打散。王樹聲靠討飯走回了陝北,日後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孫玉清則受傷被俘,堅貞不屈,被馬步芳殺害於西寧,年僅28歲。 李先念、李卓然等率最大的一股近千人的紅軍隊伍直向西行,沿路躲避馬家軍的搜查,餐冰飲雪,歷盡辛苦,終於走出祁連山。那個英勇善戰的88師師長熊厚發,因臂傷嚴重,不想拖累部隊,自願留下。後被馬家軍仍獲,押到西寧,殘忍地綁在炮口上,活活轟死了,年僅24歲。在甘肅西部,又遭遇馬家軍的圍攻。李先念率部隊且戰且走,在戈壁灘中頑強突圍,沿途很多人傷亡掉隊。直至1937年4月底,終於到達新疆,只剩420餘人。當時新疆軍閥盛世才正與蘇聯及共產國際結盟,對中共也比較友好,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陳雲親自將李先念等西路軍將士接到了迪化(今烏魯木齊)。日後李先念返回陝北,再起武裝,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之中。再後來,他當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 西路軍21800餘名將士中,力戰犧牲的超過了一半,被俘的有6000餘人。除了被馬家軍殘忍殺害的外,日後國共合作期間被中共中央陸續營救,加上流落民間通過各種途徑返回陝北的共約6000餘人。西路軍苦戰4個多月,以巨大的犧牲支援了河東紅軍的行動,功不可沒。 徐向前自河西兵敗後,一直想率部隊打回去,為犧牲的戰友們報仇。1949年,毛澤東和中央原本已有意讓他帶兵解放西北,可是這時徐向前卻病倒軍中,只好將這個使命交給了彭德懷。彭德懷率第一野戰軍挺進甘肅、青海,在蘭州戰役中痛殲馬家軍精銳,終於為西路軍的無數英魂一洗前仇。3,血沃祁連——紅軍西路軍的失敗 1934年末,在國民黨百萬大軍的圍剿壓迫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路紅軍被迫離開苦心經營的蘇區根據地,相繼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漫漫長征。全國紅軍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從江西蘇區西征北上的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一路是從湘贛蘇區北上的紅二方面軍;一路是從鄂豫皖蘇區北上的紅四方面軍;還有一路是紅四方面軍的25軍,作為偏師從鄂豫皖蘇區出發單獨北上。在差不多整整2年時間里,各路長征紅軍穿梭強敵,倦旅奔襲,披荊浴血,無日不戰,其間幾度分合,兄弟鬩牆,二涉雪山,三過草地,萬里征塵,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艱難困苦,其所為之英勇豪邁,均可至人類超越自身極限之峰巔。 1935年9月,紅25軍首先到達陝北蘇區,與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師,勝利完成長征。1個月後,毛澤東、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第二個結束長征。又過了1年,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輾轉萬里,也到達了陝北。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3大方面軍勝利會師,全國規模的紅軍長征終於結束。
❽ 紅軍長征經過甘肅的事件
於公元1935年9月初進入甘肅迭部縣境內為了扭轉張國燾錯誤對紅軍所造成的嚴重局面,以3個團的兵力扼守的天險臘子口,打通了北上抗日的大門。9月18日,抵達哈達鋪。遂決定向陝甘革命根據地進軍,並對部隊進行了整編,組成了由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全軍約7000餘人。陝甘支隊於9月27日抵達通渭縣西南的榜羅鎮。2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議,決定放棄原來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正式制定了"以陝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的戰略決策。隨後,部隊經通渭縣城,繼續北上,跨西蘭公路,越過六盤山,經隴東,翻梢山,於10月19日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與紅15軍團會師,並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公元1936年8月初,紅四方面軍進入甘肅境內,在岷縣二郎山殲滅魯大昌部2000餘人。接著發動了"岷(縣)洮(州)西(固)戰役",先後攻佔了漳縣、洮州(今臨潭)、渭源、通渭4縣。9月初,紅二方面軍進入甘肅,到達哈達鋪一帶,發動了成徽兩康戰役",解放了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數座縣城,佔領了西和、禮縣和陝西省鳳縣、略陽等縣的廣大鄉村。9月30日,紅四方面軍從岷縣、漳縣等地開始北上。10月9日,紅軍總部和紅四方面軍指揮部抵達會寧城,受到了為接應二、四方面軍而先期到達的一方面軍的熱烈歡迎。10日,兩軍在會寧召開了慶祝會師的盛大聯歡會。在隴南的紅二方面軍也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於 10月 22日抵達紅一方面軍1軍團指揮部所在地將台堡。
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靜寧、會寧地區勝利會師,大大增強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戰鬥力,標志著長期處於被分割狀態的紅軍主力開始匯聚在了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為以後的中國革命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國民黨政府軍繼續追擊堵截。 11月 21日,紅一、二、四方面軍密切配合,在環縣山城堡全殲胡宗南部232旅及234旅兩個團,以輝煌的勝利宣告了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紅25軍和紅一、 二、四方面軍長征在甘肅境內行程3500餘公里,佔領了10餘座縣城及30餘縣的部分鄉村,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甘肅人民中的影響,播下了革命火種,促進了甘肅人民的覺醒。公元1936年10月25日,紅四方面軍第5、9、30軍,在靖遠奉命渡黃河西征。11月8日,中共中央復電正式同意其西渡黃河進入河西走廊的部隊稱西路軍;並批准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軍政委員會主席兼政委陳昌浩、副主席兼總指揮徐向前。此後,2萬余名西路軍指戰員,在無糧草彈葯補充、自然環境惡劣等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一路血戰,開始了悲壯的歷程。河西走廊是軍閥馬步芳長期盤踞的重要基地。公元1931年後,馬步芳的新2軍和馬步青的騎5師,先後分駐河西走廊各縣。西路軍渡河後,馬步芳得蔣介石電令,任馬元海為總指揮,馬廷祥為副總指揮,率步騎兵l.6萬人日夜兼程向景泰進發,阻擊西路軍。西路軍首戰吳家川,擊潰馬祿第1旅和祁明山第3旅;再捷一條山,殲敵2000多人,擊斃副總指揮馬廷祥;打拉排一戰,又擊潰馬全義、馬呈祥兩個團,於11月15日進抵古浪。在古浪城下血戰3晝夜,雖殲敵2000餘人,但紅9軍亦傷亡慘重,軍參謀長陳伯稚等先後犧牲。遂於17日夜繞開古浪,進軍永昌縣城。12月21日,馬元海率重兵,並配以飛機、大炮向永昌縣城發起進攻。紅軍戰士英勇反擊,激戰3晝夜,殲敵2000餘人。爾後,主動撤離永昌城。永昌戰役之後,西路軍以5軍為前衛繼續西進。12月下旬,紅5軍從山丹出發,進軍臨澤、高台,紅9軍進抵沙河堡。30軍進抵臨澤縣倪家營子。西路軍從高台到倪家營子擺成百里長蛇陣。公元1937年元旦拂曉,紅5軍攻克高台。12日,馬步芳、馬步青集結4個旅、3個團及部分民團共約2萬餘人開始圍攻高台。紅5軍主力在城外抗擊數日後,被迫全部退守城內。20日,馬部集結所有的兵力及炮火發起猛攻,紅軍血戰一晝夜,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高台失陷。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等壯烈犧牲。守城紅軍3000餘名將士,除少數倖免外,全部血灑沙場。
高台失陷後,駐守臨澤的紅軍突出重圍,集結於倪家營子,很快又遭馬步芳等部重兵圍攻。紅軍苦戰月余,殲敵3800餘人。2月21日,西路軍突圍東返,在張掖西洞堡一帶,全殲馬家軍一個主力團。26日,西路軍重返倪家營子,復陷馬軍包圍之中,血戰7晝夜,3月5日,由倪家營子再次突圍。兩天後,在臨澤西南之三道柳溝惡戰5天,傷亡嚴重。在掩護部隊經梨園口向祁連山轉移中,紅9軍幾乎全部覆沒。3月14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祁連山中的石窩召開會議,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決定部隊分散行動,保存有生力量;陳昌浩、徐向前離開部隊東返陝北;有戰鬥力的人員編為左右兩個支隊打游擊。同時,成立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由李卓然負責政治領導,李先念負責軍事指揮。不久,西路軍右支隊因遭敵人的追擊包圍而潰散。左支隊在李先念率領下在祁連山中頑強奮戰,3月23日收到中共中央電令後向新疆轉移。部隊在冰天雪地中,經過月余的艱苦行程,。
❾ 紅軍為什麼要西征誰決定的
紅軍西征的決定是有重要軍旅決定的,所以他們的心中其實是個錯誤決定。導致了西征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