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地理志
A.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西晉:公元280年,全國人口有1616萬人。據《晉書.地理志上》北宋:公元1110年
(1)經濟:農業發展,生產技術提高,耕地面積擴大;市坊破界,商品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繁榮;政治:分裂走向統一集權加強,賦稅制度改革;民族融合,文化: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 (2)變化:家庭職能、觀念變化:生產職能轉向非生產職能,年輕人獨立意識增強。原因:經濟:工業革命推動;政治:代議制度確立發展;思想: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3)趨勢:90年代後鄉村人口規模出現了減少,城鎮人口增長勢頭強勁(城鎮人口比重增加或城鎮總人口增加)。原因: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的影響;經濟發展;西方思想觀念的影響等;國家政策的調整等。 (4)問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環境質量下降;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拉大;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高犯罪率等。解決: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實施計劃生育,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建立衛星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提高人口素質等,注意環保。 |
B. 宋史地理志中州後面又標注郡,如懷州 河內郡,這是什麼意思
州郡制指東漢末形成的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
州和郡,均為古代行政區。州基本沿襲九州之分,郡始於秦,完善於漢,數量變化較大。
C. 宋史必讀書目
1、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書於1951年初版,以後三次增訂。作者認為:王安石關於變法改制的全部構想,可以說都是合乎時勢之發展趨向,應乎民眾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駁自南宋以來所形成的對王安石的傳統成見,恢復王安石的本來面目,使一個政治改革家的本來風度和豐采,再現在讀者的面前。這是一本關於王安石的個人傳記,更是反映北宋熙豐改革史事的實錄。
本書作者鄧廣銘(1907-1998),字恭三,山東臨邑人,生前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2、鄧廣銘《岳飛傳》(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書是 在1944年的《岳飛》和1955年的《岳飛傳》基礎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書勾畫出了岳飛生活的時代輪廓,描繪了岳飛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豐采,思想和情操,並對這一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評價。該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傳記,是一部兩宋之際的政治史、軍事史,是一部兩宋之際的宋金戰爭史。
3、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社1998年
本書是「中國古代社會史」叢書之一種,利用大量文獻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考察了遼、宋、西夏、金時期社會生的方方面面,內容涵蓋飲食、服飾、居室、交通、婦女、婚姻、生育、喪葬、社會交誼、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體娛樂、醫療保健、稱謂、排行、避諱、押字、刺字紋身、休假、語言文字、家族、節日等,是目前本領域最為重要的專著。
本書作者朱瑞熙,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張邦煒,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復生、蔡崇榜,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4、白鋼全書主編、朱瑞熙分卷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書運用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紹宋代各項制度外,著重在闡述其運行機制和特點;同時,首次論述宋代的中央決策體制,探討中央決策機構和決策的依據,信息傳遞渠道,決策和政策貫徹執行的程序、方式,決策的特點與效應等。這是目前最為全面地闡述宋代國家制度史的著作。
5、漆俠《宋代經濟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書依據豐富的史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宋代農業生產、土地關系、手工業發展、國家專利制度、商業和城市經濟、對外貿易、貨幣及經濟思想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探索和論述,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
本書作者漆俠(1923-2002),山東巨野人,生前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河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D. <<漢書 地理志>>在中國歷史地理學上的價值謝謝
《漢書·地理志》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開頭引錄《禹貢》全文和《周禮·職方氏》的九州部分,中間以西漢的行政建置為綱,將山川、物產、古跡等各項地理資料分條附記於其中,末尾輯錄劉向的《域分》和朱贛的《風俗》,並記載了一些海外交通的情況。
這一結構充分地反映了班固對於「地理」的理解。他在《漢書·敘傳下》中稱:「自昔黃、唐,經略萬國,燮定東西,疆理南北;三代損益,降及秦、漢,革剗五等,制立郡縣,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就是說,他觀念中的「地理」雖然也包括了山川形勢,但更關心的是對它的「疆理」、「剖判」,亦即行政建置。因而他對《禹貢》給予充分的尊重,在《漢書·地理志》開頭將其全文照錄,並不是象我們今天這樣意識到《禹貢》對於地理學所具有的意義,而只是將其當作行政制度之一種,恰好在傳說中它曾實行於夏禹時代。同理,他將傳為周代行政制度的《職方氏》九州也一並照錄,而不辨析其來歷及真實與否。正因為如此,當歷史行進到秦漢時代,五等之封已經革剗,傳說中的九州也已成為過去,此時的「剖判」是通過郡縣。班固順應時變,在正文中將「地理」的綱領由《禹貢》、《職方氏》的九州一變而至於漢代的郡國,這不能不說具有開創之功。這份功勞本應該屬於太史公司馬遷的。
對「地理」的這種理解也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重實用、重功利,而輕視學理上的探討。《漢書·李尋傳》載傳主之言雲:「仰視天文,俯察地理,觀日月消息,侯星辰行伍,揆山川變動,參人民謠俗,以製法度,考禍福」。很明顯,當時人將地理當作一種應用之學。無論自然要素(山川變動)還是人文狀況(人民謠俗),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經世濟民(法度、禍福)。班固在敘述完西漢的行政建置和相應的地理資料之後,還將當時「猶未宣究」的劉向《域分》和朱贛《風俗》輯而論之,不能不說有其深意存焉。
這一觀念再滲透到地理學中,那便是形成一種很強烈的思維定勢,即輕自然而重人文。《漢書·地理志》而後,歷代正史修撰《地理志》形成一個傳統,但內容不過照著《漢書·地理志》亦步亦趨,有些簡單的甚至只有光禿禿的政區綱目,其它內容如山川、物產、古跡、水利等一概沒有。沈約在《宋書·州郡志》序中稱:「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文中直接將「地理」當作「政區」的同義語,這可以說是古代對於「地理」一詞最為極端的理解。
也正因為如此,地理學在我國傳統中一直被當作歷史學的附庸。一方面,以地理為標的的著作往往成為歷史著作中的專篇,如國史或地方誌中的《地理志》。另一方面,這樣的地理之學往往帶有歷史地理的性質。即便體例不受《地理志》影響,內容也往往不免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如《水經注》,它以水道為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地理學著作,但從內容看,它又是一部十足的歷史著作。——當然,它同時還是一部文學名著。
E.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歷代歷史地理名著
【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
1.《史記大宛列》(卷123)、《史記貨殖列傳》(卷129)
2.《漢書地理志》(卷28)、《漢書溝洫志》(卷29)
3.《後漢書郡國志》(卷19~23)
4.《晉書地理志》(卷14~15)
5.《宋書州郡志》(卷35~38)
6.《南齊書州郡志》(卷14~15)
7.《魏書地形志》(卷106)
8.《隋書地理志》(卷29~31)
9.《舊唐書地理志》(卷38~41)
10.《新唐書地理志》(卷37~43)
11.《舊五代史郡縣志》(卷150)
12.《新五代史職方考》(卷60)
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
14.《遼史地理志》(卷37~41)
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
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
17.《明史地理志》(卷40~46)
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
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
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
21.《通志地里略》
22.《文獻通考輿地考》(卷315~323)
【總志】
23.《禹貢》 《十三經註疏本》
24.《山海經》 郭璞注 畢沅校
25.《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
26.《穆天子傳》
27.《括地誌》 唐•李泰等
28.《元和郡縣圖志》 唐•李吉甫、賀次君
29.《元豐九域志》 宋•王存
30.《讀史方輿紀要》 清•顧祖禹
31.《大唐西域記》 唐•玄奘撰
32.《徐霞客游記》 明•徐弘祖
33.《禹貢錐指》 清•胡渭
34.《廣陽雜記》 清•劉獻廷
35.《廣志繹》 明•王士性
【城市類】
36.《三輔黃圖》 清•孫星衍,清•庄逵吉校定
37.《洛陽伽藍記》 北魏•楊炫之
38.《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
39.《夢粱錄》 南宋•吳自牧
40.《雍錄》 宋•程大昌
41.《武林舊事》 南宋•周密
42.《日下舊聞考》 清•於敏中
43.《析津府志輯佚》 元•熊夢祥
44.《唐兩京城坊考》 清•徐松
45.《北平錄》 明•失名
46.《故宮遺錄》 明•蕭洵
47.《宛署雜記》 明•沈榜
48.《舊京遺事》 明•史玄
49.《舊京瑣記》 清•夏仁虎
50.《藤陰雜記》 清•戴璐
51.《燕京歲時紀》 清•富察敦崇
52.《天咫偶聞》 清•震鈞
53.《宋平江城坊考》 王謇撰
【方誌】
54.《蠻書》 唐•樊綽
55.《吳地記》 唐•陸廣微
56.《華陽國志》 晉•常璩
57.《酌中志》 明•劉若愚
58.《龍沙紀略》 清•方式濟
59.《吳越春秋》 漢•趙曄
60.《寒山寺志》 葉昌熾
61.《龍江船廠志》 明•李昭祥
62.《吳郡志》 宋•范成大
63.《吳趨訪古錄》 清•姚承緒
64.《揚州圖經》 清•焦循,江藩
65.《至順鎮江志》 元•俞希魯
66.《百城煙水》 清•徐崧,張大純纂輯
67.《泰州舊事摭拾》 俞揚輯注
68.《吳門表隱》 清•顧震濤
69.《越絕書》 東漢•袁康,東漢•吳平輯錄
【域外】
70.《佛國記》 晉•法顯
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義凈原
72.《釋迦方誌》 唐•道宣
73.《瀛涯勝覽》 馮承鈞
74.《西遊錄》 元•耶律楚材
75.《異域志》 元•周致中
76.《島夷志略》 元•汪大淵
77.《真臘風土記》 元•周達觀
78.《長春真人西遊記》
79.《西洋番國志》 明•鞏珍
80.《西洋朝貢典錄》 明•黃省曾
81.《東西洋考》 明•張燮
82.《殊域周咨錄》 明•嚴從簡
83.《海國圖志》 清•魏源
84.《清朝柔遠記》 清•王之春
85.《海錄》 清•謝清高
86.《兩種海道針經》 向達
87.《職方外紀》 (意)艾儒略
88.《安南志略》 (越)黎崱
89.《漂海錄》 (韓)崔溥
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日)慧立彥悰
F. 宋朝史書
宋史 全 南宋北宋
http://guoxue..com/page/cbcecab7/index.html
宋史偶識3卷(明秀水項夢原) 明刊本
宋史記250卷(明王維儉) 北京圖書館藏抄本
宋史記凡例(明王維儉) 同治1年溪山書屋刊本
宋史稿170卷(清陳黃中) 未見傳本
宋史札記(清李慈銘)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35-949頁
宋史地理志考異1卷(近人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6冊據稿本
宋史藝文志補1卷(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八史經籍志本 金陵叢刻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叢書集成第11冊
宋史藝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閣書目有抄本16冊
宋史藝文志宋史新編藝文志歧異表(上海書報合作社編) 中國歷代藝文志本
宋史宰相表2卷(清趙曉榮) 見江蘇采輯書目
宋大臣年表2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
宋中興三公年表1卷(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藕香零拾刻永樂大典本
宋史方鎮年表1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北宋經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分5卷
南宋制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宋史孝宗紀補脫1卷(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脫文已見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進列傳傳注1卷( ) 黃氏逸書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9-273頁
宋史忠義傳王稟補傳(近人王國維) 學術叢編二集本 觀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1-269頁
廣倉學社叢書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勞格) 讀書雜識卷9-10
宋史翼40卷(清陸心源) 潛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479-934頁
宋史外國傳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50-963頁
宋史夏國傳集注14卷系表1卷(近人羅福萇撰今人羅福頤補)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藝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綴附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西夏志略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73-375頁
西夏紀(戴錫章)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375-697頁
西夏書事42卷(清吳廣成) 二十四史訂補第12-13冊民國印
G. 宋史南昌地理志的記載
南昌為西漢之名,取「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南昌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扼贛江、鄱陽湖要沖,居豫章平原腹地,東引吳越,西控荊楚,北接中原,南極粵閩,通江達海,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稱其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
H. 二十四史中含地理志的史書
1《漢書·地理志》班固
郡國戶口以元始二年(2)為准,郡國疆域以元延、綏和年間(前12~前7年)為斷,系兩個不同年代的混
合物。
2《續漢書·郡國志》司馬彪
永和五年(140),見河南尹下戶口說明。
3《晉書·地理志》房玄齡
太康三年(282)。
4《宋書·州郡志》沈約
大明八年(464)。
5《南齊書·州郡志》蕭子顯
永明(483~493)末年。
6《魏書·地形志》魏收武定年間(543~550)。
7《隋書·地理志》顏師古
大業五年(609)。
8《舊唐書·地理志》劉
兩個:貞觀十三年(639)、天寶十一年(752)。
9《新唐書·地理志》歐陽修
以天寶元年(742)為標准年,最晚的沿革敘至天年間。
10《舊五代史·郡縣志》薛居正(無)
該志上承唐代,只述五代地理沿革有變化之處,不全。
11《新五代史·職方考》歐陽修(無)
該志上承唐代,全面敘述五代268州的地理沿革,表格齊備。
12《宋史·地理志》脫脫
崇寧元年(1102)。
13《遼史·地理志》脫脫
上、中、西、南、東五京道系重熙十三年(1044)以後的制度,府州縣建置最晚的敘至清寧七年(1061)。
14《金史·地理志》脫脫
作為綱目的十九路為大定年間(1161~1189)制度,而州卻是泰和八年(1208)制度,泰和八年以後的用小字註明。
15《元史·地理志》宋濂
後至元三年(1337)。
16《明史·地理志》張廷玉
I. 我想研究一下宋史,請推薦一些有關宋朝的史書,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市民生活等等的都行
宋史偶識3卷(明秀水項夢原) 明刊本 宋史記250卷(明王維儉) 北京圖書館藏抄本 宋史記凡例(明王維儉) 同治1年溪山書屋刊本 宋史稿170卷(清陳黃中) 未見傳本 宋史札記(清李慈銘)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35-949頁 宋史地理志考異1卷(近人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6冊據稿本 宋史藝文志補1卷(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八史經籍志本 金陵叢刻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叢書集成第11冊 宋史藝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閣書目有抄本16冊 宋史藝文志宋史新編藝文志歧異表(上海書報合作社編) 中國歷代藝文志本 宋史宰相表2卷(清趙曉榮) 見江蘇采輯書目 宋大臣年表2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 宋中興三公年表1卷(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藕香零拾刻永樂大典本 宋史方鎮年表1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北宋經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分5卷 南宋制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宋史孝宗紀補脫1卷(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脫文已見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進列傳傳注1卷( ) 黃氏逸書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9-273頁 宋史忠義傳王稟補傳(近人王國維) 學術叢編二集本 觀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1-269頁 廣倉學社叢書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勞格) 讀書雜識卷9-10 宋史翼40卷(清陸心源) 潛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479-934頁 宋史外國傳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50-963頁 宋史夏國傳集注14卷系表1卷(近人羅福萇撰今人羅福頤補)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藝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綴附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西夏志略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73-375頁 西夏紀(戴錫章)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375-697頁 西夏書事42卷(清吳廣成) 二十四史訂補第12-13冊民國印
J. 寫宋史的好書有哪些
主要有下列幾種: 公元1346年(元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 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的成化本(朱英在廣州按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後來的版本大都以此為底本): 明嘉靖南京國子監本(南監本): 明萬曆北京國子監本(北監本);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 清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本(局本); 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百衲本(1958年縮印本個別卷帙有抽換)。由於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補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對校,修補和改正了某些錯字,是一個較好的版本。 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是以百衲本為工作本,同時吸收葉渭清《元槧宋史校記》和張元濟《宋史校勘記》稿本的成果,參校了殿本和局本,是目前較好的版本。但中華書局校點本中亦有不少錯誤,故百衲本仍不可廢。 編輯本段其他考訂著作 宋史偶識3卷(明秀水項夢原) 明刊本 宋史記250卷(明王維儉) 北京圖書館藏抄本 宋史記凡例(明王維儉) 同治1年溪山書屋刊本 宋史稿170卷(清陳黃中) 未見傳本 宋史札記(清李慈銘)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35-949頁 宋史地理志考異1卷(近人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6冊據稿本 宋史藝文志補1卷(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八史經籍志本 金陵叢刻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叢書集成第11冊 宋史藝文志(清朱文藻) 清吟閣書目有抄本16冊 宋史藝文志宋史新編藝文志歧異表(上海書報合作社編) 中國歷代藝文志本 宋史宰相表2卷(清趙曉榮) 見江蘇采輯書目 宋大臣年表2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 宋中興三公年表1卷(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藕香零拾刻永樂大典本 宋史方鎮年表1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北宋經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據稿本分5卷 南宋制撫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宋史孝宗紀補脫1卷(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脫文已見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進列傳傳注1卷( ) 黃氏逸書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9-273頁 宋史忠義傳王稟補傳(近人王國維) 學術叢編二集本 觀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61-269頁 廣倉學社叢書本 宋人世系考2卷(清勞格) 讀書雜識卷9-10 宋史翼40卷(清陸心源) 潛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479-934頁 宋史外國傳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7冊第950-963頁 宋史夏國傳集注14卷系表1卷(近人羅福萇撰今人羅福頤補) 1937年石印本 西夏藝文志1卷(近人王仁俊) 西夏文綴附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 西夏志略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273-375頁 西夏紀(戴錫章) 二十四史訂補第12冊第375-697頁 西夏書事42卷(清吳廣成) 二十四史訂補第12-13冊民國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