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馬歷史
1885年,英國吞並緬甸以後,侵略矛頭指向了雲南。英國以中緬邊界問題為借口,不斷派遣武裝人員、傳教士潛入阿佤山區,查看地形,繪制地圖,進行各種陰謀活動,甚至煽動佤族人民脫離祖國。1887年,設鎮邊直隸廳,轄孟連、西盟、瀾滄和滄源等地。民國時期,滄源、耿馬置設治局,鎮康、雙江、瀾滄(包括孟連和西盟)均改為縣。 阿佤山區是一個十分富庶的地方,英國早已垂涎班洪、班老一帶豐富的銀、鋁礦。1934年1月,英國公然武裝侵佔礦區,製造了有名的「班洪事件」。班洪、班老部落首領邀集周圍十多個部落,剽牛立盟,組織武裝,誓將英國侵略者趕出國門之外。景谷、瀾滄、緬寧(今臨翔區)、雙江、耿馬等地的漢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各族人民組成1 400多人的「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前來支援,打得侵略者狼狽不堪。但是國民黨政府屈服於英帝國主義的壓力,強迫遣散義勇軍,壓制佤族人民的反抗斗爭。1936年,以班洪為首的佤族17個部落王發出了《告祖國同胞書》,嚴正聲明阿佤山「自昔遠祖,世受中國撫綏,固守邊疆……我佧佤山數十萬戶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國之奴隸,即剩一槍一弩一銀一婦一孺,頭顱可碎,此心不渝……願斷頭顱,不願為英帝國牛馬,此志此情堅持到底」。佤族人民大義凜然的呼聲,得到舉國輿論的響應,終於挫敗了英帝國主義的強盜行徑。
『貳』 請問:佤族的歷史源流經歷了怎樣的遷徙歷程
佤族是居於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古老民族。據1990年統計佤族人口為35.19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騰沖、昌寧、景東、普洱等縣。其主要居住區位於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怒江山脈南段的舒展地帶。這里山嶺連綿,平壩極少,故稱為「阿佤山」,古稱「葫蘆國」(清朝《文獻通考·四裔考》)。西盟縣和滄源縣為佤族自治縣,孟連、雙江、耿馬為佤族與其他民族聯合組成的自治縣。
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大致可分為佤、勒佤和布饒三個方言。新中國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區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1957年用拉丁字母設計了一套完整的佤文字母方案,現正在推廣使用。
佤族自稱和各支系有聯系,主要有「佤」、「烏」、「勒佤」、「艾佤」、「阿卧」、「拉佤」、「佤奴姆」、「佤崩」、「阿佤萊」、「佤固德」、「阿佤」、「臘」、「究臘」、「貢臘」、「布饒」、「巴敖」、「布牢」等23種稱謂。這些稱謂,有些雖源於本民族自稱,但往往附加上些貶義性詞語,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大多數佤族人民的意願,經國務院批准,統稱為佤族。
佤族支系,根據本民族自稱、歷史傳說、氏族譜系,以及服飾文化等諸因素,可分為六至七個支系,它們是勒佤、布饒、佤、臘、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縣及阿佤山腹地;布饒人:其分布廣泛,主要居於瀾滄、雙江、耿馬、普洱等縣,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稱謂,可能屬古代「濮」人的直接後裔;佤:居住在永德、鎮康一帶;臘人:班老、班洪、龍誇、曼相一帶佤族自稱為臘或「究臘」;佤崩:又稱「阿佤萊」,他們原住在薩爾溫江以西,100多年前遷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發」(大理保山)時期與德昂族同屬一個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稱為「佤族德」,其祖先居住在緬甸、泰國時,與桑倒人同屬一個支系;恩人和宋人:又自稱為「貢恩」與「貢宋」,據說在景棟時,他們與瀾滄芒堆的布饒(魏氏與田氏)同屬一個支系,後來被撣族打敗了,分路出逃,他們的兩個祖先達恩與達宋留在景棟山區,故至今自稱為恩人和宋人。
阿佤山區的山脈走向自北向南逐漸低緩,境內主要的大山有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窩坎山、芒告山等,諸山構成了瀾滄江和薩爾溫江的分水嶺。這里山谷縱橫交錯,構成數十條大小河流,其中流入瀾滄江的較大河流有:勐董河、拉勐河、小黑江、黑河、南覽河和南壘河;流入薩爾溫江的河流有:南汀河、芒庫河、南滾河、南瑪河、庫杏河、南康河、南錫河和南卡江。
阿佤山屬亞熱帶地區,地勢復雜,海拔高低差別大,最高海拔2900米以上,最低為700米左右,因而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最高氣溫達40℃,最低到0℃,常年雨量為1500-3000毫米,其中80-95%的雨量降於5月下旬至10月底,這期間,人們稱之為雨季,其他月份為旱季。土壤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亞高山灌叢草甸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9個土類,12個亞類,28個土屬,44個土種。
佤族居住地區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野生亞洲象、孟加拉虎、金錢豹、長臂猿、灰葉猴、蜂猴、羚羊、蟒蛇、眼鏡蛇、巨蜥、孔雀、犀鳥、翡胸鸚鵡、白鷳、太陽鳥等上百種鳥獸。植物資源有70多科,150多屬,300多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20多種,澱粉植物15種,油料植物20多種,樹脂植物7種,糧食作物有237種秈稻和粳稻,以及上百種玉米和14種麥類,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生薑、辣椒、棉花、煙草等等和各種蔬菜,經濟林木有茶葉、紫膠樹、橡膠、油桐和水果等等。葯材、香料植物有胡椒、砂仁、草果等上百種。阿佤山區地下礦藏也極為豐富,這里的銀礦在明末清初就已開采,其中著名的茂隆銀礦,是石屏漢人吳尚賢從內地帶來一批漢族民眾與當地佤族聯合開採的,在當時不僅促進國家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加強了佤族人民與內地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叄』 臨滄市歷史名人
人名人物生平胡瑛臨滄市雲縣茂蘭大丙邊人,清光緒末年畢業於雲南優級師范學堂俸光順臨滄市,雲縣大寨忙蚌村人,傣族,肄業於西南聯大和昆明師范學院中文系魯光榮魯光榮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永德班卡街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承頭集資,聘請劍川趙文政等工匠建班卡文筆塔、青龍橋。蔣世芳蔣丗芳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施甸姚關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應永德紳士張文清之聘於勐板文曲教私塾。西襪里西襪里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耿馬人,傣族,木邦宣慰司女。她從小習藝練武,武藝超群,崇禎五年(1632)夫亡,庶子罕悶擺尚幼。罕華基罕華基是耿馬人,傣族,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耿馬宣撫司21世土司官,精通傣文、漢文。俸秀齋俸秀齋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城人,傣族,1915年保山省立中學畢業,加人雲南陸軍教導大隊,後調臨安縣第二混成部隊任少尉候差等職。刀自昌刀自昌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雙江勐庫人,傣族。1929年,在勐庫設立私塾,從事教育,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雙江縣第一個少數民族小學教師。何奇珍何奇珍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雙江大吉寨人,拉祜族。小學畢業後於1935年任基督教傳教士,後在戶東、大吉任小學教師。黃子雲黃子雲是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鳳翔鎮人,清光緒年間人省武備學堂,後轉完全科兩級師范,畢業後參加辛亥雲南光復起義。
『肆』 佤族的歷史事件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准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斗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斗爭受到抑制。但這場斗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伍』 緬北民族與中國歷史
在中國史書中關於緬甸最早的記載,我們叫它驃國,這是在魏晉時期,記載有驃國進貢,所以唐代宮廷音樂中有一部是驃國樂。但是在緬甸自己的編年史里,在此之前它還有很多王朝,問題是這些歷史都是後來追記的,那麼,這段歷史到底怎麼回事就不是很清楚。實際上早期的緬甸王朝,它的影響力主要還是集中在中部地區,對北部山區的影響相對有限。
緬北地區涉及中緬關系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事件是,東漢時期設立了永昌郡。永昌郡的設立對中國、緬甸和印度的交通及經濟文化的交流影響很大,它是西南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基地。
永昌郡具體在哪兒?學界尚有爭論。譚其驤先生主持的歷史地圖集把它定在保山金雞村,是根據傳說所定。方國瑜先生把它定在施甸,我覺得在位置上可能還是有點偏。近年考古普查說現在保山城漢營有蜀漢前後的遺址,這個遺址規模不大,發掘程度不高,但我認為可能就是永昌郡。
在東漢時期,歷史記載說在永昌做官可以「富及十世」,因為當地產瑪瑙,還有各種各樣的民族;根據上報的人口數字,永昌郡是全國第二大郡。
永昌郡人口為什麼這么多?前人的研究都認為,是因為此地與其他地方的統計口徑不同,南中(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幾個郡中最繁華的地方是滇池周圍,即當時的益州郡,而益州郡統計的人口數量不足永昌郡人口數量的10%,益州郡統計的可能是漢族人口,永昌郡的人口數字則包括了投附民族的人口。按照方國瑜先生的看法,現在緬北的很多地方是永昌郡管轄的,不過,這一說法現在還不是定論。
東方早報:中緬之間,在緬北地區更為確實的沖突關系發生在何時?
楊煜達:比較確定的,對這一帶進行管理的是南詔和大理。
8世紀中葉南詔建立,8世紀後期它突破了吐蕃對它的束縛,到和唐王朝結成同盟關系之後,也就是在國王異牟尋的時代,南詔有一個大擴張。《蠻書》有南詔遠征驃國的記載,說它向南打到了海邊。我認為這個時候南詔至少對這一帶有相對間接的控制,驃國,對南詔維持著某種朝貢關系。甚至不光是緬甸這一塊,包括泰國中南部一些小的王朝實際上也對南詔大理維持著某種朝貢關系。
到了南宋時,忽必烈為征服南宋,迂迴而行先打垮大理,在這里設置了雲南行省。之後蒙元帝國和緬甸王朝發生了沖突,導致中原王朝對緬甸的第一次大規模征服,這次征服使緬族建立的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被摧毀,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這之後,元朝在緬北地區,包括中緬邊境地區就建立若干個撣族和傣族的土司政權。
其後,明王朝完整地繼承了元朝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明初在這些地方設立了九個宣慰司,包括了泰國北部到緬甸中部、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這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是麓川政權的興起,麓川的核心地區就在現在的瑞麗,這個政權的興起導致了明王朝對它的三次大規模征伐,戰爭大多發生在現在的中緬邊境地區。
關於這次戰爭的原因,中國的史書講是因為麓川向內地擴張,緬甸史書則同時記錄了麓川政權向緬甸一側撣族土司地區的擴張。大規模的征伐肢解了麓川政權,其政治後果就是緬北和雲南邊境地區的傣族形成了若干個互不隸屬,相互之間有聯系又有爭斗的土司政權,這就導致在這樣一個過渡地帶一種分割的狀況,成為若干個大的政治勢力之間的一種過渡區域。
麓川政權實力很強大,明王朝將它肢解,分割成若干土司之後,它還幾次入侵緬甸的腹心地區。到16世紀中期,緬甸興起一支勢力,產生了兩位非常偉大的君主莽瑞體和莽應龍,他們統一了緬甸中部,建立了緬甸的東吁王朝。
莽瑞體和莽應龍是兩位君主在中文裡的名字,相應地,他們這支勢力在中國被稱為東吁宣慰司。這里就涉及一個政治制度史的問題,明朝設立這些宣慰司起什麼作用?明朝對於這些宣慰司的管理和內地的土司相比有無異同?
東吁王朝建立之後第一步要征服的是南部孟族的殘余勢力,就是南部沿海地區;在這之後就要處理北部的撣族土司。
我有一個比喻,緬甸的中部就是它的黃河流域,緬甸南部就是它的長江流域,統一了這兩個地區轉過來就一定要打「蒙古高原」——撣邦就是蒙古高原。因為一旦撣邦強大,從撣邦居高臨下沖入緬甸腹心地區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從緬甸王朝的角度來講,撣邦高原是勢在必爭的。
明朝和緬甸對這一地區的爭奪持續了半個世紀,一直在戰爭,但大部分時候中國軍隊並沒有出境,而是當地的土司在和緬甸打仗,只是當戰爭打到了今天的德宏州、保山市一帶,明王朝才發動了一個大規模的反擊,將它們打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在爭奪的過程中,緬北就基本形成一個穩定的局面,也形成了中緬之間大體穩定的國境線——比現在的國境線靠外一點,但不是太多。
邊境穩定下來之後形成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包括木邦、八莫、孟養這些土司,它們承認自己是明王朝的宣慰司,但實際控制它們的是緬甸;在中國境內的一些土司對緬甸有某種臣屬關系,但實際控制它們的是中國。就是說,中緬邊境既有涇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這就是我書中介紹的「花馬禮」形成的背景,也是明末清初中緬邊疆北部地區的歷史背景。
清朝「稀里糊塗」捲入了緬甸內戰
當時清朝把騷擾西雙版納一帶的人叫做「莽匪」,把騷擾孟定一帶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緬甸王朝;至於「莽匪」是哪一部分人,與木疏夷有什麼關系,實際上沒有搞清楚,清廷從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緬甸王朝。真正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這時戰爭已經打了幾年了。
東方早報:清初,中緬關系在這一地區是怎樣的情形?
楊煜達:清初吳三桂追擊永曆皇帝,率兵進入緬甸,緬甸把永曆皇帝交出來之後,兩個國家就沒有正常的政治往來,但是經濟交流非常頻繁,遠遠超過以前。
我們知道西南絲綢之路開通得很早,但是這條路上物流量實際上是不大的,因為交通條件十分困難,只有價值特別高的珠寶、絲綢等類商品才得以在這條道上流通。到了清初,這種貿易完全變化了,有大量雲南內地漢人到木邦等撣邦高原地區種棉花,又有客商將棉花帶回雲南。因為雲南本地不產棉花,棉花就變成中緬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產品,貿易量非常大。而內地大量的絲製品、銅鐵金屬和各種日用百貨也大量進入緬甸,可以說,雙方的經濟往來直接影響到了滇緬雙方人民的日常生活。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雍正時期有記載說,緬甸王朝誤聽謠言以為清王朝要收回木邦,於是就閉關不讓雲南內地人過去種棉花,然後雲南的棉花價格飛漲,老百姓就缺少衣料可買。可見,雙方的交流已經遠遠超過過去以奢侈品為主的貿易。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是,從明代開始,大批內地人來到這個地方開礦,主要是銀礦,當時比較著名的大礦有茂隆銀廠、波竜銀廠,後來英國人也在波竜銀廠大規模開采,這里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含銀鉛鋅礦。
我曾經對這里的銀產量做過估計,歐洲專門做冶金史的專家討論認為這個估計偏保守,依據他們的判斷這里的銀產量更大。這樣的白銀產量對中國的白銀流通影響很大。所以,緬北地區的經濟對西南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都是有影響的。
東方早報:那麼,這樣一個相對穩定的邊疆態勢是如何被打破的?
楊煜達:十八世紀中期,按照緬甸的說法,東吁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很腐敗,任用非人,導致了緬甸的內亂。緬甸內亂首先就表達為民族戰爭,表達為孟族對它的反抗,並且也是孟族人最後攻佔了緬甸的都城阿瓦。
在阿瓦被攻佔之前,緬甸國王派了一個使團,由在茂隆銀廠開礦的礦主吳尚賢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進貢,表示臣服,但是這個使團還沒有回到緬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時清王朝態度很有意思,雖然說緬甸王朝已經前來投奔,但是清王朝採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緬甸的一個王子和王妃逃到邊境——就是現在的瑞麗,要入境避難,北京表示不同意,這些人從此就沒有下落了。
後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緬甸軍隊幾次進入內地。起初雙方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緬甸一方要求中國歸還入境的難民,這要求不過分,但前提條件是這些難民願意回去,難民中有些人是反緬的,他就不願回去。
東方早報:清廷為什麼選擇完全中立的態度?
楊煜達:緬甸內戰是從乾隆初年開始,緬甸使團入京朝貢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緬甸王子要求避難的時間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當時清朝整個戰略的中心是對付准噶爾,一方面是無暇顧及,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對整個西南的戰略態勢是防禦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壓力減小,它也不願意在這個地方輕易開啟戰端。盡管後來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戰爭前期,它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而且,戰爭前期是緬甸王朝和不服從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這裡面的情況很復雜,緬甸會在土司政權中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間也會打仗;這些土司又會聯合起來和緬甸王朝打仗,這就形成反復的戰亂。乾隆二十七年以前,這些戰亂基本沒有波及中國邊境,所以中國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做出直接的反應。
另外,這與地方官員、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關系。當時雲南的官員,包括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這些人都不喜好邊功,他們開邊患的積極性不高。我在書中舉了幾個例子,一個是參加緬甸內戰的桂家宮里雁,一個是積極防邊的礦民集團的首領,總督吳達善把這兩個人都處斬了,可以看出他不願意惹事的心態。
東方早報:既然如此,中國最終是如何參與到這場戰爭中的?
楊煜達:中國是稀里糊塗被卷進戰爭的。
關於這場戰爭有兩份重要檔案,一個是《莽匪節略》,一個是《木匪節略》。當時清朝把騷擾西雙版納一帶的人叫做「莽匪」,把騷擾孟定一帶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緬甸王朝(注:緬甸貢榜王朝起家的地方叫木疏村,故稱為「木疏夷」);至於「莽匪」是哪一部分人,與木疏夷有什麼關系,實際上沒有搞清楚,清廷從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緬甸王朝。真正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這時戰爭已經打了幾年了。
花馬禮矛盾和土司歸屬是戰爭直接原因
沖突結束以後,清方雖然規定緬甸十年一貢,但是,雙方使節來往頻繁,特別是以雲南地方督撫名義和緬甸的交涉也比較多,這樣雙方的經濟聯系也就更加密切了。同時,清王朝和緬甸建立的宗主-藩屬的關系,在19世紀後期對中英之間的邊界談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東方早報:中緬之間進行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楊煜達:從當地關系來看,要分兩個層次來講。
一是王朝之間的關系。王朝之間實際上有清楚的勢力范圍,但是當時有一個矛盾就是「花馬禮」(花,即花銀,馬,即馬匹,也就是每年給緬甸送一定數量的以銀和馬匹為代表的禮物)的問題。
前述中緬之間有涇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一個表現就是中國的幾個邊境土司因為常受緬甸的侵擾,而不得不向緬甸繳納貢稅,即「花馬禮」。
對土司來說,這是花錢買平安。對此,清政府是知道的,但並不幹涉。在清政府看來,雖然我不能禁止這些土司向緬甸繳納「花馬禮」,但是我對土司的重大事務有決定權,你緬甸不能幹涉。
然而,緬甸卻有不同的認識。緬甸的國家領土觀念發育較清朝落後,它還是傳統朝貢、屬邦觀念,把向其進貢「花馬禮」的土司看作是它的屬邦,認為對其有一定的權力。
清代前期進貢「花馬禮」的土司主要有兩個:孟連、車里(今西雙版納)。問題是「花馬禮」是緬甸東吁王朝強盛時期向北征服的產物,在東吁王朝覆滅後,這些土司已經停止進貢「花馬禮」。
緬甸新王朝要恢復「花馬禮」,有的土司願意給,有的土司不願意給。其中孟連土司給了,但車里土司沒有給,於是導致了緬甸對車里的入侵,當然緬甸入侵車里也還涉及別的原因。
但是後來緬甸要求徵兵孟連,攻打車里,孟連拒絕,於是也起來反抗。從孟連的角度來說,可以花錢交「花馬禮」,但是幫緬甸出兵打車里,就是形同叛逆,所以他理所當然拒絕,那麼,就被緬軍蹂躪。另外兩個被緬軍侵擾的土司是耿馬和孟定,但這兩個土司實際在清前期並不存在「花馬禮」,因此當然拒絕了。
沖突一開始,雲南總督吳達善不願調綠營兵,僅調取文山的沙練和邊境的廠練(銀廠中的礦民自衛武裝)去防堵;而當劉藻接任總督的時候,沙練、廠練已經不能抵禦緬軍,這才調綠營兵防禦,戰爭於是全面升級。
東方早報:王朝之外的另一個層次是土司?
楊煜達:對,還有一個是土司層面。中緬之間一部分土司歸緬甸,一部分土司歸中國,但是土司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交織的,因為它們都是同等地位相互交往的,沒有這么清楚的王朝認同,這些土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交遊圈。這個交遊圈可以以歐洲中世紀的貴族來理解,比如中世紀的德國,德國由很多諸侯邦國組成,它們之間互相聯姻、打仗。
西南傣族-撣族土司之間也是這樣。土司可以娶很多夫人,但是只有掌印夫人有地位,這是傣族政治制度中很特別的一點。掌印夫人的權威特別高,子以母貴,只有掌印夫人生的兒子,才有優先的繼承權。掌印夫人一定要找門第高貴的,為了顯示門第高貴就會陪嫁很多東西,包括土地。所以,緬北的一些土地會在土司之間倒來倒去,也搞不清楚土地的具體流轉,果敢地區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至於王朝對土司的管理,乾隆年間這場戰爭結束之前,王朝主要管土司的繼承(保證土司的合法性以防止土司內部的動亂)、土司對王朝應盡的義務,包括進貢和出兵等等。至於基層事務,王朝並不直接管。土司之間的往來,王朝也不完全知道,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如果內地的兩個土司把土地作為嫁妝陪嫁來陪嫁去沒有關系,但邊境土司之間的這種交往就有問題了。也就是說,至少在清代前期,王朝對邊境上的這些土司的控制是不夠的。
東方早報:經過這場戰爭之後,中緬關系有怎樣的變化?
楊煜達:戰爭結束,在乾隆中期以後,王朝越來越強調對土司下層土目的控制,把這些土目也變成土司,由王朝直接任命。這一方面可以分割土司的權力,另一方面可以對土司下層控製得更為具體,以前大的土司有一個府的面積,小的也有一個縣的面積,後來就是要將其控制到一個鄉的級別,通過這樣逐步分割土司的權力,加強王朝對邊疆的控制。
就中緬關系來說,經過20餘年的沖突,清王朝和緬甸重新建立了宗主藩屬關系。當然,這種友好關系是在按中國大一統觀念建立的宗主藩屬關系下實現的,即使在緬甸看來,它並不認為是清王朝藩屬,但是中緬之間和平友好的關系一直維持下來,直到英軍佔領緬甸,對其進行殖民統治。
經過這場沖突,實際上雙方建立了正常的對話機制。沖突結束以後,清方雖然規定緬甸十年一貢,但是,雙方使節來往頻繁,特別是以雲南地方督撫名義和緬甸的交涉也比較多。這樣雙方的經濟聯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同時,清王朝和緬甸建立的這種宗主-藩屬的關系,在19世紀後期對中英之間的邊界談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陸』 雲南臨滄市耿馬縣地理和經濟情況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地處臨滄地區西南部。跨東經98°48′~99°54′,北緯23°20′~24°02′之間。東與臨滄、雙江兩縣接壤,南與滄源縣毗鄰,北與鎮康、永德縣隔南汀河相望,西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47.35公里。縣城耿馬鎮居縣境中部,東北距雲南省會昆明最大橫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6公里,總面積3720.33平方公里。山地面積約佔92.4%,壩區約佔7.6%。
縣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全境自東北向西南漸呈梯級遞降。東北山峰高聳陡峭,中部寬闊起伏,西部略顯狹窄,壩子多為丘陵壩。最高點位於東部與雙江縣交界的大雪山,海拔3323米;最低處是南汀河與清水河匯合地,海拔450米。縣城海拔1125米。
境內山峰較多,參差巔連,粉筆組成大雪山和大青山,均為怒山支脈老別山系的余脈。因東北高西南低的特殊地勢,山水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
縣內有大小河流57條,分屬怒江水系和瀾滄江水系。
縣內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耿馬縣城年平均氣溫為18.8℃;最冷月平均氣溫11.6℃;最熱月平均氣溫23.3℃。
縣內有金、銀、銅、鐵等礦藏資源,縣內有動物60多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孟加拉虎、金錢豹、懶猴、獼猴等,鳥類有340多種。
概況
耿馬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西鄰緬甸。
縣人民政府駐耿馬鎮。郵編:677500。代碼:530926。區號:0883。拼音:Gengma Daizu Wazu Zixian。
行政區劃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轄4個鎮、5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耿馬鎮、勐永鎮、勐撒鎮、孟定鎮、大興鄉、芒洪拉祜族布朗族鄉、四排山鄉、賀派鄉、勐簡鄉;勐撒農場、孟定農場。
歷史沿革
「耿馬」的「耿」系傣語,意為「地方」、「地域」。「馬」為漢語。即「有馬的地方」或「跟著馬找到的地方」。明設耿馬安撫司,1952年設耿馬縣。1985年改為自治縣。
2000年,耿馬縣轄4個鎮、7個鄉:耿馬鎮、孟定鎮、勐永鎮、勐撒鎮、河外鄉、大興鄉、芒洪拉祜族布朗族鄉、四排山鄉、福榮拉祜族僳僳族鄉、勐簡鄉、賀派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322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耿馬鎮 54976 勐永鎮 28556 勐撒鎮 34646 孟定鎮 99413 大興鄉 10745 芒洪鄉 8367 四排山鄉 13877 賀派鄉 16278 勐簡鄉 13179 福榮鄉 13344 河外鄉 19839。
2001年,全縣轄4個鎮、5個鄉、2個民族鄉:耿馬鎮、孟定鎮、勐永鎮、勐撒鎮、河外鄉、大興鄉、賀派鄉、四排山鄉、勐簡鄉、芒洪拉祜族布朗族鄉、福榮拉祜族僳僳族鄉。
2005年,耿馬縣撤銷福榮拉祜族僳僳族鄉和河外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孟定鎮,孟定鎮政府駐地不變。
『柒』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的歷史名人
西襪里,女,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耿馬人,傣族,木邦宣慰司女。從小習藝練武,崇禎五年(1632)夫亡,庶子罕悶擺尚幼。清順治十二年(1655),緬甸洞吾王朝派兵進犯耿馬,西襪里女扮男裝率土司府親兵和土練迎敵,首戰告捷。以後的戰斗中,一陣大風吹起戰袍,露出腳環(婦女裝飾),敵見反之士氣大振,四面夾攻,西襪里兵敗陣亡。後人為紀念她的民族氣節,於勐永立祠堂供奉。
罕華基,耿馬人,傣族,雲南歷史旅遊地臨滄市耿馬宣撫司21世土司官,精通傣文、漢文。擁護辛亥革命,支持護國運動,蔡鍔都督親筆撰贈「急公好義」匾額。執政19年,自己宣布告老退位,在撫幼攝政同時,致力於傣文化的發掘整理,將《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名著和民間故事移植翻譯為傣文敘事長詩。今在耿馬地區民間誦念的《桃園三結義》、《石猴》、《唐王李世民》、《姜太公釣魚》等就是傣文譯本中的一部分。
『捌』 滄源佤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部份地區稱「葫蘆王地」。
1937年設滄源設治局。因在瀾滄江支流之源而得名。
西漢屬古哀牢國地。東漢屬永昌郡哀牢縣。
三國蜀漢屬益州哀牢縣。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永昌郡。北朝州至隋屬濮部。
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望部。
宋大理國屬永昌府。元朝時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初屬孟連長官司,萬曆十三年(1585年)屬耿馬土司,上隸孟定府。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鎮邊直隸廳,上隸順寧府。
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
1934年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設置滄源設治局。
1949年4月,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推翻國民黨設治局,成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歸普洱專區轄。
1951年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現岩帥鎮。
1952年,劃歸緬寧(臨滄)專區轄,同年12月縣政府機關遷駐勐董。
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1963年9月定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於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玖』 歷史中臨滄大地震
強震復強震——1988年瀾滄、耿馬地震
時間:1988年11月6日21時03分、11月6日21時16分
地點:雲南瀾滄(北緯22.9度,東經100.1度)耿馬(北緯23度23分,東經99度36分)
災情:瀾滄江震級7.6級,耿馬震級為7.2級;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摘自360圖書館,謝謝。
『拾』 佤族的民族歷史
關於族源,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據西盟地區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思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山上,被視為「聖地」。滄源地區解釋「司崗」是「葫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雖各地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出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 <BR>據史載,佤族先民在周秦時期是"百濮"族群的一支。漢代文獻把雲南境內的禮社江、元江稱為「濮水」,是因為它流「濮人」居住的地區而得名。漢晉時期雲南境內的濮人,主要分布在禮社江、元江流域及以西的瀾滄江流域一帶。到了唐代,瀾滄江以西的濮人中分化出了稱為「望」的一支和稱為「撲子」的一支。稱為「望」的一支,指的是現今佤族的先民。文獻記載上都說他們很「勇悍矯捷」,是南詔軍隊的主要成員,作戰時充當「前驅」。在元、明時期,文獻多稱「古剌」或「哈剌」,清代稱「嘎剌」、「哈瓦」。從元、明、清的文獻記載看來,佤族「居山嶺」、「有寨落」、「亦耕種」但「不用耕牛惟婦人用钁鋤之」,「除耕種雜糧外,捕獵為食」,由於耕地不固地,因此「遷徙無常」。這些記載,反映了明清時期佤族社會已從狩獵採集過渡到以不穩定的農業經濟為主的經濟階段,也就是以氏族為基礎的公社形式。 <BR>清代中葉後,各地區佤族的社會發展,隨著各地區歷史發展的變化,又出現發展不平衡的狀態。 <BR>長期以來,佤族人民同國內外反動派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如1796年(清嘉慶元年),佤族與毗鄰的兄弟民族一道,為反對土司「連年苛稅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區首舉義旗,並一度佔領其轄地。這次起義斷斷續續堅持十年多,給清王朝和傣族反動土司以沉重打擊。辛亥革命後,佤族人民反對雲南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此起彼伏,終於在1940年後,擺脫當地反動土司的封建統治。19世紀末,英帝國主義開始侵入阿佤山地區。佤族人民堅決反對中英簽訂的《中緬未定界條款》,以永和部落為首,聯合其他部落,嚴懲槍殺佤族群眾的侵略者和叛國敗類,挫敗了帝國主義分子妄圖使佤族人民脫離祖國的陰謀。1934年,英帝國主義以武力威脅和金錢利誘,進入班洪、班志地區,妄圖掠奪阿佤山豐富的銀鋁礦。因此爆發震驚國內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寧肯戰死,決不投降」,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並聯合十多個部落的民族武裝會集於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抗日戰爭時,佤族人民高舉抗日旗幟,組織了游擊軍,粉碎日軍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