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濱州歷史

濱州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4-12 05:13:17

㈠ 濱州歷史名人300字簡介

孫武字長卿,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惠民縣)人,祖父田書為齊大夫,攻伐莒國有功,齊景公賜姓孫,封采地於樂安。公元前532年的齊國內亂後,孫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篇晉見吳王。在回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贊孫武的見解,並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面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公元前506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孫武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也是世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兵書,北宋神宗時,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全書共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5900餘字。《孫子兵法》揭示了戰爭的規律,論述了戰爭論、治軍論、制勝論等多方面的法則,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被譽為「兵經」、「兵家鼻祖」。《孫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譯本,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㈡ 山東濱州有什麼文化歷史故事嗎

沾化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在渤海灣南岸和黃河三角洲腹地。它不僅是山東半島與京津唐經濟區的連接區,還是國家“黃河三角洲”發展和山東省確定的“山東海洋”建設的主要戰場。 。總面積2214.57平方公里,轄6個鎮和4個鄉,一個漁港辦公室,443個行政村,總人口38.2萬。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捷,農林牧漁業協調發展,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配套,環境優美,被譽為“黃河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

㈢ 濱州有那些歷史

濱州市位於黃河下游、魯北平原,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北臨渤海,東與東營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鄰,西同德州市和濟南市搭界,是山東的北大門。1950年建惠民專區,幾經沿革,1992年改稱濱州地區,2001年撤地設市。現轄濱城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沾化縣、博興縣、鄒平縣六縣一區和經濟開發區,版圖面積9600平方公里,人口369萬人。
濱州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商朝時建有蒲姑國,秦朝開始建縣,從西漢起至民國先後設有郡(國)、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時期置濱州,以瀕臨渤海而得名。傳統民間藝術異彩紛呈,發源於博興的呂劇、惠民的胡集書會、泥塑、木版畫及濱州剪紙具有深厚的鄉土氣息,獨具藝術風格。濱州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惠民縣是古代著名軍事家中國武聖孫武的故里。鄒平縣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長地。博興縣是漢孝子董永的故鄉,中國「孝」文化的發源地。濱州還是中國呂劇的發源地。革命戰爭年

㈣ 濱州有多少人口

濱州有380萬人口。(2014年)

一、濱州市位山東省北部、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版圖面積9600平方公里,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兩區兩圈」疊加地帶,是山東省的北大門。2000年6月18日撤地設市,人口380萬(2014年),現轄濱城區、沾化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博興縣、鄒平縣五縣二區和濱州經濟開發區、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是黃河三角洲區域內最大的行政區。
二、濱州歷史文化悠久,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渤海革命老區中心區、渤海區黨委機關駐地,古代著名軍事思想家孫武、漢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清代帝師杜受田出生或成長在這里。
三、濱州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示範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城市、山東省園林城市等稱號。濱州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北擁渤海,黃河橫穿城市,是連接蘇、魯、京、津的重要通道、魯北到河北的必經之地,國家級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
四、人口概述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1、濱州市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為374.85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56.41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8.44萬人。增長5.17%,年平均增長0.51%。
家庭戶人口:濱州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5.91萬戶,家庭戶人口為357.02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08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26人減少了0.18人。
性別構成:濱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88.40萬人,占總人口的50.26%;女性為186.4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0.90上升為101.05。
2、年齡構成:濱州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60.15萬人,佔16.05%,15-64歲的人口為277.95萬人,佔74.15%;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6.75萬人,佔9.8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2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了3.1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61個百分點。
3、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濱州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數為21.16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教育程度的人數為42.06萬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為157.93萬人;具有小學教育程度的人數為111.13萬人(以上各種教育程度的人數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具有大學教育程度的人數由2670人上升為5646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由9320人上升為11221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由37570人上升為42133人;具有小學教育程度的人數由38420人下降為29647人。
濱州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6.06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0.00萬人,文盲率由10.12%下降為4.28%,下降了5.84個百分點。

㈤ 濱州歷史名人

孫武(今山東惠民),董永(濱州博興),東方朔(今山東惠民),唐賽兒(今濱州市)。

㈥ 濱州港的歷史沿革

1969年,東風港在套爾河西岸兩個500噸級泊位開工建設。
1971年,東風港正式投產。
1990年,濱州與黃驊爭取神華集團出海通道建港。
1991年6月,惠民地區行署(濱州市)專門成立建港籌建處。
1992年5月,成立濱州地區港口建設辦公室。
1991年末及1992年初,山東省人民政府分別在濱州和北京召開「神木煤炭出口港濱州港路方案」大型專家論證會。
1992年4月,國家最終確定把神木煤炭出口港定在河北黃驊,濱州遺憾地與機遇失之交臂。
1992年7月,省計委批准在套爾河東西兩岸興建兩個3000噸級散鹽泊位。
1994年7月,國家計委批復了濱州港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同意在潮河口建設兩個1萬噸級碼頭,另在套爾河內退海十幾公里處建設兩個3000噸泊位。
1994年底,套爾河兩個3000噸級散鹽泊位建成主體工程。
1995年,國家批復濱州兩個萬噸級的「一鹽一雜」泊位,一個鹽業專用泊位、一個雜貨泊位。
1997年3月,在套爾河開工建設東西兩條導流防沙堤擬建設萬噸級碼頭。
1997年,濱州遭遇百年不遇大海潮,港口建設遭受重大損失。
1998年,因資金困難港口建設擱淺。 2005年5月28日,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對加快濱州港建設進行了專門研究和部署,提出航道疏浚、商港、漁港、造船、油鹽化工「五位一體」的總體工作思路。從此,濱州港跳出內海,走向深藍,拉開了萬噸級大港建設序幕。
2006年,《濱州港總體規劃》作為地方一般港口由濱州市政府批准實施。
2006年2月26日,濱州港務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2007年,濱州市政府確定了「以港興市」的戰略,強力推進濱州萬噸級港口建設。
2010年,濱州市緊抓「黃藍」兩區開發的歷史機遇,把濱州港確定為2011年全市的「一號工程」重點推進。
2010年3月,濱州港疏港公路開建。
2010年4月,濱州港防波堤、防潮堤一期工程開建,正式啟動濱州港大規模開發建設。
2010年4月,濱州港2×3萬噸級碼頭及附屬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10年9月30日,疏港公路竣工通車。
2010年12月1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將濰坊港等3個港口確定為地區性重要港口的批復》,將濱州港提升為地區性重要港口。
2012年3月5日,修改後的《濱州港總體規劃》(2011-2030年)獲省政府和交通運輸部正式批復。
2012年7月15日,四座25噸級、變幅達33米門座式起重機安裝完畢。
2013年5月16日,由中交煙台環保疏浚公司承建的濱州港防波堤一期工程順利通過省質監總站驗收。
2013年8月15日,防波堤二期工程開建。
2013年10月10日,市政府組織召開全市口岸開放工作專題會議,對濱州港申報一類口岸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濱州港正式准備申報國家一類開發口岸。
2013年10月12日,從煙台港駛向濱州港的冠全1號、興華8號、通達698號三艘5000噸-7000噸巨輪依次落錨成功靠岸;13日,萬噸級巨輪「昊昌6號」在濱州港停靠。這意味著2x3萬噸級散雜貨碼頭(結構預留5萬噸級)試通航。
2013年12月30日,濱州港供水工程竣工,濱州港調度運營中心正式通水。
2014年5月20日,濱州港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
2014年8月14日,市政府與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濱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與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濱州港通用碼頭項目合資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濱州舉行,濱州港將與青島港正式合作。

㈦ 求山東濱州市歷史文化特點。如名人故居,剪紙及特產或者民俗活動

民間藝術
1978年,全區的民間藝術處於低谷階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黃河、徒駭河沿岸村莊的民間剪紙開始恢復,有鞋花、枕頭花、門簾花、帳沿花、窗花、牆花、燈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魚蟲等一起出現,還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等,逐步豐富起來。1985年,濱縣民間剪紙赴濟南展出,隨後又晉京展出,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選送全國剪紙展。 1988年, 濱州市文化館出版《濱州民間剪紙》一書,較詳盡地介紹了全區民間剪紙的源流、題材、風格、花樣種類等。1990年起,惠民縣的木版年畫、惠民縣河南張村的泥娃娃,生產數量和藝術質量都有所發展,並不定時舉辦各種展覽,吸引中外遊客參觀、購買。博興縣的柳編製品、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花樣品類到生產數量都成倍增加,並暢銷國內外。1991年,濱州市的剪紙、惠民縣的木版年畫、博興縣的柳編工藝品,聯合在上海市舉辦民間藝術展覽,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生產數量到創造花樣均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暢銷日本、馬來西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而擴展到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

遺址遺跡
一、西南庄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西南庄西,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3米,為東周
至漢代遺存。出土北辛文化時期的石器有石斧、鏟、磨盤;骨器有針、錐;陶器有斂
口缽、紅頂缽、鼎、罐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小韓遺址
位於陽信縣商店鎮小韓村北兩公里處,遺址呈漫坡狀,略高於地面,面積約15萬
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左右。採集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蚌殼紅陶鼎、泥質紅陶缽、
小口雙耳壺、泥質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器,商周時期
的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丁公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丁公村東的高埠上,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典
型城堡遺址。文化堆積厚3.5~5米,分為13層。清理了一批城牆基礎、墓葬、灰坑、
窯址、房址遺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盂、泥質紅陶罐;龍山文化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黑陶為主,次為灰陶和黃褐陶,紋飾有弦紋、堆紋、藍紋、方格紋、刻劃紋
和突棱紋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蓋。岳石文化時期的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灰陶為主,次為褐陶和黑陶,紋飾多為繩紋、突棱紋、附加堆紋和劃紋,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蓋。商周時期陶器多為夾砂和泥質灰陶、紅褐陶,流行
繩紋。在1235號灰坑內發現一片龍山文化刻13個字元號的陶片,將漢字起源向前推進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鄒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路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胡集鎮路家村東, 面積近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以上,主要為
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蓋、石錛等;商周時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西南150米處, 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5米,
暴露有紅燒土、灰坑等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以夾砂黑陶、夾砂紅陶為主,紋飾
有弦紋、堆紋,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質灰陶尊形器、罐、夾砂黑陶盆、
鼎;商周時期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六、秦台遺址
位於陽信縣雷家鄉秦家村西北800米處, 為台形地遺址, 東西約400米、南北約
250米,遺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銅器,文化層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遺物有商周時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紡輪、石鐮等。為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七、棒槌劉遺址
位於陽信縣水落坡鄉棒槌劉村北, 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7米,采
集有商代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方格紋罐、紡輪及骨錐、蚌鐮等。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鮑家遺址
位於鄒平縣長山鎮鮑家村南, 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6米,下層為龍山
文化遺址,上面疊壓商周至秦漢遺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鏃、黑陶杯、鼎等,具有
龍山文化的特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蘭家遺址
位於濱州市堡集鎮蘭家村東,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3米。1957年,
發現一批青銅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發現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大商遺址
位於惠民縣何坊鄉大商村南,面積近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發現有赤黃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殘片、堆紋鬼臉形陶鼎足、繩紋夾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屬龍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類居住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大郭遺址
位於惠民縣麻店鎮大郭村,面積3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錐、磨石、
蚌鐮、陶拍等。1973年,發現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銑、戈、矛、
刀等青銅器和石錛、石鏟、玉環等,墓室有二層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東、西、北
側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寨卞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卞村北1公里處,面積約9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3米,經鑽
探發現16萬平方米的城址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多為夾砂褐陶、黑陶和紅陶,紋
飾有弦紋、竹節紋、堆紋,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遺物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
灰陶豆等。據考,此為蒲姑國故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村高遺址
位於博興縣興福鎮村高村北,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採集的龍山文
化陶器以夾砂紅陶、黑陶為主,紋飾有弦紋、堆紋,器形有、罐、鼎;商周時期有
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簋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郝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城關鎮郝家村西南100米處,面積12萬余平方米,為漫坡狀台形遺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層距地表較淺,堆積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遺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東魯遺址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東魯村西南,俗稱「龍檯子」,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
1.5米。 採集有商周時期的夾砂黑陶素麵鬲、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另有漢
代、南北朝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賢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博興鎮賢城村西200米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2米。
經鑽探發現長寬各1000米的城牆基址,遺址中發現有南北朝時期的寺廟遺址。採集有
商周夾砂褐陶素麵鬲、夾砂紅陶繩紋鬲,戰國獸紋瓦當、泥質灰陶豆、鼎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西(feng)遺址
位於沾化縣馮家鎮西(feng)村西500米處,為漫坡台形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度約2米。 遺物有戰國時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麵罐、夾蚌紅陶素麵陶器。
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楊家古窯址
位於沾化縣富國鎮東楊村北,面積15.6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5~2米。1955年
試掘,清理東周墓一座,出土貝幣、青銅劍、矛等。因徒駭河水沖刷暴露出大量東周
盔形器、濾器、鬲、盆等殘片,器壁厚重,質地堅硬,燒制火候高,河岸邊有幾處顯
露的殘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信陽故城址
位於無棣縣信陽鄉謝家村西南500米處, 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西南角殘存城牆
500米, 最高處6米。文化層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戰國晚期的陶豆、罐、盤、銅劍
及少量齊刀幣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龍華寺遺址
位於博興縣陳戶鎮趙樓村北, 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米,暴露有磚牆
基、灰坑等遺跡。出土北魏、東魏、北齊、隋代銅造像200餘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壺、盤、杯、泥質灰陶瓦當、滴水、板瓦、筒瓦、磚以及北齊和隋代銅錢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一、王薄起義遺址
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窩陀村東南雕窩峪內。 公元601年隋煬帝東征高麗,橫征暴
斂,鐵匠王薄在此聚眾起義,後轉戰數十郡縣達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臨池鎮古城村,面積1.71萬平方米,屬商周文化遺址。遺址西南、東
南各有一段殘存的於陵縣故城城牆, 此城建於戰國,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層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雲紋和樹木紋半瓦當、方折豆盤等,文化層
中有灰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城牆夯土層發現有石斧、石鐮等石器。

二十三、鄒平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孫鎮東南1公里處, 西為利民橋和慶淄公路,中間為利民河,為漢代
鄒平縣故城。舊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舊城牆基夯土痕跡。

二十四、梁鄒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韓店鎮舊口村北1.5公里處。 北宋宣和末年縣城遷址後廢。出土文物
有商周時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陽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碼頭鄉甜水村西2公里處。為古朝陽縣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王世庄。傳為戰國齊桓公之苑囿,漢置高苑縣,後廢。清稱苑
城店。遺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磚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遺址
位於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東南。公元518年(隋開皇元年) 置棣州。此處先後為
棣州、樂安州及厭次縣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為避水患,遷新
城。出土文物有銅錢、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為春秋
時期齊國博昌邑,後為博昌縣治所。採集有陶罐、瓦、盆、壺、銅削、盤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屬漢、南北朝文化遺存。

二十九、延侯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湖濱鎮安柴村西500米處,面積2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5米。1981
年發現,採集瓦、罐、盆等陶器標本,屬周、漢文化遺存。經考,此地為漢延鄉侯國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遺址
位於濱縣舊城內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發現黑陶、蚌、骨器物和殘片,
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遺址范圍擴大,重點區面積約
1500平方米,先後出土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文物有石斧、石鑿、骨錐、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壺、罐、缽等陶片。1983年8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跡

一、魏氏庄園
位於惠民縣魏集鎮魏集村,建於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問」戶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孫魏肇慶的住宅。庄園主體由城堡、廣場、水塘、花園四部
分組成,呈長方形,南北84米,東西46米,佔地5.7畝。城牆為磚牆,高10米,底寬3
米, 頂寬1.5米,內砌立牆,外壘垛口,四面臨街,為封閉式宅院。院內東南、西北
轉角處建圓形碉堡,牆內側上部及碉堡內遍布射擊孔。圍牆內以南北軸線,分三進六
院, 共有房屋256間,現存48間,均為磚木結構;前、中、後院,各為廳廂迴廊組成
的四合院。正廳為二層樓,山牆辟門,設翻板吊橋與圍牆連通。庄園布局嚴謹,房屋
畫梁雕棟, 脊頂房檐有陶禽陶獸,頗具中國北方傳統建築特色。1994年4月,開始維
修倒座房、 客廳前後院、東西廂房和復原倒座,總造價200多萬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海石橋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王海村東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為青石結
構三孔拱型橋,橋長6.5米,寬4.4米,高3.7米,每孔寬1.35米,起拱0.4米,從分水
石至孔頂1.2米,孔頂至橋面1.5米,孔眉淺浮雕卷草圖案,中孔頂部刻一水獸頭,獠
牙眥目。橋面鋪青石板,每邊欄桿用五塊石板、六根石柱和兩個石鼓組建。北側中間
欄板上刻「鳳陽橋」,下雕「雙鳳朝陽」圖案,其餘鐫「八仙過海圖」。南側中間欄
板上刻「青龍街」,下雕「二龍戲珠」圖案,其餘鐫「四季花鳥圖」。南北兩側中間
一根石柱分別刻「明嘉靖歲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歲在戊申重修」銘文。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范公祠
坐落於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縣韓澤所建。後經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後殿,
皆為歇山式,四角飛檐,斗拱相扣。現有重修大殿三間。1990年,鄒平縣長山鎮政府
集資6萬元,對范公祠大殿的門窗、楹柱、石階、匾額、塑像、殿內外裝飾進行修復,
基本恢復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牆、大門形成原有的格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唐李庵
位於鄒平縣鄒平鎮石樊魯村西北300米會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傳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煉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記最後一次重修為明隆慶年間。現存大殿、
東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經樓、客房及山門共32間。山門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內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廳撥款2萬元,於1986年春對唐李庵進行部分維修,主要修復
主大殿屋頂, 更換西殿後牆,修復東、西偏殿屋頂和安裝所有瓦獸,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縣府先後撥款14萬元,自籌資金6萬元,對唐李庵主建築群(大殿、東
西偏殿、影壁、山門、院牆) 進行重建與維修、恢復了原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

五、劉廟南清真寺
位於陽信縣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楊村南隅,俗稱劉廟南寺,建於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毀。1927年重建。為境內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讀經「掛帳」的執教者
遍及省內及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寧夏等省市區,佔地3600平方米,建
築面積800平方米。

六、大覺寺塔
位於無棣縣城東南關,始建於公元639年(唐貞觀十三年) ,高13級,八角形密檐
式磚結構。塔基高約2米,第一級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南門上方鐫刻「文筆沖霄」,
落款為「羅柱書」 , 塔內築券形踏步迴廊,逐級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緒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經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縣政府集資和社會投資155萬元,重建海豐塔。
七、吳式芬故居
明清間廳堂建築。位於無棣縣城南門里,是晚清金石學家吳式芬的宅第。吳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時期科甲相繼,素有「九世朝運」之稱。故居古樸典雅、一宅兩院,
南院原稱「尚書府」,北院原稱「尚書第」,布局呈長方形,坐西面東,佔地7000餘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縣撥款13萬元專項維修經費對故居內建築物進行了搶救性
維修。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㈧ 山東濱州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沾化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既是山東半島和京津唐兩大經濟區的聯結地帶,又是國家「黃河三角洲」開發和山東省確定的「海上山東」建設兩大工程的主戰場。總面積2214.57平方公里,轄六鎮四鄉、一個漁港辦事處,443個行政村,總人口38.2萬。這里土地廣闊,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農林牧漁協調發展,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功能配套,環境優美,被譽為「黃河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
沾化,歷史悠久,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因盛產稀世珍果沾化冬棗,而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目前,沾化縣冬棗密植園已達35萬畝,年產量可達1500萬公斤,產品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並遠銷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家。
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8.56億元,農民人均收達到2580元,各項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年均增幅都比較可觀。
沾化縣屬環屬環渤海「金項鏈」上的重要一環,所處的環渤海灣經濟區已被列入本世紀國家重點發展區域。擁有海岸線171公里,馳名中外的渤海梭了蟹、渤海毛蝦、東方對蝦和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就產於這里。全縣擁有土地332萬畝,人均佔有9畝,是全省人均土地最多的縣之一,其中有110萬畝耕地、100萬畝灘塗、70萬畝海濱草場。土地的多樣性特點,為農、牧、漁三業開發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唐代之前,境域一直為他縣屬地。宋慶歷二年(1042年)置招安縣。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招安縣為沾化縣,縣名取義於漢代龔遂治渤海民沾聖化之義。金代屬濱州,元代屬濟南路濱州,明代屬濟南府濱州。
1913年廢府設道,沾化屬岱北道。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沾化縣隨屬。
1925年設武定道,沾化縣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縣直隸於省。1937年,屬魯北行政區。抗日民主政府劃沾化屬冀魯邊區。
1941年10月後歸清河區。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並為渤海行政區,沾化縣屬渤海區第四專區。
1949年屬渤海區墾利專區。1950年撤銷渤海區,建惠民專區,沾化隨屬。1958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專區,利津縣並入沾化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分治,利津縣復制,沾化縣屬惠民專區。1967年惠民專區改稱惠民地區,1992年改稱濱州地區,沾化縣隨屬之。

㈨ 濱城區的歷史沿革

商、周時期屬薄(蒲)姑地。
秦屬齊郡。西漢武帝年間置濕(漂)沃縣,屬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治濕沃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注當在今濱城鎮西莫李家、周家集一帶)。
南北朝時期徙濕沃縣治亂城(今北鎮附近),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濕沃為蒲台縣,因境內有蒲台(今名秦台)而得名,仍治亂城。
唐朝,垂拱四年(688年)析蒲台、厭次置渤海縣(治所在濱城東40里。天寶五年移治李邱村,今濱城北垣外)。
五代置濱州。《太平寰宇記》:「濱州治渤海縣,以在渤海之濱為名。」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領渤海、蒲台二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銷渤海縣將其屬地直隸於濱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濱州降為不領屬縣的散州。
民國二年(1913年)改濱州為濱縣。
1958年12月8日撤濱縣並入惠民縣。
1961年恢復濱縣建置。
1982年8月2日,以濱縣北鎮、博興縣小營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鎮管理區設立濱州市,置1鎮3鄉3個辦事處。
1987年2月25日,撤銷濱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濱州市。
1989年12月22日,將高青縣的舊鎮劃歸濱州市。
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濱州地區和縣級濱州市,設立地級濱州市;設立濱州市濱城區,以原縣級濱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濱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六路530號。

㈩ 山東省濱州市蒲城鄉歷史變遷

濱州市位山東省北部、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版圖面積9600平方公里,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兩區兩圈"疊加地帶,是山東省的北大門。2000年6月18日撤地設市,人口380萬(2014年),現轄濱城區、沾化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博興縣、鄒平縣五縣二區和濱州經濟開發區、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是黃河三角洲區域內最大的行政區。
濱州歷史文化悠久,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渤海革命老區中心區、渤海區黨委機關駐地,古代著名軍事思想家孫武、漢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清代帝師杜受田出生或成長在這里。
濱州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示範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城市、山東省園林城市等稱號。濱州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北擁渤海,黃河橫穿城市,是連接蘇、魯、京、津的重要通道、魯北到河北的必經之地,國家級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

熱點內容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
白涼粉是什麼原料做的 發布:2025-05-19 17:32:44 瀏覽:381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