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類學學刊
『壹』 曹樹基的著作論文
著作:
1、《中國移民史》第五卷《明時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國移民史》第六卷《清 民國時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論文:
1、《明清時期的流民與贛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5年第4期,第19-40頁。
2、《明清時期的流民與贛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6年第2期,12-37頁。
3、《明代初年長江流域的人口遷移》,《中華文史論叢》第四十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9頁。
4、《湖南人由來新考》,《歷史地理》第九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129頁。
5、《明清時期移民氏族的人口增長——長江中下游地區族譜分析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77-90頁。
6、《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認識》(葛劍雄、曹樹基),《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33-44頁。
7、《洪武時期河北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國農史》1995年第3期,第12-27頁。
8、《洪武時期魯西南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16-26頁。
9、《永樂年間河北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國農史》1996年第3期,第33-52頁。
10、《洪武時期山東三府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18-30頁。
11、《清代前期浙江山區的客家移民》,《客家學研究》第四輯,《歷史教學問題》雜志社出版,1997年,第1-13頁。
12、《太平天國戰前的中國人口》,《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32-41頁。
13、《洪武時期鳳陽府的人口遷移》,《安徽史學》1997年第3期,第14-21頁。
14、《是學術創新,還是低水平的資料編纂?——評楊子慧主編〈中國歷代人口資料研究〉》(葛劍雄、曹樹基),《歷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154-166頁。
15、《太平天國戰爭對蘇南人口的影響》,《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39-47頁。
16、《洪武時期東南地區府縣治城市人口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19-33頁。
17、《國家對人民的控制——以洪武時期的戶口調查為例》,《歷史地理》第15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4-104頁。
18、《論明代的人口增長率》,《中國學術》第3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05-236頁。
19、《太平天國戰爭對浙江人口的影響》(曹樹基、李玉尚),《復旦學報》,2000年第5期,33-44頁。
20、《清代前期「丁」的實質》(曹樹基、劉仁團),《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1、《清代中期的雲南人口》,《歷史地理》第十七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258頁。
22、《清代中期的江西人口》,《南昌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第128-140頁。
23、《清代北方城市人口研究——兼與施堅雅商榷》,《中國人口科學》2001年第4期,第15-28頁。
24、《清代江蘇城市人口研究》,《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第50-56頁。
25、《馬爾薩斯理論與清代以來的中國人口——對美國學者近年來相關研究的批評》(曹樹基、陳意新),《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41-54頁。
26、《清代中期的四川人口——以1812年數據為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92-105頁。
27、《尊重中國人口史的真實——對〈摘掉人口決定論的光環〉一文之回應》(陳意新、曹樹基),《學術界》2003年第3期,第116-132頁。
28、《清中葉以來的江南市鎮人口———以吳江縣為例》(游歡孫、曹樹基),《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4-134頁。
29、《洪武大移民:來自湖南瀏陽的新例證》,《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第140-147頁。 著作:
1、《鼠疫:戰爭與和平——1320-1960年中國的環境與社會變遷》(曹樹基、李玉尚),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
2、《田祖有神:明清以來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應對機制》,曹樹基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論文:
1、《地理環境與宋元時代的傳染病》,《歷史地理》第十二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192.
2、《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1580-1644年)》,《歷史研究》1997年第1期,17-32頁。
3、《鼠疫流行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曹樹基、李玉尚),《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歷史結構》(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167頁。
4、《18-19世紀的鼠疫流行與雲南社會的變遷》(第二作者),《災害與中國社會歷史結構》(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209頁。
5、《咸同年間的鼠疫流行對雲南人口的影響》,(李玉尚、曹樹基),《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19-32頁。
6、《歷史時期中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曹樹基、李玉尚)《中國經濟史上的天人關系》,農業出版社2002年版,第94-116頁。
7、《清代雲南昆明的鼠疫流行》(李玉尚、曹樹基),《中華醫史雜志》,2003年第2期,第67-71頁。
8、《光緒年間雲南鼠疫的流行模式——以市鎮和村莊為基礎的研究》,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主編:《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輯, 香港科技大學出版,2003年,第132-152頁。
9、《歷史時期的傳染病流行與社會應對——中國與西方的比較》,收入燕爽主編:《SARS與社會的現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歷史時期的鼠疫流行模式與社會變遷》,收入謝遐齡等主編:《SARS、全球化與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鼠疫大流行中的廣州、香港與上海——以申報為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第72-81頁。
12、《國家與地方的公共衛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第178-190頁。 著作:
1、《石倉契約》第一輯第1-8冊,(曹樹基、潘星輝、闕龍興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論文:
1、《〈禾譜〉及其作者研究》,《中國農史》1984年3期,84-91頁。
2、《〈禾譜〉校釋》,《中國農史》1985年第3期,74-84頁。
3、《玉米番薯傳入中國路線新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62-66頁。
4、《清代玉米、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徵》,《歷史地理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303頁。
5、《閩粵贛三省毗鄰地區的社會變動與客家形成》,《歷史地理》第14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3-125頁。
6、《對明代初年田土數的新認識——兼論邊衛所轄民籍人口》,《歷史研究》 1996年第1期,第147-160頁。
7、《清代台灣拓墾過程中的股份制經營——兼論中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理論的不成立》,《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127-141頁。
8、《中國村落研究的東西方對話——評王銘銘〈社區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第119-133頁。
9、《清代中後期浙南山區的土地典當——基於松陽縣石倉村當田契的研究》(曹樹基、李霏霽),《歷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40-54頁。
10、《清至民國山東東部玉米、番薯的分布——兼論新進作物與原作物的競爭》(王保寧、曹樹基),《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4期,第37-48頁。
11、《石倉地契的發現、收集與整理——來自浙南山區一個客家村莊的報告》,《客家學刊》(創刊號),2009年6月,第146-172頁。
12、《「殘缺產權」之轉讓:石倉「退契」研究》(曹樹基、李楠、龔啟聖),《歷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118-131頁。
13、《送戶票與收糧字:土地買賣的中間過程——以浙江松陽石倉為中心》(曹樹基、高揚),《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年第4期,第28-36頁。
14、《從石倉土地執照看花戶內涵的衍變與本質》(單麗、曹樹基),《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第119-129頁。
15、《石倉冶鐵業中所見清代浙南鄉村工業與市場》(曹樹基、蔣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四分,第833-888頁。 著作:
1、《大飢荒:1959-1961年的中國人口》,香港國際時代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論文:
1、《鄉鎮自治中的國家意識形態——以嘉興縣1946年鄉鎮職員政治試卷為中心》,《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2期,第98-110頁。
2、《1958-1962年四川省人口死亡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第1期,第57-67頁。
3、《1959-1961年中國的人口死亡(3250萬)及其成因》,《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1期,第14-28頁。
4、《1959-1961年廣西十縣人口數據的「加工」》(孫琦、曹樹基),《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第2期,第75-86頁。
5、《兩種「田面田」與浙江的「二五」減租》,《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08-121頁。
6、《土地分種:僱傭、合作還是出租——以南匯縣土改檔案為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5期,第5-18頁。
7、《蘇南地區「田面田」的性質》,《清華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第59-71頁。
8、《土地耕作與「田面權」之爭——以抗戰勝利後嘉善縣的佃權糾紛為中心》,(孫琦、曹樹基),《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第82-88頁。
9、《國家形象的塑造——以1950年代的國家話語為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第16-26頁。
10、《劃分「右」派:以桐柏縣檔案為基礎的研究》(曹樹基、李楠),《學術界》2010年第1期,第180-194頁。
11、《兩種「田面田」與蘇南的土地改革》,謝國興主編:《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7月,第97-132頁。
12、《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中「工商業兼地主」的政治身份認定》(劉詩古、曹樹基),《中共黨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66-75頁。 1、《中國社會人類學研究的新突破——評張樂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第203-206頁。
2、《以人為本的農業歷史地理學——評蕭正洪〈地理環境與技術選擇〉》,《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122-124頁。
3、《評包偉民主編〈江南市鎮及其在近代的命運〉》,《中國學術》第4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4、《歷史語言的文化闡釋——評陳建華〈現代革命話語考論〉》,香港《二十一世紀》2001年第3期,第153-156頁。
5、《學術研究與學術評審制度——評王銘銘〈閩台三村五論〉》,《文匯報》1998年11月13日。
6、《也談清代台灣的土地開墾、社會組織和經濟形態——答周翔鶴先生》,《台灣研究集刊》2001年第1期,71-77頁。
7.《經濟史學的方法論:描述與分析——評〈中國經濟通史·清代卷〉》,《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37-146頁。
8、 «Les normes scientifiques : Un grand débat dans le monde universitaire chinois», 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igie ( Review of Bibliography in Sinology), 2002.《學術規范:中國學術大論爭》,《漢學年鑒,2002年》,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出版社,2003年版,第65-84頁。
9、《評馮筱才:〈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中國學術》2005年第2期,第270-273頁。
『貳』 溫春來的學術論著
1、《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6月。
2、《改土歸流與地方社會權力結構的演變——以貴州西北部地區為例》,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2分,2005年6月。
3、《彝漢文獻所見之彝族認同問題:兼與斯蒂文·郝瑞(Stevan Harrell)對話》,北京,《民族研究》,2007年10月。
4、主編《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一套多達2、3百種書籍,志在為區域歷史文獻、物質文化與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示範的大型叢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起陸續出版。
6、《清代貴州大定府鉛的產量與運銷》,北京,《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7、《行政成本、漢夷風俗與改土歸流——明代貴州貴陽府與新貴縣設置始末》,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5期。
8、《王朝開拓、移民運動與民族地區農業傳統的演變——明清時期黔西北的農業》,南京,《中國農史》,2004年第4期。
9、《中央王朝的開拓與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承襲制度的演變》,貴陽,《貴州民族研究》, 2004年第3期。
10、《明初水西君長國與中央的關系——奢香故事之考辨與解讀》,廣州,《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10月
11、《「族別界限」與「族類互變」:黔西北彝族之族類界限觀念考察》,香港,《歷史人類學學刊》,第2卷1期。
12、《歷史人類學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北京,《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2輯,2009年6月。
13、《從英國公共檔案館中文檔案看張之洞與華工出洋問題》,北京,《歷史檔案》,2009年第2期
14、《黔西北彝文獻中所見之彝族譜系》,香港,《華南資料研究中心通訊》, 2004年7月。
15、《清代廣東鹽場的灶戶和灶丁》,四川,《鹽業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6、《明代土司地區的賦役征派——以貴州宣慰司為例》,《10世紀以來長江中游區域環境經濟與社會變遷》(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17、《咸同年間廣東高明縣的土客械鬥》,《兩岸三地「研究生視野下的近代中國」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編輯出版,2000年。
18、《明代土官「文職」、「武職」考辨》,廣州,《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1年第4期。
19、《黔西北田野筆記之一》,香港,《華南資料研究中心通訊》, 2001年4月。
20、《歷史人類學與近代區域社會史研究》(第二作者),北京,《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1、《「意存畛域」:淮粵之爭中的區域觀念》(第二作者),廣州,《學術研究》2005年第2期。
22、《新安程氏統宗譜重構祖先譜系現象考》(第二作者),開封,《史學月刊》,2006年第7期。
23、《評〈人類學的評論〉》,香港,《歷史人類學學刊》3卷2期,2005年10月。
24、《評〈東渡西進——清代閩粵移民台灣與四川的比較〉》,香港,《歷史人類學學刊》,2006年10月。
25、主編《嶺光電文集》,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出版,2010年9月
26、《夷族意識、夷務實踐與彝族文化》,《嶺光電文集》之導言。
27、主編《中華文明視野下的西樵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8、《中國鹽史研究的理論視野和研究取向》(第二作者),《史學理論研究》,2013年第2期。
29、《中國古代的祭祖願望》,《文史知識》,2013年第9期。
30、《清王朝對黔西北鉛鋅的開發》,《當代貴州》,2013年第16期。
『叄』 謝湜的成果發表
1.謝湜,〈清代杭州城市管理與社會生活——以火政為中心的研究〉。《華學》第7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319-332。
2.謝湜,〈「利及鄰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開發和縣際關系〉。《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頁12-27。
3.謝湜,〈清代江南蘇松常三府的分縣和並縣研究〉。《歷史地理》第22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111-139。
4.謝湜,〈十五至十六世紀江南糧長的動向與高鄉市鎮的興起——以太倉璜涇趙市為例〉。《歷史研究》2008年第5期,頁35-57。
5.謝湜,〈陳坤《如不及齋叢書》與晚清潮州社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0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224-248。
6.謝湜,〈11世紀太湖地區農田水利格局的形成〉。《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頁94-106。
7.謝湜,〈宋元時期太湖以東的地域開發與政區沿革〉。《史林》2010年第5期,頁64-74。
8.謝湜,〈太湖以東的水利、水學與社會(12-14世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第1期,頁17-31。
9.謝湜,〈11世紀太湖地區的水利與水學〉。《清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3期,頁98-105。
10.謝湜,〈明前期江南水利格局的整體轉變及相關問題〉。《史學集刊》2011年第4期,頁44-49。
11.謝湜,〈明代太倉州的設置〉。《歷史研究》2012年第3期,頁29-43。
12.謝湜,〈十五、十六世紀江南賦役改革與荒地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二分,2012年6月,頁345-388。
13.謝湜,〈16世紀太湖流域的水利與政區〉。《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5期,頁92-104。
14.謝湜,〈治與不治:十六世紀江南水利的機制困境及其調適〉。《學術研究》2012年第9期,頁109-119。
15.謝湜,〈十六世紀江南城鄉商貿與市鎮網路〉。《華學》第11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173-184。
16. 謝湜,〈「以屯易民」—明清南嶺衛所軍屯的演變與社會建構〉。《文史》2014年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75-110。
17. 謝湜,〈明末清初江南的「異鄉甲」——嘉定、常熟墾荒碑研究〉。廈門大學民間文獻研究中心編《民間歷史文獻論叢》第二輯《碑銘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頁274-298。
18. 謝湜,〈千頃頗黎色:江南水利史之反思〉。《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2月4日第701期A05版。
19. 謝湜,〈14-18世紀浙南的海疆經略、海島社會與閩粵移民〉。《學術研究》2015年第1期,頁99-113。 1. 謝湜:《高鄉與低鄉:11-16世紀江南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將出)
2.唐章雄、謝湜編著:《雞山村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將出) 1.謝湜,評Carolyn Cartier,Globalizing South China,《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頁227-230。
2. 謝湜,評Yinong XU,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in Suzhou,《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05年,頁173-176。
3.謝湜,〈歷史地理學理論的新寫法——阿蘭·貝克新著《跨越地理學與歷史學的鴻溝》述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4期,頁146-154。
4.謝湜、潘弘斐,〈區中之「界」與界上之「區」:對區域研究前提的一種反思——讀《區與界:清代湘粵贛界鄰地區食鹽專賣研究》〉。《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7期,頁37-42
5. XIE Shi, 「Beyo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Overseas Trade of the Ming Dynasty(a book review on LI Qingxin』sThe Overseas Trade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Vol.1, No.3.(Sept. 2008)
6.謝湜,〈漱珠岡上望琅玕——讀冼玉清遺著《漱珠岡志》〉。收入《「中華文明視野下的西樵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頁446-474。
7. 謝湜,〈水鄉尋鎮,江南織夢——《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的空間透視》述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年第1期,頁144-154。 1.〈千古州縣事,廿載看沿革〉(上、下),載《SOHO小報》2008年8月總第92期、9月總第93期。
2.〈從「雙重編碼課」探問「共同核心課」之路——「中國環境史」通識課程教學心得〉,發表於《復旦通識教育》第四卷第二期,2010年12月,並被收入《教學研究與實踐》(教師論文集)(2010-2011年度),中山大學出版社
『肆』 梁洪生的科研成果
1.《明清在華耶穌會士面向西方描述的江西》
《江西師大學報》2003年1期。
2.《從「異民」到「懷遠」——以「懷遠文獻」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寧州移民
要求入籍和土著罷考事件》
《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第一期,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4月出版。
3.《傳統商鎮主神崇拜的嬗變及其意義轉換——江西吳城鎮聶公崇拜的研究》
《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論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4.《明清時期修江上游的社會生態與移民開發》
《鄱陽湖流域生態環境的歷史考察》論文集,許懷林主編,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
5.《從地方史到區域社會經濟史----江西師范大學的區域社會歷史文化研究機構、主要成果和資料》
《學步與超越----華南研究會論文集》,香港文化創造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6.《從「社會主義時期的宗教」討論到「社會主義的宗教論」----我對
近二十年中國宗教問題理論演進的觀察和理解》
《全球化時代的和平意識與沖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韓國漢城世界和平統一學會2004年10月印發。
7.《江西遭遇世界》
主編「海外研究江西譯叢」總序,載譯叢第一部《江西地方貿易與稅收:1850--1920》,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8.《讓學生懂常人之事,按常情說話—推介兩篇歷史本科生畢業論文並談體會》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39期,2005年4月。
9.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申論小農立國實情》
在「陳文華農業考古三十周年」座談會的發言,《農業考古》2007年1期。
10.《向本科生調查和學習》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47期,2007年4月。
11. 《區域·結構·秩序——歷史學與人類學的對話》
《文史哲》,2007年第5期,山東大學(系哈佛—燕京學社訪問期間進行的
跨學科對話)。
12、《江西省人物誌·清代人物》
北京,方誌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3. 《「盆地結構」︰支流流域、家族生存與革命
——對青原區歷史文化和革命的一種「結構化」解釋》
《井岡山道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八十周年
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14.《英語世界「江西歷史研究」的回顧》
《史林》,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2008年1期。
15. 《捕撈權的爭奪:「私業」、「官河」與「習慣」——對鄱陽湖區漁民歷史
文書的解讀》
《清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5期。
16.《江西通史·清前期卷》(第一作者,與李平亮等合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月出版。
17.《從一位長者想到另一位長者》
《兒時瑣憶》後記,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18.《名人之鄉——吉水·序》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19.《這片土地上到處有黃金》
《泰和歷史名人》序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伍』 張小軍的學術成果
代表性著作
2003《福建杉洋村落碑銘》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1991《社會場論》北京:團結出版社。
代表性論文
2002<從象徵生產到制度實現——陽村土改中劃階級的象徵資本再生產>,載《清華社會學評論》,2002年第一卷,第一期。
2001〈象徵資本的再生產〉,《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三期。
2001〈民族志的回顧與反思〉,文思理著,張小軍譯,《清華社會學評論》,2002年第一卷,第一期。
2000〈佛寺與宗祠:泉州開元寺的歷史個案研究〉,載《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9〈文化的經營:福建陽村李氏宗祠「復興」的研究〉,載《經營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即將出版)。
1999〈宗族結構關系的再思考〉,載《中國家庭及其倫理》,台灣:《漢學研究》雜志出版。
1998〈理解中國鄉村內卷化的機制〉,香港:《二十一世紀》1998年2月號(總第45期),P150-159。
1998〈田野影像的民族志--宗族「復興」中的歷史重構〉,香港:《香港人類學》總第11期。
1998〈天後北傳與歷史再造--北方天後廟的田野考察〉,博士後研究論文,載《天後廟與媽祖崇拜》(論文集,正在編輯出版)。
1996〈女性與宗族〉,香港:《二十一世紀》1996年10月號(總第37期),頁150-59。
1995〈儒家何在?--華南人類學田野考察〉,香港:《二十一世紀》1995年6月號(總第29期),P149-157。
1994〈民間信仰復興與地方文化重構〉,香港:《香港人類學》,第七期,頁13-19。
1992DragonBoatFestival(VideoTape《端午節》錄象片).Co-directedwithZhuangKongshao,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西雅圖:美國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2〈社會場的吸引進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二期,頁106-111。
1991〈蒿洋民間宗教與信仰一瞥〉,濟南:《民俗研究》,第3期,頁60-63。
1991〈東西方文化的興衰與自組織社會學研究〉,成都:《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頁68-70。
1991〈中國現實文化選擇中的知識分子〉,《青年思想家》,第一期,頁77-81。
1989〈北方一個漢族村落的社會文化變遷〉,(與庄孔韶)《漢民族研究》(第一輯),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本土方法學芻議〉,北京:《社會學與社會調查》,第五期。
1988〈人格現代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五期,頁102-108。1987〈社會系統認識論的幾個問題〉,鄭州:《大學文科園地》(鄭州大學文科學報),第二期。
1987〈城鄉社區的三種融合模式〉,上海:《社會科學》1987年第十一期。1986〈社會學中的系統哲學〉,上海:《社會科學》1986年第十二期。
近年主要學術發表(2000年以來)
1、主要論文
(1)English:
2012 Lineage and Family, Chinese Society –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Pagodatree」: Cultural Informator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Xu Jing,Cognitive Scienc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Water,Deity and Power: A case study of water temples in Shanxi province。SEAA Conference,July 2006.
2005 Gongde Temples and Fujian Local Religion since Song Dynasty. IAHR Conference, March,2005.
2004 Land Reform in Yang Village: Reproc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lass Status. Modern China 30(1):1-48, Jan.2004. (SSCI)
2004 Symbolic Land Rights in Its Cultural Economic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Yang Village, Fuji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 pp41-54.
2002 Ancestral Hall and Buddhist Gongde Templ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4, No.3, pp28-48. (SSCI)
(2)中文(部分):
2012 人類學研究的文化範式——「波粒二象性」視野中的文化與社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CSSCI)《社會學》2012.9(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發) (CSSCI)
2012 為何他鄉成故鄉?——大槐樹傳說之集體記憶的民族主義建構。載《中國人類學》,2012年第1期。
2012 文治復興與禮法變革——祠堂之制和祖先之禮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CSSCI)《社會學》2012.7(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發)(CSSCI),上海《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3全文轉發。《社會學報》2012.2全文轉發。
2012 歷史人類學與中國研究,《人類學講堂》(第一輯),潘蛟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 宗族與中國社會,《人類學講堂》(第二輯)潘蛟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 讓文化擁有自由——法國布列塔尼文化遺產保護考察隨筆〈社會學家茶座〉2012年6期。
2010 「被族群」:麗江古城的文化保護困境。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9.2.
2009 中國12村貧困調查——曉銳村,張小軍、馬亞萍、朱宇晶。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 中國12村貧困調查——乾分村,張小軍、馬亞萍、朱宇晶。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 人類發展理念下的貧困問題反思,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理論卷),王曉毅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 咸與權:歷史上自貢鹽業的市場分析,《清華大學學報》2009第二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2009年第6期轉載)
2009 實踐史:一個歷史人類學的研究視角——以民間信仰研究為例,載《誰的信仰,誰的空間?》,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電影《色·戒》鑒賞的文化實踐,載《異文化與多元媒體》,喬健主編,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2008 宗族與家族,載《社會學與中國社會》,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8 文化生態與文化環保,載《綠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專輯》,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12期轉摘。
2007 復合產權:一個實質論和資本體系的視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歷史水權個案研究,《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4期。
2007 愛的實踐:艾滋病防治中的社會性別主流化。與許晶合作,載張小軍主編《文化的挑戰——文化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本土思考》,香港:中國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07 秩序剝奪與城市底邊階級的形成,喬健主編《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 歷史人類學:一個跨學科和去學科的視野。《清華歷史講堂初編》,三聯書店2007年。
2007 遺存還是遺產?——簡論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遺產」困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產權改制與城市底邊階級的形成——兼論科斯逆定理與產權定理。台灣第七屆(2003-2006)大學講座計劃「底邊階級的傳統與現代」會議論文(2006.5.台北)。
2006 跨學科與去學科:人類學的三個視角,《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3月28日第12版。
2006 認知人類學淺談,《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11月。
2006 社會圍繞「現代化」和經濟中軸安排的弊端,《中國與世界觀察》,2006年第1期。
2006 人類發展和遺產保護事業中的鄉村旅遊。世界旅遊組織:《「鄉村旅遊國際論壇」論文集》。
2006 《陝山地區水資源與民間社會調查資料集》補遺七則,張小軍、卜永堅、丁荷聲,《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42期。
2005 《城市貧困的制度思維〉,張小軍、裴曉梅,《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2004 《象徵地權與文化經濟——福建陽村的歷史地權個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2003 《歷史的人類學化和人類學的歷史化》,《歷史人類學學刊》1(1):1-28。
2003 《陽村土改中的象徵資本再生產》,《中國鄉村研究》,總第二輯,商務印書館。
2003 《導言》,李孝聰、鄧小南、筱君(張小軍),載黃竹三、馮俊傑編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中華書局。
2003 《民族志方法論的互補性》,《文化人類學理論新視野》(論文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2 《宗族化中的功德寺院》,《台灣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一期。
2002 《陽村的境社與宗族》,《民俗曲藝》(宗教與地方社會專輯II),總第138期。
2002 《雙重部門與影子國家——平昌源神廟水碑文的田野考察》,《擴展中的公共空間——中國第三部門研究年鑒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宗族與地方老人政治》,《當代中國農村與鄉村治理》,肖唐鏢等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0 《傳統文化生產中的象徵性實踐》,《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
2001 《象徵資本的再生產——從陽村宗族論民國基層社會》,《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三期。
2000 《佛寺與宗祠:泉州開元寺的歷史個案研究》,載《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0 《銀翅:中國本土的現象學?》,《清華社會學評論》,2000年創刊號。
2、著作:
2004 《藍田》。北京:三聯書店(國際書號:ISBN7-108-01969-8/K·416)
2003 《福建杉洋村落碑銘》。張小軍、余理民,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國際書號:ISBN 962- 5273-6-3)
3、主編:
2009 《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 《中國12村貧困調查》(江西、雲南卷),張小軍、譚深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7 《文化的挑戰——文化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本土思考》,張小軍主編,香港:中國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07 《能力與貧困——中國城市貧困的個案研究》,張小軍、裴曉梅主編,香港社會科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2 《歷史與社會》(第七冊)。張小軍主編。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試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 7-107-16201-2/G·9291
2001 《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執行主編。北京友誼圖書出版公司。
2001 《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陳志明、張小軍編,北京文津出版社。
4、學術隨筆和翻譯
2010 中山先生論房地產,《社會學家茶座》2010年第5期。
2009 大湖人家,《社會學家茶座〉2009年第1期。
2008 統一與多樣化,載《這個世界,我們的——中歐思想者越洋對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8 印加文明和生態悲劇,《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6期。
2008 南美第一古跡——馬丘比丘,《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5期。
2008 利馬印象,《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4期。
2007 二分陷阱與中國本土思想,《社會學家茶座》,2007年第1期。
2006 誰在侵蝕中國文化的靈魂?《環球時報》第1180期,2006年6月13日第13版。
2004 《反抗還是共謀——阿米巴效應和人類變形蟲》,《社會學家茶座》,2004年第三期。
2003 《未畫句號的〈人類責任憲章〉》,《回顧與前瞻:建立一個協力盡責和多元的世界的對話》,歐洲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
2000 《從王安石變法看官民關系》,《社會學家茶座》2002年第一期。
2001 《民族志的回顧與思考》,文思理著,張小軍譯,《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
2000 《劃:話,化——江西人類學田野考察隨筆》,《二十一世紀》,2000年6月號。
近年主要研究項目課題(2000年以來):
2010-2012 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美沙酮療法戒毒的社會學和生理學綜合評估指標研究,負責人;
2009-2010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科技部2008ZX1000103):《我國艾滋病流行規律、疫情評估和預測方法研究》子項目:中國艾滋病傳播模式、干預力度和感染率定量關聯模型的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9 世界宣明會:雲南永勝扶貧綜合項目專項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8 世界宣明會:陝西商洛扶貧綜合項目中期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7-2008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貴州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項目——社會影響評估項目,技術負責人;
2007 世界宣明會:甘肅臨夏扶貧綜合項目中期評估項目,項目負責人;
2007 清華大學艾滋病防治政策研究中心項目:中國艾滋病社會影響態勢指數體系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6 衛生部:第四輪全球基金艾滋病項目:社會性別主流化研究報告——貴州省,項目負責人;
2005-2007 清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在人類發展理論下反思全球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課題負責人;
2005-2006 世界銀行和中國社科院合作研究項目:「走出貧困:中國貧困的定性研究」,甘肅子項目負責人;
2005 DFID:中英艾滋病項目:四川涼山州政策支持項目,項目負責人;
2003-2005 國家社科基金辦公室: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京、重慶、沈陽及蘭州四城市貧困人口生活形態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4-2006 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和兒童失學問題的系統性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4 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與北京社科院社會發展資源中心項目:「社會發展的理論」,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2-2003 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項目:甘肅臨夏義務教育項目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1-2004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北京市城市貧困人口的性別、家庭和下崗因素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2 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項目:甘肅貧困地區失學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0-2002 法國遠東學院:中、法合作研究項目:水利與民間組織,山西介休子課題負責人。
『陸』 謝宏維的相關介紹
1.《和而不同——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27萬字),經濟日報出版社,2009年1月。
2.《江西通史·明代卷》(50萬字,與方誌遠教授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獲江西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集體)。
3.《魅力江西:江西省情教育讀本》(撰寫第二、三章,與方誌遠教授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4.《論明清時期江西進士的地域分布與特徵》(11千字),《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
5.《清代徽州棚民問題及應對機制》(16千字),《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6.《生態環境的惡化與鄉村社會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動為中心》(11千字),《中國農史》2003年第2期。
7.《棚民、土著與國家——以清中期江西省萬載縣土棚學額紛爭案為例》(18千字),《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2期。獲江西省高校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8.《清中晚期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土客沖突與國家應對》(12千字),《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9.《清代棚民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8千字),《歷史教學》2004年第3期。
10.《化干戈為玉帛: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28千字),《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05年4月。
11.《2005年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年會暨全國歷史系主任聯席會議綜述》(4千字),《歷史教學》2005年第10期。
1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土客沖突、階級矛盾與意識形態斗爭》(8千字),《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3.《袁文才、王佐事件再研究——中共黨史與社會史研究相結合的視角》(9千字),《中共黨史資料》2008年第2期。
14.《〈萬載縣志都圖甲戶籍貫冊〉介紹與解讀》(21千字),《文獻與田野》第52期,2008年7月。
15.《文本與權力: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歷修方誌分析》(25千字),《史學月刊》2008年第9期,同時收入張建民主編《10世紀以來長江中游區域環境、經濟與社會變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獲江西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6. Text and power: A study on local gazetteers of Wanzai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 4, No. 3. ( September 2009 ), pp. 426-459.
17.《清史宜採用紀傳為體章節為用的新綜合體》(33千字),《清史編纂體裁體例討論集》(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8.《清代前中期的地方沖突與國家應對》(30千字),載《多元視野下的清代社會》,黃山書社,2008年8月。
19.《評〈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4千字),《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10月。
20.《《評〈明清兩湖地區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研究〉》(4千字),《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三卷第二期,2005年10月。
21.《評周建新〈動盪的圍龍屋〉》(4千字),《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五卷第一期,2007年4月。
22.《評黃志繁〈『賊』、『民』之間〉》(4千字),《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2008年10月。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清代及民國時期湘贛邊區的土客矛盾與區域社會變遷」、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清初以來湘贛邊區的移民與區域社會變遷」、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江西文化研究與省情教育」、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清代及民國時期贛西移民、宗族與鄉村社會研究」以及江西師范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青年發展基金、教學研究基金等7項。
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時期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主持人為方誌遠教授,2001年)、國家級項目《中華大典》的編纂工作(主持人為戴逸教授,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國災荒史研究」(主持人為赫治清研究員,2003年)、參加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史編纂體裁體例的調研工作(主持人為郭成康教授,2003年)、江西省政府重大項目「江西通史」(主持人為時任江西省政協主席鍾起煌,2003年)、國家文物局科技課題「景德鎮古瓷業文化遺產體系保護與城市發展」 (主持人為時任景德鎮市委書記姚亞平,2003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民間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研究」 (主持人為鄭振滿教授,200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明清江西移民與中國西南部地區的開發」 (主持人為方誌遠教授,2006年)及 「江西民間歷史文獻與區域文化傳承研究」 (主持人為廖華生副教授,2007年)等9項。 2003年8月,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首屆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北京及河北蔚縣。10月,中山大學主辦的「第六屆歷史人類學研究生研討班」,廣東廣州,報告題目為《清代至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
2004年8月,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西大學主辦的「首屆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北京及山西臨汾等。12月,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區域網路與地方社會國際研討會」,中國香港,報告題目為《化干戈為玉帛:清代至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
2005年7月,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主辦的「2005年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年會暨全國高校歷史系主任聯席會議」,江西南昌,會務工作。11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光明日報理論部聯合舉辦的「14世紀以來長江中游地區的環境、經濟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湖北武漢。報告題目為《文本與權力: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歷修方誌分析》。
2006年7月,中國經濟史學會、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主辦的「中國經濟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西南昌,報告題目為《地方文獻與社會經濟權力: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歷修方誌分析》。8月,中國社會史學會、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地域中國:民間文獻的社會史解讀」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十一屆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安徽黃山。報告題目為《文本與權力: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歷修方誌分析》。12月,中山大學第二期民間歷史文獻班,廣東廣州。
2007年11月,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中心主辦的「客家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西贛州,報告題目為《明末清初以來贛西北地區的移民與民間信仰》。12月,中山大學第三期民間歷史文獻班,廣東廣州。
2008年4月,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湖南科技大學主辦的第五屆中國災害史學術研討會,湖南湘潭,報告題目為《清代湘贛邊區的移民、生計與生態》。7月,中國經濟史學會、廣西師范大學主辦的「中國經濟史學會年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廣西桂林,報告題目為《國計與民生:明清江西重賦問題及地方社會的反應》。11月,中國社會史學會、中山大學主辦的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暨「政治變動與日常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東珠海,報告題目為《明清江西重賦問題及地方社會的反應》。12月,中國經濟史學會、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中國歷史上的「三農」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蘇南京,報告題目為《清代湘贛邊區的移民與區域社會變遷》。
2009年8月初,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主辦的「第七屆歷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廣東廣州、江西萬載。8月底,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華僑大學華僑華人資料中心聯合舉辦的「民間文獻與地方史研究資料庫」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建廈門,報告題目為《江西西部地區民間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
『柒』 吳滔的發表主要論文
1. 從「因寺名鎮」到「因寺成鎮」——南翔鎮「三大古剎」的布局與聚落歷史,《歷史研究》2012年第1期
2. 海外之變體:明清時期崇明鹽場興廢與區域發展,《學術研究》2012年第5期;
3. 明清嘉定的「折漕」過程及其雙面效應,《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3期;
4. 從「因寺名鎮」到「因寺成鎮」:南翔鎮的聚落格局與歷史,《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6期;
5. 清代日記所見江南地區的水運,《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1期;
6. 百姓日用而不知:明洪武十四年後戶帖的流傳,《歷史教學》(高校版)2010年第12期;
7. 「插花地」的命運:以章練塘鎮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
8. 賦役、水利與「專業市鎮」的興起——以安亭、陸家浜為例,《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9. 《英國公共檔案館檔案》所見清末汕頭兩次爭地始末,《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10. 神廟界域與鄉村秩序的重組——吳江莊家圩廟考察報告及其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11. 莊家圩劉王廟と村落社會,載太田出、佐藤仁史主編:《太湖流域社會の歷史學的研究》,日本汲古書院2007年;
12. 賑飢與縣級以下區劃的變化:明清嘉定寶山基層行政之運作,載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社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13. 明清江南基層區劃的傳統和市鎮變遷——以蘇州地區為中心的考察,《歷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4. 明清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史研究概說,《中國農史》2005年第2期;
15. 清代江南的「 一田兩主」制和主佃關系的新格局——以蘇州地區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6. 清至民初嘉定寶山地區分廠傳統之轉變——從賑濟飢荒到鄉鎮自治,《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7. 清代蘇州地區的村廟和鎮廟:從民間信仰透視城鄉關系,《中國農史》2004年第2期;
18. 分房原則在日常生活之呈現——以分湖柳氏大勝三牆門為中心,載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
19. 在城與在鄉:清代江南士紳的生活空間及對鄉村的影響——以吳江震澤為例,載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
20. 清代江南社區賑濟與地方社會,《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21. 宗族與義倉:清代宜興荊溪社區賑濟實態,《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2. 清代江南地區社區賑濟發展簡況,《中國農史》2001年第1期;
23. 明清時期蟲災考述,《農業考古》2000第3期;
24.略論明清南京地區的市鎮發展,《中國農史》1999年第3期;
25.關於明清生態環境變化和農業災荒發生的初步研究,《農業考古》1999年第3期;
26. 清代南京地區農村經濟初探,《古今農業》1999年第2期;
27.明清時期蘇松地區的鄉村救濟事業,《中國農史》1998年第4期;
28.清代嘉定寶山地區的鄉鎮賑濟與社區發展模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9.明清蘇松倉儲的社會、經濟職能探析,《古今農業》1998年第3期;
30.劉猛將信仰與吳中稻作文化,《農業考古》1998年第1期;
31.明清時期雹災概述,《古今農業》1997年第4期;
32.論清前期蘇松地區的倉儲制度,《中國農史》1997年第2期;
33.明代蘇松地區倉儲制度初探,《中國農史》1996年第3期;
34.明清江南地區的「鄉圩」,《中國農史》1995年第3期;
35. 建國以來明清農業自然災害研究綜述,《中國農史》1992年第4期。 1. 創新與傳承——「雙重編碼課程」的設置及其實踐,《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年第4期;
2. 在田野中閱讀江南鄉鎮志,《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2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3. 科大衛、劉陶陶主編《中國的城鎮和鄉村:認同與感知》評介,載《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二期,2004年;
4. 濱島敦俊,「總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會と民間信仰」評介,《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
5. 《秦農業歷史研究》評介,《中國農史》1998年第2期。
『捌』 《歷史學是什麼》的讀後感.要是作文
歷史學著作讀後感
劉平兄發來這篇座談話記錄稿,要我談點讀後感,我拜讀之後,感觸良多,不過,要把想說的話都寫下,必病累贅,故只談一點希望不算題外的話。
不知從何時起,「歷史人類學」,好像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幽靈,在中國史學這個深潭的水面上,攪起了一點不大不小的漣漪。中國史學界好像比較喜歡討論什麼「學」的定義,記得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每次開社會史學會年會,都會有「什麼是社會史?」的討論,到最近幾屆,這種討論終於沉寂下來了,但「什麼是歷史人類學?」又成為新的話題。正如振滿兄在這個座談會上說的,我們不小心用了這個標簽,但自己其實並不清楚,也沒有興趣弄清楚,應該如何定義歷史人類學。之所以選擇這個標簽,只不過是覺得自己做的研究,有那麼一點歷史人類學的味道罷了。我們編了一本刊物,取名《歷史人類學學刊》,正因為我們不願意下定義,所以沒有寫發刊詞,而是先後刊載了張小軍、黃應貴、庄英章三位先生談「歷史人類學」的文章,主張各異,目的也是想表明我們的立唱—所謂的歷史人類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實踐。
至於為何要用這樣一個標簽,那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有偶然的機緣,也有個人的興趣,有學術的理路,也有治學的傳統。這些,在蕭鳳霞、鄭振滿、丁荷生等人的發言中都涉及到了,我不再多談。想多說幾句的,是振滿兄提到,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都有深厚的社會經濟史研究基礎,同時也都有人類學的傳統,這種傳統的影響,的確是不應忽視的。近年來有關歷史人類學的議論,製造了一種印象,好像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或對話,是一種新潮。實際上並非如此。中國人類學從一開始就和歷史學結合得非常緊密,而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也從一開始就深受人類學的影響。大家都知道,1920年代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大學創辦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就是把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放在同一機構中的。解放後中山大學歷史系中的著名教授,全部都有包括人類學在內的各門社會科學的學科背景。這些學術淵源,對我們有非常深的影響。今天,大家講到歷史人類學,就會同田野調查、區域研究或社區研究等等聯系起來,其實,這些也不是什麼新發明,劉平兄在發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遙先生的田野調查,就是我們非常敬佩的。《歷史人類學學刊》在去年專門刊載了當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華北開展田野調查的賀登崧教授的一篇舊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現在提倡的田野調查,前輩學者已經有非常好的實踐,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在八十年代中期與人類學家合作開始在鄉村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激勵我們的,不正是顧頡剛、容肇祖這些史學前輩當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廣東的東莞考察的身影嗎!
近來我常常想,為何大家會產生這種把所謂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向視為新東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爾敏先生的《20世紀非主流史學和史家》一書時,好像明白了一點。在學術的社會里,也許有一兩種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則被視為「非主流」。在「非主流」沒有進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學者視線的時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進入了視線,就可能被視為新潮湧來,然後會產生「新潮」是否會成為主流的疑慮。其實,在學術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這個「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隨意潑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脈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學術之「流」的格局,應該像珠江那樣,盡管地理學家可能會定義哪條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實際上,珠江水系並無主流支流之別,幾條江河並沒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難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錯,互相混合,最後還是分流入海。如果我們能夠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樣那樣理解學術之「流」,那麼,很多爭論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後,我想用兩句也許是老生常談的話來歸納我的意見:我相信「史無定法」,但一定要「學有所本」。
『玖』 劉永華的著作
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 Leiden: Brill, 2013.
《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馬丁·蓋爾歸來》(譯著),納塔莉·澤蒙·戴維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法國史學革命:年鑒學派,1929—1989》(譯著),彼得·伯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歷史之島》(合譯校),馬歇爾·薩林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福建宗教史》(合著),陳支平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論文
2012 Daoist Priests and Imperial Sacrific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Case of the Imperial Music Office (Shenye Guan), 1379–1743,Late imperial China,Volume 33, Number 1, June 2012。
2011《祭譜與游譜:有關閩西 客家族譜相關儀式的筆記》,《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2011《時間與主義》,《讀書》2011年,第7期。
2010《不倦的教誨,不滅的薪火——讀<楊國楨教授治史五十年紀念文集>》,《人文國際》第2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2010《正德癸酉平陽堯廟改制考:平陽堯廟〈三聖廟碑〉解讀》,載《民俗曲藝》第167期(2010.3)
2010《赦罪書的詩學與政治: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的<樓案中的虛構>》,載《人文國際》創刊號,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2009 Review of Brigitte Baptandier, The Lady of Linshui: A Chinese Female Cult. Published in The China Journal, no. 62, July 2009
2009 「民間」何在?——從弗里德曼談到中國宗教研究的一個方法論問題。收入復旦文史專刊之二《「民間」何在,誰之「信仰」》,中華書局,第1-25頁。
2008《清初中國東南地區的糧戶歸宗改革——來自閩南的例證》,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
2008《〈文化貿易:清代至是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評介 》,載《歷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008《強盜、高僧和死者的「契約意識」》,載《東方早報·書評周刊》2008年10月19日,又載《書評的解剖》(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四輯,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年版
2008《 明清時期的神樂觀與王朝禮儀——道教與王朝禮儀互動的一個側面》,《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第32-42頁。
2008 《明清時期的禮生與王朝禮儀》,《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九卷,第245-257頁。
2007 《道教傳統、士大夫文化與地方社會:宋明以來閩西四保鄒公崇拜研究》,《歷史研究》第3期,第72-89頁。
2007《風水:一個社會文化史的詮釋》,載《讀書》2007年第12期。
2006 Village Rituals, Imperial Sacrifices, and Taoist Liturg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in the Jiwenben (Manuals of Sacrificial Essays) of Sibao, Fujian. 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主辦,第237-287頁。
2006《 明清時期華南地區的祖先畫像崇拜習俗》,《廈大史學》第二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第181-197頁。
2005 《明末至民國華南地區的族田與鄉村社會——以閩西四保為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第52-60頁。
2004 《墟市、宗族與地方政治——以明代至民國時期閩西四保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第185-198頁。
2004 《亦禮亦俗——晚清至民國閩西四保禮生的初步分析》,《歷史人類學學刊》第2卷第2期,第53-82頁。
2003 《明清時期閩西四保的鄉約》,《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卷第2期,第21-45頁。
2002《 「我們」印第安人與「你們」美國人」》,《讀書》第9期,第32-38頁。
2000《清代廣東「不落家」史料一則》,《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1998 17至18世紀閩西佃農的抗租、農村社會與鄉民文化。《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第139-150頁。
1998《重利·揚名顯親·中國的資本主義》,《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5期。
1997《評〈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載《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997《十九世紀南洋華人合會試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年S1期
1997《中國傳統社會基層管理的模式》,《福建學刊》1997年第5期
1995 《關羽崇拜的塑成與民間文化傳統》,《廈門大學學報》第2期,第78-84頁。
1995《九龍江流域的山區經濟與沿海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1995年第2期。
1994 《文化傳統的創造與社區的變遷——關於龍岩適中蘭盆勝會的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第57-69頁。
1993《傳統中國的市場與社會結構——對施堅雅中國市場體系理論和宏觀區域理論的反思》,《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4期。
1993《宋元以來閩西社會的土客之爭與佃農斗爭》,《中國社會經濟史》1993年第2期。
1991《唐中後期敦煌的家庭變遷和社邑》,《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拾』 劉永華的個人簡介
曾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現任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明清鄉村社會文化史、中國傳統禮儀、法國年鑒派史學述評、西方社會文化史原著選讀等課程。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明清已降時期社會文化史、社會經濟史、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等,同時關注人類學理論的發展動向。近年來,從事中國鄉村禮儀與宗教科儀本、晚清徽州鄉民生活等課題的探討。曾在1991 年獲得廈門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學士學位,1994年獲得廈門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碩士學位, 2003 年獲得加拿大麥吉爾大學( McGill University )東亞系哲學博士學位。2010-2011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讀書》、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The China Journal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參與國家社會基金項目「明清時代的鄉族、鄉紳與官僚政治」、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民間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研究」等科研課題。曾獲省、市社科優秀成果獎各一次,並擔任《歷史人類學譯叢》(北大出版社,2009年至今)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