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有對歷史的
「昭君出塞」無疑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更密切了西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關系.作家王族說:「王昭君嫁給呼韓邪,讓匈奴和中原像握緊了的兩只手,從此再未分開,被排擠出局的郅支像另一隻孤獨的手,再也抓不住命運的稻草,在歲月的長河中幾經沉浮,便沒有了蹤跡」.他是用文學的語言道出了歷史的真實.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昭君做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後,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漢和親做為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創建了"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血染沙場"為"交歡玉帛",實現民族之間"雙贏對話"的中國方式.這對於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鑒和啟示的作用.
❷ 《出塞》這首詩有對歷史的_____,有對現實的____,表達了作者的____激情,洋溢著____的
回顧 不滿和同情 為國奉獻 報國建功
❸ 《出塞》的歷史背景
唐代詩人王昌齡所作的《出塞》的背景是:
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長安是東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在這時詩人借「飛將」慨嘆遠征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
漢武帝時期,衛青是北伐匈奴的將領。《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這里概括稱漢武帝時期北伐匈奴的名將。
(3)出塞有對歷史的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藝術特徵為:
1、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現的內容是厚重和復雜的。既有對遠徵士卒的濃厚同情,對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家國的榮譽和戰爭的正義性,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2、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是在歷史的角度找到堅實的立足點,襯托出當時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3、此詩內容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
❹ 《出塞》中表現詩人對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男兒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的感嘆的句子是
王昌齡一首題為《出塞》,即出關。在唐詩中,一般用以表示出征,而「入塞」則表示凱旋歸來。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先從字面排列講:看看天上的明月,還是秦朝時候的明月;看看雄壯的關城,也還是漢朝時候的國防建築。
第二句接著說:在這個從古到今景色不變的關塞中,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沒有回來。於是,詩人不免有些厭惡這種戰爭。他想,為什麼要很遠的走出國境去征伐胡人呢?如果有一位象李廣一樣的飛將軍,能堅守邊防,不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來侵略中國,豈不是可以使許多兵士免於死亡嗎?顯然,這是一首反對侵略戰爭的詩,寫得很含蓄,用「但使」、「不教」兩個詞語,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曾引起過許多爭議。王世貞以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詩說》)的詩句。吳昌祺以為這地方在秦朝還是明月照著的荒野,到漢朝便已有關城了。這都是從字面排列的呆講,把「秦時明月」和「漢時關」分為不相乾的兩部分。其實,詩人用「秦漢」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意義只是說:這里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關城,都仍然和秦漢時代一樣。但他不能把詩句寫成「秦漢明月秦漢關」,這不成為詩,於是他改作「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是「秦」是 「漢」,這兩個字都代表一個抽象的概念;「古」,並不是要把明月和關分屬於兩個朝代,而是把「秦漢」二字分在二處作狀詞。這種詩句的修辭方法,稱為「互文同義」。盧綸有一首《送張郎中還蜀歌》,起句是「秦家御史漢家郎」。張郎中是御史兼郎中,都是秦漢以來古官名,詩人亦用互文式的修辭來造句。這可以說是唐人句法,宋以後就不見這樣的句子了。
第三句的「龍城」與「飛將」,注釋家也有許多意見。龍城是漢代匈奴的都城,大將軍衛青征伐匈奴,直搗龍城。但匈奴是游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都城。所謂都城,只是指匈奴各個部落首領所在地,或者說軍事主力所在。飛將軍是漢代將軍李廣,他駐防邊疆,匈奴人稱之為飛將軍,形容他用兵神速。這里是兩個典故的合用,「龍城飛將」只是說能打敗敵人的名將,並不實指某處某人。有些注釋者太拘泥於歷史事實,考證出龍城應當是盧龍塞,飛將應該是衛青而不是李廣,因為李廣與龍城無關。這樣講詩,真是「固哉」!試參看唐詩中用這兩個名詞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講。楊炯《從軍行》雲:「鐵騎繞龍城。」盧照鄰《戰城南》雲:「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沈佺期《雜詩》雲:「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虞世南《從軍行》雲:「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這幾位詩人都在王之渙以前。如果要把他們詩中的「龍城」確定在某一地方,那麼一會兒在雁門,一會兒在塗山。後來溫飛卿有詩雲:「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這個龍城,又在榆關外了。豈不是也很難解釋?「飛將」也是唐詩人常用的語詞,只是猛將、勇將的意思,不必牽扯到衛青或李廣,更不必和上下句中的地名聯系考索。賀朝詩雲: 「天子金壇拜飛將,單子玉塞振佳兵。」杜甫《秦州雜詩》雲:「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都和王之渙同樣用法
❺ 出塞 王昌齡有對歷史的什麼描寫,表達了詩人的什麼激情
描述了當年』飛將軍『 李廣為了守住一個城池,不允許敵人的騎兵過一座山。 表達了詩人覺得當時政府的無能,李將軍的神勇,使用了對比的手法,表達了愛國激情!!!
❻ 《出塞》的歷史背景
唐代詩人王昌齡所作的《出塞》的背景是:
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長安是東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在這時詩人借「飛將」慨嘆遠征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
漢武帝時期,衛青是北伐匈奴的將領。《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這里概括稱漢武帝時期北伐匈奴的名將。
(6)出塞有對歷史的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藝術特徵為:
1、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現的內容是厚重和復雜的。既有對遠徵士卒的濃厚同情,對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家國的榮譽和戰爭的正義性,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2、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是在歷史的角度找到堅實的立足點,襯托出當時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3、此詩內容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
❼ 王昌齡的《出塞》,如何把歷史與唐朝現實相結合的
王昌齡的詩歌《出塞》中,先是用秦漢時期的匈奴來對應唐朝時期的邊境戰爭,而後又用漢朝名將李廣來“諷刺”唐朝當時沒有好的將領,最後又用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來表達希望戰爭停止的渴望。
最後來說是《出塞》的最後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的意思是:必然不會讓敵人順利度過陰山。其實王昌齡這句詩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自信,因為唐朝當時國力強盛,邊境比較和平,第二層含義是希望邊境不要再有戰爭了,希望各方勢力能夠和平共存,這樣才能讓那些鎮守邊疆的戰士回到家鄉。
❽ 《出塞》通過了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化名將什麼的緬懷指責了什麼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是對秦和漢兩朝歷史的回顧。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廣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❾ 《出塞》一詩中有對歷史的( ),有對現實的( ),表達了詩人強烈的( ).
《出塞》一詩中有對歷史的(回顧 ),有對現實的(不滿和同情 ),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
❿ 王昭君出塞是被迫的嗎她的出塞給歷史帶來了哪些影響
“一去紫台連朔漠”和“畫圖省識春風面”是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中對於王昭君出塞的描寫。漢宣帝時期,王昭君入宮成為了皇帝了一位妃子,但是由於皇帝妃子太多根本看不過來,所以皇帝覺得寵幸某個妃子時都會先看畫師為妃子畫的畫像。妃子想得到皇帝的寵幸,甚至若憑此能夠有個一兒半女的話,後半生也可算衣食無憂了,因此她們都會賄賂皇宮的畫師,讓之把自己畫的更好看些。王昭君十九歲入宮成為後妃,卻自詡美貌不願意與後宮同流合污,不肯賄賂畫師,甚至也對之譏諷了一番,畫師毛延壽因此並未將昭君的美貌如實畫出,昭君在後宮苦捱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