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科研

生物科研

發布時間: 2022-08-14 02:04:17

❶ 近年來生物學領域重大的科研成果或發現

中國
張亞平小組兩棲類研究重要成果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凍干Hib結合疫苗完成臨床前研究
973計劃「光合作用分子機理研究」項目
綠葉高效捕捉光能的奧秘
SARS病毒進化規律
領銜繪出四種雞基因圖譜
發現家蠶性別控制開關
發現物質第五態

美國
批准全球首宗胚胎幹細胞試治療人體試驗
發現可調節血管生長的「開關」
研製「抗瘧蚊」
接近開發出長效通用型流感疫苗

日本
培育可充當除草劑的非食用小麥
山中伸彌最新PNAS文章發現iPS培養新方法

納米粒子與轉鐵蛋白結合即可獵殺癌細胞
紐西蘭研究人員稱常服鈣片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瑞典研究人員開發出糖尿病新療法 不注射胰島素
韓研究發現新的癌症促進
韓國研究組找到了10年間未發現的蛋白質性能
印度開發出抗病毒蠶寶寶
加拿大科學家把致命微生物變成奇妙圖形

❷ 生物科技一般是做什麼

生物科技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它是由英文biotechnology翻
譯而來,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將生物科技定義為「生物科技包含一
系列的技術,它可利用生物體或細胞生產我們所需要的產物,這些
新技術包括基因重組,細胞融合和一些生物製造程序等」.
其實人類利用生物體或細胞生產我們所需要產物的歷史已經非
常悠久,例如在一萬年前開始耕種和畜牧以提供穩定的糧食來源,
六千年前利用發酵技術釀酒和做麵包,兩千年前利用黴菌來治療傷
口,一七九七年開始使用天花疫苗,一九二八年發現抗生素盤尼西
林等.
既然人類使用生物科技的歷史這麼久,為什麼近年來生物科技
又突然吸引大家的注意呢 這是因為從一九五○年代開始,我們對
構成生物體最小單位的細胞及控制細胞遺傳特徵的基因有更深入的
了解,以及一九七○年代發展出基因重組和細胞融合技術.由於這
兩項技術可以更有效地讓細胞或生物體生產我們所需要的物質,且
適合工業或農業量產,因此從一九八○年代開始造就了一個新興的
生物科技產業.
比爾蓋茲在一九九六年說過「生物科技將像電腦軟體一樣改變
了這個世界.」近代的生物科技產業從一九八○年發展至今,應用
的范圍包括生物醫學制葯,農業,環保,食品和特用化學品等產
業.在生物醫學制葯方面,已經有155種生物科技葯品或疫苗被
美國食品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並用來治療糖尿病,心臟
病,癌症和愛滋病等疾病.在農業方面,已有基因重組植
物例如木瓜,番茄,玉米和大豆等上市,這些基因重組
植物的特點是抗病蟲害能力增強,可以使用較少的化學
專題報導
的應用
農葯.
此外,在環保方面,已利用基因重組微生物分解一些有毒的工
業廢棄物和造成污染的原油.在食品方面,已利用發酵工程技術生
產乳酸菌,靈芝,冬蟲夏草等健康食品.在特用化學品方面,則已
利用基因重組酵素製造葯物或纖維,或將其用在清潔劑中以分解污
垢.到二○○一年,全球已有約一千五百家生物科技公司,年產值
達三百億美元.
基因重組和細胞融合技術是近代生物科技的基石,近年來在這
個基礎上又開發出許多新技術及新的應用領域,例如蛋白質工程技
術可以用來改進蛋白質的結構和活性,生物奈米技術可以用來製造
生物感應器,生物晶片和葯物輸送系統,組織工程技術可以利用干
細胞修補受損的器官,以及動物復制技術可以利用細胞核轉移方法
復制動物等.
生物科技發展的目的在於治療疾病,改善生活品質,提供不虞
匱乏的食物及保護我們的居住環境,不過在這項高科技發展過程中
如果不加以嚴格監控,也可能對人類或地球上的生態造成傷害.因
此在發展生物科技的過程中,也要同時注意它對人文,道德或生態
的沖擊.
由於生物科技應用的領域非常廣泛,與我們日常生活又息息相
關,在一般報章雜志或新聞媒體上經常有相關的報導,因此了解生
物科技新知識應該列入我們平常學習的一部分了.

❸ 生物科技是干什麼的

生物技術是現代生物學發展及其與相關學科交差融和的產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組技術為中心的基因工程,還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細胞工程及生物製品等領域。培養掌握現代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開發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生物技術高級專門人才。
生物技術專業培養具有生態學知識,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生物技術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基礎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基因工程、發酵工程及細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以及生物技術及其產品開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生物技術產業政策、知識產權及生物工程安全條例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生物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❹ 目前生物科技有哪些先進技術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❺ 以後想從事生物科研,應選什麼專業

建議直接選擇生命科學大類的專業。一般主要分為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包含生物信息學)、生物工程。這些專業的細微區別可以網路查到,其實它們學習的內容高度重合,選擇時不必太過糾結。不過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屬於理學,而生物工程屬於工學。理學相對更加貼近科研,而工學貼近實踐應用。
生物科研是一個很高遠的理想,但是路上卻面臨著大量重復、勞累的工作,有著數不盡的困難。如果怕吃苦、不具備科研精神和素質,不建議選擇生命科學大類專業。這些專業的出路比較狹窄,混個畢業可不好直接找工作,但是對於願意考研、以生物科研的青年來說,簡直是量身定製!

❻ 學習生物科學,要怎樣才能去科研必須具備什麼能力必須要多優秀

你好!我也是學生物科學的,我的大學生物專業排名在全國第6,勉強可以冒昧提出一些建議。首先是對科研的熱情,就是有毅力和決心投身科研(其實科研挺累的,經常在實驗室一站站一天,還不一定能出結果,實驗的重復性也很強);然後是確定你像研究的領域,由博而專,不知你對哪些方面感興趣(微生物、分子、神經、免疫、植物、動物、胚胎、醫科等等),精力是有限的,確定興趣對選擇科研機構和導師很重要;然後是學術方面,在學校打好專業課基礎,參加實驗室的科研訓練或大學生自主科研項目(若學校有研究條件的話可以在學校實驗室學習操作技能和科研思路,若學校硬體設施不強可去各研究所或好一點的學校聯系老師、實驗室,方法:確定研究方向-查找老師及相關實驗室資料-准備工作(查閱老師實驗室近期發表的文獻等)-給老師發email陳述實習期望-面談及相關安排),最好在本科生階段熟悉相關領域的操作技能以及基本項目的研究思路。然後在大三下開始准備保研或考研,確定將來科研方向,若有保研資格的話提前聯系老師參加相關高校組織的夏令營或招生項目,若考研的話就加強理論基礎(分子生物學、生化之類的必修課),平時多攻讀些英文文獻(夏令營及面試的必考項目),對所感興趣領域有較好的了解。建議樓主研究生到1本或科研機構(科學院、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分子所、微生物所之類的)進行科研(畢竟這樣的地方經費充足儀器先進導師一直在科研第一線)。
僅為建議,樓主加油!

❼ 以後想從事生物科研,應選什麼專業

摘要 您好,從事該方面的工作,可以選擇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四川農業大學、江南大學。

❽ 生物科學技術的項目有哪些

生命科學最大的基礎工程

生物技術在過去的幾十年風起雲涌,70年代出現的重組DNA,使得人們有可能按照需求生產出基因工程的葯物。到了80年代,轉基因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動物的產量和品質。90年代有代表性的進展就是克隆技術,使得重組生命成為可能,這是很偉大的進步。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正如未來學家所說,信息技術使我們能夠做的更多做得更快、更好。但是,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有可能改變人類自身,改變未來社會的發展,其影響更重大。從總體上看,生命科學無論從揭示未知領域的廣度深度,從產業化的巨大前景,保證人類基本的物質生活的需求,強身健體的需要,還是推動整個人類的進步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因此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是很有道理的。

人類基因組研究是目前生命科學領域里的一項最大的基礎工程。生命活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要理解生命,戰勝疾病,提高健康,就必須對控制生命的遺傳信息有所了解,而且不是支離破碎的了解,是整體化的了解。所謂基因組是生命遺傳信息的總合,它不是個體基因的概念,它是所有基因在一起,再加上那些調控基因的遺傳信息。這個項目的驅動因素也是雙重性的,一個是科學家的好奇心,求知慾望,像任何其他基礎科學一樣;另外一個巨大的驅動力就是人類健康的一種需求。

生命科學要揭示的奧秘很多,整個框架搭起來的過程就是從具象到微象,從大到小,由表及裡,但到達"里"以後發現,對個別的孤立的分子進行研究,恐怕不能揭示其中的規律,這樣就從分析進入到綜合。進入到人類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全新形態,即大科學形態,系統科學形態,交叉科學形態。人類基因組揭示的信息量大概只有天文的數字可以與之相比。如果把生物的變異性考慮進去的話,這種海量信息的儲存、分析、傳輸,收集,把信息從數據變成知識,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數學等加入進來,所以生物信息學產生了。要在同一時間研究所有的基因、所有的蛋白質的表達和相互作用,是一種系統科學的研究方法。為了進行這樣的分析,新的平台就要發展,比如生物晶元,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可以把人類的所有基因,將來可能發展到所有的蛋白,都放在這個小的平面上,用定型化來進行系統化的研究。當今的生命科學的大科學平台,為我們揭示生命的奧秘提供了可能。破譯"天書"只為造福社會

經過全球科學家包括中國科學家的努力,2000年6月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框架測序,大概再過兩三年,到2003年就可以把人類基因組的精細的序列完成。中國科學家承擔的的1%的任務完成得還是非常優秀的,在6個國家中最早地完成了自己應該承擔的區域的精細測序。也就是說,第一份人類的遺傳"天書"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還不怎麼讀得懂。現在提出功能基因組計劃,就是要理解這個"天書"里說的是什麼內容,"天書"上的信息是怎麼表達的,這種表達又是如何控制的,這種表達、控制和環境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作用在人類的健康和疾病當中又是怎麼樣變化的。

人的生老病死這些活動,實際上既有遺傳因素,又有環境因素。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的意義最後還是體現在對人類的實際貢獻上,尤其體現在對人類重大疾病的防治上來。這里又有一個醫學基因組問題。基因組是有變異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為遺傳信息的變異奠定了基礎。為什麼在一些人群和家族中比較容易發生某些疾病,比如高血壓、肥胖症等。據調查,目前中國人中有25%超重,少兒肥胖者達7-8%,而且增長速度很快。這里既有遺傳因素又有其他因素,醫學基因組學就是要搞清那些遺傳疾病的原因及其防治辦法。由於人的千差萬別,對於疾病的易感性,對葯物的反應性包括對療效的反應性和對副作用的反應性,都跟遺傳信息的變異有關,所以,不僅要"天書"讀出來,而且要把人群、個體之間主要差異,就是把"天書"里的那些符號識別出來。

基因技術提供無限商機

基因技術對醫葯行業來說是提供了無限商機,一部分基因的蛋白質產物可以直接用來做葯,大多數基因蛋白質的產物可以用來篩選葯物。化學葯物在身體里作用的靶點,主要是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以前是先有化合物,再來一點點識別這個化合物作用在哪些靶位上。現在反過來了,先知道那麼多的靶點,再來篩選化合物,這樣葯物發現的速度就加快了。識別疾病基因就使疾病的診斷進入到基因診斷階段,對異常的基因進行替代,就產生了基因治療。

人類基因組發展到今天,主要就是從整理天書到真正的生物學功能,然後應用於人類的治療疾病、健康和醫葯上。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推動了對其他生命基因組的研究,推而廣之,還包括了對簡單生命體的基因組,比如大腸桿菌一直到植物,比如水稻再到動物的研究。僅僅看到人類基因天書,很難理解為什麼是人類,什麼讓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把生命天書拿出來,從最簡單的生命體到最復雜的人類生命進化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生命體的遺傳特性,拿出來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在基因組水平進化的規律,了解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怎麼樣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這個計劃的帶動對解析生命科學的最復雜問題如進化、發育、腦功能等,都有巨大作用。

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過去幾十年來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基因組科學在很落後的情況下,爭取一個很快的發展。因為基因學科是帶動學科,中國的科學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整合、發展,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應該說,人類基因組的參與,開始是跟蹤,後來是參與,後來是人類疾病的研究,如果說人類疾病組的研究我們還只是補充、跟蹤、參與,那麼,水稻基因組的研究,我們就是主角。目前,多個課題研究進展順利,預計2002年這些成果都可能以長篇論文的方式,在國際上最著名的重要專業刊物上發表。基因工程是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分子生物學跟基因組的工作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前沿學科,我們有了比較大的進展,從耳聾的基因到血壓基因、指趾基因,從白血病、肝癌到肌體瘤、鼻咽癌等等。實際上,在腫瘤基因方面,中國是國際上最早涉及的國家之一。基因研究的成果,在醫學科學上起子一個很大的帶動作用。

在前沿生物高科技領域,中國科學家能產生任何一種已知的生物葯品。我們已經掌握了20多種生物克隆的核心技術,新近的克隆羊、克隆牛,已有成功的報道。轉基因已走進生產領域,國內的基因棉花,可以和國外的轉基因棉花一決雌雄。生物信息學平台已初步建立起來,而且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色,在其它墓因組的研究中都已得到很好的發揮。 把知識變成經濟競爭力

雖然中國的生物科學研究成果非常喜人,但離國家的要求差距還很大。加入WTO就暴露出我們的差距非常之大。在生命科學領域,我覺得有兩個重要課題:一是如何提高農業的品質,另一個如何把國家的制葯工業搞上去。

中國農業的效率、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夠,農民富不起來,科學界有責任啊!如何讓農產品不僅是數量上,而且是質量上提高,同時不要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只能靠科學技術。農民正眼巴巴地等著科技人員去解決農業生產上許多問題。農民富不起來,中國的現代化也是一句空話。這是吃飯的問題。

再看吃葯的問題。現在中國雖然是葯物生產大國,但是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很低,我們的研究能力、創新葯物能力很低,90%以上都是仿製葯物。我們在國際中葯市場上只佔3%的份額,嚴重落後於日本、韓國等國。當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總體上已經控制了大部分危性傳染病,營養性(營養缺陷)的疾病也會逐步消失,將來退行性疾病會成為主要的危害。包括老年痴呆症、器官功能退化等。還有代謝性疾病,如心血管、腦血管疾病,腳顫,糖尿病等等。生老病死,由盛到衰,衰就是人體在衰老過程中的器官功能的減退,並由此引起的疾病。此外,還有外傷、器官損傷等等,進行組織和器官的再造,由此產生一個重大需求。面對這些疾病成為人類健康的障礙時,就提出了一種醫學,叫"再生醫學",包括減緩衰老和替代人體衰老的器官。完全由非生命材料造成的人工器官,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器官再造就成為很引人注目的生物技術發展的新潮流。在這一過程中,幹細胞技術、克隆技術提供了一個條件,帶來了醫學新的曙光。

現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把我們基礎研究所積累起來的知識,要變成產品,變成市場,變成經濟上的競爭力。這里首先需要科研人員轉變觀念,需要進行技術創新。

❾ 生物科學技術的項目有哪些

專業復課程:動物學、植物學制、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生物統計、環境保護、基因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現代生物學實驗技術等。

生物科學專業包括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方向,這些專業學科主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學生將受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進而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與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核心課程主要包括了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普通生態學等學科;必修課程則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學、生物統計學、發育生物學、生物技術概論、進化生物學等。

❿ 日本的生物科研水平在全球排哪個地位

盡管日本在各個領域的研究者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對每個研究者一一來看,日本的研究都很精悍,具備與一流學者單挑的實力或者潛力。就是說,也許美國的有些研究方向日本沒有覆蓋到,但是在覆蓋到的地方,日本都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也許在某些研究方向美國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術精英輩出,既有質的優勢又有量的優勢,而日本只有少數幾個學者在從事相關研究, 但是他們的研究往往有獨到的地方。
就拿日本200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下村修來舉個例子。
作為名古屋大學的博士,下村修因為博士期間和博士後期間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綠色熒光蛋白(GFP)的重要作用就不啻多言了,它成為了當代生物和醫學研究的最重要研究工具之一。下村修研究GFP起源於他在名古屋大學期間對生物發光現象的研究。他因為偶然的機會進入平田義正的研究室,而平田義正的研究室當時的課題是研究被稱為「海中螢火蟲」的海洋熒光動物海螢。下村修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那一次的陰差陽錯決定了我的命運!」 他在名古屋大學取得的出色成就引起了美國科學家的注意,也奠定了他後續研究發現GFP的基礎。 在那個時候,應該沒有人會想到遙遠而看似無用的生物發光現象對於生命科學的重要意義(那個時候美國在登月的同時,也提出了攻克癌症的計劃)。這也許是下村修自己也沒有料想到的。然而,一旦入行,他的興趣是持續的也是深入的。至於後來的研究成果會有怎樣的應用多大的影響,這是不可預料的。因此從下村修的事例我想說,無論當初的研究方向多麼不起眼,甚至偏,只要明確要研究的科學現象,提出可研究的科學問題,進行持續的研究,一定會有所意義的。一個下村修得了諾獎也許是他的運氣,但是如果有龐大的數字基礎,那麼時不時得出個出個重大發現出個諾貝爾獎也就不奇怪了。這也許跟戰術上的「下閑棋布冷灶」是一個道理。
同樣的,分享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研究長期不受重視甚至引發爭執,但是中村修二鍥而不舍一個人默默努力(一個人。。。),最終實驗成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舉一個物理學獎的例子,2008年諾獎得主益川敏英。出身名古屋大學的益川敏英因為和學弟提出小林-益川模型而被授予2008年物理學獎。這位也是屬於埋頭苦幹深入研究的類型,他不會講英語,甚至在得諾獎之前沒有離開過日本,但是國際交流的缺乏並不妨礙他做出一流的理論研究成果。
這些例子的共同特徵就是,瞅准一個方向,深入研究,也許剛開始不顯眼,不熱門,不受重視,但是研究深入了成果出來了就必定會產生影響。 當然,這里的前提是,遵守客觀的研究規律,提出真正的科學問題,保持獨立的批判思考,採取有效的研究手段。不然就是浪費生命。
上述也是我覺得日本之所以不斷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 至於其他原因,
首先,日本的科研職位有限,比如今年的諾獎得主大隅良典51歲才成為教授。有限的科研職位保證了科研人員的高水準,也保證了有限的科研總經費能給科研人員足夠的經費保障,使科研人員能夠專注於研究本身。
其次,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持和後勤保障。 以名古屋大學為例,研究經費充足,所以可以按需購買實驗儀器和器材。財務報銷事宜有專門的秘書處理,一些雜活可以僱用technician。 教職員工的子女可以送到學校幼兒園。學校有專門的科研支持部門搜集提供科研信息經費信息。總之一切井井有條,非常規范化,讓搞研究的人可以專心搞研究。
再次,日本的科研風氣很好。無論是資深的老教授還是年輕的學生,都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隨意發問。在自己領域的學會上,大家相互分享相互取經的態度都很真摯,常常讓我感受到這里才是大家面前真的只有科學,而沒有其他因素了。而且,日本人科研的自律體現在,在自己研究室團隊內部的學術拷問嚴謹程度甚至會遠遠超過了外人的批判性思考。任何一點思考的不嚴謹或者實驗的瑕疵都會被提出來,這樣修改之後面對實驗室之外的其他研究者,就會更有信心了。

熱點內容
日本高校搞笑打架電影排名 發布:2024-05-05 02:27:24 瀏覽:414
困在海島的美國電影 發布:2024-05-05 02:11:55 瀏覽:358
提取碼:f592 發布:2024-05-05 02:05:15 瀏覽:58
盜墓筆記蛇母免費觀看 發布:2024-05-05 01:46:03 瀏覽:50
塞巴斯蒂安 1976英國電影 發布:2024-05-05 01:45:50 瀏覽:274
3d左右格式片源電影 發布:2024-05-05 01:30:15 瀏覽:638
不用下載就可以看的網站 發布:2024-05-05 01:25:54 瀏覽:790
義大利男演員加布埃爾加科 發布:2024-05-05 01:19:19 瀏覽:557
霍金斯特納的作品 發布:2024-05-05 00:57:44 瀏覽:520
小森林日本版完整版 發布:2024-05-05 00:56:20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