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人物作文

歷史人物作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20:42

『壹』 求一篇關於歷史人物的800字作文

孔子與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 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贊嘆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 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贊頌。學而知,問而廣。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系。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貳』 有關歷史人物的作文有哪些

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周恩來


縱觀歷史,我們中國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像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黃繼光等等,現在我就說說敬佩的周恩來總理.
周恩來總理從小就是一個破產的封建家庭的弟子,受足了家裡長輩們封建思想的影響,但是,他熱愛革命的心卻沒有改變.他這種立場堅定的決心,使我敬佩.
周恩來總理早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身為長子的他只好出面處理家事.由於他父親在外地工作,家裡又沒有多少錢可以養活他和兩個弟弟,所以,他只好向街坊、親戚借錢.可是,原來與他家很好的一些親戚卻翻臉不認人,世態炎涼呀!而且,他家族裡有封建思想的長輩也出面干涉,要他把誰第幾天借了多少錢寫在一張紙上,改天還得給那一家人磕頭,拜聖人,在人家有節慶時,還得再借債給人家買禮物.周恩來在這樣的境遇里,硬是把兩個弟弟拉扯大了,他自立堅強的意志讓我敬佩.
周恩來在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到大伯居住的東北地區學習,一次在課堂上,老師問學生讀書是為了什麼?同學中有的說是為了幫父母記帳,有的說是為了謀個人的前途.惟有周恩來堅決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他這句「為中華之崛起!」令我折服!

『叄』 歷史人物作文

[歷史人物作文]
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歷史人物作文。走著笑著紅塵,走著辭別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裡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李白灑脫,不寄託於高堂的庄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盪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鬥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於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不能。當李白不被重用時,他卻仍能快樂地夢游天姥,卻仍能舉杯暢飲。他對明天有著樂觀的微笑。當蘇軾屢遭貶謫,他卻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興,有浪淘盡千古英雄的豪邁。他對明天有著希望的微笑。當屈原縱身投江時,我想他也一定帶著微笑,因為他堅信他的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一定會給後人帶來思索和警惕。一勾彎月在冷凝處低懸,片片浮萍碎成搖曳的翡翠。詩人一聲長嘆,湧起層層墨香。李白的一生因為沒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銘留青史,因為舍棄了鍾鼓饌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當時的士大夫之徒一樣追求金錢和名利,而違背自己的靈魂,那麼祖國的山河裡便不再有他的飄逸長衣,歷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為世人吟詠。歷史的雨沒有下進太白的靈魂,在三國時期,有一位人人皆知的人物——諸葛亮,他是蜀國的軍師,也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他忠於主君,備受後世推崇。在受劉備託孤後,他一直對劉禪盡心盡力,做事都親力親為,憂公如家,《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令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諸葛亮在割據一方的政權中大權獨攬十餘年,但是既不斂財,也不謀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只以興復漢室為任,中學生作文《歷史人物作文》。他是智慧的化身,忠孝的代表,軍師當之無愧。呼風喚雨、神機妙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讓人敬佩之極。 他發明的八卦陣威力無比、木牛流馬方便了運輸、連弩大大防禦了敵人、饅頭解放了少數民族、孔明燈傳遞了有用的信息、孔明棋活躍了士兵煩惱的心、火獸大敗孟獲、搭橋槍助士兵解決渡河難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諸葛亮的傑作。還有諸葛亮使用的計謀:調虎離山、圍魏救趙、空城計、欲擒故縱,反間計 擒賊擒王,以逸待勞,空城計,草船借箭,聲東擊西……等等。處處表現他的才略和智慧。 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可是基本貫穿了整個三國演義,據史料統計諸葛亮一共參加戰斗(有名字的)有27場,共出計策(在戰斗中有著十分關鍵的計策)1000餘次,一生中主要的戰斗有5場。在此我講講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中一共有100餘萬人參戰一共有200餘名有記載的謀事參加有30多名又名的將軍參戰,大將有10名,一是曹操方的夏侯淵,於禁,蔡瑁,張遼。孫劉方有趙雲,關羽,張飛,甘寧,徐盛,黃蓋等大將,主謀曹操有荀彧,賈詡等,孫劉方有諸葛亮、張昭、周瑜等。真像一個群英會呀。曹操在兵力方面有了絕大的優勢,但是在謀士、將軍方面就沒有孫劉的大了。這也就是導致曹操兵敗的原因,曹操不是在失敗的時候說要是郭家在的話我就不會輸了嗎。在此諸葛亮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如果不是諸葛亮的那令人敬佩的口才,孫權是不會一口咬定要與曹操決一死戰的,不是在三國演義中的一回就是說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了孫權、周瑜嗎?沒有諸葛亮也就沒有了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諸葛亮是一個在歷史上十分有作用的人物。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人。 李白:你,從頁頁詩篇走來,酒入豪腸,三分劍氣,七分月光;你,向歷史深處走去,秀口一吐,半個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風情萬種,仗筆獨行。你輕舟一解,整條長江就詩意奔騰;你亮麗的文字,刺痛了一雙雙習慣黑暗的眼睛。——佚名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獨醒。塵世昏暗,萬馬齊喑,而君秉持高潔,疏離邪惡,壯志可與日月爭光。於是,孤獨成為一種偉大的情感;於是,死亡成為一種惟美的跨越。自你歸去,汨羅江畔的墨香和正氣升騰了千年。——佚名3、譚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一百年前,這個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奔走呼號的英雄,以青春的揮灑,倔強地挺起民族的脊樑。死何所懼?就在刀鋒接近頭顱的那一剎那,他已將生命置換成永恆。一種精神執著地閃爍在歷史的天空,燦若星辰。——佚名

『肆』 歷史人物的作文。

歷史人物的作文
岳飛教子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當我第一次讀到岳飛的《滿江紅》時,我就被這首詞的意境深深打動,所以我央求爸爸給我買了《岳飛傳》,岳飛的忠勇和戰無不勝讓我為之傾倒,正好電視在播放黃曉明黃帥鍋的《精忠岳飛》,於是我只要完成功課,就會聚精會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節,岳飛的愛國愛明之心,秦檜的奸詐卑鄙,讓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個多災多難而又英雄輩出的年代,而最讓我震撼的卻是岳飛對他兒子岳雲的教育,讓我感到岳飛也有「可惡」的一面,我總結岳飛對岳雲有三大罪:一、生活上剋扣;二、有好東西全給別人,不給他的親身兒子;三、有功勞不報或少報。

岳雲是岳飛的大兒子,在古代是嫡長子的身份,是要繼承岳飛家族事業的人,按照我們一般人理解,那是萬千寵愛集一身,應該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應該想辦法搭個梯子摘下來。可是岳雲從小就沒有過上好日子,小時候岳飛因為戰時頻繁,他跟隨奶奶和娘親顛沛流離,不但沒有吃好住好,有一次還遇到金兵偷襲,想抓他們去要挾岳飛,幸好岳雲機警,識破金兵探子後及時報信才躲過一截。
長大後,岳飛做到清遠軍節度使,聽爸爸說這可是相當於現在省委書記兼軍區總司令的大佬,好吧,岳雲該享福了吧,可以岳飛一沒有給他買寶馬賓士,二沒有買豪宅別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飯,每日讀書練武從早到晚,連去個迪士尼的機會都沒有,到武藝稍有練成,便把他帶上戰場,參與到腥風血雨的戰斗中。當我看到岳飛教導岳雲武藝,將岳雲打的鼻青臉腫時,我的心都緊了。岳飛更可惡的是還屢屢壓制岳雲,皇帝每有賞賜,全部給手下有功將士,一點不給岳雲。岳雲在戰場上出死入生,殺金兵,擒大將,可岳飛卻將他的功勞一概抹去,隻字不提。一直到很後來,皇帝發現這個情況才升了岳雲的官。
直到聽到岳飛對岳雲的那段話,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經註定了不平常,因為你是我岳飛的兒子!所以你得到的機會比別人多得多,也正是因為你是我岳飛的兒子,別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記住,在這個世上,沒有戰不勝的敵人,只有戰不勝的自己」。啊!岳飛是愛岳雲的,這種愛是那麼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將所有期待都放在岳雲身上的愛,是一種超越了普通人的愛,是一種大愛。正是岳飛這種愛,岳雲才沒有成為官二代,沒有成為紈絝子弟,沒有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靠著他自己到達了一個個高度,最終青史留名。
在這個世上,沒有戰不勝的敵人,只有戰不勝的自己。我心中對自己說,爸爸媽媽,該怎麼做,我知道了。

『伍』 十篇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

這是一個多雨的朝代,這是一個多情的朝代。
宋朝的雨,綿延300多年,時而淅瀝,時而滂沱,時而綿綿,時而瀟瀟,從陳橋兵變的隆隆雷聲中,一路飄飄灑灑地趕到汴京、中原,凄風苦雨地降臨澶淵、朔北,疏疏落落地浸淫臨安、江南,淋漓了塞北荒漠,迷濛了江南水鄉,沾濕了離人香袖,澆透了英雄衣襟。
宋朝的雨,飄到江南,靈動而充滿詩意。望湖樓下,黑雲翻墨,珍珠似的白雨急切地串入畫船;鳳凰山上,電光掣蛇,風橫雨斜。太湖上,白石道人撫檻而望,燕雁隨雲,青山數點,「商略黃昏雨」;西湖邊,歐陽修輕卷簾櫳,笙歌散盡,雙燕歸來,細雨濛濛;洛陽城中,陳與義卧看星河,纖雲不動,殘雷未平,鵲衣猶濕。子規聲里,山原綠遍,春雨如煙,農民「才了蠶桑又插田」;池塘蛙聲中,梅雨淅瀝,棋子閑敲,等待之人「有約不來過夜半」。在半山老人的江北秋陰,它還是「青山繚繞、千帆隱映」的一片含雨曉雲,到了蘇子美的淮中古祠,它已是「春陰垂野、幽花時明」的滿川風雨了。宋朝的雨,在劉攽的蓮池邊,化作「荷心萬點聲」,在周邦彥的荷葉上,「宿雨初干、水面清圓」。
宋朝的雨,降到塞北,是蒼茫的霜、紛揚的雪,蒼涼肅殺。邊塞上,白發蒼蒼的范仲淹率領一群思鄉的征夫常年駐守,在悠悠羌管聲中,邊聲起、孤城閉,長煙落、霜滿地。衡門外,王禹稱夜半披衣出戶,面對「窗牖瓊花墜」、「飄飄滿天地」的雪花,「因思河朔民,輸挽供邊鄙;又思邊塞兵,荷戈御胡騎」。山陰下,「胡未滅、鬢先秋」的陸游僵卧孤村,在「匣中寶劍夜有聲」的三更時分,撫劍遙想大散關外的鐵馬秋風、樓船夜雪。山神廟前,被逼上樑山的林教頭眼見彤雲密布、朔風漸起,一片銀世界、玉乾坤,那場紛紛揚揚捲起的大雪,壓塌了滄州破敗的草料場,也壓塌了臨安雕梁畫棟的閣樓亭榭上最後一根殘椽。
宋朝的雨,惆悵哀怨。柳三變在驟雨初歇的寒蟬聲中,帳飲無緒,長亭送別,淚眼執手,無語凝噎。賀方回的月台花榭、瑣窗朱戶外,「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都是相思的閑愁。周邦彥在天台山上,仙女芳蹤難覓,空留「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余黏地絮」的悵惘。號為易安、實則難安的李清照,國亡家破,顛沛流離,驟風疏雨中,「綠肥紅瘦」的多愁善感,化為黃昏里「梧桐更兼細雨」的孤寂悲戚。
宋朝的雨,凄涼悲壯。「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怒發沖冠,氣吞山河,一腔熱血含冤濺灑風波亭,恥未雪,恨未滅,空悲切!零丁洋里,文天祥面對「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艱險處境,擲地有聲地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誓詞,慷慨激昂,盪氣回腸,卻也難掩內心的悲戚酸楚。
宋朝的雨呵,濃凝成墨,是蘇軾「純棉裹鐵」的「第二行書」,是米芾「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蜀素帖》《苕溪詩》,是黃庭堅縱橫奇倔、舒展大度的《松風閣詩帖》,是雲山空濛、煙雲變幻的米家山水,是董源淡遠清深、秀潤空靈的《瀟湘圖》,是范寬峻拔渾厚、雄闊壯美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的雨呵,點滴成淚,是晏幾道「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的別離淚,是秦少游「過盡飛鴻字字愁」的相思淚,是關山上「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的征夫淚,是郁孤台下「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行人淚,更是辛棄疾「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只能讓紅巾翠袖輕輕搵去的英雄淚,也是是劉辰翁「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的亡國遺恨之淚!
宋朝的雨呵,匯聚成河,徒留後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無限感慨。

『陸』 介紹歷史人物作文350

篇一:評價歷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贏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來,人們對他的爭論不斷,褒貶不一。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無道的暴君。人們可以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但面對歷史我們必須還以尊重和客觀的態度。我認為秦始皇有對有錯,有功有過,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時代功大於過。
在連綿不絕的900年春秋戰國之亂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是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僅用短短的九年時間,橫掃天下,因而,我國第一位前無古人的皇帝橫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贏政,也是他首創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之先河。軍事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長城——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徵,20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奪目,巋然不倒,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華炎黃子孫世代引為驕傲;依然是他——秦王贏政,政治上,「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從而,結束「烽火連三月」的無休止爭戰,開辟了天下一統的曠世新局面;還是他——秦王贏政,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不也是空前絕後,蔚為壯觀嗎?他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哪一件不引以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篇二:走進歷史人物——朱棣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有過繁榮,有過晦暗,也有過戰亂,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定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時間里,各種人物,時代的偉人,橫空出世,應運而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復雜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澤東這些人都是當時所謂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戶曉的名人。而我最感興趣的歷史人物莫屬朱棣了。
《明史》曾這樣記載:「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篇三:古人不遠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古今以來,天下出現了數之不勝,但在我認為,最突出的還要非曹操莫屬了,他是《三國演義》中爭議比較多的一個人物,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復、能力的全面、正邪的雜揉等諸方面,顯出其最難被人蓋棺論定的豐富和龐雜。使人難以捉摸,歷史上對他的看法也較有爭議,不過,在我看來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詩人。
曹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雖然沒當皇帝,但自196年迎獻帝都許,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東漢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沒有名號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軍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漢末征戰群雄的戰爭中,他用兵用計,勝人一籌,多次取得勝利,尤其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操善於用人,招攬賢能之士,凡能治國用兵者,都盡力網羅,他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人才濟濟。
曹操喜文學,其詩作慷慨悲涼,頗具感染力,不少名篇傳留至今。他與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對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柒』 關於寫歷史人物的作文

蘇軾:<宋朝的雨>,我們老師說要寫散文就仿這樣寫,不過最好開頭比這個要鮮明點,畢竟是考場作文: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8/0116/5158.asp
陶淵明:http://www.sinopecnews.com.cn/staff/2006-11/23/content_417772.htm
李清照:<亂世中的美神>很經典:http://tieba..com/f?kz=97344916
李白: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6/1/50366.shtml
林黛玉:http://..com/question/78173504.html?si=1

考場作文:要點題句,老師基本就是看幾眼就會評分,不要太過含蓄,我自己就吃過這方面虧,最好講你要寫的人物素材與你自己結合起來,比如說他對你的啟示或是其他.不要讓老師覺得你只是在寫人物.多使用名句,記不住名言就自己寫,簡練點,多使用反復回環對比手法看起來就會像名句了.而且這樣的句子最好單獨成段

『捌』 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500字左右。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玖』 古代歷史人物600字作文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來,人們對他的爭論不斷,褒貶不一。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無道的暴君。人們可以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但面對歷史我們必須還以尊重和客觀的態度。我認為秦始皇有對有錯,有功有過,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時代功大於過。
在連綿不絕的900年春秋戰國之亂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是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僅用短短的九年時間,橫掃天下,因而,我國第一位前無古人的皇帝橫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贏政,也是他首創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之先河。軍事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長城——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徵,20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奪目,巋然不倒,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華炎黃子孫世代引為驕傲;依然是他——秦王贏政,政治上,「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從而,結束「烽火連三月」的無休止爭戰,開辟了天下一統的曠世新局面;還是他——秦王贏政,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不也是空前絕後,蔚為壯觀嗎?他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哪一件不引以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不是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倍受偉大領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歷史人物中,秦始皇首當其沖。凡此種種,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可見一斑。
然而,輝煌一時的秦王朝大廈卻只短短的14年便轟然瓦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是什麼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天下已定,「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秦始皇,「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而,由於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為這位千古一帝的功過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筆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價。
「創業容易,守城難」。當冷靜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過的同時,我們客觀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沒有秦始皇的不顧當時的國力和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也就築就不了今天依然閃爍著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之中華民族精神輝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許會就此消逝不存,也許秦王朝還能再存在一個又一個14年。因此,對於歷史人物功過自可評說,但必須尊重歷史,盡可能還以歷史人物一個基本真實面目。

『拾』 寫一篇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謝謝!

諸葛亮自古以來就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評論,深受人們的愛戴,出於茅廬的他輔佐實力單薄的劉備成王霸業,忠貞地獻上自己的謀略,為蜀國打拚了一片天下。他的聰明才智和忠貞不虞讓許多人都為之欽佩。

小時侯就聽過有關諸葛亮的故事,也看過一點《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所以,諸葛亮在我的心中總是神秘的,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他是一個神奇的人,隱居於山中未能與外界接觸,卻能熟知當時的情形,對外界了如指掌。面對劉備的提問,他將時局分析得相當透徹,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是那樣的周密,面面俱到。另外,他對於與曹操,孫權的關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當精妙的解析。最後還做出了最為重要的一個謀略——取荊州,作為蜀國的國土,並將荊州的地理環境,人文關系都進行了嚴密的分析。可以說,沒有哪個謀士能像諸葛亮一樣將各個方面都考慮到,對於各個地理環鏡那樣的熟悉。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算準天氣,「呼風喚雨」借東風,對於赤壁之戰的勝利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可真可謂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

他的聰明才智是不可估量的。後人一提起他,必將首先想到他的神機妙算與錦囊妙計,是智慧的化生諸葛亮設空城計,下退司馬懿大軍,實行的心理戰術;草船借箭,竟向敵人獲取了戰斗工具。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卻如此輕松地在他的計謀中完成。這些計謀都很奇特,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難時刻幫了蜀國大忙,挽救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蜀國絕對不會立足於天下,與魏`吳兩國抗衡。諸葛亮也是相當忠義的一個人,劉備在世時,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劉備死後也耐心地輔佐劉禪,為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劉禪卻昏庸無能,不理朝政。諸葛亮非但沒有篡位,背叛,到其他的強國去,反而更加盡心地為劉禪出謀劃策。《出師表》一文中更是表現出了自己的衷心,感人肺腑,正義凜然。這一切都取決於對先主的感激與懷戀。可是我認為,諸葛亮雖然接受了先主劉備的遺命,但是蜀國卻早已不如當年,再怎麼調整也不可能打敗曹操,後主如此地軟弱。也許,他太注重於忠,堅首誓言,盡心盡力去做的只是一件永遠沒有結果的事。最後死在了行軍途中,令人惋惜。如果諸葛亮早日掙拖的束縛,看穿了這一點,他不會活得那麼累。他可以歸隱山居,安度晚年。成為一名隱士。諸葛亮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給後人留下了無數啟發和迷團。然而他的聰明才智,忠貞不虞會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千古流傳,永不磨滅。

熱點內容
天才的英語 發布:2025-05-19 19:40:53 瀏覽:547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
白涼粉是什麼原料做的 發布:2025-05-19 17:32:44 瀏覽:381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