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史觀

歷史史觀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54:24

㈠ 幾大歷史史觀及介紹,謝謝!

全球史觀,用全球的視角和宏觀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從總體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階級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

人類文明史觀,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進展去研究歷史。

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什麼是歷史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又稱「社會歷史觀」。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即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 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㈢ 主要的歷史史觀有哪些

1、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西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觀為指導,我們要重點理解並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從手工工場時代到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演變過程;要重點復習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三權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對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日本史傳導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4、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它形成的主要標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於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歷史學習時,當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響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這一方法。

㈣ 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4)歷史史觀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起來以前,手工勞動的生產規模狹小,人們基本上處於自給自足的封閉隔絕狀態;交通和通訊的不發達,使得民族、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只能局限於很小的范圍。

社會的這種發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會本身發展緩慢,內在的深層的東西不能充分展開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看不到社會歷史過程的共同性、重復性,從而無法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只能用想像的聯系去取代社會歷史本身的客觀的聯系。

在階級社會中,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奪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動的權利,只能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可能產生系統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觀,更不可能產生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都是掌握、壟斷著精神生產的特權,但只佔人口極少數的剝削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貶低廣大物質財富創造者的作用而誇大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貶低勞動者創造的物質的力量而誇大統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確面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立唯物史觀。

㈤ 高中歷史:歷史史觀有哪些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專界觀的組成部屬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常識哲學篇。

㈥ 什麼是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

一,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最初產生於啟蒙運動時期。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

而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它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產生,並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的。在人類文明史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曾產生過與之相適應的文明。

二,現代化史觀:強調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是歷史的縱向發展。

現代化發生在封建社會後期,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它是以科技為動力,以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為核心,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的社會變革。

三,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一種歷史觀,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新航路的開辟。

全球史觀的基本觀點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這種全球一體化進程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主導趨勢。


擴資資料

他們的區別

一,文明史觀: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係統:

1.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

2.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與碰撞。

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二,現代化史觀:運用的是「現代化」的觀點來看待中外歷史,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以及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

三,全球史觀: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考察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

㈦ 如何判斷歷史多元史觀

進入21世紀,人類加快了向現代社會邁進的步伐,科學技術、文化思想日新月異,國際間的交流不斷加強,競爭日趨激烈。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學歷史課程呈現出許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本著「中學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的原則,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拉開了新世紀歷史課程改革的大幕。2003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頒布,接著,《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實驗稿)))(以下簡稱初中新課標)問世,新課程改革在歷史觀上的重大變化就是:除了上述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的繼續應用,新課標最明顯的特色就是「文明史觀」的引入和應用。
一、文明史觀的引入和應用
新世紀中學歷史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就是文明史觀的特別凸顯。中學歷史課程標准不再以「五種社會形態說」作為把握歷史發展的主線索,而是以「文明史觀」來闡釋歷史。雖然,此前出現的現代化史觀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屬於文明史觀,但是,它強調的近現代歷史階段中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特別強調工業文明,所以並不全面。嚴格說來,「文明史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大規模應用應該從2003年高中新課標的頒布為標志。袁兆桐、田家偉的《文明史觀與高中新課程教學》與楊寧一、程星的《文明史觀與中學歷史教育》以及((<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主要體現的史學觀念》等文章都對文明史觀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影響作了研究和論述,現結合相關材料進行歸納。
文明史觀,也被人們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發端於德國歷史學家斯賓格勒,集大成於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我國研究文明史的學者中,馬克鑫教授和趙林教授是比較突出的兩位。文明史觀在國際上早已出現,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沒落》、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布羅代爾的《文明史綱》等。它在我國大約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己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由於文明史觀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化史觀,因而是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觀。如前所述,「五種社會形態說」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實際,其演進的秩序,在西歐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表現得較典型。但世界上也有些民族和國家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經歷過獨立的奴隸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還存在過渡性的社會經濟形態,如中國1949年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49年後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這在史學界已經達成了基本的共識。因此,新課標強調歷史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歷史分期,以前多次出現的「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封建社會」等概念出現的頻率大為降低甚至不再出現,當然,在必要時也並不迴避這些概念。
從我國已啟動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來看,文明史觀已經融入中學歷史課程。無論是初中新課標還是高中新課標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文明史觀。教育部於2003年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實驗稿)))歷史部分,更是直接引用了文明史觀,該部分的標題是「我們傳承的文明」,提出「本專題以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的發展歷程為線索,以中國社會發展為線索,認識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傳承」。高中歷史課程標准雖沒有象初中課程標准那樣明確提出「文明」的概念,但實際內容也明顯的體現了文明史觀,在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中,都滲透了文明史觀,多次提到「要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等。從高中歷史課標和各種版本教科書的內容來看,都注意了從文明演進的角度來確定教學內容和闡釋歷史。三個必修模塊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六個選修模塊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關問題。在學科體系方面,淡化了五種社會形態理論,按照文明史觀構建了新的學科體系,都突出了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成果和影響。「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在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中,中國古代史講述的主要是朝代的更替,而在新課程標准中中國古代史講述的是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徵。高中新課標以人類文明發展為主線整合課程內容,文化史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新課標最大的變化之一是在內容的選擇上,把文化史提高到與政治史、經濟史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課標「內容標准」規定,在必修課程中設置三個必修課模塊,文化史專題列為歷史,形成了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六個選修模塊中,「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匯萃」兩個模塊完全屬於文化史內容,其它模塊中文化史內容也占相當比例。這就大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大綱中文化史內容相對薄弱的狀況。這種不同於傳統歷史教學大綱的設計方式就體現了鮮明的文明史觀。
在政治文明方面,新教科書顛覆了傳統史學中突出政治斗爭、階級斗爭的編寫思路,摒棄了那些殘酷的斗爭和血腥的屠殺,而是以國家機器的運行、各種機構、組織、制度的設置以及相關政治運作為研究的重點,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動的分量。對制度文明加以濃筆重彩的反映,必修模塊的九個專題中有五個專題涉及制度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制度創新,課標和教科書從文明史角度客觀敘述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雅典民主制的發展,全面闡述了兩種政治制度發展的歷程。從英國漸進的制度創新、美國政治新體制的完備、法國共和制的曲折歷程、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制定等方面,闡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發展和歷史地位。對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政治文明方面的成就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體系也做了充分反映。
新課程強化了精神文明在新課程中的地位,在必修課中,一前所未有的加重了文化史的比重,將反映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史內容提升到整個高中課程的三分之一的比重,並單列為一個必修模塊,系統全面地反映了人類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成就和內容。在選修課中,更是大大加重了文化史的分量,除《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以外,五個選修模塊都與文化史有關,其中,《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都屬精神文明的范疇,據馮一下先生統計,在整個高中歷史所設的九個模塊中,文化史約佔到3.8個模塊,僅少於政治史,而大大超過了經濟史,由此表明,在新課程中精神文明的地位是大大提升了。
在一些具體的提法和表述中,課程標准與相關教科書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觀的術語,拋棄和淡化了社會形態方面的理論和語匯,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封建地主、封建統治階級等概念;在論述中國古代劇變和社會轉型時,不再提及社會形態的變化。在明清階段特徵的闡述中,拋棄了明清是「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說法,有的教科書認為明清是農耕文明發展的高峰,也是近代工業文明的前夜,當時「中國在農耕文明軌道上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並分離出一些迥異於傳統模式的變異,這些變異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4)新課標將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變化,都置於西方工業文明對中國社會的全方位沖擊下來認識;關於英、法、美、德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或統一,也多是從近代國家政體、民主制度等角度來闡述的,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也都置於工業文明的范疇中加以論述。例如在「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專題中,內容標准也只選擇了與現代民主和法制起源密切相關的希臘雅典的民主制和羅馬法,捨去了以前教學中極為重視的奴隸制和奴隸起義等內容。在文化部分,內容標准主要選擇了人類思想文化方面影響巨大的優秀成果。
二、多元史觀格局的形成
新世紀中學歷史教學在凸顯文明史觀的同時,並沒有摒棄其他歷史觀。唯物史觀一直以指導思想的地位出現。《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稿)》在「一前言」中著重強調「這次歷史課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高中新課標也在「課程性質」中特別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二小節「過程與方法」中又進一步強調要讓學生「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這些都說明唯物史觀仍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
上面論述的全球化史觀和現代化史觀也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就凸顯了以現代化進程為主線的特點。教育部在2004年制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中涉及現代化範式的表述比重大幅增加。如「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節中關於中國史方面規定「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在「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一節中還增加了要求學生能夠「簡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基本內容,說明其對中國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影響」的規定,這些都體現出了現代化史觀在新課標中的重要性。當然,新世紀中學歷史教學還引入並應用了其他新的歷史觀,例如社會史觀、生態環境史觀等等,限於篇幅,不作詳述。

㈧ 歷史史觀有哪幾種,都是怎樣區分的

有階級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英雄史觀。

區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視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種不同的史觀擁有對世界不同的解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

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

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㈨ 什麼是現代史觀、社會史觀、歷史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

現代史觀、社會史觀、歷史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在對人類歷史的認識角度有所不同,因此概念上也有一定差異。
(一)現代史觀。現代史觀是用歷史唯物主義闡釋人類發展進程和規律的根本觀點,其認為人類歷史是實現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包括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思想等歷史。
(二) 社會史觀。社會史觀指對社會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即辯證和唯物地看待社會。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
(三) 歷史史觀。歷史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歷史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即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
(四)全球史觀。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一種歷史觀,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新航路的開辟。也就是說,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這種全球一體化進程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主導趨勢。全球史觀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其從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認為世界形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實現了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轉變。
(五)文明史觀。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最初產生於啟蒙運動時期。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而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它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產生,並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的。在人類文明史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曾產生過與之相適應的文明,而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㈩ 歷史一共有多少個史觀,詳細

1、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西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觀為指導,我們要重點理解並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從手工工場時代到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演變過程;要重點復習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三權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對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日本史傳導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4、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它形成的主要標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於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歷史學習時,當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響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這一方法.
我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喜歡望採納

熱點內容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
化學鈣符合 發布:2025-05-10 05:29:00 瀏覽:463
師德師風培訓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10 03:16:08 瀏覽:975
好老師tv 發布:2025-05-10 02:49:55 瀏覽:376
物理高一必修二課本 發布:2025-05-10 01:54:35 瀏覽:287
60e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0 01:24:13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