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歷史
瑞士歷史
要了解瑞士的歷史,必須先了解其理位置:瑞士的地理位置左右著歷史的發展,影響巨大。
我們所知的瑞士最終形成於1848年。在這之前,真正的「瑞士歷史」並不存在。准確地說,只存在各個獨立地區的歷史,而這些獨立地區逐漸形成了今日的瑞士。
史前瑞士
現在瑞士國土范圍在史前是凱爾特人的活動區域,凱爾特人曾經是歐中中部的土著居民,他們的部落在公元前2世紀曾經擴展到今天的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萊茵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在他們的全盛時期還曾經成功地攻佔了羅馬城。聚居在今天瑞士國土內的是凱爾特人的海爾維的部落。
羅馬帝國時期的瑞士
公元前後分布於歐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斷向凱爾特人居住區域擴張,公元前70年,感受到日耳曼人壓力的海爾維的部落決定向西撤離到高盧西南的大西洋沿岸,因而向愷撒統治的羅馬帝國借道;考慮到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潛在威脅,愷撒決定在瑞士建立一個受羅馬控制的海爾維的人國家。羅馬軍隊不僅沒有同意凱而特人借道通行的請求,反而向他們發起攻擊,迫使後者成為羅馬帝國的同盟者,獲得羅馬帝國支持的凱爾特人戰敗南侵的日耳曼人。
愷撒死後繼任者奧古斯都將海爾維的人部落並入帝國行省,今天瑞士的范圍正式納入羅馬帝國,當地的凱爾特人開始了羅馬化時代。
羅馬瑞士時期當地建立了羅馬式的行政系統,興起了一系列城市,修建了通向羅馬城的帝國大道。羅馬人還為瑞士引入了地中海沿岸的農作物和亞平寧半島的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的還有基督教。
100年-250年是羅馬瑞士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結束於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入侵。
日耳曼人入侵
259年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渡過萊茵河,攻克的帝國瑞士的北部邊塞,從此羅馬瑞士進入了戰亂的年代,直到公元401年帝國軍隊撤出了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從此日耳曼人統治瑞士的時代開始了。
日耳曼人統治的瑞士大體可以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由勃艮第部落聯盟統治,他們人口數量少,文化落後在佔領瑞士之後接受了當地的羅馬-凱爾特人語言和文化傳統;中部和東部由阿勒曼尼部落聯盟統治,他們所佔領的是瑞士的山區和羅馬化程度較低的區域,在那裡日耳曼語言取得了勝利,這種東西分治也是如今瑞士法語區和德語區的雛形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區先後產生了很多小的王國,這些王國相互征伐,最終於536年同一於法蘭克王國,公元843年,根據瓜分查理大帝的法蘭克王國的凡爾登條約,瑞士再度分裂,分屬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歸於同一的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羅馬教皇之間的權力斗爭,德意志王權衰落,各地方諸侯勢力上升,各路諸侯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建立了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區域,策林根家族推動建立了眾多的城市,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城鎮自治體制。為日後瑞士邦聯的建立埋下了伏筆。
瑞士邦聯
哈布斯堡家族的興起和瑞士邦聯
哈布斯堡家族緣起於瑞士中部,逐漸強盛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瑞士中部阿爾薩斯、阿爾高和瑞士中央區,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有影響力的諸侯之一,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舉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束了從1254年開始的大空位時代,繼位後的魯道夫一世致力於擴大王權和家族勢力,瑞士各個自由領的自主性受到嚴重的威脅,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強大壓力下,1291年8月,瑞士的三個谷地共同體:烏里、施維茨和翁特瓦爾登簽訂了三州同盟協定。同盟條約規定了三者須相互幫助對抗一切內外敵人;通過共同的法律來保證地方安定;同盟之間的分歧須以協商方式和平解決;並規定同盟的締約方均不得接受非本地的或者為了貪圖錢財而被任命的執法官員。這份同盟協議是瑞士歷史上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協議,因而今天的瑞士人把1291年8月視為瑞士聯邦的誕生日,每年的8月1日被定為瑞士國慶日。但是有學者認為,1291年的同盟協議,從文本上看是更早前另一個協議的重申和加強,在此之前應該還有其他類似協議,那麼瑞士聯邦的歷史應當比現在所知道的更加久遠,但至今並未找到更早的同盟協議文本。
B. 瑞士聯邦的歷史
最早的七位委員。瑞士聯邦委員會是在1848年的聯邦憲法中所創立,此憲法將委員會定義為「邦聯中的最高行政與指揮機關」[1]。當時瑞士的立憲民主制度仍未成熟,建國者們吸取了許多美國憲法中的聯邦制度,不過並未採取總統制,而是採用聯合領導。
當時之所以採用聯合領導形式,是源於瑞士長久以來的傳統。從舊體制時期(拉丁文:Ancien Régime)以及舊邦聯時期開始,就已經有菁英所組成的委員會擔任管理工作;另外較晚期的赫爾維蒂共和國(德文:Helvetische Republik)[2],以及1830年代以後制定了自由憲法的各州政府,也有類似的制度可供依循[3]。
左圖是最早的七位委員,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分別是馬丁·約瑟夫·穆辛格(Martin Josef Munzinger)、烏爾里希·奧克辛本(Ulrich Ochsenbein)、約納斯·富勒爾(Jonas Furrer)、亨利·德瑞(Henri Druey)、斯蒂法諾·弗蘭奇尼(Stefano Franscini)、弗里德里希·弗雷-荷洛塞(Friedrich Frey-Herosé),以及威廉·馬蒂亞斯·那弗(Wilhelm Matthias Naeff)。
[編輯本段]組成
1847年的勢力分布,粉紅是保守派;深綠是自由派(激進派);淺綠是中立州。
政黨比例
瑞士在1848年所制定的憲法,是歐洲在1848年的民主革命中少數的成功案例。當時瑞士的民主運動是由稱為「激進派」的團體(現今的瑞士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所領導。激進派在分離主義聯盟戰爭(德文:Sonderbundskrieg)中擊敗了由七個天主教及保守派州份所組成的分離主義聯盟(德文:Sonderbund,又譯獨立聯盟),並運用聯邦國會中的多數優勢,取得了聯邦委員會的全部席次。
而原來在戰爭中的敵人,也是後來的反對黨「天主教保守派」(現今的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黨,簡稱基民黨),則一直被排除在委員會之外。直到1891年,委員會成員之一埃米爾·韋爾蒂(Emil Welti)因為一場關於鐵路國家化的公民投票失利而辭職之後,激進派才決定在選舉中支持並選入屬於天主教保守派的約瑟夫·曾普(Josef Zemp)。
在20世紀前半葉,自民黨與基民黨的勢力逐漸被一些新興的政黨削弱,一部分的選票轉移到了在立場較為極端的政黨,包括左翼的瑞士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以及右翼的「農民、商人及獨立派黨」(縮寫BGB,現今的瑞士人民黨)。1919年,基民黨的尚-馬里·姆希(Jean-Marie Musy)進入委員會,使該黨獲得了第二個席次。而BGB的魯道夫·明格(Rudolf Minger)也在1929年加入了委員會。社民黨的安斯特·諾伯斯(Ernst Nobs)則在1943年成為該黨的第一位委員會成員。
神奇配方
在1959年的一場選舉中,聯邦委員會建立了一個延續許久的大聯合政府[4],其中的政黨比例多年不變,也稱為「神奇配方」(德文:Zauberformel)。這個政黨比例大致對應於當時聯邦國會里各政黨的勢力:
瑞士自由民主黨(自民黨;FDP):2席
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黨(基民黨;CVP):2席
瑞士社會民主黨(社民黨;SPS):2席
瑞士人民黨(人民黨;SVP):1席
不過自民黨與基民黨的支持度仍然持續下滑,同時人民黨與社民黨的支持度則上升。1990年代之後,後兩黨逐漸超越了前兩黨。到了2003年,一場選舉改變了這個神奇配方,在這場選舉中成為(也是到目前為止)最大黨的人民黨,要求基民黨交出一個席次給人民黨領導人克里斯多福·布勞赫(Christoph Blocher),並以退出政府作為要脅。基民黨同意了這項要求,並且讓屬於基民黨的露特·梅茨勒-阿努爾德(Ruth Metzler-Arnold)退出了委員會。
C. 瑞士著名歷史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區先後產生了很多小的王國,這些王國相互征伐,最終於536年統一於法蘭克王國,公元843年,根據瓜分查理大帝的法蘭克王國的凡爾登條約,瑞士再度分裂,分屬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歸於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羅馬教皇之間的權力斗爭,德意志王權衰落,各地方諸侯勢力上升,各路諸侯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建立了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區域,策林根家族推動建立了眾多的城市,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城鎮自治體制。為日後瑞士邦聯的建立埋下了伏筆。
瑞士聯盟
13世紀地方領主哈布斯堡的魯道夫力圖在瑞士確立王權。為了對抗哈布斯堡,1291年8月1日,施維茨、下瓦爾登、烏里3個州結成瑞士永久同盟。1291年8月1日也成為瑞士的國慶日。
1315年,瑞士同盟軍隊在莫爾加滕戰役擊敗哈布斯堡軍隊。之後的40年中,盧塞恩、蘇黎世、格拉魯斯、楚格、伯爾尼也相繼加入同盟。
1499年,瑞士同盟軍隊在士瓦本戰爭中戰勝奧地利,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對其獨立的認可,瑞士實質上已經獨立。巴塞爾、沙夫豪森於1501年、阿彭策爾於1513年,先後分別加入同盟,聯邦增加到13個州。
1515年,在馬里格拉諾戰役中,瑞士同盟被法國、威尼斯聯軍擊敗,從此奉行中立政策。
宗教改革時期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在瑞士廣泛興起,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茨溫利以蘇黎世為中心,宣傳宗教改革,在1523年在蘇黎世確立了基督教新教的優勢地位。之後加爾文在日內瓦進行宗教改革。由於宗教的分裂與經濟利益的不同,不同州的態度也不同。1531年,在卡貝爾的宗教武力沖突中,茨溫利戰死。
1532年,宗教改革擴散到瑞士全境,而後走出瑞士,傳遍歐洲。
正式建國
1648年,法國、瑞典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軍隊,迫使其於當年10月求和,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瑞士真正獨立,成為主權國家。
瑞士首都伯爾尼
1798年,拿破崙侵略瑞士,建立海爾維第共和國。
1803年,瑞士將法軍驅除出境,瑞士擴張到19個州,恢復聯邦。
1815年,瓦萊州、紐沙泰爾州、日內瓦州加入瑞士。同年,瑞士簽署新的聯邦條約,除外交事務外,各州恢復各方面的主權。同年舉行的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
1848,瑞士制定新憲法,設立聯邦委員會,成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均保持中立。
2015年10月28日,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D. 瑞士的歷史為什麼幾次戰爭都安然無恙
拿破崙失敗後,1815年歐洲強國召開維也納會議(Wiener Kongress),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immerwährende Neutralität und Unverletzlichkeit der Schweiz)」。這是瑞士執行永久中立政策的開端。瑞士歷文學家認為,「維也納會議最後宣告瑞士的中立和不可侵犯,並承認它不依附於任何外國的影響,這是真正有利於所有歐洲同家的。瑞上的中立從此變成歐洲的公法的一個原則。』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國」,這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簽署的協議。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並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遠聯邦建立開始,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直扮演著中立國的角色,似乎從來沒有過軍事征服其他地區的行為。但是另外一個原因卻是瑞士在二戰時期對德國採取了妥協屈服的態度,使得德國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吞並瑞士。
至於維也納會議,是歐洲列強為了重新劃分拿破崙戰敗之後混亂的歐洲版圖,對瑞士中立國的身份的確立只是一個不很起眼的小協定。雖然維也納會議是通過壓製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張在歐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統而遭到了歷史學家的譴責,但是在一戰之前,這次會議達成的協議為歐洲維持了將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戰時期瑞士的中立國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瑞士在二戰時期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區。事實上,瑞士在二戰中並不是完全中立的,雖然有資料說瑞士曾組織軍隊反抗德國,但是更多資料顯示瑞士在二戰期間其實是「助紂為虐」,不止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幫助,對猶太民族難民的間接迫害更是為後人所不齒。
下面是相關資料
瑞士是一個人口704萬(二戰期間為400多萬),土地面積41284平方千米的中歐小國。但是在二戰中,當希特勒的軍隊肆虐著整個歐洲時,它仍然能夠免於戰火的破壞。每當學習到這段歷史時,很多學生就會問道:「瑞士在二戰中為什麼能保持中立?」 有的資料說,面對希特勒的威脅,瑞士曾於天內動員了43萬大軍[1],並迅速進入作戰陣地,顯現了堅強的防衛作戰能力和決心,加之納粹德國因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因而放棄了入侵瑞士的意圖。其實不然,在這場關系著人類命運的大搏鬥中,瑞士並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紂為虐,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為什麼要屈從希特勒?
在歷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統治下的一個小國。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為了限製法國,反法同盟通過了關於瑞士永久中立的聲明,瑞士被確定為永久中立國。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瑞士的中立和獨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納粹德國的出版物稱,所有以德意志人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國」的邊界之外,也都是德國人。因此,它們把瑞士人稱為「在瑞士的德國人」(瑞士人口中64%屬於德意志民族)[2]。而納粹德國繪制的地圖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內。與這種反動的種族主義鼓噪相呼應,在瑞士德語區出現了親納粹社團,其中以「國民陣線」以及「瑞士國社黨人」兩個極右組織勢力較強。得到希特勒政權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勢力一時甚囂塵上,對瑞士當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威脅著瑞士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此外,德國還威脅要切斷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當二戰已經迫在眉睫時,瑞士議會於1939年8月30日通過決議,重申它將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國最高統帥部制訂了以突襲方式迅速佔領瑞士的幾種方案,統稱為「冷杉行動」。只是希特勒在權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後,最終未將它付諸實施[3]。
1940年6月,法國的半壁江山淪陷,小小瑞士轉瞬間落入德、意強鄰及其兼並或佔領區的四麵包圍之中。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吞並野心,瑞士當局最終選擇了屈從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歷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戰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貓膩?
1、在經濟上向法西斯國家輸血。
德國歷來是瑞士的最大貿易夥伴。二戰中,瑞士一直都維持了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系。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義大利亦從同瑞士的經貿關系中獲益。瑞士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提供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的重要防衛武器。[4]
2、二戰時瑞士一直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15公里長的聖哥大隧道(這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向德國和義大利開放。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不斷穿過瑞士往來於兩國之中[5]。
3、拒絕幫助受迫害的猶太人。
二戰爆發前,納粹政權一般並不阻擋猶太人移居國外,通常是剝奪其財產後迫使他們遷往別的國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猶太人流亡的首選地。但瑞士當局卻採取對策阻擋他們的湧入,它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為此,當局采了取先堵後趕的措施:實行預先簽證,制止難民入境;假如獲准入境,則盡早將其逐出;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方將其押到邊界崗哨交與德方。戰爭年代,由於無法進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猶太人是難以計數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門讓德國在德國猶太人的護照上打上一個大大的「J」字印(猶太人的標記)。到正式開戰時,瑞士已在邊境攔截了10多萬猶太人入境。瑞士有時甚至直接把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手上[6]。為此,德國的報紙在戰後也曾批評過瑞士的所謂「中立」。德國《周報》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沒有同第三帝國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銀行:侵吞猶太人財產,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
瑞士銀行在二戰中的表現也有許多「貓膩」。據報道,在二戰中,被納粹迫害致死的德國猶太人在瑞士銀行開戶數達5萬多戶,存有價值為60億美元的資金,而至今只有600萬美元經瑞士政府交還給了猶太組織或贈與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7]。一些瑞士銀行甚至以納粹集中營沒有發放死亡證的理由拒絕賠償。所有這些資金都被瑞士銀行侵吞了。
瑞士還是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以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的主要地點。瑞士銀行則根本不問黃金的來路,一味從中賺取巨額差價。據稱,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銀行進行的[8]。納粹通過戰爭掠奪來的巨額財產,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瑞士銀行。在瑞士銀行的「幫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寶貴的外匯,從而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維持戰爭的重要物資。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索性露骨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9]
上述史實說明,瑞士在二戰中的行為違反了永久中立原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士聯邦政府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當時他還發表了一個經聯邦委員會(即瑞士政府)通過的聲明,表示瑞士在二戰中有負於納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於正視和承認本國政府半個多世紀以前所犯的嚴重錯誤並就此道歉,這一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
E. 瑞士手錶的歷史
梅花 (Titoni)
是 一個典型的瑞士傳統表廠,自1919年在瑞士格林肯建廠以來,相傳三代,是現今極少有的獨立家族製表企業。多年來它一直堅守在自動機械表的的領域上,該公司最感驕傲的一個特點是其產品中有95%是高度精準的機械腕錶。一直以來,梅花表都堅持「品質第一」的態度,專注生產精緻、可靠耐用的機械表,在世界各地,樹立了「機械工藝的象微」之形象。其公司廣告標語「機械藝術的典範」,清楚的強調其在生產機械自動手錶領域中的專業地位。梅花表是進駐中國較早的瑞士品牌,多年來以「精密、可靠、耐用」的穩定品質贏取了消費者對梅花表的獨特信賴,奠定了梅花表的崇高地位。
浪琴 (LONGINES)
起 源於公元1832年製表師奧古斯都.阿格西(Auguste-Agassiz),他的哥哥路易士.阿格西(Louis-Agassiz)是當時著名的地質學家,在聖耶米山谷(Saint-Imier)從事小規模的製表工廠,從此展開璀璨的未來。而阿格西的外甥也就是浪琴錶的創辦人——歐尼斯. 佛蘭西昂(Ernest-Francillon)。源自1832年的浪琴錶,她以優雅著稱,是一個擁有170多年的歷史的傳統的鍾表製造商,每一塊表都是和諧與美的結合。一直為世界各地人士精心設計款式優雅華麗、工藝精湛的鍾表,享譽表壇。浪琴錶的品牌哲學「優雅態度,真我個性」,奧黛麗赫本曾是浪琴錶的形象代言人,赫本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在人們心目中永遠優雅、高貴。當我們說一個人很優雅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她的經歷和修養,這是一種必須經歷許多才能從內心散發出來的韻味。浪琴即是。擁有百餘年歷史的浪琴錶,向來堅持「最好的品質」的工作哲學,對時間工藝不斷地努力創新,現在,「浪琴錶」已然成為精準的代名詞了!浪琴錶之所以成為精準的同義字,全歸功於對時間工藝的不斷努力。1899年浪琴錶贊助由路易士.雅曼達 (Louis-Amadeus)伯爵所領導的北極探險活動,提供專為極地各種氣溫變化所設計的五支懷表,並受到極力贊揚。伯爵寫道 :「無論受到多麼惡劣的氣候變化,浪琴錶始終保持最精準的時間」 「The Longines chronometers kept the exact time, despite the enormous temperature variations to which they were subjected.」 在這次探險之後,許多其它的探險家都選擇了浪琴錶 做為指定定時器。 另外一項偉大的記錄,是1094年巴尼船長(Captain J.E. Bernier-Arctic)駕船從美國到北極探險。
◇嘉嵐系列 ◇時尚系列 ◇寶邦系列 ◇優雅系列 ◇經典懷舊系列 ◇瑰麗黃金系列 ◇阿加西系列 ◇黛綽維納系列 ◇黛綽維納方型系列 ◇康卡斯系列 ◇高度准確天機型腕錶 ◇傳統優雅系列 ◇奧珀斯系列
歐米茄 (OMEGA)
享 譽全球的歐米茄手錶誕生於瑞士,擁有超過150年的悠久歷史。歐米茄(W)是希臘文的第二十四個,也是最後一個字母。它象徵著事物的伊始與終極,第一與最後。代表了"完美、極致、卓越、成就"的非凡品質,詮釋出歐米茄追尋"卓越品質"的經營理念和"崇尚傳統,並勇於創新"的精神風范。歐米茄擁有世界著名的四大系列產品:時尚及外形優雅的星座系列,專為運動愛好者而設計的海馬專業潛水系列,作為太空任務指定計時的超霸系列和尊貴典雅的碟飛系列。
帝舵 (TUDOR)
Tudor 這個名字來自英國的都鐸王朝。那是英國的黃金時代,聲譽大概可以比得上中國的貞觀之治。中文名字被出色地譯作「帝舵」,也就無可置疑地有了萬方臣服的王者氣派。於是,帝舵的每一個系列均以與王室有關的名字命名。時至今日依然貫徹如一,卓越品質、高逸格調、世代尊崇的製表傳統,至尊至優的製表技術。帝舵並非只是腕錶,更是賦予佩戴者無比優越感的完美傑作.
勞力士 (ROLEX)
勞 力士(Rolex)被認為是最成功及推崇備至的瑞士手錶。創辦人Hans Wilsdorf於1908年24歲時注冊了Rolex這個商標,並由英國移師至日內瓦。1920年,勞力士獲頒授予第一張由官方發出的品質鑒定證書。由於決意要製造最准確的手錶,Wilsdorf定下了設計及製造一款防水錶的目標,終於著名的蚝式(Oyster)表面世,瞬即成為瑞士名貴手錶銷量榜中之冠。勞力士為世界十大名表之一。
F. 瑞士手錶的發展史
瑞士鍾表業在16世紀中葉出現在日內瓦,1541年,由簡·開爾文倡導的改革及對珠寶配戴的禁止,迫使金匠其它珠寶匠們轉向了新的獨立的手藝:製表業。在世紀末,日內瓦手錶已經因高質量而享有聲譽,鍾表匠們於1601年創建了日內瓦鍾表匠協會,是當時全世界范圍內成立的第一個這樣的協會。
一個世紀後,因為日內瓦已經雲集了鍾表匠,許多鍾表匠決定離開城市到可以容身的侏羅山。
在侏羅山的製表業對名為丹尼爾·簡理查德(1665-1741)的年青金匠心存感激之情,是他第一次在製表業中引入了勞力分工。1790年日內瓦已經出中了6萬多隻手錶。
這幾個世紀充滿著發明和新發展。1770年,亞伯拉罕–路易斯·伯瑞雷發明了「永久性」手錶(法語「Montre à secousses」),現代自動上發條手錶的先驅。1842年,安德列·菲利浦,著名的Patek Philippe的創始人之一發明了擺錘上條手錶,與此同時開始了復雜手錶的生產,並引進了諸如萬年歷、倒轉針及記時器等特殊功能。
大量的手錶生產開始於進入20世紀的時期,感謝研究人員及享有聲譽的鍾表匠(諸如佛里德里克·英古德和喬治·萊考特)介紹的新技術。生產力的提高,零件的可互換性及標准化積極地將瑞士鍾表業引向世界的頂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正是很快變得非常受歡迎的手錶的傳入時候。手錶傳統的圓形在1960年得到了普遍的接受。1926年第一隻自動上條手錶在格倫興誕生,第一隻電子手錶於1952年末問世。
1967年在納沙泰爾的中央電子鍾表(CEH)開發了世界第一隻石英手錶——著名的Beta21。從此,接下來的主要的技術開發進展順利:LED和LCD顯示、Swatch沒有電池的石英手錶等等。
至今已有4個多世紀過去了,傳統、技能、高技術和永遠的創新已使瑞士鍾表業保持它在世界鍾表市場的領先地位。因為或是感謝瑞士所經歷的不同的危機,瑞士鍾表業已處於一個可以回答它所面臨的許多技術、經濟和結構的挑戰的地位。它的非凡物力論和創造力已使它成為技術發展水平的行業,它所擁有的許多發明或世界記錄是如此之多:第一隻手錶、第一隻石英手錶、第一隻防水手錶、世界上最薄的手錶、世界上最小的或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手錶等等。
G. 瑞士人的歷史
公元前5世紀,在今瑞士地域上住著海爾維第人和雷託人,前者屬於克爾特部落群,後者來源不詳(有的學者認為與伊特拉斯坎人相近,有的認為與伊利里亞人相近)。公元前1世紀瑞士各地區被羅馬帝國征服後,這兩個土著居民均逐漸羅馬化。後來,這些羅馬化土著居民又與3~5世紀來到的日耳曼部落分別結合成日耳曼瑞士人、法蘭西瑞士人、義大利瑞士人。9世紀初,今瑞士全部土地屬法蘭克人的查理曼帝國。843年帝國分裂後,分別歸屬東法蘭克王國和洛林王國。11世紀又共同歸屬神聖羅馬帝國。13世紀哈布斯堡家族成為奧地利的統治者後,開始向現今瑞士地域擴張。1291年施維茨(瑞士由此得名)、烏里和尼瓦爾登三個德語州在共同反對奧地利統治的斗爭中結成永久同盟,成為瑞士聯邦立國的基礎。14世紀至19世紀初,瑞士逐漸擴大為包括22個州的多民族聯邦國家。參加瑞士聯邦的各州長期處於封建割據、各自為政的狀態,經濟上發展很不平衡。農業州與城市州長期處於相互矛盾對立的狀態。城市貴族與手工業者之間階級矛盾也很尖銳。這些矛盾在16世紀以宗教斗爭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新教(基督教)各州與舊教(天主教)各州之間進行了激烈的戰爭。新教在許多州的勝利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在法國、荷蘭、義大利受到迫害的新教徒到瑞士的新教諸州避難,為瑞士帶來發展鍾表、絲織等行業的技術。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瑞士一度為法軍佔領。在法國人的支持下,瑞士於1798年改稱海爾維第共和國。共和國宣布為統一不可分割的國家,廢除了一些州的特權以及農奴的人身依附和行會的限制,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瑞士人自17世紀開始執行中立政策,並於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經過內部相互斗爭、協調,瑞士聯邦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中民族平等政策實行得較好的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