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試題

歷史試題

發布時間: 2020-11-19 13:53:14

A. 歷史試題三個名人的名字分別是什麼

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里播放著貝多芬寫給拿破崙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望採納

B. 如何回答歷史試題中的啟示類問題

近幾年高考中,啟示類問題頻頻出現,研究這類問題的特徵以及解答技巧,既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也是教育功能的展示,讓人們從中有所領悟。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類。一、由具體問題談對某一類問題的看法2006年全國Ⅰ卷37題(4)簡述從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中得到的啟示。考生從歷史上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繼續發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華文明的發展應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廣泛吸收世界的優秀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賦分。2007年江蘇卷37題.讀材料一孔子聚徒講學、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於學校(王安石《臨川集》)、材料三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材料四拿破崙通過《教育基本法》:結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麼啟示?這道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在選拔人才方面的經驗或啟示: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完善和規范考試制度,有利於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樹立尊重知識和人才觀念等。二、通過歷史知識對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出認識或預測2007年江蘇卷29題,由漢、唐時期中日友好交往到19世紀60年代後,兩國開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再到近......
(本文共計2頁)
[繼續閱讀本文]

C. 歷史試題

唐朝與吐蕃
漢文史籍《唐書吐蕃傳》(129)中說:唐高祖於陽土虎年(戊寅)即帝位,在位九年,於七十歲時去世。其子唐太宗在其父在位時,被封為秦王(130),擊破突厥。於陽木虎年(甲寅)與吐蕃國王互贈禮品,結為朋友。突厥(131)、吐谷渾(132)派人到唐朝,請求娶唐朝公主,漢人各嫁一女而返回。吐蕃國王也要求娶唐朝公主,唐朝不允。吐蕃國王憤怒,領兵二十萬擊破吐谷渾,兵至松州(133)。獻金甲一付,求娶公主,並說:「若不允,即進兵。」漢人不允,並發兵掩襲,殺吐蕃軍一千人。吐蕃因遷延時久,將兵撤回。又派大臣東贊(134)獻黃金五千兩及多種寶物,唐太宗於陰鐵牛年允嫁其女文成公主(135),並派皇親江夏王(136)率兵護送,吐蕃國王領兵至柏海(137)迎接。見漢人衣飾華美,吐蕃人有愧色。公主向唐朝皇帝請求攜帶文書典籍至藏地。唐朝皇帝伐高麗(138)還朝,吐蕃國王派大臣噶爾東贊域宋獻金鵝,高七尺,內可盛酒。唐太宗很喜歡大臣噶爾,將自己的外孫女公主嫁給他,又封為右衛大將軍。唐太宗派遣金字使臣(139)到印度,在摩揭陀(140)被攔劫,吐蕃國王聽說後,派兵擊破摩揭陀。唐太宗自陽火狗年即位,在位二十三年,五十二歲時的陰土雞年四月去世。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唐高宗即位。唐高宗即位後兩次給吐蕃國王松贊干布(141)封官職,第一次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142),第二次為賨王(143),第二次加封時,松贊干布去世。唐朝還給吐蕃蠶種、酒人、碾磑等諸種工匠。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陽鐵虎年去世,其子貢松貢贊先前已死,芒松芒贊十三歲時繼位,大臣噶爾輔政,治理國政十五年。大臣噶爾死後,唐朝與吐蕃的國王之間,有時和好,有時交兵,爭奪疆土,勝負未分。特別是陽鐵馬年吐蕃軍隊攻打唐朝國土,佔領全部裕固地方(144),唐朝皇帝派大臣薛仁貴(145)領兵十萬進攻吐蕃,打到前往拉薩的半路上,吐蕃派大臣噶爾的大兒子(146)為將軍,打敗唐朝所有的軍隊。陰土免年芒松芒贊去世,他的兒子都松芒布結繼位,噶爾的大兒子任大臣。此時吐蕃國王統治的地方,東面到松州、茂州,雋州,南面至婆羅門地方,(147),西面至和田(148),北面至突厥,幅圓萬余里,象吐蕃這樣強盛的,漢地的國王漢、魏、周(149)等朝代未曾有過。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於陽鐵龍年去世。唐高宗從陽土雞年起執政三十四年,於陰水羊年五十六歲時去世。唐太宗的皇後的女侍從,在唐太宗死後降為女奴,又被唐高宗娶為皇後,她生了兒子唐中宗,唐睿宗,女兒太平公主。唐高宗遺詔讓長子唐中宗繼位,但皇後不聽從,自己當了女皇。因她姓武,故起名叫武則天(150),女皇派兵將吐蕃的許多地方奪去。吐蕃國王都松莽布傑年幼之時,國內大事都由噶爾的大兒子掌管,對外的事務由噶爾的小兒子和其侄子掌管,眾人對噶爾的兒子們畏懼,國王的權力很小。後來國王長大,當噶爾的兒子們在軍隊中時,國王領兵前往,噶爾的大兒子欽陵自殺,小兒子贊婆帶其侄子莽布支領兵向唐朝皇帝投降(151)。唐朝女皇封贊婆為歸德郡王,任為大臣,封莽布支為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並賜給他們三人犯罪不予懲處的鐵券誓書。在都松莽布傑去世後,赤德祖贊繼位。女皇武則天從陽木猴年起在位二十一年,於陽木龍年八十歲去世。另外一個故事中說,女皇當初生了一個長著驢耳朵的兒子,因為羞慚,在兒子幼小時就派人去殺他,當時有一位吐蕃的大臣,沒有讓殺皇子而悄悄帶去撫養(152)。後來女皇年老時唐朝沒有後嗣,打算把皇位傳給她的兄弟武三思。當召集眾人開會時,拖長聲音問:「立武三思眾人是否同意」有人說不同意。女皇即下令將其殺死。吐蕃的大臣也拖長聲音對武三思問:「立武三思是否同意」武三思本想回答:「若不同意立我,女皇就下令將其殺死。」當他正說到:「不同意立我」時,吐蕃大臣就拔劍將他殺死。當問他何故殺人時,吐蕃大臣說是按女皇的命令殺的,所以女皇對他也沒有辦法。當女皇去世後,辦理喪事時,吐蕃大臣將長驢耳朵的皇子領來,立為皇帝,稱為驢耳國王。據說武則天母子二人的陵墓現在還在乾州以北的地方。女皇武則天被吐蕃人稱為阿則老母。這個故事的說法不見於史籍的記載。陰木猴年女皇的兒子唐中宗即位,吐蕃向唐朝皇帝求娶公主,皇帝將自己的弟弟雍王的女兒金城公主(153)嫁給吐蕃,陪送綢緞許多萬匹,各種工匠,許多雜伎樂人,並派左衛大將軍領兵護送。後來又將西夏之地(154)都陪送公主。唐中宗在位六年,於陽鐵狗年五十五歲時去世,陰鐵豬年金城公主之父唐睿宗即位,他在位兩年,於陽水雞年五十五歲時去世。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唐玄宗於陰水牛年二十九歲時即位。金城公主在吐蕃住了三十一年,於陰鐵猴年去世。這以前唐朝國土平安達一百一十六年。陰木羊年吐蕃國王去世,王子赤松德贊繼位。唐玄宗在位四十三年,於陰鐵雞年七十三歲時去世。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唐肅宗於陽火猴年即位,當年,吐蕃軍前來,佔領了蠻子河西(155)等地,後來州城二十四座全部陷於吐蕃。唐肅宗在位七年,於陽水虎年五十二歲時去世。當年,唐肅宗的長子唐代宗(156)即位。陰水兔年吐蕃軍又來了(157),唐代宗逃往陝州(158),唐朝的大臣高暉投降吐蕃,吐蕃軍進入京兆府,立唐朝的廣武王為唐朝皇帝,並且改元(159),傳詔大赦(160)。後來漢人殺高暉,驅除吐蕃軍,唐代宗重返都城。唐代宗在位十七年,陽土羊年五十歲時去世。唐代宗的長子唐德宗(161)於陽鐵猴年繼位,因德宗明哲賢達,多年未與吐蕃交戰,(疑有闕文)。當年,贊普赤松德贊去世,他的長子牟尼贊普繼位。此時唐蕃之間以西夏地方的賀蘭山(162)為界,吐蕃境土的邊界西面在蘭州、渭州、原州、會州,東面臨洮,南面在成州、劍南之間,北面的蠻地至大渡水西南之間,從黃河以北為吐蕃境土。唐朝的邊界,涇州至彈箏峽,隴州至清水,風州的同谷,劍南唐戶峽以東為唐朝境土。邊界中間的悉州、大磧、賀蘭山、橐它嶺等為間地,雙方不佔。(按:此處所說唐蕃為界,似為清水會盟時所劃的邊界,《新唐書·吐蕃傳》記清水會盟分界情形為:「約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風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川大渡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渡水之西南。盡大渡水北自新泉軍抵大磧,南極賀蘭橐它嶺,其間為閑田,二國所棄。」)
後來,唐蕃雙方又多次交戰,陰火牛年吐蕃國王去世,足之煎贊普繼位,陽木猴年去世,當年赤德松贊繼位。唐德宗在位二十五年,於陰木雞年六十四歲時去世。當年,唐德宗的長子唐順宗(163)繼位,唐順宗在位一年,二十六歲或說四十六歲時去世。陽火狗年,唐順宗的長子唐憲宗(164)繼位,他於鼠年去世。牛年,唐憲宗的兒子唐穆宗(165)繼位,此時吐蕃國王去世,可黎可足(166)繼位,在拉薩地方召集吐蕃大臣會議,由缽闡布念盟辭(167),祝禱神靈(168),所有的人都立誓證盟(169)。唐穆宗於陽火馬年被大臣殺死。陰火羊年,唐穆宗的第二個兒子唐文宗(170)繼位。陽火龍年,吐蕃國王去世,當年,他的弟弟達磨(171)繼位,達磨嗜酒,凶愎少恩,吐蕃國內混亂。悉州、夏州、吐蕃所轄的大山崩裂,碌曲(172)倒流三日,各種凶兆產生,國政衰敗。陰土羊年以上,為二百零八年。唐文宗在位十二年,陽木龍年三十歲時去世。當年,唐穆宗的第五個兒子唐武宗繼位,唐武宗在位六年,於陰木牛年三十四歲時去世。陽火虎年,唐桓(文)宗(173)的第三個兒子唐宣宗(174)繼位,此後吐蕃境土大部被唐朝佔領。最初,唐朝的境土由京兆府至吐蕃邊界為九千九百里,後來從唐中宗(175)開始有三百餘城陷於吐蕃,此後唐朝全部收復。唐宣宗在位十四年,於陰土免年五十歲時去世。陽鐵龍年,唐宣宗的長子唐懿宗(176)繼位。此後唐朝與吐蕃聯系中斷,由唐高祖至此時共二百三十九年。唐懿宗在位十四年,陰水猴年去世。陽木馬年唐懿宗的第五個兒子唐僖宗繼位,唐僖宗在位十五年,陽土猴年去世。唐僖宗的第七個兒子唐昭宗繼位,在位十四年,於陰水豬年去世。陽木雞年唐昭宗的第九子唐哀帝繼位,在位四年,於陰火兔年去世,至此唐朝王統斷絕。總計唐朝共有二十個皇帝(177),立國二百八十八年。此後由梁朝改替朝代(178)。這些唐蕃之間的史實由太宗(應為仁宗——編者注)時的史官名叫宋祁者寫成,後來由范祖禹(179)收集成冊。由漢族譯師胡將祖於陰木雞年在臨洮(180)翻譯成藏文,由喇嘛仁欽扎國師(181)於陰木牛年刊行藏文本。其中記年中有幾處錯誤(182),將吐谷渾誤為突厥,將和田誤為沃田等。此外與藏文史籍記載大致相符(183),故摘其大要抄錄在此。唐蕃之間反復交戰及有時和好,互致禮品,互相問聘弔祭等等史實,詳見於唐書吐蕃傳(184)。
唐朝與回紇
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助唐滅漠北的薛延陀後,唐朝即以回紇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回紇首領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唐朝又在回紇地區修築交通大道,設驛站,抽賦稅。不但如此,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設刺史,其下又有長史、司馬等官制,同樣用回紇本民族的首領來擔任,「其都督、刺史,給玄黃魚符,黃金為文」。
那麼,當時回紇地區和唐朝中央是不是一個國家以內地方和中央的關系呢?我們的論斷是肯定的。但具有它的特殊形式,即中國歷史上從唐朝才正式開始的中原王期對邊疆地區的一種統治方式——「羈縻府州」制度。這種制度在當時稱為都護府、都督府。即在征服邊疆地區以後,不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而是任用其本族中的上層自治其地方。施地間接的統治。
正因為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646年)以後和唐朝關系是一個國家內部邊疆羈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關系,而又不同於一般地方和中央的關系。所以直到唐天寶三年(744年)回紇的首領骨力裴羅在唐朝大力支援下統一了漠北和天山北部建立其地方封建政權後。仍遣使到唐朝「上狀」,表現其邊疆羈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隸屬。但是,從唐天寶三年至開成五年(744—840年)回紇游牧封建政權建立一百年左右中,回紇和唐朝中央仍有一些齟齬:如回紇牟羽可汗(759—780年骨力裴羅後第三代可汗)在其末年乘唐朝安史之亂(755—763年)後勢衰與代宗新立,正要出兵侵塞,但旋即被反對派宰相頓英賀所殺;另一次是在末年烏介可汗(841—845年)時、因部下句錄末賀引外族黠戛斯(今柯爾克孜族的前身,時住葉尼塞河上游)的騎兵入侵,南逃人塞,一度攻唐朝,旋即失敗。更其引人注意的是,回紇和唐朝雙方交往的禮節中,往往表現為兩個對立國家的形式,這種情況尤其在唐朝從安史亂後,國勢衰弱,而回紇因有援唐之功,表現得最為明顯。其實唐朝與回紇之間決不是完全平等的兩個國家,是一時的齟齬,不是主要的矛盾。
回紇從744—840年一百年左右之間和唐朝所發生的羈縻府州和中原王朝主要的正常關系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回紇可汗歷代受唐朝的封號
有如上述,回紇在646年得唐朝助力滅薛延陀後。其首領即接受唐朝的封號——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吐迷度的後嗣婆閏、比栗、獨解支、伏帝匐、承宗,正如《舊唐書·回紇傳》中所指出的:「皆受都督號,以統蕃州」。到他第六代孫骨力裴羅,在744年又得到唐朝之助滅後突厥正式統一漠北而奮起後,又被唐朝封為懷仁可汗、左驍衛員外大將軍。從骨力裴羅以後。回紇在漠北所建立游牧封建政權凡傳十五世而亡。這十五世可汗中只有四位可汗因特殊情況未受唐朝的封號外,其餘各可汗一律受過唐封。這是為什麼呢?正如《舊唐書·回紇傳》中記回紇牟羽可汗的叔父頓英賀(780—789年)初立時遣使到唐朝時所說的:「今可汗初立,遣使來告,垂發不剪,待天子命!」這如實地反映了唐代祖國北方各族人民對於中原王朝竭誠擁護的心情;回紇可汗如果沒有唐朝中央的命令,即很難得到他們本族人民的擁護。
(二)回紇首領及其以下的大臣受唐朝的直接任命及罷免
唐朝中央對於回紇首領不但加以冊封,而且有直接任命其為內地官吏以及加以懲罰之權,這種例子在回紇正式統一漠北(744年)前發生較多:如吐迷度的曾孫獨解支(680—715年)被唐朝繼立為瀚海大都督後,他的「親屬及部落征戰有功」的,「並自磧北移居甘州界」。獨解支卒,子伏帝匐(715—719)立,即因乃父有功,被唐朝任命為「河西經略使兼赤水軍(軍治在今甘肅武威縣)使。這是回紇首領被唐朝任命為內地官吏的例子。回紇官吏也有被唐朝懲罰的,如早在唐武後時(684—704年),回紇在漠北的勁敵——後突厥貴族興起,回紇人民因不堪其壓迫,有回紇、契苾、思結、渾四個部落徙居甘、涼二州間,後來回紇人因與唐朝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君奐發生磨擦。唐廷竟將回紇的最高首領瀚海大都督承宗(722—727年,伏帝匐子)流放到瀼州去,唐朝更立其子伏帝難,(727—744年)為瀚海大都督。
此外,唐朝對於回紇可汗以下的「可敦」(即皇後)以及其他高級官吏也有任命及懲罰之權。如乾元二年(759年),以回紇葛勤可汗(747—759年)之子葉護以及大將骨咄特勒(勤)助唐平定安祿山之亂有功,唐封葉護為左羽林軍大將軍員外郎,骨咄特勒(應作勤)為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員外郎。寶應元年(762年),以回紇牟羽可汗(759—780年葛勒可汗子)助唐平史朝義之亂有功,「可汗、可敦及左右『殺』(又作『設』,意為突厥的領兵官)……加實封二千戶」,並「左殺封為雄朔王,右殺封為寧朔王,胡祿都督封金河王,拔覽將軍封為靜漠王,諸都督十一人並封國公」。又貞元八年(785年),唐朝封回紇可汗養子葯羅葛靈為「檢校右僕射」,也是唐朝對於回紇可汗的親屬有任宮之權的例證。
(三)回紇軍隊受唐朝中央直接征調
唐朝統治的武力基礎是府兵,府兵是兵農合一的;但府兵既是農兵,還要從事農業,不宜於時間過長和離家太遠。因此,唐初在邊境上另設戍兵,其防地叫做軍、守捉、城、鎮,所以邊兵又稱為鎮兵。唐太宗拒薛延陀用突厥兵馬。這實質上也是利用鎮兵來征伐邊疆。
回紇在興起之初,大約只有軍隊五萬,尚未被唐朝直接征調。貞觀四年(630年)唐滅東突厥,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滅薛延陀,回紇還只是出兵相助。及薛延陀滅亡以後,漠北初步統一,唐以回紇住地為瀚海都督府,任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回紇民族已加入唐朝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而且事實上,由於回紇住地的入唐。唐朝的勢力已直伸至極北,「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從此以後,回紇的軍隊即正式作為唐朝的邊兵而受其征調,正如《資治通鑒》所載開元六年二月的詔諭中指出的:「(回紇)有所討捕,量宜追集;無事各歸部落營生,仍常加存撫」。貞觀以後,回紇軍隊受唐朝征隊的方式,凡有從征、直接編入唐軍以及唐朝可以在回紇地區直接駐軍等幾個方面。分述如下。
1.從征
如貞觀末年(649年),西突厥可汗賀魯謀取唐朝的西、庭二州。唐發府兵二萬,合回紇騎五萬擊之。這是唐朝第一次正式調遣回紇兵從征。又如顯慶(656—661年)初,唐廷擢蘇定方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肖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窮討賀魯。結果,賀魯大敗,西突厥也即被唐朝所滅。這是唐朝第二次征調回紇兵。此外,回紇兵還有其他多次的從征於唐,不作列舉。

2.直接編入唐軍
有如上述,回紇人民因不堪後突厥貴族的壓迫,乃有四部落度磧徒居甘、涼二州;同時,回紇首領獨解支(680—715年)立,因為他的親屬及部落幫助唐朝征伐有功,也被唐朝從磧北遷居甘州一帶。因此,甘、涼一帶回紇人增多,「故天寶末(755年),取驍勇以充赤水軍(今武威縣)騎士。獨解支後,子伏帝匐.(715—719年)又被唐朝任命為河西經略使兼赤水軍使。可以推斷,在這前後,當有不少的回紇人被唐朝編人赤水軍中去。

3.唐朝在漠北回紇地區直接駐軍
就在上述河西走廊回紇人被直接編入唐軍的同時,在漠北,唐朝因為防止後突厥勢力的興起,採取在當地直接駐軍的辦法。《通鑒》載:「(開元六年[718年]二月),移蔚州橫野軍於陰山北,屯兵三萬,為九姓(回紇)之援。」同書還明載:在此同時,唐朝下令漠北的回紇等部都督各出騎兵為前。後、左、右軍討擊大使,均受河東節度經略使轄下的天兵軍節度;其兵馬平時各為部落營生,有事即遵命應戰。

4回紇軍民遷住唐朝內地
回紇助唐殺掉後突厥的可汗默啜(716年)後,其侄默棘連、(即苾伽可汗,716—734年)繼位,又立即興復仇之師。於是回紇別部移健:「頡利發」(意為大臣)率同羅、等部軍民南下投奔於唐。唐朝把他們安置在靠近山西邊境的大武軍(今大同)。

5唐朝征調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
唐朝從玄宗天寶十四年至代宗廣德元年(755—763年)首尾十四年間,因中央勢衰,地方節度使權重,而發生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天寶十四年冬,安祿山以討伐「國舅」楊國忠為借口,攻陷兩京,玄宗出走。太子亨西奔靈武即位,是為肅宗。《通鑒》指明:「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以回紇兵精,勸上益征其兵以擊賊」。可見唐朝見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顯系征調邊兵性質。至德二年(757年),回紇葛勒可汗(747—759年)應征遣其子葉護率領精兵四千餘人出發,而且還有西域的回鶻軍參加。他們來到陝西鳳翔、扶風一帶部署隊伍,准備出擊,唐將郭子儀先留宴三天。葉護說道:「國家有急,遠來相助,何暇食為?」這種「滅此朝食」的精神,實使人欽佩,而回紇太子葉護的口氣並非遠到異國,表現為在一個國家以內的感情。及安祿山亂平後,唐肅宗回到長安,在其所降的詔書中誇張回紇人的功勞時說:「功濟艱難,義存邦國,萬里絕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聞也。」唐肅宗的思想意識中也何嘗把回紇視為外國人?從此越發可以證明,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純系邊兵應中央征調的性質。

6.回紇人為唐朝保衛北庭及收復輪台、西州。
唐代的北庭又名庭州,在今新疆天山北麓吉木薩爾縣護堡子為唐朝從漠北通往西域乃至中亞的要沖。尤其從安史亂後二十餘年間,即從唐廣德元年至貞元六年(763—790年),因吐蕃陷隴右、西域,北庭更顯其重要性。回紇人為了保衛祖國的這個軍事交通要沖,不知和強大的吐蕃戰斗過多少次。到唐朝元和年間(866—820年),回紇在保義可汗(808—821年)的領導下,武力甚強,大破吐蕃,為唐朝收復北庭、龜茲(今南疆庫車縣),使唐朝對外的東西交通為之打開,此其一。
唐時輪台在今新疆烏魯木齊市迤北附近,西州在今吐魯蕃。唐開成五年(840年),回紇地方游牧封建政權在漠北崩潰,分三支西遷,其中主要的一支遷至西州。時輪台、西州尚為吐蕃人所佔據。回紇人西遷來此之初,在其首領仆固俊的領導下,和吐蕃人展開斗爭,終於在唐末咸通七年(866年)最後戰勝吐蕃,收復輪台、西州,並斬其大將論恐熱,「傳首京師」,宋人王溥《唐會要》卷97《吐蕃》一節中載:「沙州首領張義潮奏,(仆固)俊收西河及部落,胡、漢皆伏,並表賀收西州等事。」從這個賀表來看,可見他們的心目中都不把回紇的後裔在西州所建立的政權視為獨立的王國,而肯定它是唐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http://www.jshlzx.net/klh/5/5515/text/5515_118.htm

唐朝與靺鞨
[1]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韋部(住在黑龍江上、中游和額爾古納河兩岸)遣使來唐。以後,唐朝政府就在這個地區設置行政機構,任命室韋部首領為都督等官。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區(松花江上游)設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南的東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州都督,並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此後,粟末靺鞨即專稱渤海。轄地包括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流域,東邊直至大海。
開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龍中下游地區)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烏蘇里江口東岸的伯力(今蘇聯境內哈巴羅夫斯克)。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黑水軍。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為黑水都督府,其餘各部為隸屬於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轄地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東臨大海。http://www.xzqh.org/lishi/06suitang/tang.htm
南詔
http://dali8.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239(復制不了)


遼(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國北方建立起來的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政權,它與五代同時開始,又和北宋幾乎同時結束。作為少數民族的統治,雖然與中原地區常年征戰,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它卻深受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
契丹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原是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他擊敗了的剌葛、迭剌等人,於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國(契丹於938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改為遼)。契丹建國後,阿保機逐步消滅了周遍的弱小部落,又於公元926年,消滅了渤海國(今遼寧東部到黑龍江南部一帶),基本完成了其統一的征程。
從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統治的時代,在著一階段,遼國從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雲十六州。以此為基礎,遼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擴張。耶律德光數次對晉進兵,希望征服整個中國,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計劃擱淺了下來。
在太宗之後,經歷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兩代,遼的統治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紛爭,直到景宗賢(969~982年在位)時,其統治才漸漸穩定下來。
景宗死後,其子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由於聖宗年齡尚小,所以由其母蕭太後攝政,蕭太後是遼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譴耶律休哥為大將,於聖宗統和四年(987年)進兵攻宋,大敗宋軍。此後,遼國連年發兵攻宋,至聖宗二十二年,遼國攻至澶州城下,與宋真宗簽定了"檀淵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遼國進貢"歲幣",遼宋兩國從此相對安定下來。遼聖宗依靠宋國的進貢,使遼的經濟發展起來,此時遼國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經過聖宗、興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後,遼國開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遼天祚帝即位,此時隨著女真族的興起,遼國的統治逐漸受到威脅。公元1115年,金兵攻佔遼國重鎮黃龍府,隨後又與宋朝訂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金兵在幾年的時間里,佔領了包括東京遼陽府在內的大部分遼國土地,公元1125年,金國俘虜了逃亡中的天祚帝,遼國自此滅亡。
http://www.3lian.com/zl/114/5000/h18.htm

西夏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21/12258766.html(復制不了)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是我國歷史上繼遼之後的另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它在消滅遼之後,又消滅了北宋王朝,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金國的建立者女真族生活在我國黑龍江中下游和長白山地區,在遼統治初期,它還處於原始氏族形態,但隨著人口的增加與鐵器的大量使用,使其快速發展起來,到遼末年,女真族以成為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公元1114年,女真貴族完顏阿骨打誓師起義,次年,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王朝。金王朝建立後,阿骨打馬上發兵攻打遼國控制女真族的咽喉要道--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境)。遼國此時發現事態嚴重,但以無力回天。公元1120年,金與宋簽定"海上之盟"共同對遼,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金國完全控制了北方。
在消滅遼國以後,金國把矛頭直指向宋朝。自太宗吳乞買,金國大舉進攻宋朝,雖然宋軍民全力反抗,但由於宋統治者的無能,使得金國連連得勝,最終攻佔了北宋都城開封,虜去徽欽二帝,使北宋滅亡。南宋王朝的建立使得金國繼續向南進兵,而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對金國的抵抗使得金軍實力大降,無力再和南宋交戰,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直至金國被蒙古族滅亡。
金國在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國力非常落後,在其內部還存在著一些原始制度的殘余。自太宗、熙宗、海陵王以來,金國進行了全面的轉型,使其從原來的游牧部落變為了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集權制國家,為其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金國的後期,雖然南宋王朝對其並無任何威脅,但北方發展起來的蒙古族卻成了金國的勁敵。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公元1121年,蒙古開始了滅金的戰爭。成吉思汗、窩闊台先後發動多次對金國的戰役,這大大削弱了金國的國力。為躲避蒙古的進攻,金不得不南遷至黃河以南,希望依靠黃河天塹阻擋南進的蒙古軍隊。但黃河擋不住蒙古騎兵的鐵蹄,公元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帥軍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次年,蔡州破,金國至此宣告滅亡,前後共歷九帝,一百一十九年。
http://www.3lian.com/zl/114/5000/h19.htm

北宋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是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北宋與南宋的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公元960年,後周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陳橋兵變"。他便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斗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

D. 八上歷史試題(帶答案)

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測試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下列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選出的正確答案填入答題卡相應題號空格內。
中國近代史是列強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歷史。完成下列各題
1、如果聽任鴉片泛濫,那麼數十年後,中國「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是誰給道光帝的上書內容( )
A、李鴻章 B、張之洞 C、林則徐 D、魏源
2、右圖是中國一著名的皇家園林被洗劫、焚毀後所剩的斷壁殘垣。第一次洗劫、焚毀該園林的外國軍隊是( )
A、英軍 B、八國聯軍 C、英法聯軍 D、法軍
3、近代史上,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俄國
4、《馬關條約》中嚴重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條款是( )
A、賠款白銀2億兩 B、割讓台灣等地給日本
C、關稅協定 D、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5、有關《辛丑條約》的內容中哪項最能說明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
A、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
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C、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中國近代史也是向西方學習、進行近代化探索的歷史。完成下列各題
6、洋務運動創辦的軍用工業是( )
A 、江南製造總局 B、湖北織布局 C、開平礦務局 D、漢陽鐵廠
7、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是( )
A、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 B、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C、解除了清政府內外交困的統治危機 D、完全阻止了外國經濟勢力在華的擴張
8、小明的爺爺早年參加了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這個政黨是( )
A、興中會 B、光復會 C、中國同盟會 D、華興會
9、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包括()
①民族主義 ②民權主義③民主主義④民生主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某校歷史興趣小組要實地考察辛亥革命起義所在地,他們應該去( )
A、 北京 B、上海 C、廣州 D、武昌
11、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A、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12、中國科舉制度廢除是在( )
A、1905年 B、1906年 C、1911年 D、1919年
13、新文化運動中,首先提倡白話文的是 ( )
A、陳獨秀 B、李大釗 C、胡適 D、魯迅
14、一位老人生於1850年,卒於1905年,他這一生可能經歷哪些事情?( )
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⑤辛亥革命 ⑥新文化運動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完成下列各題
15、對於中共一大的描述,下列哪項最准確( )
A、開天闢地 黨的誕生 B、生死攸關 歷史轉折
C、革命聖地 延安精神 D、抗戰勝利 舉國歡慶
16、下列與國共兩黨合作無關的是( )
A、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 C、抗日戰爭 D、井岡山會師
17、 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
A、南昌起義 B、廣州起義 C、秋收起義 D、武昌起義
18、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其意義在於( )
A、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C、是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D、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19、在紅軍長征過程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轉折性會議是 ( )
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八七會議
20、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唱到:「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呦,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歌詞描述的是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的感人場景。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 )
A、遵義 B、瑞金 C、吳起鎮 D、會寧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圍繞此主題完成
21、如果以「勿忘國恥,以史為鑒」為主題出一期板報,下列素材應選擇( )
A、南昌起義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重慶談判
22、全國性的抗戰開始於 爆發後( )
A、七七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五四運動 D、柳條湖事件
23、毛澤東曾寫道:「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抗日戰爭期間,在「彭大將軍」的指揮下,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是( )
A、台兒庄戰役 B、百團大戰 C、平津戰役 D、遼沈戰役
24.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 B、日本帝國主義的投降
C、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日軍 D、美國向日本國土投擲兩枚原子彈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完成下面題目
25.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國共實現分治 B、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C、籌備政治協商會議 D、爭取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26、為進行教育,某中學師生來到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開始進入大反攻的革命老區,他們去的地方是( )
A、延安 B、北平 C、大別山 D、井岡山
27、解放戰爭中被陳毅稱為:它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的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
愛國主義是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不同的內容。
28、「五一」假期,小紅在某地旅遊時看到一尊詹天佑的銅像。這是為了紀念他主持修建的_______,這是中國自行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它的建成振奮了民族精神。( )
A、京張鐵路 B、淞滬鐵路 C、唐胥鐵路 D、滇越鐵路
29、自古以來,狀元是最受人羨慕的尊稱,而工商業則是被人看不起的「末業」。在清末偏偏有一個狀元「捨本逐末」,實業救國,此人是( )
A、康有為 B、詹天佑 C、陳獨秀 D、張謇
30、在抗日戰爭中,許多歌曲給與人們無窮的力量,其中《義勇軍進行曲》傳唱大江南北,表達了曲作者的愛國情懷,它的曲作者是( )
A、田漢 B、冼星海 C、聶耳 D、徐悲鴻
二、列舉題(17分)
31.請列舉下列信息相對應的歷史事件。(8分)
(1)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創近代探索路
(2)變法圖強為目標,挽救危亡看康梁
(3)三民主義為指導,終結帝制樹新風
(4)民主科學為旗幟,思想解放頌馬恩
32、(9分)在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三位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以及與他們有關的歷史事件。
三、材料分析題(25分)
33、(13分)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遺策,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等,皆已實現。惟第三期之滅亡滿蒙,以便征服中國領土尚未實現」
——1927年日本「東方會議」以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二:「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萬勿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致張學良電
材料三:「你現在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變!」
——1936年12月7日下午,蔣介石對張學良的談話
請回答
(1)①材料一中「滿蒙」的「滿」是指近代中國哪一地區?(2分)
②日本為把這一地區變成它的殖民地而製造的事件是什麼?(2分)
(2)通過材料二可以看出,蔣介石對日本侵略這一地區的態度是什麼?(2分)
(3)①材料三中蔣、張談話後不久,張學良等實行「兵諫」,這一事件指什麼?(2分)
②中國共產黨在處理這一事件上所提出的主張是什麼?(2分)
(4)這一事件的解決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3分)

34.(12分)
材料一:20世紀初,法英美等國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在會議上提出取消外國在中國一切特權、廢除「二十一條」等合理提案,遭到和會拒絕。會議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侵佔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
材料二:「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五四運動學生們打出的標語口號。
材料三: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青春作伴,激情飛揚,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又有15名優秀青年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們中有志願到西部支教的志願者;有勇於開拓創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銳意進取的青年企業家。
請回答:
(1)2009年是五四運動多少周年?材料一反映出這場運動的導火線是什麼?(4分)
(2)根據材料二,說說五四運動的性質?(2分)
(3)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是什麼?(2分)
(4)材料三中提到的15名優秀青年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崗位,卻在同唱一首青春之歌.這就是五四運動給我們留下的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五四精神。請說說你理解的五四精神是什麼?(4分)

四、讀圖問答
35. (13分)2009年是南京解放50周年,也是解放戰爭勝利50周年。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稱,在近代發生過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1 圖2
(1)在南京,哪個國家與中國簽訂了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請用一句話概括該條約對中國社會有何影響?(4分)
(2)圖1是小華同學去南京某紀念館參觀時拍下的一張照片,請根據這張照片看出該館是為紀念什麼事件而修建的?對此事件,你有什麼感想?(4分)
(3)圖2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黨總統府時的歡慶場面。請回答,這一場面的出現與解放戰爭中的哪一場戰役有關?(2分)
(4)南京見證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請說說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的主要原因。(3分)

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八年級 歷史答題卷

一、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列舉題(17分)
31.請列舉下列信息相對應的歷史事件。(8分)

(1) (2)
(3) (4)
32.根據提示寫出下列歷史人物的名稱。(9分)

(1) ;
(2) ; (3) ;

三、材料分析題(25分)
33、(13分)
(1)(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2分)
(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讀圖問答
35、(13分)
(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八年級 歷史答題卷答案
一、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D D B A B C C D C A C C A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B C B A B A B C C A D C
二、列舉題(17分)
31.(8分)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32.(9分)(1)(3分)林則徐、左宗棠、鄧世昌、
(2)(6分)人物與事件一一對應即可
三、材料題(25分)
33(13分)(1)(4分)東北地區 九一八事變
(2)(2分) 不抵抗政策
(3)(4分)西安事變 和平解決
(4)(3分)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34.(12分)(1)(4分)90周年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
(2)(2分)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3)(2分)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4)(4分)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愛國精神或敢於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35. 看圖回答(13分)
(1)(4分)英國;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4分)南京大屠殺 ; 歷史不能忘記,否則歷史將重演 。永記國恥!振興中華! 勿忘國恥(意思對即可)
(3)(2分)渡江戰役
(4)(3分)我黨的正確指揮;人民百姓的支持;我軍的英勇精神

E. 考試的歷史

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通過考試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其它能力,為了保證結果的公平,考場必須要求有很強的紀律約束,並且專門設有主考、監考等監督考試過程,絕對禁止任何作弊行為,否則將要承擔法律和刑事責任。

考試萌發於南北朝時期,考試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

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來源有二:

一是「生徒」,即當時在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上學的在校生。只要他們在學校內考試合格,便可以直接參加朝廷尚書省主持的考試,也稱為省試。

二是「鄉貢」,即不在學校上學的社會知識青年欲參加科舉考試的,可以向所在州、縣官府報考。

報考辦法是:

每年仲冬(農歷十一月),中央官學和州縣學館把通過校內考試合格的「生徒」名單報送至尚書省。「鄉貢」則由各人帶自己的身分材料、履歷證書向所在州、縣報名。

州、縣逐級對他們進行考試。合格者由地方官長史舉行鄉飲酒之禮餞行,然後送至京城長安參加尚書省的省試。無論「生徒」或「鄉貢」,送至尚書省報到後,均須填寫姓名履歷及具保結(有擔保人),由戶部審查後,送考功員外郎考試,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起移試於禮部。

禮部命題考試的時間,大約是每年暮春(農歷三月),省試發榜後,合格者再參加吏部復試,吏部發榜後,合格者方可授官。

唐朝廷規定,觸犯過大唐法令的人、工商之子以及州縣衙門小吏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如將上述不合格的士人推舉到尚書省應試的,無論是學校的祭酒還是地方官長史,都要受罰。

(5)歷史試題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

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舉制的殿試部分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京和地方擔任高官。

熱點內容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