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葯化學
目前,我國農業化肥每年要使用4 124萬噸,按播種面積計算,平均每公頃化肥使用量達400千克,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水體造成污染而設置的225千克/公頃的安全上限。全國每年農葯使用量達30多萬噸,除30%~40%被農作物吸收外,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和土壤及農產品,使全國1.4億畝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蔬菜、水果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著農葯污染超標。
Ⅱ 哪些農葯屬於危險化學品
以下農葯屬於危險化學品
1、久效磷、磷胺、甲胺磷、蘇化203、3911 屬於劇毒農葯,致死中量為1至50毫克/公斤體重。
2、呋喃丹、氟乙醯胺、氰化物、401、磷化鋅、磷化鋁、砒霜屬於高毒農葯,致死中量為51至100毫克/公斤體重。
3、樂果、葉蟬散、速滅威、敵克松、402、菊酯類農葯屬於中毒農葯,致死中量為101至500毫克/公斤體重。
4、敵百蟲、殺蟲雙、馬拉硫磷、辛硫磷、乙醯甲胺磷、二甲四氯、丁草胺、草甘磷、托布津、氟樂靈、苯達松、阿特拉津屬於低毒農葯。致死中量為501至5000毫克/公斤體重。
5、多菌靈、百菌清、乙磷鋁、代森鋅、滅菌丹、西瑪津屬於微毒農葯。致死中量為5000毫克以上/公斤體重。
因此,廣大花農在購買農葯防治花卉的病、蟲、鼠、草害時,一定要事先了解所購農葯毒性的大小,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使用,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2)農葯化學擴展閱讀
農葯的危害
農葯利用率一般為10% 約90%的殘留在環境中,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大量散失的農葯揮發到空氣中,流入水體中,沉降聚集在土壤中,嚴重污染農畜漁果產品,並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轉移到人體,對人體產生危害。
農葯可以間接對人體造成危害。間接途徑就是農葯對環境造成污染,經食物鏈的逐步富集,最後進入人體,引起慢性中毒。高效劇毒的農葯,毒性大,且在環境中殘留的時間長,當人畜食用了含有殘留農葯的食物時,就會造成積累性中毒。
這類危害往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積累才顯示出症狀,不為人們所認識。 它又是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最後才進入人體,不易及時發現,因此,一般不為人們所重視。而且這類污染范圍廣,危害的人眾多,在許多情況下,是人類自己在毒害自己。所以說,這類危害更加危險。
Ⅲ 農葯中含有那些化學元素
有不少農葯是有機物,所以C,H,O,N當然會有,溶劑中Na,K,Ca,Mg也會有主要起作用的元素,比如:有機磷類殺蟲劑還含有P菊酯類殺蟲劑有Cl硫磺類殺菌劑則有S還比如波爾多液有Cu
Ⅳ 化學農葯的毒性作用是什麼
一旦進入環境,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水體及土壤的污染。久而久之,還會使得害蟲產生一種抵抗這種毒性的反作用,成為抗農葯的「超級害蟲」。針對化學農葯的種種弊端,人們已研製出一系列效率高、成本低、不污染環境、對人畜無害的生物農葯。例如真菌殺蟲劑白僵菌和綠僵菌,能防除400種害蟲。
Ⅳ 農葯按化學成分分哪幾類
用來防治植物病、蟲、蟎、鼠、雜草等有害生物和調節植物生長的化學葯劑均稱為農葯。未經加工的農葯稱為原葯。原葯一般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經過加入適當的填充劑和輔助劑才能使用。經過加工的農葯稱為農葯制劑或商品農葯。農葯種類很多,常用的有500種左右,一般按照農葯的成分、用途及作用方式將農葯分類。
(1)按照成分分類。有無機農葯、植物性農葯、微生物農葯和有機合成農葯。無機農葯大多數由礦物原料加工製成,這類農葯品種較少,目前應用的只有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植物性農葯是用植物產品製成,如除蟲菊、煙草、魚藤等。微生物農葯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製造而成,如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等。有機合成農葯,即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農葯,是當今農葯的主體。
(2)根據用途分類。可分為殺蟲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鼠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殺軟體動物劑等。
(3)根據作用方式分類。殺蟲劑又分為胃毒劑、觸殺劑、熏蒸劑、內吸劑、性引誘劑、拒食劑、不育劑。殺菌劑又分為保護劑、治療劑和內吸殺菌劑。除草劑,又可分為選擇性除草劑和滅生性除草劑。
Ⅵ 農葯DDV的化學成分
農葯敵敵畏又名DDVP,學名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有機磷殺蟲劑的一種,分子式C4H7Cl2O4P。敵敵畏一種有機磷殺蟲劑,工業產品均為無色至淺棕色液體,毒性大。其主要成分:含量:80.0%,50.0%乳油;20%塑料緩釋劑。
(6)農葯化學擴展閱讀:
敵敵畏的性能:速效廣譜性磷酸酯類殺蟲殺蟎劑,易於通過呼吸道或皮膚進入高等動物體內。人體敵敵畏中毒後的主症為惡心嘔吐、瞳孔縮小,呼吸困難等。嚴重者抽搐、口吐白沫、昏迷等。
國際標准分類中,敵敵畏涉及到殺蟲劑和其他農用化工產品、食品綜合、空氣質量、實驗室醫學。在中國標准分類中,敵敵畏涉及到農葯、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基礎標准與通用方法、犯罪鑒定技術、肉類加工製品、蔬菜加工與製品。
Ⅶ 化學農葯的起源
我國是最早應用殺蟲劑、殺菌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國家之一,早在1800年前就已應用了汞劑、砷劑和藜蘆等。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植物性農葯和無機農葯仍是防治病害蟲的有利武器。20世紀40年代發明有機化學農葯之後,極大地增強了人類控制病蟲危害的能力,為我們挽回農作物產量損失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長期依賴和大量使用有機合成化學農葯,已經帶來了眾所周知的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對推動農業經濟實現持續發展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
Ⅷ 化學農葯對土壤有什麼危害
化學農葯對土壤來的危害有:自
①有機氯農葯在殺死害蟲的同時,對害蟲的「天敵」及傳粉的益蟲益鳥也有傷害作用,因而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②長期使用同類型農葯,使害蟲產生了抗葯性,導致農葯量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
③農葯在土壤中殘留,使土壤環境遭受污染;
④農葯可通過農業退水擴散,對水體造成污染;
⑤農葯可在農產品中殘留,進入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
氺業導`航.網
Ⅸ 農葯和化學的關系
農葯化學(Peticide Chemistry)主要研究農葯的分類(天然及合成)、製造、葯效(構效關系)、應用以及對農業環保和人類健康關系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包括:(1)農葯合成,主要有高效,低毒(對哺乳動物、魚類、蜜蜂和植物),低殘留,易生物降解的殺蟲、殺蟎、殺菌劑,昆蟲拒食劑,除草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2)動植物天然農葯,如由植物來源得到的天然除蟲菊酯殺蟲劑、川楝素昆蟲拒食劑和微生物來源的肽類除草劑等;(3)生物活性、機理和抗葯性,即應用電生理技術研究生物的活性,開發解除農葯對動植物傷害的解毒劑及提出延緩抗葯性措施;(4)農葯的配製化學及技術,研究逐葯的緩釋配方,減少環境污染;(5)農葯的殘留量和凈化環境問題,應用快速靈敏的測定方法,對食品、作物及飼料中的農葯殘留量進行測定;(6)農葯的代謝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研究農葯在動植物體內的代謝、毒理、三致測試及制訂農葯法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