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歷史
科學家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會永遠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緻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只度過一半時間,正處於中年時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一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將引起眾多慧星的大擾動,有10億顆慧星將在太陽系內因橫沖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慧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並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② 地球歷史
樓主將地球歷史與人類歷史混為一談了
地球歷史是指從地球生成到現在的歷史 一般地質上用生物化石來區分地層的時代 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其中的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而人類歷史是從新生代的第四紀冰川期之前開始的 那時候人類已經開始遷徙活動了 而且有些部族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生產技能 如圍獵 圈養 捕魚 採摘 伐木等等 但是由於還沒有形成基本的社會制度而且生產力極其低下 所以不能算是人類文明 但是因為有語言和最原始的宗教手段使得當時的大事件能夠以神話的形式流傳至今 像諾亞方舟(其實就是冰川期之後的大洪水) 後羿射日(冰川期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里氣溫極高) 等神話就很可能是當時地球環境的誇張描述
至於史前的定義 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 在過去西方人甚至將耶穌的誕生作為界限 在國內是將夏代以前的中國大陸人類活動成為史前時代 我總結了一下各種說法 覺得可以得出一個折衷的結論:史前是指人類還沒有開始使用文字的歷史時期也就是距今大約7000前(兩河流域出現楔形文字) 因為歷史是需要文字來記錄的 而且這個結論與國內的說法基本吻合 因為夏朝的存在至今無法得到有力的證實 而商代則是世界公認中國大陸出現最早的政權 並且中國最早的文字恰恰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也就是說各個地區的史前都可以有無文字的出現來界定 因為文字是早期人類文明的最高級產物 使用文字的成本在當時是極高的(沒有紙張) 文字的使用是一個國家的文明進程和強大程度的重要指標 只有完善的政權和宗教體系才有能力維系文字
還有就是樓主所說的史前核戰爭的問題 我對此不太感冒 但我也不否定這種可能性 畢竟這種說法並不是主流 大家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就好了 等到了有力證據出現之後 自然就沒人能夠反駁了 不過一些早期的人類文明的確讓今天的我們都感到驚訝 有人說是外星人的傑作 有人說是人類受到外星文明的某種啟發才得以進化成為現在的文明社會 不過回顧可考的這7000年人類文明史 人類社會的自發展不僅與外界有關 更離不開自身的進化和進取 在不斷地斗爭過程中 有的種族找到了靈魂的支柱(猶太人)得以將文明延續 有的種族合理利用季節的規則(古埃及人)將文明發展壯大 有的種族則在不斷地從大自然汲取生存的哲學(中國人)從而使得自己的文明在歷史的塵埃中不斷推陳出新從而屹立不倒 也有的種族抓住了機遇(英國)在其它古老文明的余輝下開創了新的時代
③ 地球歷史開始分幾個時代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④ 地球歷史的各個紀元是怎麼劃分的
為了涵蓋46億年的悠久歷史,又細分各個時期的地球面貌,地質學家們建立了一套地質時代體系,從大到小分為宙、代、紀、世、期等單位。
宙: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有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4個。其中前三個時期又稱「隱生宙」,因為當時的生命還很原始,直到元古宙晚期才有肉眼明顯可見的多細胞生物。而距今5.41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標志著「顯生宙」來臨。
代:每個「宙」下的各個大時期,時間可達數億年。經常說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就是顯生宙的三個大時期,從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至今,都處於新生代。
紀:每個「代」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千年到1億多年。如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大約從200萬年前地球進入冰期至今,都處於第四紀。由於每個「紀」的生物化石都大不相同,而化石又是識別地層的頭號指標,因此「紀」是最常用的一級地質時代單位,尤其是在顯生宙。從而地球誕生到寒武紀之前的40多億年時間,又經常被統稱為「前寒武紀」。
世:每個「紀」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百萬年到上千萬年。如古近紀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分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從大約距今1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期至今,都處於全新世。
期:每個「世」的進一步細分,時間一般為數十萬年,通常只有專業研究才分這么細。
⑤ 地球的歷史共分為幾個時期
地質年表
年表中最大的時間單位是宙,宙下是代,代下分紀,紀下分世。必須說明,年表雖有時間的概念,也就是說,當獲悉該化石是何宙、代、紀或世的遺物,間接可知道它形成的粗略時間(當然是很粗略的估計值)。事實上,年表的時間單位是完全人為性劃分的,和日歷中的年月日不同,它不能使人了解每個宙、代、紀或世經歷的准確時間。
命名
年表中各個宙、代、紀和世都有自己的名稱,用於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質時空的發展程度, 一般以首先研究它們時期岩石的地點來命名,現將某些專家所廣氾使用的各個時期之名稱概述於下。
宙
* 顯生宙 ----- 現代生物存在的時期。
* 元古宙 ----- 久遠的原始生物的時期。
* 太古宙 ----- 初始生物的時期。
* 冥古宙 ----- 生命現象一始的時期。
代
* 新生代 ----- 現代生物的時期。
* 中生代 ----- 中等進化生物的時期。
* 古生代 ----- 古代生物的時期。
紀
* 寒武紀 (Cambrian) ----- 取名於拉丁文Cambria, 即威爾士。
* 奧陶紀 (Ordovic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 (奧陶部落)。
* 志留紀 (Silurian) ---- 名稱來自大不列顛的古老部落 (志留部落)。
* 泥盤紀 (Devonian) ---- 名稱來自英國德文郡 (Devonshire)。
* 石炭紀 (Carboniferous) ---- 名稱自來大不列顛群島的含煤的岩石 。
* 二疊紀 (Permian) ---- 取名於俄羅斯的彼爾武省(Perm)。
* 三疊紀 (Triassic) ---- 來自拉丁文 "三" (Trias)。
* 侏羅紀 (Jurassic) ---- 取名於法國與瑞士之間的汝拉山 (Jura Mountain)。
* 白堊紀 (Cretaceous) ---- 取自拉丁文 Creta, 意指白堊。
* 第三紀 (Tertiary) ---- 第三個衍生物。
* 第四紀 (Quaternary) ---- 第四個衍生物。
宙 代 紀 世 年代開始
百萬年前(GSSP)[1] 主要事件
顯生宙 新生代 新近紀 全新世[2] 0.011430 ± 0.00013[3] 人類繁榮(參照年表)
更新世 1.806 ± 0.005 冰河時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人類進化到現代狀態
上新世 5.332 ± 0.005 人類的人猿祖先出現
中新世 23.03 ± 0.05
古近紀 漸新世 33.9 ± 0.1 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始新世 55.8 ± 0.2
古新世 65.5 ± 0.3
中生代 白堊紀 99.6 ± 0.9 恐龍的繁榮和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
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侏羅紀 199.6 ± 0.6 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
鳥類出現
裸子植物繁榮
被子植物出現
三疊紀 251.0 ± 0.4 恐龍出現
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古生代 二疊紀 299.0 ± 0.8 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
盤古大陸形成
石炭紀 359.2 ± 2.5 昆蟲繁榮
爬行動物出現
煤炭森林
裸子植物出現
泥盆紀 416.0 ± 2.8 魚類繁榮
兩棲動物出現
昆蟲出現
種子植物出現
石松和木賊出現
志留紀 443.7 ± 1.5 陸生的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488.3 ± 1.7 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寒武紀 542.0 ± 1.0 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原古宙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紀 630 +5/-30 多細胞生物出現
成冰紀 850 發生雪球事件
拉伸紀 1000 羅迪尼亞古陸形成
中元古代 狹帶紀 1200
延展紀 1400
蓋層紀 1600
古元古代 固結紀 1800
造山紀 2050
層侵紀 2300
成鐵紀 2500
太古宙 新太古代 2800 第一次冰河期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藍綠藻出現
始太古代 3800
冥古宙 早雨海代 3850 地球上出現海洋和其他的水
酒神代 3950 古細菌出現
原生代 4150 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隱生代 4570 地球出現
⑥ 地球歷史的地球起源
關於太陽系的形成,一類認為太陽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變而產生的,即災變說觀點;另一類則認為太陽系是有條不紊地逐漸演變成的,即演化說觀點。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原理,提出一個太陽系形成的假說,認為太陽系中的太陽、行星和衛星等是由星雲——一種稀薄的雲霧狀微粒物質逐漸演化形成的。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與康德類似的星雲說,後人常把兩者合起來,統稱「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這個假說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占統治地位。
星雲說認為:恆星的形成是銀河彌漫的原始星雲的某一個球狀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斷收縮,產生旋渦,旋渦使星雲碎裂成大量碎片,每個碎片又逐漸轉化為恆星。太陽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斷收縮、旋轉,在長期的運動中形成原始太陽。周圍的物體不斷聚合、碰撞,越轉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也是這樣漸漸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太陽系形成的一個主要假說。
唯心主義認為,地球和整個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創造出來的。18世紀愛爾蘭一個大主教公開宣稱:「地球是紀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整被上帝創造出來的。」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遠古的時候還沒有天地,宇宙間只有一團氣,在一萬八千年前,有位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們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個龐大的旋轉著的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是由氣體和固體微粒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斷收縮。星雲體中的大部分物質聚集成質量很大的原始太陽。
與此同時,環繞在原始太陽周圍的稀疏物質微粒旋轉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陽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漸增大,在物質微粒間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漸漸形成團快,大團快再吸引小團快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按同樣的過程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
關於地球和太陽系起源還有許多假說,如碰撞說、潮汐說、大爆炸宇宙說等等。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些假說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星雲說又躍居統治地位。國內外的許多天文學家對地球和太陽系的起源不僅進行了一般理論上的定性分析,還定量地、較詳細論述了行星的形成過程,他們都認為地球和太陽系的起源是原始星雲演化的結果。
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認為,在50億年之前,宇宙中有一個比太陽大幾倍的大星雲。這個大星雲一方面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逐漸收縮,另外在星雲內部出現許多湍渦流。於是大星雲逐漸碎裂為許多小星雲,其中之一就是太陽系前身,稱之為「原始星雲」,也叫「太陽星雲」。由於原始星雲是在湍渦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開始就不停地旋轉。
原始星雲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繼續收縮,同時旋轉加快,形狀變得越來越扁,逐漸在赤道面上形成一個「星雲盤」。組成星雲盤的物質可分為「土物質」、「水物質」、「氣物質」。這些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又不斷收縮和聚集,形成許多「星子」。星子又不斷吸積、吞並,中心部分形成原始太陽,在原始太陽周圍形成了「行星胎」。原始太陽和行星胎進一步演化,而形成太陽和九大行星,進而形成整個太陽系。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⑦ 地球歷史
地球的年齡是宇宙的三分之一,並且無可否認的,她本身就是美的存在。地球擁有一個稍稍被壓扁的均勻重金屬的核心,以及一個比較輕的地殼,覆蓋有一層薄薄的可呼吸的清新空氣以及廣闊的海洋、肥沃的平原、壯麗高山、清澈的淡水河流、小溪、湖泊和地下水,繞行著一顆給我們溫暖並提供能量的恆星。
退回到46億年前,原始地球從已死亡恆星遺留下的星雲中形成,聚集成一塊巨大的、臟兮兮的氣體雲。氣體雲在其中心變得密集,並形成一個吸積盤。小顆粒開始撞擊在一起,並且越來越大,直到它們形成今日我們所說的「行星」。這個過程花了1000至2000萬年,不過我們仍然沒有完整地了解這個過程。
差不多這個時候,太陽系還年輕且混亂,一個名為忒伊亞(Theia)的天體,大約與火星一樣大,和我們的家園相撞。這個撞擊非常的劇烈,並且,如果當初的撞擊物更巨大,它可能會摧毀地球。地球的物質被撞入軌道中,並聚集形成了月球,它是太陽系中相對於其行星的最大的衛星。這時,地球仍是一片熾熱地獄,不斷被小行星撞擊,有著熔岩海洋,以及有毒的大氣。
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的大碰撞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和月球
不過,某些事情開始急劇變化,地球冷卻下來了。地球內部的水分竄出地表並雨點般落下,然後再次蒸發,成為浮雲。數以百萬計撞擊而來的小行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水到我們的星球。地球上所有的水的體積相對於地球大約像下圖這樣:
地球的水量與地球大小的比較
如今,地球表面的水佔了71%,陸地佔了29%。97.5%是鹹水,而只有2.5%是淡水。而淡水的69%是冰和雪,30%是地下水,只有約剩下的1%是地表的水。但即使是這一小部分的地表水其中的大多都是被冷凍的,我們的水只有一小部分是湖泊和河流,而那僅僅的一小部分和廣大生命息息相關。
那麼,隨著慢慢地地球冷卻下來,表面形成薄薄的地殼。但地球內部,炙熱的岩石持續對流,自地殼下面流動並將其分裂成塊。這個過程被稱為「板塊運動(PlateTectonics)」,至今仍在持續進行中。目前,我們只能說,地球的地殼是由四處移動的巨大板塊所組成。當它們相撞時,它們會擠壓並形成崇山峻嶺,亦或者猛烈擠入到地球內部,形成深邃的海溝。這種過程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瑪峰;以及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
地殼結構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地球上的山脈和海溝的確很壯觀,但是當你看到地球的橫截面,你可以看到他們實際上多麼渺小的。我們所站的部分是地殼,它大約50公里厚,盡管它可以在8-70公里間變動。順便說一下,人類有史以來鑽出最深的洞,是12.262公里深。
地殼之下就是地幔,這是一個硅酸鹽岩石殼,大約2900公里厚。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還包括不同區域,它的上部,具有高粘性並帶動地殼,被稱為「岩石圈」。在這之後是「軟流圈」,它主要由流動性差的固體材料構成。下地幔內延伸到地球的外核。地球外核是鐵和鎳的液體層,厚約2266公里,溫度從4000攝氏度到5700攝氏度之間變動。而在最中心是「內核」,主要是固體,由鐵鎳合金組成的球體,半徑約1200公里,有著月亮的大小的70%,和接近太陽的表面的溫度。它會慢慢成長,估計速度大約為1毫米/年。而這個小小一層地幔熔融結晶的產物,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
地球磁場讓我們免遭致命的宇宙輻射
然後我們來看地球磁場。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現象,能夠阻擋來自太陽與其他地方的高能粒子,使穩定的地球環境得以存在,相對減少對地球的輻射影響。但為什麼地球有著磁場呢?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們真的沒有知道很多。我們知道,它與地球的核心有關。在這個金屬球中,通過外核的電子隨地球自轉的電流效應(近似於電生磁)產生磁場的。
繼續往上說,包圍著我們的氣體又是什麼構成的呢?
大氣層結構
依照體積來看,乾燥的空氣大多為氮氣、氧氣、氬氣、二氧化碳,以及含量不穩定的水蒸氣,和少量的其它氣體。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是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這是天氣現象會發生地地方,它平均為12個公里厚。在其上面是平流層,也就是會阻擋太陽射線中最危險的紫外線,臭氧層的所在位置。再往上的是中間層,這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溫度大約平均只有-85攝氏度。在大約80公里後開始是增溫層。這些分界現實中都是連續的,是人類去劃分不同的大氣帶。
在100公里左右,離開地球而開始進入太空,雖然大氣層還延伸到更遠一些。在這個區域,我們發現了電離層、北極光和國際太空站(ISS)。最外圍稱作外大氣層,向上延伸可達10000千米。它與外太空漸漸交接,那裡根本沒有大氣。在這個區域中的原子和分子是如此遙遠,它們可運動數百公里而不會相互碰撞。
生命的搖籃
在目前,人類只出現了20萬年,而這是地球歷史的0.004%。真的是沒多久……而我們現在在這里,生活在一個又薄又濕潤的一層岩石上,我們稱這塊岩石為:地球。它是宇宙的終極運作的產物,是創建和毀滅的一個持續不斷過程的結果。在所有的宇宙,所有的時間,偶然的幫助下,遵守宇宙和隨機事件的定律,能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真的真的是很幸運……
⑧ 地球的發展歷史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齡一致。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⑨ 地球有哪些歷史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在不停轉動的橢圓形行星,它提供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水、空氣、森林等和一切生活息息相關的的資源。真正熱愛和關心它的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生活著的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地球神秘的面紗吧!
懂得科學知識的人,不會滿足類似於中國神話中的「神」,或者西方世界的「上帝」創造了地球這樣的說法。即便是科技已經十分超前的今天,仍然很難解釋的清楚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因為關於地球的形成,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
早在1749年,法國的生物學家布封就曾經提出過彗星碰撞說,認為地球是一顆彗星進入太陽內,在太陽上面打下了包含地球在內的幾顆行星。從此關於地球的神學論被徹底打破;1755年,康德也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的了隕星說。他認為隕星積聚才形成了太陽和其他行星;而1796年的時候,法國的拉普拉斯又在《宇宙體系論》中提出宇宙星雲說,則是認為由於星雲的塵埃積聚,從而產生了太陽,再經由太陽排出氣體物質,進一步形成行星。還有後來的雙星說、行星平面說、衛星說等等,總而言之是眾說紛紜。
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最科學的說法是這樣的。說太陽系在最初形成的時候,有99%以上的物質不斷聚合形成了太陽,而其他小部分被分散在的四周的物質碎片以太陽為中心不斷旋轉,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由於碰撞和引力作用的原因,其他分散著的碎片才不斷的慢慢結合,最終形成了其他的九大行星。
當時地球只是一團近似混沌的物質,宇宙中還有其他許多的小行星在不斷圍繞著太陽轉動。這些行星不斷互相撞擊,又經過很多年以後,才形成了原始的地球。最初的地球象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的不斷減少,也伴著物質的逐漸冷卻和凝固,形成了最初地殼,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表。但由於地球內部有大量的岩漿,而且不斷的向外噴涌,也形成了大量可怕的火山。而殘留在火山灰中的水蒸氣經則過冷卻以後凝結為水,便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海洋。經過無數奇妙的變化後,最終形成了地球最早的形態。
時光遷移,由於地球自身存在引力,而且在地球的內部不斷的發生著化學反應,其所產生的氣體不斷的被噴出,附著在地球周圍,就成為現在我們所說的大氣層。而氫氣和氧氣結合後形成了水。經過太陽的能量輻射,才使地球本身產生了重要的磁場作用。歷經了一系列奇妙無窮的變化,才演化成為現在這個適合人類的生存和居住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