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物理科技小論文

物理科技小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20 14:22:13

物理小論文

你自己選點 摘 要: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物理學存在於物理學家的身邊;物理學也存在於同學們身邊;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為自己今後驚嘆不已的發展,為今後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物理 滲入 人類生活 各個領域 存在 物理學家 同學們 身邊 科學意識 科學學習方法

科學思維方式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直至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有形體現。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車中的光學知識就有以下幾點:
1. 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
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2. 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為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
3. 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
汽車頭燈由燈泡、反射鏡和燈前玻璃罩組成。根據透鏡和棱鏡的知識,汽車頭燈玻璃罩相當於一個透鏡和棱鏡的組合體。在夜晚行車時,司機不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況,還要還要看清路邊持人、路標、岔路口等。透鏡和棱鏡對光線有折射作用,所以燈罩通過折射,根據實際需要將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勻柔和地照亮汽車前進的道路和路邊的景物,同時這種散光燈罩還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標和里程碑,從而確保行車安全。
4. 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後,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反射足夠強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射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車外,絕大多數汽車的前窗都是傾斜的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車內乘客經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國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現在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即使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像與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個例子:
五香茶雞蛋是人們愛吃的,尤其是趁熱吃味道更美。細心的人會發現,雞蛋剛從滾開的鹵汁里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於剝殼吃蛋,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把剛出鍋的雞蛋先放在涼水中浸一會,然後再剝,蛋殼就容易剝下來。
一般的物質(少數幾種例外),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質受熱或冷卻的時候,伸縮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密度小的物質,要比密度大的物質容易發生伸縮,伸縮的幅度也大,傳熱快的物質,要比傳熱慢的物質容易伸縮。雞蛋是硬的蛋殼和軟的蛋白、蛋黃組成的,它們的伸縮情況是不一樣的。在溫度變化不大,或變化比較緩慢均勻的情況下,還顯不出什麼;一旦溫度劇烈變

❷ 八年級物理科學小論文範例

根據實驗現象,實驗結果,結合理論(就是課本上所講的知識),對某一現象做一個具體的研究,寫出過程,結論等等的 ,最重要的是結論,也就是你的總結。比如影子的大小,聲音的強弱等等的。可以觀察把紅黃藍三色光投在牆上,觀察混合後的顏色,然後對現象總結,將你總結的寫出來,就是論文了(不一定非要這個實驗)。
例如:
(1)如果世界上沒有摩擦,人就無法正常站立,也無法使用工具。如果你想出門,一溜煙就到了;但想轉個彎就困難了,你根本無法控制自己行動自如。沒有摩擦力,你會繞地球一圈再回到原地。沒有摩擦力,地球上將會「天下大亂」。

摩擦力能使筆墨粘附在紙上,否則,你交給老師的作業就會變成一紙空文,不把老師氣得橫眉豎目才怪!因為摩擦力的存在,你心愛的小滑鼠才能行動自如,大展身手。你不是愛玩電腦嗎?可一旦沒有了摩擦力,價值上萬元的電腦將變成一堆沒有用的廢金屬。

如果世界沒有摩擦力的話,人類將無法生活,也無法走路或勞動。

如:

(1)如果沒有摩擦力,人無法吃飯,手拿筷子靠手與筷子之間的摩擦力,沒有摩擦力就拿不穩筷子,同樣筷子就夾不穩菜,牙齒也更不能咬住飯菜了,人就無法吃東西了。

(2)人無法走路,因為人走路靠的是腳底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如果沒有了摩擦力,人一走動就會滑倒,而且滑倒後就無法站立,要站立要用手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用力在地面依靠摩擦力才能站立起來的。所以如果沒有摩擦力人就無法行走。
(2)自然界中有許多的電想像,我們小組主要是研究水中各種生物的電想像,次要的介紹了天然的電想像。我們小組在分工上主要是自己所選擇的,資料是由大家各找一些,之後進行整理歸納,從而完成了這次調查,困難是有很多,但是辦法總是比困難要多,所以我們小組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走向光明的大道……
簡單的電想像有許多,比如:1. 帶電:能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叫物體帶了電。
2. 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
1) 兩種電荷: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負電荷。
2) 正負電荷的規定
正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
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
3) 電荷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4) 驗電器:根據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3. 導體和絕緣體
1) 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
如:金屬、石墨、人體、大地及各種酸、鹼、鹽的水溶液等。
2) 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如: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糖水、酒精等。

我國古代對電的認識,是從雷電及摩擦起電現象開始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及「電」的形聲字。西周初期,在青銅器上就已經出現加雨字偏旁的「電」字。
王充在《論衡•雷虛篇》中寫道:「雲雨至則雷電擊」,明確地提出雲與雷電之間的關系。在其後的古代典籍中,關於雷電及其災害的記述十分豐富,其中尤以明代張居正(1525~1582)關於球形閃電的記載最為精彩,他在細致入微的觀察的基礎上,詳細地記述了閃電火球大小、形狀、顏色、出現的時間等,留下了可靠而寶貴的文字資料。
在細致觀察的同時,人們也在探討雷電的成因。《淮南子•墜形訓》認為,「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即雷電是陰陽兩氣對立的產物。王充也持類似看法。明代劉基(1311~1375)說得更為明確:「雷者,天氣之郁而激而發也。陽氣困於陰,必迫,迫極而迸,迸而聲為雷,光為電」。可見,當時己有人認識到雷電是同一自然現象的不同表現。
尖端放電也是一種常見的電現象。古代兵器多為長矛、劍、戟,而矛、戟鋒刃尖利,常常可導致尖端放電發生,因這一現象多有記述。如《漢書•西域記》中就有「元始中(公元3年)……矛端生火」,晉代《搜神記》中也有相同記述:「戟鋒皆有火光,遙望如懸燭」。避雷針是尖端放電的具體應用,我國古代地採用各種措施防雷。古塔的尖頂多塗金屬膜或鎏金,高大建築物的瓦飾製成動物形狀且沖天裝設,都起到了避雷作用。如武當山主峰峰頂矗立著一座金殿,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雖高聳於峰巔卻從沒有受過雷擊。金殿是一座全銅建築,頂部設計十分精巧。除脊飾之外,曲率均不太大,這樣的脊飾就起到了避雷針作用。每當雷雨時節,雲層與金殿之間存在巨大電勢差,通過脊飾放電產生電弧,電弧使空氣急劇膨脹,電弧變形如碩大火球。其時雷聲驚天動地,閃電激繞如金蛇狂舞,碩大火球在金殿頂部激躍翻滾,蔚為壯觀。雷雨過後,金殿經過水與火的洗煉,變得更為金光燦燦。如此巧妙的避雷措施,令人嘆為觀止。
我國古人還通過仔細觀察,准確地記述了雷電對不同物質的作用。《南齊書》中有對雷擊的詳細記述:「雷震會稽山陰恆山保林寺,剎上四破,電火燒塔下佛面,而窗戶不異也」。即強大的放電電流通過佛面的金屬膜,全屬被融化。而窗戶為木製,仍保持原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類似現象敘述更為詳盡:「內侍李舜舉家,曾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檐。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共舍宛然。牆壁窗紙皆黔。有一木格,其中雜貯諸器,其漆器銀者,銀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寶刀,極堅鋼(剛),就刀室中熔為汁,而室亦儼然。人必謂火當先焚草木,然後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鑠,而草木無一毀者,非人情所測也。」其實,只因漆器、刀室是絕緣體,寶刀、銀扣是導體,才有這一現象發生。
在我國,摩擦起電現象的記述頗豐,其常用材料早期多為琥珀及玳瑁。早在西漢,《春秋緯》中就載有「瑇瑁(玳瑁)吸衤若(細小物體)」。《論衡》中也有「頓牟掇芥」,這里的頓牟也是指玳瑁。三國時的虞翻,少年時曾聽說「虎魄不取腐芥」。腐芥因含水分,已成為導體,所以不被帶電琥珀吸引。琥珀價格昂貴,常有人魚目混珠。南朝陶弘景則知道「惟以手心摩熱拾芥為真」,以此作為識別真假琥珀的標准。南北朝時的雷敩在《炮炙論》中有「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熱,吸得芥子者真也」。他一改別人以手摩擦為用布摩擦,靜電吸引力大大增加。西晉張華(232~300)記述了梳子與絲綢摩擦起電引起的放電及發聲現象:「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吒聲」。唐代段成式描述了黑暗中摩擦黑貓皮起電:「貓黑者,暗中逆循其毛,即若火星」。摩擦起電也有具體應用。據宋代的張邦基《墨庄漫錄》記載:孔雀毛紮成的翠羽帚可以吸引龍腦(可制香料的有機化合物碎屑).「皇宮中每幸諸閣,擲龍腦以辟(避)穢。過則以翠羽掃之,皆聚,無有遺者」。關於摩擦起電的記載還很多。
近代電學正是在對雷電及摩擦起電的大量記載和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國古代學者對電的研究,大大地豐富了人們對電的認識。近代對電的認識更加豐富,深入,研究出了各種發電的機器和用電的器材,使電得到了更廣泛的利用,為人類的進步起到了重大的貢獻。

❸ 關於物理科技小論文

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論,主要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創立,依據研究的對象不同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出給物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共同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相對論極大的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時空」等全新的概念。

相對論(Relativity)的基本假設是相對性原理,即物理定律與參照系的選擇無 大質量物體扭曲時空改變物體行進方向關。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和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的區別是,前者討論的是勻速直線運動的參照系(慣性參照系)之間的物理定律,後者則推廣到具有加速度的參照系中(非慣性系),並在等效原理的假設下,廣泛應用於引力場中。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經典物理學基礎的經典力學,不適用於高速運動的物體和微觀領域。相對論解決了高速運動問題;量子力學解決了微觀亞原子條件下的問題。相對論顛覆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空間」等全新的概念。狹義相對論提出於1905年,廣義相對論提出於1915年(愛因斯坦在1915年末完成廣義相對論的創建工作,在1916年初正式發表相關論文)。
由於牛頓定律給狹義相對論提出了困難,即任何空間位置的任何物體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整個宇宙中不存在慣性觀測者。愛因斯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最著名的推論是質能公式,它說明了質量隨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也可以用來解釋核反應所釋放的巨大能量,但它不是導致原子彈的誕生的原因。而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引力透鏡和黑洞,與有些天文觀測到的現象符合。
根據質能方程,人們很容易推出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速度 」。因為,當物體達到光速時,其質量將變得無窮大,與事實不相符。然而,還有人提出,存在著兩種宇宙,即 「快宇宙 」 和 「 慢宇宙 」。所有基本粒子在快宇宙中比光速快,即快子,因此,他們所組成的物質也比光速快,反之亦然。此外,有天文學家驚人觀測到超光速現象,包括星系相離的速度、類星體膨脹的虛度等等。 但是,至今沒有一種說法令人信服,也沒有一種說法推翻相對論。
絕對時空觀
所謂時空觀,即是有關時間和空間的物理性質的認識。伽利略變換是力學相對論原理的數學描述。它集中反映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
1.時間間隔與慣性系的選擇無關
若有兩事件先後發生,在兩個不同的慣性系中的觀測者測得的時間間隔相同。
2.空間間隔也與慣性系的選擇無關
空間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與慣性系的選擇無關。
我們可以看出,在經典力學中,物體的坐標和速度是相對的,同一地點也是相對的。但時間、長度和質量這三個物理量是絕對的,同時性也是絕對的。這就是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
以太?
十九世紀中葉,麥克斯韋建立了電磁場理論,並預言了以光速C傳播的電磁波的存在。在十九世紀末,實驗完全證實了麥克斯韋理論。電磁波是什麼?它的傳播速度C是對誰而言的呢?當時流行的看法是整個宇宙空間充滿一種連續介質叫做「以太」,光線和射電訊號是在以太中的波動。完整理論需要的是仔細測量以太的彈性性質,為此,哈佛大學建立了傑弗遜實驗室,整個建築不用任何鐵釘,以免干擾磁測量,然而因策劃者忽視了褐紅色磚頭中所含大量鐵,預計實驗無法如期進行。到世紀之末,開始出現了和穿透一切以太的觀念的偏差,如果認為地球是在一個靜止的以太中運動,那麼根據速度疊加原理,在地球上沿不同方向傳播的光的速度必定不一樣,但是實驗否定了這個結論;如果認為以太被地球帶著走,又明顯與天文學上的一些觀測結果不符。就此,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理論。
邁克爾遜 莫雷 的實驗示意圖1887年阿爾伯特·邁克爾遜和愛德華·莫雷利用光的干涉現象進行了非常精確的測量,仍沒有發現地球有相對於以太的任何運動。對此,洛侖茲(H.A.Lorentz)提出了一個假設,認為一切在以太中運動的物體都要沿運動方向收縮。由此他證明了,即使地球相對以太有運動,邁克爾遜也不可能發現它。愛因斯坦從完全不同的思路研究了這一問題。他指出,只要摒棄牛頓所確立的絕對時間的概念,一切困難都可以解決,根本不需要什麼以太。
★注釋: 以太:由希臘學者提出,認為是光傳播的介質。
固定以太理論:如果光是在一種稱為以太的彈性物質中的波,則在向它運動來的航天飛船上的某人(a)看來光速變得較高,而在與光同方向運動的航天飛船上的某人(b)看來光速變得較低。
兩個基本假設
1.物理規律在所有慣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
2.在所有的慣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率具有相同的值C。
第一個叫做相對性原理。它是說:如果坐標系K'相對於坐標系K作勻速運動而沒有轉動,則相對於這兩個坐標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實驗,都不可能區分哪個是坐標系K,哪個是坐標系K′。
第二個原理叫光速不變原理,它是說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恆定的,它不依賴於發光物體的運動速度。
從表面上看,光速不變似乎與相對性原理沖突。因為按照經典力學速度的合成法則,對於K′和K這兩個做相對勻速運動的坐標系,光速應該不一樣。愛因斯坦認為,要承認這兩個假設沒有抵觸,就必須重新分析時間與空間的物理概念。
不過,可以證明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是錯誤的,道理非常簡單,實驗精度遠遠不夠。假設實驗光波的波長為600納米(1納米等於10的負9次方米),那麼,要獲得90度的干涉相差,兩列干涉波在時間上需要獲得150納米的行程差,問題是,150納米是非常小非常小,環境背景雜訊引起的儀器振動遠超過150納米,實驗設備的精度遠遠不夠,不可能得到正確結果。
洛倫茲變換
經典力學中的速度合成法則實際依賴於如下兩個假設:
1.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間隔與測量時間所用的鍾的運動狀態沒有關系。
2.兩點的空間距離與測量距離所用的尺的運動狀態無關。
愛因斯坦發現,如果承認光速不變原理與相對性原理是相容的,那麼這兩條假設都必須摒棄。這時,對一個鍾是同時發生的事件,對另一個鍾不一定是同時的,同時性有了相對性。在兩個有相對運動的坐標系中,測量兩個特定點之間的距離得到的數值不再相等,距離也有了相對性。
如果設K坐標系中一個事件可以用三個空間坐標x、y、z和一個時間坐標t來確定,而K′坐標系中同一個事件由x′、y′、z′和t′來確定,則愛因斯坦發現,x′、y′、z′和t′可以通過一組方程由x、y、z和t求出來。兩個坐標系的相對運動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參數。這個方程最早是由洛侖茲得到的,所以稱為洛侖茲變換。
利用洛侖茲變換很容易證明,鍾會因為運動而變慢,尺在運動時要比靜止時短,速度的相加滿足一個新的法則。相對性原理也被表達為一個明確的數學條件,即在洛侖茲變換下,空時變數x'、y'、z'、t'將代替空時變數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達式仍取與原來完全相同的形式。人們稱之為普遍的自然定律對於洛侖茲變換是協變的。這一點在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時間與空間的聯系
此外,在經典物理學中,時間是絕對的。它一直充當著不同於三個空間坐標的獨立角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與空間聯系起來了。認為物理的現實世界是各個事件組成的,每個事件由四個數來描述。這四個數就是它的時空坐標t和x、y、z,它們構成一個四維的剛性連續時空,通常稱為明可夫基里平直時空。在相對論中,用四維方式來考察物理的現實世界是很自然的。狹義相對論導致的另一個重要的結果是關於質量和能量的關系。在愛因斯坦以前,物理學家一直認為質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們是分別守恆的量。愛因斯坦發現,在相對論中質量與能量密不可分,兩個守恆定律結合為一個定律。他給出了一個著名的質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為光速。於是質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計算表明,微小的質量蘊涵著巨大的能量。在後來的核反應試驗中證明了這一點。
對愛因斯坦引入的這些全新的概念,大部分物理學家,其中包括相對論變換關系的奠基人洛侖茲,都覺得難以接受。舊的思想方法的障礙,使這一新的物理理論直到一代人之後才為廣大物理學家所熟悉,就連瑞典皇家科學院,1922年把諾貝爾獎金授予愛因斯坦時,也只是說「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更由於他發現了支配光電效應的定律。」對於相對論隻字未提。
建立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於1915年進一步建立起了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性原理還僅限於兩個相對做勻速運動的坐標系,而在廣義相對論性原理中勻速運動這個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個等效原理,認為不可能區分引力效應和非勻速運動,即任何加速和引力是等效的。他進而分析了光線在靠近一個行星附近穿過時會受到引力而彎折的現象,認為引力的概念本身完全不必要。可以認為行星的質量使它附近的空間變成彎曲,光線走的是最短程線。基於這些討論,愛因斯坦導出了一組方程,它們可以確定由物質的存在而產生的彎曲空間幾何。利用這個方程,愛因斯坦計算了水星近日點的位移量,與實驗觀測值完全一致,解決了一個長期解釋不了的困難問題,這使愛因斯坦激動不已。他在寫給埃倫菲斯特的信中這樣寫道:「方程給出了近日點的正確數值,你可以想像我有多高興!有好幾天,我高興得不知怎樣才好。」
實驗驗證
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把題為「萬有引力方程」的論文提交給了柏林的普魯士科學院,完整地論述了廣義相對論。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解釋了天文觀測中發現的水星軌道近日點移動之謎,而且還預言:星光經過太陽會發生偏折,偏折角度相當於牛頓理論所預言的數值的兩倍——只有在日全食期間觀測。愛因斯坦籌備經費,天文學家弗羅因德利希去克里米亞進行觀測,不巧,德國對俄國宣戰,弗羅因德利希被懷疑是間諜,扣押至8月底,那是他和他的小組與德國扣押的俄國高級軍官做了交換。[1]
當年愛丁頓測量的日食相關資料(3張)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給人們提供了一次觀測機會。英國人愛丁頓奔赴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島,進行了這一觀測。11月6日,湯姆遜在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聯席會議上鄭重宣布:得到證實的是愛因斯坦而不是牛頓所預言的結果。他稱贊道「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愛因斯坦發現的不是一個小島,而是整整一個科學思想的新大陸。」泰晤士報以「科學上的革命」為題對這一重大新聞做了報道。消息傳遍全世界,愛因斯坦成了舉世矚目的名人。廣義相對論也被提高到神話般受人敬仰的寶座。
從那時以來,人們對廣義相對論的實驗檢驗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但由於太陽系內部引力場非常弱,引力效應本身就非常小,廣義相對論的理論結果與牛頓引力理論的偏離很小,觀測非常困難。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射電天文學的進展,觀測的距離遠遠突破了太陽系,觀測的精度隨之大大提高。特別是1974年9月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泰勒和他的學生赫爾斯,用305米口徑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進行觀測時,發現了脈沖雙星,它是一個中子星和它的伴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繞行,周期只有0.323天,它的表面的引力比太陽表面強十萬倍,是地球上甚至太陽系內不可能獲得的檢驗引力理論的實驗室。經過長達十餘年的觀測,他們得到了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符合得非常好的結果。由於這一重大貢獻,泰勒和赫爾斯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獎。

❹ 幫我寫一篇物理初二的科技小論文

無聲的世界將怎樣 在我們這個充滿著絢麗色彩的世界中,聲音起到著重要的作用。沒有聲音的世界將會怎樣。讓我們來幻想一下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是有趣的?陰冷的?安靜的?還是…… 人類是世界的主宰者,首先聲音會對人類怎樣呢?那就讓我們先來談談聲音對人類的影響吧!如果沒有聲音,人類會怎樣呢?如果沒有聲音人們說話發不出聲音,就像是那些失聲的人打著啞語來交談。人又為什麼要耳朵呢?又沒有聲音能聽,難道是用來裝飾的嗎?現在的那些優美的音樂又怎麼會有呢?如果沒有聲音整個世界都死寂在死一般寧靜的宇宙中有何意義呢?如果沒有聲音,學生們上學如何讀書、識字呢?又怎麼會有音樂、英語、信息……課程呢?又將如何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難道靠手語嗎?我實在無法想像那時的教學會是怎樣的。 中國的祖先盤古製造出人類就是他覺得世界太安靜了,太缺少生氣了,但現在如果沒有聲音,沒有那歡聲笑語。那為什麼又要有人類呢,有了人類又有何意義呢。如果沒有聲音,連聲波也沒有,即使是貝多芬也不能感受到聲音,更別說彈鋼琴了。假如沒有聲音又怎麼會有現在的電話呢,如果親人在遠方,他們又將如何交談呢?難道相隔那麼遠也能夠打手語嗎?如果……如果……太多的如果了,我認為這些如果是不可以的,總而言之人類需要聲音。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聲音,人類將怎樣生存呢!當然這不只有人類;動物也同樣需要聲音,如果沒有聲音連動物也無法生存;舉個例子來說吧!蝙蝠可以說是特殊的動物了,它雖然長有一雙眼睛,按說聽不見總可以看見吧,但是你們可知道被喻為動物界中的「盲人」。它的眼睛是名不副實的,因為它靠得是耳朵。用耳朵聽超聲波來辨別位置和躲避障礙物的。如果沒有聲音,蝙蝠聽不見聲音,捕不到食物,也不能夠飛翔,那它還有生存的機會嗎,當然不止蝙蝠一種動物,其他動物同樣離不開聲音。這里舉出這個例子強調「地球離不開聲音」。 沒有聲音,人們彷彿生活在真空中,安安靜靜的,一絲聲也沒有。沒有風聲雨聲讀書聲,更加鳥聲歌聲歡笑聲。所以現在有人類生存的這個宇宙中不能沒有色彩更加不能沒有聲音。

❺ 急需一份物理科技小論文

物理科技小論文

炎熱的夏天,熱氣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你注意過嗎,冰棍從冷藏箱里拿出來往往還冒「汽」哩! 真有趣,通常只有熱的東西才冒汽,冰棍為什麼會冒汽呢?

夏天的氣溫比冰棍的溫度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氣就要融化,融化時要從周圍的空氣中吸收大量的熱,使空氣的溫度下降。平時空氣里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氣,由於溫度突然降低,就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也就是說,冰棍周圍的空氣由於溫度降低,便容納不下原來所含的那麼多水蒸氣了。在這種情況下,多餘的水蒸氣就結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團團飄浮著的霧狀水滴,經光線照射,就成了白色的水汽。

雲、霧、雨、雪形成的原因也是這樣。江河湖海里的水,受到陽光照射後,不斷地變成水蒸氣,飄散在空氣中,含有水蒸氣的空氣受熱上升,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冷空氣,就凝成一團團懸浮的小水滴,這便是雲。靠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也能結成一團團懸浮的小水滴,這就是霧。所以雲和霧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合適的條件下,雲里的小水滴不斷地合並成大水滴,直到上升的氣流托不住它的時候,便降落下來,形成雨。如果是冬季,這些水滴就結晶成雪花漫天飄舞。不過,空氣中飽和水汽的凝結,必須有它凝結的「核心」才行,這個核心就是飄浮在空氣中的塵埃,它是促進雲、霧、雨、雪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

雲霧的秘密,使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受到很大啟發。經過研究,他於1894年發明了一個叫「雲霧室」的裝置,它裡面充滿了干凈空氣和酒精(或乙醚)的飽和汽。如果闖進去一個肉眼看不見的帶電微粒,它就成了「雲霧」凝結的核心,形成霧點,這些霧點便顯示出微粒運動的「足跡」。因此,科學家可以通過「雲霧室」,來觀察肉眼看不見的基本粒子(電子質子等)的運動和變化情況。同時,還發現了不少新的基本粒子。威爾遜雲霧室,為研究微觀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1927年,他因此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❻ 物理生活中的科技小論文。。。 急!!!

物理生活中的科技小論文。。。 急!!!
我給你啊,簡單的

❼ 物理科技小論文

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直至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有形體現。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車中的光學知識就有以下幾點:
1. 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
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2. 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為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
3. 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
汽車頭燈由燈泡、反射鏡和燈前玻璃罩組成。根據透鏡和棱鏡的知識,汽車頭燈玻璃罩相當於一個透鏡和棱鏡的組合體。在夜晚行車時,司機不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況,還要還要看清路邊持人、路標、岔路口等。透鏡和棱鏡對光線有折射作用,所以燈罩通過折射,根據實際需要將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勻柔和地照亮汽車前進的道路和路邊的景物,同時這種散光燈罩還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標和里程碑,從而確保行車安全。
4. 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後,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反射足夠強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射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車外,絕大多數汽車的前窗都是傾斜的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車內乘客經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國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現在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即使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像與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個例子:
五香茶雞蛋是人們愛吃的,尤其是趁熱吃味道更美。細心的人會發現,雞蛋剛從滾開的鹵汁里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於剝殼吃蛋,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把剛出鍋的雞蛋先放在涼水中浸一會,然後再剝,蛋殼就容易剝下來。
一般的物質(少數幾種例外),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質受熱或冷卻的時候,伸縮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密度小的物質,要比密度大的物質容易發生伸縮,伸縮的幅度也大,傳熱快的物質,要比傳熱慢的物質容易伸縮。雞蛋是硬的蛋殼和軟的蛋白、蛋黃組成的,它們的伸縮情況是不一樣的。在溫度變化不大,或變化比較緩慢均勻的情況下,還顯不出什麼;一旦溫度劇烈變化,蛋殼和蛋白的伸縮步調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滾燙的雞蛋立即浸入冷水裡,蛋殼溫度降低,很快收縮,而蛋白仍然是原來的溫度,還沒有收縮,這時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殼壓擠到蛋的空頭處。隨後蛋白又因為溫度降低而逐漸收縮,而這時蛋殼的收縮已經很緩慢了,這樣就使蛋白與蛋殼脫離開來,因此,剝起來就不會連殼帶「肉」一起下來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我們很有用處。凡需要經受較大溫度變化的東西,如果它們是用兩種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麼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它們的熱膨脹性質,兩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師在設計房屋和橋梁時,都廣泛採用鋼筋混凝土,就是因為鋼材和混凝土的膨脹程度幾乎完全一樣,盡管春夏秋冬的溫度不同,也不會產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十分堅固。
另外,有些電器元件卻是用兩種熱膨脹性質差別很大的金屬製成的。例如,銅片的熱膨脹比鐵片大,把銅片和鐵片釘在一起的雙金屬片,在同樣情況下受熱,就會因膨脹程度不同而發生彎曲。利用這一性質製成了許多自動控制裝置和儀表。日光燈的「啟動器」里就有小巧的雙金屬片,它隨著溫度的變化,能夠自動屈伸,起到自動開啟日光燈的作用。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
談到物理學,有些同學覺得很難;談到物理探究,有同學覺得深不可測;談到物理學家,有同學更是感到他們都不是凡人。誠然,成為物理學家的人的確屈指可數,但只要勤於觀察,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敢於創新,從生活走向物理,你就會發現:其實,物理就在身邊。正如馬克思說的:「科學就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們的一門學科,更重要的,它還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存在於物理學家的身邊。勤於觀察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做禮拜時,懸掛在教堂半空中的銅吊燈的擺動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後來反復觀察,反復研究,發明了擺的等時性;勇於實踐的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為認清「天神發怒」的本質,在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日子,冒著生命危險,利用司空見慣的風箏將「上帝之火」請下凡,由此發明了避雷針;敢於創新的英國科學家亨利

熱點內容
漢樂府詩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08:41:05 瀏覽:409
短篇小說班主任 發布:2025-07-01 05:53:13 瀏覽:140
陽春教師待遇 發布:2025-07-01 04:22:37 瀏覽:201
山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 發布:2025-07-01 04:21:50 瀏覽:167
地理高二輔導 發布:2025-07-01 03:38:34 瀏覽:280
阿波羅在哪裡 發布:2025-07-01 03:16:36 瀏覽:868
高考前班主任 發布:2025-07-01 02:52:57 瀏覽:591
如何封印 發布:2025-07-01 02:47:36 瀏覽:726
船長3連教學 發布:2025-07-01 02:27:57 瀏覽:2
小學班主任工作計劃表 發布:2025-07-01 01:22:31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