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歷史
『壹』 商丘的歷史
秦時,本地分屬碭郡與陳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改為梁國,屬豫州。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將梁國改為梁郡。
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時仍為梁郡。
南朝宋、齊為南梁郡,屬南徐州。
北魏為梁郡,屬南兗州。
隋開皇初梁郡廢,十六年(596)置宋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梁郡。
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為宋州,天寶元年(742)置睢陽郡,屬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復為宋州。
五代梁三年(909)升為宣武軍,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為歸德軍,五代周時仍為宣武軍。
北宋初復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為應天府,屬京東西路(應天府始為京東東路路治,後為京東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詔升為南京。
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更名為歸德府,屬南京路。元為歸德府,屬河南布政使司。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為府。
清沿明制,仍為歸德府,屬河南省。
民國2年(1913)裁歸德府,所屬各縣劃歸豫東道。1914年改豫東道為開封道。1932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全區解放後為豫皖蘇第一行政區,1949年3月改為河南省商丘專區,轄睢縣、民權、寧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個縣及商丘市。1950年5月商丘縣城關區改建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為朱集市。1951年7月設立谷熟辦事處(縣級),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並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縣(現在的永城市)由皖北專區劃歸商丘專區,同年8月撤谷熟辦事處正式建谷熟縣。1953年1月,裁淮陽專區,其所屬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本區。1958年12月,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1965年6月,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周口專區。1968年改為商丘地區。1977年10月蘭考縣由開封地區劃歸本區,1980年8月蘭考重歸開封地區。1997年6月撤地設市後,商丘市:轄梁園、睢陽2區,虞城、夏邑、民權、寧陵、柘城、睢縣6縣,代管縣級市永城市。總面積10704平方公里。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市轄梁園、睢陽2個市轄區,商丘經濟開發區(省級)、虞城、民權、寧陵、柘城、睢縣、夏邑6個縣,代管永城市。共有14個街道、61個鎮、115個鄉,4619個村委會、183個居委會。
『貳』 商丘古城的歷史變遷
歷史記載,商丘古城在歷朝歷代均為名都大邑。甲骨文中有「商」、「丘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地名,都是指的商丘這個地方。
史載一萬多年前的遠古時代,燧人氏在商丘建立燧明國,發明了鑽木取火,使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尊為三皇之首。
公元前24世紀,五帝之中的顓頊高陽氏曾遷都商丘 ,五帝之中的帝嚳高辛氏都亳(商丘)。
後來帝嚳封他的兒子閼伯(契)於商(今商丘)。拋開三皇五帝的遠古傳說,自契(閼伯)於商丘建都,商丘古城也有四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四千五百年來這座城池所創造的文明,足以推動整個華夏文明滾滾向前。
閼伯是商族的始祖,閼伯在公元前2400年,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歷法,在管火的同時曾築火神台觀察星辰,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的好壞,為中國古老的天文學作出了貢獻。閼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火神」。閼伯死後葬於封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 」商丘」,即今商丘的由來。「商丘」二字,最早的含義就是「居住在丘崗之上的子姓氏族(商族)的聚居地」。「商丘」二字,也是商朝都城遺址之意。商丘無愧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秦朝時,設立郡縣制,商丘古城成為碭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為碭郡長,以碭郡兵馬起義。
漢代時,商丘古城再一次被推到中國的風口浪尖上。劉武是劉邦的孫子,被封於梁國,都城在商丘古城之下。劉武憑借著七國之亂為朝廷立下的赫赫戰功,成了大漢帝國的一個「關鍵先生」。《漢書》記載,劉武「以竇太後少子故,有寵。王四十餘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賞賜不可勝道,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就是這個深得竇太後喜愛,可以與皇帝同車、同飲、同游獵的梁孝王,以雄厚的實力為商丘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彷彿為了顯示自己地位的特殊,梁孝王在睢陽大治宮室,建起了三百里梁園,園中亭台樓閣、離宮別館、花鳥蟲魚、珍禽異獸,天下奇珍應有盡有,其規模和設施可以和皇家園林相媲美。偏偏這個人物又是一個極風雅的人,他網羅了一群文人墨客,當時頗具盛名的枚乘、鄒陽、司馬相如等辭賦大家都匯集在他的門下,整日填詞作賦,把酒言歡,把睢陽城裝點得辭藻華麗、文風鵲起。這股華美耀眼的梁園文風也刮到了幾百年之後的盛唐,以致王昌齡、李白、高適、杜甫、岑參等詩賦大家紛紛慕名前來,游歷梁園,在此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詩人李白為商丘留下的不僅是精彩篇章,更是可圈可點以資傳承下去的豐富文脈。 商丘古城自古有「江淮屏障」、「兵家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所」的美譽。尤其是隋唐時期的商丘,大運河的通航,西到京師,南達江淮,北到幽燕,十分便利,漕運商旅,八方輻輳,糧商、鹽商、茶商、絲商等均集聚於此,大大促進了商丘的商業活動,使之成為當時聞名遐邇的商業大都市。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便於南北交通,促進南北政治、經濟交流。商丘是當時東方重鎮,從國都赴東部、東南部等地,商丘是交通要道。古人評價商丘說:「襟帶河濟,屏蔽淮徐,自古爭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為腰膂之地。」因此開鑿大運河棄古汴水而改走睢水(通濟渠),途經商丘,除為了縮短距離,商丘戰略地位重要也是因素之一。
顯然,大唐時期的商丘已成為當時中國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杜甫游歷商丘古城時寫下《遣懷》一詩:「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伴天下,主客多歡娛。」李白在《梁園吟》中寫道:「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餘汴水東流海。」商丘古城在這一階段最令人驚心動魄的記憶,當數安史之亂時大唐名將張巡在這里打的一場最為慘烈的睢陽保衛戰。但付出的卻是古城十室九空的慘痛代價。於是,重創下的商丘很是沉寂了一陣子,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發跡於此。公元1127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古城)登基稱帝,建立南宋。 明朝弘治年間發生的黃河水患致使歸德府城被湮沒於黃土之下,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商丘人民在原歸德府古城原址附近破土動工重建古城,歷時八載,於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基本竣工,之後又幾經修補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城牆外約500米的圓周上築起新的城郭,才形成城牆、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形如「『古銅錢幣』外圓內方」的獨特格局。修建成的商丘古城城牆周長3.6 公里,磚城內面積1.13平方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共有93條街道。
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吏卒、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築頗多,古建築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築群。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狀,布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盪漾,環繞全城。城南河面較寬,南北500多米,東西1300多米。護城大堤距城牆約500米,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13米,高3.3米。為了古城的長久存在,不得不考慮黃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的造訪(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3000多年間,黃河下游發生的漫、溢、決口和改道約有1500餘次,其中在16世紀,平均4、5年就要發生一次)。 1986年,商丘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的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從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航拍照片上發現:在商丘古城及其西南部的方向,地下隱約疊壓著幾座古城的遺址。隨後,他極力建議中美聯合發掘商丘古城,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找到這里的先商遺址。四年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在坦盪如砥的豫東大平原的一層層黃沙之下,找到了從上至下疊壓著的明弘治十六年之前的歸德府城、宋代應天府南京城、隋唐時代的宋州治所宋城、漢代梁國國都睢陽城和西周宋國故城。
1996年,商丘古城歸德府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歸德府城下疊壓的宋國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年,商丘古城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主辦的2007年首屆中國旅遊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盛大開幕,國內著名旅遊景區、旅遊飯店、旅行社等150多家旅遊團體參加了論壇。論壇還成立了古城古鎮古村聯盟,並評選商丘古城為「中國十佳古城」。
2011年3月29日,通過的大運河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商丘古城被列入申遺「後續列入項目」。
2011年7月8日,在「美景中國・中國最美潛力景區排行榜」官網評選中,商丘古城位居「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11月30日,商丘古城重建500周年慶典活動隆重舉行,國家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李小磊、河南省政協副主席王平、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河南省旅遊局局長范修芳、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等出席。商丘市榮譽市民、商丘古城形象大使大山主持慶典活動開幕式。
2012年11月1日,商丘古城以其水利特色突出、文化品位高被國家水利部批准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2013年10月11日,在舉行的首屆澳門國際旅遊博覽會上,經過專家團推薦和網路選拔,商丘古城最終榮獲「中國十大最有投資潛力旅遊目的地」稱號。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商丘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後續列入項目。
2014年11月2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聞局和文化部外聯局的指導下,由中國日報網主辦的「美麗中國發展論壇暨第一屆最美中國符號品牌榜頒獎盛典」在北京召開,商丘獲得「第一屆最美中國符號品牌榜·最具文化底蘊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
2016年2月,商丘古城獲評「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叄』 商丘的來源及歷史
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e)伯,故《詩經 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始祖。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於是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一直沿襲至今。
商丘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文字鼻祖倉頡墓,有五帝之一的帝嚳陵,有中華民族最早的天文台,有宋氏始祖微子墓,有葵丘會盟台,還有名聲在外的商丘三傑:職森、屠東、張珂.有紀念孔老夫子的文雅台,有愛情悲劇的青陵台,有道家大師莊子墓,有風景如畫的三陵台,有聞名中外的芒山漢墓群、有紀念巾幗英雄的木蘭祠,有紀念大唐忠烈的張巡祠,有顏真卿手書的神品八關齋,有中原四大名剎之一的白雲寺,有趙匡胤避暑的清冷台,有范仲淹讀書的明朝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有明清黃河大堤「水上長城」,有天下奇觀「八卦城」,有侯方域故居壯悔堂,有春秋兩季祭孔的大成殿,有佛教勝地小南海,有李香君住過的翡翠摟,有古樸典雅的明清四合院,有淮海戰役總前委司令部,有中原二月會議會址,有西式聖保羅醫院,有洋式西班牙教堂。商丘還有眾多的古木園林。這里有舉世聞名的梁園遺址,有木瓜園奇觀,有西陂別墅,有南園風光,有申甘林帶,有風景迷人的黃河故道;這里有兩千餘年的梁園古木,有張飛、趙匡胤的拴馬樹。
商丘文化燦爛,軼聞趣事豐富多彩。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的傳奇故事;有"高祖斬蛇"的神話傳說;有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有鮮為人知的兩橋趣話;有對邪惡勢力的辛辣諷刺,有對善良行為的美好贊歌.可謂包羅萬象,枚不勝收。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祖居地之一。帝嚳高辛氏之後裔數千年來繁衍生息,已多達千餘姓氏,遍布海內外。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2個;台灣10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6個。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商丘傳為上古帝王之都,約在公元前24世紀,帝顓頊曾建都於商丘。帝嚳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3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安徽亳州)。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成王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丘,稱宋國。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齊、楚、魏滅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屬魏。
秦時,本地分屬碭郡與陳郡。西漢高祖五年(前202)改為梁國,屬豫州。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將梁國改為梁郡。後乳癌吧管理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時仍為梁郡。南朝宋、齊為南梁郡,屬南徐州。北魏為梁郡,屬南兗州。隋開皇初梁郡廢,十六年(596)置宋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為宋州,天寶元年(742)置睢陽郡,屬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復為宋州。五代梁三年(909)升為宣武軍,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為歸德軍,五代周時仍為宣武軍。北宋初復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為應天府,屬京東西路(應天府始為京東東路路治,後為京東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詔升為南京。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更名為歸德府,屬南京路。元為歸德府,屬河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為府。清沿明制,仍為歸德府,屬河南省。民國2年(1913)裁歸德府,所屬各縣劃歸豫東道。1914年改豫東道為開封道。1932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全區解放後為豫皖蘇第一行政區,1949年3月改為河南省商丘專區,轄睢縣、民權、寧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個縣及商丘市。1950年5月商丘縣城關區改建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為朱集市。1951年7月設立谷熟辦事處(縣級),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並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縣(現在的永城市)由皖北專區劃歸商丘專區,同年8月撤谷熟辦事處正式建谷熟縣。1953年1月,裁淮陽專區,其所屬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本區。1958年12月,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1965年6月,淮陽、鹿邑、太康、沈丘、項城、鄲城等6縣劃歸周口專區。1968年改為商丘地區。1977年10月蘭考縣由開封地區劃歸本區,1980年8月蘭考重歸開封地區。1997年6月撤地設市後,商丘市:轄梁園、睢陽2區,虞城、夏邑、民權、寧陵、柘城、睢縣6縣,代管縣級市永城市。總面積10704平方公里。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市轄梁園、睢陽2個市轄區,商丘經濟開發區(省級)、虞城、民權、寧陵、柘城、睢縣、夏邑6個縣,代管永城市。共有14個街道、61個鎮、115個鄉,4619個村委會、183個居委會。
【湯王興商】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領湯在商丘一帶活動。湯以伊尹為相,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盛。約公元前16世紀滅掉殘暴無道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肆』 商丘是什麼朝代的「古都」
商丘為六朝古都:帝嚳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興之都、商朝開國之都、周朝宋國之都、漢朝梁國之都、南宋開國之都。商丘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國夏、商朝最早建都的城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4600餘年的建城史,是炎黃、燧人氏、神農氏等三皇五帝的建都地。
商丘是中國重要的古都,建都時間最早,跨度最長,前後共歷1500多年。
公元前24世紀,帝顓頊曾建都於商丘。
商朝(約前16世紀),契的十三世孫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
周朝(約前11世紀),周成王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稱宋國,都宋城。
(4)商丘歷史擴展閱讀:
商丘位於河南省的東部, 是一座有著 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商城市,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厚重的歷史、 古老的文明、璀璨的文化在這里匯集,眾多故事傳說在這里流傳,商人、商品、商業在這里孕育,是名副其實的「三商之源,華商之都」商丘就像部史詩巨著, 囊括古今,悠久輝煌。
商丘歷史悠久,「三皇」 之首的燧人氏, 早在約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發明了人工取火,這是人類文明史上里程碑式見模宏大的燧皇陵。 的發現。
在新石器的五帝時代,炎帝、顓頊、帝嚳就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後建立都城,之後的夏、商周朝末國、漢朝梁國南宋、金朝六朝均在此建都,並在這片神州大地上留下眾多古老的遺跡。
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在4000年的漫長歲月中,原建築早已消散於歷史的煙雲中,而今我們看到的是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新修建的歸德府,多年的風雲歲月,依然保存完好。至今已伴隨著商丘走過了500多年的歷史。
在結構設計與建築布局上十分注重,這座歷時8年才完工的古城,是「天人合一、天人協調」的最高境界,城池除了東西南北4座大門外,在每座大門外的翁城之上又分別建了4個扭頭城門,被稱為「四門八開」。
商丘古城是當今世界上現存形的城郭,內含方形的城牆,與古代的「天國地方「說相一致,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排是古人智慧的偉大創造。商丘古城在我國現存的古城中是控無位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為我國古代城池建築的典型代表。
在商丘,既可以游覽百家的名勝古跡,也可以坐下來喝杯清茶,聽當地的老人講述那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月下老人牽線才子佳人的喜悅、漢高祖新白蛇的英勇不凡、花木蘭的忠貞,李香君的貞烈等,讓人回味無窮。
『伍』 商丘的起源歷史,為什麼叫商丘
據史載,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後遷徙,後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
起源歷史:
1、契封商丘
四千年前,帝嚳高辛氏出生並封於高辛(今商丘 高辛鎮),成為天下共主後,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帝嚳死後,長子帝摯受禪接帝位,在位九年,摯禪位於唐堯,帝堯封摯於高辛。帝堯時代,商丘為後羿的封地。
帝舜時代,帝嚳之子契( 閼伯)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於商(今睢陽區)做火正,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 火神」。閼伯死後葬於封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 商」,他的墓冢被稱為「商丘」。
2,湯王興商
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在商丘一代活動。商湯以伊尹為相,勵精圖治,國力日漸昌盛,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滅掉了殘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西南),從先王居。至第十任君主仲丁元年,因洪水淹沒亳都,商朝都城開始西遷。
3,葵丘之盟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大國紛紛爭霸,兼並戰爭不斷。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在葵丘盟會諸侯,在此寫下了和好息戰的盟書,使得各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場盟會歷史稱「葵丘之盟」。
4,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楚莊王率兵攻擊宋救鄭,兩軍在宋國境內的泓水(今商丘市柘城縣)遭遇,宋襄公以強調「仁義」治軍,不聽謀士的勸告,兩次錯失了滅楚的良機,致使自己全軍覆滅,自己也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從此,宋國降為了二等諸侯國。「宋襄公之仁」就典出於這場戰爭。
5,秦置郡縣
時間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了六國,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商丘也就屬於了碭郡(郡治睢陽縣,今天的商丘市睢陽區)。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攻佔了鄼縣(今永城鄼城一帶);九月劉邦在沛縣起兵,次年攻佔了碭郡郡治。
6,梁孝王守睢陽
公元前154年,西漢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率大軍進攻睢陽(今商丘),企圖打通西進京都長安的通道。此時,鎮守商丘的梁孝王以10萬軍隊,死守睢陽城3個月,給西漢王朝贏得了寶貴的重整旗鼓的機會。
最終七國之亂被平定,梁孝王因為守睢陽有功,深得漢景帝的厚愛,並賜給他天子旌旗可以和皇帝車同輦,梁孝王所在的梁國也成為了漢王朝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7、睢陽之戰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757年正月,叛軍安祿山部下尹子奇率領10萬大軍攻打睢陽(今商丘),睢陽守軍5000餘人依靠睢陽城堅固的城池,與敵人激戰數百次,堅持了半年之久。
最後,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靠捕捉雀鼠為食,在這種情況系仍無一人投降。城破後,張巡、許遠皆被殺掉。
8、建立應天書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人曹誠在戚同文講學的舊址建立書館,皇上賜名為「應天書院」,從此應天書院文聞名天下,成為了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9、更名南京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月二十八日,真宗趙桓到應天府,二十九日就升了應天府為南京。
10、趙構登基南京
宋欽宗靖康二年,康王趙構在金兵的威逼下,逃之陪都南京(今商丘市睢陽區),在南門外舉行登基大典,繼皇帝位。
11、始名歸德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金把南京改為歸德府,歸德府之名自此開始。
12、黃河在商丘北徙
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夏,黃河在今商丘市梁園區李口鄉南岸決口,河水泛濫,水灌歸德府城,一直到十九年冬城內水才幹。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水向北遷徙,以後商丘黃河一帶才少有黃河水災。
13、明代建制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歸德州復升為府,開始置商丘縣,府領一州八縣。(睢州,商丘縣。寧陵縣、鹿邑縣、永城縣、虞城縣、考城縣、柘城縣、夏邑縣)
14、淮海戰役之商永戰斗
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戰役進入了第三階段,戰斗十分激烈。國民黨軍的三個兵團和地方黨政機關共30萬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撤退。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永城市陳官莊一帶截擊敵軍,和國民黨軍激戰了四晝夜,全殲國民黨26萬餘人,活捉了「剿共」副司令杜律明,擊斃了第三兵團司令邱清泉等人,淮海戰役就此結束。
15、京九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匯通車
1915年,隴海鐵路修竣工,穿越商丘境內124公里。1996年9月1日,北京至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全線通車,在商丘站與隴海鐵路交匯,形成了「黃金十字架」,使得商丘成為了中原地區一個新的特大型交通樞紐。
16、商丘撤地設市
1997年6月11日,國務院批准商丘撤地設市。1998年1月6日,商丘市召開成立大會。
17、滄桑巨變
如今的商丘已是一個人口眾多,正在蓬勃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今日商丘的巨大變化,讓每一個商丘人都自豪無比。
(5)商丘歷史擴展閱讀:
文化傳說
商丘是許多美麗故事傳說的發源地:相思鳥吟唱千年一曲、大小喬醉曹千口一傳、花木蘭忠貞千古一人、月下老人牽情千里一線、李太白娶妻千金一壁、李香君貞烈千古一扇,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
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追魚」等凄美愛情故事;有「高祖斬蛇」的威武神勇傳說。可謂包羅萬象,不勝枚舉。「莊周夢蝶」、「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朝三暮四」、「江郎才盡」等成語的發源地均在商丘。
姓氏之根
商丘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據考證,僅帝嚳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個,其中單姓789個、復姓460個,遍布海內外。除帝嚳後裔外,有據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還有葛、虞、陶、陳、田、桑、甾、犬、火、睢等。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9個。
在《百家姓》438個姓氏中,有242個源於商丘。台灣省的「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10大姓氏中,有7個姓氏「根」就在商丘。姓氏中,朱、傅、宋、葛、湯、虞、華、龍等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名勝古跡
商丘共有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百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
『陸』 商丘有哪些歷史名人
1、商湯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古書中說:「湯有七名」。見於記載的有:湯、成湯、武湯、商湯、天乙、天乙湯(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2、莊子
莊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
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3、墨子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4、魏元忠
魏元忠(?-707年),原名真宰,宋州宋城縣(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唐朝宰相。魏元忠歷仕高宗、武後、中宗三朝,兩次出任宰相,並兼具一定的軍事才能,曾平定揚州叛亂,為貞觀之治向開元盛世的順利過渡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唐代眾多的宰相中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位。
武則天晚年時,又受張昌宗、張易之陷害,被貶為高要尉。唐中宗復位時任宰相,隨波逐流,不再直言。後因牽涉太子李重俊起兵反韋後及殺武三思事,貶思州務川尉,行至涪陵而死。享年七十餘。
5、井俊起
井偉生(1875年~1958年),字俊起,河南商丘人,中國同盟會會員。著名文化學者、方誌學家。民國時期曾任商丘縣知事、河南省參議員、鎮嵩軍總部秘書、河南省議會秘書長、河南省圖書館館長等職。
新中國建立後任河南省圖書館館長和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委,為河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被譽為「中州八大名流」之一。
『柒』 商丘的起源歷史是什麼
商丘古城又叫歸德城,建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歷史。盡管這座古城歷經戰亂滄桑,卻被完好地保存下來,古城不大,面積只有1.13平方公里。
從空中往下看,商丘古城猶如一枚古銅錢幣,形狀外圓內方,鑲嵌在黃河故道與濟水之間,外為土築的城郭,呈圓形;內為磚砌的城牆,呈方形。象徵著華夏之邦商人、商品、商業的發源地,因此被稱為「三商之源」 。
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不僅在我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住建部專家說:「這是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絕版古城」。
這座城在歷史上人才輩出,從中走出的尚書、巡撫、總兵等三品以上的官員,就有十多個,當時民間有「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歸德四尚書」之說。
在離古城北門往南200多米的地方,至今保存著「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壯悔堂」。走進壯悔堂所在的小院,可見青磚壟瓦,門窗圓柱。算是古城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之一。
壯悔堂是明崇禎年間戶部尚書候恂之子侯方域幼年讀書的地方。崇禎十二年,侯方域南京應試,結識了「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上演了悲壯的愛情故事被明末戲劇作家孔尚任創作成《桃花扇》。
裡面男主人公是咱們河南商丘人,兩人陷入愛河並贈題詩扇,魏忠賢的親信阮大鋮陷害侯方域,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女子不從而撞頭自盡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
『捌』 關於商丘的歷史
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e)伯,故《詩經 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始祖。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於是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一直沿襲至今。
商丘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文字鼻祖倉頡墓,有五帝之一的帝嚳陵,有中華民族最早的天文台,有宋氏始祖微子墓,有葵丘會盟台,還有名聲在外的商丘三傑:職森、屠東、張珂.有紀念孔老夫子的文雅台,有愛情悲劇的青陵台,有道家大師莊子墓,有風景如畫的三陵台,有聞名中外的芒山漢墓群、有紀念巾幗英雄的木蘭祠,有紀念大唐忠烈的張巡祠,有顏真卿手書的神品八關齋,有中原四大名剎之一的白雲寺,有趙匡胤避暑的清冷台,有范仲淹讀書的明朝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有明清黃河大堤「水上長城」,有天下奇觀「八卦城」,有侯方域故居壯悔堂,有春秋兩季祭孔的大成殿,有佛教勝地小南海,有李香君住過的翡翠摟,有古樸典雅的明清四合院,有淮海戰役總前委司令部,有中原二月會議會址,有西式聖保羅醫院,有洋式西班牙教堂。商丘還有眾多的古木園林。這里有舉世聞名的梁園遺址,有木瓜園奇觀,有西陂別墅,有南園風光,有申甘林帶,有風景迷人的黃河故道;這里有兩千餘年的梁園古木,有張飛、趙匡胤的拴馬樹。
商丘文化燦爛,軼聞趣事豐富多彩。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的傳奇故事;有"高祖斬蛇"的神話傳說;有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有鮮為人知的兩橋趣話;有對邪惡勢力的辛辣諷刺,有對善良行為的美好贊歌.可謂包羅萬象,枚不勝收。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祖居地之一。帝嚳高辛氏之後裔數千年來繁衍生息,已多達千餘姓氏,遍布海內外。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2個;台灣10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6個。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玖』 商丘的起源歷史是什麼
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商丘是商部族的發祥地、華裔商人的起源地和中國第二個王朝商朝的建國地。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e)伯,故《詩經 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始祖。
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
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於是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一直沿襲至今。
『拾』 商丘的歷史名人及名勝古跡
商丘古城旅遊區
商丘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距今已有490年歷史。古城按八卦修建,外圓內方,形如古錢幣,設計獨特而合理。
芒碭山文物旅遊區
芒碭山文物旅遊區由保安山景區、夫子山景區、芒碭山景區等構成,面積約10平方公里。有規模宏大、品位極高、令人嘆為觀止的西漢梁國王陵墓群。
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
在商丘市范圍內黃河故堤南大堤西起民權縣壩窩,東至虞城縣的小橋集,全長144公里。大堤曲折連綿,逶迤莽蒼,是商丘最大、最宏偉的歷史景觀。
木蘭祠景區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後金泰和年間(1201-1208),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廓鎮酒都監鳥答撒忽刺建大殿、獻殿各3間,並塑木蘭像。
商丘古城、應天書院、李香君墓、壯悔堂、張巡祠、穆氏四合院、文廟、梁孝王墓、梁王李太後墓、漢高祖斬蛇碑、陳勝墓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商丘留下了星羅棋布的歷史人文景觀。全市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00餘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商丘古城、永城芒碭山漢墓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城芒碭山大型漢梁王陵墓群,年代久遠,文物豐美,世所罕見。其中出土的金鏤玉衣,被評為1991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漢墓壁畫被專家譽為「敦煌前的敦煌」。商丘古城外圓內方,建築獨特,是全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台——閼伯台,北宋最大的書院——應天書院,中國最早的文字發明家——蒼頡,全國保留明清四合院最多的歷史文化名城——歸德府城,中國最大的漢墓群——芒碭山漢墓群,中國最早的漢墓壁畫——梁王墓壁畫,中國保留最長、最完整的古黃河大堤——明清黃河故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