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❶ 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哪幾個主要歷史時期
1、1927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嚴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縣(市),參加起義的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有數百萬人。
這些起義,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旗幟,給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以有力的回擊。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來源。
2、1937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3、1945至1949年的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4、1949年至今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指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❷ 中國共產黨1921年至1978年重要歷史事件時間列表
1、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2、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3、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
4、1928年上半年逐漸建立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5、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的隊伍和湘南的工農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6、中央紅軍主力長征 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實施戰略大轉移。
7、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它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
8、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了「八一宣言」。
9、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它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10、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11、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基本任務和各項具體政策,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指明了方向。
12、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平型關,八路軍發起攻擊,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個勝利。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為八路軍在華北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13、《論持久戰》發表 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14、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百餘個團,沉重打擊了日軍。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策應了正面戰場作戰,抑制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逆流;
15、皖南事變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突襲。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眾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
16、大生產運動 1942年底,中共中央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 歷史意義:生產運動起到了支持長期抗戰,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繼續堅持長期抗日的目的;緩解了軍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和扼殺中國共產黨革命力量的企圖。
17、延安整風運動 1942年春,延安整風運動開始。延安整風徹底揭露、批判和清算了黨內歷次「左」右傾錯誤,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惡劣影響,使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18、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
20、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首都北京天安門,進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庄嚴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基本完成,中國進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
22、1950年10月至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23、1952年,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得到鞏固,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
24、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25、1955年周恩來出席亞非國家首腦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十項原則,展示了新中國的風采與和平外交政策。
26、1958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7、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28、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9、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30、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
31、1971年10月,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政治舞台。
32、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關系史的一件大事。
33、1973年著名專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種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米質優良、適應性廣的釉型雜交水稻。
34、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
❸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故事
中共共產黨成立
1920年2月在從北京到天津的騾車上,陳獨秀和李大釗鄭重相約:在南北兩地,分頭組建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俄共中央同意派遣一個代表團前往中國,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1920年4月的一天,陳獨秀在老漁陽里寓所接待了維經斯基,後者向他提出了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建議。
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1920年10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正式成立於李大釗的辦公室。從1920年夏天到1921年初,上海、北京、長沙、濟南和廣州等地陸續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6月,23歲的張太雷作為尚未成立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參加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一個年輕的聲音第一次向世界宣告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即將在中國誕生。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召開。
(3)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名字由來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一文中,曾稱「吾黨」為「社會黨」,後來才改稱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儉學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他在對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國共產黨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在此前後,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張申府在北京也通過信函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
❹ 我國黨的歷史簡介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1921年,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1924年,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掀起第一次國民革命高潮,但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黨內發生投降主義的錯誤,這次革命遭到失敗。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掀起了第一次土地革命,最後以長征結束告終。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國共第二次合作,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斗,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6年6月底,國民黨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解放戰爭,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
建國後,黨領導各族人民治癒戰爭創傷,使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大規模地開展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後,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歷了許多曲折和失誤,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4)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擴展閱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實現這個偉大夢想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肩負的歷史使命。
新時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凝聚起億萬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堅持初心發展,銘記歷史責任,肩負時代擔當、永葆革命生機。
始終以初心和使命來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堅持內生動力,砥礪前行、不斷進步,爭做時代的「弄潮兒」,爭做時代的行動者,譜寫出一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偉大歷史進程的華麗篇章。
❺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了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活動。於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當中,逐步傳播開來。
1918年4月,毛澤東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1919年7月,李大釗組織了「少年中國學會」。不久,周恩來和郭隆真等人組織了「覺悟社」。當時,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釗和陳獨秀。
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金斯基等來華,先後會見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開始醞釀成立共產黨。之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的基礎上,於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十二人,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
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制訂了我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了黨支的奮斗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達到共產主義」。大會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由陳獨秀擔任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過程中,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其間經受了1927年和1934年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年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同時,建立了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核心的國共兩黨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統一戰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爭,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黨中央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9月,毛澤東同湖南省委領導了湖南、江西邊界的秋收起義。隨後,湘鄂贛粵各地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許多地區的起義先後爆發。自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28年,黨在全國各地領導武裝起義100多次,開始進入創建紅軍和發動土地革命的新時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針對當時實際情況,毛澤東同志多次重申黨的二大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規化,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光輝思想,指出了中國的出路在於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並進而轉入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勝利充分說明: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謀任何私利的政黨雖敢於並善於領導人民百折不撓地向敵人作斗爭的政黨。中國各族人民從親身經歷中看到了這個事實,人而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民族統一和團結。1957年,毛澤東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問題。但是,毛澤東現場在此之後的一個時期內,逐步誇大了確實存在的階級斗爭的嚴重程度,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隨後發展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致使在不少場合混淆了敵我,造成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終於釀成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1976年10月,黨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1978年12月,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其中包括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就在於它真正開始了全面的、堅決的、依靠群眾和深思熟慮的撥亂反正,開始了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傾錯誤,使用權黨重新加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軌道上來。
❻ 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第一,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不成功,呼喚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近代以來,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在這樣一種積貧積弱的民族危難情況下,許多的仁人志士進行了奮勇的斗爭。流血的革命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比如太平天國起義,還有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另外還有改良運動的推動,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但是無論是流血的革命還是不流血的改良運動最後終歸於失敗,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為沒有一個先進的用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的領導。
第二,近代以來中國工人階級不斷的發展壯大,到1919年前夕,中國的工人階級隊伍已經達到200萬左右,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雄厚的階級基礎。
第三,新文化運動的掀起傳播了馬克思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新文化運動於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開始,這場運動的掀起,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對封建專制思想、封建文化進行了極大的沖擊,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從而為人們接受馬克思主義打開了閘門。
第四,20世紀的國際環境為我們黨的創立提供了外部條件。在20世紀初的世界史上有兩件事情值得注意:第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充分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矛盾和各種腐朽的現象,使得原來許多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嚮往的中國知識分子產生了失望,從而開始思考,接受走別的道路的問題。最後選擇了中國應該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應該仿照西方走資本主義道路。第二是20世紀初,在世界歷史上還有另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就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俄國的國情和中國十分相似,俄國的工人、農民能夠掙脫國內反動統治的壓迫,取得革命的勝利,這就為中國人民樹立了一個榜樣,也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成為當時很多追求進步的中國人的一個目標、一個方向。
以上四個方面,為黨的創立提供了四個條件,或者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四個大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❼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按時間順序的話,差不多是這樣:
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領導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具體的話
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全國解放戰爭四個時期
1)北伐戰爭時期,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使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和無產階級掌握武裝力量,開展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接著在南昌起義,八七會議之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土地所有制,改為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4)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巨大的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7.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縱觀我國近百年的歷史變革,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三大歷史轉變,同時也建立了三大歷史功績。
(一)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黨領導人民奮斗28年,完成了從
舊民主主義的革命向新民主義革命的轉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二)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領導人民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
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是中國社會發生的最廣泛和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飛躍。
(三)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領導億萬人民開創了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黨認真總結國內國際的歷史經驗,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使我國社會、經濟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❽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南昌起義。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5、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❾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多少年了
截止2019年,已經98年了。
中國共產黨(英文名: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簡寫CPC),簡稱中共,創建於1921年7月23日,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
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
(9)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歷史事件:
1、八一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英文: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1924~1927年,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大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合作下曾經取得很大勝利。
然而,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先後背叛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勾結帝國主義,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後遭到失敗。
蔣介石集團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攫取了全國性政權,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力量,代表帝國主義和中國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對中國人民實行殘暴統治。
中國共產黨為了完成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領導人民繼續戰斗,開始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新的歷史時期。
各地相繼舉行武裝起義,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中國共產黨人從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中,逐步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組織革命軍隊的極端重要性。
3、重慶談判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重慶談判及達成的《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雖然在1946年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悍然撕毀《雙十協定》,但其歷史意義和啟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共產黨
❿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
1、成立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破產之後,得到了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
2、它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工人運動基礎上產生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1、它標志著中國革命有一個先進的愛國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
2、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目標和走向革命勝利的道路,使其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3、將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所以,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黨,是一個區別於第二國際社會改良黨的新型工人階級革命政黨。
(10)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擴展閱讀: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最廣大共識范圍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原則的勞動者有序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
黨的重要意義:
黨是由全體黨員組成的,黨的先進性最終要靠黨員的先進性來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不僅是黨保持長期執政的堅實基礎,更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保證。
革命時期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集中體現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斗爭上。改革開放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集中體現在努力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身體力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路線和綱領,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