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百年歷史

百年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0 16:06:47

『壹』 中國百年歷史啊!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後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蘊藏著歷史理論。關於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推薦可以去『李曉鵬博客』看看,此人曾經是高考狀元,對於歷史的學習很有心得,下面我把在他博客里看到的一段關於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准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准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慣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系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如果覺得有幫助的話,可以自己去『李曉鵬博客』里詳細看看,裡面除了有關於如何學好歷史的博文,還有具體的歷史解題技巧等等,都挺不錯的,而且他曾經用了6個月從最後一名成為的高考狀元,我挺佩服他的,博客里都是他的學習經驗總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網路搜一下看看,我就不多說了,想學的童鞋們加油吧 !
地理中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由於它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所以,其學習既不同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有很大的區別。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呢?古人雲:「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學」就是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異,但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主要有:培養對地理的興趣,文理兼容的學法,重視地圖,高初中知識有機聯系等幾個方面。
一、培養興趣,輕松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習就會從「享受」變作「忍受」,成為負擔。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需求,就學得輕松愉快,動力無窮。學習地理,首先就是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
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
地理學科的內涵非常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學知識,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各門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還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這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它引導我們把身邊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邊貿洽談、中東戰亂、三峽工程、經濟發展、「五一」旅遊、拉閘限電……無一不與地理有關。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地理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注生活,關心發展,就能培養起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學習地理就會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就一定能夠輕松地學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三、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的圖像來學習,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順利解答,脫離了地圖是難以弄懂和解答這類問題的。又如,「人類與環境」內容,結合「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來分析理解,可以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直觀、形象、簡單、明了地印在我們的腦子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內容,結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上海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圖」學習,使我們比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記住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志。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鍾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中心」……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准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看圖太費時間,不如看書來得快。殊不知落實到圖上的知識印象深刻,經久難忘,便於運用,避免了死記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復耗時,枯燥無味,知識容易張冠李戴等弊病。因而從整體效果上看,圖文結合實際耗時並不多,效果卻很明顯。同學們學習地理,應該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讀圖用圖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圖」,定能事半功倍。
四、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我們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統地理,特別是人文地理的基礎。因此,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讀報刊雜志的時間即可)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當涉及初中知識時,及時查找區域地圖或復習初中相關內容,注意高初中知識的有機聯系,把系統地理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地理區域中去理解、分析、解決問題,使知識得以融會貫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冊「全球性大氣環流」一節中,「海陸熱力差異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的高低氣壓中心」 的內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陸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亞、夏威夷等具體地方,及時復習熟悉這些地方,才能較好地掌握相關的大氣活動中心的位置、范圍及其移動和影響等內容。在「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一節,需要密切聯系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初中地理知識,才能學好這一節內容。

『貳』 香港百年歷史資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2)百年歷史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叄』 從什麼到什麼,是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

拓展資料:

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的理解

1、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是對未來五年「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形勢特點的重大判斷,是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持續推進的重要部署。

2、交匯期是承上啟下的銜接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是割裂開來單獨推進的,而是同步推進、交匯推進的。具體來說,到2020年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之時,雖然距離黨的二十大還有兩年時間,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推進絲毫不能鬆懈,而是要乘勢而上接續推進,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十九大報告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鋒號,又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催征鼓,生動體現了我們黨時不我待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擔當。

3、交匯期是大有可為的機遇期。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必將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抓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就抓住了大有可為的機遇期。按照黨的「十三五」規劃,在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這個歷史交匯期,「新四化」的同步鋪展、互動提升,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多元動力、多級支撐,中國將迎來有溫度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有保障的發展。

4、在「十三五」規劃如期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的基礎上,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必將實現平順的轉承接續,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將迎來更加有利的戰略態勢。

5、交匯期是攻堅克難的關鍵期。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肩負的任務就會愈加艱巨。因此,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只有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才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肆』 中國有哪些百年歷史的企業

胡慶余堂,張小泉剪刀,吳良材眼鏡,永安公司,榮寶齋,朵雲軒等

『伍』 中國百年的屈辱歷史

中國近代百年屈辱歷史介紹:

一、第一階段(1840年—1860年)

這一階段既是中國由君主專制社會走向半殖民社會的開端,也是列強在中國建立殖民體系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南京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建立與初步形成。

《南京條約》又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1.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

2.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3.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4.取得領事裁判權。

5.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佔有權。

這些不平等權利構成了中國最早的不平等條約體系,無論是今後的租界、內河巡航、高額賠款都不過是上述權利的延續、發展與補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場小刀會起義令英國人取得了控制中國海關的絕佳機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4年,英法為擴大在華權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條約:

1.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

2.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

這次戰爭帶來的新的不平等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歐美各國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條約特權:

1.胃口大開的領土要求。

2.擴大對外貿易窗口的要求。

3.內河航運權。

4.鴉片貿易合法權。

5.內地自由行動權。

6.勞工出國權。

這一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大多圍繞著貿易而進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國市場銷售商品取得利潤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的慾望,因而就要開辟新的海外市場。

所以各國採用的都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方針,政府制定的對外政策無不以擴大貿易對象,實現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都是這一方針的具體體現。面對頑固不願開放的清朝政府,各國就採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國政府談判,再取得交易特權與商品市場。

二、第二階段(1860年—1919年)

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後,清帝國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的變革;在1860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清政府「內外祥和」,稱之為「同治中興」。但是,好景不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1876年因馬嘉理案簽訂煙台條約。1883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而挑起戰爭。在這場被稱為中法戰爭的戰爭中,清軍於馬尾海戰大敗後在陸地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清政府卻主張趁勝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場戰爭顯示了洋務運動的成績,更暴露了洋務運動的嚴重不足。

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他們制定了入侵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通過不斷擴軍備戰一步步實施他們的計劃。在一切就緒之後,1894年,日本發動了日本稱為日清戰爭的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戰爭迅速失敗。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

三、第三階段(1919年—1949年)

在這一階段,在中國植根近80年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遭到動搖:早先蘇聯宣布廢除沙皇俄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歷來傳聞如此,但是沒有證據證明蘇聯做到了這點,或者作出過這個聲明。);國內民主意識與救亡圖存觀念日益上漲,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此起彼伏。令當時的北洋政府受到極大壓力。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展現出中華民族不甘於受人宰割的決心,其結果是遠在法國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沒有在破壞中國權益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此後不久,隨著聯俄容共的實現,中國國民黨領導進行北伐。自1927年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大陸上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權力收回與「改訂新約」運動,使得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由於中國與意、日為交戰方,因此廢除了在華的不平等條約。為了維持反法西斯同盟的穩定,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分別與中華民國簽署《中美新約》、《中英新約》,自願放棄在同盟國中國的特權,1945年8月15日取得抗日勝利、

(5)百年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介紹: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陸』 美國有幾百年的歷史

歷 史
History

美 國 人 民 是 個 勇 敢 而 愛 好 自 由 的 民 族。 他 們 原 本 來 自 世 界 各 地, 是 許 多 不 同 的 文 化、 種 族 和 宗 教, 經 過 長 時 期 的 共 存 結 合 而 形 成 的, 漸 漸 他 們 以 身 為 美 國 人 而 自 豪。

17 世 紀 以 前, 北 美 廣 大 原 野 僅 有 印 第 安 人 和 愛 斯 基 摩 人 居 住, 但 經 過 百 余 年 的 移 民, 這 里 已 成 為 歐 洲 國 家 人 民 的 新 家 園, 而 其 中 最 主 要 為 英 國 人 所 建 立 的 13 州 殖 民 地, 這 13 州 殖 民 地 宣 布 脫 離 英 國 而 獨 立。 幾 經 協 商 與 改 革, 聯 邦 體 制 的 美 國, 於 法 國 大 革 命 前 夕, 正 式 登 上 世 界 舞 台。 早 期 的 美 國 很 歡 迎 外 來 的 移 民, 這 些 移 民 使 她 迅 速 地 成 長。 美 國 人 口, 在 1776 年 只 有 300 萬 人, 而 現 在 則 超 過 2 億。 在 人 口 迅 速 增 加 的 過 程 中, 新 的 生 存 空 間, 也 跟 著 不 斷 開 拓, 而 方 向 則 由 東 向 西, 拓 疆 的 先 驅 們 不 但 從 事 農 耕 畜 牧, 也 尋 找 礦 產 及 其 它 資 源。 到 了 20 世 紀, 美 國 不 但 已 成 為 世 界 強 國, 並 且 也 是 科 學、 技 術、 醫 葯 及 軍 事 力 量 的 先 進 國 家。

殖 民 時 期 以 前(1607 以 前)
在 兩 萬 多 年 前, 有 一 批 來 自 亞 洲 的 流 浪 者, 經 由 北 美 到 中 南 美 洲, 這 些 人 就 是 印 第 安 人 的 祖 先。
當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時, 居 住 在 美 洲 的 印 第 安 人, 約 有 2,000 萬, 其 中 有 大 約 100 萬 人 住 在 現 在 的 加 拿 大 和 美 國 中 北 部, 其 余 絕 大 部 分 住 在 現 在 的 墨 西 哥 和 美 國 南 部。 大 約 1 萬 年 前, 又 有 另 一 批 亞 洲 人, 移 居 到 北 美 北 部, 這 是 後 來 的 愛 斯 基 摩 人。 而 最 早 到 美 洲 的 白 種 人 大概 是 維 京 人, 他 們 是 一 群 喜 好 冒 險 的 捕 漁 人, 有 人 認 為 他 們 在 1,000 年 前, 曾 到 過 北 美 東 海 岸。
殖 民 時 期(1607~1753)
1607 年, 一 個 約 一 百 人 的 殖 民 團 體, 在 乞 沙 比 克海 灘 建 立 了 詹 姆 士 鎮, 這 是 英 國 在 北 美 所 建 的 第 一 個 永 久 性 殖 民 地。 在 以 後 150 年 中, 陸 續 涌 來 了 許 多 的 殖 民 者, 定 居 於 沿 岸 地 區, 其 中 大 部 分 來 自 英 國, 也 有 一 部 分 來 自 法 國、 德 國、 荷 蘭、 愛 爾 蘭 和 其 他 國 家。
18 世 紀 中 葉,13 個 英 國 殖 民 地 逐 漸 形 成, 他 們 在 英 國 的 最 高 主 權 下 有 各 自 的 政 府 和 議 會。 這 13 個 殖 民 區 因 氣 候 和 地 理 環 境 的 差 異, 造 成 了 各 地 經 濟 形 態、 政 治 制 度 與 觀 念 上 的 差 別。
獨 立 運 動(1754~1783)
18 世 紀 中 葉, 英 國 在 美 洲 的 殖 民 地 與 英 國 之 間, 已 有 了 裂 痕。 殖 民 地 的 擴 張, 使 他 們 產 生 某 種 自 覺, 自 覺 到 英 國 的 迫 害, 而 萌 生 獨 立 的 念 頭。1774 年, 來 自 12 州 的 代 表, 聚 集 在 費 城, 召 開 所 謂 第 一 次 大 陸 會 議, 希 望 能 尋 出 一 條 合 理 的 途 徑, 與 英 國 和 平 解 決 問 題, 然 而 英 王 卻 堅 持 殖 民 地 必 須 無 條 件 臣 服 於 英 王, 並 接 受 處 分。
1775 年, 在 麻 州 點 燃 戰 火,5 月, 召 開 第 二 次 大 陸 會 議, 堅 定 了 戰 爭 與 獨 立 的 決 心, 並 發 表 有 名 的 獨 立 宣 言, 提 出 充 分 的 理 由 來 打 這 場 仗, 這 也 是 最 後 致 勝 的 要 素。
1781 年, 美 軍 贏 得 了 決 定 性 的 勝 利,1783 年, 美 英 簽 定 巴 黎 條 約, 結 束 了 獨 立 戰 爭。
組 成 新 政 府(1784~1819)
革 命 的 成 功, 使 美 國 人 民 有 了 以 立 法 形 式 表 達 他 們 政 治 觀 念 的 機 會。
1787 年, 在 費 城 舉 行 聯 邦 會 議, 會 中 華 盛 頓 被 推 為 主 席, 他 們 采 取 一 項 原 則, 即 中 央 的 權 力 是 一 般 性 的, 但 必 須 有 審 慎 的 規 定 和 說 明, 同 時, 他 們 也 接 受 一 項 事 實, 那 就 是 全 國 性 政 府 必 須 有 稅 收、 鑄 造 貨 幣、 調 整 商 業、 宣 戰 及 締 結 條 約 的 權 力。 此 外, 為 了 防 止 中 央 權 力 過 大, 而 采 取 孟 德 斯 鳩 的 均 權 政 治 學 說, 即 政 府 中 設 置 三 個 平 等 合 作 與 制 衡 的 部 門, 即 立 法、 行 政、 司 法 三 種 權 力 相 互 調 和, 制 衡 而 不 使 任 何 一 權 占 控 制 地 位。
向 西 擴 張(1820~1849)
19 世 紀 初 期, 數 以 千 計 的 人, 越 過 阿 帕 拉 契 山, 向 西 移 動, 有 些 開 拓 者, 移 居 到 美 國 的 邊 界, 甚 至 深 入 屬 於 墨 西 哥 的 領 地、 以 及 介 於 阿 拉 斯 加 與 加 利 福 尼 亞 的 俄 勒 岡。 開 拓 者 勇 敢、 勤 奮 地 向 西 尋 求 更 好 的 生 活。
南 北 沖 突(1850~1869)
引 起 內 戰 的 原 因, 不 單 是 經 濟 上、 政 治 上、 軍 事 上 的 問 題, 還 包 括 了 思 想 上 的 沖 突。 內 戰 暴 露 了 美 國 的 弱 點。 對 這 個 國 家 的 存 在, 作 了 一 番 考 驗。 經 過 了 這 次 考 驗, 美 國 才 步 向 一 個 中 央 集 權 化 之 現 代 國 家 的 坦 途。
南 北 之 間, 為 奴 隸 問 題 而 起 爭 執, 南 方 在 全 國 政 治 上 的 主 要 方 針, 就 在 保 護 和 擴 大「 棉 花 與 奴 隸」 制 度 所 代 表 的 利 益; 而 北 部 各 州, 主 要 是 制 造 業、 商 業 和 金 融 的 中 心, 這 些 生 產 無 需 依 賴 奴 隸, 這 種 經 濟 上 和 政 治 上 的 沖 突 都 是 由 來 已 久 的。
1860 年 代 初 期,11 個 南 方 的 州 脫 離 聯 邦, 另 組 政 府, 北 方 則 表 示, 為 了 統 一 將 不 惜 付 出 任 何 代 價。
1861年, 內 戰 爆 發 了, 這場 美 國 人 面 對 面 的 流 血 戰, 打 了 四 年, 南 方 遭 到 嚴 重 的 破 壞, 而 且 留 下 深 深 的 傷 痕。1865 年, 北 方 戰 勝 了, 這 項 勝 利 不 但 顯 示 美 國 回 復 統 一, 而 且, 從 此 全 國 各 地 不 再 施 行 奴 隸 制 度。
工 業 化 與 改 革(1870~1916)
19 世 紀 初 期, 美 國 開 始 工 業 化, 而 內 戰 之 後, 則 步 入 成 熟 階 段。 在 從 內 戰 至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不 到 50 年 時 間 內, 她 從 一 個 農 村 化 的 共 和 國 變 成 了 城 市 化 的 國 家。 機 器 代 替 了 手 工, 產 品 大 量 增 加。 全 國 性 的 鐵 道 網, 增 進 了 貨 品 流 通。 應 大 眾 的 需 要, 許 多 新 發 明 應 市 了。 銀 行 業 提 供 貸 款, 促 成 工 商 業 經 營 的 擴 大。 故 從 1890 到 1917 年 的 近 30 年 間 被 稱 為 所 謂「進 步 時 期」,1914 年, 世 界 大 戰 爆 發,1917 年, 美 國 終 於 被 卷 入 大 戰 漩 渦 中, 並 且 在 世 界 上 嘗 試 扮 演 新 的 角 色。
世 界 的 新 地 位(1917~1929)

在 戰 後 的 10 年 間, 美 國 的 社 會 與 文 化 可 說 是 個 無 生 氣、 無 感 情, 屬 於 商 人 階 級 的 10 年。據 1929 年 統 計, 居 城 與 居 鄉 的 比 率 是 56% ∶44%, 這 時 舉 凡 現 代 生 活 的 特 色, 諸 如 汽 車、 電 話、 收 音 機、 洗 衣 機, 已 成 為 生 活 的 必 需 品。
戰 後 經 濟 呈 現 極 度 的 繁 榮, 原 因 有 二, 一 為 政 府 不 再 干 涉 私 營 企 業 且 有 立 法 保 護 之, 二 為 新 技 術 的 帶 動。 雖 然 經 濟 成 長 很 快, 但 是 基礎不 穩。
不 景 氣 時 代 和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1930~1959)
經 濟 大 恐 慌, 影 響 的 不 只 是 美 國, 世 界 各 國 都 受 到 它 的 打 擊, 經 濟 大 恐 慌, 使 上 百 萬 的 工 人 失 業, 大 批 的 農 人 被 迫 放 棄 耕 地, 工 廠 商 店 關 門, 銀 行 倒 閉 … … 一 片 蕭 條。1932 年, 羅 斯 福 當 選 總 統, 他 主 張 政 府 應 拿 出 行 動 來 結 束 經 濟 大 恐 慌, 新 政 府 雖 然 解 決 了 許 多 的 困 難, 但 美 國 的 經 濟 還 是 要 到 二 次 大 戰, 才 蘇 醒 起 來。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後, 美 蘇 兩 國, 關 系 日 趨 惡 化, 分 別 在 軍 事、 政 治、 經 濟、 宣 傳 各 方 面, 加 緊 准 備, 一 如 戰 時, 這 種 狀 態, 被 稱 為「 冷 戰」。
1960年 以 來
美 國 歷 史 自1960以 來, 許 多 方 面 仍 是 戰 後 發 展 的 延 續。 經 濟 方 面, 除 了 周 期 性 的 不 景 氣, 則 仍 不 斷 膨 脹; 從 城 市 移 居 到 郊 區 的 人 口, 繼 續 增 加,1970年, 居 郊 人 口 超 過 了 居 城 人 口 。
1960 年 初 期, 黑 人 問 題 成 為 美 國 內 部 最 主 要 的 問 題。
1960 年 代 中 期, 許 多 美 國 人 開 始 不 滿 政 府 的 對 外 政 策。 此 外, 由 於 工 業 的 發 展, 人 口 的 集 中,60 年 代 後 期, 生 態 環 境 的 污 染, 廣 受 注 意。 70 年 代 初 期, 由 於 能 源 危 機 而 導 致 的 經 濟 蕭 條, 是 大 恐 慌 以 來, 最 嚴 重 的 一 次。
70 年 代 中 期, 經 濟 一 度 復 蘇, 但 到 70 年 代 未 期, 又 出 現 通 貨 膨 脹。
1976 年, 美 國 建 國 200 周 年, 全 國 舉 行 各 項 慶 祝 活 動。
1981 年 4 月 12 日, 美 國 成 功 地 發 射「 哥 倫 比 亞 號」 航 天 飛 機, 將 人 類 又 帶 入 另 一 個 太 空 新 紀 元。
1985 年, 里 根 連 任 總 統, 在 日 新 月 異 的 人 類 發 展 史 中, 美 國 將 展 開 新 的 一 頁。

『柒』 中國近一百年的歷史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捌』 我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歷史事件年表(部分)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

1842年中英簽定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

1860年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簽訂,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定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

1914年中國三民黨成立

1921年中國三民黨領導軍隊武裝革命,清朝在中國的統治結束。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侵略東北。

1932年三民黨提出「聯俄聯共,全民抗日」的主張,國內掀起全民抗日高潮。

1937年盧溝橋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

1937年南京失陷,南京三十多萬市民慘遭日軍虐殺。

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0年三民黨內部親蘇派與親美派分裂,親美派退黨,自組民國黨。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對日宣戰。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6年以中國三民黨、民國黨為主組成的聯合政府成立。

1947年因執政方針不同及各方利益分歧,聯合政府垮台,同年8月,中國內戰爆發。

1951年第一次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因內戰問題沒有參加。

1952年金正日流亡蘇聯,第一次朝鮮戰爭結束。

1971年中美外交關系恢復。

1978年第一次中越戰爭爆發。

『玖』 中國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大學有哪些

名稱 溯源 書院 學堂 建校 大學 現名
天津大學 1895 1895 1895 1903 1951
北京大學 124 1862 1898 1898 1903 1912
貴州大學 1902 1902
山東大學 1901 1902 1902 1926
山西大學 1901 1902 1902 1912 1931
揚州大學 1902 1902 1902 1992
湖南大學 976 1903 1903 1926
復旦大學 1903 1905 1917
華西醫科大學 1905 1910 1985
暨南大學 1906 1925
?f和醫科大?W 1906 1915
福建師范大學 1907 1907
山西農業大學 1907 1907
同濟大學 1907 1907 1924 1927
同濟醫科大學 1907 1907 1923 1985
中國礦業大學 1909 1911 1988
北京師范大學 1902 1912 1923
北京醫科大學 1912 1952
清華大學 1911 1912 1928
上海交通大學 1896 1905 1912 1921 1959
西南交通大學 1896 1905 1912 1921 1972

『拾』 100年前關於中國歷史的資料

近百年來,時代經歷了滄海桑田的演變,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100年前(1918年前後),世界經歷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國,辛 亥 革 命已初步取得民 主成果,封建體系瓦解,「舊」的觀念被拋棄,打壓。

隨著五四 運動和新文化 運動的掀起,西方的思潮在國內盛行,在當時代表著新的力量和方向,整個社會的知識分子都在向西方學習「民 主」與「科學」,相反,代表著封建時代及中國歷史幾千年沉澱的思想,比如「儒學」、「體制」、「禮儀」漸漸消減。

100年前的中式生活,一切都是新的,牙牙學語的,而傳統的中式生活,自此開始,逐漸弱化。

熱點內容
e推教學 發布:2025-07-01 20:16:22 瀏覽:492
故事數學題 發布:2025-07-01 19:00:18 瀏覽:952
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 發布:2025-07-01 17:05:51 瀏覽:241
英語輔導報社 發布:2025-07-01 16:38:23 瀏覽:143
高一語文綜合試卷 發布:2025-07-01 16:38:21 瀏覽:589
而且英語 發布:2025-07-01 14:58:57 瀏覽:936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
物理家庭電路 發布:2025-07-01 13:30:04 瀏覽:464
物理因子 發布:2025-07-01 13:05:18 瀏覽:844
漢樂府詩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08:41:05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