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2007諾貝爾化學獎

2007諾貝爾化學獎

發布時間: 2020-11-20 16:40:23

㈠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Gerhard Ertl深入研究了Pt金屬表面催化CO氧化反應的模型.下列關於78202Pt的說法

A、核組成符號左下方的數字表示質子數,所以78202Pt的質子數是78,故A錯誤;
B、78202Pt的核外電子數和質子數相等為78,故B錯誤;
C、78202Pt和78198Pt質子數相同,質量數不同,是不同的核素,互稱同位素.故C錯誤;
D、符合同位素概念,故D正確;
故選:D.

㈡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Gerhard Ertl對金屬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應的模型進行了深入

選A
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是同位素

㈢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化學家Gerhard Ertl,以表彰他對固體表面化學研究過程中的重大發現.使CO、NO

A、在該反應中鉑是催化劑,起催化作用,故A正確;
B、根據信息「使CO、NOx等在鉑表面發生化學反應轉變成兩種無毒氣體」,可以得出NOx是在鉑表面生成N2,故B正確;
C、CO能被O2、NOx氧化,所以CO在鉑表面可能和O2、NOx反應,生成CO2和N2,故C正確;
D、CO2雖然能引起溫室效應,但是它是一種無毒的氣體,不能與人體中的血紅蛋白結合,故D錯誤;
故選D.

㈣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0日下午5點45分,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德國馬普弗利茲-哈伯研究所(Fritz-Haber-Institut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化學家Gerhard Ertl因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獨得該獎項。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的是表面化學的突破性研究。這個領域對化工產業影響巨大,物質接觸表面發生的化學反應對工業生產運作至關重要。同時,表面化學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各種不同的過程,比如為何鐵會生銹,燃料電池如何發揮作用以及我們汽車中加入的催化劑如何工作。表面化學研究甚至可以解釋臭氧層的破壞。此外,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與表面化學研究也是息息相關。

得利於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表面化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Gerhard Ertl是最初覺察到這種新技術潛力的科學家之一。通過逐步的實驗研究,他為表面化學開創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即怎樣用不同的實驗步驟來描繪出一個完整的表面反應畫面。這種方法需要高真空的實驗裝備,目的是用來觀測單層原子和分子在金屬等材料極純表面上發生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測定到底哪種元素能夠進入系統,而污染會損害所有的測量。正因如此,成功實驗這一方法需要高度的精確性,以及將許多不同的實驗技巧結合起來的能力。

Gerhard Ertl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實驗學派, 證明了即使在如此高難度的領域也可以得到可靠的結果。他的遠見卓識為現代表面化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他的方法論不僅僅被應用於學術研究,還包括化學過程相關產業的發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Gerhard Ertl開發的人造肥料製造方法不僅僅基於他對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用氫和從空氣中提取的氮來直接合成人造肥料中包含的氨)的研究,他同時利用鐵的表面作為催化劑。這一成果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因為通常作物對氮的利用率十分有限。此外,Ertl還研究了一氧化碳在鉑表面催化下的氧化反應,現在汽車中利用催化劑實現一氧化碳的清潔排放正是基於該項研究的成果。

Gerhard Ertl簡介

德國人。1936年出生於德國的Bad Cannstadt。1965年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現為德國馬普弗利茲-哈伯研究所的退休教授。

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他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貢獻。

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美國科學家裡理查德·施羅克。他們在有機化學的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

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他們因為在細胞膜通道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他們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識別和結構分析的方法。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0年,美國科學家艾倫·黑格、艾倫·馬克迪爾米德以及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他們在導電聚合物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㈤ 2007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誰請詳細介紹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的是表面化學的突破性研究。這個領域對化工產業影響巨大,物質接觸表面發生的化學反應對工業生產運作至關重要。同時,表面化學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各種不同的過程,比如為何鐵會生銹,燃料電池如何發揮作用以及我們汽車中加入的催化劑如何工作。表面化學研究甚至可以解釋臭氧層的破壞。此外,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與表面化學研究也是息息相關。 得利於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表面化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Gerhard Ertl是最初覺察到這種新技術潛力的科學家之一。通過逐步的實驗研究,他為表面化學開創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即怎樣用不同的實驗步驟來描繪出一個完整的表面反應畫面。這種方法需要高真空的實驗裝備,目的是用來觀測單層原子和分子在金屬等材料極純表面上發生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測定到底哪種元素能夠進入系統,而污染會損害所有的測量。正因如此,成功實驗這一方法需要高度的精確性,以及將許多不同的實驗技巧結合起來的能力。 Gerhard Ertl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實驗學派, 證明了即使在如此高難度的領域也可以得到可靠的結果。他的遠見卓識為現代表面化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他的方法論不僅僅被應用於學術研究,還包括化學過程相關產業的發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Gerhard Ertl開發的人造肥料製造方法不僅僅基於他對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用氫和從空氣中提取的氮來直接合成人造肥料中包含的氨)的研究,他同時利用鐵的表面作為催化劑。這一成果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因為通常作物對氮的利用率十分有限。此外,Ertl還研究了一氧化碳在鉑表面催化下的氧化反應,現在汽車中利用催化劑實現一氧化碳的清潔排放正是基於該項研究的成果。 Gerhard Ertl簡介 德國人。1936年出生於德國的Bad Cannstadt。1965年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現為德國馬普弗利茲-哈伯研究所的退休教授。 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他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貢獻。 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美國科學家裡理查德·施羅克。他們在有機化學的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 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他們因為在細胞膜通道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他們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識別和結構分析的方法。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0年,美國科學家艾倫·黑格、艾倫·馬克迪爾米德以及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他們在導電聚合物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㈥ 這道題怎麼做: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

D

㈦ 求01年到07年諾貝爾化學獎歷屆得主名單和年齡

1、2001年有:美國的威廉·諾爾斯,90歲;巴里·夏普萊斯,66歲;日本野依良治,69歲。

2、2002年有:美國教授約翰·芬恩,90歲;日本化學工程師田中耕一 ,48歲;瑞士教授庫爾特·維特里希,72歲。

3、2003年有:美國彼得·阿格雷,58歲;羅德里克·麥金農,47歲。

4、2004年有:以色列亞倫·切哈諾沃,60歲;阿夫拉姆·赫什科,67歲;美國歐文·羅斯,78歲。

5、2005年有:法國伊夫·肖萬,74歲;美國羅伯特·格拉布,63歲;理查德·施羅克,70歲。

6、2006年有: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59歲。

7、2007年有:德國格哈德·埃特爾,71歲。

8、以上信息來源網址是:https://ke..com/item/

熱點內容
e推教學 發布:2025-07-01 20:16:22 瀏覽:492
故事數學題 發布:2025-07-01 19:00:18 瀏覽:952
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 發布:2025-07-01 17:05:51 瀏覽:241
英語輔導報社 發布:2025-07-01 16:38:23 瀏覽:143
高一語文綜合試卷 發布:2025-07-01 16:38:21 瀏覽:589
而且英語 發布:2025-07-01 14:58:57 瀏覽:936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
物理家庭電路 發布:2025-07-01 13:30:04 瀏覽:464
物理因子 發布:2025-07-01 13:05:18 瀏覽:844
漢樂府詩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08:41:05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