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標
Ⅰ 初中、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2年版)word):http://wenku..com/view/e9d6da5777232f60ddcca1c3.html
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1年版)http://wenku..com/view/7e147d2d915f804d2b16c1d9.html
Ⅱ 高中地理課標規定要達到什麼樣水平
高中地理課標規定要達到的目標包括三個方面:
一、知識與技能
1、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2、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其主要途徑。
3、認識區域差異,知道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4、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圖、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2、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和研究,做出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4、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Ⅲ 地理課標與地理的核心素養講座有哪些
地理核心素養培育是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探討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和構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理素養是個人能夠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且運用地理學的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由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觀念等組成。地理核心素養是體現地理學科價值的關鍵素養,是學科固有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識、最關鍵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滿足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地理思維。從地理學科教育的價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養應包含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四大方面。
Ⅳ 高中地理課標要求
你可以咨詢一下老師和教育部門,這方面有一定的標准。
Ⅳ 地理課程標準的作用
根據課標 制定三維的學習目標、習題甚至是考題
Ⅵ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