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二
『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的目錄是什麼我忘了把課本帶回家了。。
必修2:遺傳與進化
科學家訪談 我贊嘆生命的魅力
第1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1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第2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
第2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第1節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減數分裂
二、受精作用
第2節 基因在染色體上
科學家的故事 染色體遺傳理論的奠基人——摩爾根
第3節 伴性遺傳
第3章 基因的本質
第1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第2節 DNA分子的結構
第3節 DNA的復制
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科學·技術·社會 DNA指紋技術
第4章 基因的表達
第1節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第2節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科學前沿 生物信息學
第3節 遺傳密碼的破譯(選學)
第5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第1節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第2節 染色體變異
第3節 人類遺傳病
科學·技術·社會 基因治療
第6章 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
第1節 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育種工作著
第2節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生物技術產業的研發人員
第7章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第1節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
第2節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與生物進化
二、隔離與物種的形成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化學標本的製作
三、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科學·技術·社會 理想的「地質時鍾」
(1)高一生物必修二擴展閱讀:
高中生物新大綱:
知識點的增刪與調整
新大綱刪除的知識點或知識項目共10個,它們是:
①基因的連鎖與交換定律
②生物進化的簡要過程界級分類(選學)
③人類的起源和發展,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⑤自然保護區(選學)
⑥環境污染的危害
⑦環境污染的防治
⑧營養與健康的關系
⑨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⑩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與此同時,新大綱新增加1個知識項目,那就是在《生態系統的類型》中增加了濕地生態系統。
新大綱中更有調整的知識項目8個,其中:
①「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改為「細胞主要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
②「酶的概念和特性」改為「酶的性質」
③「植物的水分代謝」改為「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④「植物的礦質代謝」改「植物的礦質營養」
⑤「生物的呼吸作用」改為「細胞呼吸」
⑥「基因突變和重組」改為「基因突變」
⑦「種群數量的變化」等改為「種群及數量的變化」
⑧「生態環境的保護」單元改為「人與生物圈」。
新大綱中對各知識點的教學要求也部分作了變更。其中「細胞主要的亞顯微結構」、「細胞分裂」、「酶的性質」等三個知識點均由D(應用)調整為C(理解)。
「現代免疫學的應用」、「酶工程簡介」均改為選學內容,「生態系統的類型」全調整為B(識記),「種群及數量的變化」全調整為C(理解),而「酸雨等全球環境問題」由A(知道)調整為C(理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中生物
『貳』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
高考一輪復習必修二基礎知識點背誦版1、遺傳的基本規律(1)基因的分離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優點:(1)豌豆能夠嚴格進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閉花授粉,自然條件下能保持純種。(2)品種之間具有易區分的性狀。②人工雜交試驗過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擾)→人工傳粉③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後代表現為一種表現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現性狀分離,分離比為3:1。 ④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①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純合子親本雜交後,產生的F1自交,後代出現四種表現型,比例為9:3:3:1。四種表現型中各有一種純合子,分別在子二代佔1/16,共佔4/16;雙顯性個體比例佔9/16;雙隱性個體比例佔1/16;單雜合子佔2/16×4=8/16;雙雜合子佔4/16;親本類型比例各佔9/16、1/16;重組類型比例各佔3/16、3/16②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③運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優良性狀分別在不同的品種中,先進行雜交,從中選擇出符合需要的,再進行連續自交即可獲得純合的優良品種。記憶點:1.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3.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范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2、 細胞增殖(1) 細胞周期: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2)有絲分裂:分裂間期的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體的主要變化為:前期出現;中期清晰、排列;後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別注意後期由於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差異:a.前期紡錘體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細胞質分裂方式不同。(3)減數分裂: 對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時期: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細胞特點:染色體只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結果: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比原始生殖細胞減少一半。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變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復制,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常出現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散亂地分布於細胞中,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染色體單體分離。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形的鑒別:(檢索表以二倍體生物為例) 1.1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1.2細胞中有同源染色體 2.1有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排列於赤道板或相互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2.2同源染色體沒有上述特殊行為……有絲分裂記憶點: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5. 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3、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1)XY型的性別決定方式:雌性體內具有一對同型的性染色體(XX),雄性體內具有一對異型的性染色體(XY)。減數分裂形成精子時,產生了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雌性只產生了一種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受精作用發生時,X精子和Y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所以後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機會均等,比例為1:1。(2)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如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女婁菜葉形等遺傳)①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 ②屬於交叉遺傳(隔代遺傳)即外公→女兒→外孫③女性患者,其父親和兒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為攜帶者(3)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如抗VD佝僂病、鍾擺型眼球震顫) ①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②具有世代連續現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4)Y染色體上遺傳(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為父傳子、子傳孫、具有世代連續性,也稱限雄遺傳。(5)伴性遺傳與基因的分離定律之間的關系:伴性遺傳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性染色體也是一對同源染色體,伴性遺傳從本質上說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記憶點:1.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可以分為兩類: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2.伴性遺傳的特點:(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特點: 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遺傳現象(由於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一般是男性通過女兒傳給外孫);女性患者的父親和兒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親傳給致病基因。 (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特點: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連續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體遺傳的特點: 患者全部為男性;致病基因父傳子,子傳孫(限雄遺傳)。4、基因的本質(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① 生物的遺傳物質:在整個生物界中絕大多數生物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的。有DNA的生物(細胞結構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遺傳物質;只有少數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沒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遺傳物質。 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思想: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DNA的作用。(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①DNA分子的結構 a.基本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由磷酸、脫氧核糖和鹼基組成)。 b.脫氧核苷酸長鏈:由脫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順序聚合而成c.平面結構: d.空間結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e.結構特點:多樣性、特異性和穩定性。②DNA的復制a.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 b .特點:邊解旋邊復制;半保留復制。 c.條件:模板(DNA分子的兩條鏈)、原料(四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連接酶等),能量(ATP) d.結果:通過復制產生了與模板DNA一樣的DNA分子。 e.意義:通過復制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3)基因的結構及表達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 轉錄: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信使RNA的過程。翻譯:在核糖體中以信使RNA為模板,以轉運RNA為運載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順序的蛋白質分子記憶點:1.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後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 是遺傳物質。2.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細胞內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由於絕大多數的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3.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4.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5.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准確地進行。在兩條互補鏈中 的比例互為倒數關系。在整個DNA分子中,嘌呤鹼基之和=嘧啶鹼基之和。整個DNA分子中, 與分子內每一條鏈上的該比例相同。6.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於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8.由於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9.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時:基因的鹼基數:mRNA上的鹼基數:氨基酸數=6:3:1。氨基酸的密碼子是信使RNA上三個相鄰的鹼基,不是轉運RNA上的鹼基。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嚴格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注意:配對時,在RNA上A對應的是U。10.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5、生物的變異(1 )基因突變 ①基因突變的概念: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②基因突變的特點: a.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 c.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 e.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變的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變的類型:自然突變、誘發突變 ⑤人工誘變在育種中的應用:通過人工誘變可以提高變異的頻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狀。(2) 染色體變異 ①染色體結構的變異: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貓叫綜合征。②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包括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和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減少。③染色體組特點: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 b、一個染色體組中所含的染色體形態、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個染色體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狀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體或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由未受精的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發育成的個體均為單倍體(可能有1個或多個染色體組)。⑤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和幼苗。原理:當秋水仙素作用於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細胞分裂前期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⑥多倍體植株特徵:莖桿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⑦單倍體植株特徵: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單倍體植株獲得方法:花葯離休培養。單倍體育種的意義: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只需二年)。記憶點:1.染色體組是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者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染色體組。2.可遺傳變異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最大的特點是產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體的某個位點上的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既普遍存在,又是隨機發生的,且突變率低,大多對生物體有害,突變不定向。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組是生物體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並沒產生新基因,只是通過雜交等使本不在同一個體中的基因重組合進入一個個體。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二種變異用顯微鏡是看不到的,而染色體變異就是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發生改變,顯微鏡可以明顯看到。這是與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別。其變化涉及到染色體的改變。如結構改變,個別數目及整倍改變,其中整倍改變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類型,如: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及多倍體育種等。 6、 人類遺傳病與優生(1)優生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進行遺傳咨詢、提倡適齡生育、產前診斷。(2)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近親結婚的夫婦從共同祖先那裡繼承同一種致病基因的機會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隱性遺傳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記憶點:1. 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聾啞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紅綠色盲、血友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唇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屬於對基因遺傳病;另外染色體遺傳病中常染色體病有21三體綜合症、貓叫綜合症等;性染色體病有性腺發育不良等。7、細胞質遺傳①細胞質遺傳的特點:母系遺傳(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母細胞);後代沒有一定的分離比(原因: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細胞中去)。②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在細胞質內存在著DNA分子,這些DNA分子主要位於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狀。記憶點:1.卵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細胞質,而精子中只含有極少量的細胞質,這就是說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這樣,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性狀實際上是由卵細胞傳給子代,因此子代總表現出母本的性狀。2.細胞質遺傳的主要特點是:母系遺傳;後代不出現一定的分離比。細胞質遺傳特點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細胞中。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是: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質結構中的DNA。3.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各自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因為,盡管在細胞質中找不到染色體一樣的結構,但質基因和核基因一樣,可以自我復制,可以通過轉錄和翻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也就是說,都具有穩定性、連續性、變異性和獨立性。但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又相互影響,很多情況是核質互作的結果。8、基因工程簡介(1)基因工程的概念標准概念:在生物體外,通過對DNA分子進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對生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受體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細胞在受體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基因產物。通俗概念:按照人們的意願,把一種生物的個別基因復制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內切酶(簡稱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點:特異性,即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點。 ③結果:產生黏性未端(鹼基互補配對)。 B.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 ①連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鍵,不是氫鍵。 ②結果:兩個相同的黏性未端的連接。 C.基困的運輸工具——運載體 ①作用:將外源基因送入受體細胞。 ②具備的條件:a、能在宿主細胞內復制並穩定地保存。b、 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c、有某些標記基因。 ③種類: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 ④質粒的特點:質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運載體。(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驟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們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島素基因、抗蟲基因、抗病基因、干擾素基因等。 提取途徑:B.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用同一種限制酶分別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DNA(運載體),使其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將切割下的目的基因與切割後的質粒混合,並加入適量的DNA連接酶,使之形成重組DNA分子(重組質粒) C.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常用的受體細胞: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動植物細胞 D.目的基因檢測與表達 檢測方法如:質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腸桿菌細胞放入到相應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長,說明細胞中含有重組質粒。 表達:受體細胞表現出特定性狀,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如:抗蟲棉基因導入棉細胞後,棉鈴蟲食用棉的葉片時被殺死;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後能合成出胰島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發展前景 A.基因工程與醫葯衛生B.基因工程與農牧業、食品工業 C.基因工程與環境保護記憶點:1. 作為運載體必須具備的特點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復制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質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運載體,它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夠自主復制的很小的環狀DNA分子。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驟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④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3.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後,受體細胞必須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4.區別和理解常用的運載體和常用的受體細胞,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體細胞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和動植物細胞等。5.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6.基因治療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9 、生物的進化(1)自然選擇學說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2)物種: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產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群個體。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4)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形成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礎:自然選擇學說。記憶點:1.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2.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3. 隔離就是指同一物種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其作用就是阻斷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在自然選擇中向不同方向發展,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環節。4.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區別:生物進化是指同種生物的發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性狀變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如何,都屬進化的范圍,物種的形成必須是當基因頻率的改變在突破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5.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含有該物種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6.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叄』 高中生物必修二
我是生物老師,給你一個必修二的歸納,很有用的,
《遺傳與進化》必記知識點歸納
1、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兩條遺傳基本規律的精髓是: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4、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現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基於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而提出假說,再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生物體再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6、薩頓的假說: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通過類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雜交過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在體細胞中基因成對存在,染色體也是成對的;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同源染色體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也是自由組合的。
薩頓由此推論: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秦代傳遞給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體上。
7、減數分裂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的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分裂。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分裂兩次。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一半。
8、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後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
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11、基因分離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著配子遺傳給後代。
1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3、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它們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14、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生物(如HIV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5、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中的脫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並且鹼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
16、鹼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17、DNA分子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復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准確地進行。
18、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鹼基的排列順序之中,鹼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19、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斷。
20、RNA是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這一過程稱為轉錄。
21、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22、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3、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4、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路,精細的調控著生物體的性狀。
25、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主要內容是: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傳遞到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
26、修改後的中心法則增加了遺傳信息從RNA流向RNA,從RNA流向DNA這兩條途徑。
27、基因與性狀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有些性狀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決定的,有的基因可以決定或影響多種性狀。一般來說,性狀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28、DNA分子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進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9、由於自然界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產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0、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
31、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32、基因突變可能破壞生物體與現有環境的協調關系,而對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產生新的性狀,適應改變的環境,獲得新的生存空間,還有些基因突變既無害也無益。
33、基因突變的意義: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34、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35、染色體結構的改變,都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從而導致性狀的變異。
36、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減少。
注意三種可遺傳變異的區別:基因突變重在產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組是兄弟姐妹有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染色體變異是唯一可以在顯微鏡底下觀察到的變異。
37、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38、單倍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單倍體(例:雄蜂)
39、二倍體和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
40、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低溫處理等。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41、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單倍體育種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常用花葯(花粉)離體培養的方法獲得單倍體植株。
42、人類遺傳病通常是指由於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主要可以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43、遺傳病的監測(如:遺傳咨詢、產前診斷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的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展。
44、雜交育種是將兩個或多個品種的優良性狀通過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經過選擇和培育,獲得新品種的方法。
45、誘變育種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線、γ射線、紫外線、激光等)或化學因素(如亞硝酸、硫酸二乙酯)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用這種方法的優點:提高突變率,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優良變異類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狀。缺點:盲目性。
46、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通俗的說,就是按照人們的意願,把一種生物的某種基因提取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在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47、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的是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他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創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徵的形成都是由於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這些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給後代的,這是生物不斷進化的主要原因(歷史局限性)。
48、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過度繁殖(前提)、生存斗爭(手段或動力)、遺傳變異(基礎)、適者生存(結果)。
49、進化理論的發展:從性狀水平到基因水平;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到以種群為單位。
50、現代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單位);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的統稱)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共同進化的過程,進化導致生物的多樣性。
51、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做種群。
52、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53、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54、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55、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並且產生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
56、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57、注意遺傳系譜圖的中顯隱性的判斷方法:無中生有是隱性,有中生無是顯性。
58、如果是隱性病,而有父正女病,則可判斷此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如果是顯性病,而有父病女正,則可判斷此病為常染色體遺傳。
59、可遺傳變異是指遺傳物質發生了變化而造成的變異,不一定能夠遺傳給下代(注意和遺傳給下一代的變異相區別)
60、三代以內的近親是指從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親屬。其中直系親屬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其他的為旁系,注意親兄弟姐妹也為旁系。
『肆』 誰能給我高一生物必修二課本
生物其實不需要死記硬背的,其實在高中生物每天只要花20 分鍾左右就好,不必老拿著它看,看之前定個目標,比如今天這二十分鍾主要看完有絲分裂,看的時候不要邊玩邊看,一定要靜下心來。這樣一段時間後一定有效果。(一定要堅持)
還有就是做練習這一點,你做練習不能只求答案,每做一題都要利用到這個題目的精華,做一題就要一點收獲不要白做任何一道題(當然有點絕對,只是要有這種心態)要知道這題關聯到哪些知識點,要帶著目的去看書,去做題。你可以給自己定一個周期,一段時間就整理一次你以前做過的試卷,練習,把其中的錯題,模稜兩可的題弄出來做成一個錯題集,這樣可以把以前不懂或不太懂的知識點系統的清出來,那你每天那二十分鍾就會很有目的,也能得到很多。
當然你還一定要有信心,如果提起生物就蔫了,那就沒得救了。生活中有很多與生物有關的事,物。平時也可以好玩樣的去探索,這樣你的興趣就來了,生物水平也就提高了。
高考也就這么一回事,打好了基礎就不怕它了,記住不管是生物還是其他科目,只要你有信心,把習慣養好,把心態放端正,就一定會成功!!!
就這樣吧,加油,希望你能夠戰勝它。呵呵。相信自己很棒!!
『伍』 高一生物必修2目錄
科學家訪談 我贊嘆生命的美麗
第1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1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第2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
第2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第1節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 減數分裂
二 受精作用
第2節 基因在染色體上
科學家的故事 染色體遺傳理論的奠基人
第3節 伴性遺傳
第3章 基因的本質
第1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第2節 DNA分子的結構
第3節 DNA的復制
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科學·技術·社會 DNA指紋技術
第4章 基因的表達
第1節 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第2節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科學前沿 生物信息學
第3節 遺傳密碼的破譯(選學)
第5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第1節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第2節 染色體變異
第3節 人類遺傳病
科學·技術·社會 基因治療
第6章 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
第1節 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育種工作者
第2節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生物技術產業的研發人員
第7章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第1節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
第2節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與生物進化
二 隔離與物種的形成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化石標本的製作
三 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科學·技術·社會 理想的「地質時鍾」
『陸』 高中生物必修二怎麼學好
必修2《遺傳與進化》其實學起來不是很難啦,比必修3要容易很多。
第1章是孟德回爾的兩個著名的答雜交實驗,使我們初步了解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注意此時孟德爾還不知道什麼是基因,所以這個時候「基因」是用「遺傳因子」來代替的;
從第2章---第6章開始為重點內容,引進「基因」這個詞,並圍繞它闡述了生物的遺傳規律,這個時候要牢記的內容有很多,例如:減數分裂的那幾幅圖(尤其是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應的DNA與染色體的數量變化圖像還有它與減數分裂的區別,伴性遺傳的特點,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完善,鹼基互補配對原則,DNA的復制,轉錄,翻譯,還有中心法則,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等等,這些還有很多,需要你在學習中不斷的完善積累和揣摩;
最後一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重點在於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的計算,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一些主要內容等。
這些都是我個人在學習必修2時候總結出來的觀點啦,其實LZ你還可以慢慢去揣摩出來很多的,生物學習起來真的很有意思的哦~
『柒』 高中生物必修二
邏輯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與「歸納法」相對。推論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是一種確實性推理。
所以不能說用字母對於邏輯推理有什麼作用,但可以說它對於實驗有什麼作用。
如果是對於實驗的用處的話,那採取字母的形式就可以直觀分辨哪個為顯性基因(大寫字母),哪個為隱性基因(小寫字母)。
在分析圖表時可以簡便地計算各個配子所佔的比例,易於推算後代表現為顯性或隱性的比例。
『捌』 高中生物 必修2
第五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第一、二節 生物變異(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染色體變異)
不遺傳的變異:在這些變異現象中,有的僅僅是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的,並沒有引起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的變化,因而不能夠遺傳下去,屬於不遺傳的變異。細胞質基因突變如果沒有遺傳下去,也屬於不遺傳的變異。
可遺傳的變異:有的變異現象是由於生殖細胞內的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因而能夠遺傳給後代,屬於可遺傳的變異。
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2、基因突變的概念、原因、特徵(B)
基因突變的概念: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
特徵:1、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2、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
3、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4、多數是有害的,但不是絕對的,有利還是有害取決於生物變異的性狀是否適應環境 。
對基因突變的隨機性的解釋
(2)隨機性: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和任何細胞均可發生基因突變。
①時間上的隨機:它可發生於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甚至在趨於衰老的個體中也很容易發生,如老年人易得皮膚癌等。
②部位上的隨機:基因突變既可發生於體細胞中,也可發生於生殖細胞中。若為前者,一般不傳遞給後代,若為後者,則可通過生殖細胞傳向子代。可以發生在細胞內不同的DNA分子上、也可發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3、基因突變的意義:(A)
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4.基因突變與性狀的關系
(1)基因突變可間接引起密碼子改變,最終表現蛋白質結構和功能改變,影響生物性狀,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2)基因突變並非必然導致性狀改變,其原因是:
①一種氨基酸可以由多種密碼子決定,當突變後的DNA轉錄成的密碼子仍然決定同種氨基酸時,這種突變不會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②突變成的隱性基因在雜合子中不引起性狀的改變,如AA→Aa。
③不直接編碼氨基酸的基因片段(DNA片段 內含子)發生改變。
5、基因重組的概念及實例(A)
基因重組的概念: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1、在生物體通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
2、發生在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期,位於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生交換(交叉互換),導致染色單體上的基因重組。
實例:貓由於基因重組產生毛色變異、一母生9子,個個皆不同、除了兩個雙胞胎,沒有兩個同胞兄弟姊妹在遺傳上完全相同。
6、基因重組的意義(A)
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7、染色體變異: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A)
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數目的改變,與基因突變不同,染色體變異可以用光學顯微鏡看見,基因突變是看不見的。
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指細胞內一個或幾個染色體發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變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指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改變可分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叫多倍體。
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單倍體。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應 用 誘變育種 雜交育種 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
生物多樣性 產生新的基因,豐富了基因文庫 產生配子種類多、組合方式多,受精卵多。 變異種類多
實例 果蠅的白眼、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等 豌豆雜交等 無籽西瓜的培育等
聯 系 ①三者均屬於可遺傳的變異,都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②基因突變產生新的基因,為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基因突變為基因重組提供大量可供自由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變是基因重組的基礎;③基因重組的變異頻率高,為進化提供了廣泛的選擇材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均產生新的基因型,可能產生新的表現型。
9、單倍體育種與多倍體育種比較
單倍體育種 多倍體育種
原理 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形式成倍減少,然後再加倍從而獲得純種 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形式成倍增加
方法 花葯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再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 秋水仙素處理正在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優點 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技術簡單
缺點 技術復雜,需要與雜交育種配合 適用於植物,動物難以開展。多倍體植物生長周期延長,結實率降低
過程舉例
10、誘變育種在生產中的應用(A)
誘變育種: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
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突變率,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優良變異類型。誘導青黴素菌株,提高青黴素的產量
11、無籽西瓜是三倍體;香蕉也是三倍體,請問香蕉是如何一代一代地種植的?
三倍體香蕉由於染色體的配對發生紊亂,從而不能正常地進行減數分裂,不能產生種子,只能通過無性繁殖繁衍後代。傳統的無性繁殖往往通過地下球莖中的不定芽培育成苗。具體的做法是:將地下塊莖切成4~10個小塊,每塊含有一個壯芽,按一定規格,芽眼朝上平放在畦面上,復土後蓋些稻草,待蕉苗長至40~50厘米高時即可移栽;另一方法是通過吸芽分株繁殖,即讓不定芽長成40~50厘米吸芽後,用長柄利鏟將吸芽與母株相連處割離後移栽。通過上述無性繁殖的優點是:方法簡單,基本能保持母株的遺傳特性。其缺點是:一株母株一年內最多隻能繁殖4~10個子株,大田種植時,不同子株往往長勢不一。另外,危害香蕉的病害主要是束頂病和花葉心腐病,這兩種病屬病毒或類菌質體,它們的潛伏期較長,通過地下莖的不定芽和吸芽進行繁殖,很難避免其母株就是帶病株,從而造成病害,蔓延整個蕉園。
Berg和Bustamante(1974年)為消除這些病害,首先作了離體培養研究。Gupta和Wong(1986年)利用莖尖培養技術獲得成功和完善。我國1989年實現工廠化育苗,香蕉試管苗現已可通過工廠化大規模生產。其具體做法是:把香蕉吸芽苗頂端生長點的外植體移入含有一定激素和營養成分的培養基中,在無菌的條件下,誘發成苗,再移入增殖培養基中進行多次的續代培養,增殖擴大數量。香蕉組培苗的增殖速率為3~4倍一般一個吸芽外植體可續10代。這樣經過7~11個月培養,可增殖至6萬~100萬芽。再把這些試管芽轉入生根壯苗培養基中成為試管苗。當試管苗生長到5厘米高時,可把試管苗移植苗圃中進行培育後再移入大田栽種。由於香蕉組培苗工廠化生產,一個吸芽外植體可以增殖至萬株幼苗。在外植體增殖之前通過ELISA(酶聯免疫吸附)檢測,很容易檢出並淘汰帶有束頂病和花葉心腐病外植體,並在一級和二級苗圃培育期間通過防蟲網使蚜蟲不能進入苗圃,阻斷了束頂病和花葉心腐病的傳播途徑,從而使進入大田種植的蕉苗保證是不帶病的健康株。因此,通過組培苗的繁殖方式,不但能保證幼苗不帶病,而且生長期整齊均一、便於管理,比傳統的繁殖方式提高產量30%以上,深受廣大蕉農歡迎。
12、單倍體 二倍體 多倍體比較
(一)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的比較
單倍體 二倍體 多倍體
概念 體細胞中含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 體細胞中含2個染色體
組的個體 體細胞中含3個或3個以
上染色體組的個體
染色體組 1至多個 2個 3個或3個以上
發育起點 配子 受精卵 受精卵
自然成因 單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 正常有性生殖 未減數的配子受精;合子
染色體數目加倍
植物特點 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正常 果實、種子較大,生長發
育延遲,結實率低
舉例 玉米、小麥的單倍體 幾乎全部動物、過半數
高等植物 香蕉、普通小麥
(二)單倍體與二倍體、多倍體的判定
1、單倍體與二倍體、多倍體是兩個概念系統,主要區別在於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單倍體的概念與染色體組無關。單倍體一般含一個染色體組(二倍體生物產生的單倍體),也可以含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個染色體組,如普通小麥產生的單倍體,就有三個染色體組。
2、二倍體、多倍體與染色體組直接相關,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叫多倍體。
第三節 人類遺傳病
1、人類遺傳病產生的原因、特點及類型(A)
原因:人類遺傳病是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
類型:單基因遺傳病: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
多基因遺傳病:受兩對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等)
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如21三體綜合征。
2、常見單基因遺傳病的遺傳(A)
顯性: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常顯);抗維生素D佝僂病(X顯)
隱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鐮刀型貧血症、先天性聾啞等(常隱)
3、遺傳病的產前診斷與優生的關系(A)
產前診斷是指:胎兒出生前,醫生用專門的檢測手段確定胎兒是否患某種遺傳病或先天性疾病。如:羊水檢查,B超檢查,孕婦血細胞檢查以及基因診斷等手段。產前診斷可以大大降低病兒的出生率
4、遺傳咨詢與優生的關系(A)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有效的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展
類型 主要特點或病因 舉例
單基
因遺
傳病 常染色體顯性 連續遺傳、男女概率相等、近親婚配概率不變 並指、軟骨發育不全
常染色體隱性 隔代遺傳、男女概率相等、近親婚配概率升高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伴X顯性 連續遺傳、概率男少女多、近親婚配概率不變 抗VitD佝僂病
伴X隱性 隔代遺傳、概率男多女少、近親婚配概率升高 色盲、血友病
伴Y遺傳 連續遺傳、只由男性患者傳給全部的兒子 毛耳
母系遺傳病 連續遺傳、只由女性患者傳給所有的子女 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
多基因遺傳病 表現為家族聚集現象、容易受環境影響 唇裂、無腦兒
染色
體病 常染色體病 病因:染色體結構數目變異 貓叫綜合征(5號缺失)
性染色體病 病因:減數分離過程中性染色體分配異常 特納氏綜合征(XO)
5、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A)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測24條染色體 22+XY)
意義:可以清楚的認識人類基因的組成、結構、功能極其相互關系,對於人類疾病的診制和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