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歷史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當新春佳節前後,秦淮地區就成為最熱鬧的地方,各種年貨無所不備,秦淮人蜂擁前往。
夫子廟和三山街等地區,遊人如梭,接踵摩肩,街上花燈、竹地嗡、鞭炮禮花、氣球臉譜、泥人玩具等各種耍貨琳琅滿目。
茶館座無虛席,吃食店顧客盈門,各種風味小吃數不勝數。戲劇、說書、木偶、雜耍等各種表演不勝枚舉,整個秦淮地區都沉浸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中,直至正月十五花燈過後,這種熱鬧的場面才逐漸回落。
春聯又稱「楹聯」,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春聯一般是在除夕粘貼的,這項習俗是明太祖朱元璋倡導開來的。朱元璋為了取吉利,曾令春聯要用硃砂染箋,紅艷不褪,名之「萬年紅」,暗含朱氏江山千秋萬代,不變天之意。
明代以前,秦淮人過年不是貼萬年紅,而是在門的兩側掛「桃符」,桃符上繪制神荼和郁壘二門神用以避邪。由於朱元璋的極力提倡,新春聯才逐漸流行起來。
除夕這天,秦淮人家家戶戶打掃完畢後,都在門上新貼上一副對聯,增添喜慶氣氛。
夫子廟有各種各樣的春聯供應,形狀有豎條、長聯、橫批、方塊等形狀。紙的顏色有元丹、朱紅、泥金、灑金、貼金燈。一般多用元丹紙,只有灶王爺像用綠色,寺廟用黃色。
除了貼春聯,秦淮人家還在室內懸掛年畫和門貼圖像,年畫又稱作「歲朝圖」。年畫一般用木刻版印而成,設計構圖,富有民間藝術特色。
春節之夕,夫子廟售賣各種民家傳統的年畫和門貼圖像,其種類繁多,多為忠孝節義、文武財神、戲劇仕女之類,也有描繪風景習俗、民間傳說等內容的。
木刻年畫,早在明代初期,秦淮河已有產出。春節時,各種色調艷麗的木刻年畫就紛紛登上夫子廟的各種攤床。
秦淮門貼圖像歷史悠久,種類多樣,內容因人而異。有錢人家還專門請畫家在書房客廳門心上畫「歲朝清供」、「歲寒三友」、「喜鵲登枝」等吉祥喜慶圖畫。
門貼圖像中,最受秦淮人歡迎的是財神像。供奉財神像在秦淮地區極為興盛,市賈商旅無不把供奉財神像當做最隆重的事情來對待。
在秦淮地區,除夕晚上吃年夜飯。飯前先祭祖,接灶爺。家家都極其恭敬請出祖宗的「喜神」像,掛在靠近八仙桌的牆壁上。
喜神像下布置一張系紅桌帷的小桌子,桌上放供果、燭台、香爐,還在每幀影像下放一盞盞碗茶。
祭祖禮畢,全家大小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上有兩道菜必不可少。一道是什錦菜,一道是紅燒鰱子魚。
什錦菜是把醬姜瓜、胡蘿卜、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干、千張皮、麵筋、黃豆芽等10多種素菜,切絲以油炒成。紅燒鰱子魚寓意「連年有餘」。
初五以前,每頓飯都要端出上桌,只可以看,不可享用,直至初六才可以吃。從初一起,直至初四,不許掃地,不許動刀尺,不許再煮飯,連茶水都不許亂倒,必須倒在事先准備好的盆桶內。據說水是正財,積存茶水,就是意味著積存錢財。
年夜飯後收拾完畢,全家圍坐吃「福壽湯」,邊吃邊聊。「福壽湯」取「紅棗、福建蓮子、荸薺、天生野菱,合煮食之」,寓意「洪福齊天」。
接近子夜,年幼的給長者拜年,長者將事先預備「紅包」賞給幼輩,叫「壓歲錢」。家庭主婦要取炒米團兩個,插上小紅絨花,擲於床下。據說除夕夜老鼠嫁女兒,送它一份人情,一年中可免鼠患。
子夜時分,家家鞭炮齊鳴,禮花噴放,所謂爆竹聲聲除舊歲。
大年初一迎新年,秦淮人民間把農歷元旦叫「大年初一」。早晨起來盥洗完,先喝糖茶一碗,再以發糕、年糕等祭神,焚香燭,放鞭炮,叫做「迎新年」,然後才吃早餐。
新年5天,一般吃年糕、饅頭、面條等麵食,不吃米飯。
大年初一,秦淮人一般在午後出門,第一次出門要迎著「喜神」方向走,叫做「兜喜神」。出門活動主要是逛鬧市看熱鬧,感受新年的喜慶氣氛。
秦淮地區新年最熱鬧的地方是夫子廟,泮宮前廣場及舊貢院前,人山人海,異常熱鬧。
秦淮人從新年初二起開始拜年。拜年一般是晚輩先去長輩家登門拜賀。親友較多的事先要排好路線名單,才不致遺漏。
還有一點迷信的風俗,就是到第一家拜年的親友,一定要注意他的姓氏諧音含義是否吉祥,一般第一家不去姓吳、姓王的人家。親友見面,必拱手祝賀「恭喜!恭喜!」或說「恭喜發財。」
賀客到家,先以糖蓮子、松子等泡茶獻客,然後再奉清茶和果盤。略事寒暄,客即辭出。不是至親,一般不留飯。
在秦淮地區,人們認為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因此家家戶戶要吃面條為財神賀壽,叫「吃財神飯」。
傳說財神會誤把面條當做串錢的繩子,給賀壽人很多錢串在面條上,故又叫做「吃錢串子」。也有吃「財神糕」的,「糕」與「高」同音,寓意錢越疊越高,糧食囤子越圈越高。
富貴人家常在屋頂第二路桁條上,懸掛大紅紙印的5張「財神馬子」,叫福、祿、壽、喜、財五路財神。
初五日商家尤為重視。清晨除焚香燭、鳴鞭炮、虔誠禮祀「財神」,叩求財神庇佑發財致富外,這天還是職工人事進退的日子。
舊時商家辭退職工,只要初五中午吃「財神酒」時,請他坐上首席,老闆向他敬一杯酒,就算辭退解僱。職工也就只好吃下這杯悶酒,另找生路了。
年初一從清早至下午太陽落山之前,一些窮人拿寫著「財神」兩字的紅紙條或水印財神圖像,到人家門口喊「財神到」、「財神安坐了」、「財神到門上了,接財神吧!」
送一張紅條財神,接財神人則要主動給點錢或干糧,叫「財神錢」或「財神糕」。
有的窮人到戲院內租一頂紗帽和一件紅袍,再用金箔糊成一個紙金元寶,打扮成一個活財神:
頭戴烏紗,身穿紅袍,套上假面具,手捧大金元寶。一班人敲鑼打鼓,每到一家門前,走幾個方步,把金元寶向門內空扔3次,可以多討一些錢和干糧,這叫「跳財神」。跳財神可以從初一跳至初五,初六就不許再跳。
大年初八、正月十三、十五,都是「上燈」日。正月十五又叫做「上元」、「元夜」或「元宵節」,秦淮人也稱之為「小年」。
過小年的主要內容就是吃「元宵」、賞花燈。晚上,家家張燈結綵,孩子持燈遊走街頭,叫做「跳燈」。燈市以夫子廟花燈最盛。
正月十八叫做「落燈」日,意味賞燈到此為止了,秦淮俗語稱為「上燈元宵落燈面」,十八晚飯家家吃面」。
❷ 春節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
春節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2、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2)春節的歷史擴展閱讀
春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節日,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維系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❸ 春節的歷史起源
春節在以前叫官方說法叫元旦等,民間稱新年,過年,它是農歷一個重要節日,作為一年的開始,商國用臘月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作為一年開始,秦國嬴政滅亡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國初期沿用,漢國劉徹政府改為以孟春一月為歲首,之後沿用,1912年2月12日農歷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軍隊攻入清國首都京師,清國皇帝投降被俘,存在了二百九十年還差五天的清國滅亡,2月18日壬子年新年,同年中國採用公歷,農歷公歷兼用,後定公歷1月1日為元旦,1914年1月21日農歷癸丑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政府批准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春天的節日,1月23日向各省發出通知,春節期間民眾在這天可以放假,公務員也可以給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