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威海歷史

威海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0 17:40:03

㈠ 威海歷史的遺址、古建築圖片

威海
編輯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威海,中國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西與山東煙台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1公里,總面積579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7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85.9公里。轄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1]
威海別名威海衛,意為威震海疆。威海是中國大陸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城市、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甲午海戰的發生地,甲午戰爭後被列強侵佔並回歸祖國的「七子」之一。
威海是「三海一門」之一。1984年,威海成為第一批中國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被評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1996年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為中韓自貿區先行示範城市。
2016年6月14日,中科院對外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顯示,威海宜居指數在全國40個城市中排名第五。[2]
城市網路景點美食文化人物歷史建設學校
快速導航
旅遊預測
中文名稱
威海(漢語拼音:wēi hǎi)
外文名稱
Weihai
別 名
威海衛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山東省
下轄地區
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
政府駐地
威海市環翠區新威路1號
電話區號
(+86)0631
郵政區碼
264200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東端
面 積
5797平方公里[3]
人 口
280.92萬(2014年)
方 言
膠遼官話-登連片-威海話
氣候條件
北暖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劉公島、成山頭、國際海水浴場、赤山、銀灘、華夏城、天鵝湖
機 場
威海國際機場
火車站
威海站、威海北站、文登東站
車牌代碼
魯K
主要港口
威海港、石島港、龍眼港、俚島港
重點高校
山東大學、哈工大(威海)
重點中學
威海一中、威海二中
市 花
桂花
市 樹
合歡
地區生產總值
2790.34億元人民幣(2014年)
人均生產總值
16170美元(2014年)
汽車站
威海汽車站、威海汽車北站
行政代碼
371002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地理環境
▪ 氣候特徵
▪ 地質地貌
▪ 土壤類型
▪ 水文
▪ 海岸線
3 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
▪ 土地
▪ 水力
生物
4 行政區劃
5 人口
6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7 中韓自貿區
8 交通
▪ 航空
▪ 鐵路
▪ 航運
▪ 公路
9 城市建設
▪ 民生
▪ 科技
教育
▪ 文化
▪ 衛生
▪ 體育
10 旅遊
▪ 注意事項
11 城市榮譽
12 友好城市
13 著名人物
14 七子之歌——威海衛

歷史沿革
編輯
威海市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境內之遠古歷史,已經難考。《史記·夏本紀》雲:「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漢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清胡謂《禹貢錐指》稱:「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據此推斷,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春秋時期
境內先後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雲:「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於郳。」齊滅萊後,因萊地位於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雲:『古有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於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於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於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並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於今萊陽市照旺庄,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嵛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
望採納

㈡ 威海的歷史沿革

威海市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境內之遠古歷史,已經難考。《史記·夏本紀》雲:「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漢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清胡謂《禹貢錐指》稱:「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據此推斷,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春秋時期
境內先後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雲:「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於郳。」齊滅萊後,因萊地位於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雲:『古有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於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於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於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並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於今萊陽市照旺庄,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嵛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
劉宋省東牟郡並入東萊郡,省東牟縣並入牟平縣,今市境北部屬之。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北魏皇興四年(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縣,今萊州),領東萊、東牟、長廣三郡,今市境北部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南部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東魏興和元年(539年),析昌陽縣地置觀陽縣,屬長廣郡,境南部屬之,縣治在今海陽市發城。北部仍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省東牟郡並入長廣郡,仍屬光州;天統四年(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一說文登置縣於天保七年),今市境盡屬之。
隋代
境內為青州東萊郡(治掖縣,今萊州)地,設文登縣。《隋書·地理志》青州部東萊郡注謂:「舊置光州,開皇五年(585年)改曰萊州,統縣九。」在隋代,郡與州相繼存續。開皇初廢長廣郡入萊州,至大業初又廢萊州,置東萊郡。
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治蓬萊)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627年)廢。如意元年(692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龍三年(707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廢,改置東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665年)析文登縣西境,於東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餘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餘屬文登縣。
五代時期
境內建置與唐代同,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北宋
境內為京東東路登州地,設文登縣。宋延唐制,在境內置登州,初屬京東路。熙寧七年(1074年)改屬京東東路。境內置乳山寨,時屬牟平縣,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內為山東東路寧海州地,設文登縣。天會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東東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兩縣立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寧海州,領牟平、文登二縣,州治今牟平。境內置溫水鎮(時屬文登縣,在今環翠區溫泉湯村)、湯泉鎮(時屬牟平縣,在今乳山市湯上村)。
元代
境內為中書省寧海州地,設文登縣。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東州縣,寧海州隸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寧海州直隸中書省部,領牟平、文登二縣。
明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地,設文登縣。《明史·地理志》寧海州下注謂:「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文登縣下注謂:「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後仍屬州」。明初,境內設辛汪寨、溫泉鎮、斥山鎮、乳山寨四巡檢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禦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衛,原為文登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海」之義。「衛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於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陽《重請威海衛印記》)。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威海即由此而來。宣德二年(1427年)設文登營。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設百尺崖、尋山、海陽三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設文登、榮成二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遼東海道攻入,破寧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並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境內還設有石島、鹽灘二巡檢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在租界內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威海衛城裡仍屬文登縣。
中華民國
境內大部分地區先後為山東省膠東道、東海道和膠東區地。民國二年(1913年)裁並府、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境內除租界區外,文登、榮成二縣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分膠東道置東海道,境內屬之。1928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文登、榮成二縣直屬山東省。1930年10月,威海衛收回,置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將山東省劃為三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文登、榮成二縣屬膠東行署區第七行政督察區。1942年12月,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被國民政府撤銷。1945年10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銷了三個行署區,設立六個省政府辦事處,分別領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境內屬魯東(第六)辦事處第七行政督察區。自1945年8月以後,境內除威海衛市市區北部曾被國民黨軍隊暫時佔領過外,其餘全部已是解放區。
抗日戰爭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逐步發展形成了行政管轄區域。從1940年4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先後在榮成、文登和威海衛建立;9月,東海專區成立,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和榮成縣、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其後,境內先後又成立文西、文東(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屬東海專區。1942年7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東海專區屬之。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市,與東海專區皆隸屬膠東行政區。1948年3月,威海衛市改屬東海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內先後屬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台專區和煙台地區、煙台市。1950年5月9日,經政務院批准,撤銷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組建文登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其時,境內有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五縣。1954年10月,威海市由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縣級),由文登專區督導。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文登專區,所屬縣市並入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萊陽。其時,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專員公署遷煙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轄市(縣級)改為專區轄市,屬煙台專區。1967年2月,經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煙台專區改稱煙台地區,今境內屬之。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煙台地區,煙台市升為省轄市,威海市仍為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同時,將煙台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仍屬威海市管轄;1993年7月,乳山縣改為省轄縣級市,仍屬威海市管轄。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以國函〔2014〕13號文批復,撤銷文登市,設立威海市文登區,以原文登市(不含汪疃鎮、苘山鎮)的行政區域為威海市文登區的行政區域,將原文登市的汪疃鎮、苘山鎮劃歸威海市環翠區管轄。

㈢ 威海的歷史是什麼

威海市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境內之遠古歷史,已經難考。《史記·夏本紀》雲:「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漢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清胡謂《禹貢錐指》稱:「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據此推斷,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春秋時期
境內先後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雲:「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於郳。」齊滅萊後,因萊地位於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雲:『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不夜城舊址在今榮成市不夜村。清道光《榮成縣志》謂:「不夜城邊耕夫往往得古刀錢,其文雲『夜昜止保貨』,是不夜又名夜昜矣。」
戰國時期
境內屬齊國東萊地。《國語·齊語》雲:「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自萊歸齊至秦統一六國,今市境一直為齊東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於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於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於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並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於今萊陽市照旺庄,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嵛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十六國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時期
劉宋省東牟郡並入東萊郡,省東牟縣並入牟平縣,今市境北部屬之。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北魏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縣,今萊州),領東萊、東牟、長廣三郡,今市境北部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南部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東魏興和元年(公元539年),析昌陽縣地置觀陽縣,屬長廣郡,境南部屬之,縣治在今海陽市發城。北部仍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東牟郡並入長廣郡,仍屬光州;天統四年(公元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一說文登置縣於天保七年),今市境盡屬之。
隋代
境內為青州東萊郡(治掖縣,今萊州)地,設文登縣。《隋書·地理志》青州部東萊郡注謂:「舊置光州,開皇五年改曰萊州,統縣九。」在隋代,郡與州相繼存續。開皇初廢長廣郡入萊州,至大業初又廢萊州,置東萊郡。
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治蓬萊)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廢,改置東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 自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析文登縣西境,於東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餘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餘屬文登縣。
五代時期
境內建置與唐代同,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北宋
境內為京東東路登州地,設文登縣。宋延唐制,在境內置登州,初屬京東路。熙寧七年(1074年)改屬京東東路。境內置乳山寨,時屬牟平縣,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內為山東東路寧海州地,設文登縣。天會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東東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兩縣立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寧海州,領牟平、文登二縣,州治今牟平。境內置溫水鎮(時屬文登縣,在今環翠區溫泉湯村)、湯泉鎮(時屬牟平縣,在今乳山市湯上村)。
元代
境內為中書省寧海州地,設文登縣。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東州縣,寧海州隸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寧海州直隸中書省部,領牟平、文登二縣。
明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地,設文登縣。《明史·地理志》寧海州下注謂:「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文登縣下注謂:「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後仍屬州」。明初,境內設辛汪寨、溫泉鎮、斥山鎮、乳山寨四巡檢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禦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衛,原為文登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海」之義。 「衛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於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陽《重請威海衛印記》)。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威海即由此而來。宣德二年(1427年)設文登營。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設百尺崖、尋山、海陽三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設文登、榮成二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遼東海道攻入,破寧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並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境內還設有石島、鹽灘二巡檢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在租界內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威海衛城裡仍屬文登縣。
中華民國
境內大部分地區先後為山東省膠東道、東海道和膠東區地。民國二年(1913年)裁並府、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境內除租界區外,文登、榮成二縣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分膠東道置東海道,境內屬之。1928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文登、榮成二縣直屬山東省。1930年10月,威海衛收回,置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將山東省劃為三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文登、榮成二縣屬膠東行署區第七行政督察區。1942年12月,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被國民政府撤銷。1945年10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銷了三個行署區,設立六個省政府辦事處,分別領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境內屬魯東(第六)辦事處第七行政督察區。自1945年8月以後,境內除威海衛市市區北部曾被國民黨軍隊暫時佔領過外,其餘全部已是解放區。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逐步發展形成了行政管轄區域。從1940年4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先後在榮成、文登和威海衛建立;9月,東海專區成立,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和榮成縣、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其後,境內先後又成立文西、文東(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屬東海專區。1942年7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東海專區屬之。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市,與東海專區皆隸屬膠東行政區。1948年3月,威海衛市改屬東海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內先後屬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台專區和煙台地區、煙台市。1950年5月9日,經政務院批准,撤銷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組建文登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其時,境內有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五縣。1954年10月,威海市由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縣級),由文登專區督導。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文登專區,所屬縣市並入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萊陽。其時,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專員公署遷煙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轄市(縣級)改為專區轄市,屬煙台專區。1967年2月,經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煙台專區改稱煙台地區,今境內屬之。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煙台地區,煙台市升為省轄市,威海市仍為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同時,將煙台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㈣ 威海港的歷史沿革

威海港自元代海運業興起,即為過往船舶的停泊錨地。1887年,清代曾在威海灣內劉公島建鐵碼頭l座,專供北洋水師駐泊及補給。1901年英國強占威海衛,將威海港辟為自由貿易港。1918年,威海商紳合資興建棧橋式「勝德碼頭。1930年,我國收回威海衛。1985年1月,威海港由原青島海運局威海港更名為山東省威海港務管理局。1985年4月威海港對外開放,開始與日本、原蘇聯、朝鮮、新加坡、西歐等國家和地區通航。1990年,威海港在全國率先開通了至韓國的班輪航線,並發展成為全國對韓運輸最便捷、航班最密集的港口之一。1993年9月,威海港由省屬下放到威海市管理,更名為威海市港務管理局。2001年12月,企業實行改制,由原威海市港務管理局聯合大連港務局、山東創業投資發展公司、北京金誠信投資有限公司及12位自然人共同發起設立了山東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在原威海市港務管理局基礎上,成立了威海港集團有限公司。

㈤ 威海的歷史故事

威海的歷史故事:

1、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2、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說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昌陽縣、育犁縣。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3、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4、東晉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5、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廢。

如意元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龍三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又廢,改置東牟郡。

乾元元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析文登縣西境,於東牟故城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千餘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餘屬文登縣。

㈥ 威海歷史上是不是流放地

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也就是在夏商周時期是流放之地

秦朝以後就開始設縣管理了,就不是流放之處了

㈦ 威海古代名人有誰

一、孫萬林

孫萬林出身農民家庭,家貧賣烙饃謀生,身矮力大,三次從軍,皆為身高不足未就。清同治初,到德州投營入伍,隸嵩武軍張曜麾下,作戰勇敢,不久提升外委(清代額外低級官員),不久升為統領。

二、鄧世昌

鄧世昌,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

三、王士任

王士任,號莘野,威海曲家河村人。幼時聰穎好學。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中舉人。1723年(清雍正元年)科進士,在京任景山教習。後調任新陽縣知縣。


四、劉荊山

劉荊山,字雪堂。他自幼好練武藝,為人豪爽正直,富有愛國熱情。英國強租威海衛,他氣憤填膺,串聯本村武秀才江正己、北虎口村農民謝仁山和圈於家村於仁山等,共謀抗英大計,成為威海東南鄉一帶抗英斗爭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五、畢懋第

畢懋第,字衡南,歲貢生。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朝廷有修府衛州縣志書之議,威海衛守備朱孚吉擬與寧海州合纂《寧海威海志》。

㈧ 威海在古代為什麼稱為不夜地

《齊地記》。該書認為:「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據《齊乘》等書記載,此《齊地記》作者是解道彪,或謂解道虎、解道虔,但不知是何代人。由於唐代顏師古引《齊地記》所雲為不夜縣作注,致使「有日夜出」的觀點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今仍見於近幾年重版的各類辭書.
但古人對不夜名稱由來、含義的認識,並沒有因此而取得一致。宋代以後,陸續有人對「有日夜出」的觀點提出疑義,提出不同的見解,分歧頗大。《太平寰宇記》雲:「不夜城即春秋時萊子所置邑,以日出於東,故以不夜為名。」《續山東考古錄》雲:「不夜縣故城在西三十里,顏師古注,《齊地記》曰,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按:此亦想當然耳。」清代張嵩認為「有日夜出」只是一種臆說,「托於古者,使人莫可究詰。」他在《不夜城考》一文中提出:「日之麗天,無私照者也,出入晷刻,東西自微有蚤晚然,既出之後,斷無一隅有日,四海不見之理。果使古者有日夜出,雖以不夜名天下,可也何所據而獨名一城?」張嵩對不夜名稱含義的見解是:「以其近於日出,沐光最先,故直謂之不夜。」清道光《榮成縣志》雲:「《齊地記》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城以不夜為名。又雲海底三更見日,光芒四起。」清道光《文登縣志》也有相同的記述。

不難看出,古人雖都認為不夜之名由來於日出,但對名稱含義的具體所指卻持兩種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是「有日夜出」,有的則認為是「近於日出」。
現代學者從民族、語言與地名之間內在關系的角度,對不夜的名稱進行研究後,提出不夜可能不是漢語地名的觀點。

譚其驤先生認為地名中的「不」字是古代分布在東北濱海民族的發語言。周振鶴、游汝傑先生認為,在古漢語中「不」是虛字,漢語地名慣常不用虛字,「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漢語來源的。在《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書中,他們以西晉前含「不」字的縣名不而、不其、不夜和山名不咸為例,闡述了這種觀點。不而縣在今朝鮮境內,不其縣在今山東省青島市境內,與不夜同處山東沿海,不咸山今名長白山,在中朝邊境。他們指出:山東和朝鮮自古就有交通往來,一是經東北陸路,一是直通海路;有人認為《詩·商頌·長發》中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表明商代的勢力范圍東達渤海以東的朝鮮一帶,所以商亡以後,商宗室箕子又在朝鮮立國;據此東北、朝鮮、山東沿海地名應該有某種相似之處。他們提出,由含「不」字地名的分布來分析,或許可以認為東北到朝鮮和山東沿海居住著同 地名和民族都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在地名中常常保留著已經消失了的古民族語言,一個民族歷史上的分布與遷徙,往往可以在地名中找到線索。藉助民族學對民族興衰、遷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地名學研究的質量,尤其有助於古地名語種的識別。因此,不夜可能不是漢語地名的觀點,是有充分根據的。

既然「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漢語來源的,那麼,《齊地記》以漢語解釋不夜,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但事情卻並非如此。不夜可能不是這個春秋城邑的初始名稱。

據《榮成縣志》記載:「不夜城邊耕夫往往得古刀錢,其文雲夜昜止保貨,是不夜又名夜昜矣。」保貨即寶貨。唐代賈公顏疏:「案彼周景王時患泉輕,將更築大泉……文曰寶貨。」「夜昜止保貨」即「夜昜之寶貨」,是始於春秋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時的一種貨幣。這種貨幣僅發現於不夜,不見其他地方出土,說明夜昜之地就在不夜一帶,歷史上不夜曾名夜昜。

不夜與夜昜,孰先孰後?從現有的資料來看,不夜可能只是漢縣名稱,不是萊子所築城邑的初始名稱。春秋時期,這個城邑名謂夜昜,而非不夜。根據是:一、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關於戰國時期膠東只有「夜邑」(在今山東萊州市)和「即墨」(在今山東平度市)的記載,不夜、不其之名只見於西漢時期的縣名,不見於秦代以前的記載。這一史實說明,戰國時期膠東還沒有出現含有「不」字的地名。二,戰國時期,包括夜昜在內的膠東都屬齊國東萊地,「有日夜出」已經不再單指夜昜一城,而是泛指東萊,成為整個東萊的象徵。因此,齊將安平君田單的封地以夜為名。雖然由於城邑的興起衰敗,夜邑與夜昜並非一地,但其名稱是一脈相承的。夜邑之名當與「有日夜出」相關。夜昜、夜邑、不夜三名中的夜字,是它們有著共同淵源的見證。據此分析,或許可以認為夜邑、不夜之名的產生,是夜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因素作用下進行演變的結果。

夜昜之名明顯地包含「有日夜出」之義

昜字讀陽,為陽的正字。「昜者,雲開而日見也」。夜晚的天空出現太陽,這並非謬傳,歷史上即有記載。這種景觀的產生,同海市蜃樓一樣,完全是由大氣空間的光折射造成的,是一種符合自然科學的大氣物理現象。對於夜日現象,古人亦有記述。1838年1月3日(清道光丁酉臘日),文登縣人林培玠在今榮成市石島一帶目睹過夜日,並在《廢鐸囈》中留下了關於「夜日」現象的記述。原文如下:「道光丁酉臘日,石島口居停。有夜作葉子戲者。時約夜半, 窗紙大明,室內幾榻畢現。啟戶視之,旭日已升。各散,將歸。未幾,窗紙復晦,依然昏夜。逾數刻,雞始鳴。是夜有釣於海上,宿舟中者,見三日並耀,光燭遐陬。詰朝有北方來者,雲山外並無此異。」 林培玠由夜日聯想到不夜之名,在文末按語中寫道:「今志夜日一則,知無稽之言亦非無因,閱此可以破千古之惑。」

在古代,不夜城周圍的地理環境與石島口相似。既然大氣空間的光折射能使石島出現夜日,那麼,古時在不夜周圍出現夜日也是可能的。《齊地記》雖然沒有談到具體實力,但不能因此排除歷史上確有此事的可能。張嵩囿於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水平,對夜日現象疑惑不解是正常的。由於夜日只是一種范圍很小的局部現象,一隅有日,四海不見,所以獨名不夜(夜昜)一城。

㈨ 威海的來歷和傳說

威海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中期,境內就有人類聚居。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夷之地,屬青州,有菜夷聚居。 北齊天統四年(568年),境內設文登縣,今市境盡屬之。此後,朝代更替,但隸屬文登縣未變。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設威海衛,威海即由此而來。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置威海衛行政區,直屬國民政府行政院。
1950年5月, 成立文登專區,轄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陽、牟平、福山等8縣。1956年2月,文登專區撤銷,今威海地域改屬萊陽專區。1958年10月,萊陽專區改為煙台專區, 1967年2月,煙台專區更名為煙台地區,今威海地域屬之。
1983年8月撤銷煙台地區, 設煙台市(地級),同時威海市改為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文登、榮成、乳山3縣歸煙台市管轄。
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設為環翠區;煙台市的榮成、文登、 乳山3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傳說在很早以前的時候,威海是一個被視為仙界的地方,這里山水奇麗,風景入畫,住著很多的神仙.閑來無事的時候,神仙們會聚在一起,乘雲踏浪到海上垂釣極為美味的仙物,吃了能增加道行,修煉功力,,常人吃了有如百神護體,可以青春不老,脫凡胎而成仙體.於是歷朝歷代眾多夢想長命延年,天界為仙的人,都不遠萬里紛紛前來尋求不老仙方和仙物.那就是威海灰刺參.所以威海灰刺參便具備了極品海參的品質,以及很多的神奇的食補食療功效.
劉公島為什麼叫了這么個名字呢?相傳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東漢末年劉氏皇族的一支人,不堪曹魏政權的迫害,遷居島上避難;一是與民間流傳的劉公劉母的故事有關。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南方北上的商船突遇狂風襲擊,數日不見陸地,糧食淡水都用光了,人們絕望了,只好聽天由命地隨波逐流。一天夜裡,一個水手無意中忽然發現前面有火光,便興奮的大叫起來:「有救了,有救了!」他們知道有火必有人,有人就有救了。這一線希望馬上激起了人們的力量,他們拚命地向火光方向劃船,終於看清前面是一海島,有一位老人站在岸邊,手舉火把為他們引路。船靠了岸,船上的人們跳進淺水,撲向岸邊,一個個先後栽倒在沙灘上。老人把他們背到自己的草屋子裡,介紹說:「我姓劉,大家叫我劉公好了。」劉公的老伴也是位和善的老人,只見她抓了一把米放到鍋里,一會兒就煮熟了。十幾個人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又一碗,鍋里的飯始終不見少,船民們恍然大悟:這是遇到救命神仙了,忙跪下磕頭。等抬起頭來,劉公夫婦已不見了。第二天打聽島上的居民,他們也說劉公劉母經常做這樣的善事。後來這些人為了感謝劉公夫婦的救命之恩,聯合島上的居民在島上修建了劉公劉母祠,並把此島取名叫劉公島。

㈩ 威海以前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英國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西歷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七月一日大清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碩慶親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廖大英國 欽差駐扎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竇不久,清政府和英國代表,在劉公島西海岸(黃島)舉行了交接威海衛儀式。從此,英國軍隊正式駐扎於威海衛港。

熱點內容
六年級班主任隨筆 發布:2025-07-02 04:38:58 瀏覽:324
中學英語網 發布:2025-07-02 03:14:56 瀏覽:977
教育的情懷 發布:2025-07-02 01:17:44 瀏覽:807
e推教學 發布:2025-07-01 20:16:22 瀏覽:492
故事數學題 發布:2025-07-01 19:00:18 瀏覽:952
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 發布:2025-07-01 17:05:51 瀏覽:241
英語輔導報社 發布:2025-07-01 16:38:23 瀏覽:143
高一語文綜合試卷 發布:2025-07-01 16:38:21 瀏覽:589
而且英語 發布:2025-07-01 14:58:57 瀏覽:936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