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發布時間: 2020-11-20 18:14:57

㈠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個皇帝都有誰

一,秦始皇。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是一統六國,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的時代。

我卻認為秦始皇的業績不算太好。

1,六國征戰,各國都想一統天下,秦始皇只是一個贏家而已,而且只是短期的贏。

秦一統天下15年後,中華帝國再次分崩離析,秦始皇繼承秦國六代帝王的遺產,做為秦帝國的開創者者及設計者,去世後秦帝國二代而亡,秦始皇應該承擔很大的責任。


2,中國的大一統,本質上是楚國人完成的。楚人陳勝首義,楚人項羽,劉邦推翻了秦國。

劉邦和項羽爭霸最後劉邦奪得了天下,中國的大一統的倡導者是秦始皇,最後從文化和物質上完成中國一統大業的是,劉邦,呂後,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


終結分封制的是漢武帝。自從漢武帝之後,中國的大一統觀念才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

歷史的功績從來不能歸功於某個人,中國形成大一統觀念是秦楚文化融合的結果。


二,漢武帝。

「漢武帝」應該算「千古一帝」漢武帝有三大歷史功績。

1,政治及文化上終結了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財政權收歸中央)。

2,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文化上的功績從當下來看,好壞各半。


(西漢前期疆域)

3,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范圍,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中華帝國的疆土勢力范圍不是秦始皇時奠定的,而是漢武帝奠定的。

自漢武帝之後,中國人被稱為「漢人」


(漢武帝時候疆域)

三,隋文帝楊堅及隋煬帝楊廣父子。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繼唐朝的大一統王朝。

隋朝的歷史功績


1,結束魏晉南北朝370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統一之後繼續開疆拓土,隋朝極盛時期的疆域達467萬平方公里 。

2,隋文帝首創三省六部制,開科舉,其繼任者隋煬帝更是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這項政策導致關隴貴族集團的強烈反彈,是導致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從此中國南北血脈更加緊密相連)

3,隋煬帝修建隋朝大運河(即京杭大運河的前身)。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七百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隋煬帝僅靠建成京杭大運河就可傲視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皇帝。

楊廣及楊堅父子是中國歷史上排名前十的皇帝。


四,唐太宗中國歷史上業績最好的皇帝。

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1,政治清明,河清海晏。唐太宗,任用人才,從諫如流,完善制度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


2,軍事上,唐太宗開疆拓土,被稱為「天可汗」,唐高宗龍朔年間,唐朝疆域達到最大,面積大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

3,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開啟了絲綢之路。


4,唐太宗格局宏闊,公元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5,唐太宗時期,萬國來朝,中外關系密切而繁盛。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政治最清明,經濟最繁榮,軍事最強大的國家。

五,其餘業績較好的皇帝。

1,成吉思汗,馬背上的皇帝,唯一的業績就是征服了極廣大的領土。

2,明太祖朱元璋,唯一一位從南方起家統一北方的皇帝。

3,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都沒有開創性的業績。

㈡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偉大的皇帝

秦始皇,漢武帝劉徹,李世民,武則天,朱棣,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雍正,乾隆

㈢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皇帝的排列

一、 秦始皇贏政(前259——前210),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焚書坑儒」破壞了百家爭鳴的優良傳統,壓制思想,文化的正常發展,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

滅六國,統一華夏,建立中央集權,始稱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能不說偉大嗎。

二、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他的雄才大略(班固在<後漢書>中記述的),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他統治下的西漢帝國比羅馬帝國還要強盛。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漢武帝晚期由於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於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

這里有個小插曲:當時中華帝國的地位如日中天。公元前二八年,北匈奴殺中國使節,八年後,中國西域總督府副校尉陳湯利用西域各國的軍隊,和囤在西域的漢軍,對北匈奴發起攻擊,終於一舉消滅北匈奴。陳湯在向中央陳述發兵的理由說:「凡侵犯中國的,逃的再遠,也要誅殺。」如此氣慨,現在的中華兒女也應汗顏。這樣的君王怎麼能不說偉大呢。

三、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平定陳朝,結束了自東晉以來270多年的戰亂和南北分裂的局面,為中國重歸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建立的政治統一維持了幾個世紀,其結果是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之一,使中國人民免受戰亂之苦。

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犟銳,威動殊俗的犟盛國家。後人一般將隋文帝的大治譽為「開皇之治」。然而他御下過嚴,令不少功臣未獲善終,尤其立楊廣為太子,令遺禍後代,竟使江山斷送,實為遺憾。

四、隋煬帝--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科舉制,大運河,洛陽都是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為中國今後的封建制度的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五、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中華帝國千古第一帝,大唐王朝實際締造者,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李世民超群的軍事才能,使唐室僅僅用四年的時間就奠定了統一的局面,減輕了內亂給中國文明帶來的破壞。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而且還為[永徽之治]奠定基礎,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在當時的世界上,堪與唐帝國相比的,只有中東的阿拉伯帝國。

他的帝王美德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善於納諫,以魏徵為首的大臣常常犯顏直諫,他都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貞觀美政,留下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等經典的政壇佳話。還有一條就是沒有屠殺開國功臣,還很善待他們,這也是歷史少有的事情。像劉邦、朱元璋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並逼父退位,這血腥的一幕成為他輝煌一生中的重大污點。

六、 一代女皇——武則天(公元624年—705年),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就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其偉大了。雖然在她再位間任用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治她的王朝,但並沒損害整個中華帝國的元氣,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並使中華帝國順利地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但武則天也有不少消極的行為。她信圖、崇佛教、建寺院、築明堂、造天樞、鑄九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擊政敵的過程中也不免濫殺無辜。

七、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武成文守。「陳橋兵變」,兵不血刃登上帝位,建立宋朝,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杯酒釋兵權」,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天下既定,務農興學,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

八、元太祖成吉思汗(公元1162年~公元1227年)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於蒙古大漠,建立起地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他率領蒙古帝國的鐵騎,征西夏、攻金朝、攻破俄羅斯連軍,橫掃中亞強國,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寫下了驚心動魄的篇章……。

其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其本人及其子孫的軍事擴張活動,改變了歐亞大陸眾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很多古老文明遭到極大的破壞,經濟崩潰,人口銳減。

九、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公元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殺方孝孺等人。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

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永樂時全國范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於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十、 清聖祖康熙(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14歲親政,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統一台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外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移天縮地,興建園林,興文重教編撰典籍,引進西學,學習科技。

康熙大帝好學敏求,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由於他的文治武功,中華帝國的多民族統一的局面得到鞏固發展,出現「康乾盛世」的繁榮,開創中華帝國的另一黃金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

可惜的是,他未將個人對西學的愛好轉化為一種國家政策,他的子孫不失勤勉但一個比一個平庸,中國在一片歌舞昇平中走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㈣ 大家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是誰

沒有他就沒有中國!!

秦王贏政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贏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549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一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齊、燕等國發行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過鏟形的布幣,秦和東周邊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的單位進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的度量衡五花八門。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一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以秦國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准,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並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諸侯割據,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於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差異。文字形體不一,造成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和誤解,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產生了莫大障礙。

秦始皇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下令統一文字。規定以秦國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准字形,廢除六國的舊體文字。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文字——隸書。這便是我國今體文字的前身了。

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遷移近50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績無數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世人認可的暴君。他生前為已享樂,不惜人力,每年動用數以萬計的刑徒(事實上絕大部分是無辜受害的民眾),頂烈日,冒嚴寒,長年勞作。總計共在關中修建了400多座離宮別館。關外和咸陽200里內各修建離宮別館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還要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方圓共有300里。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後一樣能享有無與倫比的帝王生活。他剛繼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一修就是幾十年,直至他過世。陵墓內除了藏有大量奇珍異寶,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一個微縮的宇宙世界。墓室頂部紋有天文圖像,用大明珠鑲嵌,象徵日月星辰。並以各種昂貴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觀。為防止墓穴被盜,墓室周圍布滿機關,一旦觸動,將被暗箭射死。

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幾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為求長生不老仙葯而揮霍大量人力,財力。

此外,為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實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他頒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收藏醫學,占卜以及種植的相關書籍,其餘一律上交消毀。凡是私藏或知情不報者,皆要受到誅連。除《秦史》之外,其餘六國史書皆未免於難。除儒家一派,餘下的各家學說均付之一炬。他還秘密審問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謗他的儒生,最後全部活埋。「焚書坑儒」是我國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浩劫,對我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一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鑒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史學已有定評,不必細說。後人應引以為鑒,這也是我們評論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開天闢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漢武帝。秦始皇結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缺乏統治經驗。雖然秦始皇是一位縱橫捭闔叱吒風雲的人物,開創了中華第一帝國。但這個帝國的壽命卻過於短暫,只存在了15年就滅亡了。
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中的第二帝國。這個帝國創生於農民起義。其創業君主劉邦是一個出身草莽行跡近乎無賴與游俠(黑社會領袖)之間的邊緣人物。由於一種政治和階級的包容性,他的集團具有較為寬泛的社會基礎,乘動亂紛爭之際,終於取得全國政權。但這個新皇朝幾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識形態的任何正統性。因此這個帝國在開創之初就陷入了極端不穩定之中。自高帝、呂後至文景的五十年間,內部變亂不斷。外部則匈奴交侵,社會深隱危機之中。直到漢武帝的降生,這位班固稱之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為這個皇朝開辟了嶄新的局面。
漢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規劃制度,招攬人才,改革內政,建立幣制與財政,決戰匈奴,拓展外交,不僅重新奠定了漢帝國的制度基礎,而且其宏謀遠慮為此後直到清皇朝兩千年間的中國君主法憲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當穩定而成熟的模型和範式。
然而漢武帝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歷史人物。敘述評價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馬遷的《史記》成書於武帝太初年間,由於個人的不幸遭際和政治異見,他對武帝這個時代的評述摻入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主觀意識的偏見。
班固的《漢書·武帝紀贊》試圖糾《史記》之弊,其論漢武曰: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對漢武帝的雄材偉略基本給以肯定。但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指出其仍有偏頗:「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論漢武帝,則純從理學道德史觀的角度出發,謂: 「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清吳裕垂《歷朝史案》,則指出: 「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塗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議和誤國。則武帝所為,又豈宋人所能議乎?」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奠定了中華民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創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價值標准。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訂設計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封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道,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了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而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說: 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
元朔六年詔書又說: 「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異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論三篇,史稱天人三策。武帝召問之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共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則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澤洋溢,施平方外,?蛹叭荷?」
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具有本體性戰略性的大問題,表明此人視野之廣闊。他要求作為哲學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論事地回答,而要講出「大道之要、至論之曠。這說明他對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得很遠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時應變之權,而是系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他晚年曾對衛青說: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誠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翦伯贊描述漢武帝雲 :「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黜武以外,還喜歡游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
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像力使政治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藝術。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爾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盡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范圍,由成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准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他的誕生據說伴隨著母親夢見紅日人懷,他的曾祖父劉邦托夢為他命名為「彘」(野豬)——而他的父親則解釋此字諧音於「智」,為他改名為「徹」,透徹,並賜號日「通」;而他也的確是一位智圓行方、通徹無比的傳奇男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時代導致了巨大的變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沖突,巨大的爭論,使他成為一位備受爭議以至誤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閹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而這個人原來是最能理解他同時崇愛他的。結果此人由於恨用筆來懲罰他;使他身處的這一偉大時代和他的生平成為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時代。而他漢武帝則從此成為最被誤解的一位謎一般的君王。

㈤ 中國歷史上社會評價最高的十位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個皇帝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趙禎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洪量寬容。宋仁宗趙楨即位後,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又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從此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宋朝皇帝對屬下的不同意見,或任之,或貶官,或免職,而從不殺戮,也從不迫害。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因此造就了很多傑出的詩人詞人,寫出了流傳千古含沙射影的憤恨張狂之詩詞,有了宋詞之盛。
趙禎生於帝王世家,12歲即位,23歲親政。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受到歷代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贊。
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幹。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兩萬八千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一天,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後來皇後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後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只因為我的一碗飲食,而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我於心不忍,因此寧願忍一時之餓。」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幾乎都出現在宋仁宗時期。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情急之下唾沫時常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
趙禎治國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統。有一次,使者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現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張寬容、寬厚、寬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論。四川有個秀才屢試不中,便寫詩煽動造反,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交給皇帝嚴加懲治。可是仁宗卻道:「這是老秀才自覺懷才不遇,急於要做官,寫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機會,看一下他的表現吧。」於是就給了他個官做。
宋仁宗個人魅力的影響力在其在位之時就已跨越了國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圍敵國在宋朝邊境的駐軍逐漸全部撤除。仁宗臨終前留下遺詔:喪禮必須從簡。駕崩的消息傳出後,舉國上下一片悲痛,就連乞丐也都焚燒紙錢大哭。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整個都城,以至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帶孝帽哀悼。訃告送到周圍敵國,敵國百姓竟然自發沿街痛哭悼念,就連遼國皇帝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大哭到:我們已經42年沒有兵戎相見了啊。
宋仁宗趙禎的仁德和氣量可謂一代明君聖主。雖然沒有實現大一統,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時期的宋朝,遠比生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時期更幸福。宋仁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給後世歷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為以後歷代明君推崇的榜樣。宋仁宗的治國模式至今仍是國內外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學習和研究的重點。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將國家的文治藝術推向了古代社會的巔峰,造就了古代中國一世繁華,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
第九名:絕代女皇—-聖神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出身於官宦之家,天生麗質,聰穎過人。當時皇帝唐高宗多病,武則天用計謀廢當時皇後,自立為後,並開始參與朝政。唐高宗死後,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二帝,改國號周,自立為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帝王。
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為中國古代史最大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八名:明星帝王—-清聖祖康熙
清聖祖康熙,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並且祖輩交給他的並不是一統江山。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壓在頭上的輔政大臣,從此獨攬大權。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經過多年奮戰,平定三藩,統一蒙古,收復台灣,北拒沙俄,維護了統一。
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頭腦清醒,文武兼備,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能較好地處理民族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
康熙藝術形象的影響力超過其他任何帝王,是現在影視中的明星帝王。
第七名:一代布衣—-明太祖朱元璋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之後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政治局勢,調整生產關系,恢復發展經濟,為明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還為明朝的長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並多為清朝所繼承,對此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元璋的歷史功績,遠遠超過中國歷次農民戰爭後新王朝開國皇帝。
第六名:中華始治—-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是漢朝的第四個皇帝,在位23年.
漢文帝為人節儉敦樸,嚴於律己,私用物品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築一座露台,算了一下需花費黃金100斤,相當於中等人家l0戶的家產,就作罷了。他反對厚葬,其墓陪葬品全用陶器,不準用金銀等貴重金屬。他還主張死後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
漢文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政治上對內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政權,對外妥善處理同南越和匈奴的關系,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在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漢文帝均及時派兵還擊擊退強敵。 漢文帝廢除嚴邢苛法,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並且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人才,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使漢朝從國家初定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為後來漢武帝的橫掃四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名:世界之王—-成吉思汗
他發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他創建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他將軍事藝術推向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他是世界歷史階段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成功者,他給人類帶來了最大的災難,他的作為給後人留下了最大的爭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帝王–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三代鏖戰幾十年,統中國,掠歐洲,征印度,戰埃及,並朝鮮,侵日本,入越南,平爪哇,先後滅亡四十多個國家,征服七百二十多個民族,發動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蒙古騎兵橫掃十三世紀整個人類世界的五分之四,踏出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蒙古帝國,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九歲時,父親被毒死,母親帶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使鐵木真從苦難中崛起,逐步擔當起歷史賦予他的重任.使他由一個弱小部落的首領,成為統一蒙古、統一中國、征服歐亞大陸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後人難以比肩的戰爭奇才。他逢敵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將人類的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成吉思汗一生進行過無數次的戰爭,無一敗績.兵鋒所向,號稱世界征服者的西方常勝軍人仰馬翻,一敗塗地.黃金家族三代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硝煙漫卷到了俄羅斯、奧地利、德國、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亞….在廣袤的歐亞大陸,成吉思汗成了戰無不勝的神,對手無不聞風喪膽,屈服於腳下。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戰神?惟有成吉思汗!就連桀驁不馴的軍事奇才拿破崙提起成吉思汗也自嘆不如.
各國學者雖然對成吉思汗評論各異,褒貶不一,但在兩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是對人類歷史產生過最大影響的人。上個世紀將要結束之際,美國、日本等國發起了評選千年偉人的活動,結果揭曉列成吉思汗為「千年風雲第一人」。成吉思汗留給後人一種民族的自豪,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英雄人物。西方學者稱成吉思汗為「全人類的帝王」
第四名: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
他使一個民族絕處逢生,他使一個文明得以延續,他使一個不再是國家的國家奇跡般的再次統一,他為一個民族的盛世打下根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帝王–隋文帝楊堅。
漢朝滅亡後,年輕的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撕殺戰亂之中。到東晉時,經過漫長戰亂的漢族已經消沉,在中國大地上占統治地位的已不是漢人,而是被漢人稱之為蠻夷的民族。因為漢人已無力再戰,強壯的青年大多戰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漢族已沒有能力阻止異族的入侵。南北朝時期,各種蠻族大批侵入中原,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人數已經多於漢人。入侵者已經占據統治地位,史稱五胡亂華。
同時,多年的戰亂使中國的文化、建築遭到嚴重破壞,眾多秦漢時期的文明古城成為灰燼。大量文化宗卷遭焚毀,華夏文明消失殆盡。外來的宗教文化逐漸統治中國,中原大地上到處興建廟宇,供奉外來的神。外來的佛教已遠遠壓過漢人推崇的儒教。異族的音樂、舞蹈、雕塑、繪畫完全統治了中國。中國即將蠻夷化。
這時,在中國最黑暗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個閃亮的名字,一代偉大帝王–隋文帝楊堅。楊堅在漢族面臨滅族的最危險時刻成功篡得當時中國大地上最強大的胡人政權,建立隋朝。
胡人統治者都極端排斥漢人,熱衷於胡化。楊堅先輩因輔助胡人有功被賜胡姓,楊堅篡位後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停止了軍界和政界胡化趨勢,力行漢化。 隋文帝崇尚節儉,勤理政務,對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實現了胡人政權到漢人政權的平穩過渡。楊堅通過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人口顯著增加,衣食逐漸富足,國力日漸強盛,漢族民族力量終於恢復強大。隋文帝帶領這支堅強的民族力量,先後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驚天壯舉,史稱「開皇之治」。
楊堅拯救了漢文化,挽救了華夏文明。春秋、秦漢的文化典籍經過五胡亂華遺失大半,隋文帝統一全國後下詔重金求書。戰後餘生的漢人紛紛獻書,使隋朝藏書量達到中國歷代最多。雖然大部分典籍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靄里,但只要諸子百家思想尤在,只要儒家經典尚存,漢族大旗依舊飄揚,華夏文明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隋文帝統一了幣制,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
楊堅廢除胡人殘酷混亂的法律, 恢復並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楊堅修訂的法律基本都被唐太宗繼承。
楊堅廢除胡人的官僚體制,恢復並改革了漢朝的體制,後來又被唐太宗繼承並發揚光大。中國古代官僚體制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楊堅開創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楊堅開創的隋朝盡管只有37年,但對後世中國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隋朝的軍隊拖延阻止了周圍異族的強大與崛起,為盛唐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唐太宗繼承了隋文帝創立的國家體制以及政治經濟制度,接過隨文帝的火炬,終於造就了中華盛世。同期的西方文明,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隨即陷入了分裂的黑暗深淵,古代羅馬文明也隨之消失,此後歐洲從未再次統一。而對比當時的東方文明,漢帝國崩潰後,正是有了隋文帝,中國重新走向了統一的道路,華夏文明從此遠離了被摧毀的危險。隋文帝由於對中國的統一和華夏文明的延續做出的卓越貢獻,被歷代西方史學家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第三名:千秋基業—-秦始皇
他順應時代潮流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群雄割據局面,他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統一,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開天闢地的貢獻;他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帝制時代,他是中國第一個統一帝國的創建者,他是中國第一個封建帝王–秦始皇嬴政。
嬴政出生於趙國,10歲時歷盡磨難從趙國逃回秦國,13歲即秦國王位,22歲廢權臣,獨攬朝政,39歲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秦始皇對內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對外北抗匈奴,修築萬里長城。 南拓百越,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雖然他的帝國頃刻間崩潰,但他創建的封建帝制卻向後延續了兩千多年。兩千多年的時光流逝,歷史長河的沖刷,世間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唯有那座雄偉的萬里長城依然靜靜的蜿蜒在中國的北方,向世人述說著幾千年的滄桑。或許秦始皇不會想到他的一生能夠為今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帶來多少深遠的影響,也不會料到對自己的爭論能夠跨越千年延續至今,但是他卻通過自己的雄才偉略將一個天下的觀念灌輸給了世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從那一刻起開始深入人心,一個統一的強盛的民族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日後的兩千多年裡向世界長久不息地綻放著璀璨的光芒。始皇基業,功在千秋。
第二名:大漢天子—-漢武帝劉徹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塑造了一個民族奮起圖強的偉大時代,他開創了一段留傳千古的帝國傳奇,他演繹了一場天地泣血的酷烈大戰.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聖武大帝。他就是漢武大帝–劉徹。
劉徹生於帝王之家,從小經受的是嚴格的以治理天下為目的的嚴格系統的訓練,是一個科班出身的標准君主。 但這並沒有抹殺劉徹作為一個年輕人應該擁有的獨立個性和朝氣。劉徹始終雄心勃勃,充滿自信,是一個標準的具有帝王之氣的君主。年輕時的劉徹就將秦始皇作為榜樣,立志成為具有王者霸氣的一代雄主。早在秦始皇時期,匈奴就依仗兵強馬壯,屢屢南侵,而秦始皇也只能修長城防禦。漢朝初年,匈奴實力達到鼎盛,統一漠北後,大舉侵入漢地。劉邦親率大軍迎擊,結果被匈奴擊敗,加之經過秦末連年戰亂,人口減少,經濟凋敝,已無力抵抗匈奴來犯,於是漢朝只好向匈奴納貢求和,並將公主嫁給匈奴單於,受盡凌辱。文帝景帝時期,匈奴不停進入漢地燒殺搶掠。迫於實力懸殊,文景兩帝表面任由匈奴為非作歹,暗地則發展經濟,訓練軍隊,時刻不忘國恥。經過含辛茹苦的文景之治,劉徹即位時,漢朝國庫糧草堆積如山,百姓家家有馬,人人善騎。國力已經足夠強盛,終於具備了一個民族自強自立的條件。面對馬上生,馬上長,驍勇異常的游牧民族,面對強大的匈奴人的不斷入侵,年僅16歲的漢武帝以驚人的膽識和魄力做出了一個震撼千古的決定:遠擊匈奴。他的目光從開始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屏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他的轉守為攻的戰略思想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成為後來的唐太宗,成吉思汗,明成祖,康熙效仿的榜樣。在他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他成為了世界歷史上唯一一位帶領農耕民族橫掃游牧民族的帝王。他的後人在徹底擊敗匈奴後,追殺匈奴殘部六千里,斬匈奴單於於西域,留下傳世名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歷經千古仍擲地有聲。
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想像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爭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才藝。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是一個自信,有思想,獨立思考,擁有絕對權力的有為君主,威嚴帝王,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他所開拓的疆土,第一次為中國的遼闊疆域奠定了基礎。中國之政始於秦始皇,中國之境始於漢武帝。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其武功成就足以使西方亞歷山大、拿破崙等世界之王暗然失色。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任何人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漢武大帝。
第一名:貞觀長歌—-唐太宗李世民
他使一個國家有了傲視群雄的氣度,他使一個民族有了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他令世界各國紛紛前來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可謂萬國來朝,德化遠播。他鑄造的強盛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使一個民族贏得了外族空前絕後的尊重。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武全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生於貴族世家,18歲隨父舉兵反隋,統領三軍,為唐王朝統一全國立下了頭號戰功。隨後成為唐朝第二代皇帝,史稱太宗。北方草原民族突厥首領一直窺視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立根未穩之時,親率二十萬鐵騎威逼長安,兵臨城下,唐朝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生性強悍善於用兵的李世民處亂不驚,親率大軍擊退強敵。隨後李世民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做出了傾其府庫向強大的突厥媾和以換取國家生養發展時間的艱難抉擇,從而使國家民族避免了覆亡滅族的危險。胸懷大志、性格堅韌的唐太宗決心盡快帶領軍臣民眾振興大唐,消滅稱雄北方多年的突厥,實現國家一統,重振大漢雄風。在以後的三年多時間里,李世民卧薪嘗膽,勵精圖治,他一方面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另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提高唐軍的戰鬥力,打造出了一支能夠與突厥鐵騎爭鋒的騎兵。唐朝對荒漠梟雄的反擊戰終於打響,按照李世民的精心計劃,一支具有超強作戰能力的精銳騎兵千里迂迴到突厥大軍背後發起突襲。飽含報國熱情的大唐將士同仇敵愾,大獲全勝。唐太宗以超凡勇氣和軍事才能,統帥唐軍一舉擊退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實現了國家的大統一。戰爭過後,太宗為了讓國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設的軌道,竭力摒棄仇恨,實行民族團結政策,大膽地將處於災荒中的數十萬游牧民族部眾遷徙到內地,將良田劃給他們耕種,讓游牧民族絕處逢生。這次規模宏大的人口遷移拯救了草原百姓,他們深為唐太宗對各民族愛之如一的博大胸懷所感染,幾百年間兵戈相見積淀下來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兒女在大唐廣闊疆域內和睦相處,共建東方強國,進一步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歷經多年戰火,貞觀初期的唐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年僅二十九歲的李世民在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為國家選擇了「揠武修文」的和平建設道路,推行了一系列開明的治國方略,堅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點放在支持促進農桑上,大膽裁官安民,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虛心納諫,使得唐朝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一幅用熱血和汗水描繪的盛世鴻圖,開始展現在中華這塊曾經多災多難的遼闊大地上。唐太宗以過人的領導力,舉重若輕地駕馭著身負超凡智略的中華英才,做到了治國與治人的完美結合,在文治武功上均取得了超凡建樹,被史家公認為中國古代最有作為的帝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千古帝王的典範。

㈥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皇帝是誰

秦始皇 嬴政
一統六國,北逐匈奴南擊百越,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在他的手上構建了後來華夏民族生存之地的雛形,如今對於他的記載里句句不離殘暴,可是他用那短短的時間完成了幾代人都不一定完得成的功績,完全稱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隋文帝 楊堅
完善吏治,草創科舉。結束分裂長達幾百年的中國,數次迎擊突厥,次次大勝。而這個短命的朝代與它的患難老哥大秦王朝一樣後面蹦出個撿便宜的王朝,最後那些赫赫武功跟文化留下的只有帝王的殘暴跟民不聊生。
時至今日又還有哪個文獻會記載始皇時期政治之清明、其知錯就改的品德又還有哪個皇帝能做到``大秦帝國那發達的兵工技術又還有誰會記得。 楊爽的四次迎擊突厥,功勞不比霍去病差。要知道初唐可是直接讓突厥打到了長安城下。歷史書上只留下了天可汗,但是幾十年前楊堅就已經被稱為了聖人可汗.大唐建國二十年還在吃隋朝的余糧,由此可見隋朝的國力強大到什麼地步。

明太祖 朱元璋
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每一個朝代的皇帝能有他的皇位來的正。就憑這一項功績他足以位列其中,恢復漢人的天下,還打進了草原。他的精力似乎永遠都是那麼旺盛,絕對稱得上是事必躬親了。

㈦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於其地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於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於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後無功而還。

㈧ 中國歷史上清朝最偉大的皇帝

康熙
14歲力擒首席輔政大臣熬拜,20歲力排眾議裁撤三藩,在南方半壁江山淪喪,京城內有朱三太子行刺,京城外有察哈爾數萬叛軍逼宮之時,力挽狂瀾,8年平叛,隨後摧枯拉朽之勢盪平台灣,再後三次親征戈爾丹,其氣魄之大,有清一超,無帝能敵。康熙好學之極,儒家經典爛熟於心,鑽研深入,曾讀書累至吐血,為他統治漢民族奠定基礎。禮賢下士,招募賢才,開博學鴻詞科,收天下士子,即便是黃宗羲這樣的反清志士,也將自己的兒子派去,編修明史。康熙年間,修明史,康熙字典等著作。康熙還勤學西學,向西方傳教士學習了物理,天文,幾何,代數,現在的中學生,有的恐怕還不如康熙數學好。康熙年間,整治河工,抗擊沙俄,鞏固領土。的確是歷史上最好的帝王之一。至於雍正乾隆,接手時國家安定,很容易就能治理好。而康熙登基時,外有三藩台灣蒙古,內有熬拜,且天下初定,民心未穩,能執掌61年以一己之力將中國帶入盛世,的確厲害!!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文字獄可是害慘了多少人!!此後無人再敢談時政了。真是一大弊端!!但總的來說依然是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

熱點內容
教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7-02 12:31:30 瀏覽:98
柏萊雅眼霜怎麼樣 發布:2025-07-02 11:26:50 瀏覽:295
2017天津數學高考卷 發布:2025-07-02 11:18:39 瀏覽:511
韓劇我的老婆是班主任 發布:2025-07-02 08:55:20 瀏覽:801
辛雷智能物理 發布:2025-07-02 07:44:54 瀏覽:315
密妝生物 發布:2025-07-02 07:13:54 瀏覽:966
幼兒教師的標准 發布:2025-07-02 07:05:30 瀏覽:463
嘉魚美術培訓 發布:2025-07-02 05:36:50 瀏覽:974
六年級班主任隨筆 發布:2025-07-02 04:38:58 瀏覽:324
中學英語網 發布:2025-07-02 03:14:56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