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歷史
⑴ 滄州有那些歷史名人
滄州歷史名人有六位,分別是扁鵲、馬致遠、紀曉嵐、張之洞、馮國璋、馬本齋。
1、扁鵲: 戰國時名醫,鄚(今滄州市任丘)人,自幼從醫,周遊列國,成為天下 眾口稱贊的神醫。著有《內經》、《外經》等中醫經典。
2、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字千里,號東籬, 漢族。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
3、紀昀:(1724-1805) 字曉嵐,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滄州市滄縣)崔爾庄人。歷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編撰的《四庫全書》被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
4、張之洞:(1837-1909)直隸省南皮縣(今滄州市南皮)雙廟村人,清末洋務派首領,同治進士。
5、馮國璋:(1857-1919) 河間(今滄州市河間)西詩經村人,系明代開國勛臣馮勝的後代。1916年任副總統,1917任代總統。
6、馬本齋:(1903-1944) 回族,獻縣(滄州市獻縣)東辛庄人。1938年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軍,抗擊日本侵略者,到1944年六年多的時間里,身經大小戰斗五六百次,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
⑵ 滄州有多少年歷史
滄州市是一座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鐵獅子象徵著它的古老文明,又稱「獅城」。滄州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始建於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割瀛冀二州之地建滄州,蓋取滄海之名。清初升直隸州,後改屬天津府。1983年11月15日升格為省轄市,1988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3年6月19日撤滄州地區,地市合並。
⑶ 說說 河北 滄州市 的歷史!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滄州部分地區在上古時期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三國時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 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設滄縣專區,專署駐滄縣鎮,轄11個縣。1958年6月,天津市歸屬河北省後,滄縣專區與天津專區合並,稱天津專區,專署駐天津市,同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並入滄縣。1959年初撤天津專區並入天津市。1961年6月1日,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駐滄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並,稱滄州市,市政府駐運河區。
目前,滄州市轄新華區、運河區等2個區,滄縣、青縣、東光縣、 海興縣、鹽山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獻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 等10個縣,2個管理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原中捷友誼農場]、滄州市南大港管理區[原南大港農場]),代管泊頭市、任丘市、黃驊市、河間市等4個省轄(縣級)市。我市共有有鄉鎮167個,其中鎮73個,街道辦事處20個。全市總人口677萬人,人口密度477人/平方公里。滄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漢、回、滿、蒙等20多個民族,在總人口中,漢族佔98.4%,少數民族佔1.6%。
⑷ 宋朝時滄州的歷史事件與人物
宋朝初年,滄州有一個叫張美的節度使,是一個大能人,把滄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上面得到了趙匡胤的贊賞下面得到了黎民百姓的愛戴。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才同樣也有瑕疵。有一日,趙匡胤收到了一位滄州老大爺沖破重重關卡遞上來的御狀。老大爺講張美不但逼迫他最小的女兒作自己的小老婆,而且還索取百姓銀兩一批,這可是「逼婚」和「受賄」雙重罪名。趙匡胤略一沉吟,然後便運用起了他慣有的政治手法。他問老大爺:張美沒到滄州時,百姓生活如何?答:不行,日子苦啊!又問:張美到任後情況怎樣?老大爺想了想,答:很不錯,他來後,不僅天下太平,而且五穀豐登。趙匡胤笑著說:這就對了。張美的貢獻非比尋常,我要依法殺了他當然簡單不過,但你們滄州百姓以後的日子怎麼辦?他搶去了你的女兒,不是什麼大事情,他索取的銀兩我讓他如數奉還,你看怎樣?我們不能因小失大啊!皇帝發話,老大爺哪敢不聽,於是乖乖地撤了訴。之後,趙匡胤又把張美的媽媽召進宮,對她講了張美的事。張母趕緊叩頭謝罪。趙匡胤又說:我給你兒子一筆銀兩,夠他花的,告訴他,想要錢,找我,至於良家女兒,要好生相待才是。張美知道這件事後,又是恐懼又是羞恥又是感激,立即改了毛病。說來有趣,從此後,這張美更加用心治理滄州,滄州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十年之後,百姓親切地稱之為「滄州張氏」,正史野史同樣津津樂道。
這個故事被人們廣泛傳播,百姓喜歡傳播這類故事的背後有一個慣常的潛意識:如果依法治了張美的罪,滄州付出的代價可就大了,也就是說,在特殊情況下,對待特殊的人,法律只需大致平等也就可以了,這顯然是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背離的。
在這個故事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其它幾種可能性:第一,趙匡胤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但並不是說所有的統治者都能做到像他那樣知人善任,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並不多見,萬一哪位皇帝看走了眼,放過了一個奸佞之徒,後果就不堪設想了,而這種可能性比前一種要大得多。第二,張美是一個還有點自律精神的人,知恥而後勇,但並不是說每個人都像張美一樣知道改過自新,也有的人可能從此更加有恃無恐,變本加厲,為害一方,這樣的後果也不容樂觀。在整個故事中,趙匡胤進行的其實是一場政治賭博,用自己的眼光和張美的人品作為賭注,所幸他賭贏了而已,雖然賭贏的可能性很小。把百姓的疾苦拴系在一場獲勝幾率並不大的賭局上,實在讓人擔心。這樣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趙宋王朝在老祖宗開創的這種無視法律無視原則的無限寬容政治環境的圈養下,終於培育出了高俅、童貫、蔡京等一大批出色的奸臣貪官,趙匡胤的子孫們為他們「寬容」的政治博弈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職業軍人出身,但卻不喜殺戮,他曾「誓約」不殺大臣及言事官。縱觀趙宋,無論是朝廷當中的猜忌殺戮還是宮闈間的齷齪糾紛均比其他朝代為少,這與趙匡胤定下的不以恐怖政治作為帝業基礎不無關系。大宋初年的「杯酒釋兵權」就充分地體現了趙氏政權的政治基調,趙匡胤用他的直爽化解了政權之初的潛在危機,而不是像漢高祖和明太祖用屠殺功臣的伎倆去解決同一問題。趙宋政權的寬容性格值得稱道,但不顧及法治平等的過分寬容也為它後來的種種危機埋下了伏筆。
⑸ 滄州歷史人物有哪些
滄州歷史名人有六位,分別是扁鵲、馬致遠、紀曉嵐、張之洞、馮國璋、馬本齋。
1、扁鵲:
戰國時名醫,鄚(今滄州市任丘)人,自幼從醫,周遊列國,成為天下
眾口稱贊的神醫。著有《內經》、《外經》等中醫經典。
2、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字千里,號東籬,
漢族。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
3、紀昀:(1724-1805)
字曉嵐,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滄州市滄縣)崔爾庄人。歷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編撰的《四庫全書》被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
4、張之洞:(1837-1909)直隸省南皮縣(今滄州市南皮)雙廟村人,清末洋務派首領,同治進士。
5、馮國璋:(1857-1919)
河間(今滄州市河間)西詩經村人,系明代開國勛臣馮勝的後代。1916年任副總統,1917任代總統。
6、馬本齋:(1903-1944)
回族,獻縣(滄州市獻縣)東辛庄人。1938年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軍,抗擊日本侵略者,到1944年六年多的時間里,身經大小戰斗五六百次,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
⑹ 關於滄州的民間傳說和名人故事
篇一:《滄州民間傳說-滄州水月寺的由來》
水月寺是以前滄州最有名的一座寺院,據滄縣志記載:「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觀燈橋東西,後周廣順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澤安移建於城北鹽場東側。
明正統十七年僧人澤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寶仁等繼而重修,光緒二十一年駐防樂軍梅東益等又重修,可謂吾邑之冠。」
據說,因清同治年間運河發大水,在鹽場附近決口,洪水從寺廟越過,故以諧音更名為水月寺。當時僅是一小廟,香火不盛,寺內方丈性然,為重修並擴大廟宇,曾斷手化緣以表誠心。
經過五、六年時間,他在市內各商家鋪戶和周圍各鄉村大戶人家,化得一筆巨資,同時得到駐防滄州的統領導范天貴及梅東益等的大力支持,開始重修擴建。其規模更加壯觀,氣勢更加宏偉。
整個水月寺有山門(前殿)、次殿、大殿、後殿為三進院落,均有東西配殿。還有東西兩個跨院、山門門匾水月寺三個唐隸大字,為駐滄統領范天貴手書,他本一介武夫,為附庸風雅,他從重修廟宇之日起,便悉心習書練字,等三年後,寺廟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揮筆練就。
前殿內兩側有泥塑的頭抵屋頂的身軀魁偉、橫眉怒目、叱吒風雲的哼哈二將,高約兩丈,十分威嚴。次殿當中有相背而塑前後可觀的兩尊大佛。
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彌勒佛,再是著盔披甲,手執紫金降魔杵的韋陀(即護法神、類鬧天宮中的二郎神楊戩)。兩側還有四大天王坐象高約一丈五尺。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劍、有的彈琵琶。可謂威風凜凜、氣勢逼人。
此殿可穿堂而過直通大雄寶殿。此殿高達十二丈八尺,登上七步台階可見殿前平台正中有高約五丈的千斤大鼎。殿內正中有三尊赤金鍍身的大佛,為南海觀音、西天如來、釋迦牟尼之坐象。
高約一丈六尺,面前三張供桌有香爐、蠟千、佛罄之類,大殿兩側有降龍、伏虎、長眉、長臂、醉、睡等十八羅漢,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東西北三面牆壁有立體懸空泥塑和壁畫,據說是由兩位著名民間藝人,一是滄縣杜林劉環師傅,一是青縣西程村馬黑師傅,各自承包打對作,竟相獻藝,雕塑彩繪而成。
其內容是反映西天如來佛,從誕生、成長出家,並率幾百名弟子傳經的過程。但見煙雲縹渺、海島仙山、奇峰古洞,流雲飛瀑,宛若神話仙境。
東西兩側還有香齡溫席、王祥卧魚、丁香割肉等24孝民間傳說故事。並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種裝飾圖案,可謂是妙手奇塑,巧奪天工,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後殿內有一精緻銅塑千手千眼佛,造型奇特,精藝絕倫。
⑺ 滄州市名勝古跡有多少
滄州鐵獅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體現了滄州古老「鑄造之鄉」鑄造藝術的神韻。滄州境內有滄州鐵獅子、獻縣漢墓群、泊頭清真寺、海豐鎮遺址、紀曉嵐墓地、獻縣單橋、黃驊古貢棗園等七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1個,2A級景區4 個,景點88處。海興小山火山遺跡、東光鐵佛寺、滄州清真北大寺、泰山行宮、武帝台、莫阝州廟、盤古廟、青縣大孝子墓觀音寺等古跡獨具風姿,「華北明珠」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淡水湖泊。滄州市現有濕地19萬公頃, 各種鳥類270餘種,101種受國家保護的候鳥。滄州的吳橋縣是世界著名的雜技之鄉。「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已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國際賽場,「吳橋雜技大世界」為國家4A級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列入民俗旅遊景點,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參觀游覽。
⑻ 滄州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滄州部分地區在上古時期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三國時屬魏國,唐朝屬河北道,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
⑼ 滄州有哪些歷史
滄州古為幽、兗二州地。西漢文帝置浮陽縣,為勃海郡治。南北朝時,分屬北魏瀛州、冀州,浮陽縣為浮陽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設立滄州,取滄海之意,治饒安縣(今鹽山縣西南),轄浮陽、安德、樂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長蘆縣,治今市區西,屬章武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浮陽縣更名清池縣,屬滄州。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移滄州治至今城區。《元和郡縣志》記曰:滄州「後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以滄海為名。」清池、長蘆兩縣屬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長蘆縣入清池縣,清池縣為滄州治。金朝仍置滄州。元徙滄州及清池縣治至長蘆鎮,屬河間路。明洪武初省清池縣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初滄州屬河間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隸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改滄州為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為屬津海道。1928年廢道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滄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7年6月,中國共產黨軍隊發動青滄戰役佔領滄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8月,降滄州為滄鎮,劃滄縣、青縣、黃驊、建國(今滄縣、河間交界)、任丘、河間、獻縣、肅寧、交河、泊頭鎮、滄鎮為滄縣專區。
1958年撤銷滄縣專區,並入天津專區。1961年復設滄州專區,並設滄州市,為專署駐地。1968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1983年,滄州市升為省轄市,並劃入滄州地區的滄縣。1986年將青縣劃歸滄州市。1993年撤銷滄州地區,所屬縣市劃歸滄州市。
滄州是中國的武術之鄉,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9)滄州歷史擴展閱讀:
滄州武術,源於春秋,興於明清,至民國及近代臻於鼎盛,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輩出,影響廣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
滄州武鄉的形成,與其沿河濱海、南北要沖、畿輔重鎮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動等復雜歷史因素,俠義豪放、古道熱腸、率真剛毅的鮮明地域品格密切相關。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眾多,豪俠雲集,名家輩出。丁發祥、霍殿閣、張之江、王子平、佟忠義等名宿巨擘蜚聲中外,吳連枝、王志海、劉連俊、苗曉蘭、郭貴增等中青年武師實力雄強,王曉楠、崔文娟、李蒙蒙、闞文聰等新秀活躍現代武壇。
滄州人民崇文尚武,武術愛好者遍布城鄉。滄州市1992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滄州武術2006年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奧運精品旅遊路線,2011年被評為「最中國武術之鄉」,2019又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武術之鄉段位制試點單位」。
滄州武術具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特徵。
滄州武術淵源流長。濫觴於春秋時期的滄州武術,歷經兩千年陶冶嬗變,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滄州武風浩盪,最早見於正史記載的是《漢書·龔遂傳》。古聖先賢因勢利導,誠心可鑒,睿智而圓融地實現了官府意志與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動。
滄州武術門派眾多豐富。上世紀80年代,全國挖掘出來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拳種129個,源起和盛傳於滄州的拳種多達53個,佔全國總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的中華武術大格局中舉足輕重。
滄州武術獨樹一幟。滄州武術的代表性拳種有八大門派:劈掛、燕青、六合、八極、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瘋魔棍、苗刀、戳腳、麒麟拳、陰手槍等拳械更為滄州所特有。
滄州武術兼收並蓄。在秉持傳統技法的同時,滄州武術以氣象恢弘的開放品格,陸續吸納了跆拳道和規范武術套路等現代成分,不斷擴張和豐裕著自身的拳種體系
滄州武術名家輩出,八極拳宗師丁發祥打敗沙俄兩名來華立「國擂」的大力士和技擊高手戰勝「中華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賜封為「鐵壯士武俠」。
霍殿閣被末代皇帝聘為武師,王正誼(大刀王五)襄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師,王子平(千斤王)屢勝外國大力士為國爭光,張之江出任中央國術館首任館長,都為武林美談。
特色鮮明的滄州武術,在被稱為「國術」的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拳種富集地和典範傳承地,
是根植於民間的中華武術的典型縮影,是古老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堪稱武林聖地和中華武術網路全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武術
⑽ 河北省滄州市是什麼時候由縣變成市的歷史
1958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並入滄縣。1961年6月1日,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轄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駐滄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並為滄州市,市政府駐運河區。
古滄州沿渤海方圓百餘里,蘆盪荒灘遍布,土地貧瘠,災荒不斷,所以人煙稀少,是犯軍發配和綠林藏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