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歷史
① 春秋時期齊國歷史
公元前547年,齊景公時,晉國出兵攻打齊國的東阿和甄城,燕國進犯齊國黃河南岸的領土。齊國的軍隊都被打得大敗。齊景公為此非常憂慮。於是晏嬰就向齊景公推薦田穰苴,說:「穰苴雖說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歸服、順從;武略能使敵人畏懼。希望君王能試試他。」於是齊景公召見了穰苴,跟他共同議論軍國大事,齊景公非常高興,立即任命他做了將軍,率兵去抵抗燕、晉兩國的軍隊。穰苴說:「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從平民中提拔起來,置於大夫之上,士兵們不會服從,百姓也不會信任,人的資望輕微,權威就樹立不起來,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寵信、國家尊重的大臣,來做監軍,才行。」於是齊景公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派庄賈去做監軍。
孫武長到8歲,被送進「庠序」(政府辦的正規學校)接受系統的基礎知識教育。當時,「五教」、「六學」是「庠序」的主修課程。「五教」是指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學」是指六種基本科目的學習,即禮、樂、射、御、書、數。少年孫武天資聰明,對那些艱澀繁雜的「五教」以及規定的文化基礎課,看三兩遍就能熟記於心。往往其他同學還在埋頭苦讀,他早已記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師以為他貪玩,把他叫回去准備責罰一頓。責罰是要有理由的,老師就把剛剛學過的一段課文向他提問,孫武對答如流。老師找不出責罰的理由,只好作罷。久而久之,老師感覺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賦,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教育孫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課程中,孫武最感興趣的是「六學」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節課上,老師先給學生講解了「射」、「御」的基本內容及學習「射」、「御」的意義。「射」和「御」既是戰場拼殺的基本技能,也是齊國社會競技活動的主要項目。在齊國,每年的九月,都要舉辦一次全民「射」、「御」逐賽,是國家選將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現自我,步入仕途的絕佳良機。
接下來,老師還重點講解了齊國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風。約在夏商之際,或更早一些,齊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聞名遐邇。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著「弓」組成的象形字。神話傳說中,東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馴服了十個太陽,同時射瞎了黃河(河伯)的眼睛。他還射死封豕長蛇,並在青丘(古鉅淀湖一帶)把猛禽「大風」射死,為民除害。人們尊稱他為「後羿」。殷商時期,齊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紂(《史記·秦本記》),一生非戰即斗,最後戰死在海邊上(蜚廉冢在今廣饒縣城東)。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滅商,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尚武風俗得以承襲,並發揚光大。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賦予的征伐特權,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討其他國家,齊國推崇尚武習俗便成為必然。據史記載,齊國曾多次對萊、杞、奄、陽、譚等小國用兵。二是齊地有發展畜牧業尤其是養馬的優越地理環境,養馬業在諸侯國中捷足先登,這就為軍事裝備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時起,齊國就是各諸侯國中馬匹最多的國家。桓公時,一次贈予衛國良馬就達300匹。孫武家所處的青丘地區,就是齊國的養馬基地。
由於受尚武思想的影響,齊國從國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為榮。「射」和「御」,是齊人首練的武技,主要用於長距離的攻擊,是軍事活動的重要手段。齊人向來以「射」術和「御」術的高低為榮辱,這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在接下來的學習和訓練中,孫武對「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學生多數倍的努力。孫武刻苦練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很快,孫武就成了掌握這兩項技能的同輩貴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孫武沒有滿足,沒有就此止步,依舊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此時,孫武心中蒙蒙矓矓有一個理想,那就是長大後要象他的祖父孫書、叔父田穰苴一樣,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大將軍。
② 齊國周國歷史
550年,正當宇文氏掌權的西魏與高氏掌權的東魏兩國互相競爭的情況下。高氏首先有了動作,因為就在前一年,東魏孝靜帝預謀推翻權臣高澄,野心家高澄才想有下步動作,卻意外被家中廚子蘭京殺掉。其二弟高洋見到機會一來,繼承高澄的一切,篡孝靜帝元善見的皇位,建立北齊,立嫡長子高殷為皇太子。從此就變西魏與北齊兩國競逐北方。這年,西魏權臣宇文泰派大軍攻打北齊,路經恆農(河南省三門峽市),北齊軍不出,宇文泰只好無功而返。
551年,西魏皇帝元寶炬逝世。太子元欽繼位。
553年,西魏權臣宇文泰自請辭相位,引起西魏皇帝元欽的猜忌,臣子元烈請求誅殺宇文泰,宇文泰得知後,處死元烈,元欽很生氣,想聯合宇文泰的親信推翻宇文泰,當然,這是笨蛋的舉動,宇文泰得知後,廢去元欽帝位,另立他弟弟元廓為帝。元廓一即位,改姓拓跋。
556年,宇文泰逝世,嫡子宇文覺繼承了宇文泰的位置。不久宇文覺受封周公。
557年,西魏皇帝拓跋廓禪位給宇文覺,宇文覺自稱天王,建立北周。但是同年宇文覺病逝,其兄宇文毓繼位。
559年,北齊皇帝高洋英年早逝,其長子高殷繼位。這年北周皇帝宇文毓稱帝。
560年,北周皇帝宇文毓被權臣宇文護毒死,宇文護另立宇文毓的弟弟宇文邕為帝。而北齊皇帝高殷其實做得不錯,但最終還是被他的叔叔高演發動政變,而推翻他,高演自己當皇帝。
561年,高演英年早逝,把帝位傳給九弟高湛。
565年,昏庸的高湛傳位給幼子高緯,自己退位為太上皇,掌有實權。
568年,北齊太上皇高湛去世。高緯親政。
572年,北周皇帝宇文邕不甘做傀儡皇帝,殺了權臣宇文護,從此掌握大權。
575年,北周皇帝宇文邕派大軍攻打北齊。
577年,北周滅了北齊。
578年,北周皇帝宇文邕攻伐突厥,但未出發就先逝世了,帝位傳給暴亂的太子宇文贇。宇文贇一即位就殺了宇文憲。因為宇文贇濫殺大臣之舉,引起大臣恐慌。
579年,宇文贇退位給宇文衍,宇文衍改名宇文闡,宇文贇自認天元皇帝,讓自己有時間淫亂。
580年,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贇逝世。眾臣推舉楊堅為輔政大臣,從此北周由楊堅掌控,成為權臣。
581年,北周皇帝宇文衍禪位給楊堅,建立隋朝。
③ 古代「齊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後,仍以臨淄為都城。
齊國是周朝的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疆域大致在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海,西南和莒國(莒國為楚國所滅,但是莒國的全境後來為齊國佔領)、杞國、魯國等國接界。北和燕國接界,西和趙國、衛國接界。國都在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區)。
(3)齊國歷史擴展閱讀
齊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公元前1000年前,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齊國建立,齊國位於今山東省。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④ 齊國的歷史
武王伐紂功臣姜子牙被封在齊國,成為齊國首代國君。
春秋時期,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
戰國時期,齊國田氏取代姜氏,建立田齊。
燕國樂毅伐齊,僅剩兩城未克,田單用火牛陣打敗燕軍,再造齊國。
秦始皇滅其他五國時,齊國採取綏靖政策,自食苦果,不免繼五國滅亡而滅亡。
詳見:齊國詞條
望採納
⑤ 齊國名人故事10個
晏嬰使楚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將要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派遣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裡去,沒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沒賢能的國王那裡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對手下的人說:「 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當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微臣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問:『做什麼的人?』回答說:"是齊國人。"楚王又問:『犯了什麼罪?』回答說:"犯了盜竊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武士押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楚王問:「押著的是什麼人?」武士回答說:「是齊國的人,犯了偷竊罪。」楚王對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子,生長在淮北就變為枳子,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吧。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 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准能讓你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 「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 「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 「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 便站起來譏諷的說: 「怎麼,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一看,心裡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 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 「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田忌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 齊威王有點慌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管鮑之交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後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孟嘗君
中國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親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齊宣王的庶弟。孟嘗君襲其父田嬰的封爵,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在薛時,廣泛招納賓客,達3000餘人。秦昭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欲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入秦後,被任為相。後來秦昭王聽信讒言 ,囚禁孟嘗君並預謀殺害他。孟嘗君在門客的協助下 ,逃回齊國 。孟嘗君回到齊國之後,任為齊相。他堅持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國,並發展合縱抗秦的勢力。後來遭人誣告而為齊王所懷疑,謝病歸老於薛。後因日益驕奢的齊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國,被魏昭王任命為魏相。他主張聯合秦國、趙國與燕國,共同討伐齊國,使戰國形勢為之一變。齊王死後,孟嘗君返國,中立於各諸侯國之間。 王安石寫過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嗚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越石父不領贖身情
越石父:春秋時齊國人。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麼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田單復國
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出兵攻佔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
燕國破齊後,形勢對燕本十分好。燕昭王北破東胡,開地千里;南敗齊,攻佔齊國大部領土。齊國軍民死守著即墨、莒兩城,燕軍久攻不下,而燕國卻發生大變故。在攻齊後的第五年,燕昭王病死,由太子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的父親艱辛創業,振興了燕國,而惠王卻是對國事一竅不通,是位良莠不分的公子哥兒。他在當太子時,就與樂毅有矛盾。到即位當了國王,不以國事為重,而是泄個人私憤,輕易聽信齊人的反間計,認為樂毅有反燕的打算,就派騎刧代替樂毅為將。樂毅懼怕回燕被誅,逃到趙國避難。騎刧改變樂毅的作戰方針,被即墨守將田單用火牛陣攻破燕軍陣營,騎刧戰死。燕軍主將戰死,混亂潰退。田單乘勝追擊,陸續收復喪失的70 余城。田單因此被封為安平君①。燕昭王辛苦創下的業績,就被他的繼承人因個人的私怨而喪失。燕國從此也就沒有什麼作為,只是被動挨打。當然,齊國雖然收復了失地,但國力也從此大損,從東方強國的地位降為二等國家,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樂毅破齊,是戰國政治史上一大轉折,它使秦、齊並強的局勢一變而為秦國獨強的局面。這在客觀上有利於秦國的統一戰爭。
呆若木雞
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 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渻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渻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
莊子用這個故事,願意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過人為的訓練,也能積習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
但是傳到了後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神態,則全用為貶義。
想想也真是好笑啊,這句成語的出處與現在的解釋居然如此不著邊啊。呵呵,古人也很有意思。
最多7個了其他的想不出來,希望可以幫到你
⑥ 齊國的歷史
翻開春秋戰國的史冊,齊國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事實上齊國是貫穿整個東周歷史的強國,沒有哪個國家的影響力能跟齊國相比。論百姓富足程度,齊國是諸國之冠。所以說齊國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超級大國絕對不過分。
翻開齊國的歷史,不乏成功和閃光之處。
1,姜子牙立國。姜子牙為齊國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尊重當地居民的習俗,再用周禮予以同化,此後「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使齊國由地薄民寡的一個小國一躍而成為經濟富庶、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姜氏在齊國世代為王好不興旺(直到戰國)。
2,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管仲進行了四民分業的政治改革,把商人提高到與士、農、工同等重要的社會地位,推行了一系列輕稅免稅措施和為外地客商修道路、建驛站、免費提供食宿等熱情服務措施,齊國才出現了『來天下之財,致天下之民』、『商賈歸齊如流水』的經濟局面。
3,晏嬰執政期,晏嬰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三代國君,執政達48年之久。由於他卓越的治國才能,躬身力行的作風,雖遇庸君,但卻維持了齊國的一代盛世,史家把他所處的時代與桓公時代並稱桓景盛世。晏嬰施政堅持了四頂主張:1、任人唯賢,不私於親;誅不避貴,賞不避賤;2、賦斂權有無,均貧富,耕者十取一,減輕百姓負擔;3、「君商漁鹽」,國家努力發揮地利優勢,搞活流通,增強國力;4、弛嚴刑苛法,尚仁治並輔以法。
4,田(陳)氏代齊。春秋戰國時期,田氏即為陳氏。如春秋時齊國大臣田成子即為陳成子。後來田和取代「姜」 氏政權,歷史上稱為「田氏代齊」。又,戰國時哲學家田駢,亦稱陳駢。據《史記.田完世家》 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初胡公滿受封於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十世孫陳歷公,生子名完,字敬仲。當時太子禦寇被陳宣公所殺,敬仲畏懼禍及自身,遂逃奔到齊國,食采於田,改稱田氏。
5,齊威王稱霸戰國。這是齊國在戰國時期最強的時期。有名將名相的輔佐。而齊威王求賢若渴。《鄒忌諷齊王納諫》說的就是齊威王。齊威王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又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稷門外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到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
6,田單復國。火牛陣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雖然復國,經過這一折騰,齊國從此再也沒有力量爭霸了。[/color]
[color=#DC143C]但是,齊國作為一個長期強盛的國家,最後非但沒有統一中國,卻亡於人手,這是什麼緣故呢?我以為至少有下面幾個原因。
1,缺乏戰略眼光,沒有連續的國策,政策搖擺不定。無論是春秋時期的姜氏齊國還是戰國時期的陳氏齊國都缺乏戰略眼光,政策沒有連續性。比如小白用管仲,就不重視禮儀法制,到晏嬰時期又放棄了管子那一套搞晏子。戰國時期表現得更差,今天合縱,明天連橫,堂堂大國卻被張儀、蘇秦玩弄於股掌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堅持以法治國的信念,痴心不改。在國策上,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逐步並西蜀吞巴郡,遠交近攻,連橫諸國,各個擊破。
2,沒有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也沒有統一天下的國策。國君的所謂雄心壯志只滿足於稱霸,即使後世君主亦不過想恢復桓公的功業。這跟秦國橫掃六合的壯志不可同日而語。齊國可以統一的時期只有兩個時期一個是,齊桓公時期,一個是齊威王時期,但由於戰略不清晰都失之交臂。 齊桓公只想尊王,不想自己當王。而齊威王當個霸主就滿足了。
3,光富國不強兵,不重視兵家。著名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齊國人,在齊國卻得不到重用,最後只好到吳國去求官。在最強的齊桓公時期,面對對咄咄逼人的楚國居然不敢一戰!也許這是對的,戰則必敗。齊國最常攻打的國家是魯國,卻一敗再敗。當時還是管仲執政期。齊桓公任鮑叔牙為將,在長勺卻沒打過曹劌。而齊威王打敗魏國就滿足了,可惜了名將孫臏。齊國作為赫赫有名的大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除了跟魏國的戰爭和以後的火牛陣外,幾乎乏善可陳。
4,任由大國崛起,沒有採用遏制大國的戰略。齊桓公時,楚國已經有崛起的苗頭,對於這樣的強國不加以遏制,任由強大,不利於國家利益。以後還有晉國、秦國,翻開春秋歷史,象吳國、越國這樣的小國都能稱霸,作為傳統強國,齊國難辭其咎。
5,排外。外國人很難在齊國當大官。這也導致真正的賢明之士得不到任用。反觀秦國,幾朝相國都是外國人。所以造就了強秦。在齊威王死後,秦國的國力就超過了齊國。
6,聲色犬馬,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思想。前輩們打下的基礎這么好,所以齊國很富裕,也所以齊國人都不想打仗,沒有尚武精神。齊國一直在吃老本,而對其於五國根本就不關心。秦國遠交近攻,交的是誰呢——齊國。反正秦國那麼遠,他打誰也打不到我,他跟我貿易,我樂得賺錢。至於你們的死活跟我有什麼關系。正是這樣的心態斷送了齊人的前程。
7,驕傲自大,自毀前程。齊威王的積蓄敗在蘇秦手裡。齊國滅燕國惹下了禍胎,此後齊閔王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齊又在蘇秦的慫恿下打這個打那個(還是沒有清晰的國策),把六國都得罪了,合縱本來是為了對付秦國。最後秦國加入了合縱,矛頭一轉對付齊國,釀成五國聯軍攻擊齊國的慘劇。幾乎被滅了國,國力從此不復昔日盛況。另外,齊國跟秦國不同。秦國地勢險要,聯軍最強大的時候不過攻下了一個函谷關。齊國就不同了,全是平原,無險可守,五國一攻就跨了。
齊文化本來不下於楚文化。後來卻遠不如楚文化的影響。正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尚武精神,國策搖擺不定最終滅於人手。嗚呼哀哉!後世治國當以齊國為戒!
⑦ 齊國歷史有名人物有哪些
1、齊桓公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當時的人們為更好的紀念太公望的美譽,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歷史名吃,至今依然傳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2、高湛
高湛,即北齊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神武帝高歡第九子,北齊第四任皇帝,太寧元年到河清四年在位。
河清元年(562年)二月,高湛將迎立他有大功的族叔祖平秦王高歸彥外放為冀州刺史。高歸彥到了冀州心不自安,於同年七月在冀州起兵謀反。高湛命大司馬段韶、司空婁睿討伐並擒獲高歸彥。七月二十七日,在鄴城都市誅殺高歸彥及他的三個兒子和二十多個黨徒。
3、樂毅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
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4、田單
田單,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今山東臨淄市)人。戰國時期齊國名將,齊國遠房宗室。初任市掾,管理臨淄市場秩序。樂毅率領五國軍隊,攻打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
5、姜子牙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⑧ 關於齊國的歷史!
電視劇是文藝作品,文藝作品就會對真實歷史進行潤色和修改。既然這樣,又怎麼要求他們一樣?
高緯是同一個高緯,但是故事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康熙,在各種文藝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康熙還是康熙。想要了解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要以真實歷史為主,不能把影視劇當真。
不過真實歷史比較鼓噪無聊,所以一般人也不需要太了解。
⑨ 關於齊國的歷史故事
孫臏的故事
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生於阿鄄一帶,曾和魏國將軍寵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深感自己的本領不如孫臏,怕他超過自己,就派人將他召到魏國,施以臏刑,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殘。想讓他從此隱居,不在出外活動。
指導田忌賽馬
一次,齊國派使臣到達魏國,孫臏以刑徒的模樣暗地裏會見了使臣。齊國使臣認為他是個奇才,便偷偷地將他運回齊國。齊國將領田忌以賓客的高等禮遇待他。田忌常與齊國的諸位王公子弟賽馬賭勝,且賭金甚高。他對田忌說:「將軍這次押上重金,我能讓將軍得勝。」田忌非常信任他,便押上千金,等到開賽前,孫臏說:「您用自己的下等馬和齊威王的上等馬賽,用自己的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自己的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結果一負兩勝,贏了齊威王一大筆錢。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詢問兵法,發現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為軍師。
桂陵之戰
西元前353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援救趙國。田忌的意見是率軍直趨邯鄲,孫臏卻說:「欲使雜亂的結子解開的人不會去生拉硬拽;欲勸阻別人打架的人不會去參與搏擊。避開其強勢,直接攻擊其空虛部位,利用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停止,則自然便解決了。現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攻打,精銳部隊必然都在外面戰斗,而留在家裏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領軍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那麼魏國必然撤軍自救。這樣我們便一舉解了趙國的圍而且也坐享魏國疲憊之師的利益。」田忌聽從了他的建議,魏國果然撤軍邯鄲,回來救大梁。齊軍在龐涓回師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伏兵截擊。田忌聽從了他的意見,結果將魏軍打得大敗。「圍魏救趙」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比直趨邯鄲參戰確實高明得多。
馬陵之戰
西元前369年,魏國與趙國聯合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仍採取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直趨大梁,迫使攻韓魏軍回救。與桂陵之戰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不但決心擊敗齊軍,而且確定了乘勢吞並莒地的戰略意圖。孫臏認為,魏軍強悍驍勇,輕視齊兵,應因勢利導,示弱避戰,於是採取退兵減灶的辦法,引誘魏軍追擊。龐涓果然中計,率軍緊追,後見齊軍逐日減灶,更以為齊軍逃亡減員嚴重,就索性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趕。齊軍將其誘至今山東剡城附近的馬陵道伏兵以待。此處山巒起伏,道狹地險,適於伏兵。因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進入齊軍伏擊地域後,齊軍萬箭俱發,魏軍大亂,龐涓智窮兵敗,自殺而死。
齊國管仲
公元前686年,齊國國君齊襄公被人殺死,他的弟弟小白在鮑叔牙的護衛下,從莒國趕回齊國爭做國君,路上遭到管仲的攔截。管仲一箭射在小白的帶鉤上,小白裝作中箭,悄悄進入了齊都,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
管促又叫管夷吾,齊國潁上人,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早年生活貧困,做過買賣,在周遊各地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後來公子糾的門下。鮑叔牙是管仲的摯友,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久聞管仲的才能超人,競不顧「一箭之仇」,誠心誠意地委任管仲為相,尊稱他為仲父,放手讓他治理齊國。
管仲在齊國實行了許多改革。他在部分地區廢除了按夫征糧的稅法,改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發徭役,不準掠奪家畜。他鼓勵開墾土地,煮鹽、冶鐵,鑄造貨幣,調劑物價。在行政上,他把齊國的士、農、工、商按地區編制起來,分為21個鄉,工商6個鄉,士農15個鄉,便於管理。同時,他又按5家一軌,5鄉一軍,把服兵役的15個士農鄉組成三軍,每軍1萬人,寓兵於民,兵民合一,增強了戰鬥力。因此,齊國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管仲看到周天子的政治地位逐漸下降,北方游牧民族威脅著一些小國的安全,就輔助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在列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並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管仲死後,齊桓公的霸業也逐漸衰落。
也不知道夠不夠,
⑩ 中國歷史上齊國皇帝列表
齊(479-502年),共24年,歷7帝。
因皇帝姓蕭,為與我國古時齊國相區別,今人稱之為「蕭齊」。
開國皇帝 (高帝)蕭道成(字紹伯,小字頭將。原宋朝臣)
【年號】建元(479年四月~482年)
【生卒】(劉)宋朝元嘉四年(427)~(蕭)齊建元四年(482)三月,終56歲。葬泰安陵。
【在位】479~終,共4年。
【早年】高七尺五寸,鱗文遍體,出身名門,父親蕭承之為(劉)宋時的右軍將軍。蕭道成從小隨父從軍,後隨雍州刺史蕭思話鎮守襄陽,初為左軍中兵參軍,立有戰功。(宋明帝)劉彧時為右軍將軍,後加輔國將軍,南征北戰功勞大大的有。
後有流言他要當皇帝,明帝也猜忌,就派冠軍將軍吳喜給蕭道成賜酒試探,蕭著軍裝出門迎,但見酒害怕不敢喝要逃。吳喜與蕭道成曾為戰友,關系不錯,就將實情告訴了他,蕭道成才放心喝下。明帝這才放心(實際上他根本就是派錯人了)。
(宋明帝)劉彧駕崩後蕭道成以右衛將軍領衛尉的名銜與其他數位大臣受遺詔掌機要。倒霉孩子劉昱即位後,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范叛變,為蕭道成所平定,權勢日隆,477年劉昱因暴虐為臣下所殺,蕭道成迎立劉准為帝(順帝),獨攬朝政。公元479年,蕭道成篡宋位稱帝,國號「齊」,宋亡。
【為帝】高帝性情很寬厚,常與臣下像朋友般下棋,一下就是很多局,自己棋走錯了想回棋對方不讓他也不生氣。在位期間勤於政務,下令全國上下不得奢侈,讓全國人民以自己為榜樣,移風易俗、艱苦樸素。他的個人生活確實很節儉,身上沒有值錢的配飾,如果有就叫人砸爛。後宮的器物裝飾等連銅都不用,全都改為鐵。他的目標是在位時要把黃金與土同價(這才叫視金錢為糞土)。遺詔里還不忘提節儉。
不喜怒形於色,有四海之心,博學善文,書法和圍棋也很好,是個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只是命短在皇帝的崗位上沒幹上幾年就死了。
【傳位】長子蕭賾
【謚號】高皇帝
第二位皇帝 (武帝)蕭賾(高帝蕭道成長子),「賾」讀zé。
【年號】永明(483~493年)
【生卒】440~493年,終54歲,葬於景安陵。
【在位】482~終。
【生平】武帝是一位好皇帝,非常關心百姓疾苦,即位後就下詔:「比歲未稔,貧窮不少,京師二岸,多有其弊。遣中書舍人優量賑恤。」不久再次下詔:「水雨頻降,潮流薦滿,二岸居民,多所淹漬。遣中書舍人與兩縣官長優量賑恤。」
第二年,他又下詔酌情遣返軍中的囚徒,大赦囚犯,對於百姓中的鰥寡和貧窮之人,要加以賑濟。他提倡並獎勵農桑,災年時,還減免租稅。在位第四年,下詔:「揚、南徐二州,今年戶租三分二取見布,一分取錢。來歲以後,遠近諸州輸錢處,並減布直,匹准四百,依舊折半,以為永制。」
武帝還下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的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武帝以富國為先,不喜歡游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他曾下令舉辦婚禮時不得奢侈。
武帝時還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高、武父子二帝的清明統治使江南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社會也暫時安定。
武帝對於其後事的安排也非常簡朴,不讓後人大操大辦:只可穿著普通衣物,不得用寶物下葬。不準殺生祭祀,靈前只可擺放麵食、茶飲、菜果等物。修建陵墓不得擾民。做為一個帝王能有這樣的覺悟那是相當難得的。
【傳位】長孫蕭昭業(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
【謚號】武皇帝
第三位皇帝 (郁陵王)蕭昭業(武帝蕭賾長孫、文惠太子蕭長懋長子)
【年號】隆昌(494年正月~七月)
【生卒】473~494年
【在位】493~終。
【生平】即位後由(竟陵王)蕭子良與(西昌侯)蕭鸞輔政。即位後濫發賞賜,生活十分浪費奢侈,毫無一國之君的姿態,朝政都由(西昌侯)蕭鸞處理。最後蕭鸞派兵進宮將其弒殺並廢其為鬱林王。
【傳位】被殺後,二弟蕭昭文被立為帝。
【謚號】無
第四位皇帝 (海陵王)蕭昭文(文惠太子蕭長懋二子)
【年號】延興(494年七月~十月)
【生卒】480~494年,終15歲。
【在位】494年,共4個月。
【生平】也沒什麼可多說的,又一個小孩皇帝。政事完全由(西昌侯)蕭鸞把持。十月被蕭鸞廢黜為海陵王,次月被殺。
【傳位】表叔(西昌侯)蕭鸞弒侄篡位。
【謚號】無
第五位皇帝 (明帝)蕭鸞(始安王蕭道生子、高帝蕭道成侄)
【年號】建武(494年十月~498年四月)、永泰(498年四月~十二月)
【生卒】452~498年,葬於興安陵。
【在位】494~498年,共5年。
【生平】自小父母雙亡,由叔蕭道成撫養,並視其為親生子。順帝時,蕭鸞任安吉令,以嚴格而聞名;後遷淮南、宣城太守,輔國將軍。(高帝)蕭道成時任西昌候、郢州刺史,(武帝)蕭賾時升任侍中,領驍騎將軍。武帝死時,以蕭鸞為輔政,輔佐(郁陵王)蕭昭業。
自從文惠太子蕭長懋於493年死後,蕭鸞便有爭奪帝位之心。494年,蕭鸞廢殺(郁陵王)蕭昭業,改立其弟蕭昭文為帝。不久又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立為帝(改來改去,還是自己當皇帝比較過癮)。即位後壓制宗室力量,並設立典簽監視諸王,期間屠殺宗室,高、武二帝的子孫都被誅滅。長期深居簡出,要求節儉,停止各地向中央的進獻,並且停止不少工程。
【傳位】二子(東昏侯)蕭寶卷。
【謚號】明皇帝
第六位皇帝 廢帝(東昏侯)蕭寶卷(明帝蕭鸞二子)
【年號】永元(499~501年三月)
【生卒】483~501年
【在位】498~終。
【生平】是一位昏庸荒淫的皇帝。年少時不喜讀書,以捕老鼠為樂。性格內向,很少說話,即位後,不喜歡跟大臣接觸,常出宮閑逛,每次出遊都一定要拆毀民居、驅逐居民。興建仙華、神仙、玉壽諸殿,且大量賞賜臣下,造成國家的財政困難。殺害了顧命大臣右僕射江祐、司空徐孝嗣、右將軍蕭坦之、領軍將軍劉喧等不少大臣。導致發生(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與將軍崔景慧先後起兵叛亂,但都兵敗被殺。
叛亂平定後更加昏暴,除了與潘玉奴、宦官梅蟲兒等人日夜玩樂之外,還派人毒殺平定叛亂最力的尚書僕射蕭懿,結果導致蕭懿之弟蕭衍發兵進攻建康,改立(南康王)蕭寶融於江陵稱帝。蕭寶卷就在蕭衍發兵進攻建康的動亂中,被將軍王珍國所殺。之後被廢為涪陵王,蕭衍將其降為東昏侯。
【繼任】被殺後,其八弟蕭寶融即位。
末代皇帝 (和帝)蕭寶融(明帝蕭鸞八子)
【年號】中興(501年三月~502年三月)
【生卒】488~502年
【在位】501~502年,共2年。
【生平】501年三月,蕭衍發兵攻打蕭寶卷,並立蕭寶融為帝。蕭衍進入建康後,便將其於502年接入。同年,蕭衍被封為梁王,不久(梁王)蕭衍以他的名義殺害(湘東王)蕭寶晊兄弟,後來又殺掉(明帝)蕭鸞其他的兒子。不久,蕭衍逼其禪位,齊朝滅亡。後被封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宮室供其居住,不久終被(梁武帝)蕭衍所殺。
齊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齊王主要分為姜齊和田齊。姜齊即周國著名的丞相姜尚姜太公所創立,田齊即戰國初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
姜齊
稱號 國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數
齊太公 姜尚,字望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齊丁公 姜伋 (一說姜及)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齊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齊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齊哀公 姜不辰 (一說姜不臣)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齊胡公 姜靜 前年—前年 在位24年
齊獻公 姜山 前年—前年 在位9年
齊武公 姜壽 前年—前年 在位26年
齊厲公 姜無忌 前年—前年 在位1年
齊文公 姜赤 前年—前年 在位12年
齊成公 姜脫 (一說姜說) 前年—前年 在位9年
齊前庄公 姜購 前年—前年 在位64年
齊厘公 姜祿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齊襄公 姜諸兒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齊前廢公 姜無知(公孫無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齊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齊中廢公 姜無詭 前643年 在位3月
齊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齊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齊後廢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齊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齊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齊頃公 姜無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齊靈公 姜環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齊後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齊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齊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齊悼公 姜陽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齊簡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齊平公 姜驁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齊宣公 姜積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齊康公 姜貸 前404年—前391年 在位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