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 2020-11-21 10:43:02

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 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 高級 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
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級
1、 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 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
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 城市化
一、 什麼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志: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徵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 晚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 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下面繼續...

❷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總結

一、城市化
1、問題
①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③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其他: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
2、解決辦法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3、城市化特點
發達國家
①起步早
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發展中國家
①起步晚,發展快。②城市化水平較低。③城市發展不合理。二、人口遷入、遷出
1、對遷入區的影響
(利)引進廉價勞動力,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弊)人口對環境壓力增大,社會治安
2、對遷出區的影響
(利)減少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弊)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失
三、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地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政策(支持);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四、工業區(以魯爾地區為例)
1、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近
②水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市場廣闊
2、衰落原因拯救措施
調整工業布局①煤炭能量地位下降
②世界性鋼鐵過剩
③生產結構單一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業升級換代
⑤環境污染嚴重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五、交通運輸布局(南昆鐵路修建的意義)
1、促進經濟發展
2、促進民族團結
3、鐵礦資源豐富,加強外運
4、科技發展,能夠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
5、合理布局交通網
六、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原則:共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

❸ 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魯教版

地理必修Ⅱ識記材料

第一單元 人口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知識點一 世界人口增長的歷史軌跡
1、在人類社會初期——產業革命前,人口的增長十分緩慢。
2、產業革命後,世界人口增長速度加快。.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人口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口迅速增長。有人驚呼人類進入「人口爆炸"時代。
知識點二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又稱為人口轉變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2、人口增長模式的意義:該模式將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分為幾個不同階段,體現了人口增長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轉變的過程。
3、人口增長模式的幾個不同階段及主要特徵:
類型 發展階段 主要特徵
高高低 原始低增長階段第一階段即農業社會時期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自然增長率低且波動較大,人口增長處於相對靜止或低速增長狀態。人口的平均壽命比較短。
高低高 加速增長階段第二階段即工業化初期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但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長率提高,人口急劇增長。人口平均壽命隨之上升。
高低高 增長減緩階段第三階段 人口出生率開始下降,死亡率繼續下降並達到低水平。隨著兩者的差距逐漸減小,自然增長率逐漸降低,人口增長台白抹唐開始減綏.人口平均壽命繼續上升。
低低低 低速增長階段
第四階段 人口出生率進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自然增長率很低,有些國家甚至已開始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人口平均壽命進一步延長。
知識點三 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
1、世界性突出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和人口年齡結構嚴重失調。
2、世界人口增長極不平衡。
(1)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影響及應採取的措施
①問題: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快,0~1 4歲的兒童比重過大等。
②影響:a.人口增長過快,會加大對經濟、就業、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壓力,導致積累減少、經濟發展速度降低、人們生活水平上升緩慢甚至下降,使尚未解決溫飽的窮國更加貧困,同時也不利於提高人口質量。b.青少年及兒童比重過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不利於人口、經濟、教育、就業、環境等問題的解決。
③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2)發達國家的人口問題、影響及應採取的措施
①人口問題:人口增長緩慢和人口老齡化。
②影響:勞動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等。
③措施:鼓勵生育,接納海外移民。
第二節 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
知識點一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概念:指人口在地區之間遷出或遷入,而發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
2、人口遷移的發展及特點:
(1)人類社會早期,自然條件是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
(2)1 5世紀末至1 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後,主流是由「舊大陸"流向「新大陸",由已開發地區向未開發地區遷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顯減少,遷移形式也更加趨於多樣化。
首先,政治性的國際人口遷移急劇增加。其次,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很大變化。第三,新興城市出現而引發的人口不斷湧入。第四,旅遊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造成的人口的遷移。
知識點二 人口流動
1、人口流動的含義:指因工作、學習、旅遊、探親等原因臨時或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外出活動,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現象。
2、人口流動的強度主要取決於: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3、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是人口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
4、我國的人口流動: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謀求發展,特別是湧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動人口增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6、人口流動的作用:
(1)增強社會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對交通、城市以及社會經濟秩序等造成壓力,並帶來社會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問題。
知識點三 人口移動的動因和效應 『
1、人口移動的動因:人口遷移是各種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等差別。
(2)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距離、國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對人口遷移產生重要影響。
2、人口移動的效應:
(1)對環境產生多種影響。
(2)對社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促進種族、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為主體的國家,明顯地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
②促進了經濟發展。
③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④促進了人種基因的交流。
第三節人口分布與人口合理容量
知識點一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標:人口密度。但兩個人El密度相同的地區,人口分布格局卻不盡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狀況: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知識點二 影響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水資源和土壤、礦產資源等。
2、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活動方式、交通運輸條件以及文化教育狀況等。其中,生產力發展水平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最為顯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時甚至可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人口分布狀況。此外,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科技發展水平、政府的人口與發展政策以及歷史因素等,也都對人口分布產生影響。
知識點三 我國的人口分布
1、我國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
(1)數量:1 2.9 5億,約佔世界總人口數的2 1 %。
(2)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達1 3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之一。
2、我國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點
(1)原因:由於各地資源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點:①最顯著的特點是: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人口多,內陸乾旱的高山、高原地區人口少;
③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
④漢族居民集中的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知識點四 謀求人人合理容量
1、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表示
(1)概念: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資源、知識、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其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表示: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負 荷量。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警戒值。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如:資源豐富程度、科技水平、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費水平等。此外·還與技術水平、資源基礎和環境變化趨勢等有關。
3、環境人口容量的特性
(1)具有不確定性,它不是一個具體明確的數值,而是一個取值范圍或估計值。
(2)在一定歷史階段,生活消費水平變化不大,環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對確定的。
4.我國的人口合理容量
根據我國的地理國情,我們堅定的實施「控制人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使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分布的主要規律,不僅培養了讀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探討成因奠定了知識基礎。

第二單元 城市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城市發展與城市化
知識點一 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起源與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組織的出現等密切相關。
2、城市的發展
世界城市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1 8世紀產業革命以前,城市數量少,規模較小,功能較單一,多以政治職能為主,城市和鄉村相對獨立。
(2)產業革命以後,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功能擴展,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心,城鄉差距逐漸擴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發展迅速,出現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帶及專業化城市。
知識點二城市化及其特點
1、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2、城市化主要表現: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通常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形成
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不僅包括物質形態上的變化,還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5、城市化的特點
(1)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帶出現。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差異加大。
知識點三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的優點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是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實現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以及保護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徑。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導致大量土地被佔用,耕地面積減少。
(2)造成城市及其周圍地區水資源短缺。
(3)有些城市過量開采地下水,出現地面下沉,或海水入侵而導致地下水質惡化等生態環境問題。
(4)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越來越嚴重。
第二節 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
知識點一 城市的區位遠擇
1、城市區位的概念:是指城市所佔據的場所。
2、城市的區位因素:城市區位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1)自然因素
①河流:為城市提供水源。
②氣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氣溫適宜、降水適度的地區。
③地形、地質:平原地區地形平坦,交通方便。
④礦產資源:資源豐富地區,工礦業發展迅速,人El集聚進一步加強,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工礦城市。
(2)社會經濟因素
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區位、經濟基礎、生產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歷史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軍事、宗教等因素的影響減弱,科技、旅遊等影響增大,而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終影響巨大。
知識點二城市體系
1、城市的作用
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對區域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它既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又是區域經濟的增長中心。
2、城市活動: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主要是為城市本身服務(如居住、幼兒園、小學等);另一部分主要是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區服務(如大學、大型工業基地、國家級研究所等),這是城市的基本活動,也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
3、城市體系形成的基礎:城市與其腹地和其他城市發生的備種聯系。
4、城市體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由不同規模、不同等級、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的內容及作用
(1)內容:較系統地闡明了區域內城市和城市服務中心的數量、規模、等級之間的關系。
(2)作用:被成功運用到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和商業網點布局等方面。

知識點三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現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等各具特色、多層次的城市體系。
1、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也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核心城市。作為區域經濟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級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備的高級職能。
2、南京和杭州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綜合實力等方面,居第二層次,是該地區的副中心城市。
3、蘇州、無錫、常州、寧波等城市屬第三層次,其製造業功能比較突出,而且受上海影響較大。
4、鎮江、揚州、南通等則屬更次一級城市,其輻射范圍主要局限於市域內大多數城鎮和鄉村。
第三節 城市空間結構
知識點一 城市功能區
1、城市功能區的形成
城市的各項活動都需要佔用一定土地,各項活動之間必然要發生競爭,並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區。
2.主要城市功能區
(1)住宅區: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養生息的場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區。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圍,並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3)商業區:由商業街和各種商場等組成,大多呈團塊狀或條狀,且多分布於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兩側。中小城市的商業區多位於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個商業區。
3、城市功能區組成
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區,為各類城市所共有。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界限,一個功能區往往以某種功能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知識點二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
城市功能區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1、歷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區的形成基礎。
(1)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功能分區的現狀。
(2)城市的功能分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非一成不變。
2、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區分化影響顯著。
(1)由於地理位置、交通通達程度等條件不同,造成土地價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
(2)商業、工業、住宅對用地的競爭能力不同,主要表現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異。綜合付租能力和地租兩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區中
的道路相交處,形成商業區;在地租較高的道路兩側形成住宅區;而地租較低的其他地方則往往形成工業區。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職業、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往往影響人們對住宅區的選擇。
4、政策對城市功能區的形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知識點三 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會觀念等,影響城市地域形態和空間結構。城市建築景觀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1、在城市建築景觀中,最明顯的特徵是建築物的高低。
2、一些經過規劃後而建設的城市,其城市格局無論是建築物的單體與組合,還是整個城市道路系統,都反映出其獨特的風格與含義。
3、城市與環境相互協調,往往形成獨特的風格。

第三單元 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知識點一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1、農業生產的概念
農業是人類利用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活動。
2、農業生產的顯著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等。
3、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1)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技術條件等。
(2)不同的歷史階段,影響農業區位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重要。
(3)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技術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4)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也有很大影響。
知識點二農業的地域類型
1、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
世界各地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很大,農業生產方式和類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
2、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指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較穩定的、成型的、區域性農業生產類型,它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
3、熱帶遷移農業
(1)遷移農業的概念: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種原始的農業地域類型。
(2)遷移農業的分布、從事人口及活動范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盆地等地廣人稀的熱帶森林及其邊緣地區。從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
5%左右。但是其活動范圍占據了世界土地總面積的
1/4左右。
(3)遷移農業的生產過程及對環境的影響。
熱帶密林中的原始部族,來到新的地塊,便毀林、燒荒、掘穴播種,等待收獲。一 般二三年內土壤肥力急劇耗竭,農作物產量銳減,只好每隔二三年另選新地塊。遷移農業對森林和土地資源造成破壞,被拋棄的荒地一般難以恢復森林原貌,而成為次生灌叢。
3、水稻種植業
(1)水稻種植業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亞洲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區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2)水稻種植業自身的特徵
①水稻是喜溫、喜濕的高產糧食作物。
②水稻種植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精耕細作的集約型農業。
(3)亞洲水稻種植業特點及規模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季風區人口稠密,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單位面積產量高。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和商品率一般較低。目前亞洲稻穀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90%,中國是世界上稻穀產量最多的國家。
4、混合農業
(1)混合農業的概念:指種植業和畜牧業相互結合、兼而有之的綜合性農業。
(2)混合農業的分布
它主要在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此外,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基塘生產也屬混合農業的范疇。
(3)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優點:它普遍採用小麥種植和牧羊業混合經營方式。
第一,農場形成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第二,種植業和放牧業兩種生產方式便於合理、有效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
第三,農場主經濟收入比較穩定。
知識點三 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農業生產的強度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保持合理的強度,農業土地等資源就可以為人類持續利用。否則可能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問題。
2、農業生產的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環境以及地表輻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環等發生改變。
3、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會給地理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4、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產量,同時也會對生態環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第二節 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知識點一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和政府政策等。
2、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不同時期影響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不同。
(1)在工業發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場因素是影響工業區位的最重要因素。
(2)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料等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交通運輸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力素質已成為影響工業區位的重要因素,並形成了一批新興工業區。
(4)環境標准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工業區位因素。
(5)一個地區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對工業區位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知識點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地域的形成一
由於工業聯系和集聚效應的作用,工業生產在空間上便形成工業地域。
2、工業聯系的主要方式
(1)工業的產品聯系
(2)地理空間上的聯系
(3)信息上的聯系
3、工業集聚
(1)工業集聚的概念: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近距離集聚現象。
(2)工業集聚的原因: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協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
(3)工業集聚的意義:可以擴大總體生產能力,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4、工業擴散的原因
(1)工業部門過分集中,出現用地緊張、水電供應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難等問題。
(2)現代交通運輸的進步,超高壓遠距離輸電系統的建立,信息化技術的迅速發展等。
5、工業集聚與擴散的關系
工業的集聚與擴散是相比較而存在、相對立而發展的:一般來說,在工業化前期和中期,表現為人力、物力、財力的空間集中;到工業化後期,區域工業多表現為分散,即向工業基礎較落後的地區擴散。
知識點三 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工業生產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並且深刻地影響了人與環境的關系。
2、隨著世界各地的工業普遍發展,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污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3、防治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已成為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重要內容。
第三節 旅遊業與地理環境
知識點一 旅遊業
1、旅遊業的概念
旅遊業是_種.具有強烈文化性質的經濟行業。它主要利用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風土民情等旅遊資源以及各種旅遊設施,為旅遊者提供服務,並獲得經濟收益,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內容在內的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綜合性產業。
2、旅遊業的特點:旅遊業以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出售勞務和提供服務取得收人為特徵,具有地域性、季節性、綜合性等特點。
3、發展旅遊業的經濟意義
(1)發展國際旅遊可以增加外匯收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2)發展匡內旅遊可以刺.激消.費需求,加快貨幣流通。
(3)旅遊業促進和繁榮旅遊地的經濟發展,旅遊區吸引外資以及落後地區的市場開發等。 (4)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合理發展旅遊業可以擴大就業機會,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知識點二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旅遊活動受自然地理環境的明顯制約,具有地域差異性和季節性的變化。
2、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距離
3、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首先體現在資源質量上,即旅遊景區景點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或歷史文化價值。
4、旅遊地位置及交通的通達性:旅遊地的交通狀況直接影響旅遊資源開發價值。
5、旅遊地的接待能力及環境承載量
6、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
知識點三 旅遊業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旅遊業造成的地理環境問題
旅遊業絕不是「無污染產業",它同樣會產生各種污染物,對旅遊地的地理環境產生影響,而其解決難度並不亞於一般的環境污染問題。
2、治理旅遊區環境問題的措施
(1)對於自然景觀為主的旅遊區,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時,加強封山育林,涵養水源,保護景觀生態系統等工作。
(2)對於古代建築景觀,在外觀上要保持原貌,修復文物古跡「修Ill如IH",並慎重處理擴建、新建建築物與原有文物古跡的關系,其風格、規模都應與旅遊區環境協調。

第四單元 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第一節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知識點一 交通運輸
1、交通運輸的特點
交通運輸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部門。它既不生產物質產品,也不改變被運送物品的自然屬性和性狀,只是實現人員和物資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變化
人類從手提肩扛、牲畜馱運,發展到現代化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3、國民經濟對交通運輸的基本要求:運量大、運輸成本低、運行速度快、連續性強等。
4、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
(1)各種運輸方式各有長處與不足,應根據運輸對象的性質和運量不同,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
(2)加強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相互協作,實現合理運輸。
5、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作用
各種交通運輸路線,通過與各種交通運輸站點相互交織,形成多種形式和不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使人們的生產活動、貿易往來、社會交往變得更加便捷。
6、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當今世界,交通運輸正向高速化、大型化、專用化和網路化方向發展。
知識點二 通信
1、通信的概念及分類
通信是實現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它是人類社會交往的一種形式,起著聯絡和協調社會的作用。一般可分為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
2、郵政通信
(1)主要任務:利用交通運輸工具,傳遞信函和包裹。
(2)郵政網路的組成:是由郵局和郵路組成的郵件傳遞系統。郵路主要利用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運輸線路。
(3)郵政通信的影響因素:有時受到地形障礙以及台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3、電信通信
(1)主要任務: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等。
(2)電信通信的傳遞方式及影響因素:電信利用電波傳遞信息。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有時會影響到通信質量。
(3)作用:大大地促進了地域之間的信息交流,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第三單元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 農業區位的含義:一是 該事物的地理位置 ;二是 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2、農業區位選擇就是 選擇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3、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 氣候(光熱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市場、政策、科技、交通、勞動力
4、農業地域的形成,是 自然條件 、 社會經濟條件 的結果
5、混合農業主要是 穀物生產 和 飼養牲畜 相結合的農業地域類型。
6、 澳大利亞 既是世界小麥主要供應國,還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
7、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的類型 小麥-牧羊 ,主要分布在 墨累-達令盆地
8、分布在亞洲季風區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水稻種植業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產國是
10、亞洲發展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地形 平坦 ;氣候 濕潤且雨熱同期 ;人口 密集,勞動力充足
11、水稻種植業的生產特點: 1.小農經營2.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3.機械化水平低(但除日本外)4.水利工程量大5.科技水平低
12、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 面向市場 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 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
13、國外的商品穀物農業的經營方式是 家庭私營 ;我國東北和西北也有商品穀物農業,但經營方式是 國營
14、商品穀物農業的作物以 小麥,玉米 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是 美國 ,主要分布在該國的 中部平原 ,這里有世界上最發達的 一體化 農業生產。
16、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1.優越的自然條件。2.便利的交通3.地廣人稀4.高度發達的工業5.先進的科技
17、美國農業的特點: 一體 化、 工業 化、 市場 化
18、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 、 商品率高
19、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 以放牧牲畜為主 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 植被稀疏的大面積乾旱半乾旱的氣候區 ,
牧牛為主有 美國,阿根廷 ,牧羊為主有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20、大牧場放牧業主要分布在 乾旱半乾旱 氣候區
21、大牧場放牧業具有 規模大 、 經濟效益好 的特點
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 、 地廣人稀 、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3、乳畜業是隨著 城市 發展而形成的面向 市場 的 化、 化畜牧業地域類型,產品是 牛奶及其紙品 。
24、乳畜業發達的地區主要分布在 北美五大湖地區 ,西歐 、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我國的北京上海
25、乳畜業的餓分布地區,大多緊鄰 大城市 ,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有奶牛農場分布在 郊區
26、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市場廣闊 、多汁牧草豐富
27、有商品穀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國家是 美國等
28、影響下列農業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樹 土壤 、河西走廊的糧面 氣候 ,海南的天然橡膠 熱量 ,橫斷山脈的立體農業 地形 ,
29、商品穀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的共性是 面向市場
30、美國商品穀物農業和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共同發展條件 地廣人稀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屬於 混合 農業。

❺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 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 高級 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級
1、 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 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 城市化
一、 什麼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志: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徵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 晚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 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❻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傳統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記憶]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2、社會效益[了解]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國防的需要:
個人偏好的影響:工業慣性的影響:
3、環境效益[理解+記憶]
讀課本《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理解記憶]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

3)信息聯系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理解記憶]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記憶]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記憶]
(1)豐富的煤炭資源(2)離鐵礦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主要原因[記憶]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記憶]凡世界區域的傳統工業都可借鑒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或引入技術水平高的中小型企業)
B、調整工業布局 (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
C、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科技和教育、工業旅遊、金融服務業)
D、優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這類型的城市或區域轉型出路:可以借鑒德國魯爾區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規律:(1)優化產業結構,(2)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培育優勢產業 (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旅遊業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理解記憶]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記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國內條件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 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3、溫州工業可以借鑒的地方:(1)企業間相互交流與協作(2)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3)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 微電子工業為主導[理解記憶]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記憶]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舊金山東南部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航空港)。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美國國防部)
世界區域內的高科技產業的區位因素:(1)地理位置(2)環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 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 濱洲-濱 南昆
七縱
京滬 京九 京哈 京廣 焦枝-枝柳 寶成-成昆 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完善交通鐵路網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記憶]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記憶](1)資源短缺(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
3、環境問題的分布:[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的防治:[理解記憶]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必然性:[記憶]
1)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 3)深刻的環境危機
2、途徑--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記憶]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1)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採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3、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控制人口規模: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協調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2、轉變發展模式
①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為目的。後果:使人類的社會生產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人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
② 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徵的發展模式,通過引人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綠色食品市場應採取什麼措施前景才會更廣闊?:(1)加強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產品價格(3)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健康觀念、消費觀念,促進綠色食品的發展

❼ 地理必修二知識框架道客巴巴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框架 人口的增長的原因:伴隨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 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這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與 適應性不斷增強,也是全球人口數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 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的原因: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 世界人口最多的 10 個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俄羅斯,日本,奈及利亞 人口增長模式: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低高;現代型:低低低; 世界人口增長模式處於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我國實現了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 人口遷移的意義:人口遷移在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和和文化交流;促 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等很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政治;個人需求;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 它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 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消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比較小;大城市提 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城市等級體系: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等級較高的城市相距 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相距較近。 城市化: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生態城市化: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城市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使城市 景觀盡可能的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農業區位的含義: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 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農業的區位選擇,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季風水田區的水稻種植業的特點:小農經營;單位面積產量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 水利工程量大; 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 社會經濟: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潘帕斯草原):氣候溫暖,草類茂盛,是世界上優良的天然草場 之一;地廣人稀,土地租金很低,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潘帕斯草原)改善當地環境條件的工作:發展交通;種植飼料;開辟水源;培育良種牛; 工業的區位選擇重視科學技術因素。 工業的地域聯系,促進了地域之間人員、物質和信息等的流動。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和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傳統工業區特點:歷史比較長久的工業地域;煤、鐵資源基礎上,以鋼鐵、紡織、煤炭、化 工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 魯爾煤田的優點:優質煤田;儲量豐富;開采條件好; 魯爾綜合整治的措施:調整工業結構;調整工業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環境; 義大利新工業區特點:以中小企業為主;以輕工業為主;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生產 高度專業化,企業僅從事單一的專業化生產;企業生產過程分散。 美國矽谷高技術工業特點: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科學家和工程師多;產品更 新換代的周期較短;研究開發費用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美國矽谷區位因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全世界人才高地;市場 穩定;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交通運輸方式朝著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交通運輸網中的線和點是交通能夠運輸發生的基本要素。 交通運輸影響一個地區商業網點分布的密度。 山區商業網點密度小的原因:地勢崎嶇不平,交通不便利,人口密度小 平原山業網點密度大的原因:地勢平坦開闊,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 商業網點分布的位置:市場最優;交通最優; 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出現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問題 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導致環境下降,形成環境污染。 城市地區環境問題表現為環境污染 鄉村地區環境問題表在為生態破壞 發展中國家環境承受著人口和發展的雙重壓力 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過程中解決 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 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 可持續發展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中國 21 世紀議程-中國 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 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 世紀議程》。 工業經濟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是清潔生產。農業經濟實行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措施: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農業為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實行綜合循環利用;開 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

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1必修復習資料
1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熱點內容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