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⑴ 中國古代歷史趣聞
《後漢書·戴良傳》曰:「良字叔鸞,少誕節。母喜驢鳴,良常學之以娛樂焉。」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魏文帝曹丕)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漢靈帝於宮中西園駕四白驢,躬自操轡,驅馳周旋以為樂。於是公卿貴戚轉相仿效,里乘輜軿,以為騎從。」
⑵ 歷史名人都有些什麼軼事,趣事
1、劉徹金屋藏嬌
陳皇後,小名阿嬌,原為漢景帝劉啟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嫵媚、楚楚動人。某日,其母帶她入宮,漢景帝的兒子劉徹也在一邊玩耍,便將劉徹抱起問道:「我把阿嬌姐姐嫁給你為妻好嗎?」
阿嬌年歲雖比劉徹大,但劉徹長居深宮,經常與阿嬌嬉戲,見大姐姐皓齒明眸,又擅童玩,於是毫不考慮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嬌姐姐嫁給我,我就蓋一棟黃金屋,把她藏之於內!」
陳阿嬌之母館陶長公主大喜,於是勸漢景帝立劉徹為嗣。
2、楊堅懼內
根據史書記載,楊堅和皇後關系非常親密:「上每臨朝,後輒與上方輦而進,至閣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隨則匡諫,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寢,相顧欣然。」
獨孤皇後到了晚年時,楊堅想找一兩個美人作為生活調劑,他試探性寵幸了宮女尉遲氏,卻沒想到皇後悲憤交加之下怒殺此女。楊堅一氣之下感覺皇帝尊嚴受到打擊,脾氣暴躁的他負氣離家出走。
孤獨寂寥的老年楊堅雖然試圖在陳、蔡貴人等青春美人那裡找點人生歡樂忘卻愁苦,但失去皇後的痛苦始終無法自拔,而且他也隱隱感悟到了對愛妻的傷害。
獨孤皇後去世剛剛一年多,楊堅就一病不起,臨終前對皇太子和負責山陵的官員說:「我的喪事你們商量著辦吧。唉,說這些有什麼用,我實在忘懷不了皇後,如果靈魂真有知覺,一定要讓我們夫妻在地下團聚。」
3、朱佑樘一夫一妻
朱祐樘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用實際行動實踐男女平等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個張皇後,從不納宮女,也不封貴妃、美人,每天只與皇後同起同居,過著平常百姓一樣的夫妻生活,實在不易。
孝宗和張皇後是患難之交,一對恩愛夫妻。從接受的教育看,他也很早就懂得若想當個好皇帝,就不能愛美人廢江山的道理。
兩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朝夕與共。這不經意間的舉動,創造了古往今來一個特殊的紀錄,也算是朱祐樘作為一代明君的佐證之一。
正是由於孝宗堅持只寵皇後一人,使得他成為歷代皇陵中只葬著夫妻兩人的絕無僅有的典型,給他明君賢主色彩頗濃的一生更加平添了許多亮色。
4、戚繼光懼內
戚繼光的妻子王氏,將門虎女,野史上說她「威猛,曉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成功」,有關戚繼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廣為傳頌的是這樣三件事:
一是戚繼光被部下所激,命親兵接老婆入軍營。帳內眾將皆盔明甲亮,手執利刃,一派殺氣騰騰,想給其妻一個下馬威。
不一會兒,其妻抵達營帳,見了這等陣勢,卻無絲毫恐懼之色,反而目光威嚴,對著戚繼光喝道:「喚我何事?」戚繼光聞言,膽戰心驚,撲通一聲跪下說道:「特請夫人閱兵。」
二是戚繼光架不住部下的慫恿,沖入家裡想用利劍嚇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綱。當時其妻午睡剛醒,立馬怒吼:「你拿著寶劍想要干什麼?」
戚將軍嚇得渾身哆嗦,寶劍掉地,匆忙應答:「我想給夫人殺只雞吃。」夫人一聽開口說:「以後殺雞再不要大聲嚷嚷。」戚繼光連連稱是。
三是王夫人所產下的幾個孩子都夭折了,於是戚繼光背著夫人偷偷的納了陳姓、沈姓、楊姓三個小妾一共生了5個兒子。
本來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無事,那曉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風,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順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繼光算賬。
聽到這個消息的戚繼光在衣服裡面穿好鎧甲後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見面就嚎嚎大哭說無孝有三,無子為大,沒有兒子的壓力太大了。
王夫人見狀也心軟了,把刀扔了後也嚎嚎大哭起來,後來從妾生的兒子里過繼了一個作為自己的兒子來養,事情才平息下來。
5、鄭板橋好吃狗肉
板橋定潤格,規定凡求其書畫者,應先付定金,並作潤例,頗為風趣。當時,許多豪門巨紳,廳堂點綴,常以得到板橋書畫為榮。
但板橋不慕名利,不畏權勢,生平最不喜為那些官宦劣紳們作書畫,這在他老人家的潤格里是不便聲明的。有一次,一幫豪紳為得其書畫,運用計謀,設下陷阱。
他們了解到板橋愛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遊的必經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狗肉,待板橋經過時;主人「笑臉相迎,並以狗肉好酒相待。」
板橋不疑,開懷暢飲,連贊酒美餚不止。飯罷,主人端出文房四寶,言請大人留聯以作紀念。板橋深覺今有口福,便立刻應諾,隨即起身提筆,並詢問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書畢,盡興而歸。
後來,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發現自己的書畫作品掛在那裡,方知自己受騙,十分後悔,自己嘴饞不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佑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繼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板橋
⑶ 中國歷史趣事
中國古代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十大名人 1.齊桓公。一代霸主,竟然被自己的宦官餓死在宮中,窩囊吧。 2.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發起者,富於冒險和創新精神的一代君主,曾經冒充使者親自前往秦國勘查地形,准備攻秦。沒想到被自己的兒子發動叛亂,困死在行宮?否則,秦國沒那麼容易做大。 3.李牧。一代名將,秦國統一的最大障礙。率趙軍抗擊秦國時,卻被奸臣陷害。李牧當機立斷,連夜掛印出走,使得來抓他的人大吃一驚。不可思議的是,李牧竟然被那些人又追上殺死了。一代名將,居然也不會使用反跟蹤法什麼的。 4.韓信。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用兵鬼神莫測、戰無不勝的大將,政治大方向上卻設總是犯錯誤。被劉邦玩弄於股掌之中倒也罷了,最後居然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設計捕殺,真是窩囊! 5.關羽。一個威震天下的名將,在水淹七軍、直*許昌的事業最高峰,卻被自己的盟友襲取後方,敗走麥城,又被人伏擊,被生擒(!!)斬首。這不是一個武聖人的死法。 6.高仙芝。橫掃西域的唐將,安史之亂中鎮守潼關。由於兵少,採取堅守戰略,竟然被唐玄宗認為\出擊不力\賜死。究竟該不該出擊呢?他的繼任者哥舒翰帶著增援的十幾萬精兵出擊,結果全軍覆沒,潼關失守,唐玄宗出逃。 7.黃巢。縱橫天下,傾覆唐朝的豪傑,與自己的兄弟、妻子一起被自己的部下殺死邀功。可悲的是,那個部下又被唐將殺死,同黃巢的首級一起報往朝廷。 8.宋徽宗。一個天才的畫家、浪漫的皇帝取遭受到最不浪漫的命運:被金軍俘虜運往黑龍江。我總覺得,象宋朝這樣經濟、文化發達的朝代(也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朝代)滅亡本身就是一種悲劇。 9.李自成。不用多說了,正因為死的窩囊,所以才會有他出家當和尚的傳說。 10.石達開。要死就死唄,一定要玩一把投降,結果人家也不上當。
⑷ 歷史上都有哪些奇聞趣事
歷史上面有很多的奇聞趣事,並且這些故事都非常的奇葩,而且有的時候會讓人匪夷所思,所以有的時候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句話說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有的時候我們要細心觀察身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⑸ 歷史上的趣事
《三國演義》中,周瑜與孫權定下計謀,以孫權之妹為誘餌,騙劉備過江到東吳招親,想趁機殺害劉備,索回荊州。諸葛亮早識破了詭計,對劉備說:「你只管去,我略用些計謀,會讓周瑜一籌莫展。孫權之妹嫁給了你,荊州還會萬無一失。」接著,諸葛亮令武將趙雲隨同並護衛劉備前往,給了趙雲三個錦囊,內有三條妙計,囑咐他依次執行即可。結果,趙雲按照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行事,不僅幫助劉備將孫權之妹孫尚香夫人迎娶回來,還得到孫權之母吳國太的歡心,陪同劉備夫婦回了荊州。周喻又氣又怒,帶兵追趕劉備時更遇上諸葛亮的埋伏……此即「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有趣故事,亦即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建奇功記載。
《三國演義》這段記敘,為後世創造了「錦囊妙計」和「賠了夫人又折兵」兩個成語。
⑹ 歷史上有什麼歷史小趣事
清朝時期,由於慈禧的閉關鎖國,導致很多國外的文化和科技都成了當時人們從未見聞的奇怪事件,其中就包括慈禧對相機的趣談。
除此之外,慈禧太後每當照相之前都要親自翻閱歷書,來挑選良辰吉日。在擺設完後,慈禧會立刻要求攝影師將還未上光帶有水的相片呈上去預覽。
慈禧喜歡上這種西洋科技後,就摒棄了對其捏魂的說法。從此,無論是她去頤和園賞雪,還是去中南海游覽都會帶上攝影師。並且,慈禧還曾多次把自己打扮成觀音的樣子,讓宮女裝扮成金童玉女來照相。
⑺ 中國歷史上的趣事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歷史完備的國家!!歷史史料那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的。。。。。。就看你怎麼去讀了!!是人雲亦雲?還是辯證的去思考?這就完全的取決於自己了!!。。。。。我這里提供給你一個另外的視角:看看不一樣視角下的蔡桓公。。。。。。。蔡桓公諱疾忌醫了嗎中學課本中有篇《扁鵲見蔡桓公》,因為這篇短文,蔡桓公這個人成為諱疾忌醫的典型,嘲弄聲一片,譴責聲一片。而拋開成見,來看原文,我們發現,蔡桓公並不是諱疾忌醫的人,這是一樁冤案。文章很短,我們不妨再讀它一下。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文章開頭,"扁鵲見蔡桓公",這時的蔡桓公身體一點不適的感覺也沒有。扁鵲來見蔡桓公,也沒說是來瞧病的。桓侯說"寡人無疾",是實話實說。可扁鵲的眼睛比現在的CT還厲害,站了一會兒,就突然冒出一句"君有疾在腠理"。並沒有說明依據,僅憑名醫的身份就診斷出人家有病,錯在扁鵲--要是您,身體沒有任何不適,路上遇到個名醫,作出如此診斷,您也是接受不了的。桓侯"不悅"是正常的,在情理之中。"居十日",扁鵲又說桓公有病;"居十日",又說桓公有病。桓公當然不悅,但也只是在扁鵲離開後表現出不悅,並沒有當著扁鵲的面表現出來,給了神醫面子。又"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這時的蔡桓公身體還是沒有不良反應,但扁鵲一而再,再而三說蔡桓公有病,這令蔡桓公不解,但是蔡桓公還是派人問了醫生--這是怎麼一回事?醫生扁鵲見死不救,扭頭便跑,也有點不對,只是到了桓侯"故使人問之",才說出病因及治療方案。"居五日",這已經是扁鵲說桓公有病的第三十五天了,這時的桓公才感到身體疼痛。而桓公一感覺到自己"體痛",就"使人索扁鵲",根本沒有忌醫。桓公不幸,得了怪病,將要死了才有體征。更不幸的是死後讓人笑了幾千年。《扁鵲見蔡桓公》出自《韓非子·喻老》,寓言而已。"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說明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這一觀點。"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這些話是說給醫生(治國者)聽的。而蔡桓公是患者,不是醫生,不是韓非子要說明的主體。韓非子的本意是告誡醫生,這段文字是說扁鵲的失誤,並不是患者有錯。而這段說明主題的話,課本卻沒有選入,刪除了。更冤的是,蔡桓公是春秋時人,而扁鵲應該是他之後的戰國人,扁鵲見蔡桓公等於關公戰秦瓊。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事情還是這些事,可是,蔡桓公變臉了,成了齊桓侯。蔡桓公、蔡桓侯、齊桓侯,到底是誰的事兒也弄不清楚了,最後屎盆子全扣到蔡桓公身上了。
⑻ 中國歷史上的趣事有哪些,要經典的
赤壁之戰時長江流域開發程度還是很低的。即使占據了淮河流域,也不一定能夠版繼權而控制整個長江流域,因為佔領者會遇到許多當時無法克服的難題,比如說水土問題、進軍時補給的問題、民眾的支持問題,佔領者的甚至每一個不同士兵心裡都會因此產生陰影,嚴重影響士氣。而且古代戰爭技術很低,數十萬兵力的集結、指揮都是會讓最高明統帥頭疼的難題。渡江戰役時,長江流域早就成為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上下游分布著數十座重要的城市。戰略來說,控制淮河流域那些城市必無險可守,且沿江南布防的數十萬國軍已成驚弓之鳥,在數百公里的長江防線上處處布防,兵力根本不敷使用,很容易被我軍各個擊破。我軍士氣高昂其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使向江南進軍所需的補給也不成為問題。
⑼ 中國歷史趣聞
為什麼叫韓國人叫棒子呢?其實棒子這個稱號還是乾隆皇帝所賜。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無知的意識,用老百姓的話就是半吊子。那一年朝鮮的國王來北京朝見乾隆,乾隆很高興,在紫禁城宴請他,席間有人端來一盆凈手水,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這盆水裡加了點花瓣和鹽。朝鮮國王以為是湯,就端起來喝了幾口,然後大贊好喝,乾隆見了大笑,說朝鮮國王;「你真是個棒槌啊』。朝鮮國王不懂啊,以為皇帝封他什麼大官哪,趕緊謝恩。從此朝鮮人就叫棒子了。
就是說韓國人的愚昧無知而已
夠趣嗎
另加一個 虎年就說虎吧
〖葯王孫思邈虎口拔骨〗
在古時候,一些中國醫生到處採集並實驗各種葯物的功效,他們通常會手拿一個鈴鐺,鈴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銅環,人們稱之為 虎撐 或 虎銜 。這是他們的護身符。
傳說葯王孫司邈在去山中采葯的路上突然被一隻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葯王隨身帶著一條用來挑草葯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條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這又談何容易。他一無所措,只是恐懼地盯著老虎。奇怪的是這只老虎並沒有向他撲來,正相反,它張大著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著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著腦袋。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頭龐然大物,他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扎入了這頭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葯王想要幫它,替它去除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頭動物要是因為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他扁擔上的一個銅環,他取下銅環並將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將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了。他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並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葯膏。當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後,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生。從那以後,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采葯的標志,所有的醫生出門采葯時都會帶上它,用於顯示他們都是葯王的弟子,只有葯王能夠為老虎看病並且不會受到它們的攻擊。
謝謝
⑽ 歷史上有哪些文人的趣聞
王安石不愛洗澡。
李白劍術很高,逗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地。
辛棄疾武功不賴,帶著三十幾人沖入敵軍之中抓叛徒,毫發無傷。他有一首詩裡面有一句提過,逗醉里挑燈看劍地。所以說這哥們絕非扇茬。
朱元璋在位時皇宮里沒有御花園,有御菜園,所以說這老哥閑下來可能會去御菜園種地。
唐伯虎一生坎坷,遠沒有電影里那麼精彩。後來被寧王選中當幕僚,本以為自己的人生迎來了專機,結果寧王要造反,唐伯虎知道這事成不了,想走不能走,於是就裝瘋,天天在寧王家裡裸奔。
抗倭名將俞大猷著有一部《劍經》,也是個劍術高手,還到少林寺踢過場子。
日本刀在中國並不是什麼神器,而是人們買來當文物賞玩兒的。明代史載日本使臣來朝貢做貿易,五十把日本刀換一口中國鍋,所以說這寶刀的價格也忒便宜了。日本刀是鋒利,但由於太短,並不適合在戰場上用。
魏忠賢特別喜歡在腦袋上別朵花。
明代的太監管皇帝叫主子,或者老爺。太監等於是皇帝的家奴,有利用價值的時候飛揚跋扈,沒有利用價值了,一張紙條就送命了。
趙匡胤脾氣一上來會動手打大臣。
岳飛的兒子岳雲十二歲就跟著岳飛上戰場學習經驗去了,死時二十三歲。也是一代名將。
古代上朝並不是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在辦公,而是一種禮制儀式。散朝後各部官員回各部,才開始正式工作。試想一大幫子人站在宮殿外(宮殿里站不下)怎麼可能工作呢看所以史書上抨擊皇帝不上朝其實並不是多大的罪過,懈怠政事才是關鍵。天天舉行這么個儀式太煩了。後來就改成大朝小朝了,有三日一朝,五日一朝的。天天來一回都得累死,就好像一個學校天天搞升旗儀式。
明仁宗朱高熾是給大臣李時勉氣死的。明代的大臣都很有意思,經常懟皇上,要麼是聯合起來懟皇上。由於繼任的皇帝們沒有創業的皇帝的那種工作勁頭,經常懟不過。所以才會關門放太監,讓太監和大臣懟。
在科舉制還沒被發明以前,過去官職都是世襲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弟弟年紀輕輕就做了高官,但這哥們也不好好上班,都不知道自己是幹嘛的。人們問他你到底是干什麼的,他見自己的辦公所在地有很多馬,就說我大概是個管馬的。
太奸臣蔡京的書法非常好。
明代的當代手工藝製品比古董還貴,在過我僅此一朝是這種情況。
明朝鬧倭寇,倭寇頭子叫王直,就特么是中國人。王直就是安徽的。
清軍入主中原後,中原遍地剃發易服,但朝鮮還保留的是明朝那一套。以至於朝鮮使臣一來中國,中國官員和老百姓看到他們的穿著以後都淚流滿面。不少官員都偷偷借這些使臣的衣服穿。所以說韓國人對中國人的蔑視,大概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吧。
都說明朝特務治國,東廠錦衣衛晝伏夜出。那麼這些特務除了替皇帝抓人還干什麼呢看東廠會查訪物價,比如某年某月某日,雞蛋多少錢一斤,並且會對皇帝進行詳細的匯報。錦衣衛會養大象,以壯觀瞻。明穆宗好吃果餅,讓親信太監去買,這哥們就趁機黑錢,穆宗問你這果餅多錢,他就說很貴。穆宗微微一笑說,放屁,這果餅是哪區哪街哪家產的,五錢一個,你還想蒙老子。嚇得這貨再也不敢了。
過去的高麗政權很強大,北方游牧民族不光對中國朝貢,對高麗也朝貢。今天朝鮮韓國之所以變那麼小,都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孜孜不倦的對人家發動滅國戰爭。雖然沒把他們打死,但最終打殘了。明初的時候朝鮮還叫高麗,揚言要征服中國,派大將李成桂出兵。這哥們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實力,覺得不太可能,於是乎殺了個回馬槍造反當大王了,太祖龍心大悅,說好個乖兒子,以後就改名叫朝鮮吧。李氏朝鮮就誕生了。
古代大臣雖然說起話來文鄒鄒的,但著急也是會約架的。比如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曾就集結百官,准備在左順門把自己的政敵張璁截住打一頓。張璁聽到風聲就避開了,結果他小弟桂萼被這幫人追了一路,要不是跑的快這頓打就挨定了。
明武宗朱厚照給自己起過一堆馬甲,比如什麼大寶,大慶法王等。最牛的還是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他堂弟明世宗朱厚熜更狠,直接來了個無極太上大羅天仙紫金長生聖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鏡萬壽帝君。
明代歷史上有個人叫沈惟敬,特別神奇,是個大忽悠,代表明朝和日本談判,日軍那邊的代表是小西行長。沈惟敬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滿口答應了他的條件,這哥們一激動就到中國來了,結果一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都是沈惟敬瞎答應的,中國這邊根本不同意他那些條件,反而要日軍退出朝鮮雲雲,他身在中國沒辦法,就也是滿口的答應。等回國後他怕不好對豐臣秀吉交差,於是騙豐臣秀吉說中國啥都答應了。兩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看談的挺好,都很高興。這倆人強行唱雙簧,最後因為事情敗露都被處理了。